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复习提纲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复习总要求:结合每章节后客观题和作为作业布置的计算题)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1 、统计的三个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P5三个含义:统计工作(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关系:统计工作(活动),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基础;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活动的产物。
统计学是统计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它来源于统计实践,又高于统计实践,反过来指导统计实践。
2、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统计学的特点:1、数量性2、总体性3、具体性4、社会性3、统计的作用(功能):1、信息功能2、咨询功能3、监督功能4、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与工作过程.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哲学唯物辩证法、社会经济学、数学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归纳判断法及其他相关的方法统计工作过程P10—11: (统计任务、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统计信息管理),三个阶段并非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各环节往往是交叉进行的。
重点掌握内容: (能联系实际进行判断)5、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P11—16(1)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客观存在,并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简称总体.总体特点: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或者差异性)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无限总体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2)标志与指标。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分为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指标(统计指标)是说明现象总体量的特征的概念。
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数量指标反映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总量指标质量指标反映现象发展的相对水平、工作质量—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指标和标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是:第一,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第二,指标都是可量的,而标志不一定是可量的。
【统计学复习提纲】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统计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统计的含义和特点一、统计的含义:统计最基本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在不同的场合,统计一词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种含义。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统计工作的规律,即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P11)三、统计的特点(P4):(1)数量性(最基本特点)(2)具体性(3)综合性(或总体性)。
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总体、总体单位、总体的特征,总体的分类。
标志、变异与变量,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联系和区别,指标与标志一、总体:总体是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
(P13)他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确定总体是为了确定调查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确定总体单位是为确定调查登记项目的承担者。
二、总体的特征(P13):(1)同质性;(2)大量性;(3)差异性。
三、总体的分类(P13):(1)有限总体;(2)无限总体。
四、标志: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由标志名称+标志值构成。
标志的分类(P15):(1)品质标志、数量标志;(2)不变标志、可变标志(包括变异和变量)。
五、变量:变量就是可变的数量标志。
(P15)变异:总体单位之间的这些品质和数量上的差异,即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变现出来的差异。
变量和统计数据分类有对应关系。
六、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数值变量可分为离散变量与连续变量。
凡是变量值只能以整数出现的变量就叫离散变量,变量值可以无限分割的变量就是连续变量。
七、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由指标名称+指标值组成。
标志和指标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而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②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标志既可以反映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总体单位的品质特征(2)联系:指标的数值是由总体各单位的数量标志的标志值汇总而得到的八、指标体系以共同的研究目的为纽带而相互联系的一系列统计指标成为指标体系。
统计学复习提纲

