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项目测井、射孔方案优化设计

合集下载

4(2)水平井变密度射孔优化设计模型

4(2)水平井变密度射孔优化设计模型
6
2 水平井变密度射孔优化设计模型的建立
2.2 油藏流体渗流模型 区域1 (1) 区域1中油藏流体渗流模型
根据Karcher等人的研究: 根据Karcher等人的研究: 等人的研究
µq L ∆pr = 2πk
Lc h
re −1 cosh 2 L c
h + h ln 2π ⋅ r ew
水平井变密度射孔优化设计模型
陈 德 春
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石油大学(华东) 2009年 2009年2月
1
水平井变密度射孔优化设计模型
摘要:水平井应用越来越广泛, 摘要:水平井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水平井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底水脊
射孔成本过高、易损害套管等问题, 进、射孔成本过高、易损害套管等问题,基于射孔完井水平井生产流体流 动压降分析,研究了油藏流体渗流模型、 动压降分析,研究了油藏流体渗流模型、射孔孔眼流体流动模型和井筒流 体流动压力梯度模型以及流动耦合模型, 体流动压力梯度模型以及流动耦合模型,建立了水平井变密度射孔优化设 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水平井变密度射孔密度分布, 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水平井变密度射孔密度分布,可有效地 调节水平井生产流体流入剖面,防止底水脊进; 调节水平井生产流体流入剖面,防止底水脊进;变密度射孔可减少射孔的 密度,降低射孔成本及其对套管的损害程度;初始孔密、 密度,降低射孔成本及其对套管的损害程度;初始孔密、原油粘度以及是 否射穿污染带等影响变密度射孔孔密分布;初始孔密较大时, 否射穿污染带等影响变密度射孔孔密分布;初始孔密较大时,射孔密度的 变化较大;原油粘度较大时,射孔密度的变化较小; 变化较大;原油粘度较大时,射孔密度的变化较小;已射穿污染带时射孔 密度的变化大于未射穿污染带时射孔密度的变化。同时, 密度的变化大于未射穿污染带时射孔密度的变化。同时,初始孔密和原油 粘度对井底流压和孔眼压降也有较大的影响。 粘度对井底流压和孔眼压降也有较大的影响。研究为水平井变密度射孔完 井提供了设计理论和计算模型。 井提供了设计理论和计算模型。

水平井射孔完井参数优化设计111

水平井射孔完井参数优化设计111

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万仁溥等编译.王鸿勋审校.水平井开采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年 4 月 [2] 李宾元,税其达,廖润康,孙艾茵编著.水平井完井与防砂.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年 6 月 [3] 李克向主编.保护油气层钻井完井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年 10 月 [4] 李介士等编译.水平井钻井完井及增产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年 6 月 [5] 孙艾茵,林琪,冯斌,潘迎德.射孔完井电模拟研究.石油钻采工艺.1988, (6) :99-107
1.8 1.6
产率比PR
1.4 1.2 1 0.8 0.6 200 400 600 800 1000
相 位 角 90 相 位 角 120 相 位 角 150 相 位 角 180
孔深(mm)
图 4-2 射穿污染带情况下相位角对油井产率比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得到了其它八个射孔参数在两种情况下对产率比的影响。 然后我们综合考虑各个单因素对产能的影响,应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设计了计算方案, 并进行了二次回归分析,分清了这些因素的主次关系,得到了各个单因素与 PR 的定量关系 式和一些基本结论。
韩海龙,男,辽河油田公司欢喜岭采油厂技术管理科科长,高级工程师,通讯地址:辽宁省盘锦市欢喜岭采油厂技术 管理科,邮编:124114,联系电话:0427-7548360,Email:hanhl@
1
2 水平井射孔有限元计算的数学方法
为了研究油层中复杂的渗流状况,便于在数学上进行描述与处理,对所研究问题一般 化,特作如下假设: (1)油层是水平等厚的。 (2)垂向和水平渗透率在各自方向上是均质的,但并不要求二者一定相等。 (3)油层中的流体是单相、不可压缩的、稳定线性渗流,渗流规律符合达西定律。 (4)不计重力的影响。 (5)油藏中的流体只能从射孔孔眼流入井筒。 (6)区域内无源无汇。 (7)不同带内(指污染带、未污染带、压实带等)的渗透率不同,但在同一带内垂向和 水平渗透率均匀分布。渗透率的突变仅发生在带与带的交接面上。 根据渗流力学的基本理论,在内部无源的情况下,服从达西定律的三维稳定渗流,可 用下面的偏微分方程进行描述:

