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 《有关大雁塔》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4)第3次作业答案

中国文学(4)第3次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1、王晓明、文学和人文精神;2九十;3、散文;4、余华、苏童、刘恒;5、叶兆言、刘震云;6、王朔、王小波;7、张承志、韩少功、史铁生;8、私人化;9、陈忠实、张炜、王安忆;10、三驾马车;11、现实主义的冲击波;12、断裂、韩东。

二、名词解释1、“人文精神大讨论”1993年6月,《上海文学》在“批评家俱乐部”栏目里发表王晓明与张宏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提出了当代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问题;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便拉开序幕,诸多作家、评论家纷纷投笔加盟,如王蒙、刘心武、张承志、陈平原、朱立元等,几乎所有著名的作家、理论家都为此留下了有着独特思考的文章;这场大讨论是90年代文学和文化界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三、简答题1、90年代文学“三元一体”格局的内在构成90年代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带来了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文学在日趋边缘化的同时也走向多元化,在整体上形成“三元一体”的格局(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三元格局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时代变化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人们新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思想并立而生,绝对主流话语不复存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剧变以巨大能量辐射到文学领域,要求文学改变过去视角单一、齐声共语状态,以多种话语方式和思维向度反映多姿多彩的当代生活。

如果把此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看成是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大众通俗文学就是它的基座,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它的塔身,而精英文学则是它的塔尖。

2、“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论争焦点和论争的意义。

在90年代,有关“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学术界一次影响深远的论争。

论争焦点: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如何评估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的“俗化”现象,如何看待文艺的价值和功能。

焦点之二是重建人文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人文知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

论争的意义: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知识分子队伍分化、自我分裂和价值困惑的事实;提示知识分子看清自身境遇,调整生存姿态,建构理想的自我;对艺术品生产世俗化、作家艺术工匠化、审美趣味庸俗化的批判和警惕显示了知识分子对人文精神的恪守和张扬,对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正当需要,从而有助于形成制约世俗化极端发展的机制和批判精神的成熟。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代诗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代诗人

• 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去凯旋门去巴黎圣母院去埃菲尔铁塔 去星形广场偷一辆真正的雪铁龙 然后直奔滑铁卢大桥 活动安排在一天完成 我要在巴黎的各个名胜 刻上方块字刻上某君某日到此一游
• 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去看看公社社员墙看看贝尔-拉雪兹公墓 去看看每个伟人每个无名艺术家的基地 看看一七八九年死难烈士纪念塔 我要穿得干干净净,在死者墓前默哀 亲手献上一束中国红月季 我要选一个良辰吉日 亲自去慰问死者的大妻二妻及小妻若干
山民
•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等到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 死在山中
•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 1954—— • 早期诗作多以云南高原的人文地域环境 为背景,表现高原人生存状态和诗人的 高原情结。 • 诗学观点:拒绝隐喻
尚义街六号
• • • • • • • • • • 尚义街六号 法国式的黄房子 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 喊一声 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脑袋 隔壁的大厕所 天天清早排着长队 我们往往在黄昏光临 打开烟盒 打开灯……
• 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沿途我将同每个国家的少女相爱 不管是哪国少女都必须美丽 她们将为我生下品种多样的儿子 这些小混蛋长大后也会到处流窜 成为好人坏人成为杰出的人类 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注意他们 他们的眼睛会是黑漆漆的颜色 从滚滚的人流从任何场合 我也会加倍提防这些杂种他们是谁 他们是我的儿子我的好儿子

论《大雁塔》和《有关大雁塔》的主体和客体

论《大雁塔》和《有关大雁塔》的主体和客体

了 通 用的 思 潮 分 析 和 哲 学 分 析 方 法 , 主 体 和 客 体 都 放 在 时 间 的 尺 度 上 衡 量 各 自的 内 涵 。 析 了不 同代 把 分
的 两 类 主 体 所 体 现 出 的 时 间 和 历 史 内 涵 的 差 异 , 厦 这 种 差 异 在 他 们 诗 歌 中 的表 现 。 此 外 , 历 时和 共 以 从
在 这 里 , 历 时 ” 包 含 了 至 少 两 个 层 面 的 含 义 , “ 在 ” 是 一 个 时 间 下 限 , 主体 的 时 间 上 限我 们 “ 现 只 而

