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词的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执着而又超脱的诗化人生r——浅析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词创作

执着而又超脱的诗化人生r——浅析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词创作

执着而又超脱的诗化人生r——浅析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词创作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大概也是最能展示出他那执着而又超脱的诗化人生的时期就是他在黄州时期的诗作。

一、苏轼在黄州官职的生活苏轼在黄州任职期间,先后担任桐庐县丞,贡官,黄南军使,左迁大吏,担任过劳役,几乎可以说是遍体无过。

然而,即使受封为官,他也不忘保持自己乐观开朗的性格,并努力为贫弱敦倒而尽职。

这种贫穷又伟大的人生最终变成了苏轼的精神家园,为他的诗作提供了无数的灵感和创作动力。

二、作品沉浸精神生活在黄州时期,苏轼的诗作尤其接近精神生活,展现出执着而又超脱的独特的诗意观。

他的诗歌立意深邃,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平面的讲述,诗意清新纯净,抒情优美,诗句中蕴藏着他对生命、社会、空间世界及时间意义的深刻体悟。

三、苏轼诗中时空交融苏轼的诗歌中,内心思考和对时空现实的反思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独特而又博大精深的诗思系统。

他把历史、地理空间作为表达自我情感的重要意象,向人们展示他对于生活和存在的审视及理解。

有的诗里,苏轼把古典的传统神话、历史经典,融入时空交融的灵性主题,诗句中对时间的伟大及空间的无限深刻的叙述,让我们在仰望生命的旋律中,从容而踏步的前行。

四、文学传统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作直接或间接受到唐宋文论传统的影响,其诗思贯穿了儒家自我立论,认为生命唯有永恒不变这一原则可以获得畅达,例如他的《柳林居士离别写井》,他欣赏人生的静谧把握了自然的生命活力,里面充满着深深的宗教意义,强调一种有序的静态空间定格于焦灼而不断变化的时间流转。

总结来说,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歌创作刻画出他深切而又超脱的诗意世界,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他把内心思考与对时空实在的反思有机结合,将时空与精神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精神家园,这也意味着他为未来的诗人精神状态树立了一个宝贵的标杆。

苏轼写黄州的诗词

苏轼写黄州的诗词

轻舟已过万重山——苏轼写黄州的诗词黄州,自古就是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

据史书记载,唐代就有“黄州府”之称。

宋代文学巨匠苏轼,曾被贬到黄州,在此度过了大部分余生,留下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苏轼写黄州的诗词。

首先,我们来看看苏轼最有名的一首诗——《赤壁怀古》。

这首诗描绘了他在黄州游览峡谷时的想象,借古论今,情感激荡。

其中有这样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句诗表现了苏轼对大自然的赞叹,赞叹花的容颜和露水的妩媚。

他在黄州的山水间游历,感性领略万象,从而写出了这样具有诗意的词句。

除了《赤壁怀古》,苏轼在黄州还写下了《临江仙·满江红》。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首很重要的诗歌。

它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物,空灵遥远,惹人思索。

苏轼写道:“邀月对影成三醉,笑渐不闻声渐悄”。

这是对生命美好的驾驭,较好地揭露了精神世界秩序的某种优雅。

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感受到苏轼内心深处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另外,在苏轼在黄州时还创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是一首词,词中表达了苏轼对生命的探索和人生意趣的追求。

其中的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被后人传颂至今,成为经典的文学名句。

这句词,把生命的伟大与生命的短暂一一展露,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苏轼对“趁年华悠悠,唯愿每日情更浓”的深情追求。

总体来看,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诗歌,不仅描绘了黄州和江南的风物,往往配以自己的情感与思考,更表达了对生命、自然、理想的思考和追求。

这一系列作品不仅在宋代文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苏轼的诗歌首先是文学作品,但更是人生的见证。

他的诗词在很大程度上看似不食人间烟火,但其中所体现出的人生意味和相信,却是弥足珍贵的。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词赏析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词赏析

