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合集下载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城市文化空间构建是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城市文化价值,营造以文化为本的城市空间。

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城市环境美化等相关。

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不仅仅是建筑物的设计和装饰,更要注重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的提升。

1.增强城市品位:打造出一种深具魅力的文化气息,使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得到提升。

2.提高市民幸福感:通过营造出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空间,让市民感受到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其幸福感。

3.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在其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传承城市文化:城市有其特定的文化历史和文化传统,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意在通过文化元素的深入植入,传承和发扬城市的文化血脉。

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历史文化保护与修复:保护和修复历史文化遗址、古建筑等,使其不仅保持历史面貌,还可以成为城市文化观光、旅游及艺术表演的目的地。

2.景观美化:在城市空间中加入艺术创意元素和景观美化手法,如雕塑、装置艺术、园林绿化等,提升城市空间的美感,并借助艺术手法表达城市文化内涵。

3.文化创意产业布局:通过产业培育和布局,打造文创产业集群,把文化产业纳入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4.文化主题街区建设:城市中较为集中的特定主题文化街区,如艺术街区、古董街区等,营造出一种更加特有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情调。

三、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性1.提升城市品位及文化影响力,增强城市竞争力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可以弘扬和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使城市成为文明和艺术的代表,并增强城市的环境、经济和人文等方面的竞争力。

2.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可以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文化元素的植入也为城市的一些传统产业注入新的生命力,推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

3.提高市民幸福感,增进社会凝聚力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和社交机会,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更好地推动社会凝聚力的形成。

城市文化中心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城市文化中心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城市文化中心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文化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文化中心是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是展示城市形象和吸引人才的重要标志。

在城市文化中心规划中,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是关键因素,它们决定了文化中心的整体形象和功能效益。

一、空间布局在城市文化中心规划中,空间布局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一个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提高城市文化中心的吸引力和功能效益。

首先,城市文化中心应该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

这样可以方便市民和游客的到达,提高文化中心的可访问性和便利性。

其次,城市文化中心的空间布局应该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不同的文化设施和建筑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布局,形成一个整体的空间形象。

例如,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文化设施可以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文化广场或者文化街区,使整个文化中心更加有序和美观。

另外,城市文化中心的空间布局还应该注重环境的保护和绿化。

城市文化中心应该有足够的公共空间和绿化带,以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同时,应该注重保护文化中心周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遗迹,使文化中心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二、功能分区城市文化中心的功能分区是实现文化中心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可以提高文化中心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功能效益。

首先,城市文化中心可以按照不同的文化领域进行功能分区。

例如,可以划分出艺术区、历史区、科技区等不同的区域,以展示不同领域的文化成果和创新。

这样可以使文化中心更加多样化和综合化,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

其次,城市文化中心可以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分区。

例如,可以划分出展览区、表演区、教育区等不同的区域,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这样可以提高文化中心的功能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另外,城市文化中心的功能分区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进行划分。

例如,可以划分出儿童区、青年区、老年区等不同的区域,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这样可以使文化中心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的普及度和参与度。

关于利于闲置空间打造文化新型空间的建议

关于利于闲置空间打造文化新型空间的建议

尊敬的各位领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闲置空间出现在城市中。

这些闲置空间不仅浪费了城市资源,而且也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如何合理利用闲置空间成为了当前城市管理和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有关部门开始尝试利用闲置空间打造文化新型空间,使其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评台。

本人认为,利用闲置空间打造文化新型空间是一种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做法。

在此,笔者整理了一些关于利用闲置空间打造文化新型空间的建议,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精心规划,实现多样化发展1.对于不同类型的闲置空间,可以进行分类规划,分别制定具体的利用方案。

对于废弃的工厂厂房,可以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或艺术家工作室;对于废弃的仓库,可以改造成文化展览中心或书店;对于废弃的老厂房,可以改造成音乐演出场地或艺术家工作室等。

2.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文化新型空间的多样化发展。

可以考虑引入文化创意企业、文化艺术团体、文化创意个体和其他相关机构,实现文化新型空间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要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文化需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气息的空间。