基于正交试验的水平井射孔参数优化设计

基于正交试验的水平井射孔参数优化设计

摘 要 : 目前 水 平 井射 孔 完 井 已在 国 内外 各 油 田取 得 了 广 泛 的 应 用 , 孔 参 数 的 优 化 是 水 平 井 经 济 、 射 高效 生 产 运 行 的 关 键 。在 建 立 了基 于 正 交 试 验 的 水 平 井射 孔 参 数 优 化 设 计 模 型 的基 础 上 , 究 并 筛 选 了研 主要 因 素 , 析 了各 因素 对 水 平 井 产 能 影 响 的 权 重 , 化 了射 孔 完 井 参 数 方 案 , 水 平 井射 孔 参 数 优 化 提 供 了新 的 方 法 分 优 为
和 技 术 支持 。
关键词 : 正交 试 验 ; 孔 参 数 ; 化 设 计 ; 重 ; 平 井 射 优 权 水
中图 分 类 号 : 2 7 1 TE 5 . 文 献标识码 : A
The o i i a i n de i n ofpe f r tn a a e e s ptm z to s g r o a i g p r m t r b s d o r h g na e tm e h d f r ho io a ls a e n o t o o lt s t o o rz nt lwe l
海 洋 石 油
第 2 8卷 第 4期
0F H0RE 0I FS L ・ 91・
文章 编 号 :0 8 3 6 2 0 }4 0 1 5 1 0 —23 (0 8 0 —0 9 —0
基 于 正 交 试 验 的水 平 井射 孔 参 数 优 化 设 计
李 华 刘 满 军 陈德 春 , ,
f c o s n he o io t l a t r o t h rz n a wel r d c i iy s n l z d. Pe f r t d o l to p r me e s c e i l p o u tvt i a ay e ro a e c mp e i n a a t r s h me s o i z d.The sud o i e w t o n e h c ls p r o e f r tn a a t ro tmia in ptmie t y pr v d d ane me h d a d t c nia up o tf r p ro a i g p r me e p i z to

射孔、生产测井技术介绍

射孔、生产测井技术介绍

3700系列CBL固井质量评价标准
第一界面水泥胶结程度的解释标准 水泥胶结程度: 水泥胶结指数(BI) 声幅
水泥胶结良好: 水泥胶结中等:
水 泥胶结 差:
>0.6 0.6—0.3
<0.3
Log CBL max — Log CBL BI= ———————————
Log CBL max— Log CBL min
第二种管柱结构示意图
第三种管柱:筛管 在射孔层以下。煤层产 出的气向上流动,产出 的水均向下流动由筛管 进入油管。
第三种管柱结构示意图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三种结构的管柱均可以进行产 出剖面测井。只不过是第二种结构的管柱测井时需要两 次下井测量。
我们建议采用采用第三种结构的管柱,因为这样可 以可以提高产气量。
煤层气井生产 测试仪器构成
传输短接 磁性定位 压力仪器 温度仪器 伽马仪器 示踪仪器 电动扶正器
气产量/持气率仪
气流量/持气率仪器 示意图1
电容传感器
气流量/持气率仪器 示意图2
电容传感器
GR
示踪仪流量计工作原理
将仪器停在射孔层之上,地面系统通 过电缆给示踪仪供电,使同位素液体从喷 射孔喷出,利用示踪仪上部的伽马仪探测 随液体流动的同位素,地面仪器根据记录 的同位素流动时间和已知的喷射孔到伽马 探测器的距离,可求出液体的流动速度, 进而由流速和套管面积计算出测量点的流 量。在各射孔层上部分别测出流量,通过 计算即可求得各射孔层的产液量和总量。
射孔及生产测井技术介绍
中油测井华北事业部 2012年2月
汇报内容
一、针对煤层气井推荐的四项射孔技术
1.深穿透射孔弹技术 2.多级脉冲复合射孔技术 3.高孔密射孔技术 4.定方位射孔

