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肠杆菌科及检验

合集下载

列出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程序 -回复

列出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程序 -回复

列出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程序-回复“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程序”是一个包含多个步骤的过程,用于鉴定和识别肠杆菌科细菌的存在。

这些步骤通常是通过实验室检测和分析细菌样本来完成的。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肠杆菌科细菌检验程序的步骤和详细解释。

第一步:实验前准备在进行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前准备工作。

这包括准备培养基和培养基的配制工作,准备相应的实验室设备和试剂,并确保实验室符合相关的安全规定。

第二步:制备细菌样本为了进行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首先需要制备细菌样本。

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例如从患者的样本(如血液、尿液或组织样本)中分离出细菌,或者从环境中分离出细菌。

制备细菌样本的过程可能会包括细菌培养、分离和纯化。

第三步:细菌培养为了得到大量的细菌进行后续实验,需要将细菌样本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上。

肠杆菌科细菌通常被培养在大肠杆菌培养基上,该培养基含有包括营养物、香精素和其他必需元素的成分。

将细菌样本接种在培养基上,并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如氧气、温度和湿度)培养细菌。

第四步:形态学特征观察在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过程中,观察和描述细菌的形态学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观察细菌的形状、颜色、大小和结构等。

通过肉眼观察或显微镜观察,可以对细菌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初步识别,进而帮助确定细菌属于肠杆菌科。

第五步:革兰染色革兰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检验方法,用于区分细菌是否属于革兰氏阳性或阳性。

它基于细菌细胞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差异。

通过染色的过程,革兰阳性细菌会呈现紫色,而革兰阴性细菌则会呈现粉红色。

判断细菌是否为肠杆菌科细菌的一种方法是根据其静态染色结果进行初步判断。

第六步:生理和生化特性测试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过程中,对其生理和生化特性进行测试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包括测试细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以及其对特定营养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反应。

常用的生理和生化特性测试方法包括氧气需求、温度耐受性、酶活性测试和碳水化合物使用。

肠杆菌科检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肠杆菌科检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4 培养基和试剂
4.1 缓冲蛋白胨水(BPW):见 B.1。
1
4.2 缓冲葡萄糖煌绿胆盐肉汤(EE 肉汤):见 B.2。 4.3 结晶紫中性红胆盐葡萄糖琼脂(VRBGA):见 B.3。 4.4 营养琼脂(NA):见 B.4。 4.5 葡萄糖琼脂:见 B.5。 4.6 革兰氏染色液:见 B.6。 4.7 氧化酶试剂:见 B.7。 4.8 无菌1 mol/L NaOH:见 B.选的每一个菌落,划线于营养琼脂平板,36 ℃±1 ℃培养18h~24h,挑取平板上 的 菌 落 进 行 革 兰 氏 染 色 镜 检 、氧 化 酶 试 验 及 葡 萄 糖 发 酵 试 验 。
6.2 倾注平板和培养
6.2.1 根据对样品污染状况的估计及相关限量要求,选择2个~3个适宜的连续稀释度的样品匀液(液 体样品可以选择原液),每个稀释度接种2个无菌平皿。同时,分别吸取1 mLBPW 加入两个无菌平皿 内作为空白对照。 6.2.2 将10mL~15mL 冷却至46 ℃的 VRBGA(可放置于46 ℃±1 ℃恒温水浴箱中保温)倾注于每 个 平 皿 中 。 小 心 旋 转 平 皿 ,使 样 品 匀 液 与 培 养 基 充 分 混 匀 。 6.2.3 待琼 脂 凝 固 后,倾 注 一 薄 层 同 样 的 培 养 基 覆 盖 平 板 表 层。 防 止 蔓 延 生 长 并 使 菌 落 特 征 更 为 明显。 6.2.4 待 VRBGA 平板上层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36 ℃±1 ℃培养18h~24h。
GB 4789.4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肠杆菌科检验
1 范围
本 标 准 规 定 了 食 品 中 肠 杆 菌 科 (Enterobacteriaceae)的 检 验 方 法 。 本标准第一法适用于肠杆菌科含量较高的食品中肠杆菌科的计 数;第 二 法 适 用 于 肠 杆 菌 科 含 量 较 低食品中肠杆菌科的计数。