个 是 观 物 之 人 是 “ 时 ” , 个 人 身 上 都 承 载 着 无 从 把 握 , 以 要 探 讨 主 体 的 时 间 差 异 必 须 要 找 到 历 的 每 所 从 定 的历 史 地 位 ,不 断 改 变 着 前 人 和 别 人 的 观 点 ; 他 们 各 自 的 时 间 上 限 , 而 界 定 他 们 的 主 体 所 可 能
( ) 体 的 历 时 差 异 一 主 存在 于一 定 时空 关 系 中 的主体 就 决 定 了主体
写 下 了 < 雁 塔 >,9 3年 韩 东 写 下 了 < 关 大 雁 大 18 有
塔 》 事 实 上 关 于 大 雁 塔 有 过 很 多 文 学 作 品 , 不 管 的 含 义 范 围 , 此 要 考 察 主 体 情 感 的成 分 首 先 就 必 。 而 因 有 多少 , 们 都是 排 列在 “ 时 ” 时 间关 系 中 , 他 历 的 在 须 从 对 主 体 时 空 分 别 的 界 定 开 始 。 这 种 排 列 中 , 然 会 产 生 差 异 , 异 的 不 是 作 为 砖 必 差

其 二 , 象 的 形 态 及 其 所 包 含 的象 征 意 义 是 “ 时 ” 包 含 的 内容 。 在 我 看 来 , 体 的 时 间 上 限 并 不 能 以 物 历 主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大家终于走散/剩下一片空地板/像一张旧唱片 再 也不响……
(于坚的《尚义街六号》节选)
基础理论教学
小结:第三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在精神价值上:反崇高、反英雄、反文化; 在艺术表现上:反意象、反优雅、反修辞的口
语化写作。
课后延伸阅读
李新宇《中国当代诗歌潮流》,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 陈仲义:《诗的哗变——第三代诗面面观》,鹭江出版 社 1994 . 孙基林《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国际文化出版 公司, 2004 .
第三代诗歌的别称: “后新诗潮”、“新生代”、“后朦胧诗”
基础理论教学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二)第三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反崇高、反文化、反意象
反崇高、反英雄的平民意识 反文化的冷抒情 反意象、反修辞的现代口语和语感的应用
比较: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崇尚英雄主义、悲剧美学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 意象化、象征化
课后延伸阅读:“海的向往”的主题
《山民》“借一个山民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寓言 故事,‘人’不安分于‘山’,总向往着 ‘海’”。
“山”——改革开放前中国现实的缩影; “山民”——对大海的向往,中国人民走出封闭
落后的期望; “海”——先进的现代西方文化、未来理想中国
的形象
课后延伸阅读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三、总结
第三代诗歌的成绩 丰富了新诗的艺术表现技法,使诗歌成为更加切
近人生、更加切近人的感性生命的一种艺术形式。
第三代诗歌的局限
“反文化”必然导致意义和深度的消解; “反崇高”导致诗歌美感的失落; “反意象”必然导致诗歌品质的全面下退乃至衰竭。
课后延伸阅读

九十年代诗歌

九十年代诗歌

曾卓
代表作: 《悬岩边的树》
曾卓是抗战时期的“七月派” 诗人之一,1955年因“胡风事件” 株连被迫停笔。1981年出版的诗集 《悬岩边的树》,表现了一个革命 者被革命集体抛弃后的孤独、痛苦, 以及复归后的喜悦和激动。
曾卓《悬岩边的树》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Hale Waihona Puke 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岩上
伊沙《崆峒山小记》 上去时和下来时的感觉 是非常不同的——
上去的时候 那山隐现在浓雾之中
下来的时候 这山暴露在艳阳之下
像是两座山 不知哪座更崆峒
不论哪一座 我都爱着这崆峒
因为这是 多年以来——
我用自己的双脚 踏上的头一座山
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小路上 一颗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三个崛起”: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北岛《回答》(1976年)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新生代诗人接受了西方后现代 主义的“解构”理论,他们的创作 以“解构”为核心,消解理想,反 对崇高,强调表现平淡无奇的日常 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个体的感性生 命体验。
语言上的特征为反意象、反修 辞、口语化。
韩东《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镀金的天空”:以诡异的感觉 揭露被粉饰的现实。 “我不相信”:表现出激烈的 反叛情绪。 “新的转机”:乐观情绪和对 未来的使命感。

