浅析二胡曲《二泉映月》及其独特的演奏技法111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引言《二泉映月》是一首中国古代名曲,原创自二胡演奏家郭文景。
这首曲子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二泉映月》的赏析,探讨其音乐特点、艺术表达以及文化意义。
一、音乐特点1. 曲调简单优美《二泉映月》的曲调简单而优美,整首曲子以柔美的旋律为主导,音符流畅自然,给人以舒适、愉悦的听觉享受。
2. 情感丰富多变曲中情感丰富多变,音乐表达了浓郁的情感,从悲伤到欢乐,从宁静到激烈,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3. 独特的演奏技巧《二泉映月》在演奏技巧上有独到之处,包括弓法、颤音、顿挫等等,演奏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巧和对音乐的深入理解才能完美呈现。
二、艺术表达1. 反映生活情感《二泉映月》通过音乐的表达,将人们对生活的情感、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其中。
曲子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音符的起伏变化,传达出悲欢离合、人生百态的情感。
2. 传递文化精神这首曲子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精神,曲子中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古典音乐的旋律、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表达等。
它代表了中国音乐的一部分,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呈现艺术的美感《二泉映月》作为一首艺术作品,无论是在音乐结构、旋律、节奏还是情感表达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美感。
它引导听众进入一种美学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
三、文化意义1. 传承中华音乐文化《二泉映月》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承载了中华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赏析和传播,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音乐,推动中华音乐文化的传承。
2. 拓宽文化交流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通过《二泉映月》的演奏和传播,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3. 培养审美情趣《二泉映月》在音乐的表达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通过对它的赏析和欣赏,可以培养听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它让人们从中领略到音乐的美妙之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二泉映月》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二胡曲,由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创作。
这首曲子旋律优美,情感深沉,有着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以下是对这首曲子的赏析。
1.曲名与主题:《二泉映月》这个曲名暗示了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在月光下倾诉自己的不幸。
曲名中的“二泉”指的是天下第二泉,但曲子并不主要描写其美景,而是借景抒情。
2.旋律与情感:这首曲子的旋律非常优美,充满了江南音乐的特色。
其旋律婉转深沉,真挚动人,透露出一种劳动人民的质朴气息。
然而,在这优美的旋律背后,却隐藏着演奏者内心的痛苦和愤怒。
这种情感在曲子中得到了层层深化,使听众能够感受到阿炳对坎坷命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3.结构与层次:《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变奏曲,这使得音乐形象能够得到层层深化。
全曲通过多次变奏,使阿炳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强烈而激愤,显示了阿炳特有的气质和魄力。
4.演奏技巧:在演奏方面,《二泉映月》对演奏者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运用丰富的演奏技巧来表达曲子中的情感。
演奏者需要运用滑音、颤音等技巧来表现出曲子中的凄凉和激愤之情。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注重节奏和音量的控制,使曲子能够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
5.艺术价值:《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优秀的二胡曲,更是一首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和反抗,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质朴情感的倾诉。
