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制造工艺学实验

合集下载

糖果实验实验报告

糖果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糖果的成分及制作过程;2. 掌握糖果的熔化、凝固、结晶等物理性质;3. 分析糖果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原理糖果是由糖、水、香料、色素等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熔化、冷却、凝固、结晶等过程制成的。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糖果的制作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糖果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白糖、水、色素、香料、模具;2. 实验仪器:电子秤、烧杯、搅拌棒、温度计、计时器、加热器。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白糖、水、色素、香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用电子秤称量;2. 加热熔化:将混合好的原料放入烧杯中,用加热器加热,观察原料的熔化过程,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3. 搅拌混合:在熔化过程中,用搅拌棒不断搅拌,使原料充分混合;4. 定温冷却:当原料完全熔化后,停止加热,让原料自然冷却至室温;5. 模具成型:将冷却后的糖果液体倒入模具中,使其凝固;6. 取出糖果:待糖果完全凝固后,从模具中取出;7. 观察分析:观察糖果的形态、颜色、口感等,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糖果的熔化过程:在加热过程中,白糖逐渐熔化,温度逐渐升高,直至完全熔化。

这说明白糖的熔点较低,易于熔化。

2. 糖果的凝固过程:在冷却过程中,糖果液体逐渐凝固,形成固体。

这说明糖果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结晶现象,形成晶体结构。

3. 糖果的颜色:在制作过程中,加入色素使糖果呈现出各种颜色。

这说明色素在糖果制作中起到着色作用。

4. 糖果的口感:通过调整糖、水、香料等原料的比例,可以制作出不同口感的糖果。

这说明糖果的口感与原料比例有关。

六、实验结论1. 糖果的制作过程包括熔化、凝固、结晶等物理性质;2. 糖果的成分和比例对其形态、颜色、口感等特性有重要影响;3. 通过实验,掌握了糖果的熔化、凝固、结晶等物理性质,了解了糖果的制作过程。

七、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加热温度的控制对糖果的质量有重要影响,需要精确控制;2. 在搅拌过程中,应保持均匀搅拌,以使原料充分混合;3.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防止烫伤和火灾。

糖的制作实验报告

糖的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糖的制作原理和过程;2. 掌握糖的制作方法,提高动手能力;3. 熟悉糖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实验原理糖是一种天然有机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蔗糖。

蔗糖是一种二糖,由葡萄糖和果糖通过α-1,2-糖苷键连接而成。

糖的制作主要利用蔗糖在高温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再通过浓缩、结晶等过程得到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蔗糖、纯净水、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馏水、蒸发皿、滤纸、漏斗、锥形瓶、电炉、天平、温度计、滴定管、PH计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盐酸、酚酞指示剂、碘液、淀粉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蔗糖水解(1)称取一定量的蔗糖,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纯净水,用玻璃棒搅拌至蔗糖完全溶解。

(2)将烧杯置于电炉上加热,用温度计监测溶液温度,当温度达到60℃时,停止加热。

(3)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pH值达到7左右。

(4)用玻璃棒搅拌溶液,使蔗糖充分水解。

2. 葡萄糖和果糖的制备(1)将水解后的溶液用漏斗过滤,收集滤液。

(2)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电炉加热蒸发水分。

(3)当蒸发皿中的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时,加入适量的碘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判断葡萄糖和果糖的生成。

3. 糖的结晶(1)将浓缩后的溶液倒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使溶液稀释。

(2)将锥形瓶置于电炉上加热,使溶液温度升至80℃。

(3)加入适量的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判断溶液的酸碱度。

(4)当溶液pH值达到7左右时,停止加热。

(5)将锥形瓶置于室温下冷却,使溶液中的糖逐渐结晶。

(6)用滤纸过滤结晶,收集糖晶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蔗糖水解:实验过程中,蔗糖在高温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溶液颜色逐渐变深。

2. 葡萄糖和果糖的制备:实验过程中,加入碘液后,溶液颜色变为蓝色,说明葡萄糖和果糖已生成。

3. 糖的结晶:实验过程中,溶液在冷却过程中逐渐结晶,收集到的糖晶体呈白色。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葡萄糖和果糖,验证了糖的制作原理。

