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它深入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标准以及美的产生和欣赏的规律。

阅读了相关的文献和书籍,我对美学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产生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美学原理让我意识到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都有所不同。

美学原理的研究使我明白了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美不应该被局限在某种特定的形式或标准之中,而是应该从多个维度和角度去理解和欣赏。

其次,美学原理让我认识到美是与人的感知和情感密切相关的。

美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它给人们带来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

在艺术作品中,美学原理告诉我们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要通过作品所传递的情感来触动人们的内心,唤起共鸣。

此外,美学原理还让我了解到美的产生和欣赏是有一定规律和原则可循的。

美学并非一无是处的主观臆想,而是有其客观的规律和原则。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我明白了美的产生和欣赏是受到客观条件和人类本能的影响,有其内在的规律和逻辑。

最后,美学原理的研究让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是可以被发现和创造的,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类的创造之中。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美,关注艺术作品、自然风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努力去发现和创造美,让美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美学原理的学习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使我明白了美是多元而包容的,是与情感和规律密切相关的,是可以被发现和创造的。

美学原理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它让我们更加关注和珍惜身边的美,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美学原理,让美学的精神贯穿于我的生活和创作之中。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一书是一部关于美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它通过对美学的深入探讨和系统性的阐述,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美学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它帮助我们发现和品味美的本质,同时也使我们更加灵敏和细致地观察和感受美的存在。

书中详细讨论了美的概念、美的原则和美的创造过程,其中最引起我的注意是对美的定义和主观性的探讨。

美的定义本身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答案,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都会有所不同。

这使得美学成为一个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学科,给予了我们更多的自由和创造空间。

然而,美学的主观性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不同人的审美观点和标准可能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尊重不同的美。

而这正是美学的魅力所在,它帮助我们摆脱狭隘的观念束缚,拓宽我们对美的认知和欣赏的范围。

此外,在书中还提到了艺术与美学的关系。

艺术作为美的表达形式,是美学最为直观的体现。

阅读本书,我对于艺术与美学之间的关联有了更深的理解。

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方式传递情感、思想和意义,而美学则为我们解读和感知艺术作品提供了一种框架和方法。

美学与艺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文化世界。

总之,阅读《美学原理》这本书给我的收获很大。

通过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我不仅对于美学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也进一步认识到美学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欣赏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的积累,更是一本启发思考和提升审美能力的指南。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敏锐地发现和体验美,并将这种美通过艺术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我们常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学习美学,就应该努力成为一个能发现美的人。?
??上课还学习到美与美感是不能分开的,美与美感也是同时出现的。有了美,才会有对美的感受。而且,对于几点我很有同感:自然物比社会事物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物比人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历史久远的东西比现实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艺术的东西比现实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西方人都崇尚人体美,但是看过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的风景自然物的艺术作品,更会让人有美的感受。?
3.“看”突出了悲剧形态力去抗争、挣扎、超越才能产生美感。消极地忍受不能产生力度感和悲剧美。
5.悲剧体现的是强烈的矛盾和冲突。
6.悲剧也能引起人的快感,引发人的同情和怜悯,净化人的情感。
你要去斯卡布罗集市吗?
欧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请代我向住在那里的一个人问好
他曾经是我的真爱
告诉他让我做件麻布衣衫
欧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不要用针线,也找不到接缝
然后,他会成为我的真爱
告诉他为我找一亩地
欧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就在咸水和大海之间
然后,他会成为我的真爱...
学了美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美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我们的人生观也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我们可以用美学的知识去学习诗歌,去分析文章,体会诗中或文中的种种意境和意境美,从而更好地发现自然界的美和我们身边的美,感悟自然界的美好,以及人生的美好,体会人生的真谛和意义,从而使得我们活得更加有意义,有价值。当我们遇到困难了,何不用美的眼光去看待它呢?当你用美的眼光去看它时,你会发现,在美学角度上,它或许是一件美的事物,它是我们人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这样,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有意义的

学习美学心得体会

学习美学心得体会

学习美学心得体会心得一:学习美学——用心灵去感受美“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最著名的一句名言,他认为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美,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

通过学习一学期的《美学概论》使我对“美”这种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在以前我只是通过感性来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这种认识也是非常肤浅的。