临床医学检验考试辅导《微生物检验》肠杆菌科及检验讲义

临床医学检验考试辅导《微生物检验》肠杆菌科及检验讲义

肠杆菌科及检验● 考点概述概念;命名与分类原则;共同特点;自然与人体内的分布;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临床意义。

埃希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变形杆菌属、耶尔森菌属及其他肠杆菌科细菌。

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验;临床意义。

【内容讲解】一、概述(共性)肠杆菌科是由多个菌属组成,G-杆菌,生物学性状相似。

大多数肠道杆菌属于正常菌群。

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或侵入肠道外组织时成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疾病。

部分为致病性细菌。

(一)分类肠杆菌科细菌的种类繁多。

主要根据细菌的形态、生化反应、抗原性质以及核酸相关性进行分类。

根据《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1984年)将肠杆菌科的细菌分为20个属即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哈夫尼亚菌属、爱德华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耶尔森菌属等。

(二)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染色G-,杆菌,大小为(1.0~6.0)μm×(0.3~1.0)μm。

多数有周鞭毛(除志贺菌属、克雷伯菌属、鼠疫耶尔森菌和EIEC),无芽胞,少数菌属细菌可形成荚膜。

2.培养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普皿和麦康凯培养基:中等大小、表面光滑的菌落;液体培养基:混浊生长。

3.生化反应发酵葡萄糖产酸、或产酸产气;乳糖发酵试验:非致病菌 +,致病菌 -(除外变形杆菌)。

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4.抗原构造表面抗原(如Vi抗原、K抗原):包绕在O抗原外的不耐热的多糖抗原,可阻断O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的反应,加热处理能破坏其阻断作用。

5.变异菌落S~R变异鞭毛H~O变异耐药性变异生化反应性质的改变6.抵抗力不强。

加热60℃,30分钟即被杀死。

不耐干燥,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对低温有耐受力,能耐胆盐。

7.肠杆菌科的初步分类(三)致病性1.致病性肠道杆菌:以肠内感染为主,腹泻为共显症状,引起急慢性肠道感染、食物中毒、旅游者腹泻及肠热症等。

2.条件致病菌:为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出现移位感染。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10章 肠杆菌科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10章  肠杆菌科
大小的短杆菌。 2.周鞭毛,无芽胞,电镜
观察有周身菌毛 。
菌毛:普通菌毛、性 菌毛
3. 某些菌株有包膜(K)。
4. 培 养 初 期 或 分 泌 物 中 可
形成球形。
(二)培养特点
1.对营养要求不高,自身合成能力很强 。
2.兼最性适厌pHO72.41~57~.64。5℃均可发育,最适温度37℃, 3.在普通琼脂上可形成光滑、湿润、灰白色半透
①产生菌株及作用
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产生耐
热肠毒素由质粒编码。 LT-Ⅱ与人类疾病无关 LT-Ⅰ 是引起人类胃肠炎的致病物质,在结构和功能上与霍乱弧 菌产 生的肠毒素密切相关。
② 特点:不耐热 ③结构:
A亚单位(毒素的活性部位) B亚单位
与肠黏膜上皮细胞 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 结合后,使A亚单位穿过 细胞膜与腺苷环化酶作用
代表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学习大肠埃希菌有何意义?
1.大肠埃希菌为肠道正常菌群成员。 2.又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 3.一些血清型具有致病性。 4.环境卫生学和食品卫生学常用作粪便污染的指标。 5.用于基因工程研究。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1.G-两端钝圆的中等
(三)生化反应
1.可分解多种糖 (醇)类 葡、乳、麦、甘⊕
对蔗糖、卫矛醇、棉子糖、 鼠李糖则因菌株而异。
2.IMVC—为+ + - -。 3. 尿 素 酶 、 苯 丙 氨 酸 、 丙
二酸盐 -。 4.克氏双糖铁⊕/ ⊕
I M VC ++ --
I MV C - - ++
(四)Ag构造复杂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肠杆菌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肠杆菌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肠杆菌标准操作规程1. 概述肠杆菌属包括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阪崎肠杆菌、格高肠杆菌、中间肠杆菌、河生肠杆菌、日沟肠杆菌、生癌肠杆菌和梨形肠杆菌等14个种。

