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最新

合集下载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

目录实验一、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观摩实践 (3)实验二、机床夹具的设计观摩实践 (4)实验三、机床刚度的测定 (5)实验四、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10)实验五、机器装配工艺过程设计实验 (14)实验六、机械制造工艺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观摩实践 (15)实验一、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观摩实践(2学时)一、实践目的了解工艺规程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掌握高效自动化加工机床和普通机床的加工特点和应用场合。

二、实践环境机械加工车间,包括通用机床加工环境和高效自动化机床加工环境及其典型的工艺规程。

三.实践要求1、学生在观摩实践之前,应复习或预习教材或课堂笔记上的相关内容,带着若干相关问题在实践中求答案。

2、学生在实践中要做好记录,按实践内容认真整理并写出实践报告。

四、观摩实践内容1、通过观摩,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几种格式,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2、通过观摩,分析对于不同生产类型,工艺特点有何不同?3、通过观摩,总结分析高效自动化加工机床和普通机床的加工的工艺规程有何不同?4、通过观摩,总结工艺规程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5、对实践有何感想和建议?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由实验指导教师给出学生实验成绩(优、良、中、及、差),其中差为不及格。

实验报告占70%,实验过程占30%。

实验二、机床夹具设计观摩实践(2学时)一、实验目的了解常用通用和专用机床夹具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夹具。

二.实验所用设备或模型1、三爪卡盘、四爪卡盘、虎钳等通用夹具。

2、典型车夹具、铣夹具、钻夹具等专用夹具模型各一套。

3、普通卧式车床一台、铣床一台、摇臂钻床一台。

三.要求1、学生在观摩实践之前,应复习或预习教材或课堂笔记上的相关内容,带着若干相关问题在实践中求答案。

2、学生在实践中要做好记录,要按实践内容认真整理并写出实践报告。

四、观摩实践内容(1)通过观摩,分析通用夹具和专用夹具的特点。

(2) 通过观摩,分析车床夹具结构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与车床如何联接?(3)通过观摩,分析钻模结构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观摩中见到的钻套结构形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4)通过实物观摩,分析车床夹具结构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5)实物观摩中见到的哪些夹具设有对刀装置,以结构示意图的形式表示对刀装置结构特点,指出对刀工作面,如何减少对刀过程中对刀块工作面的磨损?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由实验指导教师给出学生实验成绩(优、良、中、及、差),其中差为不及格。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最新(精)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最新(精)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最新(精)《机械制造技术》实验指南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二月XXXX记录实验1刀具角度认知实验2切削参数选择实验3实验4实验5实验6实验7实验8切削刃磨削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设计工艺尺寸链分析专用夹具方案设计加工精度统计分析机械装配精度及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1 实验了解车刀2的基本结构。

了解车刀几何参数二、实验原理和方法1。

车刀结构(三面两刃一尖)图1车刀结构2。

常用车刀角度(前角、后角、辅助后角、主偏角、辅助偏角和刀片倾角)图2车刀角度3。

实验仪器和材料1。

圆柱形车刀数量24,实验步骤1。

对比图1,理解并记住“三面两棱一尖”及其位置和结构特征,学生们互相提问2。

根据图2,了解并掌握车刀常用的6个角度(前角、后角、辅助后角、主偏角、辅助偏角和刀片倾角)。

五、实验要求要求每个学生画出常用角度的车刀,并画在作业(或实验报告)上思考1,粗车外圆,如何选择刀具角度?3实验2切削参数的选择1、实验目的1。

掌握切削参数的概念3元素2。

理解和掌握切削3要素与切削质量的关系2、切削3要素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切削速度vc:主运动的线速度,单位磨削速度为m/s,其它加工的切削速度为m/min,当主运动为旋转运动时,切削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c?πdn 1000进给f:工件或刀具每旋转一周,刀具和工件沿进给方向的相对位移单位为mm/r反向切削量asp:工件的加工表面和待加工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在垂直于基点工作平面的方向上测量的主切削刃和工件交叉表面之间的瞬时接触长度的大小)。

3.实验步骤播放数控铣削各工序的切削参数视频1粗加工切削参数视频2半精加工切削参数视频3精加工切削参数视频4实验要求学习分析不同加工阶段并讨论切削参数的选择五、思考1,在考虑刀具耐用度和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合理选择三要素的切削参数?4实验3车削刃磨削1,实验目的1。