统计学复习提纲一、概念1、统计学:即统计理论,是指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客观现象统计资料的方法论科学;2、统计调查: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采集数据的过程;3、统计整理:统计数据整理即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与要求,将收集到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4、总体参数:根据总体各单位标志值计算的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称为总体指标,又称全及指标,也称为总体参数;5、统计量:6、频数:各组所出现的单位数;频率:各组频数与总体单位数之比,反映了各组频数的大小对总体所起作用的相对强度;7、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8、普查:是为某种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9、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10、参数估计:就是用样本的数量特征(统计量)对总体的数量特征(参数)进行估计的统计方法;11、相关系数:是指在直线相关条件下,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和方向的统计分析指标;12、平均发展水平:是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的平均数。
二、简答1、统计分组及其作用: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客观现象的内在特点,按某个变量(或几个变量)把被研究的总体划分成为若干个不同性质的组。
作用:⑴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⑵揭示社会经济现象内部结构;⑶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2、统计调查问卷及其设计原则:统计调查问卷是把所要调查的项目及其可能的答案,按照一定的结构和顺序排列所形成的问答卷。
设计原则:⑴主题明确;⑵一般性;⑶逻辑性;⑷明确性;⑸非诱导性;⑹便于整理、分析。
3、常用的离散程度的测度指标有:极差、平均差、标准差和方差以及离散系数等变异指标。
4、时点指标及其特点:时点指标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瞬间)状况的数量。
特点:不连续性5、统计指数的性质及作用:⑴综合性;⑵相对性;⑶平均性;⑷代表性6、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哪些:⑴抽样单位数的多少;⑵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⑶抽样方法;⑷抽样的组织形式。
统计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1.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的科学,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2.描述统计:描述统计学是研究为了反映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而需采用的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加工整理方法、数据综合分析方法,计算各项指标反映数据的构成和分布等方法以及用一定形式的表式和图形把结果显示出来的方法等。
3.推断统计:推断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它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统计总体的未知数量特征作出以概率形式表达的推断。
4.总体(Population):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又称母体。
5.个体(Element):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6.样本(Sample):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即总体的一个子集。
7.参数:(Parameter):总体参数,指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一些统计指标。
如总体平均值或期望值,用符号μ表示;反映总体分散情况的指标如标准差,用σ表示;反映某事物两特性总体之间关系的统计指标为相关系数,用ρ表示;表示两特性之间数量关系的统计指标是回归系数,用β表示。
8.统计量(Statistic):是样本的函数,只跟样本有关,与总体参数无关。
如样本平均数(X)、样本标准差(S)、样本相关系数(r)、回归系数(b)等。
可以用统计量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或进行假设检验。
9.随机现象: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或观察,其可能结果不止一个,事先无法确定,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
10.定类尺度:也叫类别尺度或列名尺度。
只能按照事物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类或分组。
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
如性别(男、女)、学历、企业性质、职业、地区等。
11.定序尺度:也叫顺序尺度,是对事物之间等级差别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
它不仅可以将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而且还可以确定这些类别的优劣或顺序。
12.定距尺度:也叫等距尺度或间隔尺度,不仅能将事物分为不同类型并进行排序,而且还可以准确地指出类别之间的差距是多少,表现为数值。
统计学基础复习提纲

统计学基础复习提纲复习内容:第一章:统计数据;第二章;数据搜集;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第五章:抽样与参数估计;第六章:假设检验;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第八章: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第九章:指数。
重点内容:第一章统计和数据(1)统计的概念和应用(2)统计数据类型: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
(3)统计中的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变量。
