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车速调查
(整理)交通运输习题.

(整理)交通运输习题.⼀、⼀、填空(23分)1、交通⼯程学是⼀门研究、、、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由⾏驶状态下的车队表现出下列特性,即、、。
3、排队系统的三个主要数量指标是:、、。
4、衡量某个地区交通事故的严重与否,可⽤事故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种⽅式;相对指标⼀般⽤事故率表⽰,事故率根据使⽤基数的不同,常⽤的有和两种。
.5、单点定时信号的三个基本参数是、和。
6、四阶段交通流预测是指、、和。
7、交通控制与管理的主要⼿段有、、和。
⼆、名词解释(20分)—1、集散波:2、交通事故:3、饱和流量:4、出⾏:,5、⾼峰⼩时系数:三、问答题(20分)1、如何进⾏车速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2、简述交通感应信号控制参数及原理。
[四、计算题1、已知某规划区域的OD表如下:(7分)10 8 127 40 26012 260 200]问: 1、该规划区域有⼏个⼩区2、计算各⼩区的交通发⽣量与吸引量。
—2、某公路与铁路平交,平交道⼝上铁路每天来往通过84辆⽕车,每次平均关闭栅栏时间为3分钟,公路上交通流到达道⼝平均流⼊率为320辆/⼩时,栅栏开启后车辆通过路⼝平均流出率450辆/⼩时,试分析该道⼝排队情况。
(15分)—3、已知q16=1000辆/⽇,试⽤多路径随机配流⽅法配流。
(15分)(配流参数 =1)① 4 ② 4 ③¥3 4 4④ 4 ⑤ 2 ⑥⼀.⼀.名词解释(18分)1、'2、1、OD调查3、2、交通分配4、3、有效绿灯时间5、4、车头时距6、#7、5、连续车流8、6、交通密度⼆.⼆.填空题(23分)1、驾驶员驾车过程中的反映特性可由、、来体现。
2、进⼝匝道的常⽤控制⽅式有、、和。
3、排队系统的主要数量指标有、、。
:4、感应信号控制的基本参数是、、和。
5、⾮⾃由⾏驶状态下的车队表现出下列特性,即、、。
6、排队系统的状态是指;当时系统是稳定的。
7、在等时线图中,相邻等时线相隔较近则说明交通。
8、根据误差理论,测定值与真值两者之间存在误差。
(完整版)地点车速调查报告

交通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地点车速调查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时间地点车速调查一、实验目的实验目的:地点速度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调查资料掌握某地点车速的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交通安全分析、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和设置的依据、制定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的依据以及作为交通流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参数二、实验内容及原理1.实验内容:采用人工观测法对车速进行测定,对某路段的地点车速进行测定,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从而了解车速的变化情况。
2.实验原理:地点车速是指车辆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瞬时车速。
用皮尺在道路上拉出25米长的距离,选取车辆,测定车辆通过此距离的时间,从而得到地点车速。
三、实验仪器秒表、皮尺.四、实验方法及人员分工1.调查方案设计:选择工农路一段25m路段进行调查,确定调查人员及调查位置。
2.调查过程:选择在非高峰时间进行,至少连续调查1个小时,随机调查200-300辆车。
以人工观测法分车型进行调查,得到车辆通过路段的时间。
3.数据记录数据分析:对地点车速进行分组,绘制地点车速频率分布图及累计频率分布图;求出平均车速及特征车速,分析地点车速的分布特征。
4.撰写分析报告。
五、数据记录与分析1.数据记录表另附2.数据具体分析与相关直方图绘制地点车速样本整理表对样本进行整理分析,分为9组,组距为2,如下表:19--21 20 3 192 0.02 1.003.车速特征值计算:平均车速:v=∑vi/N=10.3(m/s)15%和85%地点车速计算:V15%=(0.15-0.16)*2+6=5.98(m/s)V85%=(0.85-0.76)*2+12=12.18(m/s)六、总结这次调查地点靠近繁华地区,车辆较多且为阴天调查,风较大,大多数车辆以10 m/s—15 m/s的速度行驶,保证了行车的安全性,尽管极少的车辆以大于15 m/s,也相对其他地方较慢,符合一般规律.附录:调查地点:交叉口流量调查地点:地点车速调查地点:中南城—欧尚体育会展中心工农南路与桃园路交叉口工农南路选取合适路段。
地点车速调查报告

平均车速为30-50公里/小时,其中弯道和上下坡较多的路段 车速较低,而直线路段车速较高。
高速公路
平均车速为80-100公里/小时,其中收费站和交通枢纽附近 车速较低,而在直线路段则车速较高。
不同时间段的平均车速
下午
平均车速为40-60公里/小时,其 中城区路段略高于乡村路段。
上午
平均车速为30-50公里/小时,其 中城区路段和乡村路段相差不大 。
05
04
03
02
01
晚上
平均车速为25-45公里/小时,其 中城区路段和乡村路段相差不大 。
中午
平均车速为35-55公里/小时,其 中城区路段略高于乡村路段。
早晨高峰期
平均车速为20-40公里/小时,其 中学校和商业街周边车速较低, 而在高架桥和高速公路上则车速 较高。
不同车型的平均车速
小型轿车
平均车速为60-80公里/小时,其中高速公路上行驶较快,而在繁华商业街和学校周边则行驶较慢 。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NHTSA). (2020). Traffic safety facts: speeding.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European Transport Safety Council (ETSC). (2019). Speed and safety: understanding the facts. Brussels: ETSC.
