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

合集下载

视频解说词一分钟多少字

视频解说词一分钟多少字

宣传片制作中解说词与画面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的。

解说词是“口头文学”,是口头说明解说的词,它运用文字来渲染事物、人物,使人们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

对于宣传片中解说词而言,它是对宣传片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说明。

解说词与画面是相互呼应的,画面显示乌云笼罩,解说词绝不会是天空晴朗。

关于宣传片解说词写作技巧如下:1、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学艺术修养是写好解说词的根本头脑里没东西,肯定倒不出“货”来。

如果知识面广、文字能力强,那语言的组合就会很顺畅,文字的表述就如同源涌般溢出。

因此,要写好一篇解说词,必须有文学“细胞”,善于用文字语言表述、描绘所解说的事物和画面。

2、融入真挚情感、表达真诚的内心世界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在你真正动笔写解说词之前,首先要充分思考,围绕宣传片的主题进行构思,然后一气呵成。

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你在采访中和采访后的感受、观点表达出来。

必须把自己的感情世界融入其中,将内心的情感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写出来。

可以相信,在这种境况下写出来的解说词也定会打动观众的心。

3、对采访对象的详实了解、深入体验是写好解说词的前提前期的深入采访对后期的解说词写作非常重要,没有这个过程,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就不可能写出让观众信服、感人的解说词。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就好比电视记者没有充足的第一手材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解说词的。

没有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某种生活的经历,只坐在家里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

因此说,亲临新闻现场深入采访,尽可能多地掌握素材和信息是写作好解说词的第一步。

篇二:解说词各位领导,这里是新格小学的教学楼,二楼承载了五个年级的教室和一间老师的办公室。

在楼道的左右两边,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以及学生的心理做的楼道文化。

就像五年级教室外边有“文学飘香”四个字一样,“香“就具有一定的诱惑力,”飘香”硬是让人觉得对知识的渴求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

用“飘香”来点缀“文学“不仅仅是激励学生要努力学习,而是让他们体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无穷魅力。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

323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07月下半月刊在近几年的电视屏幕上,诸多形式的电视节目百花争艳。

从《舌尖上中国》红遍中国后,电视纪录片渐渐成为大众街头小巷热议的话题。

电视纪录片也渐渐培养了一群忠实的受众。

与此同时,广大编创人员则以一种审美视角和理性的目光观察生活,不断推出具有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的纪录片,如纪录片《京剧》。

这些精品不仅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好评,而且已经走向世界,赢得了荣誉,引起了巨大反响。

这表明,我国纪录片的水准已日趋成熟。

一、定义界定(一)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是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题材,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

它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的记录社会生活,客观的反应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的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二)解说词解说词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指口头上解释说明。

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

电视解说词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

同电视其他表现手段配合起来,共同完成电视节目创作,是节目创作者传达创作意图,帮助观众理解电视节目内容的主要方式之一。

解说词可直接影响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认知,与电视影像相结合,还可以烘托意境、渲染气氛,是电视声音中最重要、最独特的部分。

二、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特点解说词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在不同节目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写作中要根据电视节目类型来给解说词一个准确定位。

以下,我主要从电视纪录片特点,来详细说明电视解说词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二者相辅相成。

《京剧》在第一集《定军山溯源》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2010年11月16日,北京城一个普通的日子。

当这座城市在初冬的斜阳下慢慢醒来,生活的舞台上,一如既往的是北京人习以为常的繁忙与精彩,不管诗意还是凡俗、古老还是现代,这个舞台诠释的,已是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的选择。

解说词写作重点知识

解说词写作重点知识

1、电视解说词的定义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个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

解说词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

解说此事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

2、解说词在电视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1)无法脱离电视特定的语言环境(2)可以根据其特性,分门别类单独进行研究和学习(3)解说词写作必然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3、凡是创作者需要以文字语言形态准备的,无论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是前期的还是后期的,是有声源还是无声源的,是出现在节目中的还是未曾出现的,都应该进入它的考虑范围。

