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高中历史历史时空观念培养途径初探

学科高中历史历史时空观念培养途径初探
学科高中历史历史时空观念培养途径初探

学科高中历史

历史时空观念培养途径初探

[摘要]历史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思维,其缺失是导致历史知识碎片化、记忆困难、成绩欠佳的根源。它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试图从整合学习内容、时间、方式,形式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多学科知识的补充等角度探寻培养途径。

[关键词]历史时空观念整合形式逻辑建构主义

正文: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面临的最多的问题是:

历史时间记不住,怎么办?

历史知识背了很快忘,怎么办?

记住的知识做题时用不出来,怎么办?

这三个问题反映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历史知识碎片化。知识碎片化反映的实质是学习中历史时空观念的缺乏。什么是历史时空观念?如何培养?本文试图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历史时空观念解读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五大核心素养的关系和地位中,时空观念是核心思维,唯物史观是核心理论,史料实证是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是核心能力,家国情怀体现核心价值观。具备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基本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历史演进中的时空特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则是时空观念的正确应用和内化产物。显然,五大素养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关系,教学养成中必须同时并举,但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内容上有所侧重。其中,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因此它是历史学科的核心思维,是五大素养中学科本质的集中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掌握“时空观念”既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具体来说,历史时空观念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加以阐述:

纵向规律:即“时间概念”,以时间为依据探索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对处在不同发展时段的历史现象做垂直性的比较。

横向规律:即“空间概念”,以地域为基础把处在同一时段的历史现象做水平比较,寻找每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共通性”和“特殊性”。

为了在教学和研究中便于表述和分析,笔者将在对纵向规律的探索中形成的时间概念称之为“过程感”(对时序特征的掌握)和“阶段感”(对阶段特征的掌握)。将在对横向规律的探索中形成的“空间概念”称之为“空间感”(多元文明观念)和“整体感”(整体联系观念)。

纵向规律与横向规律相互交叉融合,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古今贯通、纵横比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这就是“历史时空观念”,即“过程感”、“阶段感”、“空间感”、“整体感”。

而在当前浙江高考的历史学考选考中,历史时空观念的考核分量极重。考核大致分五个角度:

①特定的史事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

②知道并能运用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以叙述过去。

③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④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⑤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课题组将这五个角度依次分别简称为“时空定位”、“叙述过程”、“准确理解”、“合理解释”、“正确评价”。

按照这五个角度,分析2017年11月、2018年4月、2018年11月浙江省高考选考试卷,结果为:

结论是:①历史时空观念的考查覆盖90%以上的题目;

②与其他核心素养混合考查

③“按时空要素建构人物、事件、现象之间的关联”即“准确理解”考核最多。

显然,历史时空观念的缺失是学生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历史时空观念是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备考的主要任务。

二、初探历史时空观念培养途径

在寻找应对知识碎片化的方法的过程中,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季苹所著《教什么知识:对教学的知识论基础的认识》一书给我很大启发。季教授认为,任何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在客观上都存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四个层面。对应历史学科,事实性知识是指历史事件和现象,概念性知识是对事件和现象的定义式归纳,两者是显性的。方法性知识指历史学习所用的方法、过程、工具等等,价值性知识则指历史学习对学习者个人所产生的影响,两者都是隐性的。如果历史学习停留于前两者,学习只是走马观花,强迫式记忆也只是碎片化学习。相较于前两者,后两者才能真正影响学习者的思维、情绪和价值观,从而真正走入历史学科,建构历史学科体系和价值体系,前两者的记忆也因此得到巩固。从五大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来说,四个层面知识的整合学习才能构建历史时空观念。

沿着以上分析思路,应对知识碎片化、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的途径有以下几条:

①教学内容的整合:

②学习方式的整合:

③教学课时的整合:

④用以整合内容的思维工具:

⑤学生知识结构缺陷的弥补

1.教学内容的整合: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专题式的,导致同一个历史知识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中以不同角度重复呈现,学习中难以整体掌握和理解。另外,历史学科知识点繁多,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难以涉及知识的四个层次,因此确定那些最能整

合不同章节知识或章节内知识的核心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样的核心知识点,往往是历史变革的时间节点。而这样的时间节点,是观察一段历史的绝佳角度。比如,新中国外交史,可以以中美关系发展演变的三大时间节点展开:

(一)建国初美国敌视孤立中国,中国为打破孤立封锁先后实行一边倒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迎来了前两次建交高潮,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知识点排序:“一边倒”和“另起炉灶”、朝鲜战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第一第二次建交高潮)

(二)70年代美国改善与中国关系,中国重返联合国,并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

(知识点排序:1971年4月乒乓外交、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1971年10月

重返联合国、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1972年9月中日建交、第三次建交高潮)(三)1979年中美建交,外交环境的改善有助于促使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形势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正确判断,从而确定了新时期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参加并组建新型区域组织,为改革开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知识点排序:1971年1月中美建交、1984年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论断、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世贸组织、举办亚太金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整合之后中美关系在中国外交中的支配性地位显而易见,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理解深入方法性和价值性知识层面,对于新中国外交的阶段感也清晰起来。

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生对于众多时间、地点和事件记忆困难。以希特勒在欧洲的侵略扩张为例,深入方法性知识层面后,可以结合时间和地图方位作如下整合:

(一)

整合之后可以发现希特勒的侵略扩张非常有仪式感:重大行动半年左右一次,按逆时针方向进行,整个扩张过程犹如在欧洲卷起龙卷风。其中两个时间节点对于二战史实的理解和记忆特别重要:1939年9月入侵波兰(之前半年一次的扩张),1940年6月法国沦亡(法国沦亡周年忌日入侵苏联,刺激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1943年7月库尔斯科战役(直到库尔斯克战役德军一直是进攻一

方,可见苏德战场的攻守易势之艰难,转折是一个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到库尔斯克战役经历长期作战的过程。之后苏军掌握苏德战场主动权,同月美英盟军西西里岛登陆,1943年11月意大利投降,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召开,二战的反攻依次展开)。

从以上知识整合可以看出,将历史的事实性知识以时间节点为核心进行排序后呈现,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一目了然,前因后果昭然欲揭,隐含于事件的因果联系中的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也呼之欲出了。

2.学习方式的整合:

按照季苹教授对知识层次的分解,我们可以确定相对应的学习方式:事实性知识——记忆;概念性知识——理解;方法性知识——运用;价值性知识——内化融合(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一个知识的学习中如果这几大方式是分裂的,分散在不同的时间、场合里进行,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中一个知识的学习应尽可能同时涉及这四个维度、四种方式的学习。在历史课堂中,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需要大量史料(文字、图片、视频等)加以说明,因此需要按照核心知识点编制解析材料。

另外,我国古代心学在学习论上有许多精妙论述,比如王阳明与弟子的这段对话:

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这种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在当前高中教学中的应用,即使矮化为习题训练,把它和四个层次的教学相结合,也依然威力巨大。

因此,整合式教学还要求基于核心知识的精编配套练习。

3.教学课时的整合:

由教学内容的整合需要,自然涉及了教学课时的整合。因为历史知识记忆任务重,事件之间的联系需要在相关史实准确记忆的基础上建立,如果课时零碎分散,就会造成内容整合的困难。因此需要与学校协商调整教学课时的安排,集中在某个学段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在目前新高考改革的现状下,教学课时的整合也符合学考、选考的时间要求。

4.用以整合内容的思维工具:

历史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最常用的思维工具是形式逻辑。它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工具性质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时经常运用的一种必要的逻辑工具。形式逻辑的四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理由充足律在整合历史知识、形成正确认识中作用很大。但直至高中阶段,学校课程设计中没有任何与之相关的内容,因此学生严重缺乏相关知识和训练,导致在历史等科目学习时缺乏逻辑意识、思维混乱、史实理解困难。特别在历史时空观念的“过程感”(对时序特征的掌握)和“阶段感”(对阶段特征的掌握)的形成中遭遇障碍。

高中阶段不可能安排学习系统学习形式逻辑知识,但对其四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理由充足律)的认识和训练相对会费时较少,而且因为能在历史学习中即时应用而易于掌握。有关这四大规律的学习无法开辟专门的课程,因此如何在历史学习中渗透和训练是历史教学探索的又一个任务。

5.学生知识结构缺陷的弥补

建构主义有一个著名的寓言:

一条大鱼向一条小鱼描绘鸟的形状,说鸟头的两侧各有一只眼睛,背上长者翅膀用来飞翔,有尾巴用来控制方向。小鱼从未见过鸟,于是它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一幅关于鸟的画面:

这是一条会飞的鱼!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构筑合适的知识接收平台,否则要么理解扭曲,要么不久就被大脑清空——遗忘。

在目前浙江省初中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体系下,学生进入高中后历史知识结构本身不完整,地理空间概念极模糊(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不熟悉),政治、哲学中的某些基本概念闻所未闻,因此,了解学生中缺乏哪些对构筑历史时空观念至关重要的知识,并设计合理的弥补方式和途径,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又一个任务。

结语:

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对老师自身的素养更是提出

了很高的、多方面要求。尤其在新高考形势下,压力和挑战巨大。我们怎样才能做成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历史教师?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盍思乎勉旃!

参考文献:

马维林:《我们赖以认识历史的“时空观念”阐释》(《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年第3期)王德明、赵玉洁:《要素遴选和层次细化:历史核心素养体系构建探讨》(《历史教学》2016年9月)

刘畅:《我的历史四维时空观》(《历史教学》2016年8月)

马建堂:《历史教学中“时空观”的培养策略》(《北方文学》2013年4月)

季苹:《教什么知识》

金岳霖:《形式逻辑》

让·皮亚杰:《建构主义》

学科高中历史历史时空观念培养途径初探

学科高中历史 历史时空观念培养途径初探 [摘要]历史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思维,其缺失是导致历史知识碎片化、记忆困难、成绩欠佳的根源。它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试图从整合学习内容、时间、方式,形式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多学科知识的补充等角度探寻培养途径。 [关键词]历史时空观念整合形式逻辑建构主义 正文: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面临的最多的问题是: 历史时间记不住,怎么办? 历史知识背了很快忘,怎么办? 记住的知识做题时用不出来,怎么办? 这三个问题反映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历史知识碎片化。知识碎片化反映的实质是学习中历史时空观念的缺乏。什么是历史时空观念?如何培养?本文试图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历史时空观念解读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五大核心素养的关系和地位中,时空观念是核心思维,唯物史观是核心理论,史料实证是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是核心能力,家国情怀体现核心价值观。具备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基本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历史演进中的时空特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则是时空观念的正确应用和内化产物。显然,五大素养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关系,教学养成中必须同时并举,但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内容上有所侧重。其中,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因此它是历史学科的核心思维,是五大素养中学科本质的集中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掌握“时空观念”既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具体来说,历史时空观念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加以阐述:

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

在上中学历史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时候,范老师曾不止一次向我们强调历史教学的五大核心素养,即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时空观念是历史认识的基础,也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时空观念呢?在最近观看了几堂初中课程后,我对此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我所在的宽城二中向我们开放的是七八九三个年级的课程,恰好这三个年级所对应的是中国历史的三个重点分段: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复习)。三位老师都在第一节课便明确的告诉学生们这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在这里面便是时空观念的体现,“中国”是空间的概念,“古代、近代、现代”则是时间的术语,所以在一开始各位老师都在贯彻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除此之外,在具体教学中,时空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不必过多解释,知道历史这一学科的都知道历史离不开时间,让学生最头疼的事情也是背各种时间甚至是人物的相关时间。当然在历史学科最常用的时间轴便是“时”的体现和实施,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其他形式。比如在我听得九年级的课程中老师就以时间轴为主进行教学。(见下图)听了这么多节课,不难发现大多数历史教学都是以时间为主要线索展开,如王朝的建立兴衰、人物的人生经历等等,这些最核心的内容都是时间。这样的教学结果自然是学生对于历史时间的概念印象比较深,就好像历史学习不好但是他也知道各个王朝的顺

序一样。 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袁伟杰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袁伟杰 而与之并列“空”,在历史教学中似乎显得不怎么突出,但这也只是相对来说罢了,“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地图,相信直到现在大家学完历史都会对“战国七雄”的分布图印象深刻吧,“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就是历史中的空间观念,这就和地理的内容有些重合了,只不过历史学科侧重的是历史上的空间,如近代史上的五口通商的位置等等。在这次的听课中,老师在讲解京杭大运河这一内容时,也在隐隐强调空间的重要,通过地图来呈现大运河的各个段。由此可见,“空”也和“时”有同样的地位,只不过相较于空间,时间更难记忆罢了。 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袁伟杰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袁伟杰 布罗代尔对“历史时间、历史空间”提出了他的看法:“历史时间是具体的、普遍的存在的时间”,“任何社会实在归结为他所占有的时空”,诚然,“时空”是抽象的,但也正是如此历史教学更加充满意义,让学生通过教学来了解抽象的时空正是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从“三