这首曲子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总的来说,《二泉映月》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二胡曲,它通过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演奏技巧表现出了阿炳内心深处的痛苦、挣扎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这首曲子不仅是二胡音乐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简述二胡曲二泉映月

简述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首经典名曲。
这首曲子的创作者是由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秦川所创作。
这首曲子通过二胡的悠扬琴声和旋律,将一幅月夜中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首曲子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赞誉,是二胡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泉映月》的旋律简洁明快,悠扬婉转,表现了月亮下的美景和幽静的夜晚。
曲子以弱音开始,随后逐渐渐强,至高潮时二胡演奏家会把泪洒满面,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感动。
曲子中融入了许多二胡技巧,如鼓弦、顿弦、滑音等,使得曲子显得更加细腻和感人。
这首曲子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赢得了世界各地听众的喜爱和赞誉。
此外,还有许多版本的《二泉映月》被创作出来,如笛子、琵琶、古筝等等,使得这首经典名曲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二泉映月》是一首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经典名曲,在二胡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引言《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孙永法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该曲曾被选入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二泉映月》进行赏析,从曲名、曲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曲目。
一、曲名的含义《二泉映月》这个曲名取自古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其中的“二泉”指的是亭子间的双泉。
曲名中的“映月”则表示亭子中的泉水在月光下的倒影,通过这个形象来表达音乐的意境和情感。
整个曲名抓住了四字词的特性,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曲目的主题。
二、曲调的特点《二泉映月》的曲调独特动听,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它的调式是纯正的江南民间音乐调式,运用了五声音阶,并巧妙地运用了半音阶和三连音的技巧。
整个曲调流畅优美,旋律起伏跌宕,饱含着丰富的情感。
三、表现手法的运用《二泉映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使得这首曲目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首先,该曲采用了变调奏法。
在演奏中,曲目会经历不断的变调,从而使得音乐情感更加丰富。
同时,通过加强层次感的逐渐叠加,使得整个曲目有了更加磅礴的气势。
其次,该曲使用了滑音、吉他音、轻拂琴弦等技法。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曲目的音乐形象更加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最后,该曲巧妙地运用了音乐的起伏变化来表现情感的激荡。
音乐在高潮和低谷之间不断切换,使得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曲目中所蕴含的悲喜交加的情感。
四、情感表达《二泉映月》通过曲调、节奏等手法,以及演奏者的表演,将曲目所表达的情感深入人心。
这首曲目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乡情愫、乡土情结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听众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故乡情怀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整个曲目以优美、凄迷而短暂的华彩调子为主线,将人们引入一种遥远而神秘的境地。
细腻的音乐表达了漫天血泪的情感,使得人们在欣赏中能够感受到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家园的热爱。
结语《二泉映月》是一首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
