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高热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1.2.3.4.5.6.7.(二)头痛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
(三)咳嗽、咳痰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1.2.3.4.1.(1(2(32.3.1.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操,以增强体质。
(二)饮食指导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1.风寒束表证:宜食解表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葱白、红糖等。
食疗方:红糖生姜饮等。
2.3.4.1.2.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仅供个人学习参考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要点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2)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七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主要体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证候诊断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轻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束表证治法:解表散寒推荐方药:(1)麻黄汤加味:麻黄,杏仁,桂枝,生甘草,葛根(2)葛根汤加减:葛根,桔梗,杏仁,生石膏,桂枝,赤芍,连翘,生甘草,生麻黄,柴胡(3)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中成药: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颗粒等。
2.风热犯表证治法:解表清热推荐方药:(1)银翘散加减:牛蒡子,薄荷,生甘草,杏仁,淡豆豉,淡竹叶,连翘,荆芥穗,银花,桔梗,桑叶(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桔梗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大枣、生姜、桔梗、银花、生甘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因此常用“急性鼻咽炎”(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诊断名词,也可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都可发生,冬春季较多。
每人每年常有数次,一般通过飞沫传染及直接接触,偶可通过肠道。
常见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占原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细菌约占10%,另外还有肺炎支原体。
【诊断】(一)一般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居多,临床最多见。
早期主要症状为咽部不适、咽痛、鼻塞、喷嚏、咳嗽。
可有球结膜充血等症状,同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
如病变侵犯到喉部可有声音嘶哑。
病程3~7天,但也可更长或甚至持续数周。
(二)特殊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多为柯萨奇病毒A组。
除有流涕、鼻塞、咳嗽和全身不适外,咽部可见疱疹,周围有红晕,病程1周左右。
2.咽结合膜热: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
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
好发于春夏季,体检发现咽部充血,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
病程1~2周。
(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正常或增多,血沉稍快,C-反应蛋白正常或增加。
【治疗】(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食易消化食物,增加维生素,保持室内通风,适宜的温湿度。
(二)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剂,鼻堵严重给滴鼻剂等。
(三)病因治疗:因上感多为病毒所致,目前尚无较特效的抗病毒药物,现常用有病毒唑口服或静点;双黄连对病毒也有效。
早期、有条件时可选用干扰素。
继发细菌感染时可选用抗菌素治疗。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常规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常规一.定义在原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的基础上,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减,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症。
二.证型及临床表现(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鼻塞声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鼻塞,头痛,咽痛,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
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高热寒战,咽痛痒,头痛头胀,流涕喷嚏。
舌红苔黄腻。
三.护理问题(一)体温过高:与肺部感染有关。
(二)气体交换障碍:与肺部炎症、痰液粘稠等引起呼吸面积减少有关。
(三)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气道分泌物多,痰液粘稠、咳嗽无力有关。
(四)疼痛:头痛,咽痛:与肺部炎症、发热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生活起居汗出者切忌吹风,并及时更衣;注意保暖。
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二)病情观察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三)用药护理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服药后加盖被卧床或服用热稀粥,以助汗出。