二、加强政策支持,推动闲置空间的文化利用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闲置空间的文化利用提供政策保障和扶持。

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用地补贴等,吸引更多的文化产业机构和个体参与。

2.建立完善的管理与运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吸引多方资金投入。

可以考虑引入社会投资、民间资本,通过公私合作的形式,推动闲置空间文化利用项目的实施。

三、注重文化创意和创新,提升空间文化内涵1.在利用闲置空间打造文化新型空间时,要注重文化创意和创新。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创意活动、文化创意设计比赛等形式,挖掘和培育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空间的文化内涵。

2.利用闲置空间打造文化新型空间应该充分吸纳当地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空间。

要注重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文化创意项目和文化艺术展览,提升空间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

新型城镇化提出了追求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幸福感的重要目标,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成为了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城市文化空间构建的意义、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构建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文化空间构建的意义城市文化空间是城市的精神家园,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

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能够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消费空间,让人们在城市中享受到更多的精神愉悦。

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多样化发展。

通过构建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可以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增强城市的软实力和文化魅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聚集。

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追求,要求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文化休闲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

只有不断丰富和改进城市的文化空间,才能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城市的文化空间建设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意性,大量的文化设施建设成为了城市的“摆设”,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由于城市发展的急功近利和粗放式发展,一些城市文化空间建设存在浮躁、功利等问题,忽视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本质需求和长远规划。

城市文化空间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导致很多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偏低,不能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未来,城市文化空间构建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将加大对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加强公共财政投入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逐步完善城市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文化空间的品质和水平。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城市文化空间这一概念是近年来被广泛提及的一个概念,其所涉及的范围从城市中的
公共空间到博物馆、公共文化设施所包含的各种空间,都属于城市文化空间的范畴。

城市
文化空间对于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化建设中,城
市文化空间的构建不可缺少。

一方面,城市文化空间是文化的载体,是城市文化的展示场所。

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
可以帮助城市传承文化,并将文化传递给更多人。

比如,文化公园、书斋、剧院、博物馆、艺术中心等建筑设施,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在有
限的城市空间中增加了文化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城市文化空间还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一个有完备文化设施的城
市会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增大城市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空间。

同时,文化空间设施独特的设计、建筑风格,还能够为城市的建筑环境增加色彩,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因此,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涉及到艺术、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要素。

在建设城市
文化空间时,需要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需求,同时建设的设施也需要符合
城市的整体规划。

此外,在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中,还可以引入新的技术,添加数字化元素,开放新的文化空间,打破传统文化空间的界限,进一步扩大城市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综上所述,城市文化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
利条件,也是城市形象和吸引力的提升的关键环节。

因此,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重视
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也是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变得日益重要。

城市文化空间是城市的精神气息和文化底蕴的体现,是城市民众进行文化交流和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构建城市文化空间不仅是为了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更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促进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探索如何打造多元化、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空间。

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应该以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积淀为基础,同时融入当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和理念。

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城市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应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可以开发利用历史建筑和古迹,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遗产公园,让城市居民和游客在欣赏传统文化的感受历史的魅力。

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也需要将当代文化需求融入其中。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城市文化空间应该及时调整和拓展,满足市民对文化休闲、娱乐和体验的需求。

可以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等,丰富城市文化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文化选择。

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也需要注重创新和可持续性发展。

在城市文化空间的设计和建设中,要引入创新理念和科技手段,打造更具有时代感和未来感的文化空间。

城市文化空间的发展也需要注重可持续性,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实现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上述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外,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还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多元化。

城市文化空间应该体现多种文化元素,包括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

在城市文化空间的打造中,应该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共生,形成多彩、多元的文化景观。

包容性。

城市文化空间应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平台,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平等参与和展示自身文化的机会。

无论是主流文化还是边缘文化,城市文化空间都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尊重,创造包容性的文化氛围。

互动性。

城市文化空间不应该是一个静止的展示场所,更应该是一个互动和参与的文化空间。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的建构_以宁波老城为例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的建构_以宁波老城为例