4、电视解说词的学习重点(1)电视记录片、专题节目的解说词部分的使用与安排(2)大型系列节目,如政论片、文献记录片的前期文字稿和后期解说词部分的加工调整(3)除电视新闻消息之外的电视新闻节目,如大型活动的现场直播、通讯特写、评论综述、深度报道等稿件的案头准备工作(4)电视综艺节目的串场过渡词、电视栏目的串联词前期文字稿准备(5)电视节目各种策划方案、选题报告、拍摄采访提纲、文字脚本的写作(6)节目或栏目标题、宣传标语、频道呼号、片头题记的写作(7)各种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对解说的特殊要求5、解说词学习过程中需要的问题(1)解说——不仅是指对画面的解释(2)解说的学习不是孤立的(3)解说应具有灵活、准确的针对性(4)解说的应用类型6、电视语言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声音影像形式,作用与观众视觉或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7、电视手段使用的制约(1)单一手段自身表现力的限制(2)电视语言整体结构对手段使用的制约(3)编导个人创作个性的制约(4)制作经费和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8、(填空)电视解说词更擅长表现生活中那些抽象的、哲理性的内容,那些想象性的感情体验,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

而要反映那些形象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无论怎样搜索枯肠,它这方面的表现力远远无法和画面相比。

9、音乐无法传递具体的信息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尤其在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方面有其他手段难以代替的作用,但是音乐无法传递具体的信息。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

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

因此,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创作的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 二者相辅相成 电视作品中,声与画孰轻孰重,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观点认为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感性,画面的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能调动欣赏者的情绪,引发联想想象,产生艺术感染力。

也有专家认为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整,不能带给观众准确的信息,单靠画面难以将作品的主题表达出来,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

必须利用语言作为补充、衬托,才能克服仅靠画面表达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欣赏中的差异,从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成为可能。

所以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体会。

事实上,一部电视专题片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二者相辅相成。

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没有什么主次之分,声画结合的心理学基础,原本是人们观察、审视、辨析事物的方式。

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也是这个道理。

有些题材内容的节目,画面显得更为重要,这时候解说词也许很少甚至不用。

但很多经典的专题片因其优美的解说词而让人们记住,比如《话说长江》、《长白山四季》《西藏的诱惑》等等。

《话说长江》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 俯瞰三峡长江水。

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 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世界大河。

最新 电视专题片语言的解说词分析-精品

最新 电视专题片语言的解说词分析-精品

电视专题片语言的解说词分析电视专题片,顾名思义,也就是专门对某一类问题或现象进行专题报道的电视节目。

电视专题片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人物专题片、会议专题片、历史专题片等。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电视深度报道最常用的节目形式就是电视专题片。

电视专题片的特点是声画结合。

这就意味着,电视专题片的语言运用在电视专题片的制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电视专题片的语言与画面是相辅相成的,声音配合画面做到最完美的阐释。

结合实践经验,阐述电视专题片中语言的运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语言;运用专题片与纪录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专题片确立了主题之后,搜集与之有关的主题内容后再进行编辑,而记录片则是在主题没有确定的情况之下,用客观的镜头去陈述一个事实,是对于一个客观事实的主题升华。

因此,两者在语言的应用上也会有所不同,一个好的电视专题片往往是需要优秀的语言运用与丰富画面的完美结合。

一、电视专题片的采访语言1.1采访语言是电视专题片中的重要语言形式。

最初的电视专题中,很少有采访语言,大多都是用解说词和画面组合而成,随着专题片的不断发展,这样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对节目的要求。

采访语言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解决观众对于问答形式表述的渴望,也可以解决解说词的单调性的问题。

专题片的拍摄通常是在主题确定了之后进行的,因此都是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采访,而且与解说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专题片中语言叙事的重要部分。

