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药品生产技术《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合理用药原那么
怎样才算合理用药现尚缺一具体标准,对某一疾病也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
由于药物的有限性,即品种有限及疗效有限,和疾病的无限性,即疾病种类无限及严重度无限,因此不能简单以疾病是否治愈作为判断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
从理论上说合理用药是要求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而防止或减少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响。
当然这也不够具体,因此只能提几条原那么供临床用药参考。
1.明确诊断选药不仅要针对适应证还要排除禁忌证。
2.而且容易发生相互作用。
3.了解并掌握各种影响药效的因素用药必须个体化,不能单纯公式化。
4.祛邪扶正并举在采用对因治疗的同时要采用对症支持疗法。
这在细菌感染及癌肿化学治疗中尤其不应无视。
5.对病人始终负责开察病情反响,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治疗药物。
要认真分析每一病例的成功及失败的关键因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使用药技术更趋合理化。
实验一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聊一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儿像我们在上学时老师经常出的脑筋急转弯呢?哈哈,没错,这个问题确实有点儿“绕”,但我们会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给大家讲解。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就是药物进入人体的方式,比如说口服、注射、贴片等。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于药物的作用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就来一一探究。
1.1 口服口服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给药途径了。
大家都知道,食物和药物一起吞下去,药物就会通过消化道被吸收进入血液,然后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发挥作用。
口服药物的作用效果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药物的溶解性很重要。
如果药物不溶于水,那么它在胃里就会形成团块,无法被吸收。
而如果药物溶解得很好,那么它就能很快地被胃酸分解,进入血液循环。
选择正确的药物剂型非常重要。
食物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
有些食物会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药物的效果减弱或者失去作用。
比如说,某些抗生素就不能和牛奶一起吃,否则就会降低药效。
在吃药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不要和一些特定的食物搭配。
1.2 注射注射是一种直接将药物注入血液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药物能够快速地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
注射也有一些缺点。
比如说,注射需要专业的技能,而且针筒容易感染;另外,注射的药物剂量很难精确控制,容易出现过量或者不足的情况。
2.1 外用外用是指将药物直接涂抹在皮肤表面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药物对身体的负担较小,不容易产生副作用。
而且,外用药物的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不会对全身产生影响。
外用药物的效果通常不如口服或者注射明显。
2.2 贴片贴片是一种将药物贴在皮肤上的特殊剂型。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药物能够持续释放,保持一定的浓度;而且,贴片对于皮肤的刺激较小,不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贴片的药物剂量也很难精确控制,容易出现过量或者不足的情况。
最新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1.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2.练习家兔的捉拿法、耳静脉注射法和肌肉注射法。
3.练习小白鼠的捉拿法、灌胃法和肌肉注射法。
【实验原理】给药途径不同,药物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致使药物的吸收和分布的速度也不同,药物效应因而呈现差异。
静脉吸收最快,产生作用最强,其他给药途径的吸收速度依次是:呼吸道>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口服>贴皮。
主要包括“量差异”(即同一效应,但作用强度不同)和“质差异”(即出现不同的药理效应)。
硫酸镁为导泻、利胆、降压和抗惊厥药。
口服不易吸收,并使肠内容物渗透压升高,水分吸收减少,肠容积增大,刺激肠壁,促进肠道蠕动而泻下。
镁盐还能引起十二指肠分泌缩胆囊素,此激素能刺激肠液分泌和肠蠕动。
注射给药可使血中Mg2+增加,Mg2+与Ca2+化学性质相似,可以特异地竞争Ca2+受点,拮抗Ca2+的作用,阻止运动神经末梢释放递质乙酰胆碱,使骨骼肌松弛。
与此同时,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觉和意识消失。
过量时,引起呼吸抑制、血压骤降以至死亡。
静脉缓慢注射氯化钙,可立即消除Mg2+的作用。
尼可刹米属于中枢兴奋药,可直接或反射性地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但若剂量过大,则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位广泛兴奋,导致惊厥发生。
本实验对小白鼠应用过量的尼可刹米,以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18~22g,雌雄兼用。
【实验药品】10%硫酸镁溶液、2%尼可刹米溶液。
【实验器材】1ml注射器、小鼠灌胃器、鼠笼、大烧杯、天平。
【实验方法和步骤】(一)硫酸镁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只,称重编号。
分别放于大烧杯内,观察小鼠的正常活动、呼吸和粪便情况。
甲鼠10%硫酸镁溶液0.2ml/10g灌胃,乙鼠10%硫酸镁溶液0.2ml/10g肌肉注射.。
给药后观察两鼠的活动、呼吸和粪便变化,并与给药前比较。
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给药剂量是指将药物给予患者的数量。
药物的剂量与其治疗效果有密切关系。
通常来说,药物的剂量越大,其效果也越强。
例如,镇痛剂吗啡的剂量越高,其镇痛效果越明显。
但是,药物剂量过高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甚至中毒。
因此,确定适当的药物剂量非常重要。