底水油藏射孔优化设计

底水油藏射孔优化设计

作 者 简 介 : 平 ( 2 ) 男 , 东 东 营人 , 0 4年 毕 业 于 石 蒋 18 一 , 山 9 20
1 底 水 锥 进 模 型
笔 者 借鉴 前 人 建 立 了底 水 锥进 模 型 , 为射 孔 认
段 上部 的渗 流是 平 面径 向流 , 射孔 段 下 部 是 径 向流
油 大 学 ( 东) 油 工 程 专 业 , 0 6年 获 得 油 气 田 开 发 工 程 专 业 华 石 20
关 键 词 : 水 进 ; 利 油 田 底 射 优 油 底 胜
中 图分 类 号 : E l T 3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卜0 9 ( 0 7 0 — 0 0 0 10 8 0 2 0 )4 0 7~ 3
在 开采底 水 油藏 时 , 垂 向势 梯度 的作 用 下 , 在
油水接 触 面会发 生 变形 , 沿 井轴 方 向势 梯 度达 到 在
和半 球 面流 的结合 , 即远 处 地 层 向近 井地 带 的渗 流 为径 向流 , 而近 井地 带 向井底 的渗 流是 半球 面流 ( 如 图 1所示 ) 。按 照 这一模 型 , 在理论 推 导 中作 如下假
设 :) 层为均 质地 层并 且具 有各 向同性 ; ) 略毛 1地 2忽 管 力和表 皮效应 的影 响 ; ) 设 油 层底 部 的原 始 油 3假
硕 士 学位 , 读博 士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油 田 化 学 与 提 高 采 收 率 方 在 主
量 为依 据得 到 的最优射 孔 长度 并不 能保证 油井 具有 最大 的无水 采油 量 , 且 一般 油井 的产 量 很 少会 小 而
于临界 产量 , 以选 择 更 为合 理 的标 准 对 射孔 长 度 所

优化油气井射孔工艺技术设计

优化油气井射孔工艺技术设计

优化油气井射孔工艺技术设计油气井射孔技术属于勘察、采掘油气田的核心技术,油气田所在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均不相同,为从根本上达成各类别油气田采掘所提出的实际需求,在通过长时间的技术改革与创新之后,慢慢产生了与各种环境对应的射孔技术。

经由这些前沿的射孔技术与配套工艺,不仅可以大幅度增加射孔完井和产能,也能借助合理设定储集层维护办法,对油气田采掘时间进行扩张。

并且,油气井射孔工艺技术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持续创新、健全,很大程度地保证了射孔应有的稳定、可靠性,让射孔工艺技术的运用愈加便捷。

1 油气井射孔理论经由研究、分析油气井射孔相应理论,能够发现岩石层之间的空隙对油气井产量具备直观影响,若只單纯通过油气井射孔工艺打造的孔道,那么是无法与油气井管道周边滋生空隙所提需求达成一致的。

但是,由于射孔与空隙两者不存在相同走向,如此也就无法从根本上降低油气井底层的破裂压强。

故而,油气井射孔工艺技术存在限定性,这也就促使现阶段怎样将这一限定性消除变为了油气井射孔理论研究的重心。

在将上述问题处理以后,势必对油气井射孔工艺技术的应用和宣传起到较好的推动效用,且还可以有效缩减压实带来的破坏,改善油气井产能效率。

2 油气井射孔技术及配套工艺2.1 深穿透聚能射孔技术以往的射孔技术选取子弹式射孔工作,然而其穿透深度存在限定,难以与相应标准相符,反装甲武器中的聚能射孔技术获取了较好的发展,其通过聚能效应能改善射孔穿透深度。

最近几年以来,油田开采对射孔提出的条件愈加严苛,使得国内外均大力进行超深穿透聚能射孔技术的研发。

较之2021年,现阶段国内外设孔弹平均穿透深度有了质的改变。

表1出具了美国API协会认定的几大部分厂家相同型号射孔器混凝土靶测试数据。

2.2 复合射孔技术该技术基于聚能射孔,把复合推进剂注射于孔腔内部构成二次能量,在弹射孔产生孔道期间,复合推进剂燃烧形成高温高压砌体,借助枪身泄压且面向孔道直接射入,促使底层气体压裂,产生孔道、缝隙融合的深度穿透。