通过对曲名、曲调、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曲目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
音乐欣赏 浅谈对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理解

浅谈对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理解《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众所周知,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马和弓毛等组成的;琴筒的一侧是用蟒皮蒙制的,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二胡的音色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具有柔美抒情之特点,能够发出的声音极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
若要对一部作品有深刻的了解,首先要对作者的人生有一个了解。
而这部作品的作者——阿炳先生的一生一世崎岖坎坷的。
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饱经生活的艰难和沧桑。
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
阿炳是母亲与道馆的道士的私生子,生下阿炳之后,阿炳的母亲终于难以忍受时尚的目光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母亲死后,阿炳被道士华清和(也就是阿炳的父亲)带到了寺庙。
华清和精通各种乐器,在华清和的教授下,阿炳也逐渐掌握了各种乐器的演奏方式。
直到阿炳21岁的时候,华清和去世,阿炳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成为了新一任的主持。
但是,这个当家到时开始放任自流,沾染各种坏习惯。
并最终导致自己的眼睛失明。
同时也失去了对道观的控制。
开始流落人间。
与寡妇董彩娣相依为命。
以街头卖艺为生。
从此便有了瞎子“阿炳”。
阿炳的后半生是艰难的。
也许正是这种艰难的人生是他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才如此深刻!回过来,我们看这部作品,闭目遐想,体会着阿炳与生活与社会的抗争,这首曲子满载着老人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包涵着他坚强不屈的意志,更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骨气!听着让人感动得落泪.凄凉中透露人间冷暖,悲切中反映世事兴衰.人生在世,苦亦何多,怨亦何在?几多哀愁,江水东流.悲切渗透灵魂深处,三叠九折,一曲终了,岁月无痕,人生如歌,只有月华如水,淹没了奏者和听者的双眼.好的音乐,是让人告别颓废、恢复信心、意气风发、才思泉涌最纯净的圣水,洗涤灵魂,沁人灵魂!虽然他已离我们而去,但他却还活在我们的心中,他所创作的歌曲也还在音乐艺术上长久不衰,被人们所传诵。
浅谈《二泉映月》作品赏析

浅谈《二泉映月》作品赏析《二泉映月》作于1962年2月,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二胡曲,向全国播放。
一九六三年十月十日,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演奏家对该曲进行研讨,经过长期酝酿和反复修改后,终于定稿并出版。
作者饱含深情的表现了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赞颂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控诉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展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表达了对党和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是作者在那段时间写的最为满意的作品。
当初作者在定稿的时候,有两个版本,但只保留了第二个,其余的都删去了。
作者在给一位青年人讲述当年创作的情况时,曾说到:“假如当时能保留《第一回旋曲》,那么就可以少加这样一个曲子。
”显然,作者对《二泉映月》是极其喜爱的。
作者在演奏此曲时,曾用了多种指法,可见作者内心激动的程度。
作者借这个曲子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例如,在演奏前面的华彩部分时,作者会用揉弦的手法进行演奏,后面的连弓断弓则用滑音的方式演奏。
再比如,在演奏第五段的时候,作者会用勾揉弦、打音的方式进行演奏,以突出二胡声音的苍凉、凄苦、愤慨的情绪。
通过赏析这首歌曲,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压迫者的憎恨。
而这首乐曲也反映了他当时的创作状态。
以下我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对这首乐曲的认识。
1、二泉的音乐形象,以及曲中流露出来的不平凡的音乐情绪,既是二胡艺术史上罕见的,又是中国作品中极为罕见的。
2、它继承和发扬了民族器乐中的优秀传统,提高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丰富了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