加深对车刀几何参数的理解和掌握。

掌握车削刃磨削的基本操作规范2、实验原理和方法1。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冲压模具拆装实验一、实验注意事项:1、在拆装过程中必须注意安全,以免手被化伤、压伤。

2、每次在模具拆装之前,必须检查模具上、下表面以及桌面,看他们是否干净或有赃物,并将其处理干净。

3、装拆冲压模具零部件时,要保证位置正确,牢固可靠,重要的是要保证一定的垂直度。

在拆、装过程中,只能用铜棒或木锤轻击,以防损坏模具。

4、实验完毕,要把冲压模具安装复原、放回原处。

收拾工具,打扫实验台,经指导老师同意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二、实验目的及要求:实验目的:1、了解冲压模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各零部件的功能和作用。

2、掌握冲压模具的拆装过程,了解拆装步骤和冲压工艺,提高动手能力。

3、通过冲压模具的拆装实验,对模具及各部件进行实测,掌握模具设计及各部件的计算方法。

4、了解模具各零部件在模具中的位置,掌握其调整方法。

实验要求:1、根据所给模具,分析并画出该模具所要生产零件的零件图。

2、画完零件图后,拆开冲压模具,对于各零部件,按照拆装顺序排放好。

3、弄清各模具组成部件的结构、特点以及其工作原理和调整方法。

最好能指出各零部件的加工方法。

4、把拆开的零部件按照后拆先装,先拆后装的原则,进行装配。

三、实验仪器和设备1、冲压模具 1套2、铜棒 1—2根3、内六角扳手 1套4、活动扳手 2把四、实验举例:典型的弹压卸料落料模1、工作部分对板料直接进行冲裁的部分。

主要包括凹模18、凸模11,复合模用的凸凹模,以及固定板7、垫板6等。

2、定位、送料装置这部分装置主要作用是使条料或单个毛坯在模具上进行定位,引导条料前进,保证条料每前进一步刚好等于一个步距。

常用的定位、送料元件有导料板22,挡料销23、定位板、侧刃、承料板19等。

3、卸料装置卸料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将卡在凸模上、凹模内的料卸下、推出,使冲裁得以继续进行。

常用的卸料元件有卸料板13、卸料螺钉9、橡皮10及顶板、推板打棒、打杆、顶杆等。

4、模架模架的作用是将模具的各个零件连接成一个整体,并和冲床连接,同时引导凸模平稳地运动。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所在系:机械工程系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编写人:中北大学机械工程系2010年11月实验一:刚度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机床(包括夹具)—工件—刀具所组成的工艺系统是一弹性系统;2.了解机床刚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3.熟悉机床动刚度的测定方法;4.巩固和验证所学工艺系统刚度和误差复映的概念。

二.实验设备与仪器1.机床:普通车床, C620-1,Φ400⨯1000。

2.刀具:外圆车刀,硬质合金,角度 K r =45°,r 0=10°,λs =0°。

3.千分尺规格:(150~175mm ,175~200mm )。

4.毛坯材料:45号钢。

5.切削用量:主轴转速600转/分,进给量0.1mm/转,双边余量2.7mm 。

4.三盘刚度测定装置。

三.实验内容用动载荷测定法确定机床部件刚度。

四.实验原理设机床的刚性较差,刀具、工件刚度很大(变形忽略),根据课堂上讲述切削力作用点位置的变化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所得出的公式,1111k k k k =++22尾系刀架主L-x x ()()L L得出111x=0k k k =+系1刀架主当时, (1) L 11111x=()24k k k k =++尾系2刀架主当时, (2)111x=L k k k =+尾系3刀架当时, (3) 联立以上三式,得111112(3)2k k k k =-++主系2系1系3 (4) 111112()2k k k k =-+刀架系2系1系3(5)111112(3)2k k k k =-++尾系2系1系3(6) 根据误差复映系数公式y1212k y p p F F a a ε-=-系, (7)根据切削原理 (8)式中:y zF F λ=——比例系数,与刀具几何形状、切削用量、刀具磨损等有关,一般来说0.3~0.5λ=,本实验取0.4λ=Z F C ——切削系数,与刀具几何参数及切削条件有关的系数,陶乾《金属切削原理》介绍214Z F C =8.9⨯。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1. 引言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本课程设计指导书旨在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课程设计,并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知识。