科学实验教案:中班学生制作糖果

科学实验教案:中班学生制作糖果

在幼儿园的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带给孩子们各种不同的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感受科学的魅力。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节关于制作糖果的科学实验教案,适合中班学生的年龄段。

一、实验目的通过制作糖果的过程,让孩子们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并了解到物质的基本性质,以及物质变化的过程。

二、实验材料白砂糖、水、食用色素、热水壶、勺子、糖果模具、食品袋子。

三、实验过程1.准备工作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

2.融化白砂糖我们需要将白砂糖融化,将糖分别放入几个玻璃杯中,加入少量水,搅拌均匀后,放到微波炉中加热,每隔20秒钟取出搅拌一次,重复三到四次,直到糖完全融化。

3.调色待糖融化后,我们可以加入食用色素,从而制作出各种颜色的糖果。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观察到色素的作用,我们可以在一个玻璃杯中加入少量食用色素,再加入一些水,让孩子们观察颜色是如何变化的。

4.制作糖果将糖浆倒入糖果模具中,静置一会儿,当糖浆冷却后,就可以将糖果从模具中取出了。

如果孩子们希望制作出自己喜欢的糖果形状,也可以用勺子将糖浆舀出,放在桌子上待其凝固。

5.包装我们可以将孩子们制作好的糖果装进食品袋子中,让他们带回家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四、实验思考1.孩子们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糖成为液态后的变化,以及往筷子上滴热糖的变化,对物态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

2.孩子们可以通过对颜料物质的观察和加入颜料后糖浆的变化,理解物质变化的过程。

3.孩子们在实验中可以体验到动手制作的乐趣,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五、实验注意事项1.使用微波炉时需要有老师的指导和监督。

2.实验中的糖浆非常热,需要等待冷却后再动手。

3.实验中的颜料需要选择食用的颜料,以保证孩子的健康。

四、总结通过这次制作糖果的科学实验,孩子们不仅仅是在制作糖果,更是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了解了物质变化的过程,并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希望这样的科学实验能够成为孩子们的美好回忆,并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充满无限的想象和探索精神。

糖果制造工艺学实验

糖果制造工艺学实验

糖果制造工艺学实验摘要:本实验主要以大米为原料,利用а- 淀粉酶和糖化酶制取麦芽糖,从而对麦芽糖的制取工艺以及相关工艺条件进行了解与学习。

并且对还原糖对糖果品质的影响进行探究。

掌握利用质构仪对糖果粘度的测定方法并对其质量进行判断。

关键词:麦芽糖浆工艺还原糖 TPA 粘度麦芽糖浆具有透明度好、甜度低、耐热性强、吸湿性低、保水性好、抗结晶性好等特点,且具有一定的发酵性,适合面包、糕点和啤酒行业使用, 也适合作抗生素培养基。

麦芽糖浆和葡萄糖相比渗透压低, 和蔗糖比对胃粘膜刺激小, 在糖类中营养价值高。

我国当前采用大米为原料进行麦芽糖浆的生产正处于开发研究阶段,利用直接酶法的生产工艺路线和条件进行探索,并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利用а-淀粉酶和糖化酶从而使大米中的淀粉水解,最终制得麦芽糖。

当然如今,TPA质构分析模式在食品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客观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其较多地被运用于粮油食品、面制品、米制品、谷物、糖果、肉制品、凝胶、休闲食品、宠物食品、果蔬等产品的测试研究。

TPA技术凭借这自身的多种探头和具有拉伸、黏度、压缩、剪切、穿刺、断裂弯曲、挤出等多种测试模式,可以分析食品的嫩度、硬度、脆性、黏性、弹性、咀嚼性、拉伸强度、抗压强度、穿透强度、内聚性、黏附性、松弛性、果蔬新鲜度、食物加工法、恢复度、破坏强度、张力、断裂强度、破裂点、剥离强度、铺展性等等, 也可用于检测包装材料的硬度、弯曲强度、弹性、抗拉伸强度、穿透强度等多种参数。