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四)饮食护理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五)情志护理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六)临证(症)护理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遵医嘱中药泡洗。
遵医嘱刮痧,恶寒发热者取合谷、曲池、大椎等穴。
遵医嘱穴位按摩,头痛者取太阳、印堂、百会等穴。
遵医嘱耳穴贴压,咳嗽咳痰者取肺、气管、神门等穴。
五.健康教育(一)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二)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三)指导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四)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2014年)

二、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 年)
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 BNW,感冒病:BNW010, 时行感冒病 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 (ICD-10 编码:J11.151)。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 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 BNW,感冒病:BNW010, 时行感冒病 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 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外感发热中医临床路径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ICD-10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9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痰培养、咽拭子培养、血培养、血清病毒抗体、心肌酶谱、传染病相关检查等。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一、诊断㈠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⑴发热,体温高于37.4℃,一般急性起病,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⑵有感受外邪病史。
⑶理化检查:血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⑴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
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血检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凝抑制试验等,可能确定病因诊断。
⑵血象:因多为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常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细菌感染者可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⑶病原学检查:因病毒类型繁多,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明确病原学检查。
需要时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学诊断或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
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㈡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⑴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疼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喷嚏、流涕、咳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脉浮紧。
⑵表热证:恶寒轻,或微恶风、发热较著,头胀痛、面赤,鼻塞、喷嚏、流涕稠涕,咳嗽痰稠,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⑶秋燥证:咳嗽,痰少或无痰,喉痒,咽干唇燥,头痛,恶寒,发热,无汗。
苔薄白而干,脉浮紧。
⑷表湿证:身热不扬,恶寒,并见头重身困,胸脘胀闷,苔腻,脉濡。
⑸邪郁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⑹邪伏膜原证:感受疫疠之邪初期,邪伏于膜原之处,以寒热定时发作,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胸胁胀闷,呕吐痰涎,苔白如积粉。
⑺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费县中医医院
• • • • •
一、常见证候要点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四、健康指导 五、护理效果评价
• 一、常见证候要点 • (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 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 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 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 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
•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 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 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 •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 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 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 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 • • •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 表者注意保暖。 •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 4.遵医嘱物理降温。 •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 风池等穴。 •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 7.遵医嘱中药泡洗。