3、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形成独特的艺术色彩。
4、这首乐曲渗透着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寄托着作者的感情和希望。
所以,当我们赏析这首乐曲时,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客观地评价事物,不仅应注重乐曲的思想性,还要注重乐曲的艺术性。
总之,《二泉映月》是二胡艺术宝库里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珍贵财富,更是每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精神食粮!- 1 -。
从《二泉映月》看二胡演奏特色

从《二泉映月》看二胡的演奏艺术【摘要】:《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始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情感,阿炳通过他的这曲《二泉映月》向我们展示了二胡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下面就让我以自己的理解感悟拾起两弦琴音,用心聆听并揣摩阿炳与其二胡。
【关键词】:《二泉音乐》;二胡;演奏艺术二胡,这一中国古老乐器,对我们年轻人的吸引力并不大,对我亦是如此。
可我自从我在地铁站附近听到乞讨老人拉二胡之后,我便对二胡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乞讨的老人站在寒风中一直在拉着二胡,可是路过的行人却视而不见,二胡似乎在诉说老人的疾苦,我们却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掩饰着麻木不仁。
二胡吱吱呀呀拉出了中国千年凄凉……通过上网了解到:二胡是胡琴的一种,不同地区对其有不同称呼,如胡琴、南胡、翁子、胡胡等,他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名族拉弦乐器之一。
二胡历史久远,普及广泛,直到现在也无确切的资料可以考证。
现存的历史资料和考古证明,早在唐代,这种乐器的前身奚琴就已经在我国南北地区十分普及,奚琴是根据古代北方游牧名族奚人而得名。
宋代奚琴在中原已广泛流行,该称嵇琴,其名根据嵇康所制而得。
元代一胡琴命名的拉弦乐器已经出现并且对其有详细描述。
明清以来,随着民间乐器、说唱、戏曲艺术的发展和繁荣,胡琴得到很大的发展,乐器制作也日趋规范成型。
于是胡琴的种类越来越多,其家族日益庞大,相继出现二胡、京胡、板胡、坠胡、四胡等,演奏方法、技术日臻完善,达到与戏曲音乐珠联璧合的程度。
1从外表来看,二胡既没有小提琴的优美,也没有葫芦丝的精致,更没有钢琴的豪华,可他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胡的构件由九个主要部分组成,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码和弓毛等组成。
虽然说我对于二胡的各个构造不甚了解,但我却听过由二胡拉出的《二泉映月》:脍炙人口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指法教学

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指法教学
二泉映月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二胡独奏曲目,下面是关于它的指法
教学。
首先,我们来学习二泉映月的基本指法。
这首曲子主要使用了滑指、顿弦和打勾等技巧。
滑指是二胡特有的技法之一,可以通过手指
的滑动来改变音高。
顿弦是指用手指迅速扫过弦,使得弦发出短促的
声音。
打勾则是用指尖轻轻敲击琴弦,产生明亮的音色。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二泉映月的曲谱。
曲谱上的数字表示乐谱上
所对应的音高。
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曲谱上的每个音符和指法。
第一小节的第一个音符是1,我们使用三指按住1弦,然后轻轻
扫过弦,发出顿弦的声音。
接下来的音符是4,我们再次用三指按住4弦,用滑指技巧滑动手指,改变音高。
接着是3,我们使用二指按住3弦,并使用滑指技巧。
第二小节的第一个音符是1,我们继续使用三指按住1弦,并用
滑指技巧改变音高。
接下来是6,我们再次使用三指按住6弦,并使用滑指技巧。
最后一个音符是5,我们使用二指按住5弦,并用顿弦技巧。
以上是二泉映月第一段的指法教学,接下来的部分您可以根据曲
谱继续学习和练习。
记得要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每个音符和指法,才
能演奏出优美的曲调。
希望以上的指法教学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学习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岩学院艺术系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二胡曲《二泉映月》及其独特的演奏技法专业音乐学姓名曾祥彬学号2008101131指导教师王聪生职称副教授二零一二年三月三十日浅析二胡曲《二泉映月》及其独特的演奏技法曾祥彬【摘要】: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一首耳熟能详、影响极广的音乐作品。
它是产生于我国著名民间艺术家阿炳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的。
《二泉映月》产生、发展、演变至今已成为二胡曲的典范之作。