价值观念
文学价值
该词是苏轼文学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 价值。
思想启示
该词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对人们思考人生、追求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 启示作用。
文化价值
该词是宋代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思想潮流,对 于研究宋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5
作品影响与文学价值
作品影响
社会影响
这首词是苏轼初到黄州时的作品,表现了他在困境中的孤独和苦闷,反映了词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对比
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 将孤鸿与幽人对比,表现 出苏轼对自由与孤独的深 刻思考。
表现形苏轼独特的艺术 风格。
形象生动
苏轼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描述了孤鸿夜宿的情景 ,使读者如临其境。
含蓄蕴藉
尽管词中表达了作者内心 的孤独和苦闷,但同时也 表现出苏轼深沉含蓄的一 面。
历史地位
这首词在苏轼的词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标志着苏轼创作的一个新阶段,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传承价值
这首词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深受后人喜爱和传颂。
文学价值
1 2
艺术特色
这首词以景生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孤月、疏 桐等景物,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寓居定慧院
苏轼在黄州定慧院寓居时,由于 身世的变迁和环境的陌生,内心 充满了孤独和寂寞。
作者介绍
01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
眉山)人。
02
文学成就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其文学
作品数量丰富,涉及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

苏轼 黄州 诗词

苏轼 黄州 诗词

苏轼黄州诗词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官员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诗词以丰富多样的题材、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个人感悟而闻名于世。

其中,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官期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黄州之行苏轼在1071年被贬谪至黄州,任黄州知州。

此次贬谪对苏轼来说既是打击也是机遇。

黄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而苏轼也正是在这里发挥了他的智慧和才华。

深情乡土1.《黄州快哉亭记》:苏轼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黄州的山水、人情和文化。

他深情地写道:“先帝于梓潼之隘,抱石垒之固,连襟隆冕,沉舆千乘,瞻云泉而恣意于回日,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逢此景者,得而言者,实未之有也。

” 通过这篇文章,苏轼表达了对黄州的眷恋之情。

2.在黄州任职期间,苏轼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

他通过举办诗会、题赋和讲学等方式,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他还在黄州创作了许多佳作,其中包括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文辉映1.《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任官时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词中融入了苏轼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表达了他对黄州山川的深情厚意。

其中有句“胡天八月即飞雪,千里黄云白日曛。

”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黄州的秋天景色。

2.《赤壁赋》:苏轼在黄州任职期间创作的这篇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它是苏轼对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描述,通过对赤壁战役背景、英雄人物和战争场面的描绘,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文学才华。

苏轼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苏轼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还表现在他对文化建设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中。

文学造诣1.苏轼的诗词以其多样性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而闻名。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涵盖了山水田园、宴会豪情、历史传说等各个方面。

在黄州期间,苏轼的诗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对黄州大好河山的赞美和激情。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
苏轼的《黄州词》是一首记录了故乡黄州的悲凉景象的诗歌,其中抒发了苏轼对故乡的思
念及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切感受。

诗中,苏轼以抒情的手法描绘了黄州的萧索景象:“烟萝连城萧萧,离家千里梦断。

江山
改变犹未极,灯影夜夜梦里来”。

这里的“江山改变”暗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苏轼对家乡
的思念。

此外,诗中的“江山改变”也暗示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的愤怒,他把当时的社会矛盾归咎于“江
山改变”,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谁家新燕啄春泥,故园旧柳烟笼细。

芳草天地外,落花风雨里”。

这里的“芳草天地外,落花风雨里”,暗指苏轼对当时社会腐朽的指责,他认
为社会的腐朽,正如风雨中的落花一样,无处可寻。

总之,苏轼的《黄州词》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及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
切感受。

诗中的“江山改变”,也暗示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他把当时的社会矛盾归咎
于“江山改变”,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指责。

从黄州词看苏轼旷达词风的形成

从黄州词看苏轼旷达词风的形成

120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是在他半世飘零、九死一生,归来到金山后所作,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并没有将自己在朝时翰林学士、礼部兵部等职务引以荣耀,而是把这遭贬谪的半世视为自己的功业,其中我们不难看出苏子自嘲的意味,但这首自题诗也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贬谪生活在他一生中的位置。

苏轼从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任,到“乌台诗案”后贬黄州、汝州,及晚年远谪岭南,贬谪生涯历十数年,却一改屈贾的怨愤、韩柳的戚嗟、元白的悲泣的心态,善于化解心中的幽怨牢落,淡然地面对忧患,顽强地求得生存。

后世往往用“旷达”作为苏轼贬谪词的词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有对“旷达”作为一种文学风格类型的定义:“生者百岁,相去几何。

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何如尊酒,日往烟萝。

花覆茅檐,疏雨相过。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1]由此可以看出,“旷达”是认识到了生命的短暂、欢乐良少而忧愁苦多之后的乐观和智慧、是建立在人生种种苦难之上的热爱与开阔。

