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韩东:太多的词语被污染了

合集下载

温情的寓言生命的故事——韩东《我们的朋友》细读

温情的寓言生命的故事——韩东《我们的朋友》细读

温 情 的 寓
生 命 的 故 事
韩东 《 我们 的朋友 》 细读
● 齐丽梅 张 鹏
握 ,并把戏剧创作 的意念在 舞台美术设计 中 充分地体现和深化 。上海戏剧 学院周本义 教 授设 汁的作品 《 》中,把 整个文本丰 富的 蛾 表现力、对演员和角色思维 的理解 以及个性 塑造 , 美设计深沉 的哲理性 的形象构思 和 舞
年戏剧危机的原因之一吗?过度强调戏剧 教 域情感 天地之间 ,令我们胸 中涌 出阵阵感动。 育 的政治功能 ,用所渭的深刻 的方式去 教育 韩东说过 ,“ 写诗似乎不单单是技巧和心智的活动 , 它和诗人 的整个生命有 关。 (《 者 ” 作
和揭示本质 ,作品往往脱离观众 。没有 了观 的话 》 )这种眷顾 生命的诗论 主张也是韩东主盟的 “ 他们 ”社 的共 同心声 。韩东 与 “ 他们 ”高 众 ,戏剧何来生存 的余 地。作为一个视 觉艺
整体把握 ,使该剧构成 了一 个 比较有机 的整 体样式 。
求新求 异的艺术手段有 机统一于文本 内 涵的阐述。和思维敏捷 、整 体把握能力 的导 演的合作也能使设计 师的好的创意得 以淋 漓
《 我
们的朋友》这首诗 的风调与韩东笔下很多被诗评家所说 的 “ 倦、枯淡 ,在平 静 慵
的外表下潜藏着 阴沉 的绝望感”的诗作有所不同,它如一阵 阳春 -A的惠风 ,吹 - 拂着令人陶醉的温情 , 给我们渐趋干涸萎谢的心灵一种 润物无 声的慰藉 。我们 沉
尽致 的发挥 , 使得戏剧 的本 休产生更大 的生 命力和 震撼 力。舞 台设 计 作 为一 利视 觉 艺 醉于诗 中构建的情感的立体 空间,我们感 受到弥漫 于诗 中的平 淡却真挚 、看似 随意却充满 宽 ・
以忘怀 。该剧用喜剧 的形 式来表现 当代 人在 点缀。而在此诗当 中,一个 善 良、体贴 、温柔 、热情 的 “ 好妻 子”形 象在 开篇便 款然 出现 , 人性与兽性的压抑与冲突中所引起 的悲删命 且成 为整个故 的结构核心与叙述脉络 。一个懂得 “ 理解与尊重 ” ,一个不 吝于 “ 与同情 ” 爱 运 。设计师充分理解 了剧本 的内涵,以一部 的 主人使家庭充满温馨 , 女 使那些 “ 命途 不佳” 的 身汉找到一 个可 以流 泪可 以诉说 的栖 身 打开 的笔记本电脑为主要造 型元素 ( O 9 年代 -  ̄ 最时髦 的流行语 言 ) ,该剧 的人物 调度 、场 之所 。-X恩爱的夫 妻、一 个可爱 的儿子 ,接纳 了那些 漂泊孤 独的灵 魂。这样 的写法殊 于传

[转]韩东《你见过大海》赏析

[转]韩东《你见过大海》赏析

[转]韩东《你见过⼤海》赏析韩东《你见过⼤海》赏析(2007-07-28 14:50:46)转载▼标签:韩东分类:好诗赏析刘春⽂化《你见过⼤海》◎韩东你见过⼤海你想象过⼤海你想象过⼤海然后见到它就是这样你见过了⼤海并想象过它可你不是⼀个⽔⼿就是这样你想象过⼤海你见过⼤海也许你还喜欢⼤海顶多是这样你见过⼤海你也想象过⼤海你不情愿让海⽔给淹死就是这样⼈⼈都这样李青果赏析:本诗以海为喻,揭⽰⽇常所见与⽂化想象之间的反差和我们与世界真实联系的空缺。

