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苏轼的精神世界

合集下载

苏东坡事迹及精神

苏东坡事迹及精神

苏东坡事迹及精神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美食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文学创作、政治事务、教育改革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的事迹和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东坡的事迹颇多,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政治上的才干和廉洁。

他先后担任过各级官职,包括郡守、知州等,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改革,以“慈民为本”的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种植新品种的粮食作物,推动农业发展。

他还注重教育改革,提倡普及教育,为贫困学子提供奖学金,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他还积极参与灾害救助,为受灾的百姓提供物资和资金支持。

他的廉洁政治、关心民生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后世政治家的楷模。

苏东坡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对人民的关怀。

他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诗词豪放洒脱,意境深远,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善于抒发情感,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人生百态的思考。

他的散文也以真实感人、抒发情怀而著称,他的《赤壁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此外,苏东坡还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他的行草和楷书成就极高,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艺术瑰宝。

苏东坡的精神也体现在他对人民的关怀上。

他心怀天下,他关心民生,为百姓做出了很多贡献。

他的政治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他积极推行改革,为百姓谋福利。

他注重教育改革,希望人民能够通过教育得到提升。

他在灾难中积极参与救助,为灾民提供援助。

他在行为上以身作则,廉洁奉公,树立了榜样。

他的关怀和付出,使他成为后世人们景仰的楷模。

苏东坡的事迹和精神给后世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政治智慧和廉洁奉公的品质是我们仰慕的榜样,他的文学成就和对人民的关怀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苏东坡的事迹和精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做出贡献。

苏轼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的象征

苏轼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的象征

苏轼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的象征苏轼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的象征。

他的超然与执著铸就的达观不仅使他智慧而艺术地把握了坎坷、苦难的人生,也使他成了封建时代最高贵、最伟大、最具人格和艺术魅力的文人。

苏轼不仅是一个超脱的文人,更是一个潇洒的人间过客,一个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生大师。

他的一生坎坷,一直处于新旧党争之中,并深受两党的排挤,饱尝宦海沉浮,但是,他几次大起大落却始终永打不倒。

他的性格正直而又乐观、旷达、超然。

这与他独特的人格精神分不开的。

苏轼的人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并对三家兼容并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现苏轼个性的人格精神体系。

儒家讲求入世,苏轼做官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大事业,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敬佩英雄,更渴望成为像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甚至在已经“鬓微霜”的年龄,仍发出“又何妨”的呐喊,强烈的入世精神表露无遗。

他会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悲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壮志未酬,功业无成,失望至极,更从反面表现了苏轼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儒家的思想在他的性格中体现为忠诚、刚正、忘我、爱民。

他忧国忧民,为民做事,同时直而不随,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见解,坚持正道,不因哪方是得势新贵而趋附于任一边。

这也是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的重要原因。

这些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典型的“君子”形象和理论。

苏轼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讲求辩证处世,物我合一。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就像一场梦,辉煌像周瑜一生,失意像我苏轼一生,都是一场梦而已。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一切的失意潦倒,愁苦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只是一个瞬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人无尽也”,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苏轼是一位有着“苏东坡,宋代两大词人”之称的南宋诗人、书法家和思想家,他的诗、书法及思想等体现了他特有的“旷达”精神。

旷达,蕴涵苏轼的博大胸怀及其超越常规的思想scope,它代表着一种独立的境界,
在不受任何种类束缚的情况下前行,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

苏轼具有旷达精神,他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心,不拘一格,为了进一步追求人生,在颠
沛流离、屡遭权势之侮抑时走遍大江南北。

此外,他在文章中也经常抒发出“旷达”精神,比如他的《赤壁赋》中有“廉言千古谁人传?一从赤壁到化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

”这种旷达的精神,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执着。

苏轼的旷达之路不仅体现在诗歌作品中,而且也渗入他的书法作品中。

他的《南乡子》、《兰亭序》等书法名家作品中表现出婉约抒情,隐晦内敛,充满民族特色的笔墨深情,以及“清雅豪放”的天然风格,展现极具人文气息的旷达精神。

此外,苏轼的思想也体现着“旷达”的精神。

他肩负着父辈的遗志,他历尽困苦回归
故乡,活出“游园惊梦”的人生,在时光的春潮中把友情的火焰传承了下去。

面对世俗的
束缚,他始终保持着“旷达”的思想视野,思想高瞻、道德高尚,其“旷达”受到了广大
群体的爱戴、赞许与推崇。

苏轼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文人,他的旷达精神已然深入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底,他的
文诗书法和思想,都体现出其旷达的精神,更蕴含着深刻而又灵魂深处的情感。