浅谈时空观念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浅谈时空观念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摘要:时间和空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也是历史学科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时空观念不仅是历史学科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必备条件。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开展和新教材的推行,高中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工作受到了广 泛关注。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属性的最直观地体现,所以高中的 历史教学必须把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学 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策略 引言:历史,作为过去事件在现在时间重现的载体,由时间和空间两大基本要素构成。 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素养,这对历史的学习是十 分必要的。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形成是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 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将从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工作出发,围绕这一工作可能出现的问 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展开讨论。 一、当代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素质培养现状及成因 (一)高中生时空观念缺失现状 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大部分涉及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知识的空白,或者是空间上的模糊或者是时间上的错乱。这一问题导致教师对试题和知识点等的讲解 难以开展。学生无法将中外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古今现代节点模糊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 面对历史试题中的题干与提示不能与相应的历史事件相联系,读不懂题摸不清方向也抓不住 题眼。这些问题不仅仅只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严重限制了学生历史学科综合水平的提高。 (二)学生时空观念缺失的原因 首先最明显的原因就是历史庞大的知识体系。从原始社会直至当代社会,世界经历了漫 长的发展,衰败又发展的过程,这是相当长的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超强的延伸性。历史学科的知识纷繁冗杂,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众多的历史事件又有各类细小的知识点,学生理解与记忆困难。其次就是历史教学内容,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中国历史与世 界历史完全分离,将时间与空间绝对割裂,让学生难以形成相对完整的对历史的印象,阻碍 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提高。第三,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与泰态度,缺少对历史复习与巩固。除此之外,学生时空观念的缺失也是由于初中与高中完全不同的考 查方式。初中历史学科的考查侧重于学生对历史事件成因,影响和意义等知识单纯的记忆与 背诵,对于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全面知识体系和解题能力等方面的关注不够,这种考查方 式也严重阻碍了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提高。 二、解决策略 (一)建立知识体系网络 要想学生拥有较高的时空观念素养就必须让学生以一种全面的综合的思路重新认识历史。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每一件历史事件都有其因果和必然性,让历史事件从书本上“活”过来,而不是课本上冗长的白纸黑字。例如在人教版高二历史教科书必修一中主要讲述了政治生活,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216941347.html,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 作者:马霞 来源:《启迪与智慧·下旬刊》2020年第01期 摘; 要:时空观念是历史这门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义,培养历史时空观念对学生知识的拓展、历史基本体系的构建以及全局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历史时空观”为话题,探究如何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关键词:初中历史;时空观念;培养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能够通过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使学生能够将特定的历史事件和时空联系起来,以此构建历史时间、任务和现象之间的联系,能够在自行构建的时空框架下了解到历史的变化和延续、事件发展的统一和多样性。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历史时空观念有机地渗透进历史课堂中。 一、初中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的现状 1.历史教材编排给历史时空观念教学带来障碍 目前的历史教材是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进行编写的,比如说七年级的时候基本都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紧接着八年级学习的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然后九年级就突然开始接触世界历史,这种编写的方式使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人为的分裂开来,有很多学生觉得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者之间是不同的,认为没有任何关联。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时间较长,会给学生在时空观念教学的空间要素上造成误解,只是单方面的培养了时间观念[1]。 2.历史教师不重视时空观念的培养 大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并不会去过多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会重点强调单一事件发生的情况,但是并没有将事件所产生的事件前后的历史背景情况进行有关联的解释,甚至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会挑重点知识来学习,一些非重点知识直接一笔带过,或者直接忽略不讲。教材后面往往会附有历史年表和地图,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忽略这些教学工具的使用,导致很多学生对这些辅助工具也只停留在认识上,并未意识到这些教学工具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价值。 二、如何培养初中历史时空观念 1.科学的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先行者

