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实验

合集下载

实验作物学(作物栽培部分)

实验作物学(作物栽培部分)

实验作物学(作物栽培部分)《实验作物学(作物栽培部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实验作物学(作物栽培部分)课程类型: 范围选修课(专业课)学时: 40学时,2.5学分适用对象: 农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或植物营养与施肥)、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1.课程性质实验作物学(作物栽培部分)是农学专业的骨干专业课之一。

实验作物学(作物栽培部分)是以认识各类农作物的形态、学习掌握作物栽培的各项操作技术、学习作物田间观测和诊断技术为目的的一门实践技术性课程。

2.目的与任务实验作物学(作物栽培部分)的目的和任务是:掌握观察农作物形态特征的方法和技术,学会观察作物形态及区分各类农作物的要领;学习和掌握农作物栽培的各项技术操作;掌握田间诊断技术,学会田间管理技术的决策和操作过程;学习作物栽培学试验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3.对先开课程的要求学生应先学习过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化学(或植物营养与施肥)、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课程。

本课程基本独立于作物栽培学总论和作物栽培学各论(一、二),但已经学习过上述课程的学生,更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效果。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学习观察农作物形态特征的方法和技术,学会观察作物形态及能够区分各类农作物。

其余的关于农作物栽培的各项技术操作、田间诊断技术、管理技术决策和操作、作物栽培学试验的设计和分析等内容只要求入门,并可以结合其他实践类课程继续学习和巩固。

本课程的难点是根据形态学特点区分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尤其是亲缘较近但又有区别的农作物。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直观区别不同种类的农作物主要是根据形态特点,特殊情况下需要根据解剖学、组织学等特点来区分,这都需要植物学的知识。

不同生育时期作物的形态学特点有其内部生育上的原因,这需要应用植物生理学的知识予以说明。

田间诊断需要综合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的知识,同时要结合天气情况、土壤状况和病虫草害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作物栽培学实习报告600字5篇

作物栽培学实习报告600字5篇
3、采用玉米育苗有四大好处,一是能适时移栽、解决两季茬口抵触造成的节令偏紧问题;二是能蹲苗、熬炼苗,提高苗的质量;三是能保证每亩株数、达到全苗壮苗;四是可节省种子30%~50%,能有效地改善光、温、水、肥等条件。
老师讲解完成之后把同学们分成三组,一组同学搞玉米直播,有两组同学搞玉米育苗,其中一组同学搞养分块育苗、另一组同学搞养分球育苗。
作物栽培学实习报告600字二
实习目的:通过实习理解和把握作物栽培学的基础理论学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的将理论运用在实践中。
实习内容:玉米播种、玉米育苗、移栽、除草、施肥。
在冯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全班同学来到贵州大学老农场种植玉米,首先老师向我们介绍玉米种植技术和玉米移栽育苗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5、花期管理大豆开花结荚期,养分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生长发育旺盛,是需肥相对集中时段,也是多种害虫危害集中时段,应把肥料、激素和治虫农药合理协作,叶面喷洒。详细方法是:每50 kg水加尿素1 kg,磷酸二氢钾150~200 g,硼砂100 g,50~60 g敌杀死或灭多威农药混合,每公顷喷450~600 kg,间隔7~10天喷1次,一般连续喷3次,以达到保荚,增粒,促粒重和兼治多种虫害的效果;假如大豆生长过于旺盛,在初花期用多效唑化控,浓度为0.01~0.02%,加上0.05%的钼酸铵混喷,效果会更好。
1、适期早播:当土壤耕层内5cm地温稳定通过7-8度时,是玉米播种的始期。播种最佳时期般在5月1日-5月10日。依据土壤墒情及春季气温情况确定播深,以3-5cm为宜:墒情差,深度以5cm左右为宜;墒情好、气温低可适当浅播,以3-4cm为宜。 2、合理密植:合理密植能使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合理,削减光反射,增加光的截获和汲取量,使群体内部受光良好。棒三叶处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基部叶片四周的光照度仍在光补偿点以上,全部叶片都进行较田盛的光合作用,制造较多的干物质,就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另外,种植方式是植株在田间的配置方式,在密度或叶面积指数相同的情况下,种植方式不同,群体内的光分布也不同,应依据品种特性、密度大孝生产条件及自然条件综合平衡确定适合的行株距。生产上般采用宽行0.7-0.8m,窄行0.4-0.5m的宽窄行种植方式,或采用0.6-0.7m等行距种植,株距0.25-0.3m,每667m2定苗密度为4000-4500株,把握肥地宜密、瘦地宜稀的原则。