他的作品
激发人们思考世界、肬自身以及内心的深处,推动着我们走向“旷达”之路,实现充实而
有意义的人生。

《东坡乐府》的精神世界研究的开题报告

《东坡乐府》的精神世界研究的开题报告

《东坡乐府》的精神世界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东坡乐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部乐府诗集,共收录了苏轼生前所作的138首乐府诗歌,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这部诗集在历史上曾多次传抄,并且引起了后世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苏轼的东坡乐府表现了他的个性、民俗、风俗、城乡景色、历史传说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

二、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东坡乐府》中所体现的苏轼的精神世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苏轼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继承。

2.苏轼对生存状态的认识和思考。

3.苏轼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探索。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东坡乐府》原文的深入阅读和分析,结合苏轼的个人历史、时代背景和文学思想等多方面信息,对其文化内涵和精神趋向进行探索和分析。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识苏轼的文化思想、推广《东坡乐府》的优秀文化传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此外,这个研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识别和认识。

五、预期目标
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对苏轼的文化思想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阐释,进一步探讨《东坡乐府》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为推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赤壁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拓展课——探究苏轼的精神世界教学准备学情分析《赤壁赋》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一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赤壁赋》是苏轼和朋友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之作,是用散文的手法写的赋,也就是散体文赋。

作为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融诗、赋、文为一体,叙事简括清晰,写景清爽怡人,抒情情思幽渺,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客人一曲洞箫,“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运用联想和想象,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凄切婉转,悲咽低回,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苏子愀然”,由欢乐转入悲凉。

作者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的消极的人生观,其实这也是作者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的思想的一方面。

接下来苏轼针对客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进行阐释,时间无限,个体生命有限,但人类生命是永恒的,以宽慰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展示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

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占有的角度进一步解说,思想情感由此深化,心胸由此开阔。

客人听了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首尾呼应,从游赏吟诗饮酒之乐,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分剖解析,层层深入。

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巧妙自然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篇文章波澜起伏,文思兼美,诗情画意俱现。

整篇文章很好的体现了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自我坚守,既能淡然入世,又能洒脱出世。

苏轼的精神世界

苏轼的精神世界

苏轼的精神世界苏轼的精神世界苏轼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圆融兼通,在不同的处境中,能够以不同的思想体系支撑着自己的人生信念。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轼的精神世界,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苏轼往往能够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心态。

苏轼的顺生、达观态度,浸透着佛家“禅学”思想的影响。

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来看,在逆境中能保持乐观,并且出之以自然旷达,而不是放大自恣,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但苏轼却能够常常如是坚持。

这在苏轼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明证。

苏轼贬官黄州期间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一个岁末的不眠之夜,自己与同样被贬在黄州的张怀民漫步在承天寺庭中的情形。

清幽如水的夜景描绘,“何夜无月,何处无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议论,全然没有迁客骚人的悲戚和消沉,以恬淡旷达的襟怀和慧笔灵心作着平和、亲切的娓娓叙说。

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逆境苏轼的人格魅力。

再如,苏轼在黄州写的札记小品,《二红饭》云:“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

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

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

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

老妻大笑曰:‘此新鲜二红饭也’”其间除了民生艰难的忧患,以苦作乐的欢然心态,超然旷达的心胸,哪里有什么消沉悲戚之思!在苏轼的影响下,连苏轼的家人不是也能苦中作乐吗?后来,苏轼被贬往时称瘴疠之地的惠州时,竟能放声高歌:“日食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傲岸不屈的伟大人格。

苏轼的“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态度,又一次惹恼了那些当权的势要,半年之后苏轼就再被贬为琼州别驾。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之时,苏轼看到的'不是茫茫沧海,仕途险恶;想到的也不是此去蛮荒,前途未卜。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蛮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豪放词句中洋溢的豁达乐观情绪,真正表达出了苏轼之所以为苏轼的本来面目。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
苏轼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他不仅有着意志坚定的个性,
也将淡泊名利和乐观自信深深铭刻在他的心灵之中。

