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拓展:风化作用

合集下载

第六章风化作用

第六章风化作用

第六章风化作⽤第六章风化作⽤⽬的要求风化作⽤是⼤⽓圈、⽔圈和⽣物圈与出露在地表岩⽯之间的相互作⽤,主要通过物理⼒和化学分解两种⽅式破碎岩⽯。

风化作⽤的产物,最终停留在基岩的表⾯,形成⼀层各地厚薄不等的疏松薄壳,其上部进⽽成为⼟壤。

⽽⼟壤则是⼤部分陆⽣⽣物活动的基础,因此风化作⽤具有重要的⽣态学意义,要求深⼊理解。

课时:6学时授课内容⼀、风化作⽤的概念⼆、风化作⽤的类型(⼀)物理风化作⽤(⼆)化学风化作⽤(三)⽣物风化作⽤三、影响风化作⽤的因素(⼀)⽓候与地形(⼆)岩⽯的性质四、⼟壤与风化壳重点1、机械风化包括多种应⼒作⽤,但最明显的是冰劈作⽤;2、化学风化的主要类型是氧化、溶解和⽔解作⽤;3、在风化作⽤中裂隙很重要,因为它使空⽓和⽔能在很深的地⽅侵蚀岩⽯,同时还⼤⼤增加了岩⽯发⽣化学反应的表⾯积;4、风化作⽤有⼀种使被破坏的岩⽯块体产⽣球形表⾯的普遍趋势。

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如何简要阐述风化壳的时间意义。

教学⽅法本节课以叙述为主配合图件,择重讲授。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风化作⽤(weathering)的概念所谓风化作⽤,就是岩⽯在地表常温常压下,遭受⼤⽓、⽔、⽔溶液及⽣物的破坏作⽤,使坚硬的岩⽯变成疏松堆积物的过程。

风化作⽤是⼀种⾃然现象,如古墙的层层脱落;⽯刻的模糊不清、残缺不全;路基的斑剥,甚⾄铁器的⽣锈等等,均与风化作⽤有关。

风化作⽤可以是机械的破坏,也可以是化学分解,⽽⽣物风化作⽤两者皆⽽有之。

风化作⽤是⼀种岩⽯在原地遭受破坏的作⽤。

破坏下来的产物除部分被⽔溶液带⾛外,⼀般不发⽣显著的位移,这是与其它外动⼒作⽤最明显的区别。

必须指出,风化作⽤与风的地质作⽤,在概念上是毫不相关的。

⼆、风化作⽤的类型根据风化作⽤的性质,将风化作⽤分为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物风化作⽤。

(⼀)物理风化作⽤(physical weathering)岩⽯、矿物在地表条件下,在原地产⽣机械破碎,⽽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称为物理风化作⽤。

【高中地理】无处不在的风化作用

【高中地理】无处不在的风化作用

【高中地理】无处不在的风化作用物理风化是最简单的风化作用,在沙漠地区尤其明显。

因为那里气温白天高达40-50℃,晚上可降到0℃以下,岩石热胀冷缩,这种胀缩在岩石表部和核部是不一样的。

由于不同矿物的膨胀系数不一样,久而久之,岩石出现了裂隙,由大块变成了小块,由小块变成砂,由砂变为土,石头就烂掉了。

在有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参与的情况下,风化作用进行得更快,风化的过程和产物也更丰富多彩。

最常见的风化现象是岩石的球形分异,这是由于岩石外层容易分层和剥落。

此外,岩石中常有交错的裂缝,裂缝沿线风化最深,?这些角是圆的。

峭壁陡坡上的岩石因风化而崩塌,碎裂的石头沿着山坡流动,最后堆积在山坡脚下的稳定处,形成一个顶部尖、底部圆的锥形体,称为倒石锥。

如果是一个平缓的山坡,崩塌的岩石会杂乱无章地堆积在那里,形成一个石滩或海。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的综合产物是风化壳。

一个发育成熟的风化壳中,硅酸盐矿物已完全分解,形成硅及三价金属的胶体氢氧化物,产生的典型矿物是游离的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褐铁矿、水赤铁矿、针铁矿、铝土矿等,俗称铁帽),如华北中奥陶统灰岩之上的风化壳、广西下二叠统灰岩之上的风化壳等。

以生物风化作用为主的风化作用的综合产物是土壤;除植物外,气候在土壤形成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风化无处不在。

