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中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管理

合集下载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依据《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此制度。

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术后镇痛是提高围手术期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理应予以重视。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指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为体现医疗人性化服务,开展术后镇痛工作,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为规范术后镇痛泵的使用,不断改进疗效、积极预防并发症、了解患者使用情况。

我院根据上级国家卫健委门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具体如下: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建立麻醉科术后镇痛管理档案,建立镇痛泵使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手术方式、镇痛途径、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有无并发症等观察项目。

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1、严格掌握镇痛泵使用适应症,根据病人身体情况,病情需要使用镇痛泵,严禁扩大镇痛使用范围。

2、严格查对制度,强化麻醉师责任感,操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3、严格控制镇痛泵的药物配比,严禁超剂量使用镇痛药品。

4、严格执行镇痛泵使用中查对制度,加强镇痛泵使用中的管理,病人术毕回病房,麻醉医师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定时观察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并记载在病人访视记录中。

5、严密监测病人,警惕镇痛泵使用期间病人并发症的发生。

详细向病人说明使用方法、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配合。

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

三、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病房医师和病房护士首先与麻醉医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自控镇痛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病房医生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病房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医生联系。

麻醉科术后镇痛及其管理

麻醉科术后镇痛及其管理

概述免除疼痛是病人的基本权利和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

术后疼痛是伤害性刺激,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严重损害病人的身心健康、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可引起恶心、呕吐、肠蠕动减慢、肌肉痉挛、血栓形成、心肺并发症及器官功能恢复延迟等不良后果。

应用麻醉技术和镇痛药物给病人以有效的术后镇痛对循环、呼吸、消化、凝血、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积极作用,而结合微创手术的开展、早期经口营养、早期活动、使用生长激素等综合措施,促进病人康复。

一、术后镇痛的目的和基本原则术后镇痛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1。

根据手术的部位和性质,主动预防性地用药防治术后疼痛;2。

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物,尽量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用量;3.镇痛药物需求个体差异大,疼痛治疗用药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做到用药个体化;4.应用镇痛药物前,应观察和检查手术部位情况,明确疼痛原因,避免因疼痛治疗掩盖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二、术后镇痛的方法1.口服给药:门诊手术或住院病人体表手术一般以口服给药为宜。

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曲马多和阿片类镇痛药。

2.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间断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麻醉性镇痛药是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起效较快,但该方法有其显著的不足。

给药后血药峰浓度过高易导致呼吸抑制,危及病人安全;给药后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镇痛浓度则镇痛不全。

常用药物有哌替啶或吗啡。

目前还常用的有环氧合酶—2 (COX-2)特异性抑制剂—帕瑞昔布钠等。

3.局部镇痛:手术结束时将局麻药浸润注射到手术切口周围,可使切口疼痛减轻或消失数小时.常用药物为0。

5-1%罗哌卡因。

亦有在关节手术后在关节腔内或周围应用小剂量的舒芬太尼。

4.神经阻滞镇痛:(1) 肋间神经阻滞:胸、腹部手术后可通过阻滞支配切口区和切口上下各一根肋间神经,达到术后止痛的目的。

(2)椎旁阻滞:头部以下手术均可用椎旁阻滞解除术后疼痛。

穿刺技术要求高,可并发蛛网膜下腔阻滞,目前临床较少应用.(3)臂丛神经阻滞:主要用于上肢手术后镇痛,可采用单次或连续法给局麻药,效果可靠。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旨在确保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和病情的控制,提高手术后的恢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制度依据国家、地区相关法规以及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的最佳实践进行编写,旨在促进患者的快速恢复和康复。

一、术前评估在手术前,麻醉科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疾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

通过评估,确定患者是否有禁忌症或者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处理,并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

二、麻醉方案选择根据术前评估结果,麻醉科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

包括全身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等不同方法。

选择麻醉方案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类型以及患者的个人需求。

三、术中镇痛治疗在手术进行过程中,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状况,并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可以通过输注镇痛药物、神经阻滞等方式,控制患者的疼痛感受。