1.2纪录片中的采访语言大多都是随机的,而专题片的采访是在背景选好的情况下,或在演播厅内,或者是选择能够反映事实的采访对象和地点。

采访者所提出的问题是设计好了的,被采访者只能在一个局限的范围内回答问题,无法发散思维。

因此,采访语言的运用,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会存在着一定的主观带入色彩。

一般情况下,采访语言的运用比解说词占用专题片的时间更多一些,因为与解说词相比,采访语言的运用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受众更加相信专题片中所报道的内容。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语言与画面的关系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语言与画面的关系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语言与画面的关系摘要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语言与画面是两个重要元素,离开语言就难以为观众呈现新闻事件的实情,会引起公众对画面的猜疑。

离开画面又难以提升说服力,导致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浅薄。

因此如何处理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语言与画面的关系,成了有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先说明了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有关的理论基础知识,然后从新闻现场报道中声画地位、声画组合的具体形式、语言与画面的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两者有关的内容。

再从两者的辩证关系、画面的呈现、声音的选择、声画融合以及综合技能等方面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语言与画面关系处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最后提出了科学处理两者关系的措施,即充分认识两者的辩证关系、优化画面、科学选择声音、促进声画有机融合、提升主持人和记者综合技能。

最终得出结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语言与画面是存在紧密联系的,要有效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把握,如此才能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具有科学性。

关键词: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语言与画面;关系1绪论1.1研究目的对电视新闻节目而言,语言与画面是两个并行的元素,且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画面没有声音,那么观众就难以明白画面想要表达的思想,无法知道到底画面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从而不明所以,失去观看新闻节目的兴趣。

而相反,如果只有声音而没有画面,那么就会导致观众的观看效果大打折扣,无法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性。

因此语言与画面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新闻节目的,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

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合理把控,以理性思维对看待二者,确保新闻节目的完整与准确。

总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语言与画面关系的处理影响报道的最终结果。

本文旨在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深化人们对此内容的认识,并借助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究找出和谐处理两者关系的对策,以更深刻地挖掘视听元素,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1.2研究意义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家国意识”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员开始关注社会各种热点事件,并利用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途径获取新闻资讯,这些事件涉及国家发展、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这促进了电视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

浅析电视解说词与画面的和谐统一

浅析电视解说词与画面的和谐统一

浅析电视解说词与画面的和谐统一作者:闫志勇;王华辉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24期摘要:电视解说词是为画面服务的, 其作用主要依附于画面,而且解说词具有非独立性,所以在创作解说词的过程当中应讲求电视解说词与画面的和谐统一。

Abstract: The television commentary services the screen images, its effects are mainly dependent on screen images, since commentary is non-independent,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TV commentary and images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commentary should be realized.关键词:电视解说词;画面;和谐统一Key words: TV commentary; screen images; harmony and unity电视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兼容画面,解说词,同期声,音乐,特技等各方面综合的因素。

只有这些要素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电视节目。

在众多因素当中,解说词如何与画面有机结合,克服画面和解说词自身的缺点,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是很多电视人长期探究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解说词和画面的优缺点的分别剖析,阐释了如何有机结合这两个要素,达到画面与解说词的完美统一。

电视解说词主要是以文学形式为载体,具有文学的特性。

但一旦作为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解说词就丧失掉了作为单独文学作品的一些特性,失去了其在表意方面的独立性,而不能作为单独的文学作品存在了。

也就是说,作为解说词这种特殊的文学的形式,它具有了非独立性。

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主要体现在:解说词不能单独地阐释所播报或传达内容的有效性,也就是不能独立担当或者完成塑造电视节目中的人物形象的任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达到节目预期的目的,例如:塑造人物形象,报道具体事件等等。