2.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达到以下目标:•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应用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3.1 总体设计要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任务:•确定设计主题和目标;•分析和选择适合的机械制造工艺;•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和优化;•完成相应的实验和测试;•撰写设计报告和进行总结。

3.2 详细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的详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材料的机械加工性质和选择;•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刀具选择和切削力分析;•机械加工中的工艺参数优化;•确定合适的加工工艺流程;•制定整体的机械加工方案;•进行加工实验和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评估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撰写设计报告并进行总结。

4. 设计要求和评分标准4.1 设计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深入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知识;•综合应用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方案合理,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实验和测试结果准确可靠;•撰写设计报告规范、详尽、清晰。

4.2 评分标准课程设计的评分将根据以下方面来进行评估:•设计思路和方法的合理性(30%);•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和创新性(30%);•实验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0%);•设计报告的质量和完整性(20%)。

5. 实施计划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计划如下:•第1周:确定课程设计主题和目标;•第2-3周:学生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并进行初步方案制定;•第4-6周:学生进行实际实验和测试,并进行数据分析;•第7-8周:学生完成设计报告的撰写和总结。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目录1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概述 (2)1. 1 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2)1. 2 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2)1. 3 设计注意事项 (3)1. 4 进度与时间安排 (4)1. 5 设计成绩的考核 (4)1. 6 设计参考资料 (4)2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5)2. 1 设计工艺规程的基本要求 (5)2. 2 设计工艺规程的原始资料 (5)2. 3 设计工艺规程的内容及步骤 (5)3 夹具设计 (17)3. 1 概述 (17)3. 2 夹具设计方法 (17)3. 3 夹具公差和技术要求的制订 (24)4课程设计实例……………………………………………………………………375附录…………………………………………………………………… (47)5. 1 附录1(常见工艺标准资料) (47)5.2 附录2(设计任务书和设计说明书封面) (49)5.1 附录3(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及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51)5.1 附录4(课程设计实例中的图纸及工艺卡片 (53)1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概述1.1 设计的目的和要求1. 1.1 目的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是在全部学完机械制造工艺学及机床夹具设计课程,并进行了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

它要求学生全面地综合运用本课程及其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工艺及结构的设计,也为以后搞好毕业设计进行一次预备训练。

其目的在于:(1)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及有关课程的知识,结合生产实践中学到的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工艺问题,初步具备设计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规程的能力。

(2)能根据被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运用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拟订夹具设计方案,完成夹具结构设计,提高结构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熟悉并运用有关手册、标准、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图、制图、运算和编写技术文件等基本技能。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最新(精)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最新(精)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2010年2月目录实验一车刀角度认知实验二切削用量的选用实验三实验四实验五实验六实验七实验八车刀刃磨轴类零件加工工序设计工艺尺寸链分析专用夹具方案设计加工精度的统计分析机械装配精度及其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1实验一车刀角度的认知一、实验目的1.认识车刀的基本结构2.了解车刀的几何参数二、实验原理及方法1.车刀结构(三面两刃一尖)图1车刀结构2.常用车刀角度(前角、后角、副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图2车刀角度三. 实验仪器及材料1.外圆车刀数把2四、实验步骤1.对照图1认识并牢记‘三面两刃一尖’及其所在位置和结构特点,学生互相提问。

2.按照图2认识、掌握车刀的6个常用角度(前角、后角、副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

五、实验要求要求每个学生画车刀的常用角度,画在作业(或实验报告)上。

六、思考1、粗车外圆时,如何选择刀具角度?3实验二切削用量的选择一、实验目的1.掌握切削用量三要素概念2.了解并掌握切削三要素与切削加工质量的关系二、实验原理及方法切削三要素切削速度Vc: 主运动的线速度,单位磨削速度用为 m/s,其他加工的切削速度习惯用m/min,主运动是旋转运动时,切削速度计算公式为1000。

