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原理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汽车发动机是汽车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它通过燃烧燃料产生动力,驱动汽车前进。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吸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过程。
首先是吸气过程。
汽车发动机通过进气门,引入空气和燃料混合物。
进气门打开时,汽缸内的活塞向下运动,汽缸容积增大,此时会产生一个负压,使进气门自动打开,吸入空气和燃料混合物。
接着是压缩过程。
活塞开始向上运动,将进气门关闭,汽缸容积逐渐缩小。
在此过程中,汽缸内的空气和燃料混合物被压缩,使其温度和压力显著上升,形成一个高压高温的混合气体。
然后是燃烧过程。
当活塞接近上死点时,由于汽缸内的混合气体已被压缩到一定程度,点火系统发出火花,引燃混合气体。
燃烧过程产生的高温和高压气体使活塞向下突进,驱动曲轴旋转,从而转化为机械能。
最后是排气过程。
随着活塞向上运动再次接近上死点,排气门打开,高温废气通过排气门排出汽缸,同时新的吸气过程开始进行。
整个工作过程中,发动机通过连续不断的吸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循环,实现能量的转化,产生连续的动力输出。
同时,发动机还需要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点火系统等辅助系统的配合,确保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和提供稳定的动力输出。
汽车工作原理详解

汽车工作原理详解汽车是一种由发动机驱动的交通工具,其工作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动机工作原理:汽车的发动机通过内燃式燃烧来产生动力。
发动机通常是由一系列的活塞、气缸、燃烧室、活塞连杆和曲轴等部件组成。
当燃料和空气在燃烧室中混合并点燃时,产生的爆炸力将在活塞上施加压力,推动活塞和连杆运动,最终转换为曲轴的旋转运动。
曲轴通过传动系统将动力传递给车轮,使车辆前进。
2. 传动系统工作原理:传动系统用于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传输到车轮上。
传动系统包括离合器、变速器和差速器等部件。
离合器用于控制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之间的连接与断开,使发动机能够启动和停止。
变速器通过改变齿轮组合的方式,使车辆能够以不同的速度行驶。
差速器用于平衡车轮间的转速差异,确保车辆能够平稳地转弯。
3. 燃油供应系统工作原理:燃油供应系统负责将燃料输送到发动机进行燃烧。
燃油供应系统由燃油箱、燃油泵、燃油喷射器和燃油滤清器等组成。
燃油从燃油箱通过燃油泵被送到发动机中,燃油喷射器将燃油雾化并喷射到燃烧室中,与空气混合后进行燃烧。
4. 冷却系统工作原理:冷却系统用于保持发动机的温度在适当的范围内,避免过热。
冷却系统包括水泵、散热器和风扇等组件。
水泵将冷却液循环流动,带走发动机产生的热量。
冷却液通过散热器散热,并通过风扇帮助散热过程,确保发动机的温度保持在正常范围。
5. 点火系统工作原理:点火系统用于产生发动机需要的火花来点燃燃料混合物。
点火系统包括点火线圈、点火塞和点火控制单元等部件。
点火线圈将电池的低电压转换为高电压,高电压通过点火塞产生火花,点燃燃料混合物,推动发动机工作。
点火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点火的时机和顺序。
综上所述,汽车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发动机、传动系统、燃油供应系统、冷却系统和点火系统等方面。
这些不同的系统相互配合,使汽车能够正常行驶并提供所需的动力。
汽车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汽车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汽车的工作原理是将燃料转化为能量,通过传输系统将能量传递到车轮上,从而推动汽车前进。
下面是汽车工作的基本原理:
1. 发动机: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源。
大多数汽车使用内燃机,其中最常见的是四冲程汽油发动机。
它通过燃烧混合燃料(汽油和空气)来产生能量。
汽车还可以使用柴油、天然气、电动机和混合动力系统等其他类型的发动机。
