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高三历史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13、中国的近代化的过程主要包括近代思想观念的转换、 近代企业的创办、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这三个方面对近 代文明的追求与实践。思想观念的转换是推动和实现近 代化的首要条件。只有经济近代化,没有政治近代化是 行不通的。因此,那些在中国近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无 论在思想文化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抑或政治领域, 尤其是革命斗争领域做出过贡献的人物都是值得肯定的。
其中中央人民政府执政时期是近代化发展速度 最快的时期;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时 期是近代化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的时期;晚清政府统 治的后期,在民族资产阶级和清政府的共同努力下, 近代化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影响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思想观念——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重农轻商。
★工业生产过程中——资金缺乏(无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技 术 缺乏(无大机器生产的基础,只靠引进一些);人才缺乏, 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
4、林则徐、魏源等在主张抵抗侵略的同时,又主张学 习西方的长技,迈开了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5、洋务派是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官僚集团,他们极力主 张学习西方的科技,比较务实。他们创办的军事工业是官办的, 带有资本主义企业的若干色彩,近代化大机器生产的某些特征开 始萌生。他们创办的民用工业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 形式,以赚钱盈利为目的,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由此 揭开了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序幕。
6、“新政”是由清政府主持和领导的一场带有近代化性质的全 面改革运动,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尽管清 政府主观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客观上加快了中国向近代 化迈进的步伐。
7、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前十年,其采取的措施在客观上有 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
8、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自产生之后,随着其力量的不断发展壮 大,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阶级内部的不同力量在 不同的领域的不断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化(现代化)专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化(现代化)专题

一、近代化(现代化)的主要领域及内容:
1、经济领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资本主 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 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2、政治领域: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由 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
3、思想领域: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 政治制度; 4、军事(国防)领域:创办近代军队和军事工业; 5、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建土地所有制,但希望建立的小农经济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后来颁
布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也没有付诸实施。在清政府 的反动统治已经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
击了专制清王朝,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从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真题体验(高考曾经这样考):
例(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
【解析】B 抓住关键词“轮船招商局”、“劝民自置”、“纾 商民之困”,可以判断是洋务派创办官督商办性质民用企业的 主张,以抵抗外国经济侵略,达到分洋利的目的,故选B项。
真题体验(高考曾经这样考):
例(2008· 全国文综Ⅱ1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 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 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真题体验(高考曾经这样考):
例(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7)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
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 “新希望”是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化总结学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化总结学案

课题:近代中国近代化一.现(近)代化史观1.基本内涵:近代化又叫现代化,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现(近)代化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核心,包括政治法制化、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2.主要特征:大约从16世纪起,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

从本质上说,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

现代化的目标和内容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

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工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为科学化、理性化和经济主义;社会方面表现为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动化;个人方面则表现为开放、参与、独立和平等的特点。

3.现代化模式(1)从动因和起步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刺激下开始的。

如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

(2)从体制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

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现代化。

(3)从社会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和中国模式。

【知识结构】【基础梳理】一.近代中国近代化(一)经济领域(即工业化进程)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

②19世纪末由于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③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日益萎缩。

30年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活动”工业有了发展,但获益最大的是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抗战以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

高三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

高三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

高三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化就是以________中心(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从而使______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以公民取代臣民,使整个社会逐步___________。

中国近代化三项历史使命: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反封建(民族独立和民主化);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解放)。

一、中国近代化概况1、内涵:(1)经济_________:核心A开端:____________(军事、民用)B发展:___________产生、发展C新阶段:建国后的工业化。

(2)政治:A维新派在___________时期提出兴民权、设议院、实行_____________B资产阶级革命派在__________时期推翻______,建立___________,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____________》C中共领导____________革命,建立________________政权。

(3)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萌发—“中体西用”______思想—_____________思想_________思想—__________思想—马克思主义、__________思想、__________理论。

(4)军事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______—“新政”编练__________—大革命_________军校创办和__________—中共____________建设2、历程:(1)起步阶段:_____ ~____A特点:________领域的近代化(器物层次),______ 、________、_______方面有一定变化,但未涉及到政治领域的革新。

B史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

(2)整体发展阶段:1895~__________A特点:近代化由“器物”上升到“制度”、“文化”层面。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现代化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现代化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现代化史观1.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4.准确理解现代化: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