射孔优化设计

射孔优化设计
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射流冲击 变形、破碎和压实,在射孔孔 道的周围就会形一个压实损害 带。实验室研究认为这一压实 损害带厚约0.64~1.27 cm,渗 透率为原始渗透率的7%~20%,
二、射孔压差对产能的影响
所谓射孔压差一指射孔时液柱回压和地层孔隙压力之差。 当井筒压力大于储层压力时,称之为正压射孔,反之则 称为负压射孔。正压射孔可使井筒内的流体在正压差的 作用下侵入储层,一旦流体是损害型的,将对储层造成 严重的伤害。同时射开的孔眼得不到清洗,一些固相物 质(岩屑、爆炸残余物等)堵塞在孔道内,使孔眼导流 能力下降。而过大压差的负压射孔可能后造成物性较差 地层微粒运移、堵塞喉道,并使疏松地层出砂和坍塌, 从而产生极大的地层伤害。只有选择合适的负压射孔才 可以避免有害流体的侵入,还可使地层流体在射孔三瞬 间有负压差作用形成较强的冲洗回流,冲洗射孔孔道, 减轻压实影响,从而提高射孔井产能。
钻井污染程度估算
Kd/Ko也可根据产层敏感度指标确定:
1. Vsh<7%; 2.粘土中蒙脱石或伊/蒙混层的相对含量<10%; 3.钻井液的PH<9%, 4.地层水的Ca2+Mg2+含量占地层水总矿化度的白分含 量<8%。
若产层的条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满足上述条件,取高 值(低伤害),否则取低值。
钻井污染深度的确定
产率比、产量的基本计算公式
1、完善井产量
Qi=
2CK0Ht Pe Pw
B0nrerw
K0为地层渗透率(mD);
Ht 为油层有效厚度 (m);
B0为液体压缩系数; C为计算系数;
μ为流体粘度(厘泊);
KHP P 2C
re为泄油半径(cm);
B S 2、射孔井产量 QW=
0 t e w rw为井眼半径(cm);

水平井分段射孔完井方案优化_孟红霞

水平井分段射孔完井方案优化_孟红霞

水平井分段射孔完井方案优化孟红霞1,陈德春1,海会荣2,赵淑霞3,刘业文1(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东营257061;2.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3.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纯梁采油厂,山东博兴256504)摘要:针对水平井应用中水气脊进、完井和生产作业成本高、油井产量并非随射孔段长度线性增加等问题,综合考虑影响低渗透油气藏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各项因素,基于大芦湖油田的地质资料,利用ECL IPSE 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水平井方位、水平生产井段长度和射孔位置、射孔段的长度与射孔段数的组合方案对油田开发指标的影响,进行了水平井分段射孔完井方案优化。

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芦湖油田沙三段中亚段42小层部署1口水平井,将水平井的水平生产井段平均分成5段时,在完井初期采用同时射开趾部和跟部2段、中间3段避射的完井方式,累积采油量及采收率较高,可获得很好的开发效果,同时节约射孔完井和生产作业成本。

关键词:分段射孔;水平井;完井方案;优化;大芦湖油田中图分类号:TE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03(2007)05-0084-04 水平井采用分段射孔完井具有降低射孔完井和生产作业成本、延迟水气脊进等优点。

国外的研究主要是利用油气渗流理论,建立解析或半解析流入动态模型,研究水平井分段射孔完井参数对油井流入动态的影响[1-4],中国尚未见到相关报道。

为减缓水平井的底水脊进,中国学者主要进行了水平井水平生产井段常密度和变密度射孔参数优化的研究[5-7]。

笔者以大芦湖油田的油藏地质资料为基础,利用ECLI PSE 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水平井方位、水平生产井段长度和射孔位置、射孔段的长度与射孔段数的组合方案对油田开发指标的影响,并进行了水平井分段射孔完井方案优化,为水平井高效开发低渗透油气藏提出了一种新的射孔完井优化设计方法。

1 井位筛选大芦湖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剩余可采储量主要分布在沙三段中亚段42,43,52,64,73小层,占该油田剩余可采储量的61.9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项目测井、射孔优化方案设计
一、装备选型:
选用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EILog05成套测井装备。

EILog快速-成像测井成套装备由综合化地面仪器、高速数据传输仪器、集成化常规测井仪器、系列化成像测井仪器及套管井测井仪器、特种仪器和工具组成。

能完成裸眼井测井、套管井测井、工程测井,以及射孔和取心等作业。

集成化快速组合测井仪具有稳定性好、纵向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等特点。

组合测井能力强,测井效率高,一次下井取得全部常规测井资料,测井作业时效平均提高50% 以上。

二、测井服务系列优化方案:
(一)裸眼测井系列
1、常规测井:包括四岩性、多电阻率、三孔隙度测井、工程测井和三参数测井。

2、优化项目介绍:
1)岩性密度PE:通过岩性密度测井得到的PE曲线,可精细划分岩性。

不同岩石的PE值不同,存在明显差别,而且PE受孔隙度的影响小,所以根据PE值可更加准确的划分岩性。

2)阵列感应测井(MIT):提供3 种纵向分辨率(30cm、60cm、120cm)、5 种径向探测深度(25cm、50cm、75cm、150cm、225cm)共计15条的地层电阻率曲线。