四、术后监测与处理手术结束后,患者进入术后恢复室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

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疼痛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对于疼痛程度较高的患者,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镇痛治疗,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五、术后镇痛方案制定和实施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手术类型,制定相应的术后镇痛方案。

常见的镇痛方式包括静脉镇痛、口服镇痛、贴剂镇痛等。

对于需要长期镇痛治疗的患者,需要制定长期的镇痛方案,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六、术后镇痛效果评估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定期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包括疼痛评分、肢体活动能力等指标。

如果患者的镇痛效果不佳,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及时与其他科室进行沟通协作。

七、术后镇痛记录和随访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对患者的术后镇痛治疗进行记录和随访。

记录包括患者的疼痛情况、治疗方案、药物剂量等信息。

随访的目的是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八、合理用药和风险管理在术后镇痛治疗中,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背景和目的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手术结束后,为了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而采取的措施。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康复。

本文旨在制定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以确保患者获得适当的镇痛治疗。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 手术后的疼痛:包括拆除手术伤口、切口疼痛等。

- 术后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 术后恶心呕吐:由于麻醉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症状。

2. 禁忌症:- 过敏史:对镇痛药物或者其他相关药物过敏的患者。

- 肝肾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慎用镇痛药物。

- 心血管疾病:存在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慎用镇痛药物。

三、术后镇痛管理方案1. 评估和监测:- 疼痛评估:根据患者的自述和观察病情,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摹拟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

- 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2. 镇痛药物选择:- 非麻醉类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醋氨酚等,适合于轻度到中度的疼痛。

- 麻醉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适合于重度疼痛或者无法控制的疼痛。

- 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适合于局部镇痛。

3. 给药途径:- 静脉给药:适合于需要快速起效的情况。

- 口服给药:适合于轻度疼痛和需要长期镇痛的情况。

- 肌肉注射:适合于需要中等速度起效的情况。

- 面部和皮肤局部给药:适合于局部镇痛。

4. 镇痛治疗的监测和调整:-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和生命体征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 避免药物滥用和依赖:定期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避免药物滥用和依赖的发生。

- 多学科团队合作:麻醉科、疼痛科、护理科等多学科的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术后镇痛管理方案。

四、镇痛效果评估和随访1. 镇痛效果评估:- 定期进行疼痛评估,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

-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调整镇痛治疗方案,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手术结束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措施,以减轻或消除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是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术后得到适当的镇痛治疗,提出的一系列标准和指南。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规范的内容和要求。

一、术后镇痛管理的目的和原则1. 目的:术后镇痛管理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原则:术后镇痛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疼痛特点、手术类型和术后并发症风险,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 多模式:采用多种镇痛方法和药物联合应用,以提供更有效的镇痛效果。

- 安全性:选择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的镇痛药物,并监测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

- 效果评估:定期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 教育和沟通: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术后镇痛管理的信息和指导,并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

二、术后镇痛管理的评估和监测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疼痛敏感度、疼痛类型、疼痛程度和可能的并发症风险,以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2. 术后评估:在手术结束后,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包括使用可靠的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或面部表情评分法(FPS)。

3. 镇痛药物监测:监测患者使用的镇痛药物种类、剂量和频率,以确保患者获得适当的镇痛治疗,同时注意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三、术后镇痛管理的方法和药物选择1. 镇痛方法:- 非药物治疗:包括冷敷、热敷、按摩、理疗等,可作为辅助手段或替代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镇痛药、静脉镇痛药、硬膜外镇痛、神经阻滞等,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法。

2. 镇痛药物:- 非处方药: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乙酰氨基酚等,用于轻度到中度疼痛的控制。

- 处方药:如阿片类镇痛药、镇痛贴剂、镇痛泵等,用于中度到重度疼痛的控制。

- 局部镇痛药:如局部麻醉药、局部镇痛贴剂等,用于手术切口或局部疼痛的控制。

麻醉科中的术后镇痛治疗策略

麻醉科中的术后镇痛治疗策略

麻醉科中的术后镇痛治疗策略在麻醉科的临床实践中,术后疼痛治疗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术后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恢复,还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制定科学的术后镇痛治疗策略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麻醉科中常用的术后镇痛治疗策略,并分析其优缺点,旨在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术后疼痛镇痛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麻醉科中,我们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镇静药和肌肉松弛药等。