生存困境的焦虑——论韩东小说

生存困境的焦虑——论韩东小说
i n c u l t u r a l r e g r e s s i o n,e t c . Me a n w h i l e ,t h e a u t h o r s e e ms t o s e e k s o me l i v i n g s p a c e b u t f a i l u r e,w h i c h
Th e An x i e t y o f Ex i s t e n c e Di l e mma:On Ha n Do n g S No v e l
Ta n Ra n
【 A b s t r a c t 】Wh e n b e i n g i n v o g u e a m o n g P a r n a s s u s i n t h e n a m e o f p o e m —— “ O n G r e a t W i l d G o o s e P a —
上 个 世 纪 八 十 年 代 , 韩 东 以 《有 关 大 雁 塔 》 为 代 表 的 一 系 列 诗 歌 问 鼎 诗 坛 。 作 为 “新 生 代 ”
的 一 员 ,他 的 诗 歌 代 表 着 九 十 年 代 文 学 的 流 向 。 正 如 陈 晓 明 曾 评 价 道 : “韩 东 曾 经 在 诗 歌 界 崭 露
头 角 , 以对

‘ 大 雁 塔 ’ 的 重 新 书写 而 表 达 了 ‘ 新 生 代 ’ 诗 人 反 历 史 的 叛 逆 性 立 场 。 显 然 ,韩 东
直 在 以反 历 史 的方 式 重 新 书 写 当代 生 活 。 ” …也 许 是 具 有 把 握 时 代 脉 搏 的 敏 锐 性 , 陈 晓 明 一 语
2 0 1 3年 2月
至 此 ,作 者 说 到 : “小 说 所 具 有 的 繁 复 意 象 和 多 重 指 向 为 写 作 者 表 达 上 的 这 种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填空/判断/多项选择1、1956年5月2日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其中,一类正视现实矛盾,大胆干预生活,触及人的灵魂,表现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例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绍棠《田野落霞》、李准《灰色的帆蓬》;另一类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细腻地描写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浓郁的人情味,例如: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

2、矛盾先生把茹志鹃50年代的小说风格誉为清新俊逸,新时期则是静夜箫声。

50年代的小说《百合花》风格:清新俊逸。

新时期作品《剪辑错了的故事》。

3、李季以《王贵与李香香》而闻名,其代表作为《杨高传》。

4、50年代诗坛主力: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5、郭小川代表作:《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新辞赋体)、《白雪的赞歌》。

6、贺敬之代表作:《放声歌唱》、《十年颂歌》、《回延安》。

7、闻捷代表作:《天山牧歌》、《苹果树下》、《复仇的火焰》、《舞会结束以后》。

8、1958—1962年话剧出现历史剧热潮,主要的: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胆剑篇》。

9、为历史人物翻案的: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

10、《关汉卿》是戏中戏。

11、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开山之作是刘心武的《班主任》,它以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

12、王蒙是新时期第一个运用“意识流”写作小说的作家,《春之声》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13、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第二届矛盾文学奖。

14、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

15、汪曾祺主要作品:《大淖记事》、《受戒》。

小说特点:①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②兼具散文化与诗化;③传达出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④语言别具一格,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

探索“现实生活背面”的诗学——论胡弦对诗歌空间的开拓

探索“现实生活背面”的诗学——论胡弦对诗歌空间的开拓

三者也不过是零零星星地触及了其诗歌的某一面向。

诗集《奇迹》封底赫然印上的“‘诗到语言为止’④到‘语言到诗为止’”或有宣传的意味,却也多多少少触及了其诗学的内核———沉湎于感受,关注审美与语言。

粗略来看,汉语诗歌自五四以降形成了两条较明显的脉络,体现为启蒙现代性与美学现代性的角逐,而韩东借《有关大雁塔》在80年代中期以消解的姿态对启蒙的诗歌进行了一次反拨后,似乎便沿美学现代性的路径一直走了下去。

此外,还需强调的是,在“第三代诗歌”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而大多滑向所指或能指链条的一端时,同为所谓“第三代”的韩东却凭借语言的韧性跳出这一封闭的陷阱,而在语言与感受的维度自在滑翔。