以前我对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好看,美丽、漂亮,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美”与美相对应的就是丑。

学习了《美学概论》我知道了美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

美学主要探讨美的本质,艺术、现实关系以及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

在《美学概论》里我们可以学习和探讨审美活动的起源、美感心理、审美活动的构造与形态等。

学习美学不仅可以学会审美、认识美,更能够帮助我们更深的理解或认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并在生活中用美学的思维来引领我们的生活方式。

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学会怎样正确的去认识美,发现美和审美。

有了正确的审美方式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当今社会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目的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在学习美学后我把美学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起来,通过我领悟到了素质教育应该包含:“德、智、体、美”。

早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柏拉图尤其指出了美育的重要影响。

他主张美育与德育应该统一。

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的思想的萌芽。

学习美学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修养和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更能够提高我们的品味。

罗丹一直坚信:“艺术即感情”。

他的全部作品都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

他认为只要人们自己对某件事情倾注了自己的感情与心血,就一定能够发现美,即使是别人都认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也能够发现美的所在。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同样在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美和绝对的丑。

美与丑就像矛与盾一样共同存在于事物之中,每一种事物在包含美的同时也包含着丑,美与丑都是相对的。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是一部关于艺术和美的哲学理论著作,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这部著作深刻地探讨了美的本质、艺术的特点以及审美体验的内涵,对于我们理解美学的本质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艺术和审美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美学原理中,康德首先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美是一种普遍的概念,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景色和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中。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无私的情感,是对于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使美成为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

此外,美学原理中还对艺术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康德认为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通过形式和内容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艺术家通过对形式和内容的处理,表达出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美学原理中还对审美体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康德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纯粹的感受,是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的感受。

在审美体验中,人们不仅仅是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感知和认知,更重要的是人们是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进行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感受和认同,使人们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了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的感受。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阅读,我对美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美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景色和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中。

美是一种无私的情感,是对于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使美成为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

此外,通过对美学原理的阅读,我对艺术和审美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艺术是一种通过形式和内容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美学》读后感(含5篇)

《美学》读后感(含5篇)

《美学》读后感(含5篇)第一篇:《美学》读后感《美学》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读后感1我发现黑格尔的《美学》是很难读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学是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及其辩证法出发的。

这套体系极端抽象和艰晦,而且有很多矛盾和漏洞。

抽象艰晦的思想体系就必然表达于抽象艰晦的语言,黑格尔所用的并不是一般德国人所习用的语言。

读他的书的时候有好几次差点放弃。

但是难懂并不等于不可懂。

后来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

首先黑格尔是从哲学的高度,也就是科学的最高层次来研究美学的,他认为不是从哲学的高度出发,艺术的标准就是不充实和缺乏说服力的。

他在“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一节中,首先将自然美排除在了他的美学研究范围之外,就是因为纯自然的东西排在一起,没有经过人心灵的体验,其内容是机械的,相互间也不存在比较的标准。

但是他还是就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作了阐述。

他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高多少”。

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够产生高于自然美的艺术感受,但是由于人的各方面修养层次的不同,这种艺术感受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

自然的东西美不美,必须经过心灵的感知和加工,才可能具有美的含义,只有人具有这种加工的能力,因此也就只有人才能创造和感知艺术美。

他认为摹仿的作品只有正确与否,但无所谓美,因为它不是心灵的产品,没有实质的内容。

有人说,那些仿冒艺术真品非常逼真的赝品,就其摹仿的功底和效果来说,也可以称为艺术作品,但是从黑格尔的观点来看,这些赝品只是一种“制造”,而不是“创造”,因此从艺术的角度说,它们是进不了艺术的殿堂的。

黑格尔关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也有着很多的看法: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学概论读书报告

美学概论读书报告

电影之美”问题2、选取十部优秀电影进行简介。

1《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从小寄养在姨丈家里的哈利波特,饱受姨父一家人的歧视与欺侮,然而就在11岁生日那天,哈利波特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他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原来,哈利的父母是两位巫师,在同黑巫师的较量中被杀害了。