诗的开篇就指出了全诗的中⼼话题:“见”和“想象”这两种与⼤海发⽣联系的⽅式,及两者间可能存在的冲突。

“见”即亲历,是⽇常⽣活的直接体验;“想象”是虚构,是⼀种⽂化参与意义⽣成的⽅式,然后诗歌写到我们⼀般体验⼤海的⽅式,先想象,后亲见。

从第九⾏开始,诗歌的叙述从两种与⼤海的联系⽅式转到主体与⼤海的关系,由于我们只能想或看⼤海,由于我们只是与⼤海建⽴了⼀种外部的和虚构的联系,所以我们终究⽆法像⽔⼿那样接近⼤海,因此我们也⽆法更多地说出⼤海。

这样,主体与⼤海就构成这样两种关系,⼀种是见和想,它使⼤海成为⼀⽚审美的风景——“也许你还喜欢⼤海”;⼀种是进⼊⼤海,但结局是被淹死,事实上⼜形成了对⼤海的另⼀种想象,这种想象⽐见和想更恐怖,因为它是接触到真实就意味着死亡。

所以,我们与⼤海之间事实上不存在任何真实的关系。

这⾸诗在⼝语式语⾔的运⽤上堪称经典,特别在语⾳上,它通过“你”、“见”、“想象”和“就是这样”的反复使⽤,造成快速的节奏和回环的旋律,表明⼝语词汇也能达到丰富的表达效果。

从篇章上看,这⾸诗篇幅短⼩,结构简洁⽽意蕴丰富,它表明现代汉语也能像古代汉语那样,在简短的篇幅中容含丰富的内容。

(转⾃《诗歌经典鉴赏》)。

对真实的还原——谈韩东《有关大雁塔》

对真实的还原——谈韩东《有关大雁塔》

读·闻·观121《有关大雁塔》是中国第三代诗群核心诗人韩东的代表作。

韩东一反朦胧诗崇高宏大的语言风格,使用平实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诗歌中被赋予太多意义的意象进行还原,以使大雁塔作为真实的存在而再现。

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诗坛还是朦胧诗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朦胧诗带着浓郁的浪漫主义对之前的文学进行批判与反思。

朦胧诗将属人的情感、理想注入意象,在诗歌中人们看到了遥远却仿佛触手可及的理想。

然而,朦胧诗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也使诗歌渐渐远离它的发源地——生活,诗歌成了少数人迷狂的所在。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韩东的诸多诗歌应时而生,针对朦胧诗进行解构与批判。

《有关大雁塔》便是这些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首。

一、对意象的还原大雁塔是西安古城著名的景点之一,自唐朝建塔以来,便有传奇故事相伴。

而历代骚人墨客也为大雁塔写下了许多传唱至今的诗词。

当代诗人杨炼便写过一首长诗《大雁塔》。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一位久经沧桑的历史见证者的姿态,面对广阔无边的大地,面对浩瀚的历史长河,也面对自己的灵魂。

大雁塔在诗歌中得到升华,成为身经百战、历经沧桑的战斗者,成为作者崇高的影子。

然而韩东恰好看到在这首诗中,大雁塔作为西安古老的建筑,它所代表的不再是伴随着无数西安人一起成长、一起生活的大雁塔了,而是作为杨炼本人理想抱负、情感意志的象征。

“大雁塔”的本真性被消解了,就如同海德格尔笔下的“农鞋”一样,农鞋不再是一位每日穿它劳作、沾满泥土的农夫的农鞋,而是作者现象学“还原”后生搬硬套式的存在主义解读。

理念式重构之后,大雁塔便不再为大雁塔了。

在杨炼的大雁塔中,饱含的理想、抱负、情思,竟未有为真实的大雁塔留下一丝存在的空间。

韩东写就《有关大雁塔》一诗,正是对杨炼《大雁塔》的回复。

《有关大雁塔》里,大雁塔不再是朦胧诗中高大的见证者,作者通过消解权威与个人英雄形象来消解大雁塔被赋予的种种意义,将大雁塔还原成日常生活里的那个建筑。

所以,诗歌一开始,便开始询问“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被污染的语言现代文阅读答案

