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
破伤风的预防PPT课件

破伤风的预防PPT课件•破伤风概述•破伤风预防措施•疫苗接种策略及推荐人群•临床治疗与护理干预措施•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目录CONTENT01破伤风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中毒性疾病。
发病机制破伤风梭菌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肌痉挛。
通常为7-8天,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
临床表现及分型潜伏期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反射亢进等。
前驱症状肌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阵发性强烈痉挛。
典型症状肌肉强直性收缩仅限于创伤附近或伤肢。
局部型破伤风为破伤风典型表现,全身肌强直性收缩伴阵发性痉挛。
全身型破伤风表现为张口受限,同时合并至少一条颅神经麻痹。
头部型破伤风其他疾病如颞颌关节炎、子痫、癔病等。
有被疯狗猫等咬伤史,以吞咽肌抽搐为主,咽水试验呈阳性。
化脓性脑膜炎虽有“角弓反张”状和颈项强直等症状,但无阵发性痉挛。
诊断标准根据外伤史、典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02破伤风预防措施广泛宣传破伤风疫苗的重要性,提高公众接种意识。
普及疫苗接种定期接种加强疫苗接种按照疫苗接种计划,确保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定期接种破伤风疫苗。
对于高危人群,如军人、旅行者等,应加强疫苗接种以提高免疫力。
030201受伤后应立即清洗伤口,避免破伤风梭菌感染。
伤后及时处理对于未接种过疫苗或疫苗接种不全的伤者,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提供短期免疫保护。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于已感染破伤风的患者,应采用免疫治疗,如使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等。
免疫治疗避免受伤伤口处理避免接触污染物增强免疫力个人防护措施01020304注意个人安全,避免可能导致皮肤破损的意外伤害。
一旦受伤,应立即用清洁的水清洗伤口,并涂抹消毒药膏。
避免伤口接触土壤、粪便等可能含有破伤风梭菌的污染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破伤风防治知识

加强国际合作
破伤风防治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努力。预计未来各国 将加强在破伤风防治领域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全球 卫生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痉挛可因轻微的刺激,如光、声 、接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等而诱发。
发作时神志清楚,表情痛苦,每 次发作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不等
。
并发症与后遗症
并发症
窒息、肺部感染、骨折、尿潴留等。
后遗症
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
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外伤史、典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伤口分泌物培养、血清学检查等) 进行诊断。
PART 04
临床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REPORTING
清除毒素来源
彻底清创
对于污染伤口和动物咬伤等,应尽早进行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减少破伤风梭菌的繁殖和毒素产生。
伤口处理
对于较深的伤口,可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以氧化分解破伤风梭菌产生的毒素。
中和游离毒素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加强疫苗接种