□ 汤雪璇,董 卫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城市文化遗产却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需要用新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手法改变传统被动式的保护方法,对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重新进行梳理,使历史文化遗产能有机融入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真正成为全体市民的公共资产。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综合体,其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映到物质空间层面,就是形成了多元的城市空间网络,其中就有历史文化空间网络。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网络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累积过程,反映了城市的历史空间格局演变,要想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就必须对城市的历史文化空间进行系统的研究。

宁波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自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刺史韩察建明州子城于三江口(今宁波城区),至今,整个老城自北向南发展已有近1200年的历史(图1)。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城市发展史,为宁波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非物质遗产。

然而,宁波和其他历史城市一样,也面临着如何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问题。

笔者在对宁波的历史资源进行梳理后提出,可通过叠加历史文化空间网络体系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体系,寻找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进而指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的建构 — 以宁波老城为例[摘 要]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需要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处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本文通过对宁波老城历史资源的整理和历史轴线的梳理归纳,将点、线、面3个层面的历史资源和历史资源轴线进行叠加和整合,初步构建城市的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形成由城市绿色廊道、开放空间、历史建筑及文化小品等组成的历史文化空间网络体系。

[关键词]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历史资源;宁波老城[文章编号]1006-0022(2009)01-0085-07 [中图分类号]TU984.199 [文献标识码]BRestructuring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Spatial Network of City: A Case Study of the Ningbo Historic District/T ang Xuexuan, Dong Wei[Abstract] T oday’s rapid urbanization phenomenon requires a new concept and approach for preserving historic distri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ources of the Ningbo historic district.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nodes, axes,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integrated to form a preliminary urban historic and cultural network which includes green corridors, open space, historic building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Key words]Historic and cultural spatial network, Historic resources, Ningbo historic district导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将历史资源融入现代城市空间的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城市文化空间建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城市文化空间建构

