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
里昂惕夫悖论的主要内容

里昂惕夫悖论的主要内容
1. 里昂惕夫悖论说的是啥呀?就好比你满心期待打开一个礼物盒,本以为会是闪闪发光的珠宝,结果却是块石头!比如美国出口的很多竟然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反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多让人意外啊!
2. 你想啊,按照常理资本雄厚的国家应该主打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吧,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嘛!但里昂惕夫悖论就不是这样哦!就好像你以为强壮的大力士会去参加举重比赛,结果他去跑马拉松了,怪不怪?就像美国在一些产业上的表现一样。
3. 里昂惕夫悖论可太有意思了!这就像你以为兔子一定跑得很快,但突然发现有只乌龟跑得也不慢呀!比如说一些看似应该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却有着别样的表现。
4. 它真的会让人好好琢磨一番呢!这不就像是你一直以为红色和绿色很不搭,结果看到一种搭配特别好看,让你大跌眼镜嘛!像一些国家的贸易结构与传统认知的背离。
5. 哎呀呀,里昂惕夫悖论真的会打破你的固有想法!就仿佛你以为蛋糕都是甜的,突然吃到一个咸蛋糕,那感觉!像某些在贸易中呈现出的不符合预期的现象。
6. 里昂惕夫悖论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就类似你觉得白天一定很亮,结果来了个大阴天,黢黑!就如同某些贸易情况和我们想象的大不一样啊!总
之,里昂惕夫悖论就是会让你对以往的认知产生动摇,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去思考贸易中的各种现象。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举例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举例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谜团困扰着人们,其中一个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它延续至今,令我们有机会探索难以理解的谜团。
这篇文章旨在对里昂惕夫之谜做一个解释,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它。
里昂惕夫之谜源于十六世纪的法国诗人皮埃尔里昂惕夫的诗歌。
里昂惕夫的诗歌包含着许多有趣的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Quid est veritas?”,意思是“真理是什么?”。
尽管历史学家们知道里昂惕夫想要表达什么,但是他写作时使用了晦涩难解的语言,令大多数解释者感到困惑不解。
首先,要解释里昂惕夫之谜,我们需要从里昂惕夫本人的生平及其诗歌背景出发,了解他想要表达怎样的信息以及他如何表达这种信息。
里昂惕夫生于一个宗教分裂的时代,他在诗中也经常谈论宗教问题,比如对神的怀疑、对教会里的偏见等,这些话题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许多怀疑。
因此,他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写下了有关真理的诗歌,以表达自己怀疑主流价值观的想法。
从里昂惕夫本人及诗歌背景来看,“Quid est veritas?”的解释应该是指他对当时社会的许多怀疑,以及对人类智慧和行为的批判。
他说:“真理在哪里?让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否受到他们自己的利己主义和贪婪所扭曲?”也就是说,他在表达的是人们往往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目的来解释真理,而不是客观的真相。
此外,里昂惕夫还使用许多比喻和拟人手法,来探究人类行为的本质。
比如他在《伊索寓言》里写道:“人类是一只拥有有限眼睛的蝙蝠,它会随着闪光灯的变化而改变方向飞行,但他从未正确看到真理。
”里昂惕夫的意思是说,人们经常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不能正确的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推测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应该是:“真理是一种客观实际的事实,人们应该认识到它们,而不是受到外界影响而做出偏颇的判断或假定”。
综上所述,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应该是,人们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基准,而不是受到外界影响而做出偏颇的判断或假定,来了解真理。
里昂惕夫的诗歌激发了一些重要的思考,人们应该深入研究并思考这些谜团,从而探索人类行为的本质。
里昂惕夫反论与其它

资本
劳动
发达国→发展国
发展国→创新国 发达国
26
需求偏好理论
27
第三节 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商品价格差异是产生贸易的重要原因,贸易理论多从生产 供给方面分析,本节从需求探讨贸易产生的可能性 收入对需求的影响 需求的收入弹性 Em=△ Q/ Q / △ M / M 根据商品需求收入弹性值,可将商品分为“奢侈品” (η>1)“必需品”(1 >η>0)“劣等品”η<0 对在各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作出估值之后,人们便可 根据收入的差别来说明需求的不同,根据收入的增加情 况来预测需求的变动。 恩格尔(Erns Engel)指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人 们花费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少。他的 这一结论已被许多事实证明,经济学中他的这一论断被 28 称为“恩格尔法则”。