药物的剂量选择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药物剂量通常需要进行调整,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药物的剂量还受到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一些药物可以相互增强或减弱对方的效果,因此在联合使用时需要调整剂量,以达到预期疗效。
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体内的路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分布范围和代谢速度。
常用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肤贴剂、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输注等。
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通过口服服用的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需要经过胃肠道的吸收才能进入血液循环,这个过程较为缓慢。
因此,口服给药途径适合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然而,口服药物的吸收受到胃肠道的酸性环境、消化酶和肠道蠕动等因素的影响,使部分药物不能完全吸收。
皮肤贴剂是将药物直接贴在皮肤上,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一些局部治疗和长期控释药物。
药物通过贴片逐渐释放,可以达到持续的治疗效果。
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体内,绕过胃肠道的吸收过程。
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药物吸收较快,通常用于急性疾病的治疗。
而静脉注射则可以迅速将药物输送到全身,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的情况,如急救和紧急手术。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分布的影响也不同。
例如,口服给药的药物需要通过肝脏的首过效应,使得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分布较为均匀。
而经过静脉注射的药物可以迅速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总之,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是决定药物作用的重要因素。
合理选择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特性进行合理的剂量调整和给药途径选择。
不同药物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不同药物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药物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体内的途径,它直接影响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导致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本文将探讨不同药物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一种给药途径,药物通过口腔、食道、胃和小肠等消化道被吸收。
这种给药途径的优点是方便、易行,且患者易于接受。
然而,口服给药的药物吸收受到肠道屏障和各种消化液的影响,药物需要经过首过效应,从而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下降。
此外,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稳定性等特性也会对药物的吸收产生影响。
与口服给药相比,静脉给药是一种将药物直接注射入血管的给药途径。
这种给药途径可以绕过肠道和首过效应,药物可以快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达到快速有效的治疗效果。
静脉给药途径适用于紧急、严重疾病或需要精确控制药物浓度时使用。
然而,静脉给药需要专业操作,有一定的风险,且不能自我给药。
皮肤给药是将药物直接应用于皮肤表面的一种途径。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一定的渗透性。
一些局部皮肤病变可以通过皮肤给药途径进行药物治疗。
药物可以通过皮肤层的角质层进入真皮层,并通过血管进入循环系统。
然而,皮肤主要起到防御和保护作用,药物在皮肤上的吸收速度较慢,且药物的分子量和脂溶性对吸收有一定的限制。
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肌肉中的给药途径。
肌肉注射可以绕过肠道和首过效应,药物可以快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肌肉注射适用于一些需要缓释剂型或需要长时间维持药物浓度的情况。
然而,注射操作需要一定的技巧,且对患者来说可能有一定的疼痛感。
鼻腔给药是将药物直接通过鼻腔吸入的给药途径。
这种给药途径主要用于治疗鼻腔和靠近鼻腔的疾病,如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
药物通过鼻腔黏膜吸收并迅速进入循环系统,具有快速起效和避免首过效应的优势。
然而,鼻腔给药需要患者正确使用,且可能导致局部刺激和不适感。
口咽给药是将药物直接应用于口咽部的给药途径。
此途径适用于口咽部疾病或症状,如喉咙痛、咳嗽等。
实验一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通过比较口服、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三种给药途径对同一药物的作用效果,进一步了解药物在不同给药途径下的吸收和分布情况。
实验材料:
(列出实验所需材料)
实验步骤:
1. 准备药物溶液:(描述制备药物溶液的具体步骤,包括用量、稀释等)
2.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口服组、静脉注射组和皮下注射组。
3. 给药操作:(分别描述口服、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的操作步骤)
4. 观察记录:(描述观察记录的指标,包括药物作用的其它指标)
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给药途径下的药物作用情况)
实验结果:
(根据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结果,叙述不同给药途径下药物作用的影响,例如作用时间、作用强度等方面的差异)
实验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得出结论并提供相关解释,包括药物吸收、分布和代谢等方面的解释说明)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对本实验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方向,例如实验动物选择、样本数量等)
本实验的意义与应用:
(阐述本实验对进一步研究药物作用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指导意见)
结语:
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可以得出在不同给药途径下,药物的作用效果会有所差异,进一步扩展了我们对药物作用机制的认识。