2014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4月,教育部公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五次提到“核心素养”。2015年1月教育部组织专家深入探讨核心素养问题,并与1月至5月相继召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第二至五次工作会议。未来可以想见,“核心素养”已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国家希冀借其重构未来教育的美好图景。 2015年10月推出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提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我认为,时空观念素养是五大核心素养的最前置部分,是涵养其余四大核心素养的基础素养。若时空观念素养缺失,其余素养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然而目前,由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断层和普通高中采取模块加专题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历史时空知识、时空思维能力、时空意识都很薄弱。 我以为,以学生“时空观念”素养培育先行,全面推进五大核心素养养成,既可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又能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更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正是基于此认识,浙江省一部分历史老师已经行动起来了,特别是以浙江省嘉兴市戴加平特级教师领衔下的名师工作室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4月18日,戴加平名师工作室“时空观念”专题研讨开出三个讲座一节课(慈湖中学徐峰之“浅谈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岱山中学五王全代之“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养成”、茅盾中学沈玉林“时空观念的培养路径”、元济高级中学田国华之“时空观念涵养方法”)这些已经在业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徐峰老师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谈:一对历史时空观的认识。主要阐述部分学科专家的观点。二是历史时空观的培养策略。通过课堂教学片段阐述八点策略。王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培养历史学科时空观念》学习心得

《培养历史学科时空观念》学习心得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也是能力和思维的体现。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就是让学生在掌握时空观念的前提下搭建历史知识的空间网络,进而对历史现象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历史,分析、归纳、总结和类比能力尚且欠缺,历史知识结构尚未建立,形成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历史教师应该本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利用各种途径,巧妙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是部编教材的一个编写特点。按时序编排,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时空观念。与此同时,部编教材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部编教材中大量的地图,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历代疆域的变化,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时空观。这些地图也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载体,可以拉近学生与 ___时空距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对地图的讲述和描述,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习,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我们在使用这些地图时,首先要向学生说明历史地图的名字,然后讲述地图的细节,叙述的历史事实和地图内容要一致。 配套的历史地图册都是配合历史教学的,能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利用地图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地图的内涵,将学生的具体感知与想象思维紧密结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时空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具备学习 ___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进而提高历史素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时间概念的名词,比如世纪、公元前、公元后、前期、中叶、后期、民国纪年等。尤其在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时,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时间分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时序,更为以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打下基础。七年级上册的历史分期、纪年方式、朝代等概念尤为重要,对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形成时空观念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再现历史时空,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大国崛起》《国宝档案》《文明之旅》等