第二章数据搜集(1)数据来源: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2)调查设计:调查方案设计和调查问卷设计(3)统计数据质量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1)集中趋势的测度:平均数;中位数和分位数;众数(2)离散程度的度量:极差和四分位差;平均差;方程和标准差;离散系数(3)偏态与峰态度量:偏态系数;峰态系数第五、六章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1)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点估计与区间估计(2)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和总体比率的区间估计(3)样本容量的确定(4)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原假设与备择假设;两类错误与显著性水平;检验统计量与拒绝域。
(5)总体均值的检验:大样本检验方法;小样本检验方法。
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1)变量间关系度量:相关关系的描述和测度;散点图与离散系数。
(2)一元线性回归: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显著性检验。
(3)利用回归房产进行估计和预测第八章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1)时间序列的分解和描述:图形描述;增长率分析(2)预测方法的选择和估计(3)平稳序列的预测: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4)趋势序列的预测:线性趋势预测;非线性趋势预测附:部分复习题 一、简答题1、封闭式问题答案的设计有哪些主要方法?2、设计问卷调查的提问项目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3、什么是显著性水平?它对于假设检验决策的意义是什么?4、简述第Ⅰ类错误和第Ⅱ类错误及它们发生概率的大小关系5、简述判定系数的含义和作用6、简述相关关系的含义和特点。
最经典的统计学复习大纲

复习大纲:第一章统计总论一、本章题型:本章没有计算题,涉及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二、本章考试范围1、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三个时期的代表学派和各自的代表著作、代表人物,重要贡献2、统计学的涵义(三种涵义,两种关系)3、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和特点4、统计学的分科5、统计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职能6、统计工作过程(四个阶段)7、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一、本章题型:本章没有计算题,涉及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二、本章考试范围1、统计工作对统计资料的基本要求2、统计调查的意义和要求3、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步骤4、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5、统计数据的质量(数据的误差)6、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7、统计分组(概念、意义、作用、方法)8、分配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方法、过程9、累计次数分布和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10、统计表的作用和统计表的结构11、统计图的主要类型第三章综合指标一、本章题型:本章涉及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二、本章考试范围1、综合指标的概念和作用、种类2、时期指标、时点指标3、综合指标的计量单位4、六种主要的相对指标的含义、公式、计算5、中长期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水平法、累计法),强度相对指标的正逆指标6、五种平均指标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7、标志变动度(全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三、计算题的考点第一,六种相对指标的计算第二,三种数值平均数的计算,会利用标志变动度判断平均数代表性大小。
第四章抽样调查一、本章题型:本章涉及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二、本章考试范围1、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使用范围2、总体统计量和样本统计量的性质、含义,计算公式(平均数和成数、标准差、方差)3、抽样误差(真实误差、平均误差、极限误差的含义、公式)4、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5、优良估计量的要求6、区间估计的意义7、抽样极限误差与抽样平均误差的关系,置信区间、置信水平、概率度8、四种常见的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的基本理解,计算只要求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情况,其余几种不要求计算9、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含义,公式)三、计算题考点本章特别说明,所有涉及的计算,均按照大样本条件下,且均要求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下的计算,按照题目要求(重复还是不重复)1、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区间估计(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第五章相关分析一、本章题型:本章涉及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二、本章考试范围1、相关分析的概念和特点,两个变量之间关系变化的两种数学模型形式2、相关关系的种类3、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4、散点图的理解5、相关系数的计算、相关系数的判定作用6、直线回归分析,直线回归方程的确定7、估计标准误差的概念和计算,相关系数和估计标准误差的关系三、计算题考点相关系数的计算、判定;直线回归方程的确定、估计标准误差的计算第六章时间序列分析一、本章题型:本章涉及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二、本章考试范围1、时间序列概念和要素2、时间序列的种类3、时间序列编制的原则4、动态数列指标分析法(水平分析指标、速度分析指标各四个、含义,计算公式)5、动态数列构成因素分析法(四大因素)6、增长1%的的绝对值、翻番的意思7、平均发展速度计算的几何法、方程法(方程法不要求计算,几何法要求)8、间隔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数学模型法9、季节比率的含义和计算原理三、计算题考点四个水平分析指标的计算、四个速度分析指标的计算用数学模型法拟合时间序列的直线方程(曲线方程不要求)第七章统计指数‘一、本章题型:本章涉及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