基辛根据美国1960年人口统计资料,将各类就业人员 划分为8大类 1.科学家和工程师; 2.技术员和制图人员; 3.其他专业人员; 4.经营管理人员; 5.技术工人; 6.其他熟练手工操作工人; 7.销售人员; 8.半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 将前7类统称为“高技能劳动”(The High Skilled Labor),将最后一类称为“低技能劳动”(The Low Skilled Labor)
24美国西欧发展中国家美国开始出口西欧开始出口发展中国家开始出口2526比较优势的动态化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在不同国家之间不断地转移阶段比较优势产品特征密集型贸易方向创新技术密集技术创新国发达国成熟资本密集资本发达国发展国标准化劳动密集劳动发展国创新国发达国2728第三节战后国际贸易理论商品价格差异是产生贸易的重要原因贸易理论多从生产供给方面分析本节从需求探讨贸易产生的可能性收入对需求的影响需求的收入弹性em根据商品需求收入弹性值可将商品分为奢侈品1必需品10劣等品0对在各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作出估值之后人们便可根据收入的差别来说明需求的不同根据收入的增加情况来预测需求的变动
用人力资本学说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用人力资本学说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一、里昂惕夫之谜根据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战后美国出口的应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美国经济学家华西里·列昂惕夫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战后美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后,却发现,美国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与赫--俄模型刚好相反。
由于赫--俄模型已经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因此里昂惕夫的结论被称为"里昂惕夫迷"或"里昂惕夫反论"。
二、人力资本学说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体高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劳动技能是社会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的结果,技术熟练的劳动者可以象有形资本重复地取得收益那样不断地取得收入,因而把劳动技能称作人力资本。
将劳动技能资本化的方法是,将技术熟练的劳动者与非技术熟练的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利息率加以折算。
按此法计算出来的人力资本与有形资本相加,构成一国的资本总额。
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克拉维斯(Irving Kravis)、凯南(Peter Kenen)、基辛(Kessing)等人。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或某一个人为其未来的长远发展所进行的投资,并不仅仅局限于表现为企业、厂房、机器、设备、技术发明等物质形态,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在教育、训练、医疗、保健、卫生、社区服务等各种人力资源开发(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上的投入。
前者为物质形态的实物资本(Physical Capital),后者可以概括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三、用人力资本学说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由于美国研究与开发风气盛行,教育与职业训练制度完善,因此美国比较外国拥有更多的技术熟练的劳动者或人力资本。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国际经济学)

里昂惕夫之谜的其他解释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认为产生里昂惕夫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提高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
这就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品。
肯恩在其1965年的研究中,指出许多关于H—O模型的悖论,包括里昂惕夫悖论都是因为传统贸易理论中采用特殊资本概念。
(注:由于贸易理论分析的是一种长期现象,因此,贸易理论中的资本是“等待”意义上的资本,而不是一系列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肯恩认为,传统贸易理论将“等待”意义上的资本作为一种直接进入生产函数的要素的作法是不妥的,是许多悖论和矛盾产生的根源。
)肯恩在瓦尼克、舒尔茨和贝克尔的研究基础上,拓宽传统贸易理论中资本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模型解释许多H-O模型无法解释的现象.里昂惕夫之谜的另一种解释是里昂惕夫使用的是两要素(资本、劳动)模型,忽略了其他要素如自然资源(土地、矿藏、森林等)的影响。
一种商品如果是自然资源密集型的,在两要素模型中将其划分为资本或劳动密集型,显然是不正确的。
Diab(1956)将美国贸易商品分为两类:加工制造品和初级产品。