它给人们带来的麻烦几乎可以与锈病和飞蛾并列。

在修建公路和铁路时,通常可以挖掘出非常好的地质露头。

有些现象的意义可与吸引中外地质学家研究的“风景名胜”相媲美。

但几年后,研究结果发表了,纪念碑被竖起,露头被风化。

在中国南方湿热地区,化学风化的速度最快。

裸露的岩石在短短几年内因风化而变得松散,风化层可厚达数十米。

位于洞穴或石窟(著名的云冈石窟、敦煌石窟等)中的浮雕或石刻,尽管不受风雨的影响,但仍然因风化而斑驳。

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在自然界已经存在了4000多年。

相对而言,风化是缓慢的。

原因之一是气候干燥,只有物理风化起作用。

第十章 风化作用

第十章 风化作用

4、盐分结晶的撑裂作用(晶劈作用) 岩石中含有的潮解性盐类,在夜间阴吸收大气
中的水分而潮解,其溶液渗入到岩石内部,并 水分蒸发,盐类结晶,对周围岩石差生压力。
依此往复,使岩石崩裂。
将沿途所遇到的盐类溶解;白天在烈日照晒下,
二、化学风化作用
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 化学变化而分解并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在原地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矿物在原地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全过程
第十章 风化作用
外能是地球外部来源的能量,主要有太阳辐射能、日月引 力能、重力能。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范围只限于地表表层几 米至几公里深度以内。包括风化作用、水流、冰川等外表 的地质作用。
通过化学反应,使那些在地表条件下不稳定的矿物变成 另一种新的矿物(它适应地表环境)。 进行方式:
1. 氧化作用 空气中含有20.1%的氧,当岩石和矿物暴 露于地表或位于地表层时,与氧充分接触,发生一系列 氧的反应化学。
黄铁矿FeS2(++)氧化成褐铁矿Fe2O3.H2O(3+),由铜黄色 变为褐红色,颜色变深,结构变疏松。在地表称铁帽, 地下连着矿床。
风化作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组 成岩石的矿物性质。 一、气候条件 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生物稀少,寒冷地区 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干旱区降水很少。以物 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和生物风化为次。岩石 破碎,但很少有化学风化形成的粘土矿物,以 生物风化为主形成的土壤也很薄。
气候潮湿炎热地区,降水量大,生物 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 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 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 分强烈,形成大量粘土,在有利的条 件下可形成残积矿床。可形成较厚的 土壤层。

第四章 风化作用

第四章  风化作用




• •
二、风化作用的阶段
• 由于各地风化条件的 元素迁移序列 差异,使岩石的风化 进程不一,从而使风 1. 强烈移的 化壳的发展处于不同 的阶段。各阶段,元 2. 易移失的 素的物化性质、生物 3. 可移失的 的选择性吸收以及气 候和地形等的影响, 4. 略可移的 使元素的迁移按一定 5. 实际上不 顺序进行。见表 移失的
• 矿物岩石的差异性胀 缩 • 冰劈作用 • 层裂或卸荷作用 • 盐分结晶的撑裂作用
二、化学风化
• 是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下 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 包括以下几种主要方式: 1.溶解作用 2、水化作用 3.水解作用 4、氧化作用
• • • •
• 1.溶解作用 • 水是一种极性溶剂,岩石中矿物是无机盐, 因此所有的矿物都能溶于水,只是溶解度 有差异,有难溶的物质溶解度非常小,但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算起来,水的溶解量 仍是相当大的,并且地表水中常含CO2、 NO2等酸性物质,更提高了水的溶解能力。
第四章 风化作用
第一节风化作用的类型 概念:在常温常压下,由于温度、水、氧、二 氧化碳、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组成地壳表层 的岩石发生一系列崩裂、分解等变化的作用。 按风化作用因素和作用性质的不同,分为物理 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
一、物理风化
• 岩石在风化过程中, 只发生机械破碎,化 学成分不变。引起物 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是 温度变化、冰的冻结、 结晶膨胀。破坏只使 岩石由大块变为小块, 再变成细沙,细粉, 最后变成岩土
• 二、岩石所处的环境条件 • 1、气候:极地气候地区(冻容)、沙漠干 旱气候地区(温差)、温带湿热气候地区 (温和、多雨,以生物及化学风化为主)、 热带湿热气候地区(湿热,生物及化学风 化强烈而迅速) • 2、地形与植被:坡地、陡崖地段易风化; 植被掩盖地段一般风化较弱。