为了继承父母的遗志,哈利来到了英国一所专门教授魔法与巫术的霍格沃茨学校。

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后,哈利成了格兰芬多学院的一年级新生,与罗恩、赫敏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许多成为魔法师的课程正在等着他研习,有飞行课、黑魔法防御术、魔药学与变形术等等,当然还有让所有巫师疯狂的魁地奇球赛。

在一次与同学的争执中,哈利表现出超乎所有人想象的飞行技能,连他自己都很意外。

传授变形术的麦格教授看到这一切后,推荐他加入格兰芬多魁地奇球赛的队员,另一方面,魔药学的教授斯内普,似乎总是对哈利不友善,除了在课堂上刁难他外,还处处找哈利的麻烦,但是,哈利发现斯内普严词威胁着懦弱的奇洛教授,甚至斯内普腿上三头犬的咬痕,更可以证明哈利的推断是正确的:有股邪恶的阴谋在平静的霍格沃茨里悄悄地滋长着,斯内普似乎就是这一切的关键人物??于是哈利、罗恩与赫敏这三个好朋友决定一同去探个究竟,阻止邪恶阴谋的发生。

这三个格兰芬多一年级的新生,历经重重难关(当然也违反了不少校规),终于发现:这一切的幕后操纵者竟然是看似无辜的奇洛教授!原来被人们称为“神秘人”(you-know-who)的黑巫师伏地魔失去法力多年,希望得到能使人长生不老的魔法石来恢复元气。

而奇洛被伏地魔附身,变成一个双面人,事事对伏地魔言听计从。

哈利、罗恩、赫敏这个“格兰芬多三人组”各尽所能,终于弄清了事实真相,保住了魔法石。

哈利自出生以来第二次战胜了伏地魔。

这部小说的主旨是“勇气”。

从头到尾都是过人的胆识支持着主角们的行动。

也正是验证着格兰芬多,勇气,胆识,与气魄的精神灵魂。

2黑客帝国1剧情简介在矩阵中生活的一名年轻的网络黑客尼奥(基努·里维斯)发现,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实际上似乎被某种力量控制着,尼奥便在网络上调查此事。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美学学习心得体会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整理的美学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1学习了《美学概论》,我了解了什么是美学,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美感经验,美感经验的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作为显现的符号形式,艺术活动等七个主要问题。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最一般的美学理论知识,还掌握了相关的美学史上的重要理论成果,包括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从客观方面研究审美对象,阐明美的本质和根源,研究美丑的矛盾发展,美的各种存在形态以及崇高、滑稽、悲剧、喜剧等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

从主观方面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反映的审美意识,阐明它的本质、反映形式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研究作为审美意识的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表现的艺术,阐明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种类,以及艺术创造活动的规律性和作为这种创造成品的反映、评价的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问题。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关系属性是唯一切合实际的解释。

美的现象是很复杂的。

我认为,没有人也就没有美。

在没有人类之前也就没有美的现象,一种物理现象不与人关系不可能具有任何审美意义,这是其一。

其二,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它非人类活动领域,一只蝴蝶虽在花丛中嬉戏,但它绝不会感受到花的美。

同样,蜜蜂巢穴绝不会使用“美的尺度”来建造。

其三,说“美”这个词,意味着它是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关系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地方。

可能有人会说,在没有人类之前,璀璨的星空不是照样在天穹上闪耀吗?不是仍有无数的鲜花在盛开吗?黄山、石林不是照样存在吗?我们说,这些只是物理现象或事实,如果不与人关系,美或不美,都是不得而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美学的发展历史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

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

因此,我们要了解美学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去,开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

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

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现已荡然无存。

惟洞穴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

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生动细致,色彩绚丽。

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而且色彩对比鲜明。

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

对人类早期审美现象的思考、探讨始于古希腊。

那时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参与了美的探讨和争论。

但他们关于美的观点、见解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一起,成为他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的附庸。

另外,当时也没有一部美学专著。

思想家们的美学观点夹杂在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甚至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中。

人们还没有从那些混杂交织的思想体系中为美学寻找出一个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以前。

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

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并写出了美学专著,初步形成了美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讨了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故此,美学学科诞生,而鲍姆嘉登也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国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