可有效地描述地层剖面的电阻率特征,提供地层视电阻率、地层含水/含油饱和度的二维剖面成像图,能够分析薄层和层内非均质性,直观清晰地描述泥浆侵入特征,判断油水层性质。

他甚至可以在录井和全烃无显示,井眼垮塌,孔隙度曲线失真的情况下,准确识别油层,避免油层漏失。

与常规双感应八侧向测井相比,它的优势在于:纵向分辨率高,分辨率统一,能精细描述侵入剖面,直接识别流体性质,准确确定地层真电阻率。

该项测井技术成熟,目前在大庆、吉林、长庆、华北、青海、吐哈等油田已投产120多支,累计测井6000多口,已成为发现、识别油气层的利器。

3)三孔隙度测井:测井取全、取准三孔隙度测井资料对贵公司油田勘探开发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三孔隙度测井采用了不同的工作原理,在不同的岩性地层有着不同的响应,但在确定地层孔隙方面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在计算岩性地层孔隙度及渗透率方面有着比其它测井资料更直接更准确的优势,能更直观的判定储集层的含油性、可动油
气和可动水。

这三种测井方法能响应不同的地层物理特性,并从三种不同的角度上提供了地层的孔隙度信息。

通过三孔隙度测井系列的综合应用,对高---中---低孔隙度的地层剖面均具有很强的求解能力,并能较好的提供满足于地质分析要求的地层孔隙度数据。

贵公司在吉国项目区块属于中低孔隙度地层。

随着地层孔隙度变低,地层的总孔隙度与连通孔隙度以及粒间孔隙度的差别也随之变大,岩性也趋于复杂化,储集层的孔隙结构不仅具有孔隙性的特点,而且具有裂缝性的特点。

在此种条件下,声波测井计算孔隙度的实用性逐渐变差,密度与中子测井就成为主要的与有效的孔隙度测井方法。

一般可采用二者交会,或采用三种孔隙度测井方法的组合,以达到比较准确的求解孔隙度的目的,确定地层的孔隙度、次生孔隙度等。

4)三参数测井:三参数测井组合仪可以实时准确获得井下泥浆电阻率、井筒温度、缆头张力三条参数曲线。

井温、泥浆电阻率曲线将用于测井解释过程中资料的井筒校正。

缆头张力可以实时监控测井仪器串井下运移情况,对判断遇阻、遇卡并科学处置发挥重要作用。

3、可选择测井项目:
1)微电阻率成像测井仪(MCI):该设备探测器有6个极板,144个电扣。

测量相对电流,提供环井眼地层高分辨率电阻率图像。

主要用于裂缝识别、薄层评价、岩性划分、地层各向异性评价、沉积相、地层倾角及构造分析,是解决复杂非均质储层测井评价、地质特征分析的重要手段。

2)阵列侧向测井仪(HAL):探测器由25个电极组成,采用6
种发射频率,通过软硬件组合聚焦,提供1条泥浆电阻率和5条不同径向探测深度电阻率曲线。

用于准确描述薄层和地层侵入特性,求取地层真电阻率,定量计算地层含油饱和度。

3)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仪(MPAL):该测井设备声系由一个单极子、两个正交偶极子、一个四极子发射换能器和8组阵列接收换能器组成。