2. 燃烧过程:在汽车的发动机中,燃油与空气在发动机的气缸中混合,并在点火后发生燃烧。
燃烧过程产生的爆炸能量推动气缸内的活塞运动。
3. 活塞运动:发动机内的活塞在爆炸过程中沿着气缸上下运动。
这种运动将线性动能转化为旋转动能。
4. 曲轴和连杆:活塞通过连杆与曲轴相连接。
曲轴将活塞的上下直线运动转化为曲轴的旋转运动。
5. 传动系统:曲轴旋转的动力通过传动系统传递到车轮上。
传动系统通常包括离合器、变速器和驱动轴。
离合器用于在换挡时分离发动机和传动系统。
变速器可以通过不同的齿轮比例调整车辆的速度和扭矩输出。
驱动轴将转动力传递到车轮上。
6. 轮胎:车轮连接在驱动轴上,通过与地面的摩擦来产生牵引力。
这使得车辆能够前进。
7. 控制系统:汽车还配备了各种控制系统,包括刹车系统、转向系统、照明系统、空调系统等。
这些系统通过控制车辆的各个部件来实现驾驶员的操作。
总之,汽车的工作原理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传动系统将机械能传递到车轮上,推动汽车前进。
同时,汽车还需要各种控制系统来实现安全和舒适的驾驶体验。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发动机是指通过能源转换为机械能来驱动汽车或其他机械设备的装置。
原理及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是指发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机械结构。
下面将从燃烧原理、气缸工作循环、汽缸排列方式和发动机结构几个方面来介绍发动机的基础知识。
首先是燃烧原理,发动机在燃烧室中将燃料和空气经过混合后点燃,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活塞运动将其转化为机械能。
燃烧是通过火花塞引燃来完成的,燃烧过程中燃料和空气按一定的化学计量比例混合后进入燃烧室,由火花塞的高压电火花点燃燃料空气混合物,产生的爆发力将活塞推动,进而驱动整个发动机工作。
其次是气缸工作循环,汽车发动机的气缸通常是根据循环工作原理分为四冲程和两冲程两种。
四冲程循环包括进气冲程、压缩冲程、工作冲程和排气冲程。
进气冲程中活塞向下运动,汽缸内气压降低吸入混合气;压缩冲程中活塞向上运动,气压上升将混合气压缩;工作冲程中点火引燃混合气,产生爆炸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排气冲程中活塞再次向上运动,将废气排出进入排气系统。
两冲程循环中没有压缩冲程,活塞在一次往复运动中完成进气、工作和排气三个过程。
第三是汽缸排列方式,根据汽缸的排列方式,发动机可以分为直列式和V型式两种。
直列式发动机的气缸排列在一条直线上,通常有4个、6个或8个气缸。
V型式发动机是将气缸分为两组,呈V字形排列,通常有6个、8个或12个气缸。
V型式发动机由于排列方式的原因,缩短了发动机整体长度,便于安装和布置其他部分。
最后是发动机结构,主要有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
汽油发动机是利用汽油作为燃料,通过点燃汽油空气混合物来产生爆炸驱动发动机工作。
柴油发动机使用柴油作为燃料,在高压状态下,将柴油喷入气缸,借助高温高压的气体将柴油点燃,达到驱动发动机工作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有混合动力发动机、电动车发动机等其他发动机结构形式。
综上所述,发动机的原理和机械结构是驱动汽车工作的核心,燃烧原理、气缸工作循环、汽缸排列方式和发动机结构是理解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的基础知识。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可以归纳为六个主要步骤:进气、压缩、燃烧、排气、循环和润滑。
1.进气:空气通过进气歧管进入汽缸,与喷入的燃油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
在进气过程中,
气缸内的气体压力低于大气压力,因此空气会通过进气歧管进入气缸。
2.压缩:在压缩过程中,活塞向上运动,将可燃混合气压缩至气缸顶部。
在这个过程中,
可燃混合气的温度和压力都会升高,为接下来的燃烧过程做好准备。
3.燃烧:当活塞到达气缸顶部时,火花塞会点燃可燃混合气,产生的热量会使混合气燃烧,
产生高温高压气体。
4.排气:燃烧产生的废气会通过排气管从气缸中排出。
5.循环:发动机的循环工作是指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过程不断重复进行。
每个气
缸内的活塞都会进行这四个过程,使得发动机能够持续不断地输出动力,推动汽车前进。