被污染的语言现代文阅读答案

题目阅读议论文《被污染的语言》,完成下面小题。

被污染的语言高低杠①最近几天的社交媒体,差不多都被“后浪”这个词刷屏:以“前浪”和“后浪”两个词,代表所谓的“老一代”和“年轻人”。

②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含义逐步简化,最后直接使用”的语言处理方式,开始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乃至日常生活中泛滥,让我们的语言和思考日渐分离。

所谓“语言污染”,或者说“语言腐败”,也就此产生。

③“语言污染”并不是一个新现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家陈原就已经在《语言与社会生活》中提出,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语言,其实是可以被污染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充斥着许多看起来很正确,但实际上已不传达任何有效信息的语言,那么语言有什么用呢?这是我们经历到的一种污染灾难。

”④被污染的语言,是什么样子的?⑤最容易被观察到的特征,是语言丰富性的丧失:一些简单化、符号化、便于记忆的词汇被大量使用,概括的却是一些复杂到并不适用的事物,比如人类社会,人的思想。

个人领域的简单化的语言习惯泛滥成灾,我们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力就会变得匮乏。

而在公共领域,则会导致公共讨论和公共理性的缺失:分析事实、提出观点,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进而寻求更多人的认同,如今,这样的正常实践却被“带节奏”和“夹带私货”等词汇遮蔽。

⑥语言污染的第二重特征,是一些词汇的词义变得歪曲或空洞。

本来,对于任何一门语言来说,词义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是再正常不过的规律。

然而,如果这种变化带来的改变,是让我们的认知更加狭隘而不是更加丰富的时候,语言的污染,或者说腐败也就发生了。

⑦是什么在污染语言?我们的语言之所以被污染至如此地步,原因是多方面的。

⑧首先,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让“社交”和“讨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我们每个人都被卷入与陌生人的交往当中,却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

导致让我们感觉到的不再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是“舒适的日常社交环境被打破、被冒犯了”,我们自然会本能地去追求快准狠地回应别人,而不会主动反思自己参与的对话是否有助于增进对事物的认识。

再读韩东的《有关大雁塔》

再读韩东的《有关大雁塔》

再读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作者:田戌春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8期田戌春内容摘要:《有关大雁塔》是新生代作家韩东的成名作之一,对于它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拟从内容方面对它进行新的赏析。

关键词:《有关大雁塔》内容赏析《有关大雁塔》是韩东的成名作之一,对这首诗歌的解读早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下面我想从诗歌的内容方面对它作一个新的诠释。

首先,诗人的一句问话,嘲笑了人类的自以为是。

我们常常认为自己能对客观存在的大自然,一切外在于自身的事物都能有很好的了解和把握。

在这种了解与把握中,我们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从而我们将把握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操纵这个世界,让世界的一切都围绕着人类而运转———这就是人类主体的自大狂!韩东在这里对日常习焉不察的东西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提问:“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在这句诗中,表明了诗人对上述自信主体的一种反诘:对于外在于我们的“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呢?我们对于它的一切理解都是人类自己强加的,我们只不过在“大雁塔”这个客体上理解了我们自己。

而真正的“ 大雁塔”———这个静静地矗立的庞然大物,“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与“大雁塔”始终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我们彼此永远不能进入对方。

“大雁塔”只是用它的无言与沉默来表示它的拒绝与排斥和一种不可解读的轻蔑!不只是“大雁塔”如此,所有的事物之间、主体之间、主客之间,“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诗人在这里对人类能力的极限与边界表现了一种清醒的自觉认识与反省。

但是,“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千里迢迢来登这个大雁塔。

他们心目中的大雁塔已经不是大雁塔的本身,而是一种象征,一种无意识的文化符号,一个每个人心目中潜在欲望的代替物。

他们并不了解大雁塔,他们了解的大雁塔是书本上的传奇,是图片上的风景。

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

登上大雁塔可以使他们有一种英雄的幻觉,并且让这种英雄的欲望得到满足!人类需要一个个替代物的出现来宣泄他们潜在的欲望要求,大雁塔成了他们的自慰道具。

统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统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统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基础知识与积累(本大题有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chén yú luò yàn)B. 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C. 雕梁画栋(diāo liáng huà dòng)D. 老态龙钟(lǎo tài lóng zhōng)2、请用正楷字抄写以下句子,注意字迹工整,笔顺正确。

