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肝泄)

合集下载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与肠镜下的表现的初步分析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与肠镜下的表现的初步分析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与肠镜下的表现的初步分析摘要:运用中医辨证对16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分型,并结合患者肠壁在电子结肠镜下的表现,总结分析了中医各证型在肠镜下的特点。

关键词:慢性结肠炎;中医证型;肠镜【中图分类号】r473.5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081-01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我们总结分析了16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镜资料,并与中医各证型相结合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60例均系门诊患者,其中男性78例,女8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0岁,平均40.9岁;病程最短6月,最长10年。

1.2诊断标准1.2.1诊断要点:①1有明确的病史及典型的慢性结肠炎症状;②大便镜检有红细胞及白细胞,且排除细菌性痢疾等其他疾病;③x线钡剂灌肠发现粘膜粗糙,局部有细颗粒样改变或结肠袋消失呈管状;④乙状结肠镜或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或有溃疡灶,或有出血及粘膜糜烂;⑤结肠粘膜活检提示有慢性炎症。

1.2.2中医辨证[2]:湿热阻滞型:腹痛,腹脘胀痞,里急后重感明显,大便粘滞如糊状,头身困重,口苦纳呆,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脾虚泄泻型: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饮食不慎诱发,食后脘闷,腹胀不适,面色萎黄无华,肢体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濡而弱。

肝郁脾虚型:腹痛腹泻,胸胁闷胀,嗳气不畅,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伴性情急躁易怒,舌淡,苔薄白,脉弦。

脾肾两虚型:久泻不愈,形寒肢冷,少气懒言,腹中隐痛喜按,腹胀肠鸣,五更泄泻,食减纳呆,腰膝酸软,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细。

1.3中医证型:本组病例以脾肾两虚型居多,占39.4%,其次为湿热阻滞型,占30.6%(见表1)。

表中结果经 x2检验,脾肾两虚型与湿热阻滞型两者发病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他两型比较,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1)。

慢性结肠炎的治法及用药

慢性结肠炎的治法及用药
可酌情使 用 。②润 肠 通 便 :药 物 有 火席 仁 、郁 李仁 、
桃 仁 、杏 仁 、草决 明 。这 些 药物 较平 和 ,可 用 于各证
的治法和方药。例如,止泻药有多种,但性昧功效差 异很大 ,治疗 腹福 并不是 随意堆砌 止污药 ,而应选 出 最恰当的药物使 用,应对同类药再作进一步的划分。 现结 合笔者 的体会 ,谈谈 治疗结肠 炎的几 种治法 和药
秦皮 、黄 连 、黄 柏 、黄 芩 、连翘 、荆 芥 、白花 蛇 舌 草 、葛根 、马齿苋 、穿心 莲等 急性 发作 时每 剂药可 选 3—5种 ,不 宜太 多 ,用 量 也 不 宜 过 大 。 白头 翁 、 秦皮 、黄连 大剂 量使用会 出现毒 副作用 。迁延期 和缓 解期 可减少 昧数及 用量 2 止泻法 主要针对 以腹 泻为主 的结肠炎 。能直 接止泻 的 中 药很 多 ,应辨 明证 型 ,不可 混用 。按 药性 可分为 :①
慢性 结肠炎 可 由多种原 因所 引起 ,临 床以腹泻或
便秘 、腹 痛 、粘 液脓 血便 为特点 ,属 难治 的疾病 。 中
药 对其 有较好 的作用 ,但疗 效的好坏 在于选 择什 么样
大。便秘甚而热 象重 需峻下者可用 大黄 5 0g后 ~1 下, 或加芒硝、番泻叶;较缓者大黄可用 5 8g — 而 不后 下 。生 地 、紫 草届 清 热 润 下 药 ,泻 下作 用 较 弱 ,
主要用于 以便 秘 为 主的结肠炎 。通 便 的 目的可 分 峻下和缓 下 。如燥 屎 内结数 日,腹满腹 实较甚 者可在 短期 内使 用峻下 ,泻下 积滞 。治疗慢性 结肠 炎的便秘 多用绥下 ,以调 理脏腑 为主 。通 便药可 分 为 :①清热
键嚣
- 1 0