6.润滑:在润滑过程中,机油泵将机油压入曲轴箱内,机油通过油道到达各润滑表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汽车发动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按燃料不同,发动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按点火方式不同,可分为火花塞点火式和压缩点火式;按汽缸数目不同,可分为单缸发动机、多缸发动机等;按工作循环不同,可分为四冲程和二冲程发动机等。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总结5篇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总结5篇第1篇示例:汽车发动机是汽车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汽车的心脏,是驱动汽车行驶的动力源。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燃油与空气在气缸内的混合燃烧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产生燃烧产生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从而驱动汽车前进。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四冲程循环来完成的。
四冲程循环是指气缸在工作时,活塞上下往复运动共经历四个过程,包括进气、压缩、爆燃和排气四个过程。
这四个过程依次进行,将燃油燃烧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
在进气冲程中,汽缸进气门打开,活塞向下运动,汽缸内部空气因此而被吸入。
在压缩冲程中,活塞向上运动,气缸的气门全部关闭,汽缸内的空气被压缩,温度和压力提高。
在压缩末端阶段,点火塞发出高压电火花,点燃气体混合物,完成爆燃工作。
在爆燃冲程中,点火塞点燃空气和燃油混合气,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下行。
在排气冲程中,活塞再次向上运动,推出燃烧产物,气缸内部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与性能受很多因素影响,如点火正时、燃油混合比、气缸压缩比、气缸结构等。
油气混合比的偏差会导致燃烧不充分和排放增加;点火正时的不准确会降低燃烧效率;气缸的压缩比不合理会影响动力输出等。
汽车发动机需要精准的控制和优化设计才能实现最高效的工作。
现代汽车发动机逐渐向高速、高效、低排放的方向发展。
为了提高发动机功率和燃油效率,汽车制造商在工作原理上进行了许多创新。
采用了涡轮增压技术、缸内直喷技术、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等,使得发动机工作更加高效。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燃油与空气混合燃烧产生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从而驱动汽车前进。
人们对发动机性能的需求不断提高,汽车工程技术也在不断迭代更新。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汽车发动机将会更加高效、环保和安全。
第2篇示例: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是汽车最重要的动力装置。
它通过燃烧燃料产生动力,驱动汽车前进。
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基本工作原理(图文版)

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基本工作原理(图文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发动机基本工作原理一、基本理论汽油发动机将汽油的能量转化为动能来驱动汽车,最简单的办法是通过在发动机内部燃烧汽油来获得动能。
因此,汽车发动机是内燃机----燃烧在发动机内部发生。
有两点需注意:1.内燃机也有其他种类,比如柴油机,燃气轮机,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
2.同样也有外燃机。
在早期的火车和轮船上用的蒸汽机就是典型的外燃机。
燃料(煤、木头、油)在发动机外部燃烧产生蒸气,然后蒸气进入发动机内部来产生动力。
内燃机的效率比外燃机高不少,也比相同动力的外燃机小很多。
所以,现代汽车不用蒸汽机。
相比之下,内燃机比外燃机的效率高,比燃气轮机的价格便宜,比电动汽车容易添加燃料。