然而苏轼自己也曾说道:“处患难不戚戚,只是愚人无心肝尔,与鹿豕木石何异!”[2]在东坡的贬谪词中也充满着“羁客迁人之感”,但并不是每一首词都体现出他旷达的情怀,事实上苏轼也有着在人生苦难的磨砺中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前,苏轼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前途无量。

黄州之贬是苏轼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大的坎坷,考察苏轼在这个时期的心态变化,对了解苏轼贬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分析其旷达词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苏轼初到黄州,内心的落寞自所难免。

更何况黄州地处偏远,与外界疏离、隔绝,“黄州真在井底。

杳不闻乡国信息”[3]。

这种闭塞加重了身为犯官的苏轼“忧谗畏讥”的心理:“某自得罪,不复作诗文,公所知也。

不惟笔砚荒废,实以多难畏人,虽知无所寄意,然好事者不肯见置,开口得罪,不如且已,不惟自守如此,亦愿公已之。

”[4]“平生文字为吾累”。

[5]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苏轼在贬黄初期内心的寂寞。

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研究报告

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研究报告

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研究报告
标题: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生活与文化影响研究报告
引言: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画家、政治家。

由于持不同政见,他多次被贬谪。

其中,贬黄州是苏轼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状态、文化影响以及他在黄州留下的诗文作品与文化遗产。

一、苏轼被贬黄州的背景
1. 苏轼多次被贬谪的原因
2. 被贬黄州的时间和经过
二、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
1. 黄州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2. 苏轼担任黄州知州的治理政策与成绩
三、苏轼的文化影响
1. 黄州地区文化背景与发展状况
2. 苏轼对黄州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四、苏轼在黄州的文学创作
1. 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诗词作品特点与风格
2. 黄州地区的文学人脉及对苏轼文学的影响
五、苏轼在黄州的书画艺术与文化遗产
1. 苏轼在黄州的书画创作与艺术风格
2. 苏轼在黄州留下的文化遗产及其传承
结论:
苏轼被贬黄州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历史节点,这段经历不仅直接影响了他的个人生活,也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黄州期间,苏轼发挥了他在政治、文化和艺术领域的才华,留下了众多优秀的诗词作品和书画艺术,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苏轼被贬黄州后生活和文化影响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苏轼这一历史名人的个人经历和文化价值。

苏轼词黄州词四首

苏轼词黄州词四首
总结词
这首词上片描写穿林打叶的风雨声,下片则通过抒发人生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和感悟。整首词语言平易近人,意境深远,是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详细描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总结词
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时期创作的,通过对细雨斜风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感受和人生的思考。
苏轼词黄州词四首
CATALOGUE
目录
苏轼与黄州 苏轼黄州词四首概述 苏轼黄州词的艺术特色 苏轼黄州词的影响与评价 苏轼黄州词的现代意义
01
苏轼与黄州
苏轼自幼聪颖好学,早年在京城应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后历任多地地方官和朝廷命官。
苏轼的文学造诣深厚,诗、词、散文均有卓越成就,是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后人对苏轼黄州词的评价非常高,认为这些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苏轼在黄州的创作,不仅是他个人文学成就的巅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苏轼黄州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学家和读者的广泛赞誉。这些作品被广泛传颂、研究和学习,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05
苏轼黄州词的现代意义
面对困境,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词作中,展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使面临逆境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积极。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启示,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
追求心灵的自由与独立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词作中,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以及对世俗束缚的反抗。这启示现代人要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独立,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受外界的束缚和限制。
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与自我反思
04
苏轼黄州词的影响与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黄州词的艺术成就安安摘要:“乌台诗案”对苏轼来说是一次沉重的、甚至是致命的打击,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大挫折。

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影响他的创作,相反黄州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尤其是词,其数量之多、题材之广、艺术成就之高,不得不让我们惊叹,其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词风旷达,。

文章从东坡心态转变代表作、题材内容、风格几个方面来浅析苏轼黄州词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苏轼黄州词,心路历程、题材内容、风格苏轼,一个打不倒的人,一生被贬谪无数次,但都没有消磨他的意志。

黄州是他在遭遇人生第一次沉重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的地方。

但苏轼不是一般人,他是贬谪与流放的达者,他没有消沉,没有绝望。

当然苏轼到黄州后心态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而这些代表其心态转变的词作也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

一、心路历程的独特艺术(一)、寂寞沙洲冷东坡初到黄州的心情最具有代表性的词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天,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整首词用一个字来说就是“寒”,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不寒而栗”。

