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样本

合集下载

机械制造工艺学_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_课程设计指导书

工序 13 1)走刀长度与走刀次数 走刀长度取:L=l=40mm;走刀次数:0.2/0.01=20(双行程)。 2)切削用量选择(参考表 S-13)
① 确定砂轮速度:取砂轮直径 d =50 mm,砂轮转速 n = 10000r/min,可求出砂轮线速度:
v = 26m/s;
② 确定工件速度:取 vw = 0.12 m/s;可计算出工件转数 nw = 36 r/min; ③ 确定纵向进给量:取 fl = 3m/min; ④ 确定横向进给量:取 fr= 0.01mm/双行程; ⑤ 确定光磨次数:4 次/双行程。 3)工时计算 ① 计算基本时间:tm =(40×2/(3×1000))×(20+4)×K K 是加工精度系数,取 K=2,得到:tm = 1.28 min; ② 考虑到该工序基本时间较短,在采用基本时间乘系数的方法确定工时,系数应取较大值(或 辅助时间单独计算)。可得到:TS = 2.4×tm = 3 min。 该工序的工序卡片见表表 S0-9。
2 M 2 2 310 D Fj K Fd tan( 1 ) tan 2 tan 2
φ1 -- 弹簧套与夹具体锥面间的摩擦角,取:tanφ1=0.15; φ2 -- 弹簧套与工件间的摩擦角,取:tanφ2=0.2;
3)切削用量选择 ① 首先确定背吃刀量:精车余量 0.5mm,一次切削可以完成。取:aP = 0.5mm; ② 确定进给量:参考表 S-10,有:f = 0.2 mm/ r;
③ 最后确定切削速度:参考表 S-8,有:v = 1.8m/s,n = 264r/min。
4)工时计算 ① 计算基本时间:tm =(30 +8 + 3)/(264×0.2)≈ 0.8 min(参考式 S-3); ② 考虑到该工序基本时间较短,在采用基本时间乘系数的方法确定工时,系数应取较大值(或 辅助时间单独计算)。可得到:TS = 2×tm = 1.6 min。 该工序的工序卡片见表表 S0-7。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最新(精)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最新(精)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最新(精)《机械制造技术》实验指南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二月XXXX记录实验1刀具角度认知实验2切削参数选择实验3实验4实验5实验6实验7实验8切削刃磨削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设计工艺尺寸链分析专用夹具方案设计加工精度统计分析机械装配精度及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1 实验了解车刀2的基本结构。

了解车刀几何参数二、实验原理和方法1。

车刀结构(三面两刃一尖)图1车刀结构2。

常用车刀角度(前角、后角、辅助后角、主偏角、辅助偏角和刀片倾角)图2车刀角度3。

实验仪器和材料1。

圆柱形车刀数量24,实验步骤1。

对比图1,理解并记住“三面两棱一尖”及其位置和结构特征,学生们互相提问2。

根据图2,了解并掌握车刀常用的6个角度(前角、后角、辅助后角、主偏角、辅助偏角和刀片倾角)。

五、实验要求要求每个学生画出常用角度的车刀,并画在作业(或实验报告)上思考1,粗车外圆,如何选择刀具角度?3实验2切削参数的选择1、实验目的1。

掌握切削参数的概念3元素2。

理解和掌握切削3要素与切削质量的关系2、切削3要素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切削速度vc:主运动的线速度,单位磨削速度为m/s,其它加工的切削速度为m/min,当主运动为旋转运动时,切削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c?πdn 1000进给f:工件或刀具每旋转一周,刀具和工件沿进给方向的相对位移单位为mm/r反向切削量asp:工件的加工表面和待加工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在垂直于基点工作平面的方向上测量的主切削刃和工件交叉表面之间的瞬时接触长度的大小)。

3.实验步骤播放数控铣削各工序的切削参数视频1粗加工切削参数视频2半精加工切削参数视频3精加工切削参数视频4实验要求学习分析不同加工阶段并讨论切削参数的选择五、思考1,在考虑刀具耐用度和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合理选择三要素的切削参数?4实验3车削刃磨削1,实验目的1。

加深对车刀几何参数的理解和掌握。

掌握车削刃磨削的基本操作规范2、实验原理和方法1。

工艺实验指导书

工艺实验指导书

前言实验是《机械制造工艺学A》课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用于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为了搞好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做出如下要求:一、预习实验在上实验课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目的、实验用仪器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复习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

二、上实验课1.按时上、下课,不得迟到、早退或旷课。

2.上课时遵守学生实验守则,按使用方法照章严格操作,严禁违章操作,并注意安全。

3.上课时要注意观察,认真分析,准确地记录实验原始数据。

4.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关掉电源,并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整理,恢复到原始状态。

