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的诊断、治疗、护理

合集下载

破伤风的处理原则

破伤风的处理原则

破伤风的处理原则
破伤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它的传播通过气溶胶和接触传播,传染病毒多为破伤风毒株。

破伤风的病人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咳嗽、咽痛、头痛、腹泻、口腔溃疡、皮疹和关节痛。

如果不及时得到治疗,破伤风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治疗破伤风应以早期诊断和及时抗毒素治疗为主要原则。

要及时诊断,发现病情就要及时就医,如果有发热、咳嗽、咽痛、头痛、腹泻、口腔溃疡、皮疹和关节痛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及时进行血液检查,如果发现是破伤风,则及时使用抗毒素治疗,抗毒素注射时有必要进行正确的技术操作。

要注意抗毒素的服用,抗毒素治疗破伤风应在接受及时确诊后及时使用,一般抗毒素治疗期间要4-6天,期间要及时服用抗毒素,不要中断,以保证疗效。

要注意预防,破伤风是一种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气溶胶传播,因此,要注意预防,增强身体免疫力,多吃蔬菜水果,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定期体检,并防止接触病毒,如果发现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破伤风的处理原则是及时诊断、及时抗毒素治疗和注意预防。

一旦发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避免病情发展,保证治疗的有效性。

破伤风的早期诊断和抗毒素治疗

破伤风的早期诊断和抗毒素治疗

敷料更换
根据伤口情况定期更换敷 料,保持伤口干燥、清洁 。
抗生素使用
在必要时使用抗生素,以 预防和治疗伤口感染。
营养支持在康复过程中重要性
营养评估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确定营养 支持方案。
肠内营养
对于能够进食的患者,提供高蛋 白、高热量的食物,以满足身体
康复所需。
肠外营养
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通过静脉 输液等方式提供营养支持。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破 伤风早期诊断试剂盒的灵敏度 和特异性将进一步提高。
抗毒素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 差异,实现精准治疗,提高治 疗效果。
破伤风疫苗的研发和应用将逐 渐普及,从源头上预防破伤风 的发生。
THANKS。
心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态影响
心理评估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确定心理干预方案。
心理疏导
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等不良情 绪。
家属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情感支持,提高患者的康复信 心。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其危险因素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可 因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等导致。
01
02
03
疼痛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和性质,以便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药物治疗
使用适当的镇痛药物,如 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 物等,以缓解患者的疼痛 。
非药物治疗
采用物理疗法、心理疗法 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帮助 患者减轻疼痛和提高舒适 度。
伤口处理技巧与感染预防方法
伤口清洁
定期清洁伤口,去除坏死 组织和异物,降低感染风 险。
素无中和作用。使用前需做皮试,过敏者需采用脱敏注射法。

破伤风知识点总结

破伤风知识点总结

破伤风知识点总结破伤风的病因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破伤风梭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也可能存在于动物粪便、灰尘、食物和污染的水中。

当人体皮肤受到伤害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清洁和处理,这些细菌就有可能进入人体。

此外,即使是轻微的伤口,也可能导致细菌侵入体内。

因此,注意伤口的清洁和处理对于防止破伤风的发生至关重要。

破伤风的症状破伤风的潜伏期一般为3-21天,一旦发病,症状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初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2. 早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咬肌痉挛、颈部强直、吞咽困难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在伤口愈合后1-7天出现。

3. 中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四肢肌肉僵硬、呼吸困难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在伤口愈合后7-14天出现。

4. 晚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呼吸肌痉挛、血压升高、意识丧失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在伤口愈合后14天以后出现。

破伤风的诊断破伤风的诊断通常是通过患者的症状和伤口的情况进行初步判断,然后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认。

实验室检查包括培养和鉴定破伤风梭菌、检测血清抗体水平等。

此外,脑脊液检查可用于确定炎症情况和细菌是否侵入神经系统。

破伤风的治疗破伤风的治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伤口处理:对于伤口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已经感染的伤口,需要进行充分的清洁和消毒,也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和分泌物。

2. 抗生素治疗:对于破伤风感染,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通常使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甲苯磺酸盐、利福平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抗毒素治疗,用于清除体内的破伤风毒素。