当我们仍然执着于“写什么”与“怎么写”的论辩时,韩东已无意间向我们展示了综合二者的可能。

此外,他还如同一个“微物之神”,敏锐地捕获着隐匿于日常的细节与闪光。

或许,正是在韩东相对简单、纯粹的书写中,那扇隐现着诗歌汉语之光的大门才得以真正向我们敞开。

注释:①姜涛:《巴枯宁的手》,《新诗评论》2010年第1辑。

②该词组借自印度阿兰达蒂·洛伊小说书名。

诗人柏桦有同题诗歌,并在其中提及王维《哭祖六自虚》“微物敢齐肩”的诗句。

③载《雨花》2020年第8期。

④这一诗观出自韩东:《自传与诗见》(《诗歌报》,1988年,7月6日),是韩东较为著名的论断。

然而由于这一论断,韩东也在某种程度受到了一定误解,以至于我们可能忽略韩东写作上的变化与复杂。

笔者认为,韩东“诗到语言为止”实际上是对汉语语言的维护而非破坏,是在提醒我们关注语言本身,强调继续向语言的深处沉潜,而非仅仅讲究对语言技艺的耍弄。

黄舜,1996年生,成都人,西南交通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

从事诗歌、小说创作,兼事批评、翻译。

作品散见《草堂》《青春》《诗镌》《幸存者诗刊》。

探索“现实生活背面”的诗学———论胡弦对诗歌空间的开拓宋云静胡弦有不少书写现实生活的诗作,但是在创作过程中,他又不甘于对现实生活进行直观书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东《有关大雁塔》赏析一、生命:第三次体验《有关大雁塔》一诗作于1983年,诗歌传达了一种反文化、反英雄、反崇高的思想观念,是一首表现了颠覆性创造力的立异标新之作,由于与新诗既有的格式不大相同,所以它的出现被视为一种新的创作范式的确立。

在万夏主编《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有这样几句话:随着共和国旗帜升起的第一代十年铸造了第二代在大时代广阔的背景下,诞生了我们——“第三代”人“第三代”诗人的声音和气势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在朦胧诗光环遮盖下的新一代诗人们,为了凸显自己的地位和摆脱朦胧诗已经没有生气的诗歌氛围,他们高声喊出了“pass北岛” 、“打到舒婷”的口号,可谓震天动地,势不可挡。

罗振亚在《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称这种现象为“生命本体的喧哗”,并说:“成熟依往往也意味着死亡,不断衍生与变化才是充满活力、希望的象征;一种范式一旦凝固定型,便会容纳不进新事物而导致革命的发生。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第三代诗人在朦胧诗权威的前面为什么那么“嚣张”了。

“第三代”诗歌反映的是一种后起诗人的生命意识的全面流动,那种仍然凭借阅读朦胧诗时的经验,希图从审美对象中寻觅人性、人道主义与崇高的精神范本的人必将大失所望。

无怪乎有老诗评家说80年代的诗歌是“胡闹的”。

面对外在世界的喧哗,寻寻觅觅的“他们”,只能以“莽汉”的形象出现。

这是实质上是对朦胧诗停滞局限的反动。

内在的痛苦、焦灼和无奈,迫使他们在既有的艺术面前“叛逆”,“反艺术”,另辟天地以求打破当前僵死的局面。

“第三次体验,在1986年这个无法驾驭的年代汹涌来临。

”(徐敬亚《生命:第三次体验》)而这次诗歌运动,韩东是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

他的《有关大雁塔》和《你见过大海》,是公认的其中最早的代表之作。

二、欲望表达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曾说:“生活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的表达,同时也是对某种渴望和想象的唤起。

这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依赖文学的根本原因。

在平静自足的社会中,文学无须再扮演号角和鼓手的角色,它的主要功能是给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个渲泄的空间。

那么,具体到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一诗,它又是如何在文本中完成“欲望的表达”的呢?我认为,诗人在这方面主要使用了三种艺术表达方式。

这三种艺术表达方式相互相成,浑然一体,构成诗歌内在的张力。

(1)在鲜明的对比中造成情感落差。

首先,诗人开门见山,首笔用问句点明: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近似反诘的语气,一个“又”字,明确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即:有关大雁塔,我们能够知道极少,甚至没有什么价值。

接下来,作者用比较多的笔墨叙述了来爬大雁塔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及其心理活动。