进给量f:工件或刀具每转一周,刀具沿进给方向与工件的相对位移。

单位是mm/r。

背吃刀量asp:工件已加工表面和待加工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主切削刃与工件过渡表面的瞬时接触长度在垂直于基点工作平面的方向上测量的大小)三、实验步骤播放数控铣削的各工序切削用量的视频1粗加工的切削用量视频2半精加工的切削用量视频3精加工的切削用量视频四、实验要求学会分析不同加工阶段,讨论切削用量的选择。

五、思考1、考虑刀具耐用度和加工质量前提下,如何合理选择切削用量三要素? 4实验三车刀刃磨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车刀几何参数的掌握和理解2.掌握车刀刃磨的基本操作规范二、实验原理及方法1.车刀基本几何参数包括:三面两刃一尖、6个常用角度。

机械制造技术实验指导书.doc分解

机械制造技术实验指导书.doc分解

机械制造技术实验指导书吴乃领编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学生实验规则1.在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明确了解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了解实验原理、步骤和方法,接受实验教师提问和预习检查。

2.准时上实验课,不得迟到早退。

3.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讲究卫生,不大声喧哗,保证实验室良好工作秩序和实验环境。

4.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操作规程,树立科学的态度,集中精力,大胆、细心、认真地作好实验。

5.做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爱护仪器设备,节约使用材料,服从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指导。

未经许可不得动用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及其它物品,禁止随便操作机床上控制按扭与操作手柄。

6.实验时,请特别注意人身安全,防止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7.实验中要细心观察,认真记录各种试验数据。

不准敷衍,不准抄袭别组数据,不得擅自离开操作岗位。

8.实验完毕,应主动清理实验现场。

经指导教师检查仪器设备、工具、材料和实验记录后方可离开。

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设备、桌椅,作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经指导教师检查同意后。

再离开实验室。

9.实验后要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分析结果、处理数据、绘制曲线及图表。

在规定时间内交指导教师批改。

10.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不慎造成仪器设备、器皿、工具损坏者,必须写出书面检查,视情节轻重和认识程度,按章程预以赔偿。

实验一车刀角度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掌握车刀几何角度测量的基本方法。

2.熟悉车刀切削部分结构要素,加深对车刀各几何角度、各参考平面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3.了解车刀角度测量仪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二、实验仪器及刀具仪器:车刀角度测量仪车刀:直头外圆车刀4把三、车刀角度测量仪的构造与工作原理车刀角度测量仪主要由底盘、平台、立柱、测量片、刻度盘等组成。

略。

四、实验内容1.利用车刀角度测量仪分别测量4把直头外圆车刀的几何角度。

要求学生测量κr 、κr'、λs、γo、αo、αo'等。

2.记录测得的数据,并计算出刀尖角εr 和楔角β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2010年2月目录实验一车刀角度认知实验二切削用量的选用实验三车刀刃磨实验四轴类零件加工工序设计实验五工艺尺寸链分析实验六专用夹具方案设计实验七加工精度的统计分析实验八机械装配精度及其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实验一车刀角度的认知一、实验目的1.认识车刀的基本结构2.了解车刀的几何参数二、实验原理及方法1.车刀结构(三面两刃一尖)图1车刀结构2.常用车刀角度(前角、后角、副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图2车刀角度三.实验仪器及材料1.外圆车刀数把四、实验步骤1.对照图1认识并牢记‘三面两刃一尖’及其所在位置和结构特点,学生互相提问。

2.按照图2认识、掌握车刀的6个常用角度(前角、后角、副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

五、实验要求要求每个学生画车刀的常用角度,画在作业(或实验报告)上。

六、思考1、粗车外圆时,如何选择刀具角度?实验二 切削用量的选择一、实验目的1.掌握切削用量三要素概念2.了解并掌握切削三要素与切削加工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切削三要素切削速度Vc: 主运动的线速度,单位磨削速度用为 m/s ,其他加工的切削速度习惯用m/min ,主运动是旋转运动时,切削速度计算公式为1000πdnv c。

进给量f :工件或刀具每转一周,刀具沿进给方向与工件的相对位移。

单位是mm/r 。

背吃刀量a sp :工件已加工表面和待加工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主切削刃与工件过渡表面的瞬时接触长度在垂直于基点工作平面的方向上测量的大小) 三、实验步骤播放数控铣削的各工序切削用量的视频 1粗加工的切削用量视频 2半精加工的切削用量视频 3精加工的切削用量视频四、实验要求学会分析不同加工阶段,讨论切削用量的选择。