安全管理。
提高安全意识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普及交通 安全知识,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 识。
第三章 交通流基本参数调查第一节交通流调查的意义和内容交

第三章 交通流基本参数调查 第一节交通流调查的意义和内容
交通流调查的内容:交通量调查、速度调查、密度调查、交通延 误调查和特殊调查(OD调查) 交通量调查是调查道路各点交通量在时间上分布的特点以各路段 交通量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包括车辆组成的成分和数量、流量 和流向。 速度调查主要是车速调查。 OD调查:出行起始点调查,出行何始何终,用什么方式及转乘情 况。 1.调查的作用(六个方面) 1)确定道路设施的规模 2)确定交通控制的方式 3)道路管理的依据 4)预测交通量发展的趋势 5)运输经济分析 6)评价道路安全程度
预测的交通量,主要由下列三部分组成:正常增长的交通量、 转移交通量和新增交通量。 1 .按正常增长的交通量预测 资料较完整、论据较充足。 (1)根据历年交通量观测资料并结合地区发展规划预测。 历年交通量观测资料比较完整的老路改建项目。10~15年较准。 (2)根据影响交通量增长的有关因素预测。 2.转移交通量预测 3.新增交通量预测
2 x
例3-4
(五)常用方法:交通量增长率法 1.交通量增长率法
Nt N0 (1 a)
t
例3-5 2.工业产值与货运量增长率法--幂函数模型 3.人口、汽车保有量增长率法--罗吉斯蒂曲线
第三节速度调查 一、地点车速的测定(瞬间速度) 1.人工测量法(反射镜观测法)---最常用 测定车辆通过已知短距离(一般取60米以下,记录时间大于1.5秒) 的速度。 2.雷达测仪速仪 3.连续摄影法 4.光电测量法 二、行驶车速与行程车速的观测 1.行驶车速与行程车速的区别 行驶过程中是否有停车时间,这个停车时间表示了道路上的延 误及车辆本身的技术状况。 (1)交叉口发出停车信号 (2)交通量接近于或等于通行能力,交通发生阻塞。 观测方法:记录号基本原理 1 .直线模型
交通调查与分析试题集

院重点课程项目《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交通工程专业适用)习题集交通工程教研室卢兰萍编写2004年2月第一章绪论1.交通调查的含义、研究对象各是什么?2.交通调查的目的、内容各是什么?3.交通调查分哪些种类?各自的调查内容是什么?4.简述交通调查与其它各学科的关系。
5.简述交通调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交通量调查1.交通量的定义和分类。
2.交通量调查的目的、意义是什么?3.交通量调查的种类和各类调查的内容是什么?4.解释以下概念:①年平均日交通量、②高峰小时系数、③高峰小时流量比、④第30位交通量系数、⑤方向分布系数。
5.交通量调查中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技术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适用于哪些情况?6.交通量调查时地点和时间的选择应注意哪些情况?7.交通量调查资料的表示方法有哪些?画图表示。
8.为什么要进行车种换算?换算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9.设计小时交通量的意义及如何选取?10.简述交通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11.某公路需要进行拓宽建设。
经调查预测得该公路在规划年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50000辆小汽车/日。
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K=0.15。
取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为1500辆小汽车/h。
试问该公路该修几车道?12.测试车在一条东西长2km的路段上往返行驶12次,得出平均数据如表2-1,试分别计算向东行和向西行驶的交通量、行程时间和车速。
表2-1 试验车测试数据13.表2-2为某观测站交通量调查结果,已知高峰小时在8:30~9:30,填写完表格并分别求出高峰小时交通量、5min及15min的PHF(5)和PHF的数值。
(15)表2-2 分时段高峰小时交通量数值表14.请分析比较城市中心道路和城郊道路的高峰小时系数的大小?第三章车速调查1.地点车速调查时,作为代表性的样本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2.调查时产生的误差按成因分为哪几类?如何提高精度减少误差?3.如何确定地点车速和区间车速的最小样本容量?4.地点车速、区间车速调查的方法各有哪些?分别介绍其优、缺点及适用场合。
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统计工作管理办法