5.经指导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

三、撰写实验报告1.实验报告应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2.实验报告书写要工整。

按照《机械制造工艺学A》课程大纲的要求,编写了此实验指导书,共有“车床静刚度测量”和“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机床主轴回转精度测试”三个实验。

实验成绩应根据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综合评定。

完成全部实验方能取得参加期末课程考试的资格。

实验一车床静刚度测量一.实验目的1、了解机床静刚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2、熟悉机床静刚度的测定方法。

3、巩固所学机床刚度的概念,画出机床静刚度曲线。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机床静刚度Ks是机床在稳态下工作(无振动)的刚度,它衡量机床抵抗静载变形的能力。

静刚度的概念,一般用下式表示:Ks=F/Y式中:Ks---------------静刚度(N/mm)F-----------------切削力(N)Y-----------------在F作用下刀刃与加工面之间的相对位移(mm)。

但是从工艺观点来研究问题时,我们认为在切削分力Fy方向上的变形要比其它切削分力作用方向上的变形大得多,所以Fy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占主要地位,故又可以用下式表示工艺系统刚度Ks=Fy/Y工艺系统在受力情况下的总位移量Y是各个组成环节的位移量迭加,根据测量数据可得出:刀架刚度Ks D=Fy/Y D前顶尖刚度Ks Q=Fy/2Y Q后顶尖刚度Ks H=Fy/2Y H在根据车床变行Ys为前后顶尖变形位移的平均值和刀架变形位移之和。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样本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样本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目录实验一、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观摩实践 (3)实验二、机床夹具的设计观摩实践 (4)实验三、机床刚度的测定 (5)实验四、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10)实验五、机器装配工艺过程设计实验 (14)实验六、机械制造工艺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观摩实践 (15)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实验一、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观摩实践( 2 学时)一、实践目的了解工艺规程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掌握高效自动化加工机床和普通机床的加工特点和应用场合。

二、实践环境机械加工车间, 包括通用机床加工环境和高效自动化机床加工环境及其典型的工艺规程。

三.实践要求1 、学生在观摩实践之前, 应复习或预习教材或课堂笔记上的相关内容, 带着若干相关问题在实践中求答案。

2 、学生在实践中要做好记录, 按实践内容认真整理并写出实践报告。

四、观摩实践内容1、经过观摩, 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几种格式, 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2、经过观摩, 分析对于不同生产类型, 工艺特点有何不同?3、经过观摩, 总结分析高效自动化加工机床和普通机床的加工的工艺规程有何不同?4、经过观摩, 总结工艺规程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5、对实践有何感想和建议?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由实验指导教师给出学生实验成绩(优、良、中、及、差) , 其中差为不及格。

实验报告占70%, 实验过程占30%。

实验二、机床夹具设计观摩实践( 2 学时)一、实验目的了解常见通用和专用机床夹具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并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夹具。

.实验所用设备或模型1、三爪卡盘、四爪卡盘、虎钳等通用夹具。

2、典型车夹具、铣夹具、钻夹具等专用夹具模型各一套。

3、普通卧式车床一台、铣床一台、摇臂钻床一台。

三.要求1 、学生在观摩实践之前, 应复习或预习教材或课堂笔记上的相关内容带着若干相关问题在实践中求答案。

2 、学生在实践中要做好记录, 要按实践内容认真整理并写出实践报告四、观摩实践内容(1) 经过观摩, 分析通用夹具和专用夹具的特点。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所在系:机械工程系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编写人:中北大学机械工程系2010年11月实验一:刚度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机床(包括夹具)—工件—刀具所组成的工艺系统是一弹性系统;2.了解机床刚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3.熟悉机床动刚度的测定方法;4.巩固和验证所学工艺系统刚度和误差复映的概念。