这些优点使得大部分现代汽车都使用往复式的内燃机。
二、燃烧是关键汽车的发动机一般都采用4冲程。
(马自达的转子发动机在此不讨论,汽车画报曾做过介绍) /leonhou4冲程分别是:进气、压缩、燃烧、排气。
完成这4个过程,发动机完成一个周期(2圈)。
理解4冲程活塞,它由一个活塞杆和曲轴相联,过程如下1.活塞在顶部开始,进气阀打开,活塞往下运动,吸入油气混合气2.活塞往顶部运动来压缩油气混合气,使得爆炸更有威力。
3.当活塞到达顶部时,火花塞放出火花来点燃油气混合气,爆炸使得活塞再次向下运动。
4.活塞到达底部,排气阀打开,活塞往上运动,尾气从汽缸由排气管排出。
注意:内燃机最终产生的运动是转动的,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最终由曲轴转化为转动,这样才能驱动汽车轮胎。
/leonhou三、汽缸数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是汽缸,活塞在汽缸内进行往复运动,上面所描述的是单汽缸的运动过程,而实际应用中的发动机都是有多个汽缸的(4缸、6缸、8缸比较常见)。
我们通常通过汽缸的排列方式对发动机分类:直列、V或水平对置(当然现在还有大众集团的W型,实际上是两个V组成)。
简述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简述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汽车发动机是驱动汽车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将燃料转化为机械能,推动车辆移动。
下面将从热力循环、燃料供应、气缸工作过程等方面简述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一、热力循环:汽车发动机主要采用内燃机热力循环,即通过燃烧混合气体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膨胀推动活塞的运动。
常用的热力循环是四冲程循环,包括进气冲程、压缩冲程、燃烧冲程和排气冲程。
在进气冲程中,活塞下行,进气阀开启,使燃料和空气混合物进入气缸;在压缩冲程中,活塞上行,压缩混合物使其达到高温高压,并关闭进气阀;在燃烧冲程中,点火塞点燃混合气体,产生爆炸,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在排气冲程中,活塞上行,打开排气阀,排出燃烧后的废气。
二、燃料供应:汽车发动机需要提供足够的燃料和空气来进行燃烧。
传统的汽油发动机使用化油器或电子喷油系统来将燃料喷入进气道中,与空气混合后送入气缸燃烧。
柴油发动机则使用喷油泵和喷油嘴直接将燃油喷入气缸。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汽车采用直喷技术,通过高压喷油系统将燃料直接喷入气缸中,提高燃油利用率。
三、气缸工作过程:在发动机中,活塞与气缸之间形成密闭的工作空间。
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能量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
活塞向下运动时,曲轴将其线性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通过连杆将旋转的曲轴传递给车轮,驱动汽车前进。
同时,曲轴上的凸轮将气门开闭,控制进气和排气过程。
总的来说,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燃烧混合气体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的往复运动,进而转化为驱动汽车的力量。
而燃料供应和气缸工作过程则是实现这一工作原理的关键环节。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动机的节能、环保和性能都在不断提升,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排气提前角的 增大,膨胀损失增加, 增大,膨胀损失增加, 推出损失减小。 推出损失减小。 a--提前角适当; --提前角适当; 提前角适当 --提前角过大 提前角过大; b--提前角过大; --提前角过小 提前角过小; c--提前角过小; --排气阻力过大 排气阻力过大。 d--排气阻力过大。 适当的排气提前角 应使两者之和最小, 应使两者之和最小, W+X最小 最小。 即W+X最小。 图3-3 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损失
第二章