随着全球卫生体系的加强和疫苗生产技术的提高,预计未 来破伤风疫苗的覆盖率将得到显著提高。这将有助于降低 破伤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提高公众认知度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普及破伤风防治知识,预计公众对破 伤风的认知度将得到提高。这将有助于增强公众的防范意 识,降低感染风险。
改进诊断和治疗手段
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治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痉挛严重者,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 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进行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破伤风知识点总结

破伤风知识点总结破伤风的病因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破伤风梭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也可能存在于动物粪便、灰尘、食物和污染的水中。
当人体皮肤受到伤害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清洁和处理,这些细菌就有可能进入人体。
此外,即使是轻微的伤口,也可能导致细菌侵入体内。
因此,注意伤口的清洁和处理对于防止破伤风的发生至关重要。
破伤风的症状破伤风的潜伏期一般为3-21天,一旦发病,症状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初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2. 早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咬肌痉挛、颈部强直、吞咽困难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在伤口愈合后1-7天出现。
3. 中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四肢肌肉僵硬、呼吸困难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在伤口愈合后7-14天出现。
4. 晚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呼吸肌痉挛、血压升高、意识丧失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在伤口愈合后14天以后出现。
破伤风的诊断破伤风的诊断通常是通过患者的症状和伤口的情况进行初步判断,然后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认。
实验室检查包括培养和鉴定破伤风梭菌、检测血清抗体水平等。
此外,脑脊液检查可用于确定炎症情况和细菌是否侵入神经系统。
破伤风的治疗破伤风的治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伤口处理:对于伤口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已经感染的伤口,需要进行充分的清洁和消毒,也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和分泌物。
2. 抗生素治疗:对于破伤风感染,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通常使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甲苯磺酸盐、利福平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抗毒素治疗,用于清除体内的破伤风毒素。
3. 对症治疗:对于症状的缓解,可以使用镇痛剂、神经肌肉阻断剂等药物。
此外,对于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可能需要进行辅助呼吸治疗、人工喂食等措施。
破伤风的预防破伤风是可以通过预防接种来有效预防的疾病。
目前广泛使用的破伤风疫苗包括二联疫苗和三联疫苗,均可以提供对破伤风的有效保护。
疫苗通常在婴儿时期接种,并需要进行多次加强接种,以保持对破伤风的免疫力。