实际上, 农历 一词从无到有,在各种批评声中愈用愈广,也是社会各界长期比较和选择的结果㊂五㊁余论从清末至今,一直有人建议放弃传统历法,但保留并将二十四节气融合到西历中,认为这样既可以与世界接轨,又能发挥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㊂实际上,这并不可取,原因有三:其一,西历是阳历,二十四节气也是阳历,把二者融合起来,二十四节气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㊂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价值,正在于它与阴历的结合,因为阴历的朔望月不能表达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无法准确反映季节变化,二者结合恰好形成互补㊂其二,通过转移二十四节气,掏空进而废弃农历,在思路上也是行不通的㊂因传统历法中蕴含许多历史㊁宗教和民俗的内容,特定季节和日子中的月相圆缺皆寄寓了丰富的民族情感,是我们应珍视而非毁弃的文化遗产㊂其三,西历㊁本土历法并用,是多数国家的选择,我们应充分借鉴这一宝贵经验㊂西历㊁农历兼用既能与世界通行历法接轨,还能保留并传承我国传统的时间制度和节日文化,可谓两全其美,完全无需做非此即彼的抉择㊂过去几十年里,西安市一些人成立 历法改革研究小组 (后更名 陕西省老科协历改委 )提出农历科学更名㊁春节科学定日㊁共力研制新历等设想㊂他们将所研制的新历定名为 中华科学历 ,又有 新四季历 和五日周历 两种方案①,标榜科学,却完全忽视了历法的传统性与民俗性㊂刘魁立研究了他们的方案后指出: 违背规律的事,越努力越坏事! ②完全否定了他们的做法㊂在非遗保护的大背景下,这种否定历史文化的作为更应遭到全社会的拒绝㊂任何一部历法都应契合该国基于文化传统及历史脉络所形成的生产生活秩序㊂当新历法无法全面取代旧历法时,在哪些方面必须执行新历,哪些方面允许旧历继续发挥作用,政府应有所预判,避免颁布新历法给民众的生活造成困扰和不便㊂民国政府当年的历法改革显然没有考虑详备,学者们却一味迎合新政,缺乏相应的学理研究和现实可行性论证,使许多问题在混乱中延宕数十年㊂有民间组织研究历法改革原是查漏补缺的好事,但可惜的是,他们推出的 中华科学历 在编制思路上是科学主义的,也不具有可操作性,最终只能沦为一纸空言㊂对于中国传统历法,需要深入研究并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而不能重述那些似是而非的旧话来否定它㊂当今印制的一些日历表标注了现代节日的同时,也标明了神诞节会和吉凶宜忌,确实有沉渣泛起的倾向,值得我们警惕㊂但我们绝不可因噎废食,重新否定农历,把先前走过的弯路再走一遍㊂D O I:10.16366/j.c n k i.1000-2359.2019.05.018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城市文化空间建构尹笑非(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上海200062)一㊁城市文化空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宣言“中, 文化空间 一词,被解释为 文化人类学的概念 ,定义为 一个集中举行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 (a p l a c e i nw h i c h p o p u l a r a n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a l a c t i v i t i e s a r e c o n-c e n t r a t e d)㊂③ 文化空间 定义中的核心词汇 场所 (p l a c e)并没有 空间 (s p a c e)所具有文化乃至哲学意义上的空间内涵, p l a c e 是更趋近于物理空间的概念㊂从已有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文化空间 门类的内容来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文化空间被理解为某种节日或信仰或艺术形式及与其相关的庆典㊃611㊃①②③章潜五,等:‘中国历法研究资料汇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71-73页㊂章潜五,等:‘中国历法研究资料汇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69页㊂陈虹:‘试谈文化空间的概念与内涵“,‘文物世界“,2006年第1期㊂和礼仪活动等㊂从保护策略来看,文化空间概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提供了良好的预期,防止非遗屈从于学科和管理分类而导致的碎片化保护㊂但随着教科文组织将p l a c e 渐渐替换为s pa c e ①,并且 自2009年之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再没有认定新的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②,我们隐约可以判断出这一概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中的运用并不得力,而且在寻求 文化空间 语义的扩张㊂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文化空间 概念是较为狭义的表达㊂但本文所用的文化空间概念并非指特定时间下的特定文化活动,而更强调立足于日常生活的地域性文化空间内的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想象㊂我们回到 文化空间 一词最初被提及的地方:列斐伏尔认为早期资本主义在萌芽期,是 通过对空间加以征服和整合来维持的 ,这不但是对物理空间的征服和整合,还包含 攫取资本主义以前的成果,以及整合那些支持他的因素所产生的空间 ㊂③在他看来,城市化本质是人们进行空间生产的过程㊂那么在这种过程中,必然包含着对已有文化的整合与再生产,也包含民众多重文化权利和文化自由的实现㊂因此 文化空间 最初被提及时,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包含整个社会关系在内的极为广义的概念㊂ 文化空间是体现意义㊁价值的场所㊁场景㊁景观,由场所与意义符号㊁价值载体共同构成㊂ ④这一解释更接近于本概念的原意,文化空间是一个 生成创造和获得价值的领域,是人们情感发生和表达的场所,在其中人们可以经历并感受到最有意义的文化生活和文化体验 ㊂⑤这样的 文化空间 可以作为一个模糊的视角,为文化的多元化生存提供更多的包容性㊂现有的 城市文化空间 