“发福的人”、“不得意的人”、“充当英雄的人”等等,他们都来爬大雁塔(有的还来多次),而且各怀目的。

作者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我们从中可以这样理解:发福的人爬大雁塔可能是为了减肥、旅游观光,不得意的人可能是为了散散心,登高望远,在现实的失落中找回一种虚空的居高临下的成就感,这一切都包含在作者机智的叙述语言中。

诗歌结尾重复开头,再次强调“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首尾呼应,与中间叙述部分形成鲜明对比,不但消解了大雁塔的文化意味,读来还有一种嘲讽的味道。

(2)在平静的叙述中层层推进。

诗歌起笔没有强烈的批评或呼喊,只是平平的说,“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接下来又全部是懒散甚至乏味的叙述,在叙述中一步一步,从游戏一样的“做英雄”到“有种的往下跳”,实际上文本内在的感情跳跃很大,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生——游戏——死亡。

(3)首尾呼应。

这首诗歌不长,但是首尾重复部分却占了很大篇幅。

诗歌毕竟是“语言的艺术”。

我认为作者正是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来赋予文本内在思想意图。

重复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强调作用,它还造成一中空洞感,虚无感,相对于那些“心事重重来爬大雁塔的人们”,正好融合本诗的写作意图。

至此,诗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

三、回到日常在我们的形而上学观念里,世界是一个有深度的存在,在现象的背后存在着本质,本质被匿藏在复杂的表象后面,我们的存在只有寻找到这个本质,才获得意义。

即是海德格尔所说的“遮蔽”与“澄明”的关系。

人们习以为常的那种抒写思路,那种面对大雁塔这类古建筑时,思路会不由自主地滑向历史文化的纵深隙缝处,由此伸展出无穷无尽的联想,去探寻和叩问物象背后隐潜的深层意义。

而在韩东的《有关大雁塔》里面,几乎完全颠覆了这些,它完完全全地回到了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没有优雅,没有崇高,没有英雄,一切都是平淡、懒散、乏味的存在。

历史文化作为一种反方向的超现实存在,我们已经无法再走进,它的本身也无法再真实重现或演绎曾经的辉煌,我们只能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作一次远距离的审美关照,除此别无他用。

这样构思和表达意趣,与几乎同时的诗作——杨炼的《大雁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杨炼的《大雁塔》中,诗人可以凭借一种神秘的移情方法,由当代无所阻隔、毫不困难地转身走进历史,并神秘地与之达到合一,诗人摇身一变成为大雁塔的本身,用大雁塔的口气述说大雁塔的全部记忆和经验,它的光荣,它的灾难和慰藉、忧郁和希望,它的梦想和羞惭,等等。

而韩东的《有关大雁塔》正是针对朦胧诗和“文化寻根”文学流派的一股反拨性的力量: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大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我们几乎看不到一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作者用平淡的语气叙述平淡的人生和平淡的生活,但细读之下又发现,诗行其实轻微流露了某些思想倾向。

很多人爬上去是为了“做一做英雄”,逃避现实生活,多么空洞、虚假!而那些从塔顶往下跳的自杀者,也不可能成为英雄,他们只是19世纪诗人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多余人”的翻版,他们的死亡,不是证明他们的视死如归,恰恰相反,它证明了他们是你生命的多余和无意义。

诗的结尾,是对开篇的回答——人们不可能长久地置身于历史的乌托邦的幻境,注定要回到与之打交道的日常世界之中。

这在于坚的诗歌《我爱着每一个日子》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我生活在人群中穿着普通的衣裳吃普通的米饭爱着每一个日子……这里,诗歌完完全全地回到了日常,没有优雅、崇高、英雄,“吃普通的米饭/爱着每一个日子”,诗歌把诗歌“口语化”和“回到日常”都发挥到了极致。

韩东与于坚的不同之处是,他那个时期的诗歌常常会出现一些像“大雁塔”一样的“历史文化载体”,而诗人完全解构了这些历史遗迹的文化含义,我们再也读不到任何深层的文明意蕴,有时甚至含有揶揄的意味:半坡的雨季人人在看天活人全都看天没有死人半坡的雨季男人们失了神十分优美又十分孤单女人则端坐在他们的椅子上不动声色……——韩东《半坡的雨》“半坡”本是氏族文明的遗迹、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但是这里被消解得已经没有一丝文明和历史意味。