高中历史学科素养之时空观念专项训练

高中历史学科素养之时空观念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12小题 共48分) 1. 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据此可知 ( ) A.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B. 经济文化比他国发达 C.比他国更利于社会变革 D.贵族特权受到限制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下表为统计表,由此可以推论 ( ) 受朝国 鲁国 晋国 齐国 楚国 越国 纪国 次数 39次 38次 11次 10次 2次 1次 A.周文化的影响力得以延续 B.鲁国具备了统一各国的实力 C.南方国家间交往频度降低 D.中原因战乱丧失中心地位 3.下图为新疆吐鲁番唐代墓葬出土的一卷文书照片。,十一名叫卜天寿的学生抄写的论语郑氏注的家庭作 业。其后,该生写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 4.15时期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前半期 17世纪后半期 18世纪前半期 18世纪后半期 19世纪前半期 每公斤白银所 能购买的大米(单位:公石) 75.11 46.44 31.07 31.78 27.37 15.92 12.30 读上表,表中数据变化主要反映了 ( ) A. 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B.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 B. 人口急剧增长对经济现成不利影响 D.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5. 1861~1911年 1912~1937年 地区 集市总 数 平均每集覆盖面积(km2) 平均每集半径(km ) 集市 总数 平均每集覆盖面积(km2) 平均每集半径(km ) 山东 3139 46.75 3.9 4253 34.50 3.3 河北 1861 75.36 4.9 2652 52.89 4.1 河南 3031 54.48 4.2 4024 41.04 3.6 山西 805 194.31 7.9 808 193.59 7.8 A. 政区面积大小决定集市数量多少 B.民国以来华北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C.山西集市贸易活跃程度远低于他省 D.外部市场对华北集市的冲击较低 6.1557~1640年间澳门与长崎几乎同时由一个偏僻小鱼村一跃而为世界有名的中转港。1570~1636年间,日本的长崎成了葡萄牙血统的日本人活跃的城市,可是到了1636年这批日本人大批迁居到澳门,以至于形成了一条日本人街区。导致这一变化的背景,主要是 ( ) A.澳门在远东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B.日本成为当时中国外贸的主要对象 A.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说明了新疆商人的社会地位较高 C.体现了科举制对四书五经的考察 D.证实了中原文化在西北地区传播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19-02-28T14:18:36.64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6期作者:范胜明 [导读]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广东广州511400 摘要:由于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时,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的效果。因此,面对这一教育需求,教师应从时间观念、空间观念以及整体的时空概念,对高中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历史事件的信息,转变为直接的历史信息,引导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事件的梳理,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历史高中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素养。因此,教师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的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时空观念,才能够促使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历史中发生的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从而形成自身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达到高质量的历史课程的开展。 一、对学生的时间观念进行培养 1.充分利用时间的图表。教师要想建立学生的时序意识,必须建立学生的时间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清晰的时间意识,才能够准确的思考实际的历史问题、了解时间概念,对一系列的事件进行时序的判断,使事件充分地放置到历史时空中。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和时间知识,应该充分利用时间的图表、灵活运用历史年表和时间轴,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途径,提高学习的效率。在面对一些学生难以梳理清楚的历史事件时,应该充分利用时间的图标,进行时间的图表或者是事件的梳理,使学生能够去直接观察到历史事件时间的顺序以及因果关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时序意识。 2.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开展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应充分的利用时间轴以及时间的图表这一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应提升学生自身的参与度,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历史事件时间的梳理的学习中,教师应进行自身的示范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历史事件的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识,培养自身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二、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培养 1.选取合适的历史的地图。教师在高中的历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应选取合适的历史地图,使用技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利用历史地图时,应充分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进行标注一些图例、标题、信息表等主要的信息,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自身的空间观念。 2.充分利用对比法。对比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直接的学习方式。能够将直观的环境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鸦片战争”这一课节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次鸦片战争开发的通商口岸,对比这些通商口岸开发的影响以及特点,教师直接运用对比法,将历史的地图展示给学生,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3.将图表与文字进行结合。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空间概念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将图表与文字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抽象的空间信息,从而进行自身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处理地理信息时,将图标与文字的信息进行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刻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对学生开展整体时空了解的教学 教师在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应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历史的事件构建、塑造历史时空,从而将抽象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时空,进行具体的表达,提升学生的学习的效果。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很难对某个历史时代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应构建历史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在这一历史情境中,对历史事件产生直观的了解与认识,进行自身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选取一节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的、恰当的历史事件,进行历史事件的重建,引导学生能够将自己放入某一时空当中,充分了解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使用,将抽象的历史时空进行直观的展示,使学生能够更清晰的明白历史事件的发展以及演变,从而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了解历史时空特点,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达到预期的学习的效果。教师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重建历史事件的情景,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有利于学生梳理历史事件发展以及演变的规律,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提升个人的历史素养以及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教师在开展历史课程的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时空概念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条例清晰的体系,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宪贵谈历史教学中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J].青海教育,2001,08-09。 [2]刘翠芬历史整合课堂的“时空转换意识”给学科整合带来的启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3。 [3]黄牧航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空观[J].历史学习,2007,07-08。

在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指导下的教学心得

在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指导下的教学心得 在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指导下的教学心得 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对这一素养的考查分为四个水平级别:一是(1)能够辩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2)能够理解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的意义;(3)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叙述史事。二是(4)能够将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6)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龙去脉、能够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三是(7)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与空间联系;(8)能够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术语概括长时段的史事。四是(9)能够将历史和现实问题置于具体的时间与空间框架下;(10)能够选择恰当的空间尺度对历史或现实问题作出合理论述。 基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表述和学业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是了解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它包括每一历史时间所联系的丰富生动的历史内容以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空间是指了解历史所发生的地点、区域、范围等,这涉及历史活动的场所和舞台。 二是明确历史教材上时间和空间具体内涵,注重在教学中对其进行梳理,及时解决学生在时空概念学习上的盲点和难点。 教科书上对于历史时间描述大致分为隐性历史时间和显性历史时间两大类。隐性时间我通常是这样界定的,不能明确释读,需要换算的就是隐性时间。例如鸦片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商鞅、李白、王安石;康熙年间、唐玄宗初期、亚历大二世;明末清初、民国27年;唐初、明中后期;戊戌政变、庚子赔款;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等。这里面既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帝王年号、朝代、天干地支纪年法等。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它们所代表的时间需要我们推算出。显性时间则是指1840、1949;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0年;19世纪60年代、21世纪等,我们可以直接释读出。 教科书上对于空间的描述分为具体地方和大致范围两类。具体地方是指秦国、唐朝、清朝、德国、美国;东、浙江、四川;开封、西安、北京、华盛顿等我们明确知道的地方。大致范围是指希腊半岛、长江流域、西域、德意志地区;路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三角贸易;远东、中东、欧洲、美洲;谷、盆地、平原、岛国;多地少、干旱少雨、气候湿润等;等我们大致可以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练习: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二)——时空观念含解析