则多为城市规划研究者运用,更接近物理空间概念,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资源而存在㊂物理空间作为稀缺的资源而与经济㊁政治㊁社会关系乃至权力联系在一起,空间的变动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这是城市规划者们需要考虑的问题㊂但 城市文化空间 从语义上理解,本应更偏重于对城市性格㊁城市精神的人文研究㊂在城市文化空间内,文化通过语言㊁艺术㊁建筑等诸多形式进行地域性表达,表达过程中产生的典型的象征性文化意象,是构成这种地域性文化的核心和精髓㊂地域性文化意象的生产过程,是地域文化形成㊁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过程㊂地域性的文化意象直接影响城市文化空间布局,从凝固性的空间艺术,到流动性的时间性艺术㊂从物理空间中的传统建筑意象,细微到每一处雕刻的花纹,到伴着时间在脑海中展开的传统音乐和文学中的地域性意象,共同构成此城市之所以为此城市的全部文化意义㊂地域文化空间开放给过去的时间,亦开放给现在乃至未来的时间㊂过去的时间中遍布着对传统的扬弃,未来的时间也将有相当一部分传统的继承㊂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本地域中,经岁月和日常生活反复挑选过的精华㊂城市提供了容纳各种文化的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在时间的层面将文化拓展开来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包容性较强,诸多非物质性的遗产也有诉诸于物质性的抓手可以操作㊂而且从基础的民间技艺层面到社会交往㊁民间知识体系和信仰层面都能够贯穿起来,全方位覆盖日常生活㊂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情感构成了日常交往的主要基础,构成日常生活世界内在关联的重要因素,它是日常生活得以正常运行㊁得以组织建构的重要前提㊂在现阶段的城市生活中,日常生活本体性地位的确立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元素,并将这些要求贯穿于文化需求之中,从生活实践和精神属性两个层面加强对日常生活的要求㊂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人存在的形态和物质精神需求才被更加清晰地表达,完成文化空间的建构和文化权利的实现㊂文化空间既不是脱离日常生活的纯粹形式,也不仅仅是周期性狂欢的物理场地㊂它与日常生活同构,日常生活不间断的延续性是文化空间内涵和活力的来源㊂哲学界多年来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大众文化的批判,皆因大众文化本身并非由大众创造,大众只是被动接受大众传媒带来的标准化制作的文化产品㊂大众文化着实无法承担精英文化的理性与批判精神,但其对消费与休闲的热忱,对普通日常生活价值的追求,亦是直率坦诚的㊂ 在当代城市化社会,大众文化因为吸纳㊃711㊃①②③④⑤向云驹:‘再论 文化空间 “,‘民间文化论坛“,2009年第5期㊂覃琮:‘从 非遗类型 到 研究视角 :对 文化空间 理论的梳理与再认识“,‘文化遗产“,2018年第5期㊂亨利㊃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04页㊂关昕:‘文化空间: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民俗研究“,2007年第2期㊂苗伟:‘文化时间与文化空间 文化环境的本体论维度“,‘思想战线“,2010年第1期㊂或涵盖了通俗文化㊁市民文化㊁流行文化㊁民间文化,而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㊂ ①大众文化的需求更多集中于现代的生活,但其中也必然贯穿着传统㊂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在地域性传统中已被遴选的可利用的活态资源㊂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因主体多有重合而带有某种相似性㊂非遗名录中的诸多保护对象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原创性和地域性,正可以为大众文化的缺陷提供弥补的角度㊂城市的生活节奏与工作压力需要缓解㊂或许在信息时代,网络作为绝对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摆脱了距离的束缚,易于找到自己所属的文化聚落㊂但生活毕竟不能完全由虚拟承载,真实的来源于感官接触的感知仍需由基于地域性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体验才能最终完成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可为民众提供精神上的归属感㊂地域文化不仅仅在对于文化传统的回忆中获得自豪感和强化认同感,维护文化生态,保持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将最终回馈现代城市生活㊂这种地域性传统,恰恰是在现代城市陌生生活中的熟悉感和温暖的来源,这终将是无法替代的㊂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于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的地域文化代表,能够为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提供两个基本功能:为本地域民众提供文化认同与可利用的文化资源;为外地域民众提供文化想象与实地文化体验㊂对地域内部的民众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本地的文化传统和未来可利用的文化发展资源㊂在现代城市文化生态的竞争力指标中, 文化资源力 是重要构成㊂而在 文化资源力 的五个客观指标:世界文化遗产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㊁5A级旅游景区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活态性明显有别于其他㊂也正因其活态性,它的可利用性㊁潜在的创造能力㊁对民众的影响力㊁对地域文化的贡献能力,都是极具期许的㊂在营造上海城市文化形象之时,政府借助专家的研究力量,将上海文化推至几千年前㊂良渚㊁广富林与马桥文化是地域的历史文脉,但难以以活态的表征在现代城市形象和日常生活中自然展现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可以解决这个难题㊂从上海城市文化形态演进的角度而言,苏州河(吴淞江)㊁黄浦江㊁长江的水系是上海灵性的源头;吴越文化与开埠后西方文化的融合则是成就今日上海城市文化形象的最直接基础㊂虽然上海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很难跟其他各省相比,甚至排不进全国前二十名,但上海市的诸多非遗项目有诸多特别之处,最典型的是中西文化的融汇㊂海派旗袍制作技艺㊁石库门营造技艺㊁土山湾手工工艺㊁亨生奉帮裁缝缝纫技艺㊁月份牌年画㊁海派绒绣㊁凯司令蛋糕制作技艺 