所以利用该分析技术,可以对加工制作而成的糖成品的各项物理性质的检测提供帮助。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原料:大米500g,蒸馏水1.1.2试剂:а-淀粉酶,糖化酶,标准葡萄糖,斐林甲液,斐林乙液,HCL溶液1.1.3器材:操作台,铁架台,熬糖锅,电饭锅,碱性滴定装置,容量瓶,滴定管,电炉,锥形瓶,移液管,水浴锅,过滤器,成型模具,质构仪1.2实验方法1.2.1操作流程:测定糖浆中还原糖含量→配料→熬糖→注模→成型冷却→脱模1.2.2成品检测:水分、物性(硬度、剪切力)1.3实验步骤1.3.1还原糖的测定1.3.1.1制备斐林试剂实验中的斐林试剂是由斐林甲液与斐林乙液组成1.3.1.2制备标准葡萄糖溶液将1g的标准葡萄糖和5ml的HCl 混合,用1000ml的容量瓶进行定容,相当于1mg葡萄糖等于1ml的标准葡萄糖溶液1.3.1.3用斐林试剂滴定标准葡萄糖溶液:分别取甲液、乙液各5ml,蒸馏水10ml,将三者置于150mlde 锥形瓶中进行混合。

糖制品实验报告

糖制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糖类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2. 掌握糖制品的基本制作方法,如糖果、糕点等。

3. 熟悉糖制品的配方设计、制作工艺及质量控制。

二、实验原理糖类是食品工业中常用的甜味剂,具有增加食品甜度、改善口感、延长保质期等作用。

糖制品的制作原理主要是利用糖类在高温下发生焦糖化、美拉德反应等反应,形成独特的风味和颜色。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白砂糖、白糖粉、糖浆等糖类;- 鸡蛋、面粉、黄油、奶油、牛奶、奶粉等;- 香料、色素、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 食品级植物油、水等。

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量筒、烧杯、搅拌器、烤箱、糖果模具、糕点模具等。

四、实验内容1. 糖果制作(1)硬糖:将白糖粉、香料等混合均匀,加热至沸腾,持续搅拌至糖浆达到所需温度,倒入糖果模具中,冷却固化。

(2)软糖:将糖浆、鸡蛋等混合均匀,加热至沸腾,持续搅拌至糖浆达到所需温度,倒入软糖模具中,冷却固化。

2. 糕点制作(1)饼干:将面粉、黄油、糖粉等混合均匀,揉成面团,擀成薄片,切割成所需形状,烘烤至金黄色。

(2)蛋糕:将鸡蛋、糖粉、面粉等混合均匀,倒入模具中,烘烤至熟透。

3. 糖果装饰(1)巧克力糖果:将巧克力加热融化,倒入糖果模具中,冷却固化。

(2)果冻糖果:将糖浆、明胶等混合均匀,倒入糖果模具中,冷却固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糖果制作结果硬糖:颜色均匀,口感硬脆,甜度适中。

软糖:颜色均匀,口感软糯,甜度适中。

饼干:颜色金黄,口感酥脆,甜度适中。

蛋糕:颜色金黄,口感松软,甜度适中。

2. 糕点装饰结果巧克力糖果:颜色均匀,口感细腻,甜度适中。

果冻糖果:颜色鲜艳,口感Q弹,甜度适中。

六、实验讨论1. 糖类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糖类在食品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增加食品的甜度,还可以改善口感、延长保质期、增加营养等。

此外,糖类在食品加工中还具有抗氧化、防腐等作用。

2. 糖制品制作工艺糖制品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选择、配方设计、制作工艺、质量控制等环节。

糖的制备实验报告

糖的制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糖的基本性质和制备方法;2. 掌握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工艺流程;3. 熟悉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4. 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糖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甘蔗、甜菜、玉米等植物。

糖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原料处理、提取、精制、结晶、干燥等步骤。

本实验以甘蔗糖为例,通过化学方法提取和制备糖。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实验台、天平、烧杯、漏斗、布氏漏斗、烘箱、温度计、酒精灯、玻璃棒等;2. 试剂:甘蔗、盐酸、氢氧化钠、活性炭、氯化钠、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

四、实验步骤1. 原料处理:将甘蔗洗净,切成小块,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继续煮沸30分钟,使甘蔗中的糖分充分溶解。