他在研究中发现:(a)在美国进口替代品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约占65%,而出口商品却只占15%;(b)在美国,初级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大于制造品的资本-劳动比,而两类产品在相应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几乎是相同的.由此,Diab认为美国进口替代品资本密集程度较高正是美国自然资源稀缺的体现.Vanek(1963)为Diab的结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Vanek发现,美国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所需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之比分别为,1.07、0。
里昂惕夫之谜解释课件

里昂惕夫之谜的提
里昂惕夫之谜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的商品结构和进口的商品结构存在 差异,这种差异与该国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等因素不符。
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和解决方案 成为经济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02
里昂惕夫之谜的内容
谜题的描述
01
里昂惕夫之谜是指一个国家在国 际贸易中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但资本相对稀缺,理应出口劳动 密集型商品的现象。
VS
引发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里昂惕夫之谜促进了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解释了产业内分工和贸易的动因,弥补了 传统贸易理论的不足。
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里昂惕夫之谜揭示了国际贸易可 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 效率和经济增长率。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可以 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结论总结
结论总结
里昂惕夫之谜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 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但美国出口并未 相应增加,这与传统的国际经济理论不符。 经过研究,里昂惕夫认为,这是由于美国企 业具有较强的技术、管理、品牌等非物质比 较优势,而非传统的物质比较优势。
研究展望
未来对于里昂惕夫之谜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展开。首先,进一步探讨非物质比较 优势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理。其次,研究其 他国家或地区是否存在类似的现象和原因。 最后,探索如何利用非物质比较优势推动经 济发展和全球竞争力提升。
启示: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H-O模型的适用条件 和适用范围,以及不同行业和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差 异的原因和影响。此外,还可以考虑其他因素如技术 进步、贸易成本、市场规模等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国际经济学)

里昂惕夫之谜的其他解释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认为产生里昂惕夫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提高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
这就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品。
肯恩在其1965年的研究中,指出许多关于H-O模型的悖论,包括里昂惕夫悖论都是因为传统贸易理论中采用特殊资本概念。
(注:由于贸易理论分析的是一种长期现象,因此,贸易理论中的资本是“等待”意义上的资本,而不是一系列的实物资产的集合。
肯恩认为,传统贸易理论将“等待”意义上的资本作为一种直接进入生产函数的要素的作法是不妥的,是许多悖论和矛盾产生的根源。
)肯恩在瓦尼克、舒尔茨和贝克尔的研究基础上,拓宽传统贸易理论中资本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模型解释许多H-O 模型无法解释的现象。
里昂惕夫之谜的另一种解释是里昂惕夫使用的是两要素(资本、劳动)模型,忽略了其他要素如自然资源(土地、矿藏、森林等)的影响。
一种商品如果是自然资源密集型的,在两要素模型中将其划分为资本或劳动密集型,显然是不正确的。
Diab(1956)将美国贸易商品分为两类:加工制造品和初级产品。
他在研究中发现:(a)在美国进口替代品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约占65%,而出口商品却只占15%;(b)在美国,初级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大于制造品的资本—劳动比,而两类产品在相应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几乎是相同的。
由此,Diab认为美国进口替代品资本密集程度较高正是美国自然资源稀缺的体现。
Vanek(1963)为Diab的结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Vanek 发现,美国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所需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之比分别为,1.07、0.83和0.54。
列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国际贸易前的均衡
国际贸易后的均衡
-
1. 什么是列昂惕夫之谜?