二、本章考试范围1、广义指数和狭义指数的概念2、统计指数的性质和作用3、统计指数的分类4、综合指数的概念和特点5、数量指标综合指数、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同度量因素的固定6、平均指标指数的两种形式(加权算术平均数形式、加权调和平均数形式、同度量因素的选择和固定)7、平均指标对比指数(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所反映的内容,基本计算公式,三者之间的关系)8、两因素综合指数的指数体系、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指数体系三,计算题考点会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平均指标指数、平均指标对比指数,并进行指数体系的分析(注意,所有的指数编制过程中,均需要从相对量分析和绝对量分析两个方面进行)一、题型1、单选题,20个,一个一分,20分2、多项选择题,5个,一个2分,10分3、判断题10个,10分,4、填空题,15分(每空0.5分)5、计算题45分二、各章分值大致分布及题型分布第一章:统计总论10%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10%第三章:综合指标18%第四章:抽样调查18%第五章:相关分析10%第六章:时间序列18%第七章:统计指数16%第一章:单选3个,多选1个,判断2个,填空2分第二章:单选3个、多选1个,判断2个,填空3分第三章:单选3个,多选1个,判断1个,填空2分,计算题一个第四章:单选3个,多选1个,判断1个,填空2分、计算题一个第五章:单选2个,多选1个,判断1个,填空2分、计算题一个第六章:单选3个,多选1个,判断1个,填空2分,计算题一个第七章:单选3个,多选1个,判断1个,填空2分,计算题一个(说明,多项选择题无法每一章出一个,所以,最终会在后五章中总共出三个,填空题是一空一分好,还是一空0.5分好?)。
统计学复习提纲

统计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统计学: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原则和方法。
2.描述统计:研究数据收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3.推断统计:研究如何利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
4.变量:描述观察对象某种特征的概念。
5.总体和样本:总体:包含所有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6.样本量:构成样本的元素的数目。
7.参数和统计量:参数:对总体特征的某个概括性度量,包括总体均值、总体比例、总体方差。
统计量:对样本特征的某个概括性度量,包括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方差。
8.系统抽样:也称等距抽样,先将总体各元素按某种顺序排列,并按某种规则确定一个随机起点,然后每隔一定的间隔抽取一个元素,直至抽取n个元素组成一个样本为止。
9.频数:落在某一特定类别的数据个数。
10.比例:一个样本(或总体)中各类别的频数占全部频数的比值。
11.比率:一个样本(或总体)中各不同类别频数之间的比值。
12.随机变量:事先不能确定其取值的变量。
13.期望值:随机变量的平均取值。
14.抽样分布:样本统计量的概率分布,是由样本统计量所有可能取值形成的相对频数分布。
15.标准误差:也称标准误,样本统计量分布的标准差,用于衡量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
16.中心极限定理:随着样本量n的增大(通常要求n>=30),不论原来的总体是否服从正态分布,样本均值的概率分布都将趋于正态分布,其分布的期望值为总体均值μ,方差为总体方差的1/n。
17.置信区间:由样本统计量构造出的总体参数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估计区间。
18.置信系数:也称置信水平,在重复构造的总体参数的多个置信区间中包含总体参数真值的区间所占的比例。
19.假设:对总体的某种看法,在参数检验中,假设是对总体参数的具体数值所作的陈述。
20.假设检验:利用样本提供的信息判断假设是否成立的统计方法。
21.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原假设:研究者想收集证据予以推翻的假设。
统计学总复习提纲

统计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1)统计的含义:统计一词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种含义,但最基本的还是统计工作。
没有统计工作就不会有统计资料,没有丰富的统计实践经验就不会产生统计科学。
2)统计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统计工作的规律,即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3)统计的特点:数量性、具体性、综合性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总体: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总体有三方面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2)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来确定的。
3)标志:标志是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可分为数量标志(用数字回答问题)和品质标志(用文字回答问题)。
标志还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不变标志:所有总体单位共同具有的特征。
它是构成总体的必要条件和确定总体范围的标准。
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必然存在差异的标志。
4)变量:可变标志中既有品质标志也有数量标志。
可变的数量标志就叫变量。
变量的具体数值叫变量值。
凡变量值只能以整数出现的变量,叫离散变量。
凡变量值可作无限分割的变量,叫连续变量。
5)指标与指标体系: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指标体系:以共同的研究目的为纽带而相互联系的一系列统计指标。
6)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有二:第一,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而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
第二,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所有指标都要用数字来回答;标志则既有反映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用数字回答),也有反映总体单位的品质特征(用文字回答)。
二者联系:主要表现:许多标志的数值都是由总体各单位的数量标志的标志值汇总而得来的。
品质标志虽然本身不具有数值,但有些指标是按品质标志分组分组计算得出。