过去和现在,在经验上被断裂两分,“半坡”被从它原有的负载深沉的文化历史意义那里剥离了出来,它只剩下一些当下可以直观到的零杂的特征。

如果说,“朦胧诗”把精神苦难看做诗歌生成的内在意义根源,把诗人现实的对峙和批判关系看做生存的基本处境,孤独的个人通过拒绝现实而获得自我本质,那么,急于消解“影响焦虑”压力的“他们”“莽汉”诗群,却从一开始就将精力和心思投注在确立与之逆反的姿态上。

他们开辟“另一种向度:无需依傍或让每个人自己成为一种文化和意义的源头”。

(李振声《季节轮换——第三代诗叙论》)四、零度感兴“第三代”诗歌一般在语言上叙述冷静,情感零度介入。

他们不再像北岛、舒婷一样用锋利、激昂或理性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或批判社会,而是用“非理性”“反艺术”的手段来表达对外在世界的看法和观点。

他们是无根的一代,喧哗的一代,焦灼的一代,无奈的一代,同时又是叛逆的一代,创意的一代,集体书写“美丽的混乱”的一代,是一股时代无法抗拒的汹涌的浪潮!在韩东的这首诗《有关大雁塔》中,我们几乎感觉不到作者在诗歌中的“温度”,他是一个冷面人,面对“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作者没有给予褒贬,只是冷静地叙述他们的行动,描述他们心理,先说“他们”,最后结尾转换人称,说回“我们”: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在与开头的回应中强化了“零度感兴”的意味,完成了诗歌“简单叙事”及其内在意旨。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与韩东同时期的代表诗人于坚的《纪念碑》来体会“第三代”诗人在面对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历史遗迹时的意识流动:高兴时踩踩地孤独时看看天想看外国翻翻画报想谈恋爱读读诗刊有一天路过广场忽然想当英雄走进纪念碑的阴影仰头望见全是死人的名字“走进纪念碑的阴影/仰头望见全是死人的名字”,这样的表达前所未有地颠覆了传统,消解了一英雄和崇高。

正如诗评家徐敬亚在《圭臬之死》中所说:“新诗的白话企图几十年来,从没有像他们这样彻底而淡漠”。

当然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崇高不该完全消失,也不会完全消失,它在“第三代”诗歌中的出现只不过是一次短暂性的叛逆罢了。

五、反修辞意大利诗人蒙塔莱在《在我们的时代》一书中对“语言的艺术”有如下表达:作为一种不可救药的语义的艺术,语言艺术的希望在于它迟早会对自身的艺术观念进行反拨,要求它自身从一种认识真理、表达真理的重负下彻底解脱出来。

“第三代”诗人正是这样一种状况。

在传统和权威面前,他们必须找到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道路,而这条道路,能够让他们彻底地“自由和解放”。

我国古典诗歌的精华《诗经》,最重要的艺术成就在于成功运用了“赋比兴”等修辞手法和其他艺术表达手段;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善于使用隐喻字表示有天才,因为要想出一个号的隐喻字,须能看出事物的相似之点。

”英国诗人休姆曾经说:“永不,永不,永不使用简单的陈述,那没有效果,必须使用比喻,那就能创造另一个世界。

”……修辞,似乎和诗歌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有人说“没有修辞就没有诗歌”。

但是“第三代”后起的诗人们,你看看吧,他们提倡的是“非理性”“反艺术”。

于坚在《拒绝隐喻》一文中阐释得再明白不过了:对隐喻拒绝、破坏得越彻底,诗歌=就越显示出诗自身;诗的过程是清除隐喻垃圾的过程;真正的诗是从世界全部喻体的退出;……在《有关大雁塔》中,作者全部用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语言来叙述,从头到尾,亘古以来修辞在文学(特别是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完全不见踪影了。

如文中“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完全不像传统的诗歌的语言。

我过诗歌从诗经到现在,很多人依然觉得,没有运用修辞的诗歌就像没有味道的饭菜,食之无味。

但是作者站在时代的前头,大胆突破语言的束缚,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尝试和创新。

诗无达诂,只有不断试验、创新,才能形成文学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源泉。

总之,韩东的这首《有关大雁塔》不愧作为“第三代”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