他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在他的作品
和生活中,为世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首先是苏轼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热衷于他的抒情诗作,充满着乐观的精神,描绘的是
美好的家园,灿烂的春色,迷人的风景,优美的胜景,以及真诚的友情,他把自己的精神
世界投射到诗中,从而不断给我们带来乐观的生活。

此外,苏轼还淡泊名利,乐天知命。

他未尝计较自己失去的职位,即使被贬,也不把
用心良苦的岁月变成愁怨。

相反,他没有把失去的职位当做一种损失来看待,而是积极寻
找他可以去做的事情。

乐观的态度使他找到了投身书法的机会,他以其精湛的书法艺术技
巧取得了几百年内没有失传的记录。

最后,苏轼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乐观的理念,强调一切攸关人生的问题应该遵循一种“顺其自然”的轨迹。

在《饮中八仙歌》中,他写道:“不忧春潮不可留,不慕富贵不足宁。

只求依稀有余暇,常访杯酒胜游山。

”他提倡大家做一个乐观的人,珍惜人生的缱绻,用心领悟宝贵的时光,感激自然的恩惠,将心灵的造诣进一步提升,这种态度或许能引导
世人走上乐观的人生之路。

总之,苏轼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世人中留下沉淀,对这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也都留下了精神财富,这种情怀可以激发世人奋发向上、重视友谊,从而给
予一股淡泊名利和乐观自信的动力,使之能够走向成功和新的辉煌。

苏轼的人格精神

苏轼的人格精神

苏轼的人格精神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大文豪之一。

他多才多艺。

他的词,名篇众多,脍炙人口,汪洋恣肆,清新豪健,自开豪放一派。

同时,他的书法,他的画,自成一体,别具一格。

他的一生坎坷,一直处于新旧党争之中,并深受两党的排挤,饱尝宦海沉浮,但是,他几次大起大落却始终永打不倒。

这是与他独特的人格精神分不开的。

他的人格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他的性格正直而又乐观、旷达、超然。

他,就是苏轼。

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豪放的词家,一个超脱的文人,一个潇洒的人间过客,一个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生大师。

苏轼的人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并对三家兼容并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现苏轼个性的人格精神体系。

儒家讲求入世,苏轼做官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大事业,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敬佩英雄,更渴望成为像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甚至在已经“鬓微霜”的年龄,仍发出“又何妨”的呐喊,强烈的入世精神表露无遗。

他会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悲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壮志未酬,功业无成,失望至极,更从反面表现了苏轼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儒家的思想在他的性格中体现为忠诚、刚正、忘我、爱民。

他忧国忧民,为民做事,同时直而不随,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见解,坚持正道,不因哪方是得势新贵而趋附于任一边。

这也是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的重要原因。

这些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典型的“君子”形象和理论。

苏轼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讲求辩证处世,物我合一。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就像一场梦,辉煌像周瑜一生,失意像我苏轼一生,都是一场梦而已。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一切的失意潦倒,愁苦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只是一个瞬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苏轼的精神世界
苏轼是北宋文坛成就卓著的大家。

他诗词文均擅长,而以词成就最为突出,他改变了当时写词的风格,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他的词气势恢宏,境界高远,情感豪迈,而这些都与他为人的正直、心胸的旷达是分不开的。

“言为心声”作品也是作者的心声。

从苏轼的词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下面就以几首大家较为熟悉的词来简要分析一下苏轼的精神境界。

一、忘掉自我
苏轼的词表现得是尽量忘掉自我、摆脱自我,把自我融入到大自然中,使自我的有限生命在大自然的无穷运动中得到永恒,使自己的人生痛苦在大自然的壮丽秀美中得到解脱,也就是回归自然,达到心与物的和谐统一。

表现这一情调的作品很多,最明显的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是词的上阙。

上阙以对月饮酒来反映作者因政治失意而对现实的不满情怀。

把月当成自己的朋友,想离开人世到月宫上,但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说明词人渴望探求自然现象,把自身融入自然,超尘出世,忘掉世间的一切烦恼,但又不知如何摆脱尘世的迷惘情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种想归隐又不甘心的矛盾反映了词人厌烦人世生活而又留恋人世的痛苦心情。