破伤风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单蹄兽最易感,其次是猪,牛、羊和犬发病 较少见。幼龄动物较老龄动物更为易感。人的易 感性也很高。 2、传染源: 广泛存在于土壤、淤泥中。 3、传播途径 主要是由于创伤引起,特别是钉伤、断脐、 阉割、鞍伤、带鼻环及大手术等 。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 一般1-2周,最短1天(幼马、幼驹) ,马属1 周左右,猪1-2周,牛1-4周,最长可达数月。 潜伏期长短与动物种类及创伤口位置有关, 创伤距头部越近,组织创伤口深而小,创伤损伤 严重,则潜伏期短,反之则长。
七、公共卫生
人的破伤风多由创伤感染引起,病初低热不 适、头痛、四肢痛、咽肌痉挛,继而出现张口困 难、牙关紧闭、呈苦笑状,随后颈背、躯干及四 肢肌肉发生阵发性强直痉挛,不能坐起,颈不能 前伸,两手握拳,两足内翻,咀嚼困难,饮水呛 咳,有时可出现便秘和尿闭,严重时呈角弓反张 状态。任何刺激均可引起痉挛发作或加剧。 一旦出现创伤后,应正确处理伤口,防止厌 氧环境形成,并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加强护理
将病畜置于光线较暗的厩舍内,避免各种 刺激。不能站立的用吊带吊起。发生褥疮时, 局部涂擦碘酊或龙胆紫,防止继发感染。给予 充足的饮水和易消化的饲料。不能采食者,用 胃管投给流食。
2、预防: 在本病常发地区对易感家畜定期接 种破伤风类毒素,牛马等大动物在阉割 等手术前一个月进行免疫接种。 对创伤深的伤口,做外科处理外,注 射破伤风抗血清。
破伤风杆菌在庖肉培养基上生长浑浊、变黑,菌繁殖体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均能在 短时间内将其杀死,但芽孢体抵抗力极强,在土 壤中可存活几十年,煮沸经1-3h才能杀死。消毒 药10%漂白粉和10%碘酊10min、5%石炭酸15min、 1%升汞和1%盐酸30min可将其杀死。
破伤风

破伤风破伤风(tetanus)是指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一种特异性感染。
常继发于各种创伤后,亦可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
【病因】破伤风杆菌为革兰染色阳性厌氧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
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但一切开放性损伤,如火器伤、开放性骨折、烧伤,甚至细小的木刺或锈钉刺伤等,均可能引起破伤风。
破伤风的发生除与细菌毒力强、数量多或人体缺乏免疫力等因素有关外,伤口缺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当伤口因狭深、缺血、坏死组织多、血块堵塞,或堵塞过紧、引流不畅等因素而形成一个适合该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尤其同时混有其他需氧菌感染而消耗伤口内残留的氧气时,更利于破伤风的发生。
【病理生理】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即痉挛毒素与溶血毒素,是导致破伤风病理生理改变的原因。
痉挛毒素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而溶血毒素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心肌损害。
痉挛毒素经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至脊髓前角灰质或脑干的运动神经核,与中间联络神经细胞的突触相结合,抑制突触释放抑制性传递介质,使仅一运动神经系统因失去抑制而兴奋性增强,导致随意肌紧张与痉挛;痉挛毒素亦可阻断脊髓对交感神经的抑制而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体温升高、出汗等。
【临床表现和诊断】破伤风潜伏期平均为6~12日,亦可短于24小时或长达20~30日、甚至数月。
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
(一)前驱症状乏力、头晕、头痛、咬肌紧张、酸胀、咀嚼无力、烦躁不安、打呵欠等。
常持续12—24小时。
(二)症状和体征在肌肉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呈阵发性强烈痉挛。
最初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以后依次为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和肋间肌。
表现为咀嚼不便、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蹙眉、口角下缩、咧嘴“苦笑”、颈部强直;头后仰、腰部前凸、足后屈,形成弓背,而四肢呈屈膝、弯肘、半握拳等痉挛姿态,共同形成“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状;强烈的肌肉痉挛可致肌断裂,甚至发生骨折。