2. 标本类型痰液、脑脊液、穿刺液、脓液、血液等标本。

3. 鉴定3.1 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粗短杆菌,有周身鞭毛,无芽胞,与其他肠杆菌科细菌相似。

3.2 培养特性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呈灰白色,不溶血;在麦康凯等培养基上因发酵乳糖形成红色、较大菌落;在中国蓝琼脂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蓝色菌落。

3.3生化反应氧化酶试验阴性,TSI为A/A;发酵葡萄糖、乳糖、山梨醇等多种糖类,不发酵卫矛醇;IMViC--++,动力、鸟氨酸脱羧酶、精氨酸双水解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均阳性,H2S、赖氨酸脱羧酶试验阴性。

3.4 鉴别要点3.4.1 本菌特征: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IMViC--++,动力、鸟氨酸脱羧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均为阳性。

3.4.2 阴沟肠杆菌与成团泛菌的鉴别阴沟肠杆菌鸟氨酸脱羧酶、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均阳性,赖氨酶脱羧酶试验阴性;成团泛菌鸟氨酸脱羧酶、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均阴性,并产黄色色素。

3.4.3 阴沟肠杆菌与产气肠杆菌的鉴别阴沟肠杆菌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阳性,赖氨酸脱羧酶试验阴性;产气肠杆菌相反。

3.4.4 产气肠杆菌与成团泛菌的鉴别前者鸟氨酸脱羧酶和赖氨酶脱羧酶试验阳性,而后者相反。

3.5 操作步骤3.5.1 氧化酶试验参见氧化酶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3.5.2 从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用微生物鉴定仪或传统生化法进行细菌鉴定。

4. 药敏参见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及CLSI M100-S20最新版本文件。

5. 质量控制参见质量管理程序。

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阴沟肠杆菌既存在ESBLs问题,有存在AmpC酶的问题,故耐药情况严重,应根据药敏试验和耐药机制检测报告选药。

如果检出上述两种酶,体外试验对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氨曲南敏感,也应报告对其耐药;同时对头霉素、酶抑制剂也耐药。

大肠杆菌及其检验

大肠杆菌及其检验

大肠杆菌及其检验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简介:大肠埃希氏菌习惯称为大肠杆菌,分类于肠杆菌科,归属于埃希氏菌属,并且大肠杆菌株ATCC 11775是该属的模式菌种。

附:肠杆菌科各属大肠杆菌的不同菌株间DNA相关性为80%,而与同科的志贺氏菌属(除鲍氏志贺氏菌外)的DNA相关性可达80-87%。

大肠杆菌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一般多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

●形态与染色大小0.4~0.7×1~3um,无芽胞,大多数菌株有动力。

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有些菌株有多糖类包膜,革兰氏阴性杆菌。

附:有动力是什么意思?请看动力试验。

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什么意思?请看革兰氏染色介绍。

大肠杆菌扫描电镜照片大肠杆菌透射电镜照片大肠杆菌分裂照片最新: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照片培养特性由于此菌合成代谢能力强,在含无机盐、胺盐、葡萄糖的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42-44℃条件下仍能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15-46℃。

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表现3种菌落形态:(1)光滑型:菌落边缘整齐,表面有光泽、湿润、光滑、呈灰色,在生理盐水中容易分散。