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指导(3篇)

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指导(3篇)

第1篇摘要: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的背景、目的、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提供指导。

一、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作物栽培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二、目的1.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4. 深化学生对作物栽培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内容1. 作物生长发育规律:讲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态和遗传规律,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

2. 作物栽培技术:介绍不同作物栽培技术,如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技能。

3. 农业机械化:讲解农业机械化在作物栽培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农业机械的能力。

4.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讲解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农业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5. 农业生产管理与经营:介绍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使学生具备农业生产管理与经营的能力。

四、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系统讲解作物栽培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实地观察作物生长发育情况,了解作物栽培技术。

3. 实验室操作:在实验室进行作物栽培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

4. 农业生产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如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栽培实验报告步骤

栽培实验报告步骤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栽培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熟悉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材料1. 种子:小麦、玉米、大豆等。

2. 培养基:通用营养培养基、微量元素培养基等。

3. 实验器具:培养皿、镊子、剪刀、温度计、湿度计、光照计等。

4. 试剂:HCl、NaOH、蒸馏水等。

三、实验步骤1. 种子处理(1)选取健康、饱满的种子,用HCl消毒10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2)将消毒后的种子放入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保持湿润。

2. 培养基制备(1)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通用营养培养基或微量元素培养基。

(2)将培养基按照说明书比例配制,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

(3)将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中,每皿10ml。

3. 种子接种(1)用镊子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地接种到培养基表面。

(2)用剪刀轻轻压实培养基,使种子与培养基充分接触。

4. 培养条件(1)温度:将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设置温度为25℃。

(2)湿度:用湿度计监测培养箱内的湿度,保持在60%左右。

(3)光照:用光照计监测培养箱内的光照强度,设置光照时间为12小时/天。

5. 观察与记录(1)每天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发芽时间、发芽率等数据。

(2)定期观察幼苗生长情况,记录株高、叶色、根系等数据。

(3)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现象和规律。

6. 实验结果分析(1)比较不同种子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的发芽率、生长速度等数据。

(2)分析不同培养基对种子生长的影响。

(3)探讨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种子生长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小麦、玉米、大豆等种子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发芽率分别为80%、70%、60%。

(2)通用营养培养基对种子生长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幼苗株高、叶色、根系等指标均优于微量元素培养基。

(3)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种子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作物栽培学实验报告

作物栽培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作物栽培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2. 掌握作物播种、施肥、灌溉等栽培技术。

3. 观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分析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小麦种子、大豆种子等。

2. 实验仪器:播种机、测土仪、施肥机、灌溉设备、温度计、湿度计等。

三、实验方法1. 播种实验- 将玉米、小麦、大豆等种子按照规定的行距和株距进行播种。

- 使用测土仪测定土壤养分状况,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肥。

- 播种后,使用灌溉设备进行适量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2. 施肥实验- 设置不同施肥量的处理组,如低肥、中肥、高肥。

- 每个处理组播种相同的作物种子,其他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 观察不同施肥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记录生长指标。

3. 灌溉实验- 设置不同灌溉量的处理组,如少灌、中灌、多灌。

- 每个处理组播种相同的作物种子,其他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 观察不同灌溉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记录生长指标。

4. 环境因素实验- 设置不同温度、光照、水分等环境条件的处理组。

- 每个处理组播种相同的作物种子,其他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 观察不同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记录生长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播种实验- 观察不同作物种子在相同管理条件下的出苗情况,分析种子发芽率、出苗率等指标。

2. 施肥实验- 比较不同施肥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施肥效果。

3. 灌溉实验- 比较不同灌溉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灌溉效果。

4. 环境因素实验- 比较不同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环境因素的作用。

五、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掌握了作物栽培的基本技术,如播种、施肥、灌溉等。

2. 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如温度、光照、水分等。

3. 合理施肥、灌溉等管理措施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六、实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作物育种学实验报告册

作物育种学实验报告册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育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研素养。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杂交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人工杂交法,将不同品种的小麦、水稻、玉米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种。

(3)结果与分析:观察杂交种的生长发育状况,分析杂交种的遗传特性。

2. 实验二:诱变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射线照射法,对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进行处理,诱发基因突变。

(3)结果与分析:观察诱变后的种子生长情况,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体。

3. 实验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中的特定基因。

(3)结果与分析:分析分子标记与目标性状的相关性,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种子。

4. 实验四:品质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品质分析仪器,检测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的品质指标。

(3)结果与分析:分析品质指标与产量、抗病性等性状的关系,筛选出具有优良品质的种子。

5. 实验五:抗病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法,对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进行抗病性测定。