本文试图分析《二泉映月》创作特征与艺术特色,介绍本人在演奏二胡《二泉映月》的一些技法要点,浅论了作品所应该演奏出的具有阿炳精神的音乐风格,阐明了此首作品能撼动着千百万人心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独特激昂演奏技巧一. 阿炳与《二泉映月》中国音乐史上有一位重要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小名阿炳(1893—1950)。
阿炳身世遭遇是十分不幸的。
他幼年出家做道士,青年时当过吹鼓手,中年时害眼疾无钱医治而终身失明,至此流落街头,靠着卖艺糊口。
他在黑暗和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
在饥寒交迫中度日,面对恶势力的欺凌和威胁,他从不卑躬屈节,而总是与之抗争,对之声讨。
在音乐艺术上,他总是广取博采,勤学不辍,深深植根于民族民间的音乐土壤,从而使自己的吹拉弹唱无所不精,创作上也有所建树。
由于上述种种情况,使阿炳的乐曲和琴音民族风格浓郁,并且很自然的带有一种忧郁愤懑的情调和拧折不弯的大丈夫气概。
这些,也许就是《二泉映月》所以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正是这首乐曲感人的魅力所在。
《二泉映月》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
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
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北京听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聆听中,顿生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
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派出音乐史家杨荫浏、曹安和等同志去无锡对阿炳的音乐作品进行了录音、记谱、整理,并由有关部门出版、广播。
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演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
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
可是,由于他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竟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
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二泉映月》作为他仅保留下来的几首曲目之一,显得弥足珍贵。
据说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
‟杨先生脱口而出。
…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奥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
‟就这样,《二泉映月》流传了下来,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
二. 《二泉映月》曲式结构与调式二泉映月采用的是变奏体的曲式,由引子和六个段落构成,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在全曲中进行五次变化和发展,符合我国民间音乐最常见的曲式结构引子由二胡连弓奏出的六个音符构成,蕴育了意味深长的句意,一声深深地叹息后引出下文,准备开始讲述一个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故事。
如谱例所示:全曲由三个乐句构成主题材料。
a句与引子的连接,采用了我国民间音乐经常采用的“鱼咬尾”手法,即a句的开始音是引子的结束音。
a句的旋律走向平稳,线条波动范围较小,涉及的音域较窄,结束在宫音上,给人一种稳定感。
b句与a句连接,但b句的开始音比a句的结束音移高一个八度出现,旋律浮动范围控制在宫、商、角、羽四个音,乐句结束在微音。
音区翻高、力度增加以及节奏的紧凑和不稳定的结束音,使b句较a句显得更有激情,预示着更强烈的感情浪花的进发。
阿炳此时内心不只是沉思和郁闷,压抑已久的感情升华至痛恨万恶的社会现实。
c句开始音加入三度倚音,相同的手法渗透着不同,稳定中渗透着变化,旋律保持在高音区进行,并且运用了新的节奏型。
综合运用分弓、连弓、跳弓等演奏手法,使乐句有跳有连。
不同的演奏技法,产生出类似人声的效果,润饰旋律,美化音色,加强乐曲的表现深度和力度。
乐句间变化多端,感情的细腻,形成乐曲独特的风格。
二胡具备的哀婉音色,表现出了阿炳苍凉、悲愤的心境,使乐曲意境幽深,处处发人深省,时时刻刻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音乐魅力。
阿炳的创作每个细节都处理得十分用心,每次变奏主要通过乐句的扩充或缩减、变化音区等的手法发展旋律,如A3结构整体缩减,a3较a旋律发展起伏更加拉开,b,较b变化较小,借拉长的高音来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提出沉重的疑问。
c5的变化极小,c6删去了c的最后一小节,并结束在宫音上。
全曲共由六段组成,其结构是: 引子 A A1A2A3A4A5coda( 一曲子的五次变奏),这在中国民间音乐中非常普遍。
它是一首含有a、b (b‟)两个中心主题的二重变奏曲,主题共有11小节,开始引子1小节,第一、三乐句分别为4小节,第二乐句仅有2小节,这两个主题都采用了毫不相同的运用方式,a在五次变奏中一直作大幅度的,长短相间、高低对比、都有序的变化, 而b 却一直保持着基本的稳定状态。