(2)粗糙型:菌落扁平、干涩、边缘不整齐,易在生理盐水中自凝。

(3)粘液型:常为含有荚膜的菌株。

此菌兼性厌氧,在有氧条件下生长良好,最适生长pH为6.8-8.0,所用培养基pH为7.0-7.5,若pH值低于6.0或高于8.0则生长缓慢。

附:菌落形态有什么用处?菌落形态学生化反应大部分菌株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并发酵葡萄糖、麦芽胞、甘露醇、木胶糖、阿拉伯胶等产酸产气。

IMViC试验为“+、+、-、-”。

即为典型大肠杆菌。

●抗原构造比较复杂,主要由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夹膜K抗原组成。

●抵抗力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

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

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因子的质粒转移而获得的。

临床微生物检验-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别

临床微生物检验-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别
脲酶试验(+)
注:吲哚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枸橼酸盐试验统称为IMVC试验
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表面抗原三种抗原
菌属种类
鉴别要点
大肠埃希菌
伊红亚甲蓝琼脂上菌落呈蓝紫色并有金属光泽;
SS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粉红色菌落;
IMVC试验:++--
沙门菌属
SS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透明或半透明菌落;
H2S(-):在SS琼脂上形成黑色中心菌落;
IMVC试验:-+-+;
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别
肠杆菌科细菌是临床最常见的病原菌,包括有非常多的菌属。那么肠杆菌科细菌有什么样的特点?以及这些菌属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小编给大家做了一个表格来帮助大家记忆和区分:
肠杆菌科共同特性:
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多数有鞭毛(除志贺菌属和克雷伯菌属外),能运动;
氧化酶试验(-)、发酵葡萄糖产酸或产气、触酶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
肥达试验测抗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表面抗原(Vi抗原)
志贺菌属
动力(-);
IMVC试验:-+--
克雷伯菌属
菌落粘稠有拉丝现象;
动力(-);
肺炎克雷伯菌IMVC试验:--++
耶尔森菌属
鼠疫耶尔森菌落钟乳石现象
枸橼酸杆菌属
H2S(+)
沙雷菌属
产生非水溶性的灵菌红素和水溶性的吡羧酸两种色素
变性杆菌属
H2S(+);
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肠杆菌科检验

肠杆菌科检验

肠杆菌科微量生化编码鉴定
❖ 原理:将各种生化反应培养基制备成微量 生化管,再将待检菌的纯菌液接种于微量 生化管内,经37℃数18~24h培养后,根 据培养物的颜色变化或添加适当检测试剂 后观察其颜色编码鉴定
❖ 方法:将待检菌液接种微量生化试管内, 置37℃培养18~24h后,观察各管的显色 变化,根据显色情况确定“+”或“-”。
第四次
1. 观察生化试验结果 (1)KIA、MIU (2)微量生化,查编码手册 2. 沙门菌及志贺菌的血清学鉴定(玻片法)
肠杆菌科微量生化编码鉴定试验结果观察
组别 1
2 3
生化项目
葡萄糖 产 酸
产 气 赖氨酸 鸟氨酸 硫化氢 靛基质 乳糖 卫矛醇
代号
观察方法
A 直接观察:培养基变黄为A G 直接观察:有气泡为G
4 直接观察:对照组为黄色, 2 试验组不变色+ 1 直接观察:培养基变黑+
4 滴加柯氏试剂,交界面变红 2+ 1 直接观察:培养基变黄+
直接观察:培养基变黄+
肠杆菌科检验
成都医学院 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
实验目的
1.掌握肠杆菌科细菌的形态、染色特性、培 养特性、生化反应及鉴定依据。
2. 掌握肠杆菌科细菌鉴定的重要生化试验。 3. 熟悉肠杆菌科细菌血清学鉴定的操作方法。 4. 了解肠道杆菌选择鉴别培养基的制作程序。
器材和试剂
1.菌种: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乙型副伤寒沙 门菌、福氏志贺菌。
2.培养基:MAC、SS、KIA、MIU商品培养基、 无菌尿素液、
3.试剂 氧化酶试剂、肠杆菌科微量生化鉴定试剂 盒、革兰染色液
4. 其他:白色滤纸片、消毒平板、试管、接种环、 酒精灯、高压灭菌器、显微镜、玻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章肠杆菌科及检验本章考点:1.概述(1)概念(2)命名与分类原则(3)共同特点(4)自然与人体内的分布(5)微生物学检查方法(6)临床意义2.埃希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变形杆菌属、耶尔森菌属(1)生物学性状(2)微生物学检查法(3)临床意义一、概述和通性(一)概念肠杆菌科是由多个菌属组成,其生物学性状相似,均为革兰阴性杆菌。