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

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

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

"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

1750年鲍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

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

二是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何以与感性认识相关?鲍姆嘉登的老师的老师、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对此有一段生动的解释,他说: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们对于什么好和什么不好,尽管很清楚地意识到,却往往不能替他们的这种审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问到他们,他们就会回答说,他们不欢喜的那种作品缺乏一点"我说不出来的什么"。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却说不出个中缘由,在莱布尼兹和鲍姆嘉登看来就属于一种模糊的、混乱的感性认识。

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三个重要阶段。

在德国古典美学阶段,康德和黑格尔对美学卓有贡献,形成了美学学科产生以来第一个,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称于世,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美学根本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

康德之后,黑格尔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到了顶峰,成为德国古典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前的西方各美学思潮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虽不曾写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他在其他许多著作中论及了大量的美学问题,尤其是他把实验的观点引入美学研究,从而把关于美的探讨建立在主客体辨证统一的基础上,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19世纪中叶以后,美学发展流派纷呈,但总的来说有一重要倾向,即逐渐脱离了"美是什么"的纯哲学讨论,而侧重于"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如何"这种审美心理的描述,把美学逐渐变成一种经验描述科学。

这便是美学史上所说的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历史转型。

20世纪的美学更是形成一股强烈的反传统潮流。

它一方面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和对经验实证方法的张扬,另一方面是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和对人的非理性的张扬,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主义美学与人本主义美学两大思潮。

近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学思潮有德国费希纳的"实验美学"、英国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国杜威的"经验美学"、意大利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英国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德国李普斯的"移情说"、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论以及后来的分析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接受美学等等。

美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尽管鲍姆嘉登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美学的研究对象,但他的意见并没有在学术界获得一致响应。

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究竟研究什么”一直是一个引起热烈争议的问题。

但迄今为止基本形成了三种倾向性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

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

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总之,以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各种意见虽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难以取得学术界的公认。

我们基本倾向于第一种意见,因为以美本身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一来比较符合美学学科的性质;二来无论是艺术还是审美经验的解释,都有赖于美本身的解释。

但传统思辨美学把对美本身的研究置于主客对峙的思维模式中,套用技术理性的方法,这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

其最终结果只会象现代西方美学那样导致美学学科本身的危机和消解。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在关系美学与哲学:在与美学相关的学科中,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美学本身就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

这是因为: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一个哲学思辨性质的问题。

任何理论的形成及其性质取决于它的提问以及提问方式。

美学产生于柏拉图之问:"美是什么?"这里所问的美,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这种把人的注意力从杂然纷陈的感性现象引向统摄一切的抽象的本质,从变动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恒久不变的美本身,显然是遵循了古希腊形而上的哲学传统。

同时,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深受当时哲学的影响,其学科框架、理论范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带有同时代的哲学印记。

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历史上的大美学家几乎都是大哲学家,而较少是文学家或艺术家。

最后,西方现代美学与哲学的复杂关系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美学与哲学难以分割的关系。

表面看西方现代美学拒斥哲学,但它所拒斥的其实只是西方传统哲学,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现代哲学。

美学与伦理学: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由美与善的关系所决定的。

真善美是人生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其中缺一不可。

从历史上看,凡是美的对象在伦理学意义上亦是善的,这尤其表现在社会美领域里。

社会美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以美的形式来表现善。

美与善尽管联系密切,但并非可以等同,美并不就是善。

譬如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

美的事物更侧重于人精神的愉悦,因而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对象与人的功利目的往往直接相联。

美学与心理学: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英国诗人济慈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说:"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情感、愉悦、想象等。

李白的诗:"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中"寒"、"伤心",就不是纯客观的摹写,而是心情的表达。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美的发生离不开人心理因素的参与。

因而美学与心理学密切相关。

19世纪以来西方美学对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的强调,各心理学流派对美学研究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美学研究对心理学的依赖。

美学与文艺学:美学与文艺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文学艺术。

因此,它们研究的问题常常会有某些交错,譬如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一般规律等既是美学又是文艺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但美学相对与文艺学而言,更带有一般性,它探讨文学艺术的本源,为后者提供理论范式和思维方式。

而文艺学则更多的关注具体的文学艺术经验和现象,它可以为美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