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读古代诗歌
读厚·读薄·读活:古诗词品读三部曲

读厚·读薄·读活:古诗词品读三部曲经典古诗词语言精练,情感饱满而真挚。
掌握正确的阅读诗词、鉴赏诗词的方法,是学习语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那么,如何带领学生真正地读懂古诗词,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呢?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墨梅》一课的教学为例,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提出,品读诗词的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读厚。
其一,联系历史典故,将诗词读厚。
【片段一】师:“我”家的梅花种在哪里?生:洗砚池边。
师:一般人种梅花,要么种在花圃里,要么种在庭院里,但是王冕家的梅花种在哪里?生:洗砚池边。
师:为什么?(生思考)不着急,我给你们提供一个信息。
(PPT 出示王羲之洗砚池的资料)仔细看看这个资料,最终你会恍然大悟。
师:明白王冕为什么把梅花种在洗砚池边的请举手。
生:因为洗砚池是他经常去的地方。
这也暗示了王冕和王羲之一样勤奋。
师:原来这个洗砚池是王冕像王羲之一样学习勤奋的象征,是王冕刻苦练画、勤奋练字的象征。
所以,他把自己的梅花种在哪里?生:洗砚池边。
师:当王冕在练画的时候、碰到困难的时候——(生: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在提醒他不要气馁。
师:当王冕练画有成、有点沾沾自喜的时候——(生:我家洗砚池边树)也是洗砚池在提醒他不要骄傲。
教学片段中,王老师恰当地补充了“洗砚池”的历史典故,引导学生从王羲之洗砚的故事中,体会到王冕的勤奋刻苦。
其二,联系作者生平事迹,将诗词读厚。
【片段二】(PPT出示下列资料,生逐句朗读)1. 史书记载,朋友李孝光推荐王冕去做府吏,被他拒绝了。
2. 史书记载,王冕的朋友泰不华多次举荐他为官,被他拒绝了。
3. 史书记载,王冕的老师王艮劝王冕做官,被他拒绝了。
4. 史书记载,元朝的达官贵人不惜重金向王冕求画,被他拒绝了。
5. 史书记载,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要重用王冕,他以出家为由,也拒绝了。
师:五句话,五件事,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五件事当中的主人公王冕做出了完全一致的反应,这个反应是——(生:拒绝)拒绝做官,拒绝卖画,拒绝出山。
鉴赏诗歌要“四看”

鉴赏诗歌要“四看”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向是高考生复习的重点、考试时的难点,而鉴赏诗歌的基本点是要读懂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深意。
通过平时的复习点拨,我发现学生要做到“四看”,很多问题就可以化难为易了。
一、看题目诗歌的题目常常包含着许多信息,或表现出作者写作的缘由,或点明诗歌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或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所以,在鉴赏诗歌时结合诗题分析,会比较轻松地解答出问题。
教学时曾进行过这样的实践,收效很好。
如赏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问题:这首诗写了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分析:由题目中的“九日”一词可知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
再如冯惟敏《玉芙蓉.喜雨》: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
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
都开罢:荞花、豆花。
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问题:这支小令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情?分析时指导学生由题目中的“喜雨”二字推知作者久旱逢甘霖的欢悦心情,再从曲中内容可感受到作者关心百姓疾苦,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感情。
二、看意象诗歌创作讲究凝练含蓄,诗人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多借助景或物等透示出来,而这些融会了作者主观情感的事物就是意象。
在古代诗歌中,意象大多表达固定的情感,如“柳”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梅”常表现高洁的情怀、蔑视权贵的傲骨。
而在做诗歌鉴赏题时,由诗中意象入手揣摩诗人感情,品读诗旨,也不失为好办法。
如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问题:北宋诗人梅尧臣说:“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结合贾岛的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分析此题时,可先找出诗中描写的意象,“怪禽”“旷野”“落日”,这些意象都具有萧条、冷落的特点,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状写了山区萧条、阴森的景象,渲染了恐怖的气氛。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栏目 导引
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请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答:_朴__素__自__然__(_或__通__俗__化___、__口__语__化__)_。__如__“__是__谁__来__折__花__”__“___ _知__折__去__,__向__谁__家___”__“__折__时__高__折__些__”__等__语__言__,__都__是__口__语__化__的___ _语__句__,__明__白__晓__畅__,__一__看__就__懂__。____ 【解析】 答出语言特点并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语言不加 修饰,真切易懂。
栏目 导引
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2012·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 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 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 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 无机鸥不惊”。
对青山强整②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③殷勤, 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强整:勉强整 理。③翠袖:和下文的“玉手”皆指歌女。
栏目 导引
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结合全曲,简要分析“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 作用。 答:_①__“__翠__袖__殷__勤__,___金__杯__错__落__,__玉__手__琵__琶__”__写___的__是__繁__华__热_ _闹__的__生__活__场__景__。___②__通__过__写__繁__华__热__闹__的__生__活__场___景__,__与__前__面__的__ _“__归__雁__横__秋__,__倦__客__思__家__”__(_或__后__面__的__“__一__抹__斜__阳__,数__点__寒__鸦__”___, _或__前__后__的__“__归__雁__横__秋__,_倦__客__思__家__”__“__一__抹__斜__阳__,__数__点__寒__鸦__”__)_ _形__成__强__烈__对__比__,__凸__显__诗__人__此__时__孤__寂__而__思__家__的__感__情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时先指出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 再结合曲的内容分析作用。
品读诗歌之美八法