补益法中亦 以朴脾 胃为主。常用药物有党参 、黄芪 、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bwdh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bwdh
(4)初发型 指首次发病者。
五、实验室及其他特殊检查
(一)血液检查
发生低血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 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增多。 血浆第Ⅴ、Ⅵ、Ⅶ因子活性增加和纤维蛋白原增加,
血小板增多,呈高凝血状态。 严重者血清蛋白降低,α1和α2球蛋白明显升高。 在缓解期如α2球蛋白增加时,常预示复发。 本病发作时,如γ球蛋白下降常提示预后不良。
2.单方验方
(1)五倍子,吴茱萸,肉桂各6克,用醋调 如水糊状,摊在纱布上,盖于脐上,如泻止, 即可除去,时间不可太长。适于一般久泻之 病人。
(2)验方:
粉葛根3g,炒山药、云茯苓、石榴皮、香 谷芽、赤石脂(先煎)各 12g,米炒荷蒂3枚, 补中益气丸9g,水煎服,治疗脾肾虚久泻。
3.中成药 脾胃虚弱,可服用人参健脾丸; 脾胃虚弱而偏寒,用附子理中丸、理中丸; 湿热下注,服用连蒲双清片; 久泻中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丸; 脾肾阳虚者,用四神丸; 久泻不止者,可服用泻痢固肠丸等。 补脾益肠丸;
六、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 慢性细菌性痢疾、 慢性阿米巴肠病、 血吸虫病、 克隆病、 结肠癌、 肠道易激综合征等相鉴别。
七、中西医综合治疗 (一)西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在急性发作期或病情严重时应卧床休息,其 他一般病例也要注意适当休息,但可做些轻 便工作。
避免精神紧张与忧虑,必要时给予镇静安定 药如利眠宁、安定、苯巴比妥等。
肉桂9g 、白术15g 、炮姜12g、茯苓15g 、 泽泻9g、甘草6g、吴萸肉6g。
4、张伯臾——活血祛瘀法
小茴香3g、桂枝6g 、赤白芍各9g、当归 15g、川芎6g、木香4.5灌肠在早期可见到结肠粘膜紊乱、结肠 袋形加深、肠壁痉挛、溃疡所引起的外廓小 刺或锯齿形阴影;

自拟中药汤剂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体会

自拟中药汤剂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体会
21 0 0年 3月
第 2卷
第 3期
Ma c 2 0 Vo . No 3 rh 01 12 .
中 国 中 医 药 咨讯 Junl f hn rdt nl hns den f mao ora o iaTaioa C ieeMe i eI o t n C i i nr i
1 g食滞者加 山楂 1 g 神 曲 1g 便 脓 血者 加 地榆 1g 0; 5, 5; 5 。用 法: 日1 , 每 剂 水煎分二次服 。l 0天为 1个疗程。
2 结 果
茯 苓渗湿健脾 , 炙甘草 干温调 中 ; 四神 丸 中诸 药相配 , 具有 温
肾健脾 、 固肠止泻之功 。临证时根据患者全身状况予 以加减 ,
了更准确制定疗效标 准 , 确定和建立治疗方法 , 有必要将慢性
结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 区别对 待 , 很多慢性腹泻患者 , 比如 中
医泄泻病 中肾阳虚衰 型的五更泻 , 就大多不是溃疡性结肠炎 ,
而是慢性结肠炎 。 参考 文献
[ 】 周 仲瑛 . 医内科学 [ . 京 : 1 中 M] 北 中国 中医药 出版 社 ,07 2 20 , :
6 o例 中痊愈 4 5例 , 7 % , 占 5 好转 1 , 5例 占
2% , 5 总有 效 率 10 。 0%
患者 , ,2岁 , 民 ,0 2年 8月 1 日初 诊。主诉 : 男 5 农 20 6 反 复腹痛腹 泻 1 8年。病史 : 者 1 患 8年前 开始经 常腹 痛、 泻 、 腹 泻后痛 不减 , 发作期间大便 每 日3~4次 , 质稀 , 少量 黏液 , 伴
1 g人参 1g 茯苓 1g 炙 甘 草 6 。脾 肾 虚寒 者 加 肉豆 蔻 5, 5, 5, g

全国名老中医治病经验谈系列—朱良春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治病经验谈系列—朱良春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经验