浅析电视解说词与画面的和谐统一

浅析电视解说词与画面的和谐统一

浅析电视解说词与画面的和谐统一
闫志勇;王华辉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
【年(卷),期】2010(29)24
【摘要】电视解说词是为画面服务的,其作用主要依附于画面,而且解说词具有非独立性,所以在创作解说词的过程当中应讲求电视解说词与画面的和谐统一.
【总页数】1页(P186)
【作者】闫志勇;王华辉
【作者单位】黑龙江电视台国际部,哈尔滨,150000;黑龙江电视台国际部,哈尔
滨,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4
【相关文献】
1.读不懂的解说词与画面的和谐美——浅析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 [J], 陈彦慧
2.追求电视新闻声画结合的完美效果——浅谈电视新闻中的解说词与画面配合 [J], 杨光
3.提高电视新闻播音员二度创作能力——浅析如何把握电视新闻中画面与解说词的相互关系 [J], 赖芸
4.浅析电视新闻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 [J], 安江韶;
5.浅析电视解说词与画面的和谐统一 [J], 谢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
肖军旺
今年10月份,中心领导安排我到北京传媒大学举办的“电视编
导培训班”进行学习。

通过学习,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关于电视解说词
和画面的关系。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写解说词、每天都要拍摄画面,那
么电视解说和画面应该怎么配合更好一些,怎么配合更符合电视规律、让电视节目更好看、更出彩?这是一个实际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拽大词”、“高八度”、“排比句”串缀起来的新闻稿,成为事件“重大”的标志,人们从不同传播工具中看到读到的东西,会有惊人相似的语态。

这种“高调”在中央台被称为“新华体”。

很长时间以来,这种“新华体”象征权威,象征可信度,被视为无坚不摧的“利器”,安全、简单、好用。

其实,现在除了中央政府授权发布的重大公告、评论员文章、社论等,中央电视台照才全文播发外,他们现在的新闻节目基本不再用报纸的文字来作解说词。

因为电视解说词不单纯是一种写作,是需要和其他手段的协调和配合的关系。

按照电视解说词的功能要求:解说词不去、也不要独立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更不能独立的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其他手段(尤其电视画面)一道配合完成,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到。

解说词不独立存在,更不能独立成章,甚至语句是不连贯的、不完整的、片断的、零碎的,表现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同时,电视解说词要做到不堆砌,只镶嵌;不画龙,只点睛。

电视解说词不要描绘景色、描写形象,电视解说词不需要描写。

现在,我们电视中已经较少犯那种低级的错误:比如画面上出现了载歌载舞的镜头,解说仍在喋喋不休的转告:“欢乐的人群在尽情的舞蹈”,而现场的歌声观众一点也听不到。

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要尽量摒弃“你现在看到的是一头牛”这种画蛇添足、对号入座式的解说;都知道不能让冗赘的解说挤掉宝贵的现场声和环境声音;知道不能依靠解说词来完成人物所处环境的交代,而要通过画面镜头来交代;知道记者的讲述或解说词的转述不能替代事件发生现场的细节捕捉;知道在设计和选取镜头的时候尽量展示画面的视觉环境…….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常识,因为记录性的镜头和过程化的电视手段已经深入人心。

电视解说词起什么作用呢?电视解说词要解决的是:1.说什么。

说观众想听、愿意听的话,不能甩高腔、说套话;2.怎么说。

是一个语言表述的问题。

同样一个意思不同的表达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3.什么时候说。

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者表现不好的情况下,使用解说词;4.说多少。

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的量越少越好,解说的分量少了,说明画面的表现力提高了。

具体到什么程度?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基本原则是少到离开解说词,观众能看清楚、能看明白,等观众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的时候,再加解说词。

在中共十六大召开之后,中央政局常委集体与中外媒体见面的这条新闻,获得了当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除了本身题材重大以外,中央电视台记者电视表现手段的充分运用也是这条新闻获奖的重要依据。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见中外记者》的新闻稿是这样写的:“新当选的中共中央
总书记胡锦涛和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罗干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与采访十六大的中外记者见面。