本章要求: 本章要求: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了解: 了解:二冲程发动 机的换气过程。 机的换气过程。 理解:配气相位, 理解:配气相位, 充气效率和影 响因素。 响因素。 掌握: 掌握:四冲程发动 机的换气过程 和换气损失。
第一节 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是排气过程和进气过程的通称;包括从排气门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是排气过程和进气过程的通称 包括从排气门 开启直到进气门关闭的整个时期;约占 ~480°曲轴转角。 约占410~ °曲轴转角。 开启直到进气门关闭的整个时期 约占 换气过程的任务: 换气过程的任务: 将缸内空气排出干净,并充入尽量多的新鲜充量 并充入尽量多的新鲜充量。 将缸内空气排出干净 并充入尽量多的新鲜充量。 换气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是提高发动机动力性的重要因素。 换气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是提高发动机动力性的重要因素。
在进气状态下( 供入气缸的空气质量m 在进气状态下 ( Ps 、 Ts ) , 供入气缸的空气质量 s 与在进 封存在气缸内的空气质量 之比 气状态下(Ps、Ts)封存在气缸内的空气质量m’之比 气状态下( k=ms/m’
五、扫气系数S 扫气系数
在进气状态下( 供入气缸的空气质量m 在进气状态下 ( Ps 、 Ts ) , 供入气缸的空气质量 s 与封存 在气缸内的空气质量m 之比。 在气缸内的空气质量 a之比。 S=ms/ma
充气效率(充气系数 充气系数) 第二节 充气效率 充气系数
一、扫气效率ηsc 扫气效率
指封存在气缸内的空气质量m 指封存在气缸内的空气质量 ma 与封存在气缸内的总气 体质量(ma+mr)之比 r)=1/(1+r) 二、容积效率ηv 容积效率
(ηsc大则残余废气少) 大则残余废气少
第三节 影响充气量的因素
1、使用因素 、
(1)转速 )转速n n↑进气流速↑ ↑ 进气流速↑ 流动阻力↑ 流动阻力↑ Pa↓ ηCH↓ Pa↓ n过低 惯性进气↓ 过低,惯性进气 过低 惯性进气↓ ηCH↓ 。
一定的进气系统, 一定的进气系统, 一定负荷下, 一定负荷下,有一 个转速对应的充量 系数最大。 系数最大。
2、结构因素 、
(1)进气系统 进气系统
一般包括进气门、进气管、空滤器、化油器、 一般包括进气门、进气管、空滤器、化油器、进 气道等部件。要尽量减少各部件的流动阻力, 气道等部件。要尽量减少各部件的流动阻力,以 增大进气终了的压力,提高充量系数。 增大进气终了的压力,提高充量系数。 试验证明, 试验证明,增大进气终了的压力比降低残余废气 系数对充量系数的影响大,所以设计成进气门直 系数对充量系数的影响大,所以设计成进气门直 径大于排气门直径,气门顶部的形状呈流线型。 径大于排气门直径,气门顶部的形状呈流线型。
三、充气效率ηCH 充气效率
指封存在气缸内的空气质量(混合气) 指封存在气缸内的空气质量(混合气)ma与在进气状态下 封存在气缸内的空气质量(混合气) (Ps、Ts)封存在气缸内的空气质量(混合气)m’之比
ηCH=ma/m’ =Vs/Vh 四、扫气比k 扫气比
ηCH= ηSC ηV
(由于进气阻力 、 气缸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 ηCH<1: 汽 o.7~0.85;柴 由于进气阻力、 气缸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由于进气阻力 : 柴 0.75~0.9)
进气阶段: 进气阶段:
排气门关闭后,活塞继续下行, 排气门关闭后,活塞继续下行,新鲜气体 吸入气缸。 被吸入气缸。 由于进气系统有一定的阻力, 由于进气系统有一定的阻力,因此进气阶段 气缸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力。 气缸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力。 新鲜气体在进气管中,受到排气管的加热 新鲜气体在进气管中, (汽油机中),流入气缸内的气体受到缸内残 汽油机中),流入气缸内的气体受到缸内残 ), 余废气的加热,其温度高于大气温度。 余废气的加热,其温度高于大气温度。
(m/s)
废气的60% 70% 废气的60%~70%排出 60 排气门提前开,一般排气提前角设计为30 80°CA曲轴转角 30曲轴转角。 排气门提前开,一般排气提前角设计为30-80°CA曲轴转角。高速 机中,应加大排气提前角。 机中,应加大排气提前角。 CA6102, 3300r/min,排气提前角42 42° 如 CA6102,n=3300r/min,排气提前角42°; 切诺基,n=5600r/min,排气提前角56° 切诺基,n=5600r/min,排气提前角56° ,n 56