二.实验设备与仪器1.机床:普通车床, C620-1,Φ400⨯1000。

2.刀具:外圆车刀,硬质合金,角度 K r =45°,r 0=10°,λs =0°。

3.千分尺规格:(150~175mm ,175~200mm )。

4.毛坯材料:45号钢。

5.切削用量:主轴转速600转/分,进给量0.1mm/转,双边余量2.7mm 。

4.三盘刚度测定装置。

三.实验内容用动载荷测定法确定机床部件刚度。

四.实验原理设机床的刚性较差,刀具、工件刚度很大(变形忽略),根据课堂上讲述切削力作用点位置的变化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所得出的公式,1111k k k k =++22尾系刀架主L-x x ()()L L得出111x=0k k k =+系1刀架主当时, (1) L 11111x=()24k k k k =++尾系2刀架主当时, (2)111x=L k k k =+尾系3刀架当时, (3) 联立以上三式,得111112(3)2k k k k =-++主系2系1系3 (4) 111112()2k k k k =-+刀架系2系1系3(5)111112(3)2k k k k =-++尾系2系1系3(6) 根据误差复映系数公式y1212k y p p F F a a ε-=-系, (7)根据切削原理 (8)式中:y zF F λ=——比例系数,与刀具几何形状、切削用量、刀具磨损等有关,一般来说0.3~0.5λ=,本实验取0.4λ=Z F C ——切削系数,与刀具几何参数及切削条件有关的系数,陶乾《金属切削原理》介绍214Z F C =8.9⨯。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最新(精)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最新(精)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2010年2月目录实验一车刀角度认知实验二切削用量的选用实验三实验四实验五实验六实验七实验八车刀刃磨轴类零件加工工序设计工艺尺寸链分析专用夹具方案设计加工精度的统计分析机械装配精度及其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1实验一车刀角度的认知一、实验目的1.认识车刀的基本结构2.了解车刀的几何参数二、实验原理及方法1.车刀结构(三面两刃一尖)图1车刀结构2.常用车刀角度(前角、后角、副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图2车刀角度三. 实验仪器及材料1.外圆车刀数把2四、实验步骤1.对照图1认识并牢记‘三面两刃一尖’及其所在位置和结构特点,学生互相提问。

2.按照图2认识、掌握车刀的6个常用角度(前角、后角、副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

五、实验要求要求每个学生画车刀的常用角度,画在作业(或实验报告)上。

六、思考1、粗车外圆时,如何选择刀具角度?3实验二切削用量的选择一、实验目的1.掌握切削用量三要素概念2.了解并掌握切削三要素与切削加工质量的关系二、实验原理及方法切削三要素切削速度Vc: 主运动的线速度,单位磨削速度用为 m/s,其他加工的切削速度习惯用m/min,主运动是旋转运动时,切削速度计算公式为1000。

进给量f:工件或刀具每转一周,刀具沿进给方向与工件的相对位移。

单位是mm/r。

背吃刀量asp:工件已加工表面和待加工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主切削刃与工件过渡表面的瞬时接触长度在垂直于基点工作平面的方向上测量的大小)三、实验步骤播放数控铣削的各工序切削用量的视频1粗加工的切削用量视频2半精加工的切削用量视频3精加工的切削用量视频四、实验要求学会分析不同加工阶段,讨论切削用量的选择。

五、思考1、考虑刀具耐用度和加工质量前提下,如何合理选择切削用量三要素? 4实验三车刀刃磨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车刀几何参数的掌握和理解2.掌握车刀刃磨的基本操作规范二、实验原理及方法1.车刀基本几何参数包括:三面两刃一尖、6个常用角度。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实验一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一、实验的任务、性质和目的1、任务:在调整好的无心磨床上连续加工一批同样尺寸的试件,测量其加工尺寸,对测得的数据进行不同的处理,以巩固机制工艺学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加工误差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来分析此工序的加工精度。

2、性质:综合性实验。

3、目的:(1)掌握加工误差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掌握样本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要求:能正确地采集样本数据,并能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处理,正确绘制出加工误差的实验分布曲线和图。

(3)能对实验分布曲线和图进行正确地分析,对加工误差的性质、工序能力及工艺稳定性做出准确的鉴别。

(4)培养对加工误差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设备、仪器及试件设备:无心磨床量仪:0~25mm数显千分尺一把试件:φ24(±0.01)×32的45钢(淬火)100件三、实验原理在实际生产中,为保证加工精度,常常通过对生产现场中实际加工出的一批工件进行检测,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加以处理和分析,从中寻找误差产生的规律,找出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

这就是加工误差统计分析方法。

加工误差分析的方法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分布图分析法,另一种为点图分析法。

1.分布图分析法分布图分析法是通过测量一批加工零件的尺寸,把所测到的尺寸范围分为若干个段。

画出该批零件加工尺寸(或误差)的实验分布图。

其折线图就接近于理论分布曲线。

在没有明显变值系统误差的情况下,即工件的误差是由很多相互独立的微小的随机误差综合作用的结果,则工件尺寸分布符合正态分布。

利用分布曲线图可以比较方便地判断加工误差性质,确定工序能力,并估算合格品率,但利用分布图分析法控制加工精度,必须待一批工件全部加工完毕,测量了样本零件的尺寸后,才能绘制分布图,因此不能在加工过程中及时提供控制精度的信息,这在生产上将是很不方便的。