大多数肠道杆菌属于正常菌群,作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疾病。

其中包括常引起腹泻和肠道感染的细菌(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耶尔森菌属)和常导致院内感染的细菌(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多源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和摩根菌属),以及一些在一定条件下偶可引起临床感染的细菌。

(二)分类根据《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1984年)将肠杆菌科的细菌分为20个属即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哈夫尼亚菌属、爱德华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屑、耶尔森菌属等。

(三)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杆菌,其菌体大小为( 1.0~6.0)μm×(0.3~1.0)μm。

多数有周鞭毛,除外志贺菌属、克雷伯菌属、鼠疫耶尔森菌和EIEC无鞭毛。

均不形成芽胞,少数菌属细菌可形成荚膜。

2.培养: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并形成中等大小的S型菌落,液体培养基中呈混浊生长。

3.生化反应: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乳糖发酵试验: 肠道非致病菌(+),肠道致病菌(-)(除外变形杆菌)。

肠杆菌科定科试验主要项目是革兰阴性杆菌、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

4.抗原构造:包括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抗原(如Vi抗原、K抗原)3种。

5.变异:包括菌落S~R变异,鞭毛H~O变异和耐药性或生化反应性质的改变。

6。

抵抗力:不强。

加热60℃,30分钟即被杀死。

不耐干燥,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对低温有耐受力,能耐胆盐。

(四)致病性肠杆菌科细菌种类多,可引起多种疾病:1.致病性肠道杆菌:以肠内感染为主,腹泻为共显症状,引起急慢性肠道感染、食物中毒、旅游者腹泻及肠热症等。

2.条件致病菌:为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出现移位感染。

(五)微生物学检验1.分离培养:将粪便或肛拭标本立即接种在肠道菌选择培养基上或先增菌后再分离;血、尿或脓汁等其他标本原则上不使用选择培养基。

分离纯菌后,根据菌落特点,结合革兰染色及氧化酶反应结果作进一步鉴定。

2.鉴定(1)初步鉴定:原则是:①确定肠杆菌科的细菌,应采用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及氧化酶试验与弧菌科和非发酵菌加以鉴别;②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群,多采用苯丙氨酸脱氨酶和葡萄糖酸盐试验,将肠杆菌科的细菌分为苯丙氨酸脱氨酶阳性、葡萄糖酸盐利用试验阳性和两者均为阴性反应三个类群;③选择生化反应进行属种鉴别。

表5-19-1 肠杆菌科的初步分类菌属名苯丙氨酸葡萄糖酸盐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摩根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 +*沙雷菌属-+哈夫尼亚菌属-+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枸橼酸杆菌属--爱德华菌属--耶尔森菌属--*有例外将选择培养基或鉴别培养基上的可疑菌落分别接种克氏双糖铁琼脂(KIA)和尿素-靛基质-动力(MIU)复合培养基管中,并根据其六项反应结果,将细菌初步定属。