• (二)头痛 •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 持续时间。 •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 合谷、风池等穴。 •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 穴。
• 四、健康指导 • (一)生活起居 • 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 生保健操,以增强体质。 • (二)饮食指导 • 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 1.风寒束表证:宜食解表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葱白、红 糖等。食疗方:红糖生姜饮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感高热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外感高热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发表者:赵东奇【定义】凡因外感邪毒所致,以体温升高(38.5℃以上),初起多见恶寒、口渴、脉数等为临床主要特征者,既称外感高热症。
本症见于温病、伤寒之发病过程中。
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感染性疾病。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特点:1.急性发热,热势可有波动,热型各有不同;2.初起多有恶寒、伴有口渴和口渴不欲饮、脉数等症。
(二)发病特点:1.发病急,一般在3-5天以内;2.病程短,一般在两周以内;3.传变迅速;4.四季可见,随季节、地域、体质的不同各不相同。
5、具有一定传染性。
(三)病因病机特点:1.系外感邪毒内侵;2.正邪交争,阴阳失衡,导致热盛急候;3.易于伤阴耗气,易致昏谵、痉厥闭脱(神昏)等危候。
(四)诱发因素:素体亏虚,饮食失节,寒暑失常,劳逸失度,皆可诱发外感而致高热。
(五)实验室检查:应根据不同的疾病进行相应的理化检查。
具备上述(一)、(二)项,参考其它项,即可作出诊断。
【诊断分析步骤】1、辨外感和内伤: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均以发热为主症,故须加以鉴别。
可从病因、病程、热势及伴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
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
内伤发热,由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热势高低不一,常见低热而有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
2、辨寒热真假:当热极或寒极之际,可出现与其本病寒热不符的假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
故对疾病过程中的寒与热应鉴别其真假,因其有假寒象而不识其外感发热的本质,因其有假热象而不识其非外感发热病,由此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分级分期】(一)分期表证期:包括风热袭表,风寒束表,寒热混杂、暑热犯表,均病在卫表阶段。
表里证期:多属于表里同病,包括肺热,胃热,腑实,肝胆,脾胃,大肠,膀胱湿热证。
里证期:病邪入里,涉及多个脏腑,可见于气分,营分,血分证或见于正气亏虚的危重证。
(二)分级1.轻度:(1)体温38.9℃以下;(2)发病初起,全身证候轻微;(3)热势虽高,但病在表;(4)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
2.中度:(1)体温39℃-39.9℃;(2)全身证候显著;(3)实验室检查多见异常。
3.重度:(1)体温40℃以上;(2)出现痉厥闭脱危证;(3)实验室检查显著异常。
年老体弱者,体温虽不高,但病情重,不能绝然以体温分级。
【中医治疗】1、治疗原则(1)分清主次:即分清高热和兼症的主次。
外感高热,不论其热型、热势如何,其高热均属主症。
如高热兼见出血,其主要病机乃邪毒内陷,损伤脉络,迫血妄行,治当清热凉血为本、为急、为先。
(2)预防传变:即观察分析由高热而伴发的变症与高热的关系。
外感高热凡并发昏谵、厥逆、出血、抽搐等候,均提示邪毒内传、营血耗伤,此时除治高热外,尤当急治变症,加用开窍、固脱、凉血、熄风之剂,以应其急。
(3)综合治疗:高热急症,复杂多变,临床多采取擦浴、刮痧、针刺、灌肠、口服、注射等外治内治综合治疗。
2、急救处理(1)退热1)物理降温:冰敷、酒精擦浴或中药擦浴。
2)针剂: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4ml,每天2次;或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0.9%NS250ml、炎琥宁注射液160mg0.9%NS250ml、清开灵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
3)针刺:一般选穴,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手法均采用泻法。
亦可用柴胡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
常取曲池(双)、足三里(双),每穴注射0.5-1毫升,每4-6小时一次,至大热已退为止。
4)三菱针刺大椎、肺俞、少商、耳尖及双耳背瘀络,放血0.5-1毫升。
(2)增液:高热伤阴可用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0.9%NS250ml 中静滴。
(3)止痉:1)针刺:主穴为百会、人中、大椎;备穴为少商、委中。
2)至宝丹:每次1粒,每日3次,或紫雪散:每次1支,每日3次,或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0.9%NS250ml中静滴。
(4)开闭高热闭证,即热入心包,多为热邪内陷所致,每见神昏谵语,口禁目闭,两手握固,痰壅气粗。
治当醒神开窍,可选用下列方法(同时应配合退热、增液等法治之):1)针刺:用三棱针于十宣放血;或刺人中、曲泽、委中,使之出血;亦可针刺人中、涌泉、素寥。
2)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3次,用于热闭。
3) 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0.9%NS250ml中静滴。