对于苏轼这样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这样不寒而栗的词在苏轼的词里是很少见的,但乍贬黄州,他“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李方叔书》)。

“缺月挂疏桐”,“缺月”挂在“疏桐”上,残缺至极,两个缺并在一块儿,两倍的缺;“漏断人初静”,当时苏轼刚到黄州,没有住在临皋亭,也没有住在东坡雪堂,而是一个人住在定慧院,一个人听着滴漏的声音,嘀嗒、嘀嗒……一声又一声,就像在计算生命的时间,突然滴漏的声音停了,作者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本来还有滴漏声陪伴自己,现在连漏也断了,真的只有自己一个人了,周围静得可怕。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此刻没有朋友,没有交往,没有书信,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他把自己说成“幽人”,和“孤鸿”作对比,又是两倍的孤独,自己好似孤鸿,好似一只惊弓之鸟。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那只孤鸿受了惊吓,飞了起来,自己心里有恨,但却没有人搭理。

他恨没有管住自己的嘴巴、恨自己话太多、恨反对变法被贬谪黄州、恨自己的才华太高因诗获罪……所以以前觉得值得骄傲的东西,现在全都转变为恨了。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鸟哪儿都不敢栖,这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最后只能停在沙洲上,但沙洲也只是暂时的,水涨了就没有了,就得重新找栖息之地。

此词归于咏物词,清人陈廷焯《云韵集》卷二说“寓意深远,笔力高绝。

此种地步,不惟秦、柳不能道,即求诸唐宋名家亦不能到”,“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到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

”艺术上,其造诣如清黄蓼园《蓼园词选》所说:“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诸神品。

”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二跋东坡乐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阕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苏轼咏物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其艺术之高不得不让人惊叹。

(二)、也无风雨也无情苏轼是个乐观旷达之人,是个聪明人,他明白自己不能老是像只惊弓之鸟,惊惧苦闷,于是自己找出路。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轼慢慢的适应了黄州的生活,心情也渐渐的平复,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近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

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

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此词的小序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这是一种多好的心态,大家都觉得狼狈、尴尬,但作者看到的却是雨后的晴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说不要惧怕雨穿林打叶的淫威,“莫听”既是对同行者说,也是对自己说。

“何妨吟啸且徐行”说的是面对狂风暴雨唱着小曲、打着口哨镇定自如的缓缓前行,显示了作者藐视风雨的豪情壮志。

“行杖芒鞋轻胜马”说在泥泞中行走自然艰难,但是依然觉得轻松,就像骑在马上一样。

“谁怕”二字一语双关,不怕眼前的风雨,也暗涉不怕政治之风雨。

“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的一辈子都要遇到风雨,都是披着蓑衣走过一生,这很正常。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微风吹来了还有些冷,把我们的醉意都吹醒了,你看刚刚还在下雨,但现在太阳不是出来了吗?虽然已经是黄昏了,但起码已经出来了。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回首看看刚刚萧瑟的地方现在已是晴天,人生在世也一样,会面对两种天气,晴天和阴天,谁也躲不过,晴天时不要太得意,阴天也不用太沮丧,看透了这个机关,参透了人生的道理,也就没什么好怕的了。

到此他不在怕什么了,使自己融入黄州的生活。

此词被定为记游词,写的是“道中遇雨”,但是几乎没有正面描写风雨,而是把重点放在词人对待风雨的态度上。

作者只是借风雨中不怕风雨的心情,来表达人生虽有挫折但也不必畏缩、不必灰心的思想。

在同行者都觉得狼狈的情况下,反方向表现他的旷达、乐观、倔强的心态。

(三)、江海寄余生苏轼心态的再转变且来看看《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方智范《融理入景,理与景话》:“‘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这首词,作者在艺术处理上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将由自然景象所激起的万枨触,俱不形诸文字,而只对自然景物本身作了简洁平易的描绘。

”但细看起作者的豁达心态也跃于纸上。

开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写得很有意思,诗人为什么不说“醉复醒”,这是作者不想醒过来,开始是醒的,后来醉了,然后醒了,接着又让自己醉,一句话写了四个回合。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风声。

”怎么敲门都没人搭理,只能自己倚着拐杖听江声,但其实听的是自己心里的声音。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儿引用了庄子的思想,庄子认为人的身体是自然给的,不是自己的,作者感慨,身体不是自己的,自己的命运自己不能自主,老是被一些蝇营狗苟的事情所扰。

但他还是想通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句话曾吓到了黄州太守,以为他要“逃跑”,但后来一看在家里待得好好的。