请看报道”。

播音员在演播室的导语结束后,接下来胡锦涛介绍各位常委和
讲话全部是同期声。

试想:如果中央电视台直接按新华社的稿件原文
播发,观众既感受不到总书记向中外记者问候时的亲切,也想象不到
新一届领导集体所展现在中国和世界人民面前的开明形象。

在现场,总书记的讲话平和、亲切,让许多中外媒体记者感受到中国政坛的新
气象,这是其它媒体不能做到的。

在许多地方,包括中央电视台,经常会有许多平面媒体的同行和一些专家学者嘲笑电视缺乏深度,说电视没有文化。

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点:虽然同为媒体,但是媒体与媒体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媒体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媒体运用着不同的传播方式,尽管运用不同的手段,但是结果是殊途同归地深入人心。

平面媒体在理性深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而电视媒体天生的优势则在于首先为观众提供感性的材料,观众可以在这些材料中得到愉悦,也可以通过这些材料实现认识的飞跃。

所以我们自己不能用平面媒体的深刻来要求电视,更不要舍近求远地盲目追求原属于平面媒体的那种理性深刻,这种追求往往以丧失电视的优势和特点而告终。

电视解说就是要把观众的想像活动结合起来,画面内外结合起来、间接信息和直接信息结合起来,产生1+1大于2的效果,使它的外延扩大,内涵升华,从而提高画面的表现力。

大家看2002年中国电视新闻一等奖《有困难找政府》这条新
闻的解说词:“滚滚洪水流窗移,深深关爱暖人心”。

两天来,国务院
副总理温家宝带着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深切关怀,进帐篷、住农户。

在重灾区北湖区岳风乡瑶族村,村民丘昌文流着泪告诉温家宝,
他的弟弟丘昌武夫妇都被洪水冲走了,只剩下9岁的女儿丘菲和3岁
的儿子丘志豪。

温家宝执意要看看这对不幸的孩子。

这就是这条新闻的电视解说词,一共136个字。

如果不看画面、
不听声音,光看文字,大家只知道温家宝去灾区慰问了,根本感受不
到温家宝看到灾区人民失去家园时那种痛苦、揪心和难过,更不会听
到温家宝说“有什么困难找政府,或者找我,我还会来看你们的”等
等这些发自内心亲切的话语,也不会看到温家宝像所有的长辈一样,
动情的把孩子搂在怀里、脸贴在孩子脸上的那一幕。

而且,每个人通
过观看这条新闻,都会解读出不同的信息和关注点,这正是电视的魅
力所在。

当然,电视画面也有局限性。

首先,电视画面对过去历史发生的问题进行再现,即再现历史存
在局限。

对于这些,往往用空间表现时间。

也就是表现在同一空间环
境中,过去时间内发生的事情。

由于空间的接近,使观众通过地理环
境的认同,产生历史的认同感;当我们利用摄像机进行情景再现时,
不允许出现人物的正面形象,避免给观众造成误解,产生歧义;更不
允许出现过于细节的东西;要多用逆光、局部大特写;还必须明确提
示观众,这是情景再现,所表现的必须让观众能够接受。

其次,电视画面无法展望未来的局限,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可以利用解说词的虚拟性和想像的能力,调动观众想像的未来场景。

对脑海中的记忆表象和感知经验进行加工,组合成个人想像中的未来。

但绝非未来情况的真实写照。

第三,电视画面无法直接解释复杂的人物内心。

电视画面可以在一定程度的间接揭示。

“怎禁她、临去时、回眸一笑”都属于间接揭示,而无法正确反映人物的真实心理。

第四,对于不具备形象电视画面难以表现其主题。

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画面怎么表现。

很多画面具有多释性,这个时候,就需要解说词为其指示定向、塑造。

总之,电视作为独立的媒体,不管是画面的构思、剪辑,还是解说词的撰写,都是具有其传播和制作规律的,对其内在规律的认识、理解、利用和挖掘,是我们制作一切优秀作品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