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要点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一、症状体征: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
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1.主要临床症状:(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
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 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 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 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
脑梗死诊疗常规

脑梗死【病史采集】1.易患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心律不齐。
2.诱因、起病形式:静态,低动力循环等,起病急缓,症状达高峰时间。
3.症状:(1)颈动脉系统CI: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
【物理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颈动脉系统CI:三偏症状、视力障碍、血管杂音、体像障碍、尿失禁及/或尿潴留、精神症状。
失语、失读、失写、失认、椎体外系症状的有无。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
3.原发病的检查:(1)心脏:大小、节律、杂音。
(2)大血管:搏动、血管杂音等。
(3)其它栓子来源:如骨折、后腹膜充气造影等。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血电解质、血沉、肝肾功能、血培养+药敏(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所致)。
腰穿:不作为常规,但对于观察颅内压及鉴别诊断方面有时意义重大。
2.CT:8 小时内一般不能显示梗死灶,但可以鉴别缺血和出血病变;24 小时后可以明确看到低密度区。
脑干病变显示欠清。
3.MRI:对于发现小灶梗死和脑干梗死有明显优势。
4.DSA5.TCD6.其它:如心脏彩超,血管彩超,胸片。
【诊断】1.脑血栓形成:(1)发病年龄多较高;(2)多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史;(3)病前TIA 发作;(4)多于静态起病;(5)症状多于数小时以上达高峰;(6)多数病人意识清,但偏瘫、失语等体征较明显;(7)CT 早期正常,24 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病变。
2. 脑栓塞:(1)突然起病,于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达高峰;(2)部分病人有心脏病史或骨折、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3)多有一过性意识障碍,可伴抽搐;(4)常有其他部位栓塞;(5)CT 早期正常,24 小时后出现低密度。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并随访
(4)不建议针对无症状的腔隙性梗死灶进行过度治疗; (5)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质量针对SBI的防治随访研究。
THANKS!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
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
在发病24h内应尽早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
无症状脑梗死
1、重视不够,不清楚其预后及危害性
2 、过度诊断、过度治疗,加重患者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存在不可避免的药物不良反应。
CONTENTS
目录
1 2
概念 流行病学和断
转归 处理
概念
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可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或盐酸美金刚改善 认并提高生存率。知功能,更重要的需要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来 改善生活质量,
无症状脑梗死的确诊和处理流程图
推荐意见
(1)确定为SBI后,建议积极筛查脑卒中危险因素 (2)单一腔隙性梗死,不伴有血管危险因素者,不建议服用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3)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SBI者,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
流行病学
SBI 在老年人群中很常见,患病率为 8-28% ,年龄越大,患
病率越高。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
慢性病等均为SBI发生的高危因素。
诊断标准
1.CT和(或)MRI发现脑内有梗死灶或软化灶。
2.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3.排除其他非血管性疾病以及脑出血引起的软化灶。 4.如果DWI显示为明显高信号者,则为新发梗死灶。 5.没有脑梗死或TIA病史
脑梗死诊疗指南2021

脑梗死诊疗指南2021引言: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梗死的诊疗指南也在不断更新。
本文将介绍2021年的脑梗死诊疗指南,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一、诊断标准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脑梗死的诊断应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症状常表现为突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
体征方面则可观察到局部神经功能损害的表现。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MRI、CT等,可明确脑梗死的部位和范围。
二、急性期治疗脑梗死的急性期治疗是关键环节,旨在恢复脑血供和保护脑组织。
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急性期治疗应包括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
溶栓治疗适用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供。
血管内治疗则是通过介入手术将血栓直接清除,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三、预防策略预防是脑梗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预防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来降低患者的危险因素水平。
2.抗血小板治疗:使用适当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抗凝治疗:对于存在心房颤动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考虑抗凝治疗,以预防栓塞事件的发生。
4.脑梗死后的康复: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支持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四、特殊人群的诊疗策略脑梗死的诊疗策略在特殊人群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特殊人群包括儿童、孕妇和老年人。
对于儿童和孕妇,应根据年龄和生理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安全性。
对于老年人,应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和合并症,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五、围手术期管理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时需要特殊的围手术期管理。
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围手术期管理应包括术前评估、术中监测和术后恢复。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酒,以降低发病风险。
05
结论与展望
无症状脑梗死诊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诊断方法
无症状脑梗死多采用CT或MRI等 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诊断,但存 在一定的漏诊率,且诊断标准不 统一。
治疗手段
目前无症状脑梗死的治疗多采用 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降压等药 物治疗,但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 证据支持。
预防措施
无症状脑梗死的预防措施尚不统 一,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3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降脂药物是常用的治疗药 物。
02
诊断技术及评估方法
神经影像学检查在无症状脑梗死中的应用
MRI弥散加权成像(DWI)
01
DWI能够准确显示梗死灶,特别适用于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无
症状脑梗死。