列昂惕夫的验证
195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数据对H-O 理论进行经验检验。
由于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列昂惕夫期望能得出美国出口 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
为了进行这一检验,列昂惕夫利用了美国经济的投入产出表来计算美 国在1947年每一百万美元进口替代品和出口产品中的劳动和资本的 数量。所谓进口替代品就是美国自己可以制造,同时从国外进口的商 品(由于生产上的不完全分工),如:汽车。列昂惕夫被迫使用美国进 口替代品的数据,是因为美国进口的外国产品数据不全。即使这样, 列昂惕夫仍能正确得出以下结论:如H-O理论成立,尽管美国进口替 代品比美国实际进口品更加资本密集( 因为美国的资本比其他国家相 对便宜) ,但其密集程度仍低于美国的出口商品。
劳动熟练说
劳动熟练说又称人类技能说(Human Skill Theory)和劳动效率说,最 先是列昂惕夫自己提出,后来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D.B.Keesing) 加以发展,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和 影响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理论。
列昂惕夫认为,“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 家工人高所造成的。他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工人 的三倍。因此,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 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这是他本人对这个“谜”的解释。 为什么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高呢?他说这是由于美国企业管 理水平较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训较多、较好,以及美国工人进取精 神较强的结果。这些论点,可以看作是熟练劳动或人类技能说的雏形。 但是,一些人士认为列昂惕夫的解释过于武断,一些研究表明实际情况 并非如此。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克雷宁(Krelnin)经过验证,认为美 国工人的效率和欧洲工人相比,最多高出1.2-1.5倍,因此,他的这个论 断,通常不为人们所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生命周期的基本内容
新产品生命分为四个阶段
(1)垄断时期 由于在技术、生产及市场方面
的垄断优势,创新国在国内生产、销售并 出口到与创新国家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 (2)成长时期 其他发达国家开始生产,对该 新产品的技术差距与创新国逐步缩小, 减少进口;创新国对那些发达国家出口 下降,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上升。
列的柑桔)。
。
需求状况(demand conditions)— 指本国市场对 该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情况。国内需求 状况不同会导致各国竞争优势的差异。国内 需求促使当地厂商提供更先进的产品,该国 最有可能在该产业获得竞争优势。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 相关产业指因共用某种技术、共享同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美国学者弗农和威尔斯等人在论述技术 差距说的基础上,引入市场营销学中的 这一概念,创立的反映动态化的比较利益 的理论。他们认为,产品同人一样,也具有 诞生、成长、成熟和衰老的生命周期。 在不同时期,对商品的生产和出口应采用 不同的策略。 这个理论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
1.基本从静态进行理论分析; 2.分析前提是:在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 3.具有规模经济收益; 4.在分析中要考虑对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 的需求
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 同类产品的同质性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常因市场区 位、市场时间不同产生贸易,如水果、大豆、木材)。
需求偏好相似说 (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 该理论创始人林德认 为,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的国家,其消费 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似,产品的相互适应 性越强,贸易交往也就越密切。对此类产 品,一国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收益递增获 得产量增加,生产成本递减的比较优势, 来满足国家间对产品的需求。 人均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是产业内 贸易发展潜在的障碍。
研究与开发说 (R&D Theory)
该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弗农、 麦赫塔等人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研究 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丰富的资金、 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高素质的劳动力 是进行研发的先决条件,国内对新产品有 旺盛的需求则是基础。在此条件和基础 上,占有研发的多寡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 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
生产要素(factor conditions)
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现代化基 础设 施、高素质人力资源、高技术);
在过去,基本要素在许多行业对企业的竞争 优势居有决定性的影响,但现在,其重要性日益 减弱,取而代之的是高级要素。 高级要素的优势是企业国际竞争力在未来可 持续发展的源泉(丹麦的胰岛素、荷兰的花卉,以色
国家会获得技术领先优势;什么样的国家及其厂商可获 得规模经济优势?为什么某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很小或发 展缓慢的情况下,仍能成为商界领先者?)。
迈克尔· 波特在其著作《 国家竞争优势 》 (1990)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 就是企业与行业的竞争优势,一国兴衰 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 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 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产业的竞争 优势又源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
国家竞争优势模型(“波特菱形”或“钻石系统” diamonds framework)该模型用来解释获得国 家竞争优势的所需要的宏观竞争机制。
机遇 机遇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生产要素
需求状况
相关产业与支持因素的每一个都可以单独发生作用, 同时又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各个因素 组合成一个有机体,共同起作用决定国 家的竞争地位。6个因素中,图中心的4 个因素(黄字)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 因素,它们的情况如何直接导致国家竞 争地位的变化。另2种因素(机遇和政府) 对国家的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以色列经济学家埃尔赫南•赫尔普曼等人认为:
产业内贸易的指标衡量*
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
用该指数计算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计算公式: Bj=1- | Xj - Mj| Xj + Mj 式中: Xj和Mj代表一国j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Bj 表示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数值在0~1之 间变动,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 高; 反之,越接近0,则程度越低。 两条竖线表示对Xj和Mj的差取绝对值。
对列昂惕夫反论的解释
列昂惕夫自己提出劳动力非同质论,即复 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 美国工人的劳 动生产率高于别国;这源于在管理、教育 程度和进取精神等方面的程度较高(以复 杂劳动换取相对稀缺的资本品)
鲍德温(R. E. Baldwin)提出关税结构因素--美国 贸易政策有保护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 反对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鼓励此类品口, 以保护本国充分就业
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指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要
素投入具有相似性。 (分三种:水平差异产品、技术 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是产业内贸易的重
要基础。 需求偏好相似(人均收入相似的国家需求偏好相
似;收入水平越高,消费需求越多样化, 异质性产品需 求越旺盛) 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可使产品成本降低, 从而取得 比较优势)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克鲁格曼等人在研究 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时, 发现发达 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按赫—俄学说进行的, 即 工业制成和初级品之间的贸易, 而是产业内同类 产品既出口又进口。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后,他们 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同类产品指至少按分类编码的前三位数字相同 (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 (P8有相关数字)
样的营销渠道而联系在一起的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 的产业。相关产业和其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 力。如纺织业兴旺,与其有关联的产业也需发达, 能够支持纺织业。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 指企业在 一个国家里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 以及国内市场的竞争的表现,包括公司 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和国内竞争的 性质。 国家竞争优势来自于对它们的选择和搭 配、取决于国内的竞争程度,激烈的国 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最有利的 刺激因素。
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
波特认为,一国经济地位上升的过程就是其竞争 优势加强的过程。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四 个阶段: 1. 要素推动阶段— 基本要素上的优势是竞争优势的 主要源泉。 2. 投资推动阶段— 竞争优势主要源于资本要素。大 量更新设备,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 3. 创新推进阶段— 竞争优势来源于创新。 4. 财富推动阶段— 国家主要靠过去的长期积累的物 质、精神财富而维持经济的运行。若创新的意愿及 能力均下降,则面临丧失竞争优势的危险。
(3)竞争时期 创新国对该品技术优势丧失、 出口下降,海外市场逐渐被竞争者占有。 (4) 进口时期 由于竞争加剧,最终导致该创 新国对该品从出口国变为进口国。
创新国(企业)若想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只有进行新的发明创造。
生命周期理论的生产要素动态变化(记
录)
处于创新时期时, 产品呈技术密集型; 产品大规模生产后, 技术、工艺定型, 生 产需要大量资金, 产品呈资本密集型; 产品处于成熟期, 被转移到劳动力丰富且 成本低的国家生产, 产品呈劳动(资本) 密集型。
政府(government)——政府对国家竞争 优势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四种决定因素的 影响, 如通过补贴、对资本市场加以干 预或制定教育政策等影响要素条件;通 过制定标准、规则等影响买方需求或制 定产业政策等,影响企业的竞争战略、 结构和竞争状况等 (如我国08.3.开始实施的汽车、 摩托车下乡,国家对买主机遇13%的价格补贴)。
列昂惕夫反论*(记录)
列昂惕夫对赫-俄学说深信不疑并认为,美 国在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应具有 相对优势,进口的则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他分别对美国两个年份的对外贸易统计 分析,得出的结论却是:美国参与国际分工 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 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 基础上的。由于验证的结果与赫—俄原 理相悖, 因此,称之为列昂惕夫反论。
机遇(opportunities)包括重要发明、重大技术变 化、投入成本剧变(如石油危机时), 外汇汇率 的重要变化、突然出现的世界或地区需求、外 国政府的政治决定和战争等。
机遇对于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在于: 它可能打断事物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国家 在一个产业中的国际竞争地位(如80年代中后期以
来,我国抓住国际产业调整的机遇,积极承接发达国的 产业转移,发展了加工贸易, 形成了今天成熟技术类 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优势)。
应用举例: 某国某年石油化工品的出、进
口额分别为200亿美元和150亿美元,问该 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是多少,并说明其 意义。
根据公式计算: Bj=1-|200 - 150|≈0.857 200 +150 答: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0.857,表明该 国此类产品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较高。与别国 产业内贸易频繁, 是经济发达的特征之一。
第二节
列昂惕夫反论(The Leontief Paradox)及其解释
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 经济 迅速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发生 了巨大变化。国际贸易理论也有新的发展。 4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1973年 获诺奖)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对外贸易 商品构成进行分析,以证明美国的对外贸易正 是按要素禀赋的原理进行的。然而,其验证的 结果却令其大惑不解……
(加在P45第一句话后面)
对在R&D的资本投入与活动是影响工业 品对外贸易格局和对外竞争能力的决定 性因素。
技术差距说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