破伤风初期症状你了解吗

添加标题
心血管并发症: 由于自主神经紊 乱,导致血压波 动,可能引发心 律失常、心肌炎 等心血管并发症。
肺部并发症:破 伤风患者容易发 生肺部感染,由 于呼吸道分泌物 滞留和肺组织痉 挛,可能导致肺 炎和呼吸衰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胃肠道并发症: 自主神经紊乱可 导致胃肠道痉挛 和蠕动减弱,引 发便秘、腹胀、 消化道出血等症
笑面容等症状。
预防:及时处理伤口,接 种破伤风疫苗,避免接触 污染的土壤或动物粪便。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通常表现为呼 吸急促、浅快,并伴有 喉头紧缩感。
破伤风感染后,呼吸困难 是最常见的体征之一。
严重呼吸困难时,患者可 能出现口唇发绀、鼻翼扇
动等症状。
呼吸困难是破伤风感染的 危急症状之一,需要及时
就医治疗。
破伤风初期症状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破 伤 风 感 染 的 症 状 02 破 伤 风 感 染 的 体 征 03 破 伤 风 感 染 的 并 发 症
破伤风感染的症状
章节副标题
咀嚼肌痉挛
症状:张口困 难、牙关紧闭
原因:破伤风 杆菌产生的外 毒素引起
伴随症状:头 痛、颈项强直、 角弓反张
破伤风感染的并发症
章节副标题
肺部感染
呼吸困难 咳嗽、咳痰 胸痛 肺部啰音
心力衰竭
症状:心悸、气促、乏力、呼吸困难等 原因:破伤风毒素引起心肌炎,导致心脏功能受损 并发症:肺水肿、心律失常等 治疗:对症治疗,包括吸氧、强心药物等
酸中毒
酸中毒:破伤风 感染后,由于肌 肉持续痉挛和自 主神经紊乱,导 致体内酸性代谢 产物增加,引起
肌肉痉挛
症状:肌肉紧张、僵硬、疼痛 原因: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 部位:多发生于咀嚼肌、背肌和膈肌等 处理: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破伤风

破伤风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过伤口感染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
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
一切开放性损伤,均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
破伤风- 简介破伤风(tetanus)是破伤风杆菌在化脓菌感染的伤口中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性功能性改变。
破伤风的临床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持续性强直和阵发性痉挛,严重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衰竭。
破伤风杆菌侵入伤口后,在低氧条件下(破伤风杆菌是专性厌氧菌)就能在局部迅速繁殖而产生毒素。
[1]破伤风是可以预防的疾病,只要重视破伤风的预防,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即可大大降低破伤风的发病率。
破伤风- 分类破伤风梭菌“A33”,“新生儿破伤风”“A33。
X01”,“新生儿破伤风”“A34”,“产科破伤风”“A34。
X51”,“产后(产褥期)(分娩)破伤风”“A34。
X52”,“破伤风伴有流产或异位妊娠”“A35”,“其他破伤风”“A35。
X01”,“破伤风在其他方面未特指”“A35。
X51”,“强直性破伤风”破伤风- 病因破伤风是一种历史较悠久的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tetani)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可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
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破伤风是常和创伤相关联的一种特异性感染,除了可能发生在各种创伤后,还可能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
病菌是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革兰染色阳性。
平时存在于人畜的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以芽胞状态分布于自然界,尤以土壤中为常见。
此菌对环境有很强的抗力,能耐煮沸。