这对药物研发和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药物和治疗领域下的给药途径选择,以优化药物疗效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的注意事项小兔子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的注意事项小兔子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是药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
以下是在研究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影响时需要考虑的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药物的化学特性。
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决定了其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一些药物具有良好的口服吸收能力,可以通过口服给药途径达到期望的药物作用,而另一些药物则需要通过其他给药途径,如皮肤贴剂、注射剂等,才能达到理想的药物浓度。
其次,需要考虑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有不同的影响。
口服给药途径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但口服药物需要通过胃肠道吸收,受到胃酸和肠道酶的影响,因此可能会出现不完全吸收的情况。
此外,口服药物还需要通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即在通过肝脏之前就会被肝脏代谢一部分。
相比之下,静脉给药途径可以直接将药物注入循环系统,避开胃肠道和肝脏的影响,药物吸收更为全面和迅速。
同时,给药途径对药物分布和代谢也有重要影响。
给药途径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组织靶向性。
例如,皮肤贴剂可以使药物局部吸收,对局部病变起到直接作用;而静脉给药途径可以通过全身血液循环将药物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此外,给药途径还可以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例如,口服给药途径中的药物首先经过肝脏代谢,而肝脏中的代谢酶可能会改变药物的活性。
另外,一些药物可以从肝脏或者肾脏中排泄出体外,也会受到给药途径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考虑给药途径的安全性和患者的特殊情况。
不同的给药途径具有不同的安全性,有些给药途径可能会引起副作用或者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静脉注射有风险,可能引起血管炎或者注射部位感染。
此外,由于年龄、性别、身体质量和基础疾病等因素的差异,患者对给药途径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儿童和老年患者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可能有所不同,需要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给药途径。
不同给药途径对家兔的影响实验结果及分析

不同给药途径对家兔的影响实验结果及分析
不同给药途径对家兔的影响是一个科学领域的研究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分析。
1. 实验结果:
- 口服给药:家兔可能通过食物或水摄入药物。
观察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效果,并记录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 注射给药:根据给药部位的不同,观察药物的吸收速度、分布和效果;
- 静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射到家兔的静脉中,观察药物的迅速性和效果;
- 皮下注射:将药物注射到家兔的皮下组织中,观察药物的吸收速度和效果。
2. 分析方法:
- 对比不同给药途径下药物的吸收速度和效果,可以采用药物浓度-时间曲线来描述。
通过计算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药物的最大浓度(Cmax),时间点(Tmax)和面积下曲线(AUC),来评估不同给药途径的效果。
- 观察并记录家兔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呕吐、腹泻、皮肤反应等。
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给药途径下副作用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药物实验涉及动物保护伦理问题,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
在进行实验之前,应获得相关机构的批准,并尽量采用动物替代方法或减少动物实验的数量。
同时,还需要考虑家兔的种类、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进行适当的统计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一、 目的和原理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掌握小白鼠的腹腔给药方法和灌胃法。
大多数药物需进入血液分布到作用部位才能发生作用。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为吸收
(absorption),吸收速度的快慢及吸收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及强度。其中给药途径是
决定药物起效时间及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给药途径不同,则药物吸收快慢亦不同,其吸收快慢顺序初
静脉注射外是: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给药途径不同,其吸收程
度又不同,由此使药物作用强度不同。药物经不同给药途径所致的吸收程度是:吸入、舌下、直肠、肌
内注射较为完全,口服次之,皮下较差;皮肤表面吸收程度最差,一定要脂溶性特别高的药物才能通过
此途径较好地吸收。而胃肠道给药,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有首关消除的影响等,使药物吸收程度有所不
同。
二、 实验材料
(一). 动物:小白鼠,体重18g ~ 22g。
(二). 器材:1 ml注射器、针头、灌胃针头、大烧杯、天平。
(三). 药品与试剂:8%硫酸镁溶液,苦味酸。
三、 观察指标
(一) 观察小鼠正常活动情况。
(二) 给药后观察两鼠的反应有何不同。
四、方法与步骤
(一). 取健康小白鼠2只,称体重后,分别作标记,然后观察正常活动情况。
(二). 甲鼠从腹腔注射8%硫酸镁溶液 ml/10 g体重,乙鼠以同样剂量灌胃。给药后将鼠放入烧杯内,
观察两鼠的反应有何不同?为什么?
表 XXX实验结果记录
鼠 号 体 重 药物及剂量 给药途径 动物反应
甲
乙
五、 注意事项
六、 思考题
不同给药途径在哪些情况下使药物的作用产生质的不同?在哪些情况下则使药物的作用只产生量的不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