(2)最后鉴定:肠杆菌科各属细菌的最后鉴定是根据生化反应的结果定属、种,或再用诊断血清做凝集反应才能作出最后判断。

二、埃希菌属(一)概念埃希菌属包括5个种,即大肠埃希菌、蟑螂埃希菌、弗格森埃希菌、赫尔曼埃希菌和伤口埃希菌。

临床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大多数菌株是人类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

(二)生物学特性(性状)1.形态与染色:为革兰阴性短杆菌,( 1.0~3.0)μm×(0.4~0.7)μm。

多数有周鞭毛,能运动。

有菌毛、荚膜及微荚膜。

2.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浑浊生长。

普通营养琼脂上呈灰白色的光滑型菌落。

血琼脂平板上,少数菌株产生溶血环。

在伊红美蓝琼脂上,由于发酵乳糖,菌落呈蓝紫色并有金属光泽。

麦康凯和SS琼脂中的胆盐对其有抑制作用,耐受菌株能生长并形成粉红色菌落。

3.生化反应: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IMViC试验)为++--(肠杆菌属多为--++)。

克氏双糖铁琼脂(KIA)上斜面和底层均产酸产气,H2S阴性。

动力、吲哚、尿素(MIU)培养基的生化反应为++-。

4.抗原结构:大肠埃希菌的抗原由菌体抗原(O)、表面抗原(K)和鞭毛抗原(H)三种构成。

现已知有171种O抗原,100种K抗原和56种H抗原。

一个菌株的抗原类型由特殊的0、K和H抗原的代码表示,其血清型别的方式是按0:K:H排列,例如0111:K58(B4):H2。

(二)致病性主要是侵袭力、内毒素、肠毒素等致病因素引起各种炎症(如胆囊炎、泌尿系感染、肺炎、新生儿脑膜炎、伤口感染、菌血症及腹泻等)。

内毒素还可引起发热、休克、DIC等。

1.肠道外感染:主要由正常菌群条件致病,以泌尿系统感染常见,高位严重尿道感染与特殊血清型大肠埃希菌有关。

如菌血症、胆囊炎、腹腔内脓肿。

2.肠道感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有下列五个病原群。

(1)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引起霍乱样肠毒素腹泻(水样泻)。

(2)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主要引起婴儿腹泻。

(3)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可侵入结肠黏膜上皮,引起志贺样腹泻(能产生粘液脓血便)。

(4)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又称产志贺样毒素(VT)大肠埃希菌(SLTEC或UTEC),其中O157:H7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临床特征为严重的腹痛、痉挛,反复出血性腹泻,伴发热、呕吐等。

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5)肠粘附(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ggEC):也是新近报道的一种能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

3.CDC将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列为常规检测项目EHEC的血清型>50种,最具代表性的是O157:H7。

在北美许多地区,O157:H7占肠道分离病原菌的第二或第三位,是从血便中分离到的最常见的病原菌,分离率占血便的40%,6、7、8三个月O157:H7感染的发生率最高。

且0157是4岁以下儿童急性肾功衰的主要病原菌,所以CDC提出应将大肠埃希氏菌0157:H7列为常规检测项目。

(三)微生物学检验1.标本采集:肠道感染可采集粪便;肠道外感染可根据临床感染情况采集中段尿液、血液、脓汁、胆汁、脑脊液、痰、分泌液等。

2.检验方法及鉴定(1)涂片与镜检:脓汁及增菌培养物发现单一革兰阴性杆菌,可初步报告染色、形态、性状供临床用药参考。

(2)分离培养:粪便标本可用弱选择鉴别培养基进行分离,脓汁等可用血平板分离,取可疑菌落进行形态观察及生化反应。

(3)鉴定1)初步鉴定:根据菌落特征,涂片染色的菌形及染色反应,取纯培养物作生化反应。

凡符合KIA:A /A或K/A、产气或不产气、H2S-;MIU:动力+或-、吲哚+、脲酶-;氧化酶-,IMViC:++--,可鉴定为大肠埃希菌。

2)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的鉴定:EIEC的鉴定:应与志贺菌相鉴别,两者的主要鉴别试验可用醋酸钠和葡萄糖铵利用试验及粘质酸盐产酸三种试验。