◇鸡 内金 、香 橼皮各 1 克 。共 O 研 细末 ,每次服 2 ,每 日2 ,温 克 次 胃痛常见 于急慢 性 胃炎 、胃或
开水送 服。
◇生 姜 1 0 , 白胡 椒 1 克 , 2克 5 大 茴香 1 克 ,猪 肚 1 。先 将 猪肚 0 个 洗净 ,再将 3 药装 入 猪肚 内 ,煮 味 熟去渣 ,吃猪 肚喝汤 ,分3~4 服 次
导滞 ,止泻止 痢 ,对清 化下 焦湿 热颇 有速 效 ,故有 消 炎 、退热 、抗菌 、通 淋 、止泻 、止痢等功效 ; 白术 、木 香健 脾 调气 ,白芍 、乌 梅 、甘草 酸甘 敛 阴 ,且 泄木 制
此 , 老首创 “ 汤”等方 应用 于临床 ,疗效颇著 。 朱 仙桔
方 药 :仙 鹤 草 3 克 ,桔 梗 8 , 白槿 花 (木 槿 0 克
本 方选 仙 鹤草 为主 药 ,乃 因仙 鹤 草涩 中有 补 ,轻 灵止泻 ,止 中寓 通 ,强壮强心 ,补脾健 胃 ,对慢性泻痢 虚实夹杂者有标本兼 治的功效 ,临床上 多用 于治劳伤脱 力 、止 汗 、止 咳 、止血 、止 痢 、止泻 、眩晕 、赤 白带 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
类激素之作用 ,能斡旋脾 胃 , 拨动气机 ,助桔梗 升提 。
此方符合慢 性肠 炎脾虚湿热型 的发病机理 ,诸 药共
奏升清降浊 , 通塞互用 ,气血兼调 ,补脾敛 阴 ,清化 止
泻之功 。 ( 刊资料库 ) 本
外 ,还 可兼有腹 胀 、呕 恶 、便秘 、
本期主持 :郭剑华主任 中医师
◇莱菔 子 1 克 ,水 煎取 汁 ,送 5 服木香 粉3 。 克
( 庆 市 中 医骨科 医 院软 伤 科 主 重 任 、全 国第三批 老 中医药专家学术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8年9月~2019年9月我院就诊慢性结肠炎患者中符合实验条件者114例,按临床不同用药方案分成2组:常规组使用西药治疗,中医组采取辩证分型医治。

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比较,中医组治疗疗效96.5%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2.5%(P<0.05)。

结论治疗慢性结肠炎采取中医辨证用药方法,有标本兼治之效,可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关键词:中医;辩证分型;慢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是对结肠慢性、炎症性病变的统称,一般是指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多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所致,临床特点是长期、反复性发作,并伴随腹痛、腹泻与消化不良的表现,甚至伴随便血。

常规西医治疗所得疗效尚有可提升空间,我们展开对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效果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慢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1实验对象与方法1.1观察对象2018年9月~2019年9月我院就诊慢性结肠炎患者中符合实验条件者114例,符合条件:①均经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等综合手段明确疾病;②无严重伴发症、原发疾病;③可耐受本次用药、无过敏史。

按临床不同用药方案分成2组:常规组患者57例,男、女各计有26例和21例,年龄自30~57岁、平均值43.6±2.3岁,患病时间6~12年、平均5.7±0.6年。

中医组患者57例,男、女各计有15例和22例,年龄自33~60岁、平均值44.1±2.5岁,患病时间10个月~11年、平均5.1±0.5年。

两组基础资料比值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1.2.1常规组选用西药为:柳氮磺胺砒啶、口服,每天2次、每次1g;维生素C、口服,每天3次、每次0.2g;5-氨基水杨酸、排便后灌肠,每天1次、每次1~2g。

1.2.2中医组结合中医诊断、辩证,分型本组患者有湿热郁结型、脾胃虚弱型、干预脾虚型和脾肾阳虚型。

慢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47例临床观察

慢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47例临床观察

243慢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47例临床观察贾风云【关键词】结肠炎;慢性;中医辨证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5-0243-03慢性结肠炎是常见疑难病症之一,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稀便或大便带脓血,多伴有纳差、腹胀、里急后重、神疲乏力为主要表现,具有反复发作,经久难愈的特点。

笔者自2004~2007年,运用中医理论对慢性结肠炎患者47例进行辨证施治,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l临床资料参照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分会指定的诊断标准确诊慢性结肠炎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19岁,平均38.5岁:病程最短为1年,最长l O年,平均为3.2年。

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8例,肝脾不和13列,脾虚湿困I o例,脾肾阳虚l l例,气滞血瘀5例。

2治疗方法2.1湿热内蕴型证见腹泻腹痛,泻下急迫,或便下脓血,肛门灼痛,小便短赤,口干苦,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则:清热除湿,理气止痛。

方药:白头翁159,黄莲69,黄柏109,炙大黄109,白芍209,木香109,枳壳159,败酱草159,银花109,当归129,苦参109。

2.2肝脾不和型证见腹泻腹痛,痛即欲泻、便后痛减,便出不畅,多因情志不畅、精神紧张而复发或加重,并伴脘痞腹胀纳差,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疏肝解郁,健脾益气。