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统计工作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科学、有效地组织全国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统计(以下简称“公路交调统计”)工作,确保交调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交通统计工作管理规定》及有关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路交调统计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专用公路等公路的交通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调查,掌握各级公路的交通流量、构成、分布和车辆运行速度等交通流特性,并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为公路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养护和科研设计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基础信息。
第三条公路交调统计分为常规调查和非常规调查。
常规调查一般包括交通量调查、车速调查、比重调查等内容;非常规调查一般包括轴载调查、车头时距调查、交通事故影响调查、起讫点(OD)调查、通行能力调查及其它专项调查等内容。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公路运营企事业单位必须开展国家规定的常规调查工作。
第四条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公路运营企事业单位应依照本办法,按时、如实提供公路交调统计资料。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第五条公路交调统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
交通部统计机构负责领导全国公路交调统计工作。
第六条各级公路交调统计机构和交调统计人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独立行使公路交调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
第七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公路运营企事业单位所开展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及专用公路的公路交调统计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八条全国公路交调统计工作由交通部综合统计机构归口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路交调统计工作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统计机构归口管理,省级以下公路交调统计工作的归口管理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各级公路交调统计管理机构可委托其他单位承担公路交调统计的日常管理和技术支持工作。
第九条各级公路交调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一)部公路交调统计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1)拟订全国公路交调统计工作政策、规定和制度;(2)组织编制全国公路交调统计工作发展规划;(3)制定公路交调统计技术规范及标准;(4)监督、检查和协调全国公路交调统计工作;(5)指导全国公路交调统计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工作;(6)管理国道交通情况调查站(点)设置及变更;(7)提供全国公路交调统计资料,并发布相关信息;(二)省级公路交调统计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1)贯彻落实交通部有关公路交调统计政策、规定及制度;(2)制定省级公路交调统计工作规章制度,组织实施辖区内公路交调统计工作;(3)编制本辖区公路交调统计工作发展规划;(4)研究、提出本辖区公路交调查站(点)设置与变更方案,并按有关规定审批;(5)负责本辖区公路交调站(点)的建设和管理;(6)负责辖区内公路交调统计信息的汇总、分析、上报及对外发布;(7)组织实施本辖区公路交调统计业务培训工作。
《车速调查》课件

04
车速调查结果的解读和影响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调查结果的解读
调查目的
了解城市道路车速现状,评估车 速是否合理,为交通管理部门提
供决策依据。
调查方法
采用定点测速和巡逻测速相结合 的方式,对城市道路不同路段进