3. 对症治疗:对于症状的缓解,可以使用镇痛剂、神经肌肉阻断剂等药物。

此外,对于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可能需要进行辅助呼吸治疗、人工喂食等措施。

破伤风的预防破伤风是可以通过预防接种来有效预防的疾病。

目前广泛使用的破伤风疫苗包括二联疫苗和三联疫苗,均可以提供对破伤风的有效保护。

疫苗通常在婴儿时期接种,并需要进行多次加强接种,以保持对破伤风的免疫力。

破伤风诊疗规范(手术科室)

破伤风诊疗规范(手术科室)

破伤风诊疗规范(手术科室)【诊断标准】1.多有开放性创伤史(包括分娩或流产史、新生儿产伤、脐带处理不当以及天灾、事故和战争等),特别是伤道深而有异物者。

潜伏期自24小时至8周或更长不等,一般为7天左右。

2.前期症状表现为乏力、头痛、舌根发硬、咀嚼无力、吞咽不便及头颈转动不自如等。

典型症状为张口困难、牙关紧闭、咀嚼肌紧张,相继脸面、颈项、躯干、腹部、四肢肌肉痉挛,面部呈“苦笑状”。

全身肌肉阵发性抽搐,可呈角弓反张。

喉头痉挛可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可有高热,血白细胞增多等。

各种刺激,如光线、声响、震动、注射等可诱发抽搐发作。

【治疗原则】1.病人应住单间并隔离,以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室内必须安静,遮蔽强光,同时避免非必要的刺激性治疗和护理。

病情严重者安排专人护理。

床旁备专用抢救车、气管切开包、吸引器、氧气等物品。

2.中和毒素:破伤风确诊后,应立即以破伤风抗毒素(TAT)1〜6万U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100Oml静脉滴注,肌注2万〜5万U0只在早期有效,连续应用或加大剂量并无意义。

用药前应作皮肤过敏试验,如为阳性,应予脱敏注射法。

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TlG)深部肌肉注射(3000〜6000U),早期应用有效,一般只用一次。

3.控制和解除痉挛:(1)病情较轻者可给予地西泮(原称安定)10〜20mg肌肉注射、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

每次20~40ml0(2)病情重者给予冬眠1号合剂(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哌替咤100mg及5%葡萄糖250ml配成)静脉缓慢滴入;严重抽搐不能控制者可用硫喷妥钠,要警惕喉头痉挛和呼吸抑制。

在已行气管切开病人中使用较安全;肌肉松弛剂应在麻醉医师的配合和控制呼吸条件下应用,用药过程中均应警惕血压下降。

4.有喉痉挛者尽早行气管切开;切开后须保证气道通畅和清洁;气管内每日滴抗生素,雾化吸入,无菌吸痰,定期更换气管导管。

合并肺感染者,须行痰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以选择抗菌素治疗。

破伤风的知识点总结

破伤风的知识点总结

破伤风的知识点总结1. 病因破伤风梭菌是导致破伤风的主要病原体,它存在于土壤、粪便、灰尘、动物粪便等环境中。

当人体皮肤受伤时,如果未能及时清洁和处理,破伤风梭菌可能通过伤口侵入体内,引发感染。

此外,破伤风梭菌还可通过刀、剃须刀、指甲钳等含有细菌的器械传播给人,因此在使用这些器械前需要做好消毒工作。

2. 症状破伤风的症状通常包括:1) 伤口处出现红肿、疼痛和创面排脓;2) 出现痉挛性肌肉收缩,主要表现为颈部和嘴部肌肉僵硬;3) 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4) 发热、出汗等全身性症状。

3. 诊断破伤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病史,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进行诊断。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破伤风梭菌培养来确定病原体。

血液检测和肌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4. 治疗治疗破伤风的方法主要包括:1) 清创:清洁伤口,去除伤口内的异物和脓液,预防感染的扩散;2) 抗生素治疗:针对破伤风梭菌的抗生素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红霉素等;3)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破伤风的最有效方法,一般采用破伤风疫苗,对初次接种者,应按0、1、3和6个月接种四剂,之后每10年应接种一剂。

5. 预防预防破伤风的主要措施包括:1) 注意清洁:伤口发生后应及时清洁,保持伤口干燥,防止细菌感染;2) 及时治疗:如果发现有伤口感染或疑似破伤风感染,应及时就医治疗;3) 疫苗接种:定期接种破伤风疫苗,保持免疫力。