一、换气过程
分五个阶段: 分五个阶段: 1、自由排气阶段 3、进排气重叠阶段 5、惯性进气阶段 2、强制排气阶段 4、进气阶段
1
3
图
自由排气阶段: 自由排气阶段:
从排气门打开到气缸压力接近于排气管压力的这个时期,称为自由 从排气门打开到气缸压力接近于排气管压力的这个时期,称为自由 排气阶段。 排气阶段。 缸内压力与排气管压力之比大于临界值, 缸内压力与排气管压力之比大于临界值,排气流动出于超临界状 废气以当地音速a排出,流量与排气管压力无关。 态,废气以当地音速a排出,流量与排气管压力无关。 临界值: 临界值:(2/(K+1))(K/(K-1)), a = (KRT)1/2 /(K+1 (K/(K(当T=700~1100K时。A可达500~700m/s)。 T=700~1100K 700 可达500~700m/s)。 500 m/s)
强制排气阶段: 强制排气阶段:
气缸内压力下降到接近排气管内压力 时(下止点后10~30 °CA ),压力差很小, 下止点后 ),压力差很小, 压力差很小 废气需依靠活塞上行被强制推出。 废气需依靠活塞上行被强制推出。 强制推出 此阶段在整个排气过程中持续的时间 最长, 最长,但排出的废气量少于自由排气阶 段排出的废气量。 段排出的废气量。
二、换气损失
排气损失
w:膨胀损失; w:膨胀损失; 膨胀损失 x:推出损失 推出损失; x:推出损失;
进气损失
y:进气损失; y:进气损失; 进气损失 换气损失: 换气损失:x+y+w 泵气损失:x+y泵气损失:x+y-u
图3-2 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损失
1、排气损失
由于排气门提前开启,造成循环功的损失w 膨胀损失或自由排气损失) ( 膨胀损失或自由排气损失 ) ; 和活塞将废气推 出的损失x 推出损失或强制排气损失) 出的损失x(推出损失或强制排气损失)。
①增大进气门直径 ③增加进气门升程 ②增加进气门数目 ④改善气门头与杆的过渡形状
2、减小排气系统的阻力 、 使用清除积炭、安装正确、保持畅通。 3、合理进气予热 、 柴油机进、排气管分两侧布置 4、合理配气相位 、合理配气相位——进气迟闭角 进气迟闭角 5、可变进气系统 、 可变配气相位 低速,进气滞后角小防止新气倒流 高速,进气滞后角大充分利用气体流动惯性 可变进气管道 低速与小负荷进气管道细而长 高速与大负荷进气管道粗而短 可变进气门( 可变进气门(VVT) ) 低速与小负荷仅开一个主进气门 高速与大负荷时开几个进气门。 这一过程由凸轮轴控制进气道的转换阀来实现。
进排气重叠阶段: 进排气重叠阶段:
由于排气门迟后关闭, 进气门提前开启, 由于排气门迟后关闭 , 进气门提前开启 , 因此存在 进排气门同时打开的现象 称为气门叠开 的现象, 气门叠开, 进排气门同时打开 的现象 , 称为 气门叠开 , 也称扫气 阶段,清除残余废气,增加进气。 阶段,清除残余废气,增加进气。 排气滞后角一般为10 ~ 35°CA , 进气提前角一般为 排气滞后角一般为 10~ 35°CA, 10 10~40°CA。 10~40°CA。 非增压进排气门重叠角一般为20-60° 增压柴油机, 非增压进排气门重叠角一般为20-60°,增压柴油机, 20 因其进气压力高, 需较大的气门重叠角,一般为80 80因其进气压力高,故需较大的气门重叠角,一般为80160° 160°。
2、进气损失
由于进气系统存在阻力,造成循环功的损失。 由于进气系统存在阻力,造成循环功的损失。 实际示功图中,把图3-2中的(x+y-u)部分称为 实际示功图中,把图3 中的(x+y泵气损失,归入机械损失中;而把图3 中的w 泵气损失,归入机械损失中;而把图3-2中的w、u 部分归到指示效率中考虑。 部分归到指示效率中考虑。 归到指示效率中考虑
图3-7 汽油机的充量系数随 负荷的变化关系 1-全负荷 2、3、4、5、部分负荷 全负荷 、 、 、 、
(3)大气状态 )
大气压力P 大气压力P0: Pa↓ 基本不变, 不变。 P0↓Pa↓,但Pa/P0基本不变,故ηCH不变。 大气温度To: 大气温度To: To To变化,Ta也变化,To/Ta基本不变, To变化,Ta也变化,To/Ta基本不变,故ηCH不变 变化 也变化 基本不变 ↓=>发动机功率 发动机功率↓ 但P0↓(To↑)=>ρ0↓=>ma↓=>发动机功率↓。
mr—残余废气质量;r=mr/ma 残余废气系数 残余废气质量; 残余废气质量 指封存在气缸内的总气体质量与在进气状态下( 指封存在气缸内的总气体质量与在进气状态下 ( Ps、 Ts)封存在气缸内的空气质量m’之比
ηv=(ma+mr)/m’
对非增压发动机,进气状态指空气滤清器后进气管内的气体状态。 对非增压发动机,进气状态指空气滤清器后进气管内的气体状态。 对增压发动机,指压气机后进气管内的气体状态。 对增压发动机,指压气机后进气管内的气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