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两项具体实践

中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两项具体实践

中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两项具体实践
中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已经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具体实践。

以下是两个例子:
1. 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国际经济合作倡议,旨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合作。

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促进等方式,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彼此间的务实合作和共同繁荣。

这一倡议得到了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之一。

2. 中国对非合作:中国秉持着平等、友好、合作的原则,与非洲国家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并通过合作项目和援助计划支持非洲国家的发展。

中国在非洲开展了许多合作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援助、教育培训等,帮助提升非洲国家的发展水平,促进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这些实践体现了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理念。

通过与各国的合作,中国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全球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简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看法

简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看法

简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看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根植于悠久的中华文明和辉煌的中国外交实践。

顺应了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求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

适应时代发展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合作共赢是核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合作。

合作共赢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共赢,共赢是合作的基础。

要实现合作共赢,就必须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追求国家利益时考虑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在追求国家发展时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和平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相反,一些国家的政客将经济全球化的收入分配视为零和游戏,认为外国的收益就是本国的损失,本国的贸易逆差和外国投资相当于本国就业机会的损失,外国产业的增长相当于本国产业的衰落。

这种狭隘理解的结果必然是放弃合作,否定经济全球化,甚至在自身与外界之间筑起一堵有形或无形的墙。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应对逆全球化的良方,也是推动全球治理朝着公平合理方向发展的指南。

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是基本原则。

它是人类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有机结合。

责任和利益共享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的责任和利益平均分配,因为大国和小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仅在利益诉求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承担国际责任的能力上也存在差异。

只有考虑到不同类型国家的利益及其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才能落实责任共担和利益共享。

如今,全球治理面临着责任和利益的失衡,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主导全球规则的制定,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却没有机会参与其中。

当发展中国家要求推进全球治理民主化时,一些发达国家心态失衡,试图推卸大国义务。

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是目标。

发展是一个综合指数。

除了经济增长,还包括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收入分配相对公平、环境可持续。

在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贫困、疾病、环境恶化等方面。

在发达国家,发展问题更多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均;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机会发展。

构建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中非合作对国际发展合作的贡献

构建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中非合作对国际发展合作的贡献
பைடு நூலகம்
架 内达 成 了 MDGs 的共识 ,尽 管该努 力仍 是 由西 方所 主导 的 。考虑 到各 地 区、
。 丹 比萨 ・ 莫约 : 《 援 助 的死 亡 》 ,王 涛 、 杨 惠 等 译 ,刘 鸿 武 审校 ,世 界 知 识 出版 社 2 0 1 0 年 版 ,第 1 0页 。 OE C D, De v e l o p m e n t C o — o p e r a t i o n : E f f o r t s a n d P o l i c i e s D 厂 g Me m b e r s o ft h e De v e l o p me n t
标与建构 2 0 1 5 年后 国际发展议程并举 ,中非合作 经历 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中
非合作 为非 洲 落 实千年 发展 目标作 出 了直接 和 间接 的贡 献 ,前者 体 现 为对 非
洲千年发展 目标前七项 目标的直接 支持 ,后者体现为带动其他 国家更为关注
非洲 千年 发展 目标 的 落 实和推 动 国际对 非合 作 机 制 的发 展 。与此 同 时, 中非
了三个 阶段 的发展 ,为非洲 MD Gs的实现作 出了直接 和 间接 的贡 献 ,更为 讨
论2 0 1 5年后 国际发展 议程提 供 了重要 的新理 念 、新方 法 、新 机 制和新 资源 。 以此为 基础 ,中国将致 力于 与非 洲和 国 际社 会一 道共 同推动 非洲 MD Gs的实 现和 2 0 1 5 年 后 国际议程 的建 构 ,从而 推动新 型全 球发展 伙 伴关 系 的建 立 。
的建立。
【 关键 词 】 中非合作 千年发 展 目标 2 0 1 5年后 国际发展 议程 南 南合 作
【 作者简介 】张春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中心副主任 ,副研 究员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对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新冠肺炎疫情阴影叠加地缘冲突导致世界经济复苏举步维艰,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的时代背景下,拜登政府不惜开历史倒车,整合在欧洲与印太地区“志同道合的盟友与伙伴”,以结成空前规模的“统一战线”,对中国实施全方位、立体式的围堵与打压。