五、思考1、考虑刀具耐用度和加工质量前提下,如何合理选择切削用量三要素?实验三车刀刃磨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车刀几何参数的掌握和理解2.掌握车刀刃磨的基本操作规范二、实验原理及方法1.车刀基本几何参数包括:三面两刃一尖、6个常用角度。

2.利用砂轮对车刀的三个面(前刀面、后刀面、副后刀面)进行磨削,并使6个常用角度满足加工要求。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1.砂轮机2.外圆车刀四、实验步骤1.说明操作安全及相关注意事项2.介绍砂轮机的结构及特点3.演示车刀刃磨过程包括:站立姿势、车刀摆放位置及角度、力度的大小、角度的检查五、实验要求1.整理实验报告,加深对车刀几何参数的理解和认识。

六、思考1.磨车刀前刀面时,往往只磨出排屑槽就行了,为什么?实验四轴类零件加工工序设计一、实验目的1.了解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过程2.掌握一般轴类零件的加工工序设计二、实验原理及方法1.一零件的工艺过程是由若干个加工工序组成。

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或一台机床上),对同一个零件(或一组零件)进行加工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2.零件图(小批量生产)。

三、实验步骤1.分析需要几道工序完成零件加工2.选择定位夹紧方案3.选择相应加工设备4.设计轴的加工工艺过程卡(小批量生产)四、实验要求完成轴的加工工艺过程卡(实验报告)。

五、思考1.大批量生产该轴时,加工工艺过程如何改进?实验五 工艺尺寸链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工艺尺寸链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掌握基准不重合时尺寸链的分析计算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1.尺寸链:由相互联系的尺寸按一定顺序首尾相接排列成的尺寸封闭图形 工艺尺寸链:由单个零件在工艺过程中的有关尺寸所形成的尺寸链 环:组成尺寸链的各个尺寸 2.尺寸链的组成:封闭环:最终被间接保证精度的那个环(必有且只有一个) 组成环:除封闭环之外的所有其他环,包括增环和减环增环:当其余各组成环不变,而该环增大时使封闭环也增大者 减环:当其余各组成环不变,而该环增大时使封闭环反而减小者 3尺寸链的计算公式封闭环的基本尺寸 = 组成环基本尺寸的代数和∑∑1-1←1→∑-n m j jm i i AA A +===封闭环的极限尺寸 ∑∑1-1min←1max→max ∑-n m j j m i i AAA +=== ∑∑1-1max←1min→min ∑-n m j j m i i AA A +===封闭环的上、下偏差∑∑)(-)()(Σj i i s s A E A E A E σρ=∑∑)(-)()(Σj s i i i A E A E A E σρ= 三、实验步骤(分析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的工序尺寸计算,如图1) 1.画出工艺尺寸链 2.确定封闭环、增环和减环3.按照尺寸链计算公式分析计算出工序尺寸图1 工序尺寸图四、实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尺寸链的计算方法,写出分析计算过程。

五、思考1.测量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如何计算工艺尺寸链?实验六专用夹具方案设计一、实验目的1.掌握夹具设计基本原理2.掌握夹具常用定位元件的选用3.掌握简单零件的工艺夹具方案设计二、实验原理及方法1.夹具的定位原理六点定位原则:工件的六个自由度如果都加以限制了,工件在空间的位置就完全被确定下来了,实质就是限制自由度。

通常,一个支承点限制工件的一个自由度。

使用合理设置的六个支承点,与工件的定位基准相接触,以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使工件在夹具中的位置完全被确定的方法,称为六点定位法则2.定位中的几种情况完全定位:不重复地限制了工件的六个自由度的定位不完全定位: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有时并不需要限制工件的全部自由度的定位方式欠定位: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应该限制的自由度没有完全被限制的定位过定位:夹具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定位元件重复限制同一个自由度的现象3.常用定位元件包括:支撑板、定位销、定位套、支撑钉、三爪卡盘、V铁、半圆孔、两顶尖等等。

三、实验步骤图1钻Φ15图2 钻Φ81.分析图纸技术要求2.确定该工序的定位方案选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表面作为定位基准,即选主要面、次要面,选择定位元件。