品读诗歌之美八法作者:胡曦春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11期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
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在我国各朝各代都有着自己的代表文学体裁,早就有“唐诗、宋词、元曲、汉赋、明清小说”之说。
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既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神。
在我们现行使用的新教材中就十分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对古代诗歌的选编。
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除了在阅读文中收录了大量诗歌以外,在每册课本后面的附录里也收录了不少诗歌。
这足以证明新教材对古代诗歌和古代文化的重视。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好古代诗歌呢?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那就是“阅读”,“积累”和“方法”。
所谓“阅读”,就是指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品位,读中感悟,读中欣赏,从而体味出诗歌的意境,品味出诗歌的美。
所谓“积累”,就是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应用。
由于古代诗歌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地传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诗、品诗的方法,进而自觉运用此法,进行学习。
那么,如何能将这三者统一起来呢?我认为还是要在“读”字上下功夫,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觉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为此,我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常用以下方法。
一.引读有些古代诗歌,如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将会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品读。
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
了解这些资料将有利于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上课交流。
品读诗歌,以意逆志

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每首诗中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
同是边塞诗,为什么所抒发的情感不一样?
盛唐强盛的国势,开放的思想文化, 与中晚唐的颓势,造成了不同的时代的 风气和时代精神,所抒发的情感也就不 一样。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小结: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 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 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 相通的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欣赏李清照的两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 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 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 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 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齐读,思考: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 么不同?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 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给人 以美的享受。 《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 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 的开朗明快。
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前后期的遭遇不同,前期家庭幸福,婚姻美满,后期经历国破 家亡夫死等一系列灾难造成前后期诗词情感不同。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欣赏边塞诗:
豪迈,勇敢
盛唐: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

古诗朗读的方法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朗读的方法篇1一、抓准韵脚,读好诗韵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
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首先要将平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jiàn ,如果读成平音jia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
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
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
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
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泊船瓜洲》一诗的韵脚有四个:“间山、岸、还”,如果把这四个韵脚都重读了的话,就会使人感到重复乏味。
这时应根据诗意的表现需要,对“间、岸”给予恰当重读,而“山、还”的朗读力度应稍弱一点儿。
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正确理解,读准诗意理解是朗读的基础。
只有正确理解内容,朗读才可能表情达意。
因此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后,必须引导学生读好古诗的节奏、重音及语调,准确表现诗意。
1、节奏: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形式,七言句分成“△△△△/△△△”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字划分成“△/△△”、“△△/△”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形式。
如《泊船瓜洲》一诗,可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古代诗歌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

古代诗歌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一、读懂古代诗歌的语言古代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和抒情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诗词鉴赏中一定要学会“品读”“咀嚼”,从中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用解读其他文学作品的方法去解读诗歌,就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1.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含蓄凝练的特点诗歌语言的“含蓄”就是指言近旨远,意在言外;深涵多隐,含而不露;用少量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诗歌语言的含蓄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特点。
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往往表现在一个普通的词却包含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这些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
如“空”字,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就不相同:2.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文言与变形的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脱胎于文言文,其语言的文言性不言而喻。
文言文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也同样出现在诗歌中,而且诗歌为了对仗和押韵,必然要在文字上有所变动。
中国古代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形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的空间。
因此,我们读古代诗歌,首先要结合已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理解。
例如: 《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可怜”,不可解作“怜悯、同情”,而是“可爱”的意思。
《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不是“思念”,而是“悲伤”。
其次,我们要注意诗歌语言的变形,而这往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点例句解释④互文见义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酬张少府》)在松风吹、山月照的时候,不必感到孤独寂寞,正可以解带弹琴。
这里的“松风吹”“山月照”是互文。
对于古代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在阅读欣赏时只有了解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抒情与暗示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意义指向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外在事物。
《寄欢州》古诗赏析