1. 镇痛药镇痛药是一种常用的术后镇痛治疗药物。

常见的镇痛药包括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镇痛药和局部麻醉药。

阿片类药物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如吗啡、芬太尼等。

它们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疼痛信息传导,达到镇痛效果。

然而,阿片类药物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因此需要严密监测。

非阿片类镇痛药主要包括草酸氯胺酮、帕洛诺司琼等,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它们通常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和副作用。

局部麻醉药在术后镇痛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局部麻醉药的局部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术后疼痛的程度。

丁卡因、利多卡因等是常用的局部麻醉药。

2.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NSAIDs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在术后镇痛中得到广泛应用。

常用的NSAIDs有布洛芬、硫酸氢氯吡格雷等。

NSAIDs的优点是副作用较小,但需要注意对肾脏的不良影响,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

3. 镇静药和肌肉松弛药除了上述药物,在术后镇痛中,镇静药和肌肉松弛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镇静药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帮助其更好地接受治疗。

常见的镇静药有咪达唑仑、地西泮等。

肌肉松弛药主要用于手术过程中的肌肉松弛,如库拉斯激素等。

二、非药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术后镇痛还可以采用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的优点在于无副作用,且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1.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一种常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热敷、冷敷、电疗等。

麻醉科患者术后镇痛方案制定

麻醉科患者术后镇痛方案制定

麻醉科患者术后镇痛方案制定一、患者术前评估在为患者制定术后镇痛方案之前,麻醉科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手术类型、术中与术后的镇痛需求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这一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患者的镇痛需求的程度和特点,以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镇痛方案。

二、术后镇痛的目标针对麻醉科患者的术后镇痛方案制定,首先要明确明确镇痛的目标。

通常情况下,镇痛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 减少因术后镇痛药物导致的副作用;3.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康复。

三、镇痛方案的选择原则1. 个体化。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术后镇痛需求,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不同患者的镇痛需求不同,需要针对性的制定方案;2. 综合考虑。

除了考虑患者的实际镇痛需求外,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手术类型和手术范围等因素;3. 多学科参与。

麻醉科医务人员需要与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制定出更加全面科学的镇痛方案。

四、不同类型术后镇痛方案的制定1. 侵袭性手术后的镇痛方案对于侵袭性手术后的患者,通常需要采用镇痛泵或者镇痛胶囊等方式进行持续镇痛。

在选择镇痛药物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用药剂量。

同时,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对不适当的镇痛方案要及时调整。

2. 小侵袭性手术后的镇痛方案对于小侵袭性手术后的患者,可以采用口服或者静脉注射等方式进行镇痛。

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非甾体消炎药等镇痛药物进行治疗。

但是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的镇痛药物。

3. 腹腔镜手术后的镇痛方案腹腔镜手术后的患者疼痛程度往往较大,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镇痛方案。

可以考虑采用硬膜外镇痛或者静脉持续镇痛等方式进行治疗。

在选择镇痛药物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肝肾功能,避免使用可能对这些器官造成损害的药物。

五、镇痛方案的评估和调整制定完镇痛方案后,麻醉科医务人员应监测患者的镇痛效果,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麻醉科中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效果

麻醉科中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效果

麻醉科中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效果麻醉科在术后镇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术对患者来说常常是一次极大的身体负担,术后疼痛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不适。

为了缓解患者的疼痛,麻醉科医生会给予患者相应的术后镇痛药物,以提供有效的镇痛效果。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中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效果。

一、术后镇痛药物的分类术后镇痛药物可以根据其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进行分类。

根据作用机制,常见的术后镇痛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镇痛类药物:如吗啡、哌替啶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传递途径,减少患者的疼痛感知。

2. 镇静类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少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从而起到一定的镇痛效果。