2. 过滤:将煮沸后的甘蔗水用布氏漏斗过滤,收集滤液。

3. 提取: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调节pH值为2.5-3.0,使糖转化为糖酸,然后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值为4.5-5.0,使糖酸转化为糖。

4. 结晶:将糖溶液置于冰箱中,冷却至室温,使糖结晶析出。

5. 过滤:将结晶后的糖溶液用布氏漏斗过滤,收集糖晶体。

6. 精制:将收集到的糖晶体用热水洗涤,去除杂质。

7. 干燥:将洗涤后的糖晶体放入烘箱中,干燥至恒重。

8. 分析:对制备的糖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如熔点、旋光度、水分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糖的熔点:实验制备的糖的熔点为166-168℃,与理论值相符。

2. 糖的旋光度:实验制备的糖的旋光度为-30.5°,与理论值相符。

3. 糖的水分:实验制备的糖的水分为2.5%,符合国家标准。

4. 实验过程中,通过调整pH值,使糖酸转化为糖,提高了糖的提取率。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糖的制备方法,了解了糖的基本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制备的糖符合国家标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pH值,确保糖的转化率;2. 结晶过程中,注意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避免糖晶体的破碎;3. 精制过程中,尽量减少洗涤次数,避免糖的损失;4. 干燥过程中,注意控制温度,防止糖的分解。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糖的制作和工艺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糖的制作和工艺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糖的制作和工艺。

一、糖的概述糖是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之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糖分为白糖、红糖、黄糖等多种,但其基本成分都是蔗糖。

糖有多种制作方法,包括农户自行加工、工厂生产等。

二、糖的制作过程1.蔗糖的提取提取蔗糖的过程可以分为糖蜜的熬制和糖渣的搅拌两个阶段:(1) 糖蜜的熬制:将蔗汁加热蒸发,熬制出浓缩糖浆,同时在糖浆中加入一些小麦粉或鱼粉,以使糖浆中杂质更易于沉淀,提取出更纯净的蔗糖。

(2) 糖渣的搅拌:糖渣是指糖蜜熬制后剩余的奶油状物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均匀的搅拌,以便更多地将糖分离出来。

2.糖的精制(1) 祛色:由于熬制糖蜜时会产生一些有色杂质,因此需要对糖浆进行漂白以得到更白的蔗糖。

(2) 洗涤:漂白后的糖浆需要进行洗涤以去除漂白剂等杂质。

(3) 精炼:洗涤后的糖浆再经过多次过滤和结晶,得到白色、细腻的蔗糖。

三、糖的健康影响虽然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过量食用糖可能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长期大量摄入糖份,容易导致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因此,我们在食用糖时应该适度,控制糖的摄入量。

四、糖的工艺应用虽然糖是生活中必备的食品,但是我们还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工艺方法,制作出更加多样化的食品。

1.糖糨糊糖糨糊是一种由糖和淀粉状物质混合加热,制成黏稠状的甜品。

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色素和香料,制作出不同颜色和口味的糖糨糊,为小朋友开拓味觉感受。

2.炒糖果炒糖果是通过在热锅中加入糖和其他食材,然后快速搅动使之糊化,最后切片成形而成的。

炒糖果的制作方便、容易消化吸收,同时也是小朋友们非常喜爱的一种食品。

3.果汁软糖果汁软糖是将果汁、糖浆、明胶煮沸冷却凝固后得到的软糖。

不仅可以利用不同的水果制作出不同口味的果汁软糖,而且制作过程也非常适合幼儿园托班小朋友们的操作。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需要学习糖的制作和工艺,同时应该注意控制糖的摄入量,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制作糖果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制作糖果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制作糖果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制作糖果是一项极具趣味性的活动,对于中班的孩子们来说更是一次动手实践科学知识的机会。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可以探索糖果的制作过程,而且还可以学习有关物质的变化、颜色的混合、热量传递等基础的科学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智力、创造力和科学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份制作糖果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帮助您完美地组织和完成这项活动。

活动目的:1.探究物质的变化和热量传递的基本原理。

2.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体验糖果制作的乐趣。

3.培养孩子们的细致观察力和合作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4.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材准备:1.红糖、牛奶、淀粉、玉米粉、黄油等糖果制作所需材料。