大肠埃希菌均为阳性,而志贺菌均为阴性。

ETEC毒素的检测:采用改良Elek法测定LT并采用乳鼠胃内灌注法检测ST。

EHEC的血清学鉴定:EAEC的鉴定:检测细菌对HEP-2细胞或Hela细胞的粘附性。

肠道外感染,经涂片染色,分离培养后,生化鉴定到种;由于大肠埃希菌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主要产酶株,该酶由质粒介导。

对ESBLs产酶株所致感染需要采用碳青酶烯类或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或头霉菌素类进行治疗。

肠道内感染还需做血清分型、毒素测定或毒力试验。

食物、饮料、水等卫生细菌学检查,主要进行大肠菌群指数检测。

三、志贺菌属志贺菌属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

根据生化反应与血清学试验该属细菌分为痢疾、福氏、鲍氏和宋内志贺菌四群。

CDC分类系统(1989)将生化性状相近的A、B、C群归为一群,统称为A、B、C血清群,将鸟氨酸脱羧酶和β-半乳糖苷酶均阳性的宋内志贺菌单列出来。

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最为常见。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短小杆菌,(2~3)μm×(0.5~0.7)μm,无荚膜,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液体培养基中呈浑浊生长,在普通琼脂平板和SS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宋内志贺菌可形成扁平、粗糙的菌落。

3.生化反应:志贺菌属的细菌KIA:K/A、产气-/+、H2S-,MIU:动力-、吲哚+/-、尿酶-,氧化酶-,不产生赖氨酸脱羧酶,氧化酶试验阴性。

4.抗原结构:志贺菌属只有O抗原而无鞭毛抗原,个别菌型及新分离菌株有K抗原。

(二)致病性致病物质:侵袭力:菌毛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诱导细胞内吞。

内毒素:破坏肠粘膜;肠壁通透性;肠壁植物神经——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外毒素(志贺毒素,ST):肠毒素活性;细胞毒活性;神经毒活性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1.急性菌痢。

2.中毒性菌痢。

3.慢性菌痢。

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经粪口传播。

(三)微生物学检验1.标本采集尽可能在发病早期及治疗前采集新鲜粪便,选择脓血便或粘液便,必要时可用肛拭子采集。

2.检验方法及鉴定(1)分离培养:取粪便(粘液或脓血部分)或肛拭标本接种GN肉汤增菌及再进行分离培养。

一般同时接种强弱选择性不同的两个平板。

强选择鉴别培养基可用沙门、志贺菌选择培养基(SS);弱选择培养基可用麦康凯或中国蓝培养基。

培养18~24h后选取可疑菌落进行下列鉴定。

(2)鉴定1)初步鉴定:挑选可疑菌落3~4个先用志贺菌属多价诊断血清作试探性玻片凝集试验。

将试探性凝集试验阳性的菌落至少接种2~3支KIA和MIU,经35 ℃培养18~24h,凡符合KIA:K/A、产气-/+、H2S-,MIU:动力-、吲哚+/-、尿酶-,并结合试探性玻片凝集试验阳性结果可鉴定为志贺菌属。

2)最后鉴定3.与类志贺邻单胞菌和伤寒沙门菌的鉴别:可用动力和氧化酶试验加以鉴别,志贺菌均为阴性,而类志贺邻单胞菌为阳性。

伤寒沙门菌硫化氢和动力阳性,能与沙门菌属因子血清(0多价A-F群或Vi)凝集而不与志贺菌属因子血清凝集。

(四)防治原则人工主动免疫用于预防目前尚不理想,治疗细菌性痢疾一般首选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四、沙门菌属(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染色:本属菌为(0.7~1.5)μm×(2.0~5.0)μm,无芽胞,无荚膜的革兰阴性直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