“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横北郭。

白鹭上青天,纷纷暮雪下辕门。

”3、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相同的是()A. 皎洁皎洁B. 妙不可言妙手偶得C. 沉鱼落雁沉默不语D. 雕梁画栋雕虫小技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过错)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殆:危险)C.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笃:坚定)D. “朝闻道,夕死可矣。

”(夕:晚上)5、题目: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这本书不仅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其他同学产生了影响。

B.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C. 他的成绩提高了,这完全是因为他努力的结果。

D. 在我国,每年都有很多志愿者参与植树造林的活动。

6、题目: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漫步(màn bù)B. 峰巅(fēng diān)C. 潮汐(cháo xī)D. 沉默(chén mò)7、()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中有一首题为《泊船瓜洲》,其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描绘了美丽的江南水乡景色。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水天相接漫天飞舞腰缠万贯B. 鸿雁南飞漫步青石衣衫褴褛C. 瑞雪纷飞漫不经心纷至沓来D. 世外桃源一帆风顺腰缠万贯9、【题目】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字义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风驰电掣(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B. 莫衷一是(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C. 惊弓之鸟(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D. 精卫填海(精卫填海:精卫鸟每天从发鸠山取来树枝和石子,决心填平大海)二、阅读理解(本部分有2大题,每大题15分,共30分)第一题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当代诗歌如何面对公共生活与重大事件

当代诗歌如何面对公共生活与重大事件

当代诗歌如何面对公共生活与重大事件摘要公共生活以及重大事件只有真正进入诗人的个体经验,谈论是否应该介入才有意义。

在中国当代诗坛,一些诗歌无意识地受到写作惯性的影响,缺乏探索性,当公共事件与个人生活相遇时,优秀的当代诗歌所努力呈现的多是个体经验被媒体语言以及其它集体符号遮盖与篡夺的痕迹,恰恰反对表达的过度流畅性。

关键词:当代诗歌写作惯性个体经验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面对公众生活以及重大事件,当代诗歌是否应该介入?应如何介入?这类话题在近年来屡被提及。

如最近有一篇关于谢冕先生与洛夫先生在深圳大学举行的关于诗歌对话的报道,谢冕先生认为,当代诗歌“应有社会承担”,接着提出“为什么老百姓不爱读现代诗?因为拿不出能引发共鸣的好作品。

这么多年,能让大家记住的现代诗有几句”。

他还指出:“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就记住了两首诗。

两首都不是专业诗人的作品。

一首是《生死不离》,还有一首是《孩子,快拉住妈妈的手》。

至于‘9·11’,中国诗人几乎是失言失语。

我不知道台湾那边怎么样,大陆没有让我们记住的诗句。

”谢冕先生由他对近年来诗坛的关注提出他对当代诗歌的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此观点值得进一步商榷。

我们且来看《孩子,快拉住妈妈的手》:“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妈妈\怕\天堂的路\太黑\我看不见你的手\自从倒塌的墙\把阳光夺走\我再也看不见\你柔情的眸……”当然,如果以歌曲类通俗易懂的规范来要求当代诗歌写作的话,那么这首诗一定是非常优秀的当代诗,我们不能否定这种审美观存在的合理性。

但在笔者看来,这首诗是一种应和集体声部的个人演唱,是一种被异化的情感表达,看起来很动人,看起来是个人的声音,但在表达过程中无意识地被他虚造出来的集体声音所裹挟,因为这样表达起来最没有危险、“最正确”、最不需要个人挣扎,诗中的真情成了一种可以自由交换的符号与表情样本。

精品解析:2024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精品解析:2024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台州市2024年九年级教学质量评估试题语文亲爱的考生:欢迎参加考试!请你认真审题,仔细答题,发挥最佳水平。

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1.全卷共6页,17小题。

满分120分,其中卷面书写3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4.要求书写规范、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学习语文,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生活中。