(3)结果与分析:分析抗病性与产量、品质等性状的关系,筛选出具有优良抗病性的种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杂交育种,获得了一代杂交种,其生长发育状况良好,遗传特性稳定。

2. 实验二:通过诱变育种,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体,为后续育种提供了宝贵资源。

3. 实验三:采用分子标记技术,成功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种子,为育种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4. 实验四:通过品质分析,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品质的种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种子资源。

5. 实验五:通过抗病性测定,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抗病性的种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抗病品种。

【实验】作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作物学实验报告

【关键字】实验作物学实验报告篇一:作物栽培学实验报告小麦生长分析不同播期小麦幼苗的生长分析摘要:生长分析是指通过定量测定来分析生长过程。

作物的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是通过作物的生长过程实现的。

生长既能描述植物大小的不可逆性,还能描述数量的变化,如用重量表示,干物重即是干物质生产量的指标,作物生长过程中,植株个体和群体生物产量的增长与增长速度、光合器官生产的干物质能力等有关。

对作物进行生长分析时,主要通过相对生长率(RGR)、净同化率(NAR)、叶面积比率(LAR)、比叶面积(SLA)等数据的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生长分析、干物质、光合器官、生长率、净同化率、叶面积比率、比叶面积、作物生长率、叶干重比一、目的意义运用生物观察法和作物生长分析法分析植株的物质积累、转运、分配情况及其与叶片、株高、叶面积等植物学形态特征的关系。

通过本实验,要求既要掌握作物生长分析方法,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2·1 光合器官性状2·1·1叶面积指数(LAI)2·1·2叶面积比率(Leaf Area Rate,LAR):表示作物单位干重的叶面积,即叶面积对植株干重之比。

LAR?L2?L1L1nw2?1nw1?? Ww2?w11nL2?1nL1单位为米2/克。

2·1·3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 表示单位叶重的叶面积,可反映出叶片的厚度L(LW 为叶片干重) SLA?Lw2·2干物质生长指标2·2·1干物质积累动态2·2·2干物质分配特征2·2·3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 表示单位重量干物质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

作物干物质的增长是在原有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来株体越大,其生产的效能就越高,形成的干物质就越多。

栽培学实验报告

栽培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栽培学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3. 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4. 培养实验操作规范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栽培学是研究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关系的一门学科。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掌握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小麦、玉米、大豆等种子;有机肥、无机肥;农药;塑料薄膜、水壶、喷枪等。

2. 实验仪器:电子秤、温度计、湿度计、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播种实验(1)选择生长条件适宜的实验场地,进行土壤消毒和施肥。

(2)将种子按照一定密度均匀撒在土壤表面,用塑料薄膜覆盖。

(3)观察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情况,记录生长天数、生长高度、叶片数量等。

2. 施肥实验(1)将不同种类和浓度的肥料施入土壤。

(2)观察植物的生长反应,记录生长速度、叶片颜色、产量等。

(3)分析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灌溉实验(1)按照不同灌溉频率和灌溉量进行实验。

(2)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记录叶片水分含量、生长速度等。

(3)分析灌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病虫害防治实验(1)在实验田中引入病虫害。

(2)观察病虫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采用不同防治方法,如农药喷洒、生物防治等,观察防治效果。

5. 显微镜观察实验(1)采集植物叶片、茎秆等部位的组织。

(2)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组织结构等。

(3)分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播种实验通过播种实验,可以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掌握播种技术,提高播种成活率。

2. 施肥实验施肥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浓度的肥料对植物生长有显著影响。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3. 灌溉实验灌溉实验表明,适量灌溉有利于植物生长,过度或不足灌溉都会影响植物生长。

4. 病虫害防治实验病虫害防治实验结果表明,合理防治病虫害可以降低损失,提高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基础实验大纲农学基础实验Experiment of the Foundation of Agronomy1、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课号:01600003j适用专业:植保(植)、植保(农药)理论课总学时:40实验总学时(周学时):16学时(4学时/周)学分:0.5学分开出实验个数:(验证实验6 个;综合实验0 个;设计实验0 个;创新性实验0个)应开实验学期:第5学期2、实验课程简介农学基础实验课是针对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作物的形态特征观察、产量构成以及产品品质等内容。

共6个实验:(一)作物分类与识别;(二)禾谷类作物形态特征观察;(三)豆类作物形态特征观察与大豆性状演化;(四)马铃薯形态特征观察与淀粉含量测定;(五)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六)种子检验。