3. 局部麻醉类药物:如利多卡因等。

这些药物通过局部应用或局部注射,直接作用于术后创面,减轻局部疼痛。

根据给药途径,常见的术后镇痛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静脉镇痛:通过静脉输注药物,使药物迅速到达体内各组织,迅速发挥效果。

2. 口服镇痛:患者术后可以通过口服药物进行镇痛,方便易行。

3. 局部应用镇痛:将药物直接涂抹或涂敷在术后创面上,直接减轻创面疼痛。

二、术后镇痛药物的效果术后镇痛药物的效果因药物的种类和给药途径而有所差异。

合理选用适当的药物和给药途径,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以下是常见术后镇痛药物的效果介绍:1. 镇痛类药物效果:镇痛类药物如吗啡、哌替啶等具有很好的镇痛效果,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静脉镇痛、口服镇痛等给药途径应用。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镇痛类药物能够提供较长时间的镇痛效果,减轻患者在术后的疼痛感。

2. 镇静类药物效果:镇静类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静脉镇痛等给药途径应用。

镇静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

3. 局部麻醉类药物效果:局部麻醉类药物如利多卡因具有良好的局部镇痛效果。

这些药物可以直接应用于术后创面,通过麻醉创面周围的神经末梢,减轻局部疼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科中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管理麻醉科在医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职责是确保患者在手术过
程中处于无痛状态,并在术后提供适当的镇痛药物管理。

术后镇痛药
物管理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关键,合理的药物使用可以有效减轻患者
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术后恢复速度。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中患者术
后镇痛药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药物管理方法。

一、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性
术后疼痛是患者在手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常见问题之一,如果不加以
有效管理,会给患者的康复带来很大的困扰。

术后疼痛不仅会影响患
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
费用。

因此,术后疼痛管理成为麻醉科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常用的术后镇痛药物
1. 非甾体消炎药(NSAIDs)
非甾体消炎药是常用的术后镇痛药物之一,其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
合成来发挥镇痛效果。

常见的非甾体消炎药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使用非甾体消炎药需要注意患者的肾功能和消化道安全性。

2. 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属于强效镇痛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来缓解疼痛。

常用的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哌替啶等。

使用阿片类药物需要注
意患者的呼吸抑制和依赖性风险。

3. 局部麻醉药物
局部麻醉药物可以通过阻断局部神经的传导来实现镇痛效果。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使用局部麻醉药物需要注意患者的局部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

三、术后镇痛药物管理的原则
1. 个体化治疗
术后镇痛药物管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包括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手术类型、术后并发症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镇痛方案。

2. 多模式镇痛
多模式镇痛是一种综合应用不同药物和方法进行镇痛的策略,具有提高镇痛效果的优势。

通过联合使用不同类型的药物,可以达到镇痛效果的协同作用。

3. 患者自控镇痛
患者自控镇痛是一种常用的术后镇痛方法,通过给予患者可控制的镇痛药物剂量,让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进行自我治疗。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镇痛效果。

4. 严密观察和评估
术后镇痛药物管理需要严密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和镇痛效果。

通过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方案,以确保患者的疼
痛得到有效控制。

四、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管理的护理措施
1. 提前教育
在手术前,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镇痛药物管理的相关教育。


括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情况,介绍常用的镇痛药物和管理方法,以及如何进行自我观察和评估。

2. 注重团队合作
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管理需要麻醉科、外科、疼痛科等多个部门的紧
密合作。

团队成员需要做好沟通和协作,确保患者的疼痛得到及时有
效的控制。

3. 定期评估镇痛效果
护士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并记录相关数据。

如患者的疼
痛程度、药物使用情况、不良反应等。

评估结果可以为医疗团队调整
药物方案提供参考。

4. 随访护理
术后镇痛药物管理需要进行随访护理,及时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和疼痛程度的变化。

护士可以通过电话随访或者门诊随访的方式与患
者保持联系,提供及时的指导和护理建议。

五、总结
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管理在麻醉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合理的药物使用和综合管理策略,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术后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和术后康复速度。

在实践中,护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镇痛护理。

注意:以上文章不包含标题和其他无关内容,正文共计555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