总之,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在生活中要注意预防和及时治疗。

希望本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好地了解和预防破伤风。

破伤风的诊断标准

破伤风的诊断标准

破伤风的诊断标准简介破伤风是由产生于创伤部位的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破伤风的诊断标准,帮助医务人员准确诊断和治疗破伤风病例。

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有序列表1.临床表现–发病初期: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咽喉肌肉疼痛等。

–创伤部位:有可能表现为创伤部位疼痛、肿胀、瘀斑等。

–神经系统:病情进展后,可出现口咬肌痉挛、颈部僵硬等症状。

–呼吸系统:病情进展后,可以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创伤部位标本培养:收集创伤部位标本,并进行细菌培养以鉴别破伤风梭菌的存在。

–血液检查:进行血液学检查以排除其他感染或炎症的可能性。

–破伤风毒素测定: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破伤风毒素水平来确认破伤风的诊断。

3.影像学检查–X光片:用于评估创伤部位的骨折、损伤情况。

–CT扫描:可帮助评估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和病变范围。

4.诊断标准–确定接触史:鉴别患者是否有与破伤风直接接触的历史。

–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通过破伤风毒素测定等检查结果来确诊。

–影像学检查:用于进一步评估病情程度和确定治疗方案。

二级标题三级标题有序列表1.临床表现–发病初期: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咽喉肌肉疼痛等。

–创伤部位:有可能表现为创伤部位疼痛、肿胀、瘀斑等。

–神经系统:病情进展后,可出现口咬肌痉挛、颈部僵硬等症状。

–呼吸系统:病情进展后,可以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创伤部位标本培养:收集创伤部位标本,并进行细菌培养以鉴别破伤风梭菌的存在。

–血液检查:进行血液学检查以排除其他感染或炎症的可能性。

–破伤风毒素测定: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破伤风毒素水平来确认破伤风的诊断。

3.影像学检查–X光片:用于评估创伤部位的骨折、损伤情况。

–CT扫描:可帮助评估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和病变范围。

4.诊断标准–确定接触史:鉴别患者是否有与破伤风直接接触的历史。

破伤风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破伤风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破伤风病毒
破伤风病毒通常存在于土壤、灰尘、 粪便等环境中,通过伤口接触传播。
病毒在伤口处繁殖,并释放外毒素, 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作用于神经系统 ,导致肌肉痉挛和抽搐。
破伤风症状
破伤风感染的症状通常包括肌 肉痉挛、抽搐、牙关紧闭、苦 笑面容、呼吸停止等。
症状可能在受伤后3天至3周内 出现,但通常在7天左右开始出 现。
破伤风患者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肺炎、压疮等,护理人员应采 取相应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心理支持
破伤风患者往往存在紧张、焦虑等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05
破伤风病例分享
病例一:儿童破伤风
患儿年龄:3岁
临床表现:早期出现发热、咳嗽、流鼻涕等类似 感冒的症状,随后出现张口困难、哭不出声音、 口唇及面部肌肉痉挛、喉咙发出“咔咔”声等表 现

心力衰竭
由于全身肌肉痉挛和剧烈抽搐的影 响,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导 致心脏功能受损。
电解质紊乱
由于大量出汗和肌肉痉挛的影响, 患者可能会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 钾、低钠等。
03
破伤风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
询问患者受伤史,包括受伤时 间、伤口部位、伤口大小等, 以确定是否存在破伤风感染的
可能性。
破伤风原因:玩耍时不慎摔倒,伤口接触到土壤 中的破伤风梭菌
护理措施:立即送往医院就诊,接受肌注破伤风 抗毒素及抗生素治疗,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及护理 ,包括口腔护理、呼吸道通畅护理、心理护理等
病例二:孕妇破伤风
孕妇年龄:32岁
破伤风原因:被铁钉扎伤手 指后未及时处理
临床表现:出现牙关紧闭、 张口困难、颈部肌肉痉挛等 症状,同时出现呼吸急促、 胸闷、心慌等症状,甚至出 现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破伤风的处理原则

破伤风的处理原则

破伤风的处理原则
破伤风是一种热带病毒性传染病,被称为“肉毒杆菌病”,一旦感染,患者可能出现皮疹,疼痛,关节炎,肌肉痛,肌肉僵硬等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