班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你一起参与。

活动一:拟新年书单1. 阅读《新周刊·新年的第一份书单》的序言,完成各题。

为什么要坚持阅读?这是老生cháng 谈的话题。

当热搜频繁更新,短视频高度qīn 占人们的时间,直播成为最大的公共话题策源地……阅读似乎退到了国人精神生活的角落。

但如果仔细聆听,还是能在公共cáo 杂的背后,听到流动的文学性。

诗人韩东的一首《温柔的部分》,大概能概括书本对我们精神世界的锚(A. máo B. miáo)定作用:“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生活中温柔的部分,每当厌倦的情绪来临,就会有一阵风为我解脱,至少我不那么无知,我知道粮食的由来。

”书页是( ) ,字行是( ) ,书写是耕耘,阅读是收获,这永远是“精神粮食”的重要由来。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老生cháng ____ 谈qīn ____ 占cáo _____ 杂(2)给文段中的加点字“锚”选择正确的读音()A. máoB. miáo(3)根据语境,为空白处选出恰当的词语()A. 田垄田地B. 田地田垄【答案】(1)①. 常②. 侵③. 嘈(2)A (3)B【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老生常谈,lǎo shēng cháng tán,原指老书生经常讲的话。

后指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意的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韩东:太多的词语被污染了
2015年07月14日09:16 晶报
诗人韩东
《你见过大海》是著名诗人韩东写于1982年的诗作,30多年间,不少评论家、读者都撰文给出解读,并视之为韩东的代表作。

7月11日,韩东受邀作为“第一朗读者”第四季第二场诗歌活动的主题诗人,现身深圳胡桃里音乐酒馆海上世界店,讲述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他说,《你见过大海》并不是针对那些以大海为题写作的诗人及其作品的,但它针对一种语言文化或使用的积垢。

“太多的词语被污染了”
“因为我们所受的文化教育,词语积淀的意思太多了,太多的词语被污染了,一些本来是中性的词,通通变成了象征,比如一提到大海,浪漫、广阔都来了,但真正的大海是什么,我们反而忘了。

诗人对词语非常敏感,应当清除这种语言使用的积垢。

”韩东回忆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1982年,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西安,先后写下《有关大雁塔》和《你见过大海》。

“这两首诗的方式和指向有其相似处,都有拨乱反正的意思,都有针对性的大概念,最后都企图将凌空蹈虚归于实处。

只不过《你见过大海》针对的概念是‘大海’,《有关大雁塔》针对的是‘大雁塔’。

前者的概念更大、更为抽象,也由于借喻更多被污染得更严重。

后者则和特定的人文历史幻象有关。

我更喜欢抽象,这是我更喜欢《你见过大海》的原因之一。

再就是语言层面的呈现。

《你见过大海》有显然的节奏回旋,虽然单调乏味,但我喜欢的就是这种单调、枯燥乃至没完没了的重复。

有点像咒语,或者念经。

超越诗歌指向之上的语言自觉在这首诗里已经可以清晰地感觉到。


本次诗歌活动的学术主持是评论家沈奇,他高度评价了韩东的诗歌写作,“韩东是改变了现代汉语新诗历程的诗人,是诗人中的诗人。

36岁的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你见过大海》,一读倾心,它让我从伪浪漫主义的泥沼里走出来,走向真实,改变了对诗的认识。


“我心目中的好诗尚未写出”
写诗多年,韩东如何评价自己的诗歌?在现场互动环节,有读者抛出这样的问题。

韩东对此真诚作答:“不太好评价啊。

”他转而分享了自己的诗歌写作理念。

“我对诗歌有自己的理解,一直想要写出我自己理解的好诗,但这不是一种理论,也不是一个标准。

它存在于一种想像中,很模糊。

就像你梦中梦到一首好诗,觉得非常好,但醒来却忘了句子是怎样的了。

我的努力,就是要让这模糊变得清晰,就是要努力写出那梦中的好诗。

读自己的诗,有时会觉得这首诗似乎有点梦中好诗的影子,那首诗似乎也有点梦中好诗的影子,但是,我心目中完美的好诗尚未写出,这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原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