其中(一)、(二)、(五)、(六)分别为4学时,(三)、(四)分别为2学时。

该课程所有的实验类型均为验证实验,教师讲解相关理论内容,由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结合感官观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讲授的有关知识。

3、实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1)实验教学目的通过实验课来验证和补充课堂理论知识,使得教学内容系统化,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讲授的有关知识,感性认识结合理性认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基本要求①通过实验(一)、(二)、(三)、(四),学生应掌握作物的分类和识别的方法,能够根据形态特征区分作物,结合课堂教授内容,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功能及形态上的变化。

②通过实验(五)掌握作物产量构成因子的概念,能够区分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影响因子,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栽培技术措施是如何对产量构成因子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产量。

掌握产量计算方法。

③通过实验(六)掌握种子检验的目的、检验指标以及指标的测定方法。

了解室内检验和室外检验指标的区别。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自编教材5、考核方法实验报告、平时操作及口试相结合。

6.实验大纲主撰人:刘丽君(一)实验项目1 作物分类与识别1、实验特点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实验类别:专业计划学时:3学时每组人数:3人,首开日期:9月2、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作物分类方法及依据,掌握各作物的名称,各作物种子的形态特征、植株的外部形态特征能将常见的栽培作物进行归类。

4、实验内容提要在实验室内观察作物的种子、植株标本;标本圃观察作物的成株。

5、实验操作要点(1)实验室内观察作物种子,掌握各作物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内部构造。

(2)实验室内观察成熟植株标本,掌握各作物植株的外部形态特征。

(2)标本圃内观察各作物生育期间的植株标本,注意观察各作物各器官的形态特征。

(3)对所观察的作物进行归类。

(4)根据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6、注意事项有些作物田间长相形似,应注意观察识别。

(二)实验项目2 禾谷类作物一般形态特征观察1、实验特点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实验类别:专业计划学时:3学时每组人数:3人,首开日期:9月2、实验目的与要求识别禾谷类作物一般形态特征,并初步掌握禾谷类作物各个器官的形态特征及名称,能从形态特征上区分第一禾谷类作物与第二禾谷类作物,辨认常见禾谷类作物,尤其小麦、燕麦、大麦和黑麦的区别。

禾谷类作物是人类栽培最多以收获籽实为主的禾本科植物。

在形态结构上几种麦类作物有许多共同构造与禾谷类其他属不同,在生物学方面也有类似情况。

因此,禾谷类被分为第一禾谷类和第二禾谷类作物。

第一禾谷类作物包括小麦属、大麦属、燕麦属和黑麦属。

第二禾谷类包括稻属、玉米属、粟属等。

本次实验主要从根、茎、叶三部位来观察禾谷类作物幼苗的形态特征,并能根据特征将之区分;观察禾谷类作物成熟植株的特征,尤其穗部特征;观察禾谷类作物种子的外部特征及内部结构。

5、实验操作要点(1)观察禾谷类作物幼苗的形态特征,主要观察根、茎、叶三个部位的特征,凭借放大镜观察茎和叶片上茸毛的有无、浓密程度以及一些细微结构。

(2)观察禾谷类作物成熟植株的形态特征,尤其是穗部特征、地上茎与地下茎的区别。

(3)观察禾谷类作物种子、果实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

(4)根据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6、注意事项注意分清第一禾谷类和第二禾谷类作物形态特征上的区别;有的禾谷类作物幼苗较小,有些形态特征可能会被忽视,尤其叶结构当中的叶舌、叶耳,应认真观察,可选择相对较大的幼苗来观察。

注意观察各作物种子的背部和腹部,认真观察胚和胚乳的位置。

(三)实验项目3豆类作物形态观察及大豆性状演化1、实验特点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实验类别:专业计划学时:2学时每组人数:3人,首开日期:9月2、实验目的与要求观察了解豆类作物各器官的一般形态特征,并能根据形态特征对几种主要豆类作物幼苗进行区别,通过对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了解作物进化过程中性状的演化规律。

4、实验内容提要主要是对豆类作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比较,了解豆类作物各器官特征上的差别,正确区分几种主要豆类作物的幼苗。

测量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株高、茎粗、直立程度、节数、荚数,种子大小,通过所获得的数据描述大豆性状演化趋势。