由于总体和总体单位可随统计研究的目的而易位,故指标和数量标志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变换。
第二章:统计调查1、统计调查: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的产生和发展一、统计的产生:源于人类的计数与统计实践活动。
二、统计的发展1、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17世纪)【“有实无名”的统计学】创始人:英国的威廉·配第(政治经济学之父)代表作:《政治算术》——统计学诞生的标志;文中针对英、法、荷兰的国情,利用数字、重量、尺度的方法,并配以朴素的图表(现代统计学广为采用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三国国力的比较,但没有使用“统计学”一词。
2、德国的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18世纪)【“有名无实”的统计学】代表人物:康令、阿亨瓦尔康令在大学开设“国势学”课程,以文字技术和比较为主,反映各国的国情国力;阿亨瓦尔继承和发展了康令的思想,并于1749年首次使用“统计学”代替“国势学”,认为统计学是关于各国基本制度的学问,但缺乏数字和内容。
3、数理统计学派(19世纪)代表人物:凯特勒(比利时)(古典统计学的完成者,近代统计学的先驱者)代表作:《社会物理学》——他将概率论引进统计学,完成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结合。
第二节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一、统计的三个含义: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资料(成果)和统计学(理论)。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大量社会现象(主要是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
三、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广泛性。
第四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1、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统计总体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单位数有限的比如人口数、企业数,反之比如大海里的鱼资源数。
2、总体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个别单位。
注: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划分是相对的,它们随着统计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变化而相互转化。
二、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1、统计标志:用来说明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质的特征,不能用数字来表示的,如性别、籍贯、工种等;数量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是可用数字来表示的,如年龄、身高、收入等。
2、统计指标:综合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
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是说明总体规模、总数量的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结构、比例、强度等质方面的指标,一般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
又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分为总量指标(绝对数)、相对指标(相对数)、平均指标(平均数)。
指标与标志的联系和区别:区别: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统计总体特征的;指标都能用数字表示,而标志中的品质标志是用文字来描述的,不能用数值表示。
指标一般是经过一定的汇总取得,而标志值一般是经过测量、观察直接取得的。
标志一般不需要说明时间、地点、条件,但完整的指标必须说明时间、地点、条件等。
联系:大多数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综合而来;例如,某企业的工资总额是由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工资汇总而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变换关系。
三、变异与变量1、变异:是指品质标志在总体单位上的不同表现。
2、变量:是指数量标志在总体单位上的不同表现。
变量可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离散变量是指只能取整数的变量,如人数、企业数等;而连续变量是指可以在整数间插入小数的变量,如身高、资金等。
变量又可根据其所受因素影响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性变量。
四、流量与存量1、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测算的量。
如一定时期的产值、产量、销售额、收入、支出等;2、存量:是指在一定时点上测算的量或状态。
如一定时点的人口数、资产、负债、面积等。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第一节统计调查方案一、确定调查目的:为什么要进行调查(why)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向谁进行调查(who)调查对象=总体;调查单位=总体单位(项目的承担者);三、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调查什么(what)四、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何时调查和调查何时数据(when)五、制定调查组织实施计划:如何开展(how)调查组织分工、调查员选择(年龄、性别、经验)与培训、费用预算与宣传;六、选择调查方法:什么方法(which)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和网络调查法等。
第二节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一、统计调查的五种组织形式1、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作用:可以用来搜集不宜用经常调查的全面准确的资料。
具体方式:自上而下的登记和自下而上的填报。
2、统计报表制度:是按照国家或上级部门统一规定的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程序和统一的报送时间,自下而上逐级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调查方式,比如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等。