MRI灌注加权成像(PWI)
02
PWI能够反映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判断梗死灶的预
后和指导治疗。
无症状脑梗死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 酒等。
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 疾病,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无症状脑梗死诊断及治疗现状
1
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2
治疗以预防为主,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进行个 体化治疗。
诊断标准
无症状脑梗死多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多数患者无明确的脑梗死病史,也无脑梗死相 关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症状脑梗死则多有明确的脑梗死病史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发病机制
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有症状脑梗死不同,可能与血管慢性狭窄或闭塞有关,也 可能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
影像学表现
无症状脑梗死与有症状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也有所不同,无症状脑梗死多表现为多发、小 而分散的病灶,而有症状脑梗死则多表现为单发、大而集中的病灶。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指南规范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指南规范脑梗死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脑CT、MRI、颅内血管造影、脑电图、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检查。
其中,脑CT和MRI 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用于确定梗死部位、病变程度和病变类型。
颅内血管造影可用于明确病变的位置和程度,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可用于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血脂和血糖等检查可用于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危险因素。
三、治疗原则: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治疗的目标是恢复脑功能、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介入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手术治疗包括颅内血肿清除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病变类型和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等因素。
四、预防措施:脑梗死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危险因素、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预防等。
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戒烟限酒等不良嗜好,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避免长时间坐卧不动、保持心情愉悦等。
药物预防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预防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血液检查是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的重要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流变、血生化等。
这些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脑CT可以显示病灶的低密度、局部脑组织肿胀和致密动脉影等特征。
脑MRI能更早地发现脑梗死,特别是脑干和小脑的病灶。
DSA、MR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可以寻找脑血管病的血管方面的病因。
脑脊液检查一般不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
多数脑梗死患者脑脊液正常,但在梗死面积大、脑水肿明显者压力可增高。
少数出血性梗死者可出现红细胞增多,后期可有白细胞及细胞吞噬现象。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病情、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措施。
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中国专家共识2023(最全版)

心血筐疾病与认知障碍申国专家共识2023(最全版)随着社会者龄化的进展,痴呆与认知障碍患病率逐军增高。
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总患病率为6.0%,约高1507万痴呆患者;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MCI )的患病率为15.5%,约再3877万MCI患者[1 ]。
患者晚期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及经济负担,中国2015年痴呆的直接相同接治疗费用己超过1万亿元[2 ]。
心血筐疾病的一些可调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等,同样会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病风险[1 ]。
值得重视的是,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常同时合并心血筐疾病,心血筐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对预防认知障碍和减缓MCI向痴呆转化育着极真重要的意义。
为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的认识与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本共识。
本共识惯据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相关临床诊治应用的合理性、是否高临床获益的证据等给予适合(合理,获益多或争议少)、不确定(高一定合理性或部分获益,但尚需更多证据)和不适合(不一定合理,无获益或争议多)3种不同等级的推荐。
认知障碍的定义认知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学习、理解、定向、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
认知障碍是一种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行为改变的综合征[3 ]。
认知障碍分为主观认知功能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SCD)、MCI相痴呆3种类型。
SCD是指个体主观上感觉、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而客观的冲经心理测试结果在正常范围内的状态。
主动对SCD 进行阜期干预,对于延缓病程、预防痴呆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MCI是指记忆力或真他认知功能损害,但日常生活能力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且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可以使用他汀 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以降低心脑血 管疾病的风险。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无症状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 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且 与患者年龄、性别、种族、地 域等因素有关。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通常无明显 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但存 在一定的认知功能损害风险。
针对无症状脑梗死的诊断和治 疗,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 指南,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 探讨。
控制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 脂等,通过药物和非药物 治疗,将危险因素控制在 正常范围内。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 问题。
康复治疗策略
康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评估, 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肢 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 训练等。