苏轼虽然反复吟唱“归去”,但他并未隐退,也从未真正“归田”,他的吟唱只是对于陶渊明代表的士人出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而已。

可以说通过这种方式,东坡的心里真正找到了寄托,找到了归宿,他看懂了、也习惯了世俗的蝇营狗苟,再大的风雨也打不倒他。

到此,东坡的旷达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也真正从被贬的苦闷中走了出来。

但对于苏轼的黄州词,他心态转变的几首代表作只是冰山一角,并不能真正呈现其词的艺术成就。

要从其题材内容以及风格上来看他的黄州词才能体会其的魅力所在。

二、黄州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苏东曾自言“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不难看出苏轼自己也承认了再黄州的成就。

的确,东坡在黄州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词的创作质量和数量上都是空前的多,赢得了好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一直有无数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认定东坡在黄州的词是47首;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问世,其中将东坡黄州词认定为65首;进入20世纪末21是世纪初,东坡词研究可以说又出现了高潮,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饶学刚《东坡黄州词目订正》和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的出版,就是苏轼词研究丰硕成果的体现,他们经过反复研究将黄州编年词落实到近100首,这个数量占他整个词作的四分之一还多。

这么大的数量苏东坡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为什么他在其他地方就没有这个成绩?这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探究后原因如下:1、“乌台诗案”对其身体和精神的打击巨大,心有余悸,不敢写诗,转而写词。

苏东坡平生第一次遭受贬谪流放黄州这样残酷的政治打击,心里极度孤寂、苦闷,他需要排解忧愁,但又不敢用诗,于是他想到了词,词属游戏文字,作“小词不碍”。

王兆鹏从东坡出生于“全身远祸”、“反讽怨愤”、“谑浪游戏”的心理来分析,说他利用“小词”来自由充分地灌装心里的苦酒。

同时在黄州期间苏轼对诗和词的态度有着极大的反差,他几乎达到了谈诗色变的地步,词是东坡的最佳选择。

莫砺锋则持“东坡的刚强不屈的性格,决定他黄州诗少词多”论。

而苏轼之所以不回避词是因为词在时人眼里只是遣情娱乐的小道,并不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和重大意义,不会有人在词里找罪证。

陈冰清提出“以词代诗”、宣泄“谪居的痛苦”观,把词当诗写提升了词的格调和境界。

苏奕在《示儿编》里说“子美以诗为文,退之以文为诗,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还有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东坡的词开了新风,词所表达的不再是情爱,不再是酒宴中歌舞助兴的,也不是文人雅士用来消遣的。

苏轼在黄州却是用词来抒发自己的抱负、理想,从题材、内容、风格上都得到了提升。

2、忧国爱民之心驱使其以词言志。

苏东坡虽然是个贬谪之人,但是他依然坚持儒家的仕宦文化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政治初衷始终没变,故而以词言志。

100多首黄州词中有大量的比例是在言志,在写民生,在写情谊。

3、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黄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对东坡词的创作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黄州山川秀美,风俗淳美,人杰地灵。

“府境通接淮楚,襟带江汉。

临深负险,岐在雄镇。

”东坡游览了黄州的多个景点,且每游必作,真是形成一个游览、创作的高潮。

4、苏轼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修养。

东坡是文学艺术的天才与全才,天资聪颖,但也绝不松懈,有着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修养。

黄州词如此多的数量预示了其内容的丰富性。

苏东坡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才气将笔投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题材十分广泛。

正如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前言中所说:苏轼三百多首词,比北宋任何词人留下的词都多,而且“内容丰富:有对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有在受到政治迫害时苦闷而又旷达的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的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故旧深沉的眷念,有对丑恶事物的讥讽;写了火树银花的都市繁华,也写了静谧的农村和渔家;寒夜孤灯的客馆,也写了歌吹热闹的宴会;写了达官贵人,也写了流落江湖卖唱的游女……题材之广突破了前人。

”突破100首,多达107首的黄州词中有10首归隐、隐括词(其中隐括词6首、归隐词4首)、8首赠答词、7首咏物词、7首记游词、7首家妓词、7首回文词、6首渔民词、5首感旧词、5首时政歌谣、5首爱情词、5首寄远词、5首送别词、5首农村词、4首情爱词、4首写景词、2首唱和词、2首丫环词、2首戏谑人生的词、2首言志词、2首集句词、2首写人生的词、1首亲情词、1首咏史词、1首怀古词、1首歌妓词、1首离别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