3.确定加紧方案并选择夹紧元件。

4.画方案图四、实验要求要求画出一个零件的夹具方案图。

五、思考1.若考虑气动夹紧如何设计以上零件的夹具?实验七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一、实验目的1.运用统计分析法研究一批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尺寸的变化规律,分析其误差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掌握综合分析机械加工误差的基本方法二.实验原理及方法对于生产实际中经常以复杂的因素而出现的误差问题,我们不能用单因素估算来衡量其因果,更不能从单个工件的检查结果来得出结论。

因为单个工件不能暴露出误差的性质和变化的规律,单个工件的误差大小也不能代表整个工件的误差大小。

这是由于在一批工件的加工过程中,既有变值系统性误差因素,也有随机性误差因素在作用。

这时单个工件的误差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凭单个工件去推断整批工件的误差情况极不可靠,所以就需要用统计分析的方法。

统计分析法就是以生产现场内对许多工件进行检查的结果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去处理这些结果,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我们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常用的统计分析法:1.直方图在一批零件的加工过程中,测量各零件的加工尺寸,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按尺寸大小将整批工件进行分组,每一组中的零件尺寸处在一定的间隔范围内。

同一尺寸间隔内的零件数量称为频数,频数与该批零件总数之比称为频率。

以工件尺寸为横坐标,以频数或频率为纵坐标,即可作出该工序工件加工尺寸的实际分布图——直方图。

表1 小轴直径测量结果表中n是测量的工件数。

三. 实验仪器及材料1.在数控车床上连续加工20个试件。

2.游标卡尺。

3.45号钢。

四.实验步骤1.试件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并记录如下表格中:表2 全部零件磨削后的尺寸记录2.整理数据填入表13.画出直方图五.实验要求要求填表并画出直方图。

六.思考题1、各种加工误差,按它们在一批零件中出现的规律来看,可以分为几大类?2、随机性误差和系统性误差有什么不同?实验八机械装配精度及其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装配精度的分析方法2.掌握装配尺寸链的分析计算二.实验原理及方法1.装配精度内容装配精度不仅影响机器或部件的工作性能,而且影响它们的使用寿命。

装配精度主要包括:各部件的相互位置精度;各运动部件间的相对运动精度;配合表面间的配合精度和接触质量。

2.装配精度与零件精度间的关系1) 机器和部件是由许多零件装配而成的,所以,零件的精度特别是关键零件的精度影响相应的装配精度2) 当装配精度要求较高时,采用适当的工艺措施(零件按经济精度加工)保证装配精度。

3.装配尺寸链的建立首先根据装配精度要求确定封闭环。

再取封闭环两端的任一零件为起点,沿装配精度要求的位置方向,以装配基准面为查找线索,分别找出影响装配精度要求的零件(组成环),直至找到同一基准零件或同一基准表面为止。

三、实验步骤试分析图1所示装配尺寸链,为车床主轴部件的局部装配图,要求装配后保证轴向间隙A0=0.1~0.35mm。

已知各组成环的基本尺寸为:A1=43mm,A2=5mm,A3=30mm,A5=5mm,A4为标准件的尺寸,试按极值法求出各组成环的公差及上、下偏差。

1.建立装配尺寸链2.确定各组成环的公差,以及组成环的平均极限公差3.计算协调环A3的上、下偏差。

图1 齿轮装配图四、实验要求要求按极值法求出各组成环的公差及上、下偏差。

五、思考1.考虑能否用统计法求出各组成环的公差及上、下偏差?解: (1)建立装配尺寸链,其中, 增环:A1减环:A2,A3,A4,A5(2)确定各组成环的公差,组成环的平均极限公差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T(A1)= T(A3) 0.06mm , T(A2)= T(A5) =0.045mm ,A4为标准件,即T(A4)=0.04mm 。

以A3作为协调环,其它各组成环按入体原则标注上、 下偏差,即:计算协调环A3的上、下偏差: EI (A3)=-0.16mm ES (A3)=-0.10mmmmA 10.016.0330--=mm n TA T avl 05.01625.010=-=-=,4306.001+=A ,50045.02-=A ,3004.04-=A 0045.055-=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