风化作用(7-2)PPT课件

风化作用(7-2)PPT课件
岩浆岩矿物抗风化能力(稳定性)的顺序与其在岩浆中结晶的 顺20序21/3相/12反。高温和较干条件下形成的矿物较最后从较低温度和15 较多水的岩浆中结晶的矿物更易于风化。
主要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顺序
橄榄石
早高
抗 风

基 性

辉石








角闪石

结结 晶晶 顺温 序度
黑云母
2021/3/12
生物物理风化作用:
生物活动导致岩石机械破坏的作用。
植物根系的生长、穴居动物挖掘、虫 蚁蚯蚓等筑巢翻土的活动都会造成岩 石的破坏。
10~15kg/cm2
2021/3/12
根劈作用
10
Image from /baike/pic/item/d041a4a1a48635984710648f.jpg
层状剥落
2021/3/12
4
2021/3/12
5
二. 化学风化
在大气、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分解的作用。
常见的有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和碳酸化 作用。
1.溶解作用:岩石中矿物溶解于水而产生分解和碳酸化的作用
岩石中可溶性矿物被水溶解带走,岩石的孔隙度增大,硬度降低。
2021/3/12
H+置换矿物中碱金属离子,因此,发生水解作用的矿物主要是弱酸强碱盐组成
的矿物。水解作用导致矿物分解和岩石破坏,在表生地球化学中具有重
要意义。 Mg2SiO4+ 4H2O
2Mg2+ +4OH- + H2SiO4
镁橄榄石
Mg2SiO4+ 4H2O+4CO2

1甚么叫风化作用

1甚么叫风化作用

1什么叫风化作用?它有哪几种类型?影响风化的因素有哪些?风化作用的工程意义如何?岩石风化的调查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防治岩石的风化? 答:岩石发生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被风化的岩石圈表层称为风化壳 。风化作用的类型 1) 物理风化 热力风化 地球表面受大阳辐射引起气温变化 冻融风化 岩石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冻结成冰体积增大 9%,产生压应力――冰冰劈作用。 2) 化学风化 溶解作用 水化作用 水解作用 碳酸化作用 氧化作用 3) 生物风化 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在生长和分解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岩石矿物所起的物理和化学的风化作用。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1) 气候因素2) 地形因素3) 地质因素

岩石风化的勘查评价与防治 1) 岩石风化的调查内容主要有:A 查明风化程度,确定风化层的工程性质,以便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和施工的方法。B查明风化厚度和分布,以便选择最适当的建筑地点,合理地确定风化层的清基和刷方的土石方量,确定加固处理的有效措施。C 查明风化速度和引起风化的主要因素,对那些直接对响工程质量和风化速度快的岩层,必须制定预防风化的正确措施。D 对风化层的划分,特别是粘土的含量和成分(蒙脱石、高岭石、水云母等)进行必要分析,因为它直接影响地基的稳定性。2) 岩石风化的防治方法主要有 (1)挖除法 适用于风化层较薄的情况,当厚度较大对通常只将严重繁响建筑物稳定的部分剥除。 (2)抹面法 用使水和空气不能透过的材料如沥青、水泥、粘土层等覆盖岩层。 (3)胶结灌浆法 用水泥、粘土等浆液灌入岩层或裂隙中,以加强岩层的强度,降低其透水性。 (4)排水法 为了减少具有侵蚀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岩石中可溶性矿物的溶解,做排水工程。2.简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并说明何谓二元结构?答: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河漫滩沉积大多具二元结构,下部是河床相沉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黏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移动沉积的粗砂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第三章 风化作用与

第三章  风化作用与

球形风化
球形风化1
球形风化2
石灰岩裂隙风化
页岩风化
第一节:风化作用的类型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分化
物理风化(机械风化 )
• • • • 卸荷剥离作用 热力风化 冻融风化 盐风化
页理作用
如果岩石的四周荷下部都被固定在 岩石中的话,这种减压膨胀将主要发生 在向上的方向上。当这种减压膨胀超过 岩石的弹性变形强度时,它就会发生破 裂形成平行于地表的页理。这种作用称 为页理作用。 页理虽然很小,但它破坏了岩石的 整体块状结构,有利于水分和盐类溶液 的进行,为进行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创造了条件。
生物风化
生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对岩石所起的 物理的和化学的风化作用,称生物风化 作用。因为生物风化是通过物理风化和 化学风化完成的,所以有人将生物物理 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分别归类于物理风 化和化学风化之中,所以自然界的风化 作用,实质上只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两种基本类型。
以上简要介绍了风化作用的基本类型,岩石风化 的这三种基本类型,实质上是两种基本类型,是相互 紧密联系的,它们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物理风化作 用,加大岩石的孔隙度,增加了岩石的表面积,使岩 石获得了较好的渗透性和透气性,这就更越来越水分、 气体和微生物等的侵入,促进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物理风化使化学风化的前驱和必要 准备。化学风化在改变岩石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同时, 也在改变其物理性质。一般说来,物理风化只能使颗 粒破碎到一定的粒径,大致0.02mm是其破碎粒径的 下限。然而化学风化却能使岩石破碎到更小的粒径, 直到胶体溶液和真溶液。从某种意义上说,化学风化 使物理风化的继续和深入。
• 冻融风化的强度取决于地温在冰点上下波 动的频率和幅度 。低幅高频的冻融风化比 高幅低频的更强烈。