出世入世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他,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最后还是以积极入世的思想归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人间虽有烦恼但孤独烦闷之时毕竟还有“清影”为伴,而月中却没有,月中更凄凉,还是留在人世吧!
词的下阕对月怀人。

在此词的小序中作者交待了写作时间和缘起:“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中秋”当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这一年作者正任密州太守,而他的弟弟子由则在济南,兄弟不见已经七年。

“独在异乡为异客”再加上仕途不顺,正逢“月圆人不圆”的中秋佳节自然“倍思亲”,不免在佳节的欢愉中引起对弟弟的思念和挂念。

作者在这首词中把人生的缺憾不圆满和自然现象等同齐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词人抓住人和自然的共同之处,在这种自然景观与主观自我的和谐统一中,消解离别之思,达到心理的平衡,内心宁静下来。

二、扩充自我
在词中词人尽量充实自己、强化自己,使自己具有高度修养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以充实的内心抵抗外界的侵扰,排除世俗观念,保持乐观超脱
的心境。

这种情感的典型体现是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

此词是作者在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时所作。

此时词人偏居荒野以躬耕田园为乐。

同年春,作者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而雨具已被侍从带走,在这种冒雨行进中心有所感,所以写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词人不在意风雨,在雨中吟咏着诗句,放慢脚步徐行!首句就使一位雨中漫步、潇洒镇定的形象跃然纸上。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而后世读者多把这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在作者看来竹杖芒鞋冒雨徐行胜过骑马疾驰。

这是作者的主观看法,仔细体会,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

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的旷达之状可见一斑。

词的下阕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

“萧瑟处”,既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

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归隐是封建士大夫所追求羡慕的一种生活,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又少之又少,苏轼也不例外的。

苏轼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

由于他的思想中儒家思想占主导,所以儒家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他。

而这也使他向往的归隐生活只能在内心实现。

“也无风雨也无晴”体现了他摆脱世俗纷扰,获得心灵自由、无忧无虑的心境。

在作者看来,有风雨自己可以泰然自若,没有风雨自己也能淡然处之,他的人生已经进入乐忧两忘的境界,真正的达到了超凡脱俗。

三、封闭自我
词人用与世无争,向往归隐的方法把自我封闭起来,这种解脱实在是作者的一种无奈之举,也是作者摆脱外界世俗干扰的消极做法。

但在当时仕途艰难之际我们很难苛求一位封建文人士大夫去始终“上下求索”。

这种词很多,比如《行香子·清夜无尘》: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在历尽人世的悲欢离合宦海的沉浮不定之后,词人认为名利都是虚无不实的,只是让人劳神费力的身外之物,怎能将自身寄予梦中,不如“……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在自然宁静之中欣赏“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再伴以书声琴韵,何等逍遥何等自在,不用去考虑人情世故,不用去劳神衙门公务,完全摆脱世俗羁绊,将自我融于自然万物之中。

再比如《南歌子·带酒冲山雨》: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

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

求田问舍笑豪英。

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东坡此词写他老来一事无成,想求田问舍置产安居,自嘲自己的无大志。

虽不免为一般的英雄豪杰们所笑,自己却偏爱在那少泥泞的湖边沙路上,自在散步行走的恬怡闲情。

“免泥行”,表面是说湖边的幽居生活,实则是少红尘官场名利牵绊的闲散恬淡的人生情怀。

这几种自我的表现,看似矛盾,实则是苏轼真实内心世界的体现。

古代文人士大夫读书的终极目的就是进身仕途以施展抱负光耀门楣,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又常常使这些人处于矛盾之中,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怀才不遇的现实,长期困扰着他们,使得他们的思想也时时处于矛盾之中:在自我强大时,与自然隔离,以自我为中心,写自己的踌躇满志、志得意满;而自我渺小时,则寄情于山水,渴望自然与我的融合,把自己隐藏在山水之中。

体现在苏轼身上就是在自然中忘掉自我,抛开世间烦恼;同时还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概括起来便是忘掉自我、扩充自我、封闭自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