上海城市中随开埠而来的一系列中西合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远逾百年,实实在在地在这座城市诞生,结合着吴越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精神与技艺,是上海现代城市文化形态演进的缩影㊂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脆弱性和顽固性,是城市文化生态的晴雨表㊂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文化的转型,这些传统文化的生存问题,在这些百年前的文化遗产中,已蕴含部分解决方案,或可为今日城市文化提供借鉴㊂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历史的发展和兴盛过程来看,也曾横亘主流文化㊁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新审视甚至利用,对于处理好传统与现代㊁本土与外来㊁城市文化空间内部的关系,维护文化的协调性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二个功能是提供给他者的狂欢,是本地域优选的可呈现给他地域民众观看的核心内容㊂列斐伏尔把日常生活的解决方案诉诸于节日与狂欢㊂他认为节日是现代社会中更接近于仪式的生活节点, 在都市化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重新找回古代节日的快乐感觉和欢乐场面,解除现代性对日常生活的技术化组织化控制,每个人的感觉㊁躯体㊁精神无拘无束,所有成员不分等级贵贱的平等参与㊂ ③但面对现在高度国家化和日常化的节日,节日的狂欢感在渐渐消退,被拉低并更接近于普通的日常生活㊂倒是现代的旅游作为逃离日常生活的休闲方式使得人们更多地脱离于日常生活的时间(处理家庭琐事时间与工作㊁加班)和空间(地域)限制,在新时空体系中,旅游是更接近于狂欢状态并且带有陌生化的眼光审视异域文化空间乃至重新审视本地域文化空间的过程,成为利用国家分配的节日假期时间,进行节日主要活动的越来越普遍的方式㊂㊃811㊃①②③徐赣丽:‘城市化背景下民俗学的 时空转向 :从民间文化到大众文化“,‘学术月刊“,2016年第1期㊂王硕,张贵:‘城市文化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扎根理论“,‘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8年第10期㊂吴宁:‘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思辨及其评价“,‘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㊂这种逃离本地域日常生活的去城市化的行为,希望换取的是对异地域日常生活的体验与认知(如广告语 做一天西塘人 ),包含是自然环境,亦包含人文环境㊂但不管是更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旨趣的自由行,还是作为移动行走的本地域社会空间一员的跟团游,现今都又陷入另一资本营造好的文化空间中㊂乌镇之所以能够获得从众多古镇中脱颖而出的巨大成功,靠的并非是原生态的水乡生活,或者专家们所倡导的 本真性 原则,而是资本与设计师共谋营造的对现代审美理想和生活方式的刻意迎合,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产品和商业服务㊂农家乐的 俗 和 土 被高价换来的舒适和现代性审美替代,地域文化越来越多成为装点的必要背景而不是核心而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作为物质化后的商品,价值已经被价格所替代㊂这便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空间再生产㊂这种生产不能说是有害的㊂千篇一律的水乡如同千篇一律的城市,让人觉得无趣㊂探索一个符合现代审美与拥有大众认同与喜爱的文化空间亦是文化幸事㊂我们需要做的是客观地认定并分类,对地域性文化和人为塑造的地域性文化产品在理论研究和资料存储中予以区分㊂一方面实实在在对传统的地域文化进行盘点记录,详细到以备有朝一日恢复之需;另一方面与对传统地域文化进行创意性再造以获取新的文化活力,二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㊂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空间的再生产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都可作为地域文化形象的表征㊂并且在城市文化空间内部,区域性的文化空间又有进一步的分类:外滩看海派文化的沧桑,城隍庙观民间文化的热烈,豫园彰显吴文化的精致,石库门乃是中西文化㊁红色文化与现代商业的合璧㊂城市空间不只是建筑物的群集,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 它不但是权利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集㊂城市发端于人类最早的礼仪性汇聚地点㊂这些汇聚地点内,人们参加各种内涵宗教㊁艺术和道德等价值观念的礼仪活动以表达对一种更有意义㊁更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㊂①但城市化又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而且是随着工业社会崛起而大规模复制的过程,这也是导致如今 千城一面 的结果㊂于是我们在新一轮的城市更新中,提出 拯救城市记忆 的口号,因为我们意识到: 城市记忆是城市精神社会的组成,是城市生命和灵魂的关键㊂城市记忆是文明的记录和生长的年轮㊂一个城市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全部记忆的丰富性㊂ 一种全新的城市文化生产方式被人们历史性的创造出来了: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㊂ ②上海的田子坊正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源头,城市文化空间更新的典型案例㊂在当今全国千篇一律地将老厂房改造为创意文化产业空间之时,田子坊已渐渐从文化创意产业龙头退化为商业旅游地标㊂但田子坊仍旧有一点是其他地域无法复制的,那便是其代表性的石库门建筑㊂2009年石库门里弄居住习俗 