行监测。
调查结果
城市道路车速普遍较快,部分路 段存在超速现象,慢速车道设置
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方式,向驾驶员宣传合理车速的重要性,提 高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
提升交通安全和效率的建议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意 识。
推广智能交通技术
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实时监测道路状况,为驾驶员提供实时的路况 信息和交通诱导,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据。
数据整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 理、分类和筛选,确保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数据收集和分析
01
பைடு நூலகம்
02
03
04
数据收集
通过实地测量、观察或问卷调 查等方式,收集车速数据。
数据筛选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排 除异常值和无效数据。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筛选后 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 车速分布、速度区间等结果。
结果呈现
将分析结果以图表、表格等形 式呈现出来,便于理解和展示
。
03
车速调查的结果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城市道路车速调查结果
城市道路车速普遍较低,平均车速在 30-40公里/小时左右。
第三章 车速调查

第三章车速调查一、理解几种常用车速的定义,掌握各种车速调查的目的(使用场合)。
二、掌握地点车速调查的方法。
三、重点掌握车速抽样样本的选择及样本量的计算方法。
四、了解地点车速调查数据整理的几种形式。
五、理解车速调查的影响因素。
六、掌握区间车速的调查方法。
七、区别区间车速与地点车速样本量确定方法的不同。
八、了解区间车速和平均车速调查数据的分析形式。
第一节概述一、常用术语1、地点车速(Spot Speed):车辆通过某地点的瞬时速度。
——制定限制车速、设计车速2、行程车速(Travel Speed):包括停车时间在内的区间平均行驶速度, 也称区间车速。
V=L/t——评价通畅程度和延误原因3、行驶车速(Running Speed):是车辆在道路某一区间内的行驶距离和行驶时间(即行程时间中扣除停车延误时间)的比值。
——评价道路服务质量、估算C和延误4、运营车速:即周转速度,车辆行驶距离与运营时间的比值。
——衡量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输效率5、设计车速:天气良好、交通密度较低时能维持交通安全的最高车速。
——道路几何设计、道路等级和使用水平。
6、临界车速:通行能力最大时的车速。
——C7、时间平均车速:断面上各车辆通过时其地点车速的算术平均值。
AA’——(地点平均车速)8、空间平均车速:给定路段同一瞬时车速分布的平均值。
二、车速调查的目的及意义1、地点车速调查:(1)掌握某地点车速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2)作为交叉口交通设计的重要参数;(3)交通事故分析,评价交通改善措施成效;(4)确定限制车速、设置交通标志、局部地点交通改善设计。
2、区间车速调查:(1)掌握道路现状,评价服务水平;(2)路网流量分配,路线改善设计,交通管制(3)衡量车辆运营经济性、判断改善措施前后效果对比。
三、车速调查方法原理:V=L/T方法:人工测速法和自动量测法1、人工量测法:(秒表测速法)人工量测一定距离(20-25m),用秒表(电子计算器)测定行驶于该距离的时间,人工计算得出车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车速调查一、理解几种常用车速的定义,掌握各种车速调查的目的(使用场合)。
二、掌握地点车速调查的方法。
三、重点掌握车速抽样样本的选择及样本量的计算方法。
四、了解地点车速调查数据整理的几种形式。
五、理解车速调查的影响因素。
六、掌握区间车速的调查方法。
七、区别区间车速与地点车速样本量确定方法的不同。
八、了解区间车速和平均车速调查数据的分析形式。
第一节概述一、常用术语1、地点车速(Spot Speed):车辆通过某地点的瞬时速度。
——制定限制车速、设计车速2、行程车速(Travel Speed):包括停车时间在内的区间平均行驶速度, 也称区间车速。
V=L/t——评价通畅程度和延误原因3、行驶车速(Running Speed):是车辆在道路某一区间内的行驶距离和行驶时间(即行程时间中扣除停车延误时间)的比值。
——评价道路服务质量、估算C和延误4、运营车速:即周转速度,车辆行驶距离与运营时间的比值。