方药:柴胡129,香附159,白芍209,白术159,陈皮109,防风109,当归129,郁金159,黄莲69。

2.3脾虚湿困型证见肠鸣腹泻,大便稀溏带有粘液,稍进油腻生冷则稀便次数增多,伴少腹坠胀,食少肢倦,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治则:健脾化湿,温中益气。

方药:党参209,黄芪209,茯苓159.白术159,砂仁109,苡仁159,扁豆159,山药159,陈皮109。

2.4脾肾阳虚型证见五更泄泻,久治不愈,有粘液脓血,伴少食自汗,畏寒肢冷,腰酸困倦,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中医医案——慢性结肠炎

中医医案——慢性结肠炎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荆芥连翘汤合痛泻要方治慢性结肠炎病案:吴某,男,40岁,2013年10月11日。

主诉:腹泻伴黏液血便2年余。

病史: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腹泻,腹泻前伴肠鸣腹痛,时伴红色黏液,肛门下坠感,吃辛辣油腻食物后加重,情绪焦虑时病情也加重,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服多种西药,病情时好时坏。

初诊:患者形体肥胖,急躁易怒,腹痛腹泻,黏液血便,肛门坠胀不舒,进食好,口干苦,小便微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泄泻辨证审机:肝郁气结,大肠湿热。

治法:清利湿热,泻肝补脾。

方药:荆芥15克连翘15克白芷10克薄荷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生地10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焦白术15克防风30克白芍30克陈皮10克甘草10克乌梅10克。

七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各一次,口服。

嘱其节制饮食,调节心情。

二诊:2013年10月18日。

大便次数减少,每天2-3次,腹痛、黏液血便、肛门坠胀均减轻,舌脉同前,效不更方,继服上方七剂。

三诊:2013年10月25日。

大便每日1-2次,仍有少许红的黏液,上方加地榆炭10克,大黄炭10克,七剂。

四诊:2013年11月2日。

二便正常,余症消失,改用补脾益肠丸,服一个月,补脾固肠。

按语荆芥连翘汤在晚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中记载,日本一贯堂医学方中,加入黄连、黄芩,视为青年腺病体质的调理方,有散风理气泻火解毒的功效,同用于红肿热痛为特征的头面部炎症;痛泻要方泻肝补脾,为治疗肝郁脾虚泄泻的常用方,笔者近年用上述二方加减治疗数例慢性结肠炎效果显著。

本医案摘自《黑龙江省名中医医案精选》,P86-87,杨晓宁医案。

杨晓宁,1957年生,黑龙江省第三批中青年名中医,1983年就职于齐齐哈尔市第一院中医科,现任中医科主任,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老年病重点专科带头人,齐齐哈尔市中医老年学科梯队带头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结肠炎(肝泄)
季某,女,30岁。

患慢性结肠炎已5年余,大便溏结不一,时而便下冻腻,状如鱼脑,夹有完谷不化,日6~7次,间或1日1行,便艰如粟,外裹黏冻,腹中肠鸣,大便腹痛,下坠不爽,晨起脘腹膨胀不舒,入晚腹中气胀更甚,头晕神疲,夜寐不安,形体消瘦,舌质红,苔薄糙,脉细弦。

追询始知,5年前因家庭口角,情志不遂而致是疾。

屡进香砂六君、补中益气、参苓白术等温补健脾止泻之剂,仅获收效一时。

细究脉证,病史当属中医之肝泄。

治则:疏肝理脾。

方药:炙乌梅5 g,@Jll~3 g,川连3 g,炮姜炭3 g,淡吴茱萸1.5 g,金铃子9 g,生杭芍10 g,生甘草3 g,生麦芽12 g,木瓜10 g。

煎服5剂,便泄渐止,痛胀亦减。

计服201剂。

大便日行1次,黄软正常,诸症消失而愈。

[《江苏中医杂志))1981;(1):63]
【按语】本案慢性结肠炎,病机为肝脾不和。

肝泄之病,多因郁怒夹食,肝气犯脾所致。

患者因口角抑郁,木失条达,肝气横逆乘脾,乃见脘腹有气攻撑,胀满不舒,泄泻频作;木郁化火而致便下艰结如粟,大便腹痛,下坠不爽;脾虚中寒则有完谷不化,形体消瘦之象。

此木旺脾弱,寒热错杂之机,故予仲景乌梅丸方略事变通,去参、附、辛、桂、归、柏,加吴茱萸、金铃子、生杭芍、生麦芽、生甘草、生木瓜,干姜易炮姜炭,含苦辛酸甘于一炉,5年之沉疴,得以痊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