2.铜壶、锅底等加热装备。

3.木勺、塑料杯等加工工具。

4.彩色纸、刻画刀、彩笔等装饰材料。

教学过程:1.班会讨论教师结合活动主题,向孩子们简单介绍糖果的制作过程,并向学生们提出几个问题,引导他们探究物质的变化和热量传递的基本原理。

例如:在糖果制作过程中,为什么要加热,加热的作用是什么等等。

班会讨论的过程中,同时也可以调查孩子们的糖果喜好、喜欢的糖果口味和颜色等。

2.实验操作(1)准备原材料:将红糖、牛奶、淀粉、玉米粉、黄油等准备好。

(2)糖浆加热:将铜壶放在锅底上,将红糖和牛奶倒入铜壶中,加热后搅拌均匀,直至糖浆煮沸,然后再加入淀粉和玉米粉搅拌均匀。

(3)糖浆造型:将糖浆倒入已经半充满水的塑料杯中,等糖浆冷却到适当的温度后,用手捏出适当大小的糖球。

(4)糖果装饰:使用刻画刀在彩色纸中刻画出孩子们喜欢的图案,然后使用彩笔填上颜色,在糖果表面捏上制作好的纸片,做出不同的形状、颜色和图案的糖果。

3.分享展示经过精心操作制作完成的糖果,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将它们展示给同学们看。

在分享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体会制作糖果时的乐趣,并与同学们交流不同的做法和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果制造工艺学实验
摘要:本实验主要以大米为原料,利用а- 淀粉酶和糖化酶制取麦芽糖,从而对麦芽糖的制取工艺以及相关工艺条件进行了解与学习。

并且对还原糖对糖果品质的影响进行探究。

掌握利用质构仪对糖果粘度的测定方法并对其质量进行判断。

关键词:麦芽糖浆工艺还原糖 TPA 粘度
麦芽糖浆具有透明度好、甜度低、耐热性强、吸湿性低、保水性好、抗结晶性好等特点,且具有一定的发酵性,适合面包、糕点和啤酒行业使用, 也适合作抗生素培养基。

麦芽糖浆和葡萄糖相比渗透压低, 和蔗糖比对胃粘膜刺激小, 在糖类中营养价值高。

我国当前采用大米为原料进行麦芽糖浆的生产正处于开发研究阶段,利用直接酶法的生产工艺路线和条件进行探索,并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利用а-淀粉酶和糖化酶从而使大米中的淀粉水解,最终制得麦芽糖。

当然如今,TPA质构分析模式在食品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客观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其较多地被运用于粮油食品、面制品、米制品、谷物、糖果、肉制品、凝胶、休闲食品、宠物食品、果蔬等产品的测试研究。

TPA技术凭借这自身的多种探头和具有拉伸、黏度、压缩、剪切、穿刺、断裂弯曲、挤出等多种测试模式,可以分析食品的嫩度、硬度、脆性、黏性、弹性、咀嚼性、拉伸强度、抗压强度、穿透强度、内聚性、黏附性、松弛性、果蔬新鲜度、食物加工法、恢复度、破坏强度、张力、断裂强度、破裂点、剥离强度、铺展性等等, 也可用于检测包装材料的硬度、弯曲强度、弹性、抗拉伸强度、穿透强度等多种参数。

所以利用该分析技术,可以对加工制作而成的糖成品的各项物理性质的检测提供帮助。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原料:大米500g,蒸馏水
1.1.2试剂:а-淀粉酶,糖化酶,标准葡萄糖,斐林甲液,斐林乙液,HCL溶液1.1.3器材:操作台,铁架台,熬糖锅,电饭锅,碱性滴定装置,容量瓶,滴定
管,电炉,锥形瓶,移液管,水浴锅,过滤器,成型模具,质构仪
1.2实验方法
1.2.1操作流程:测定糖浆中还原糖含量→配料→熬糖→注模→成型冷却→脱模1.2.2成品检测:水分、物性(硬度、剪切力)
1.3实验步骤
1.3.1还原糖的测定
1.3.1.1制备斐林试剂
实验中的斐林试剂是由斐林甲液与斐林乙液组成
1.3.1.2制备标准葡萄糖溶液
将1g的标准葡萄糖和5ml的HCl 混合,用1000ml的容量瓶进行定容,相当于1mg葡萄糖等于1ml的标准葡萄糖溶液
1.3.1.3用斐林试剂滴定标准葡萄糖溶液:
分别取甲液、乙液各5ml,蒸馏水10ml,将三者置于150mlde 锥形瓶中进行混合。