3、重点调查:选择部分重点单位搜集统计资料的非全面调查。
4、典型调查: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典型单位进行的非全面调查。
5、抽样调查: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结果推断总体的非全面调查方法。
第三节统计分组一、概念: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总体的内在差异,按照某一标志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区分为若干部分或不同的类型组。
二、类别:1、按照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品质分组和数量分组【数量分组又分为单项式分组(适合于离散变量)和组距式分组(适合于连续变量)】;2、按照分组标志的个数不同分为: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和分组体系。
第四节分配数列一、组距数列的编制例:按百分制计分,某班40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如下: 89 88 76 99 74 60 82 60 89 86 93 99 94 82 77 79 97 78 95 92 87 84 79 65 98 67 59 72 84 85 56 81 77 73 65 66 83 63 79 70 (一)先按照数值大小排列56 59 60 60 63 65 65 66 67 70 72 73 74 76 77 77 78 79 79 79 81 82 82 83 84 84 85 86 87 88 89 89 92 93 94 95 97 98 99 99 (二)计算全距(R )R=最大值—最小值=99-56=43(三)确定组距(i )和组数(K )1、组数:一般应依据总体内部情况的定性分析来确定组数(K=5)2、组距:每个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
3、上限和下限:在组距数列中是用变量的一定范围代表一个组的,每个组的最大值称为组的上限,每个组的最小值称为组的下限。
4、组距和组数之间的关系:组数多,组距小;组数少,组距大。
(四)确定组限组限:组距两端的数值称为组限。
组距的上限、下限都齐全的叫闭口组;有上限缺下限,或有下限缺上限的叫开口组。
原则:“上组限不在内”1、闭口组:2、开口组:(七)计算累计次数:表示总体在某一标志水平以上或者以下的次数或者比率总和。
438.6105R i K ===≈2下限上限组中值+=2邻组组距下限缺上限的开口组组中值+=2邻组组距上限缺下限的开口组组中值-=累计次数分布的一个应用——洛伦兹曲线。
二、次数分布主要类型 (一)钟型分布(二)U型分布(三)J 型分布第三章综合指标 第一节 总量指标一、概念: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
一般用绝对数表示;如国内生产总值、产品产量、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等。
按反映内容分为:总体标志总量(某数量标志的总和)和总体单位总量(总体中个体的数量); 按时间状态分为:时期指标(流量):特点连续性、累加性、与时间长度直接相关; 时点指标(存量):特点间断性、不可累加性、与时间长度无直接相关性。
第二节 相对指标一、概念: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的比值,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可以是绝对数之比,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均数之比。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1、计划完成相对数:用来检查、监督计划执行情况的相对指标。
一般用%表示。
f (a) 对称分布f (b) 左偏分布 f(c) 右偏分布 f f(b) 反J 型f(a) 正J 型 %100⨯=计划数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程度2、结构相对数3、比例相对数4、比较相对数(类比相对数)5、动态相对数6、强度相对数第三节 平均指标一、概念:是对同质总体内各单位某数量标志的差异进行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具体条件下的一般水平。
是总体内各单位参差不齐的标志值的代表值,也是对变量分布集中趋势的测定。
二、算术平均数1、基本公式2、简单算术平均数:应用于未分组资料3、加权算术平均数:应用于分组资料三、调和平均数(倒数平均数)1、 简单调和平均数:(应用于未分组资料)%总体全部数值总体部分数值结构相对数100⨯=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比例相对数=)(x 总体标志总量 n x n x x x x n ∑=+++= 21kkk f f f f x f x f x f xf x ++++++==......212211∑∑xnx h 1∑=%另一总体同类指标值某总体某指标值比较相对数100⨯=%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动态相对数100⨯=同的总量指标值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某一总量指标值强度相对数=平均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注:先将各变量值的倒数计算出来,再计算各倒数的算术平均数,再计算出这个算术平均数的倒数,即得到调和平均数。
2、加权调和平均数:(应用于分组资料)( )四、几何平均数(对数平均数)适用于变量的连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的变量数列。
1、简单几何平均数:(应用于未分组资料) 2、加权几何平均数:(应用于分组资料)五、众数 运用插值法推算众数的近似值下限公式:上限公式:六、中位数 计算向上累计次数或向下累计次数(推荐使用向上累计)找到相应数组,插值法计算中位数近似值:下限公式:上限公式:备注:第四节 标志变动度一、概念:说明总体各单位标志差异程度的指标,又称标志变异度、离散程度或离中程度。
x m m x h ∑∑=x m f =nnn Gxx x x x ∏=⋅⋅⋅⋅=21f f f f f f nf f Gxx x x x n n ∑∏=⋅⋅⋅⋅=+⋅⋅⋅++212121)(0M d X M L ⨯∆+∆∆+=2110d X M u⨯∆+∆∆-=2120)(e M df S f X M m m L e ⨯-∑+=-12/df S f X M mm U e ⨯-∑-=+12/次数中位数组以后组的累计次数中位数组以前组的累计中位数组的次数的下限、上限分别表示中位数所在组、→→→→+-11m m m U L S S f X X二、种类:全距、四分位差、平均差、标准差和离散系数。
1、全距:又称“极差”,它是总体各单位标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
2、四分位差:将一个变量数列分为四等分,形成三个分割点(Q1,Q2,Q3),这三个分割点的数值就称为四分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