2.点图法在生产中常用的另一种误差分析方法是点图法或图法。

机制工艺实验指导书

机制工艺实验指导书

前言实验是《机械制造工艺学A》课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用于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为了搞好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做出如下要求:一、预习实验在上实验课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目的、实验用仪器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复习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

二、上实验课1.按时上、下课,不得迟到、早退或旷课。

2.上课时遵守学生实验守则,按使用方法照章严格操作,严禁违章操作,并注意安全。

3.上课时要注意观察,认真分析,准确地记录实验原始数据。

4.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关掉电源,并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整理,恢复到原始状态。

5.经指导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

三、撰写实验报告1.实验报告应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2.实验报告书写要工整。

按照《机械制造工艺学A》课程大纲的要求,编写了此实验指导书,共有“车床静刚度测量”和“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机床主轴回转精度测试”三个实验。

实验成绩应根据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综合评定。

完成全部实验方能取得参加期末课程考试的资格。

实验一车床静刚度测量一.实验目的1、了解机床静刚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2、熟悉机床静刚度的测定方法。

3、巩固所学机床刚度的概念,画出机床静刚度曲线。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机床静刚度Ks是机床在稳态下工作(无振动)的刚度,它衡量机床抵抗静载变形的能力。

静刚度的概念,一般用下式表示:Ks=F/Y式中:Ks---------------静刚度(N/mm)F-----------------切削力(N)Y-----------------在F作用下刀刃与加工面之间的相对位移(mm)。

但是从工艺观点来研究问题时,我们认为在切削分力Fy方向上的变形要比其它切削分力作用方向上的变形大得多,所以Fy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占主要地位,故又可以用下式表示工艺系统刚度Ks=Fy/Y工艺系统在受力情况下的总位移量Y是各个组成环节的位移量迭加,根据测量数据可得出:刀架刚度Ks D=Fy/Y D前顶尖刚度Ks Q=Fy/2Y Q后顶尖刚度Ks H=Fy/2Y H在根据车床变行Ys为前后顶尖变形位移的平均值和刀架变形位移之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实验一、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观摩实践 (3)
实验二、机床夹具的设计观摩实践 (4)
实验三、机床刚度的测定 (5)
实验四、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10)
实验五、机器装配工艺过程设计实验 (14)
实验六、机械制造工艺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观摩实践 (15)
实验一、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观摩实践( 2学时)
一、实践目的
了解工艺规程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掌握高效自动化加工机床和普通机床
的加工特点和应用场合。

二、实践环境
机械加工车间, 包括通用机床加工环境和高效自动化机床加工环境及其典
型的工艺规程。

三.实践要求
1、学生在观摩实践之前, 应复习或预习教材或课堂笔记上的相关内容, 带着若干相关问题在实践中求答案。

2、学生在实践中要做好记录, 按实践内容认真整理并写出实践报告。

四、观摩实践内容
1、经过观摩, 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几种格式, 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
2、经过观摩, 分析对于不同生产类型, 工艺特点有何不同?
3、经过观摩, 总结分析高效自动化加工机床和普通机床的加工的工艺规程有何不同?
4、经过观摩, 总结工艺规程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5、对实践有何感想和建议?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由实验指导教师给出学生实验成绩( 优、良、中、及、差) , 其中差为不及格。

实验报告占70%, 实验过程占30%。

实验二、机床夹具设计观摩实践( 2学时)
一、实验目的
了解常见通用和专用机床夹具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并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夹具。

二.实验所用设备或模型
1、三爪卡盘、四爪卡盘、虎钳等通用夹具。

2、典型车夹具、铣夹具、钻夹具等专用夹具模型各一套。

3、普通卧式车床一台、铣床一台、摇臂钻床一台。

三.要求
1、学生在观摩实践之前, 应复习或预习教材或课堂笔记上的相关内容, 带着若干相关问题在实践中求答案。

2、学生在实践中要做好记录, 要按实践内容认真整理并写出实践报告。

四、观摩实践内容
(1)经过观摩, 分析通用夹具和专用夹具的特点。

(2) 经过观摩, 分析车床夹具结构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与车床如何联接?
( 3) 经过观摩, 分析钻模结构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观摩中见到的钻套结构形式有哪几种? 各有何特点?
(4)经过实物观摩, 分析车床夹具结构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5)实物观摩中见到的哪些夹具设有对刀装置, 以结构示意图的形式表示对
刀装置结构特点, 指出对刀工作面, 如何减少对刀过程中对刀块工作面的磨损?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由实验指导教师给出学生实验成绩( 优、良、中、及、差) , 其中差为不及格。

实验报告占70%, 实验过程占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