——衡量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输效率5、设计车速:天气良好、交通密度较低时能维持交通安全的最高车速。
——道路几何设计、道路等级和使用水平。
6、临界车速:通行能力最大时的车速。
——C7、时间平均车速:断面上各车辆通过时其地点车速的算术平均值。
AA’——(地点平均车速)8、空间平均车速:给定路段同一瞬时车速分布的平均值。
二、车速调查的目的及意义1、地点车速调查:(1)掌握某地点车速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2)作为交叉口交通设计的重要参数;(3)交通事故分析,评价交通改善措施成效;(4)确定限制车速、设置交通标志、局部地点交通改善设计。
2、区间车速调查:(1)掌握道路现状,评价服务水平;(2)路网流量分配,路线改善设计,交通管制(3)衡量车辆运营经济性、判断改善措施前后效果对比。
三、车速调查方法原理:V=L/T方法:人工测速法和自动量测法1、人工量测法:(秒表测速法)人工量测一定距离(20-25m),用秒表(电子计算器)测定行驶于该距离的时间,人工计算得出车速。
2、自动量测法:仪器同时测量距离和时间,得出车速。
四、车速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原始资料——分析可靠性——剔出特殊数据——绘制图表分析内容:1、车速的频率分布图表2、车速的特征值分析3、车速分布形态的拟合度检验4、车速的时、空分布5、车辆停车延误原因分析6、流量速度分析7、车辆组成与车速分布关系分析8、坡度上车辆行驶状态及车速分布分析第二节地点车速调查一、调查地点和时间的确定☐调查地点的选择①研究车速分布和变化规律时——选在受道路结构和外界环境影响小的地点;②研究实施限制车速时——选择在限制车速的道路或地点;③研究交通改善设计或交通管理措施的效果时——交通改善地点;④交通事故分析——应调查事故发生地点的车速;⑤判断信号灯配时、标志设置合理与否——调查进入交叉口的车速。
☐调查时间的选择。
与调查目的相对应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时段,通常选择在天气良好、交通和道路状况均正常的时间进行调查。
(早晚高峰)二、影响地点车速因素分析(道路、交通、管控、环境等条件)1、车型对地点车速的影响分析不同车型的车速分布,有助于研究各种车型混行时,车辆间的相互干扰及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P68例3-2 2、坡度对地点车速的影响坡道上行驶的重型车,随着坡长的增长其平均速度降低,车速组成中,高速车辆明显减少,低速车辆增加;车速的分布曲线由正态逐渐转向偏态,趋向副偏。
——坡道上最低限制车速的制定、陡坡路段加速车道设计及坡道通行能力研究。
P69例3-33、平曲线对地点车速的影响平曲线处车辆的行驶速度低于直线路段,且在平曲线上地点车速与路段设计车速之差随曲率增大而减小。
三、车速抽样1、样本选择——代表性、随机性(1)避免某种偏向,车速组成要有同等概率。
(2)样本各单元必须相互完全独立。
(3)地区间无根本差别,构成样本所有项目的条件必须一致。
2、样本容量精度要求决定样本容量的大小。
系统误差——测量工具/方法不合理——可消除偶然误差——不可避免——测量次数越多,偶然误差越小。
地点车速最小样本量公式——1998版《交通工程手册》:☐σ—样本总体标准差的估计值,一般应由已有的速度资料给出。
☐E—速度调查允许误差,一般可取2.0km/h;☐K—不同置信水平对应的系数,对应于不同置信水平下的经验值《交通工程手册》。
☐例题:在一条城市四车道路上测定地点车速,希望得到平均车速的容许误差在2.0km/h以内,并具有95%的置信水平,问至少需要多少样本?解:四、地点车速调查方法①人工测量法人工量测一定距离(20-25m),用秒表(电子计算器)测定行驶于该距离的时间,人工计算得出车速。
②雷达测速法基本原理:应用反射波的多普勒效应,当雷达测速仪瞄准被测车辆时,发射高频微波,遇到车辆后反射回来,根据发射波和反射波的频率差与车辆行驶速度成正比的关系,得到车辆的瞬时车速。
③道路检测器测量法☐基本原理:在测速地点选取一小段距离,两端均埋设检测器,车辆通过前后两个检测器时发出信号,并传送给记录仪,记录下车辆通过的时间,从而计算出车速。
或者,用检测器测车辆前后轮经过的时间,用轴距除以该时间得出速度。
☐常用道路检测器有电感式、环状线圈式和超声波式等,它们均设置在固定测站上,同时测量交通量。
④摄像法☐基本原理:在测量地点,量取若干段距离,做好标记。
将摄像机设置在视野良好的高处,防止行车道树以及其他设施的遮挡,将摄像机对准拟测路段,以一定的送片速度进行录像。
根据汽车通过测定区间的录像胶卷画面数和画面的时间间隔,即可求出车辆的地点车速。
☐录像时应该详细记录开始时间、地点、方向、送片速度、气候等,以免整理时发生错误。
☐优点:形象记录车辆移动位置、车型及实地交通状况——进行地点车速及影响因素分析☐缺点:成本太高五、地点车速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1、列出地点车速频率分布表(1)分组数应根据车速的分散程度和样本数量确定,一般8-20组,最终分组数由组距确定。
组距:(最大车速-最小车速)/(组数-1)(2)组中值:分组的中心数值。