创伤伤口的污染率很高,战场中污染率可达25 %~80%。
但破伤风发病率只占污染者的1%~2%,提示发病必须具有其他因素,主要因素就是缺氧环境。
创伤时,破伤风梭菌可污染深部组织(如盲管外伤、深部刺伤等)。
如果伤口外口较小,伤口内有坏死组织、血块充塞,或填塞过紧、局部缺血等,就形成了一个适合该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
破伤风的名词解释

破伤风的名词解释
破伤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通常由破伤风杆菌引起。
它由病原体感染人类而发病,多见于农村,乡村地区及部分内陆地区。
这种疾病病原体主要是破伤风杆菌,在我国,这种病原体最常见于贫困地区的农村。
破伤风的症状多样,常见的有发热、全身乏力、淋巴结肿大、伤口出清液等。
严重者可出现脑炎、肺炎、心肌炎、急性心力衰竭、出血性病变、系统性感染、重度贫血等。
破伤风的治疗主要是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可以有效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活性,多以青霉素为主,还可以搭配其他的抗生素,比如甲氧西林、头孢等,针对不同情况而定。
另外,还可以配合抗炎、抗凝或抗病毒药物,以改善炎症、减轻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破伤风的预防主要依靠控制病原体的传播、提高人们的科学预防意识,如做好入境人群的卫生检查,特别是密切接触病原体的人群,应加强监测。
另外,针对破伤风的预防,还要提醒人们遵守卫生规定,不要滥食野味,勤洗手,增强身体免疫力。
特别是患病人员,要提高自身的免疫意识,积极加强健康教育,应尽量避免有关风险因素,加强个人防护,以减少受病原体影响的机会。
综上所述,破伤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传染病,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破伤风的预防意识,以确保自身健康安全。
政府也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破伤风的治疗和预防,
以缩小疫情的蔓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9-10
3
一、病原:
破伤风梭菌
1、形态:两端钝圆,细长,正直或稍弯曲 的G+大杆菌,24小时培养为G+,培养48 小时常呈G-,有鞭毛,能运动,在体内外 能形成位于菌体顶端呈鼓锤状的芽胞。有 菌体和鞭毛抗原,按鞭毛抗原可分10个血 清型。各菌株所产生的毒素均能被任一型 的抗毒素中和。
2013-9-10 28
④ 加强护理:认真做好“静,养,防,遛” 的护理工作是一个重要环节。 静:安静,暗光,避免响音,禁粗暴 动作。 养:勤喂流质食料,调整胃肠机能。 防:防止摔倒、碰伤,给厚垫草,辅 助翻身。 遛:停药后每日定时牵出遛达、按摩 四肢。 ⑤ 中草药疗法:加减千金散,防风散,五 虎追风散。
2013-9-10 29
四、诊断:
1、有创伤史加上特殊病状,体温正常,即基本可 诊断。 2、可疑病料、创伤分泌物、坏死组织,厌气培养。 3、病畜血接种小白鼠,18小时后出现症状。 4、鉴别: ① 急性肌肉风湿:无创伤史,体温升高1℃以上, 牙关不关闭,缺乏兴奋性。水杨酸制剂治疗有 效。 ② 脑炎:抽搐痉挛呈间隙性,意识障碍、昏迷。 ③ 马钱子中毒:痉挛有间隔期,急性病程短, 水合氯醛有明显拮抗作用。
2013-9-10 8
发病机理:
破伤风的痉挛毒素由血液循环和淋巴系 统,并附合在血清球蛋白上到达脊髓前 角灰质或脑干的运动神经核。到达中枢 神经系统后的毒素,主要结合在灰质中 突触小体膜的神经节甙脂上,使其不能 释放抑制性递质(甘氨酸或氨基丁酸), 以致α运动神经系统失去正常的抑制性, 引起特征性的全身横纹肌的紧张性收缩 或阵发性痉挛。毒素也能影响交感神经, 导致大汗、血压不稳定和心率增速等。 所以,破伤风是一种毒血症。
2013-9-10 9
三、病状:
1、潜伏期:一般7~14天,长可达数月。 创伤深,组织损坏严重,创伤距头部近 则较短。 2、马:骨骼肌强直性痉挛及反射光奋性增 高,痉挛常从头部开始及于体肌。 牙关 紧闭,耳尖竖立,四肢强直,呈“木马 状”,瞬膜外露,眼睛清亮, 头颈伸直, 背部强直,尾根高举,肚腹收紧,肋骨 突出,神态清醒, 应激性高,惊恐不安, 体温正常,呼吸浅表,次数增加,倒地 死亡。
2013-9-10 25
破伤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化脓性脑膜炎。虽有“角弓反张”状和颈 项强直等症状,但无阵发性痉挛,病人有 剧烈头痛、高热喷射性呕吐等,神志有时 不清,脑脊液检查有压力增高,白细胞计 数增多等。 2.狂犬病。有被疯狗猫咬伤史,以吞咽肌 抽搐为主,咽肌应激性增强,病人听见水 声或看见水咽骨立即发生痉挛,剧痛喝水 不能下咽,并流大量口涎。 3.其他。如颞颌关节炎、子痫、癔病等。