5、实验操作要点(1)观察豆类作物幼苗的形态特征,主要观察根、茎、叶三个部位的特征,凭借放大镜观察茎和叶片上茸毛的有无、浓密程度以及一些细微结构。

(2)观察豆类作物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以及内部结构特征。

(3)观察比较豆类作物花的构造、荚果形状和着生部位。

(4)取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成熟植株各5株。

(5)对所取样株进行株高、茎粗、直立程度、节数、荚数、种子大小(百粒重)的测量。

(6)根据以上测量的结构描述大豆性状的演化规律。

(7)完成实验报告。

6、注意事项注意豆类作物子叶出土情况,豆类作物叶有子叶,真叶和复叶,有些作物的第一对真叶也是复叶,观察时应认真。

大豆性状演化部分所的数据应当是5株的平均值,百粒重应当是三次称量的平均值。

(四)实验项目4马铃薯形态特征观察及淀粉含量测定1、实验特点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实验类别:专业计划学时:2学时每组人数:3人,首开日期:10月2、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马铃薯各个器官的形态特征及名称以及马铃薯淀粉含量测定的一般方法。

4、实验内容提要本次实验主要从根、茎、叶三部位来观察麦类作物幼苗的形态特征,并能根据特征将之区分;观察麦类作物成熟植株的特征,尤其穗部特征;观察麦类作物种子的外部特征及内部结构。

5、实验操作要点观察马铃薯植株块茎、地上茎、叶、花、果实各器官的形态特征,观察马铃薯块茎的内部结构特征。

比重法测定马铃薯淀粉含量。

(1)观察马铃薯块茎的形态特征及内部结构,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特征。

(2)称取清洗干净的马铃薯块茎10斤,用拉力计在空气中称重。

(3)将称取的马铃薯块茎装入丝袋后,完全浸入水中,在水中称重。

(4)根据称量结构计算出马铃薯的比重。

(5)计算马铃薯淀粉含量。

(6)完成实验报告。

6、注意事项马铃薯浸入水中时应是完全浸入,但不能沉到底部。

在观察马铃薯块茎结构时应用垫板垫好后,再用解剖刀将块茎切开。

(五)实验项目5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分析1、实验特点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实验类别:专业计划学时:3学时每组人数:3人,首开日期:10月2、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本实验掌握作物产量构成因子的分析方法,了解作物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产量的影响,并通过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分析来估算作物的产量。

4、实验内容提要以不同密度条件下获得的大豆、小麦成熟植株为实验材料,分析两种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并估算两种作物的产量,通过分析得到的数据和产量估算结果分析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产量构成因子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

5、实验操作要点(1)分别计算出不同栽培条件下每平方米的穗数(小麦)或株数(大豆)。

(2)随机抽取小麦成熟植株20株(大豆取10株)。

(3)计算20株小麦的穗数(10株大豆的荚数)。

(4)将抽取的样株脱粒,计算出籽实粒数,然后求出每穗粒数(小麦)和每荚粒数(大豆)。

(5)用数粒仪数出小麦1000粒,大豆100粒。

(6)用电子天平称出千粒重和百粒重。

(7)将以上步骤获得的数据代入公式估算小麦和大豆产量。

(8)完成实验报告。

6、注意事项取样株时一定是按加权法随机抽取包含大、中、小穗的样株,不能从中只挑取大穗或荚密的植株,否则估算产量结果会明显偏高。

(六)实验项目6种子检验1、实验特点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实验类别:专业计划学时:3学时每组人数:3人,首开日期:10月2、实验目的与要求学会种子室内检验的一般方法,掌握种子净度、发芽势、含水量、容重、千粒重的测定方法,正确计算播量。

4、实验内容提要种子检验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少的必要环节,主要是鉴定种子品质和种子的播种品质。

种子检验包括田间检验和室内检验两大部分。

本次实验主要进行的是室内检验,主要是对播种材料的种子品质进行检验,检验项目包括种子净度、发芽势、发芽率、含水量、容重、千粒重的测定方法,并掌握播种量的计算方法。

5、实验操作要点(1)利用分样器从原始样本中获取平均样本,再利用十字分样法获得小样本。

(2)检验①种子净度(清洁率)检验:样本中去掉杂质和废种子后,留下本作物好种子的重量占样本总重量的百分比。

②发芽势和发芽率的检验③计算种子利用率④种子千粒重(白粒重)的测定⑤根据计算结果计算播种量⑥利用粮食水分测定仪测定种子含水量⑦利用容重器测定种子容重(3)完成实验报告6、注意事项(1)所取小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

(2)实验操作以前,必须按照仪器使用说明熟悉仪器的使用原理和操作要求。

(3)每次检验数据结果均应是三次检验数据的平均值。

(4)发芽势和发芽率检验结果不可能在本节实验中获得数据,应根据实验规定的时间观察测定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