处理破伤风的原则应当是早诊断,早治疗,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

1、早期诊断:出现疑似破伤风的症状时,应尽早进行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2、及时治疗:确诊为破伤风后,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采用抗生素抗肉毒毒素,进行积极的观察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

3、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应加强日常个人卫生,经常洗手,减少与病毒传播源接触,尽量不去破伤风高发地区,出门时要佩戴口罩,并定期接种破伤风疫苗来预防破伤风的发生。

4、注意保护:患有破伤风的患者应保护好自己,加强营养支持,增加免疫力,并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接触病毒传播源,以免使病情加重。

破伤风是一种比较危险的传染病,但只要采取有效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注意保护,就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破伤风,提高生存率和康复率,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伤风的诊断、治疗、护理
破伤风又名强直症,俗称锁口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病。

临诊以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神经反射兴奋性增高为特征。

一、病原
破伤风梭菌,又称强直梭菌,为一种大型厌气性革兰氏阳性杆菌,多单个存在。

本菌在动物体内外均可形成芽胞,其芽胞在菌体一端,似鼓锤状或球拍状,多数菌株有周鞭毛,能运动。

不形成荚膜。

破伤风梭菌在动物体内和培养基内均可产生几种破伤风外毒素,最主要的为痉挛毒素,是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神经毒,引起动物特征性强直症状的决定性因素,亦是仅次于肉毒梭菌毒素的第二种毒性最强的细菌毒素。

以90-100纳克(ng )剂量即能致死一只豚鼠。

它是一种蛋白质,对热较敏感,65-68℃经5min即可灭能,通过0、4%甲醛杀菌脱毒21--31天,可将它变成类毒素,其它毒素如溶血毒素和非痉挛毒素,对于破伤风发生意义不很大。

二、潜伏期
一般有潜伏期,通常是7天左右,个别病人可在伤后1~2日就发病。

潜伏期越短者,预后越差。

还有在伤后数月或数年因清除病灶或异物而发病的。

三、并发症
除可发生骨折、尿潴留和呼吸停止外尚可发生以下并发症:
①窒息:由于喉头呼吸肌持续性痉挛和粘痰堵塞气管所致;
②肺部感染:喉头痉挛、呼吸道不畅、支气管分泌物郁积、不能经常翻身等都是导致肺炎肺不张的原因;
③酸中毒:呼吸不畅、换气不足而致呼吸性酸中毒,肌强烈收缩、禁食后体内脂肪不全分解,使酸性代谢产物增加造成代谢性酸中毒;
④循环衰竭:由于缺氧、中毒,可发生心动过速,时间过长后可形成心力衰竭,甚至发生休克或心搏骤停。

这些并发症往往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应加强防治。

四、破伤风的神经症状主要表现
1、肌痉挛和颅神经麻痹
临床的早期症状为:嚼肌痉挛、牙关紧闭,因表情肌紧缩,使脸部呈“苦笑面容”。

多数病人常因肌痉挛发作或强直性抽搐而呈现角弓反张、喉头痉挛、呼吸困难,甚至因此而窒息死亡。

短期内曾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或感染较轻的病人,产生局限性或流产型的肌痉挛,或局部或一个肢体的抽搐。

头部受伤的破伤风,约有3%~4%的病人发生面瘫,伴有对侧的面肌痉挛,但罕有Ⅲ、Ⅵ、Ⅶ对颅神经同时损害者。

2、中枢神经功能紊乱
重型者常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目前认为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

病人诉心悸,出汗,体温升高,肢体远端苍白,血压增高,尤以收缩压为著;尿中儿茶酚胺排泄增多,血糖偏高。

五、病因病理
破伤风梭菌是厌氧菌,属条件致病菌,病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或伤口较深并合伴有有氧菌感染的情况下易生长繁殖。

破伤风梭菌多生长在泥土及铁锈中,所以在伤口较深沾染泥土或被铁锈类铁器扎伤时均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如果只是蹭破表皮而已,伤口不深,只要做好适当的清创,不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或用些消毒药水如红药水外擦一下就可以了。