风化作用_普通地质学

风化作用_普通地质学
第十章 风化作用
本章内容
第一节 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第二节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第三节 风化作用产物及风化壳的概念
第一节 风化作用概念及类型
风 化 前
风化作用——地表
及接近地表的岩石,在
大气温度、水和二氧化 碳、生物的影响下,在 原地发生物理性质或化 学性质改变的地质作用
风 化 后
第一节 风化作用概念及类型
2、分层
A 层 表层土——富含有机质,颜色暗,呈黑灰色等,有利于农作 物生长。 可溶性矿物被淋滤掉的土 壤;富含粘土和不可溶矿 物; 很少有机质;从A层溶解 的矿物在该层沉淀下来,
土 体
B 层
淀积层——有机质较表层少
主要是氧化铁、氧化铝、 腐植质、石膏、碳酸钙
C 层
母岩层——轻微风化的基岩
土壤剖面
(钠长石)
(高岭石)
(石英)
三、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活动对岩石造成的物理或化学破坏作用。
(一)生物物理风化作用
1.根劈作用——树根对岩石的劈裂作用 2.穴居动物破坏作用——打洞对岩石造成 的破坏作用
(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1、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 2、生物遗体腐烂分解的产物引起岩石的溶解,从而 破坏岩石。
风化前
酸雨的效果:
风化后
2、水解作用
—弱酸强碱盐或强酸弱碱盐遇水解离成带不同电荷的离子。 这些离子与水中的H+ 和OH-发生反应形成的新矿物,矿物和 岩石因此遭到破坏。 4K[AlSi3O8]+6H2O= Al4[Si4O10](OH)8+8SiO2+4KOH (钠长石) (高岭石) (石英) 在湿热气候条件下高岭石还会继续水解:
黄铁矿 遭受氧 化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矿物逐渐崩解、疏松或改变化学成分,变成岩屑和砂土,这种现象叫风化,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受到温度变化、冻融作用和其它机械作用力的影响,产生崩解、破碎,改变块体大小,而基本上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现象称为物理风化。

例如,白天在太阳光线照射下,岩石表面很快被晒热,而其内部随深度增加,增温渐小。

在夜晚情况刚好相反,岩石表面很快散热冷却,而其内部冷却较慢,这就造成了岩石表里的冷热不均,收缩和膨胀的不协调,日久天长便会发生裂纹和裂隙,这就是坚硬岩石崩解的开始。

顺着岩石裂隙进入雨水,冬季寒冷使水结冰,体积膨胀,扩大岩石裂隙,随之泥沙、矿物质充填缝隙。

在干旱季节,缝隙中的盐类重新结晶,也会产生很强的撑胀作用。

这些物理的或机械的破坏作用都会使岩石崩解破碎。

岩石在水、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与二氧化碳等的作用下,发生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这种引起岩石成分和性质的变化叫化学风化。

它使岩石中可溶的矿物逐步被溶蚀、流失或渗透到风化壳下层,重新沉积。

残留原地的或新形成的多为难溶的稳定矿物。

化学风化的结果使原岩中的缝隙加大,孔隙加密,破坏了原岩的结构和成分,甚至使坚硬的岩层变成松散的土层。

岩石在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产生的机械破坏和化学变化称为生物风化。

如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由于其根系逐渐加粗、增长,使岩石裂隙受到像楔子一样劈裂作用,不断地使岩石裂缝扩大加深。

植物根系在岩石缝中一般可深达几十厘米到1米左右,甚至可达十几米,对周围岩石可产生10—15公斤/厘米2的压力。

一些小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也会加速岩石的破碎。

生活在岩隙和土壤中的动物和植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分泌出各种化合物,如碳酸、硝酸和各种有机酸等,对岩石起着强烈的溶蚀和破坏作用。