此乐曲是中华民族五声调式典型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徵风格”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 本人演奏《二泉映月》的几点探索阿炳的二胡曲是集我国民间音乐之精华,融汇贯通后自然流露的绝唱。
我在演奏时,特别感觉到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
阿炳所用定弦G、D的胡琴在过去民间称为托音胡琴,这种胡琴本不作演奏主调而用,也没有(或很少)换把,只是在一个把位内上下八度翻用。
但经阿炳之手,却奏出如此优美、深沉的旋律,而且用到极高把位,至今仍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绝响。
为了乐曲的传播与研究,才将录音记录成乐谱,而阿炳二胡曲的精髓可以说是不能在乐谱上明确地表达出来的。
我们要演奏好这些乐曲,首先必须做到将音符完全“溶解”于音乐之中。
阿炳二胡曲旋律虽很优美,但它更注重刚毅和深沉,这是由于阿炳饱受艰苦磨难所决定的。
《二泉映月》体现了阿炳刚毅的性格和悲愤、抗争、挣扎的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我们在演奏时要特别注意再现阿炳的形象与性格,不能将曲调奏得过于华丽、轻盈。
全曲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
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
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在演奏这段开头时需要深沉、自然,气息要下行,要对阿炳对旧社会无奈的心情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还需要有深厚的功底,才能把开头刚毅与深沉的情境表现出来。
我在演奏开头的这段时,对自己运弓时的力度控制比较讲究,要求气沉丹田、弓压恰当、弓速均匀,学会用气息喷发音头,随即放松,使琴弦充分振动。
音量偏小,但不失力度使曲子失去一些原曲的风韵,但听来有耳目一新之感。
在按指方面,主要是掌握一指的技法,不同的演奏家对《二泉映月》都有不一样的理解,有人说每一个演奏家演奏的《二泉映月》风格都是不同的,可见此曲在音乐的表现手法上的空间和方法还是非常多的。
接下来的四个小节:演奏这段时可以较为平稳,带有阿炳在漫步主题的意境和沉重的情绪,忧伤的感觉来演奏,要与阿炳踌躇街头,边走边奏的步伐相吻合。
较为平静的“漫步主题”后接着是“抗争主题”的第一次呈示:第一次的“抗争主题”要演奏得激昂,有份量。
但不用过于强烈,因为下面几次出现的“抗争主题”更激昂。
在这特别要注意直线滑音与定把演奏技法的运用。
经过一段高把位富有激情的演奏后,在徵音上终止。
紧接的四小节音高突然下跌八度,然后进入两小节的过门乐句,使高昂的情绪暂时平静下来,在这里要演奏得平稳、松弛。
这是抗争主题的第二次呈示,较第一次更为激昂,在高把位上持续的时间更长,羽音上的颤弓音形成了乐曲的第一次小高潮。
在颤弓的演奏上要特别注意力度的掌握,除了均匀外还要让颤弓有一定的起伏,然后一次次地同音渐强,最后归结到一个强推弓上,生动地表现了阿炳在苦难中奋力挣扎的情形。
这一段与抗争主题第一次呈示一样,终止在徵音上。
这种合头合尾的形式,也是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结构形式之一,用在《二泉映月》中,显得非常自然贴切,没有套用的感觉。
接下的过门乐句我在演奏时常常带着阿炳长途跋涉,途中休息的情景来演绎。
两小节小“5,1”过门以后有四小节的大过门,要演奏得宽阔一些,以表现阿炳对生活依然充满了信心。
接下三十三小节亦可删去或因个人需要与理解增加或者不奏,这三十三小节可以理解为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
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
接着三十三小节后是“抗争主题”的第五次呈示段:这是乐曲的高潮乐段,旋律经两次爬高后,在二胡的高把位上,演奏时要用最强的力度奏出全曲的最高音。
演奏这一段的时候我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是阿炳激愤的怒吼,是生命的呐喊,要将这吃人的旧社会砸个粉碎!在演奏时特别要注意高潮的铺垫,过程不用太快,主要是要将最强点留待高潮音时喷发出来。
所以在此处把位极高,不可能将音量奏得很大声,因此主要是靠气息和情绪来取胜。
做到声音用气息来喷发,高潮靠情绪来力推!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演奏效果。
高潮以后,音高骤然下跌二个八度:这句好像给人造成从悬崖陡壁跌入万丈深渊的感觉,好像从炽热的激愤中突然被拉回冰冷的现实中。
这四小节的演奏要特别安静而又柔肠百转、欲诉无言给人对旧社会无奈的感觉。
最后是尾声乐段:尾声乐虽然是“抗争主题”的第六次呈示,但这一次要奏得轻盈而富于幻想,以表达阿炳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好像在问苍天,为何愚贤不辨、贫富不公?这几个音要奏得耐人寻味,气息要上提,然后逐渐远去。
四. 《二泉映月》独特的演奏手法(一):刚健的直线滑音。
阿炳的二胡曲有三个独特的演奏手法,也可以说是只有阿炳才有的这种演奏手法。
不论是《二泉映月》,还是《听松》,其滑音大多呈直线形式(即果断地上下滑动,中间不拐弯),要求两手密切配合、同时动作,以奏出刚健的音头。
如第一段的高潮:即使是连弓演奏的定把滑音,也是左手快速地直线滑动,右手配以浪弓,使发音顿挫分明。
这种滑音是阿炳刚毅性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