破伤风(Tetanus)
又名“强直症”,俗称“锁口风”
2013-9-10
1
定义:是由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经伤口深部感染引起的一种急 性中毒性人畜共患病。
2013-9-10
2
特征:
是由破伤风梭菌外毒素引起的一种中 毒性传染病,全身或部分肌肉群呈现 强直性痉挛,运动不灵活,四肢僵硬, 呈"木马状",和对外界环境刺激反射 兴奋增高。
2013-9-10 11
破伤风并发症
除可发生骨折、尿潴留和呼吸停止外尚可发生以 下并发症: ①窒息:由于喉头呼吸肌持续性痉挛和粘痰 堵塞气管所致; ②肺部感染:喉头痉挛、呼吸道不畅、支气 管分泌物郁积、不能经常翻身等都是导致肺炎肺 不张的原因; ③酸中毒:呼吸不畅、换气不足而致呼吸性 酸中毒,肌强烈收缩、禁食后体内脂肪不全分解, 使酸性代谢产物增加造成代谢性酸中毒; ④循环衰竭:由于缺氧、中毒,可发生心动 过速,时间过长后可形成心力衰竭,甚至发生休 克或心搏骤停。这些并发症往往是造成病人死亡 的重要原因,应加强防治。 2013-9-10 12
2013-9-10
13
2013-9-10
14
2013-9-10
15
2013-9-10
16
2013-9-10
17
2013-9-10
182013-9-10 Nhomakorabea19
2013-9-10
20
2013-9-10
21
2013-9-10
22
2013-9-10
23
诊断依据
1.患者有开放性损伤感染史,或新生儿脐带消毒 不严,产后感染,外科手术史。 2.前驱期表现乏力,头痛,舌根发硬,吞咽不便 及头颈转动不自如等。 3.典型表现为肌肉持续性强直收缩及阵发性抽搐, 最初出现咀嚼不便,咀嚼肌紧张,疼痛性强直, 张口困难,苦笑面容,吞咽困难,颈项强直,角 弓反张,呼吸困难,紧张,甚至窒息。 4.轻微的刺激(强光、风吹,声响及震动等), 均可诱发抽搐发作。 5.局部型破伤风,肌肉的强直性收缩仅限于创伤 附近或伤肢,一般潜伏期较长,症状较轻,预后 2013-9-10 24 较好。
2013-9-10 10
其它动物: 牛:多发生于分娩、断角、去势、带 鼻 环之后,并发瘤胃臌胀,反射光奋不明 显,死亡率较低。 猪:多由于阉割感染,头颈肌肉痉挛, 牙关紧闭,流涎,四肢僵硬,呼吸困难, 死亡率高。 人:病初咀嚼肌及面肌痉挛,牙关紧闭, 继而颈、背、躯干肌肉强直性痉挛。 ◆ 病畜死后无诊断价值的病理变化。
2013-9-10 26
五、防治:
抓好预防接种及防止外伤。 1、免疫接种:定期接种破伤风类毒素1ml/ 头,皮下注射,免疫期为一年,第二年再 接一次,免疫期可达四年。 2、治疗原则:“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对破伤风更显得重要。清除病原,中和毒 素,对症治疗,加强护理。
2013-9-10
27
3、治疗方法: ① 扩 创 , 清 除 坏 死 组 织 、 异 物 : H2O2 , KMnO4 或碘酊,再撒碘仿合剂,周围注射PG、 SM,也可用火烧伤口。 ② 注射抗血清:大剂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早期使用效果更好。 ③ 对症治疗:镇静(氯丙嗪、水合氯醛), 解痉(MgSO4),强心(强尔心),解酸中 毒(NaHCO3 ),利尿(乌洛托品),防并发 症(PG、SM),补液(葡萄糖、VitC、 VitB1)等。
2013-9-10 7
发病机理:
所有造成伤口感染的细菌都是侵入组织引 起局部变化和全身中毒。但破伤风杆菌与 其他病原菌不同,无论菌体或其产生的外 毒素,在伤口均不产生明显的病理改变, 它是通过分泌出和扩散到全身的毒素而导 致发病,其产生的外毒素毒力强,对神经 有特别的亲和力,经吸收后,分布于脊髓、 脑干等处,易危及生命。
2013-9-10
5
3、严格厌氧环境中生长,肉汤中加入少量 小肉块,上面再用石蜡或蜡封闭形成厌氧 环境。 4、芽胞抵抗力极强,可在土壤中生存几十 年。
2013-9-10
6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及途径:破伤风梭菌广泛分布, 特别是园土内、腐臭淤泥,创伤深、口小, 如针伤、刺伤、钉伤。阉割、断脐带及 大手术等,能造成厌氧环境的伤口,最 适合其生长繁殖及产生外毒素。 2、易感动物:马属动物>猪>牛、羊、人。 单蹄兽最易感,禽类有抵抗力,可能与 神经细胞有关。 3、流行特点:散发性。
2013-9-10 4
2、在体内或培养基内均能产生外毒素,毒 性强,耐热,易被酸碱破坏,也易被消化 液破坏,经甲醛处理后可脱毒变成类毒素。 外毒素包括: ①痉挛毒素:是种神经毒,作用于神经系统, 引起特征性病状。毒素能被胃液破坏、 耐 热,很难由粘膜吸收,可产生保护性抗体。 ②溶血毒素:溶解马、兔红细胞,引起局部 组织坏死,为细菌生长创造条件。 ③非痉挛性毒素:对神经末梢有麻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