《寄欢州》古诗赏析寄欢州古诗赏析。
《寄欢州》是唐代诗人孟郊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欢州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沧桑变化的感慨。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整体结构和意境。
诗的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一开头就将读者带入了一幅幽静而凄美的江南山水画卷中。
诗人以“青山”、“水迢迢”、“秋尽”、“草未凋”等词语,勾勒出了一种深秋时节的凄凉和萧瑟之感。
接着,诗人写道“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两句则将诗的意境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夜晚的明月和玉人的吹箫,更增添了诗的浪漫情调。
整首诗通过对江南山水和夜晚明月的描绘,勾勒出了一种凄美而寂寥的意境,给人一种深深的思绪和遐想。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如“青山”、“水迢迢”、“秋尽”、“草未凋”等,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欢州的深深眷恋之情。
此外,诗中还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吹箫”等意象的运用,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的意境,也让诗中的情感更加深刻。
此外,诗中还有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对偶、排比、夸张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的语言更加生动优美,让读者在品读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深情厚意。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欢州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沧桑变化的感慨。
诗人通过对江南山水和夜晚明月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了对人生沧桑变化的感慨,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岁月易逝的无奈和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欢州的思念和对人生变化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情绪,给人一种深深的触动和共鸣。
总之,《寄欢州》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优美的古诗,通过对江南山水和夜晚明月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欢州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对人生沧桑变化的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品读古代诗歌
一、这里先从诗人所处时代和环境氛围品读诗歌谈起
(一)时代背景
朝代的不同,国家实力的差别,常常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甚至形成相应的诗歌流派,表达类似的思想情怀。
比如诗歌盛行的唐朝,则可细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时期,国体初建,百废待举,浮华奢糜的六朝诗风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初唐四杰”应运而生。
以陈子昂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从创作上和理论上逐渐摆脱了盛行百年的宫体诗,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这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充满着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和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之音彻底划清了界线。
而到了“贞观之治”盛唐时期,国家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这个时候,清秀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豪迈的边塞诗派便应运而生。
盛唐诗人王维有一首《次北固山下》,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博大、雄浑、深远、超逸。
然而一场“安史之乱”,繁荣的盛唐由此逐渐衰弱,这个时期的诗人开始直面现实,兴利除弊,白居易是这个时候的代表,“三吏”,“三别”则真实的反映了百姓水生火热的生活。
到了晚唐时
期,兴国无望,诗人哀伤的情绪笼罩诗坛。
这种悼古伤今,从刘禹锡写的《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台城怀古》等篇流露无遗。
(二)人生经历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样在诗中表现的情感也就是多元的。
如:苏轼“乌台诗案”前后的诗歌风格并不尽相同,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李清照,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二、在理解诗人作诗的背景的基础上,剖析诗歌内容
(一)解读诗题很多诗歌,题目就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时间,地点,事件甚至是诗人的感情。
如:杨炯的《从军行》,这个题目就告诉我们诗的主要事件;王勃《滕王阁》则交代了作诗的地点;赵嘏《长安晚秋》就既点明了地点也点出了时间……
还有些诗,甚至非要结合诗题才能理解诗的本意,例如:《近
试上张水部》(唐•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初看这首诗,好像是写闺中琐事,其实,诗的真意是询问张水部,以自己多年苦读达到的目前水平,参加这次科考能否高中?诗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新娘,将文坛前辈张水部比作夫婿,所咏在此,寄意在彼,旨在言外。
把诗歌标题遗漏,
不作理解的话,本诗运用“比喻现意”的表现技巧也就无从谈起!
(二)品味诗歌意境诗歌的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来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两个方面。
那么怎样品味诗歌的意境呢?
1.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
诗歌的篇幅短小,就注定了诗歌内容高度的凝练性,极少的字数但内涵丰富。
所以我们在品味诗歌时,首先应该将简单而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变为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头脑中浮现这样的画面:葱翠的竹林中传来少女的隔声笑语,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因为顺流而下的渔舟。
然而不止如此,读这首诗,我们在感叹如此美景的同时,不难想象到,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人们的生活是那样的惬意自在,不得不引起诗人的向往与羡慕,于是便有了“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诗句。
2.抓住意象,揣摩意境
诗人表达情感,大多数并不是直白地“直抒胸臆”,而是将感情寄托在一定的形象中婉转地表达出来,这个形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还可以是物。
例:温庭筠《商山早行》这首诗,我们可以抓住“征铎”、
“鸡声”、“月”、“板桥霜”、“懈叶”、“枳花”等富有特征而又相互联系的景物形象,结合诗句,稍作想象,一幅商山早行的图画就浮现出来了。
再联系“客行悲故乡”这句,我们就很容易体会诗人那种
客居在外,漂泊思乡的情感了。
有些意象经过很多人反复使用后,已逐渐形成一种普遍认同的文学意象,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意象本身具有的特征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例如:柳,因为谐首“留”,古人送别的时候就有折柳相送的习俗,所以诗歌中的柳经常暗含送别、留恋、伤感之情,例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而柳在春季发芽生长,又经常代指春天的美好,最经典的就是这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当然这样带有特定含义的意象还有很多,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可以特别留意,并加以积累。
例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诗句中的“咽”“冷”就是诗眼,十分传神。
这里的“咽”,应理解为“呜咽”,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
这个字就将安静的山林勾勒出来,然而又参杂动
态的美,动静结合,画面极其形象生动。
“冷”又将山林中树木众多,光线暗淡,似乎显得阴冷,连日色也被它映冷了,给读者以感觉上的享受,仿佛身临其境。
“咽” 和“冷”二字,一写听觉一写触觉,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品读诗歌作品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它能将我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进入到诗人的世界,与诗人一起喜、怒、哀、乐,获得对诗歌的整体感受,领悟到诗歌独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