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上海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 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㊂石库门建筑是典型的中西混血产物,曾为上海市中下层民众的普遍栖身之所㊂今日石库门或仍有民众居住,或已开发商用,其文化空间可穿越百余年,既有物质技术文化层面 建筑营造,又有社会精神文化层面居住方式㊁邻里关系㊁弄堂叫卖㊁弄堂曲艺㊁游戏等等㊂在现代大都市上海,传统的石库门建筑内部空间有三种类型分化:第一类如一大会址㊁石库门博物馆,承担着文化展示乃至政治话语功能,毋庸赘述㊂第二类仍然延续着普通居民的生存样式,保持着居住功能,但又与旧有的石库门居住者有较大差异㊂石库门从百年前大半上海人的普通居所变成了数十年前因窄小逼仄而竞相逃离的场所,到新天地崛起后上海人重新审视其形态内涵,发掘审美,抒发乡愁的怀旧地㊂部分石库门在政府的不断普查管理㊁维护修缮下,仍能承载居住功能㊂其内部居民以不愿撤离中心城区便利生活空间和弄堂朋友圈的本地老人们,以及无力更换更宽松居住空间的低收入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亦有少量因喜爱石库门和中心城区位置的外国人㊁设计师等租户,通过改造石库门内部空间而营造更佳生活质量㊂石库门最初兴起于城市中心,是西方人为满足中国人的居住要求而建,其追求盈利的商品房本质与自建自住的中国传统建筑性质完全不同㊂因此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与租界外国人同处㊁石库门内部各地移民杂糅混住等特点,都使得石库门建筑内部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特征㊂但随着城市发展格局的变化,旧有居民的迁㊃911㊃①②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㊁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91页㊂胡惠林:‘城市文化空间建构: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问题“,‘思想战线“,2018年第5期㊂出,这一海派文化特征在当今石库门居住空间中已渐渐淡化㊂第三类如新天地㊁田子坊的商业功能㊂如果新天地石库门只是一个纯商业项目,意外带来了石库门空间的复兴,那么在田子坊改造初期,艺术家自然形成的聚落从而带来田子坊声名鹊起并奠定其良好的文化品位基础,则是文化空间再生产的真实体现㊂石库门的物质空间被选中并非偶然,其本身就是一件传统艺术品,其历时性的艺术感与艺术家们现时代的创作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甚至在短时内与当地居民形成了良好社会关系,催生新的石库门居住文化㊂但在城市文化空间中,资本的强势必然导致空间的重新分配㊂艺术家的渐渐撤离,大量同质化商家的进入,使得田子坊的艺术灵韵一点点退却,沦为彻底的商业旅游区㊂仅有极少量的如 石库门先生 李守白,将店铺与工作室以及公益 海派手工技艺传习所 结合,制作并售卖表现老石库门日常生活状态为内容的海派剪纸及其衍生文创品,极为和谐地将石库门空间和海派传统文化融合起来㊂但其在上海文化界的诸多职位,其常立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剪纸传承人 名头前的 现代重彩画家 ,其多年的海外从艺经历,都使这一文化空间的再生产模式难以复制㊂但这一案例成功的两个基点:石库门居住习俗与海派剪纸工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绝对不是巧合㊂城市文化空间会为与之相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其空间展开和时间延续的可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为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提供历史依据和文化独特性㊂在城市文化空间的再生产过程中,石库门从私人的居住空间,已部分转变为或参观或旅游休闲的公共空间;从自然形成的海派文化生活习俗展演空间变成了文化展示和商业消费娱乐空间㊂在这一过程中,迁出的民众损失了旧有的日常生活模式和人际交往习俗,但获得了资金的补偿以换取更舒适宽敞的居住空间㊂他们以游客身份回到石库门参观之时,旧有的日常生活成了陌生化的观照与怀旧对象㊂老上海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意象符号 雪花膏,月份牌,梨膏糖等等,成为小店铺林林总总兜售的商品,隔壁则是动漫手办店;生煎馒头店的转角便是撸猫咖啡厅 传统与现代㊁中国与西方,各种元素光怪陆离地杂糅拼贴在一起,却在老石库门建筑的映衬下不觉违和㊂不违和的原因在于,石库门作为具有历史时间感的文化遗产,其所构筑的文化空间能使身处之中的民众对于时空交错不但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甚至尤为喜爱㊂这使得至少从商业角度来讲,这种文化空间的再生产是成功的㊂资本带来的文化空间再生产必然是逐利的,当然也反证了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也是有利可逐的㊂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田子坊在资本逐利的过程中渐渐挤压祛除了早期文化创意产业中最为宝贵的带来文化相异性的艺术家们,渐渐在仅剩的同质化商品生产售卖中失却了艺术光晕㊂城市文化空间再生产的同时,旧有文化权利被取代,新的文化权利却仍缺席,甚至被资本剥夺了文化自由㊂因此我们必须警惕,避免在文化空间的盲目大生产,生产性保护的大跃进中迷失方向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词语仍然是 保护 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可使文化空间一方面历时地保持着地域传统的连续性,一方面共时地展现着地域传统的当代性㊂因此我们利用非遗所做的并非是对传统的重建,而是将从未中断的传统与现代生活进行整合:给公民以广泛的文化认同与文化权利,给资本以可利用的文化资源,从而协助完成城市文化空间的再生产㊂[责任编校海林]㊃021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
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服务设施的过程。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交流与发展。