如果创面已干燥,没有渗出液,可不必再擦拭。

六、诊断要点
1.患者有开放性损伤感染史,或新生儿脐带消毒不严,产后感染,外科手术史。

2.前驱期表现乏力,头痛,舌根发硬,吞咽不便及头颈转动不自如等。

3.典型表现为肌肉持续性强直收缩及阵发性抽搐,最初出现咀嚼不便,咀嚼肌紧张,疼痛性强直,张口困难,苦笑面容,吞咽困难,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困难,紧张,甚至窒息。

4.轻微的刺激(强光、风吹,声响及震动等),均可诱发抽搐发作。

5.局部型破伤风,肌肉的强直性收缩仅限于创伤附近或伤肢,一般潜伏期较长,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七、治疗
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死亡率高,尤其是新生儿和吸毒者,为此要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清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治并发症等。

1.凡能找到伤口,伤口内存留坏死组织、引流不畅者,应在抗毒血清治疗后,在良好麻醉、控制痉挛下进行伤口处理、充分引流,局部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

有的伤口看上去已愈合.应仔细检查痂下有无窦道或死腔。

2.抗毒素的应用.目的是中和游离的毒素。

所以只在早期有效,毒素已与神经组织结合,则难收效。

一般用量是1万~6万U,分别由肌肉注射与静脉滴入。

静脉滴入应稀释于5%葡萄糖溶液中.缓慢滴入。

用药前应作皮内过敏试验。

连续应用或加大剂量并无意义,且易致过敏反应和血清病。

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在早期应用有效,剂量为3000~6000 U,.一般只用一次。

3.病人人院后,应住隔离病室,避免光、声等刺激;避免骚扰病人。

据情可交替使用镇静、解痉药物,以减少病人的痉挛和痛苦。

可供选用的药物有:10%水化氯醛,保留灌肠量每次20~40 ml,苯巴比妥钠肌肉注射,每次0.1~0.2 g,地西泮10~20 m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一般每日一次。

病情较重者,可用冬眠1号合剂(由氯丙嗪、异丙嗪各50 mg,哌替啶100 mg及5%葡萄糖250 ml配成)静脉缓慢滴人,但低血容量时忌用。

痉挛发作频繁不易控制者,可用2.5%硫喷妥钠缓慢静注,每次0.25~0.5 g,但要警惕发生喉头痉挛和呼吸抑制。

用于已作气管切开者比较安全。

但新生儿破伤风要慎用镇静解痉药物,可酌情用洛贝林、可拉明等。

4.注意防治并发症。

主要并发症在呼吸道,如窒息、肺不张、肺部感染;防止发作时掉下床、骨折、咬伤舌等。

对抽搐频繁、药物又不易控制的严重病
人,应尽早进行气管切开,以便改善通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可进行人工辅助呼吸。

还可利用高压氧舱辅助治疗。

气管切开病人应注意作好呼吸道管理,包括气道雾化、湿化、冲洗等。

要定时翻身、拍背,以利排痰,并预防褥疮。

必要时专人护理,防止意外;严格无菌技术,防止交叉感染。

已并发肺部感染者,根据菌种选用抗生素。

5.由于病人不断阵发痉挛,出大汗等,故每日消耗热量和水分丢失较多。

因此要十分注意营养(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补充和水与电解质平衡的调整。

必要时可采用中心静脉肠外营养。

青霉素80万~100万U,肌内注射,每4~6小时1次,或大剂量静脉滴注,可抑制破伤风梭菌。

也可给甲硝唑2.5 g/d,分次口服或静脉滴注,持续7~10天。

如伤口有混合感染。

则相应选用抗菌药物。

八、预防与护理
1、主动免疫注射破伤风类素作为抗原,使机体产生抗体-抗毒素达到免疫的目的,是目前最有效、最可靠、最经济的预防方法。

2、被动免疫,创伤发生后24小时内,皮下或肌内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适用于下列情况:①伤口污染严重;②严重的开放性损伤,如颅脑、胸、腹部开放性损伤及开放性骨折、烧伤;③伤后未及时清理创口或处理不当。

3、破伤风抗毒血清有两种:①破伤风抗毒血清:注射后体内抗体可迅速上升,但仅能维持5~7天,注射前必须常规作过敏试验,注射后必须观察30分钟以上,以免发生过敏反应。

②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由人体血浆中免疫球蛋白提纯而成。

因无血清反应,故不需作为过敏试验,是理想的破伤风抗毒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