SBI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 但与认知功能下降、情感障碍、 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
早期诊断和治疗SBI对于改善患 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
意义。
目的与范围
目的
制定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的 参考依据。
范围
适用于神经内科、老年病科、影 像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在临床实 践中参考和应用。
治疗方案。
监血压
定期监测血压,及时发 现并控制高血压。
监测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及时发 现并控制糖尿病。
药物预防建议
阿司匹林
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有家族史 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 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阿司匹林进行预 防。
他汀类药物
其他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开 具其他药物进行预防,如降压药、降 糖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要点
随着CT和MRI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已成为患者在体格检查或出现头昏、头晕、头痛等症状时的常规检查,而在影像报告上常出现“腔隙性梗死”或“多发、散在梗死灶”等描述。
不少老年患者因其他疾病或症状进行影像检查时,也常常无意中发现有“梗死灶”。
然而这些患者并没有出现肢体瘫痪、麻木或口齿不清楚等脑卒中的症状和体征。
这种情况称为“无症状”或“静止性”或隐匿性脑梗死(SBI)。
概念
SBI是指患者没有明确的脑卒中或TIA的既往病史,但在头颅CT或MRI检查时发现有与脑血管分布一致的脑梗死灶或脑软化灶,而临床上没有与病灶相关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这类CT或MRI梗死灶的直径≥3mm,CT表现为低密度影, MRI/T2WI 和FLAIR上呈高信号,T1WI上为低信号。
如为新近脑梗死在弥散加权成像(DWI;b=1 000)上呈高信号,慢性期则呈低信号。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SBI的发病率是有症状性脑梗死的10倍,易发生在老年人群。
在总体老年人中SBI的患病率从 8%到28%不等,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年龄每增长1岁,患病率增加0.3%~3.0%。
SBI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一致,如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另外,颅内或心脏手术等也可能
增加SBI的发生风险,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术后发生SBI的概率要比已有资料中的高。
综上所述,SBI在老年人群中很常见,患病率为8%~28%,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慢性肾病等均为SBI发生的高危因素。
转归
SBI患者是症状性脑梗死和血管源性痴呆的高发人群。
伴有心房颤动的SBI患者患急性脑卒中的风险增高。
在普通总体人群中,有SBI者罹患急性脑卒中的风险较无SBI者增加2~4倍。
SBI 患者未来患脑卒中的风险是无SBI者的2倍。
诊断与鉴别诊断
SBI主要通过CT或MRI诊断,MRI的敏感性和精确性均优于CT。
一、诊断标准
1.CT和(或)MRI发现脑内有梗死灶或软化灶。
2.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3.排除其他非血管性疾病以及脑出血引起的软化灶。
4.如果DWI显示为明显高信号者,则为新发梗死灶。
5.没有脑梗死或TIA病史。
二、鉴别诊断
1.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可通过磁共振扫描鉴别。
2.陈旧性脑出血:DWI低信号,T1WI低信号, FLAIR低信号,T2WI高信号伴周围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沉积)。
3.脱髓鞘病(多发性硬化为代表):脑和脊髓均可有病灶,多病灶,非对称性,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分布模式及形态。
4.血管源性白质高信号:
推荐意见:(1)具有卒中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脑CT或MRI 发现脑内有软化灶,且没有相关的临床表现者,既往也没有脑梗死或TIA病史时,应考虑为SBI;(2)脑CT提示脑内有可疑软化灶且不能确定者,建议做脑MRI检查;(3)注意除外非脑血管病的病灶以及脑出血引起的脑软化灶。
处理
治疗目的是降低症状性脑梗死和痴呆发生的风险。
SBI处理的争议主要是,何时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何时使用他汀类药物?尤其是对年龄较轻,没有任何危险因素的SBI患者,需要如何处理。
目前理论上认为使用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能够预防血栓形成,但在SBI方面尚缺乏临床循证的依据支持。
国内外对SBI,尤其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缺乏多中心的研究,尚无循证依据。
根据专家反复讨论,形成共识。
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控制尤为重要,在药物选择上,应优先选用可减少血压变异性的药物,如CCB和RAS阻断剂。
确诊SBI后,应立即进行血管危险因素的筛查,详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以及家族遗传史;辅助检查主要
为血常规、血脂分析、餐前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经颅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超声、心电图、心脏超声、颈部和颅内血管CTA。
有条件者可做DSA和高分辨血管壁检查。
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心脏病变、吸烟、情绪障碍等),是预防SBI、卒中和认知障碍的重要措施。
控制血压对预防卒中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监测血压,优先选用可减少血压变异性的药物,如CCB。
伴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SBI患者,可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级预防指南、二级预防指南,即CHA2DS2-VASc评分≥2分且出血性并发症风险较低的患者,建议口服抗凝治疗(I级推荐)。
可选择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目标范围2~3;A级证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选择新型抗凝剂,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
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方面,讨论组专家达成了如下共识:(1)单一的腔隙性梗死不伴有任何血管危险因素,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2)对有血管高危因素的SBI 患者,需进行lO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如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为6%~10%时,可以使用阿司匹林,对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10%的患者,建议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脑血管疾病;(3)对合并严重性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病,建议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脑血管疾病;新鲜病灶可参照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
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也缺乏证据,对于血脂升高者,建议参考中国脑血
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可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或盐酸美金刚改善认知功能,更重要的需要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来改善生活质量,并提高生存率。
总之,治疗危险因素是防止SBI发生,以及防止 SBI患者进一步发生症状性脑梗死以及认知障碍/痴呆的重要措施。
SBI的确诊和治疗流程见图1。
推荐意见:(1)确定为SBI后,建议积极筛查脑卒中危险因素;(2)单一腔隙性梗死,不伴有血管危险因素者,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3)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SBI者,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指南给予个体化预防处理,并随访;(4)不建议针对无症状的腔隙性梗死灶进行过度治疗;(5)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质量针对SBI 的防治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