特别是一些微生物的活动,作用非常明显,它们有的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氮制造硝酸,有的能吸收CO2制造碳酸,有的能吸收硫制造硫酸。

这些酸类对岩石起到很强的腐蚀作用。

事实
上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者是紧密相联的。

物理风化使岩石的孔隙度增大,使岩石具有较好的渗透性,有利于水分、空气、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的深入。

当岩石崩解为较小的颗粒,使其表面积增大,更有利于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

所以物理风化是化学风化的前驱和必要条件,而化学风化又是物理风化的继续和深入。

三者紧密相联、同时进行、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影响风化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是:
1.气候因素:在不同的气候带,风化作用有明显的差异性。

在极地和高山带,温度很低,地面大部被冰雪覆盖,冻融作用盛行,化学风化缓慢,长期处于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在干旱荒漠地带,日照很强,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热力风化盛行,化学风化微弱,也是长期处在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在半干旱草原地带,日照强,年降水量250—500毫米,蒸发量也大于降水量,热力风化仍较强,但氯化物和硫酸盐等大部分被淋溶,而钙、镁、盐类相对富集,并在土层中上下移动,常形成钙积层,所以化学风化长期停留在富钙阶段。

在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带,年降水量500—750毫米,蒸发量与降水量相近,化学风化长期处于富钙和富硅铝两阶段之间,常形成蒙脱石次生粘土矿物。

在温湿地带,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化学风化长期处于富硅铝阶段,主要形成水云母次生粘土矿物。

在湿热地带,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气温高,植物茂盛,细菌活跃,岩石矿物风化迅速,风化壳很厚,最厚可达200米以上,常形成一些大型的铁、锰、铝风化矿床。

2.地形因素:不同地形条件下,风化的强度、深度和风化物的厚度及分布状况不同。

在地形高差很大的山区,一般风化的深度和强度大于平缓的地区,但在斜坡上岩石破碎后很易被剥落、冲刷而移离原地,所以风化层一般都较薄,颗粒较粗,粘粒很少。

在平原或低缓的丘陵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动都比较慢,风化物易被保存下来,在平缓低凹的地区风化壳一般都很厚。

地形的起伏和切割程度,直接影响地下水的流动、埋藏深度和流动状态,一般在沟谷切割剧烈的地方,有利于风化作用的进行,但在不同地貌部位上风化物的类型及分布厚度差异很大。

3.地质因素: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都直接影响风化的速度、深度和风化阶段。

在同一环境下,由于不同岩石类型或同种岩石不同部位风化程度的差
异,会造成许多特殊的微地貌形态。

岩石抵抗风化的能力,主要是由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决定的。

在物理风化过程中,深色矿物比浅色矿物易风化。

基性岩类多含深色矿物,而酸性岩类多含浅色矿物,因此,在野外常可见到基性岩墙被风化成浅沟状,而在石英岩层出露的地方常形成突脊形态。

从岩石的结构上看,粗粒的岩石比细粒的易风化,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比单矿物岩石易风化,粒度相差较大的和有斑晶结构的岩石比粒度均匀的岩石易风化。

从构造上看,断裂破碎带的裂隙、节理、层理、页理等部位是比较软弱的地方,容易遭到风化。

如花岗岩是由颜色深浅不同或颗粒大小不均的矿物组成的,这是它容易风化的内在原因。

同时它具有三组相互正交的原生节理,把岩体分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近似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岩块,这样在风化过程中,三组节理交会的棱角部位最易风化,使棱角逐渐圆缓而成为球形石块,这种现象称为球状风化。

在球状风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岩块逐渐变小减少,并被大量风化泥沙所包围。

当这些风化物质遭受流水冲蚀,并将细粒泥沙和小块碎石带走,使残留的球状岩块堆迭在一起,往往形成一堆一堆的圆球状花岗岩堆。

偶尔有个别的大型石球停留在岩坡坎上,处于暂时平衡状态,摇摇欲坠,甚至人推就能摇摆,故称摇摆石。

由于花岗岩的这种特性,在风化过程中还经常形成一些奇特的地貌形态,如苏州焦山之石桌,形如一丛蘑菇。

花岗岩形成的山峰往往是线条流畅、形态浑圆、峰峦峻秀,如著名的黄山风景区就是由花岗岩构成的基岩山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