(3)观测频数:将观测值归入所属的组,统计各组的频数,有频数组成的数列成为频数分布,各组频数之和等于样本量。
(4)累计频数:若数组车速由小到大排列,则累计频数表示等于和小于该组频数之和,反之,等于和大于该组频数之和。
(5)观测频率:各组的频数/样本总量(6)累计频率:累计频数/样本总量2、地点车速频率分布直方图 P61图3-6横坐标:车速分组;纵坐标:频率3、累计频率曲线 P61图3-7横坐标:车速分组;纵坐标:累计频率15%、50%、80%车速意义重大4、地点车速的频率分布特征值位置特征数:地点车速的平均数——最常用、最有效中位车速:车速测定值按大小次序排列时中间位置的车速。
众数:出现频率最多的那个地点车速或组中值。
离散特征数:级差:最大车速与最小车速之差样本标准离差:样本方差和标准差车速分布中有代表性的几个速度值: 15%、50%、85%车速5、地点车速正态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第三节区间车速和平均速度调查☐区间车速(行程车速和行驶车速)指车辆行驶在某一区间时,根据道路交通状况而确定的综合车速。
☐通常用于掌握道路交通现状,作为评价道路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道路上车辆运营经济特性的重要参数。
一、调查方案的确定二、调查方法(1)牌照法基本原理:在路段的起终点设置观测点,各设置调查员4~6人,按照上下行方向分为两组。
观测人员记录通过观测点的车辆类型、牌照号码(可以只记录后三位数)、车辆通过时间求得。
调查结束后,将起终点的车型和车牌照进行对比,计算相同牌照号码的车辆通过起终点的时间差,即为行程时间,用路段距离除以此行程时间得到区间车速。
☐适用范围:路段上无主要交叉口,单向一车道或流量不很大的两车道公路,路段长度不宜超过500m,路段上的交通情况不太复杂.可与其他调查同时进行。
☐优点:速度快,时间短,对行程车速、单向交通量及车头时距调查精度较高,有利于交通工程中的微观分析。
☐缺点:对交通繁忙路段、或四车道以上道路及含有交叉口的路段适用性较差;无法测延误和行驶车速。
☐最近,一种被称作车辆牌照记录装置 AVI (Automatic Vehicle Identification)的仪器投入市场,正在交通调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跟车法☐基本原理:利用观测车在观测路段往返行驶,同时记录下所用的时间,即为行程时间,用路段长度除以该时间即可得到行程速度。
☐准备工作:现场勘测好路段情况,量测距离、定好编号和标记,制定表格,2名观测员、准备好秒表。
☐调查过程:测速时,测试车必须跟踪道路车队行驶,一般不允许超车,但是如果遇到速度较低的车辆可以超越。
两名观测人员中的一人观测沿线交通情况,用秒表读出经过各标记地点的时间、沿线停车时间以及停车原因,另一人记录。
当测试车遇到阻塞或严重减速时,应该记录减速次数或停车延误时间及原因。
(6-8次,每次不超过40min,距离控制在5-15km。
)☐方法优点:简单易行,劳动强度小,可同时测得行程和行驶车速及延误情况,适用范围广,交通繁忙、交通量大,交叉口多的路段。
☐缺点:精度较低,不能做微观分析,且车流较少时该方法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3)流动车测速法☐与交通量调查的浮动车法完全相同,即在测速区间作往返行驶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计算行程时间,用路段长度除以行程时间即得到区间车速。
☐具体方法参考交通量调查的浮动车法。
其中:x A为对向来车数;C BA为B-A方向行驶时超越测试车数;D BA为B-A方向行驶时被测试车超越数。
优点:可同时观测Q、v;且节省人力、物力,适用于路线上无交叉口、道路两侧很少有车辆插入、车流均匀稳定的情况。
缺点:精度较低,不宜用于交叉口间距短或全线道路交通条件不一致的情况。
(4)五轮仪测速法方法同跟车测速法,将其装在试验车之后,自动记录行驶距离、时间、车速可同车辆油耗仪同时使用。
对路面平整度要求较高,成本较高。
(5)光感测速仪测速法:连续得到各点的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常用加减速试验。
(6)基于GPS的测速法:一般同GIS一起使用。
三、样本量确定☐行程车速样本量与估计量的允许误差与一组行程车速的平均变动范围有关,平均行程车速估计量的允许误差取值随观测目的而定。
☐(1)交通运输规划、公路运输:☐(2)交通管理、趋向分析和经济评价:☐(3)工程“前后”对比:☐美国交通调查手册中制定了置信水平为95%,各种行程车速变动范围及各种精度要求时的样本量近似值。
☐牌照法求行程车速评价变动范围:☐根据此变动范围和允许误差查表得到样本量。
☐试验车法亦用行驶车速来求样本量。
四、调查数据分析1、前后对比分析(车速)U检验:牌照法T检验:跟车法2、道路路线及路网的车速特征分析①整理出路线行程、行驶车速和停车延误的图表;②道路行程车速的时间分布特性:非机动车高峰小时车辆的行程车速上午机动车高峰小时车辆的行程车速三下午机动车高峰小时车辆的行程车速用速差比或标准离差来表示全天车速变动的波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