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二)——时空观念 概念释疑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课标要求 (1)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课标解读 课标提出了五点要求。前两点是认识层面要求,要求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后三点是运用层面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做什么?时空观念,包括两个基本观念。一是时序观念。二是空间观念。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既是认识历史的观念,也是认识历史的方法。 [高考印证]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解析:本题结合时间“1702年”和材料内容作答。题干1702年是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表明议会有权制约国王,A项错误;材料说明在当时英国国王权力还很大,可以随便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还没有“统而不治”,因而君主立宪制尚有待完善,B项正确;内阁制基本确立于18世纪中期,不符合时间限制,C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然拥有最高行政权,其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没有破坏《权利法案》,D项错误。 答案:B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摘要:由于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 教师在开展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时,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 心素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的效果。因此,面对这一教育需求,教师应从时间 观念、空间观念以及整体的时空概念,对高中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培养,引导学生 能够将抽象的历史事件的信息,转变为直接的历史信息,引导学生能够进行自主 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事件的梳理,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历史高中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的核心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素养。因此,教师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 科的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时空观念,才能够促使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历史 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历史中发生的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从而形成 自身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达到高质量的历史课程的开展。 一、对学生的时间观念进行培养 1.充分利用时间的图表。教师要想建立学生的时序意识,必须建立学生的时 间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清晰的时间意识,才能够准确的思考实际的历史问题、 了解时间概念,对一系列的事件进行时序的判断,使事件充分地放置到历史时空中。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和时间知识,应该充分利用时间的图表、 灵活运用历史年表和时间轴,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途径,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面对一些学生难以梳理清楚的历史事件时,应该充分利用时间的图标,进行时 间的图表或者是事件的梳理,使学生能够去直接观察到历史事件时间的顺序以及 因果关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时序意识。 2.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开展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时,培养学生的时空 观念的核心素养,应充分的利用时间轴以及时间的图表这一学习的工具。因此, 教师应提升学生自身的参与度,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历史事件时间的梳理的 学习中,教师应进行自身的示范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历史事件的学习过程中,锻 炼自己的意识,培养自身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二、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培养 1.选取合适的历史的地图。教师在高中的历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想培养 学生的时空观念,应选取合适的历史地图,使用技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利用历史地图时,应充分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进行 标注一些图例、标题、信息表等主要的信息,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自身的 空间观念。 2.充分利用对比法。对比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直接的学习方式。能够将直观 的环境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鸦片战争”这 一课节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次鸦片战争开发的通商口岸,对比这些通商口岸 开发的影响以及特点,教师直接运用对比法,将历史的地图展示给学生,可以达 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3.将图表与文字进行结合。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空间概念的教学时,引导学生 将图表与文字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抽象的空间信息,从而进行 自身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处理地理信息时,将图标与文字的信 息进行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刻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升学生的学 习效果。

时空观念

1.(2019·广东中考)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 )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2.(2020·原创题)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下列能够体现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史实有( C )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文成公主入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2019·诸城模拟)1961年董必武写了一首怀念战友的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诗中“四十年前”的“会上”通过的决议不包括( C ) A.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 B.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4.(核心素养题·时空观念)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魏晋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经济高度发展和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5.(2019·北京中考)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可填( A ) A.设置台湾府 B.签订《尼布楚条约》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实行金瓶掣签制 6.(核心素养题·时空观念)如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时间轴。其中“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思想形成于( B )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7.7世纪中叶,日本发生了一场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这场改革是( A ) 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明治维新 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8.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涉及地区广,卷入人口多,斗争时间长。沉重地打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是( A ) A.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B.第一次亚非会议的召开 C.非洲独立运动高潮 D.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 9.(2019·安丘模拟)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在小说《好兵帅克》中,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厮杀的场面。为该小说描述“疯狂厮杀的场面”提供了素材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