高三历史课件:近代化专题复习

高三历史课件:近代化专题复习

史学界有人认为: 1 . 史学界有人认为 : 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由表 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 器物”变革时期, 世纪中期是“ 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革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 制度”变革时期。 世纪末20世纪初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试结合史实 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分析指出促成“器物” 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分析指出促成“器物”变革到 制度”变革的因素。 “制度”变革的因素。
1、 1、洋务运动 前期(60—70年代) 自强” 70年代 前期(60 70年代)“自强” 后期(70 90年代) 求富” 90年代 后期(70—90年代)“求富” 创办军事工业 创办民用工业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 产生: 产生:条件 主要企业及分布 影响 时间 初步发展: 初步发展: 原因 影响 时间 短暂春天: 短暂春天: 原因 影响
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出现了哪些新的经济形式? 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出现了哪些新的经济形式? 它们与传统的手工作坊相比在生产方式上有何不同? 它们与传统的手工作坊相比在生产方式上有何不同?
二、近代化的主要内容
A. 经济的近代化 机器生产
(一)实质 从传统的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 从传统的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 机器生产转化 (二)表现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辛亥革命 甲午战争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近代化的层次: 近代化的层次: 器物
一、近代化的含义 二、中国近代化的内容 三、中国近代化的层次 四、西方近代化的历程
四、西方近代化的历程
1、孕育阶段(14.15世纪-18世纪中期) 孕育阶段(14.15世纪-18世纪中期) 世纪 世纪中期 经济: 经济: 政治: 政治: 思想: 思想: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化问题》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化问题》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化问题》一个人应当一次只想一件东西,并持之以恒,这样便有希望得到它。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化问题》。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化开始有较大进展的时期;近代化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有重大影响。

近代化史与侵略史、抗争史、探索史一起被列为中国近代史的四条主要线索。

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交通近代化、国防近代化、教育近代化相关内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表现、结局(1)表现经济上:①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趋于没落。

由于洋务运动以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洋务运动受封建顽固势力、外国势力的束缚和压迫。

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到19世纪末,虽初步发展,但力量较小,在社会经济中未占主导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不可能独立发展。

政治上:维新变法运动,革命运动兴起。

但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镇压而失败。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且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军事上:19世纪80年代,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建成;甲午中日战争后,新式陆军陆续建立。

思想文化上:”西学”广泛传播,新式学堂、译书局、报馆的创办,留学生的派遣,”西学东渐”,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条件。

(2)总体结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先后失败,民族工业步履艰难,当时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近代化。

(3)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4)结论:①只有先实现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近代化。

②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近代化和现代化。

2.关于中国近代化历程阶段性特点分析1例学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

试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

高三历史专题二 中国近代化

高三历史专题二 中国近代化

B
列强侵华的特点
概述自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军事上:由各自为战变为联合行动(格局上:英法主导——共同支配)
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政治上:由战争侵略到政治瓜分再到“以华治华”
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 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市场和原料产地) 这是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 (中国的落后和腐败,也是列强敢于侵华的原因之一)
两个时期 和探索史 1840 1919五四运动 约 80 年 C、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史 约30年 1949
两对矛盾 A、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A、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两大任务 B、民主革命——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三条线索
近代中国反侵略、
从内容看: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 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引起经 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 社会变革。包括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文化理性 化、科学化等基本内容。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 1.近代化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 导的洋务运动。 • 2.近代化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也是最重要的阶 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 3.近代化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在阶级斗争和民 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 4.近代化腾飞阶段(1949—现在),新中国的成立,为现 代化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尽管“左”的错误造成挫折 ,但中国开始走上了建设代化也叫现代化,源于同一单词 “modernization”,一般认为是人类社会从农业社 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第一:理论分析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

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二、主要领域及内容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政治领域: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思想领域: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近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大事(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1)经济(工业化)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2)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3)思想(理性化)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

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思想文化上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1、经济现代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2)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当然,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1)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 和“预备立宪”的失败;(2)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3)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4)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1)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2)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3)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4)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文化领域现代化(1)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和教育部的设立(2)文学:文学革命等(3)史学:史学革命(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

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机乎陷入绝境。

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3、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4、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

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表现(1)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2)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3)经济上: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进程。

走苏联的路:从论十大关系开始毛泽东就探索建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没有坚持八大的正确方针,连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偏离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摆脱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使得现代化遭遇重重挫折。

走自己的路:中共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论实践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三大步: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对外开放(1978年-1999年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经验教训: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不能照搬他国的模式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认识中国的主要矛盾要勇于创新3、特征: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三、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

关系:相互交叉、同步进行,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

——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