(5)固脱脱证多为高热炽盛,邪毒内陷,阴精耗竭,阳气欲脱所致,即所谓阴竭阳脱,每见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救治方法是:1)针灸:凡阴脱者可用灸法,阳脱宜用针刺。
取神阙、关元、气海,采用灸法,每穴灸15-20分钟;或针刺素寥、内关,配少冲、少泽、中冲、涌泉,一般中强刺激,留针,间断捻转。
2)参麦针:用40毫升,加入5%GS100毫升中静滴,适用于阴脱。
3)参附针:用40毫升,加入5%GS100毫升中静滴,适用于阳脱。
3、辨证论治(1)卫分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喉痒痛咳嗽,脉浮1)本院热病专科研究方:羌银解热汤,可治疗卫气分证。
羌活银花连翘贯众荆芥防风百日红水松毛倒扣草柽柳(细丝柳),每天2次2)风热袭表:恶寒轻,发热重,咽痛,时流黄涕,咳嗽痰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方剂: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每天2次。
热甚者加黄芩、板蓝根、青蒿;口渴甚者加花粉;痰多者加贝母、杏仁;小便黄者加车前草。
3)风寒束表: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流清涕,喉痒咳嗽,脉浮紧。
方剂: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柴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每天2次。
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咳嗽加杏仁、贝母。
4)暑湿在表:身热,微恶风,汗少,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心烦口渴,或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脉濡数。
方剂:新加香薷饮香薷银花连翘鲜扁豆花厚朴,每天2次。
热甚者加生石膏;恶心呕吐者加藿香、半夏。
5)虚人感冒:恶寒、发热,面色无华,神疲肢怠,形寒肢冷,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或沉迟缓阳虚外感证:恶寒、发热,面色无华,神疲肢怠,形寒肢冷,食少便溏。
舌淡红,苔白,脉沉迟或虚缓。
方剂:参苏饮人参、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干葛、紫苏、前胡、木香、桔梗、生姜、大枣。
每天2次。
阴虚外感证:发热、恶寒,神疲肢怠,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方剂: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淡豆豉、薄荷、炙甘草、红枣。
每天2次。
(2)卫气同病:发热恶寒,肢节酸痛,面红身热,口渴喜冷饮,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方剂:银翘白虎汤羌银解热汤银花连翘竹叶牛蒡子薄荷淡豆豉甘草芦根石膏知母粳米,每天2次。
羌活银花连翘贯众荆芥防风百日红水松毛柽柳倒扣草。
每天2次。
随卫分与气分症情孰轻孰重加减用药。
(3)气分症:面红身热,口渴,渴喜冷饮,烦躁多言,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脉数。
1)肺热(咳喘气粗):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每天2次。
热甚者加银花、连翘、蚤休、鱼腥草;胸痛咳嗽脓痰者加金荞麦。
2)胃热(喜渴多饮):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每天2次。
卫气同病者加银花、连翘、芦根;体弱脉虚大者加太子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发斑者加犀角、玄参;胃气上逆、心下痞闷者,用镇逆白虎汤。
3)腑实(大便不通):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甘草,以通便为止。
热结阴亏,燥屎不行者加生地、麦冬、玄参;邪热炽盛,胸膈烦热、口舌生疮者加栀子、黄柏、连翘、薄荷、竹叶,每天2次。
4)胆热(口苦泛恶):大柴胡汤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每天2次。
热重者加板蓝根、银花、连翘、败酱草;便秘者重用大黄、芒硝、厚朴;疼痛重者加元胡、川楝;呕吐者加竹茹;食欲不振者加藿香、佩兰、山楂;瘀血加桃仁、当归、赤芍、红花;发黄者重用茵陈、金钱草、栀子、青蒿。
5)脾胃湿热(痞呕纳呆):王氏连朴饮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淡豆豉山栀芦根,每天2次。
热甚者加黄柏;湿重者加藿香、佩兰。
6)大肠湿热(里急后重):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每天2次。
热甚者加山栀、黄柏;气滞腹痛者加广木香、槟榔、枳壳;痢下赤白者加白头翁、马齿苋。
7)膀胱湿热(尿频尿痛):八正散木通瞿麦车前子扁蓄滑石甘草大黄山栀,每天2次。
热甚者加柴胡、黄芩、银花、连翘、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排尿困难者加石苇、冬葵子;小腹坠胀者加枳壳、乌药。
(4)气营(血)两燔(壮热口渴,烦躁头痛,神昏谵语,癍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数):清瘟败毒饮生石膏生地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连翘玄参甘草丹皮鲜竹叶,每天2次。
热毒炽盛者加板蓝根、升麻;斑疹密布者加白茅根;神昏谵语者加服万氏牛黄清心丸。
(5)营分证:身热夜甚,口不甚渴,心烦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
1)热灼营阴:清营汤犀角生地玄参麦冬竹叶心银花连翘丹参黄连,每天2次。
鼻衄、咯血、肌衄者加丹皮、茅根、侧柏叶。
2)热入心包:清宫汤玄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心麦冬连翘心犀角尖,每天2次。
加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6)血分证:身热夜甚,躁扰不宁,谵语神昏,斑疹显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细数1) 血热动风: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赤芍丹皮,每天2次。
热毒炽盛者加黄连、栀子、大黄;出血甚者加生侧柏叶、大小蓟、白茅根。
2) 热盛动风:羚羊钩藤汤羚羊角桑叶川贝白芍甘草生竹茹鲜生地钩藤菊花茯神木,每天2次。
加服紫血丹,每天二次。
腑实者加大黄、芒硝;肌肤发斑者加犀角、丹皮。
【西医治疗】1、退热措施:(1)物理降温:冰敷或酒精擦浴。
(2)口服解热镇痛药物:百服宁、对乙酰氨基酚等。
(3)肌肉注射安痛定:2ml或静脉注射来比林0.9g加入100ml5%GS中静脉滴注。
2、对症支持疗法:保障充足的液体、热量、电解质及营养物质的供给。
3、病因治疗:行血液学检查分清细菌、病毒或是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