可采集32道声波波列,提取纵波、快慢横波、斯通利波,计算地层孔隙度与渗透率、各向异性、岩石力学参数。

主要用于裂缝识别、油气层评价、地应力分析等。

特别是对于压裂参数设计、指导压裂、压裂效果检测、测量人工造缝高度等具有强大的功能。

4)旋转式井壁取心(SRCT):旋转式井壁取心器作为获取岩心的一种工具,施工简便、成本低廉、取心收获率高、所取岩心规则。

通过地面控制设备发出指令,完成校深、对准取心点、张开推靠臂、钻取岩心等一系列动作来完成取心任务。

施工简便、成本低、取心收获率高、所取岩心规则,可直观进行岩性含油性观察,也可借助仪器进行岩性、电性、物性和含油性分析化验,求取储层参数。

获取的岩心可用于孔隙度和渗透率评价、储层描述、流体类型识别和含量分析等。

(二)套管井测井系列
套管井测井系列:自然伽马+磁定位+CBL/VDL。

(三)射孔技术
鉴于贵公司套管尺寸和井型特点,推荐使用射孔枪弹组合为102枪+127弹,射孔枪孔密16孔/米,相位角90°。

应采用的射孔技术为:
油管传输射孔技术+高效压冲式复合射孔器。

技术特点及优势:1)高效压冲式复合射孔器:复合射孔是在常规射孔器的基础上增添了增效药饼,将射孔技术与高能气体压裂充分的融合,综合改善油层,达到增产目的。

高效压冲式射孔器采用盲孔泄压、弹间安装增效药的方法,避免了使用贴片封堵造成的安全隐患,同时也节约了成本。

复合射孔的技术特点是,射孔后随即进行高能气体压裂。

相对常规射孔的技术优势是:有利于诱导近井带油层产生裂缝,提高单井产油量;解除常规射孔技术无法避免的钻井液及完井液对地层的伤害。

2)油管传输射孔方式:油管传输射孔安全、高效、精确,特别是在大斜度井、水平井、高压井、防砂井和低渗透地层的射孔作业等方面具有其他射孔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通过油管代替夹层枪分级射孔技术,可一次下井完成所有层段射孔施工。

由于是油管输送,因此其不受井型限制,可有效预防炸枪、卡枪、井喷等工程事故。

另外,他根据井口起爆方式,可分为投棒式起爆和压力起爆两种方式。

对于射孔段夹层过长的情况,采用多级投棒或增压起爆的方式。

多级投棒起爆:直井内,10m<夹层段<150m。

增压起爆:夹层段<100m。

3)选用技术:电缆分级点火射孔技术。

电缆分级点火射孔技术是当前国际最先进的电缆单芯射孔点火技术之一,可以满足多层位一次下井完成射孔任务,大幅度减少射孔器下井次数,不仅提高了射孔作业的效率,同时更减少了射孔过程中井筒空置的风险,对于控制井筒作业风险提供了有效保障。

目前,应用该技术一次电缆下井最多可连接完成十二级射孔枪的起爆任务。

“电缆分级点火射孔”技术是“电缆
桥塞射孔联作”和“电缆水力泵入式分级射孔压裂”技术的核心环节。

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在中油测井长庆、华北、塔里木市场广泛应用。

(四)综合解释与地层评价
1、统一解释软件
统一软件LEAD3.0 是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主持研发的油气藏综合评价软件,实现了井筒数据处理解释统一、裸眼井与套管井统一、单井解释与多井评价统一,与EILog国产成套装备套配,能充分发挥测井采集资料作用,提升测井技术服务竞争力,适应勘探开发快节奏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统一软件具备网络化数据管理、开放式底层平台、集成化的应用模块、可视化的处理流程,实现了常规测井、成像测井、生产测井和工程测井等多种仪器系列测井资料的一体化处理解释。

软件交互操作简便、资料处理快捷、数据显示直观、成果输出自动、信息传送快捷,能对测井资料、解释成果、解释模型、解释参数、解释标准、解释图版、地区经验等资料进行系统化分析、管理和应用,促进知识积累,提高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能力。

经过在在长庆、华北等各大油田应用验证,LEAD3.0 能对测井处理解释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支持,可满足现场快速直观解释、测井精细解释及储层综合评价需要,具有“功能配套化、解释定量化、数据网络化、工作协同化”的特点,并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2、解释评价技术:公司充分利用EILog成套装备、数字岩心、统一软件三大核心技术优势,在工作上与油田勘探开发紧密结合,全面开展油气储层综合解释评价技术服务。

在油气测井解释评价领域公
司具备应用基础实验分析、测井方法研究、综合解释评价的技术能力,具有在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测井资料处理解释和储层评价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具备强大的储层岩石物理分析能力及相应的数字岩心、数据库技术,不断提高油气层识别准确率和储层产能预测能力,为国内外公司油气储量和产量增长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和保障。

可针对中国石油增储上产的主力区块以及海外油气区,开展测井精细解释、区域综合评价以及老井复查等研究工作,形成了一系列特色评价技术。

公司针对各油田开发需求,结合中油测井解释评价能力,寻找长期技术服务切入点,达到更好为油田增储上产服务的目的。

目前已在国内大多数油气田、以及国外项目上开展技术服务。

例如公司针对乌兹别克斯坦费尔甘纳盆地深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储层岩性复杂、埋藏深、温度压力高、油气水层对比度低的难题,结合集团公司重大专项“中亚天然气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建立了储层有效性和流体性质识别方法,显著提升了该地区油气识别准确率和油气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