在城市文化空间构建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场所建设。

城市文化空间应该提供多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场所,包
括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剧院、电影院等,以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求。

这些场所不
仅要提供展示和展览的功能,还要注重互动和参与,让居民能够参与享受文化的乐趣。

2.公共艺术品的设置。

城市文化空间应该设置适当的公共艺术品,如雕塑、壁画等,
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公共艺术品也可以成为居民游览和休闲的景点,增
加城市的文化氛围。

3.文化服务设施的完善。

城市文化空间应该提供完善的文化服务设施,包括图书馆、
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馆等,以便居民能够方便地获取文化资源和参加文化活动。

这些
设施应该配备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以适应不同居民的需求。

4.文化街区的建设。

文化街区是指由多个文化场所和文化企业组成的一片区域。

城市
文化空间应该有意识地打造文化街区,将相关的文化场所和文化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一
个集中、连续的文化空间。

这样可以方便居民游览和参观,并且可以促进相关文化机构和
企业的发展。

5.注重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应该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
护与利用。

保护历史建筑和文物,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历史文化
遗产进行文化活动和展览,可以增加居民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文化认同感。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文化空间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
素质,培养人们对于艺术和文化的鉴赏能力。

城市文化空间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为
人们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选择。

城市文化空间可以促进社会交流与发展,为居民提供交流
和学习的平台。

城市文化空间还可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在城市文化空间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政府、规划部门、文化机构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

政府和规划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鼓励并支持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

文化机构
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和服务。

社区居民需要参与和支持文化活动,以保证文化空间
的有效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