在滴定管中加入9ml标准葡萄糖溶液。

然后将该锥形瓶放置于电炉上加热,待里面溶液煮沸后用滴定管中的标准葡萄糖溶液进行滴定,滴至溶液变为无色。

测定平行三次,取平均值后得到每10ml斐林甲乙液相当于Nmg葡萄糖。

1.3.2配料
500g米用电饭锅煮熟后,加入300ml水。

用移液管移取4mlа-淀粉酶与100ml 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定容;用移液管移取1ml糖化酶于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

1.3.3熬糖
1.3.3.1糖化
将捣好的米饭放至60℃水浴锅中进行糖化,约30分钟后,总共得到500ml米汁,取适量米饭液,过滤并取10ml滤液于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

用10ml 斐林甲乙液标定该稀释液。

经计算,10ml斐林试剂消耗了1.4ml米汁稀释液。

而前面在用斐林甲乙液滴定标准葡萄糖溶液可知:10ml斐林试剂相当于12.76ml 的葡萄糖。

所以通过折算,还原糖的含量为
(12.76ml/1.4ml)*10*500ml*10-3/500g=0.91=9.1%符合5%-10%的范围内,所以可
以进行熬糖。

1.3.3.2 熬制
将米饭过滤,取得滤汁。

将滤汁在电炉上加热,熬至浓稠状 1.3.4注模
将熬好的糖液注入成型的模具中 1.3.5成型冷却 1.3.6测定
脱模将冷却成块的糖从成型模具中取下,并用质构仪测定其质构,得固形物含量为90% 2结果与讨论
2.1斐林甲乙液滴定标准葡萄糖液数据结果 三次
平行实验得到的结果是:(12.74+12.75+12.80)/3=12.76ml
所以得到10ml 斐林甲乙液等于12.76ml 标准葡萄糖溶液,等于12.76mg 葡萄糖。

2.2对糖浆中还原糖的含量进行测定
实验数据:在进行糖化30min 左右,将稀释米液去滴定10ml 斐林甲乙液,所消耗的稀释米液为1.4ml 。

所以通过计算可得到500g 大米中还原糖的含量: (12.76ml/1.4ml)*10*500ml*10-3/500g=0.91=9.1%,符合5%-10%的要求,可进行熬糖。

2.3成品分析
2.3.1颜色分析:本实验所制得的麦芽糖浆经过冷却成型后得到的颜色为淡黄色,达到了正常麦芽糖浆的颜色标准。

名称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初读数 0.01ml 12.75ml 25.50ml 终读数 12.75ml 25.50ml 38.30ml 消耗量
12.74ml
12.75ml
12.80ml
2.3.2黏性的测定:利用TPA实验所得的质地特征曲线,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可知,黏性测定原理是第一次压缩曲线达到零点到第二次压缩曲线开始之间的曲线的负面积(图1 中的面积3);粘聚性的测定原理为:表示测试样品经过第一次压缩变形后所表现出来的对第二次压缩的相对抵抗能力, 在曲线上表现为两次压缩所做正功之比(面积2/面积1)
图1
本次实验,我们利用TPA原理测定的条件为
探头为:A/WEG
Re.test.speed Test speed Post.test.speed Distance Time Force 1.0mm/s 0.5mm/s 1.0mm/s 50% 3.00s 5g
实验测得:面积3=-202.5;面积2/面积1=442.4 满足麦芽糖黏度值的正常范围。

2.3.3固形物含量测定:
利用质构仪测定麦芽糖的固形物含量为90%,达到正常标准。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所制得的麦芽糖在感官外形上、颜色上、黏度值和固形物的含量均达到正常标准,证明本次实验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