“国家大策系于安危存亡”,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美国咄咄逼人的威胁与挑衅,中国能否妥善应对,关系国家前途,也关系人类命运。

一、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受考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乱交织、相互激荡的国际形势给人类社会带来严峻挑战,世所罕见的多重危机叠加让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受着考验,而拜登政府针对中国实施“有选择的多边主义”,无疑是导致局势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历届政府越来越忧虑中国的快速发展会对美国霸权地位造成威胁。

虽然中国一再坚定地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挑战现行国际秩序,更无意谋求取代美国的地位,但在美国方面看来,“强大即罪”,中国综合国力已经接近美国甚至大有超过美国之势,必须采取必要手段予以遏制。

拜登入主白宫后,美国政府沿袭前几届政府的错误判断,直接以“战略竞争”来界定美中关系的实质,继续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

与特朗普政府实施的简单的、单边主义的遏制战略有所不同,拜登政府针对中国提出“可控、可持续的遏制战略”,其主要特征是注重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全方位的密切合作与协调,即在政治上打造围堵中国的联盟体系与“统一战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李 文文_线”,包括扩充与加强“印太战略”,坐实美日印澳“四国机制(QUAD)”和美英澳“三边安全机制”(AUKUS),邀请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参加北约峰会,召开东盟—美国特别峰会,扩大七国集团(G7)等;在经济上制定不包括中国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以弥补美国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的短板,七国集团决定筹集6000亿美元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基建和发展,以对抗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等;在军事上美国借俄乌冲突修复跨大西洋联盟,借推动北约“印太化”将欧洲力量引入“印太”地区,指使更多国家介入南海问题,拉拢盟友参与扩展与台湾当局的关系等;在科技上实施“技术遏制+产业链联盟”计划,以制约中国的发展和竞争能力。

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形式与政策)

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形式与政策)

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一、前言弱国无外交,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长,而从未来预期看,国际多个权威机构普遍预测,中国GDP总量超美在2020年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份报告更大胆预测这一时间会提前至2016年。

这一对比往往同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和西方大国整体性低迷这一国际体系大变迁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也同中国在军事、网络、太空、海洋、科技等领域的长足发展联系在一起,更凸显了中美实力拉近之势。

在某些问题上必须坚持中国的立场,向台湾问题,美国对台军售和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

在黄岩岛、钓鱼岛等争端中明显偏向菲律宾、日本,拉拢东盟各国,美国此次“重返”,虽难说是完全冲着中国而来,但“制衡中国”的色彩相当浓厚,给中国周边安全与睦邻外交带来新挑战,导致中美战略缓冲带被侵蚀,战略对抗风险明显增大。

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

2012年5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

中美双方为此都作出努力。

2013年3月14日晚,刚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奥巴马祝贺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希望保持两国元首交往,加强对话沟通,“努力构建基于健康竞争而非战略博弈的新型大国关系”。

习近平对奥巴马的祝贺表示感谢,称中美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也存在分歧。

中方愿同美方一道,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大方向,“推进合作伙伴关系建设,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二、背景介绍新时期中美关系的深化和发展离不开两大重要的背景。

一是中美经济总量对比。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报告《2030年全球趋势》预测,2030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据美联社报道,2012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中国现在是124个国家的最大贸易对象,美国为76个。

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自从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破灭,世界政治格局就向着多极化趋势演变。

最近,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作用下,多极化趋势越发明显。

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问题频发,麻烦缠身,另一方面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强势崛起,双方力量对比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前进,各大国相互依存的关系特质越发明显。

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都无法单独应对全球问题如温室效应,恐怖活动等。

而中美双方,一个是称霸世界多年的第一强国,一个是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会走向何方,是向历史一样重复着崛起国与守成国的冲突,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出一条新路,不仅关系着两国,也关系着全世界。

在这一背景下,“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显得意味深长。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的重大外交理念,清晰描绘了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国家意志和基本国策,选择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发展国际关系的旗帜;与此同时,捍卫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的核心利益,是中国的不二选择。

这两点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两大支柱,相互并不矛盾。

在中方的解读里,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需要双方秉持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厚植友谊。

而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相互信任。

以中美为例,虽然中国一直明确宣扬自己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但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抱有很强的警惕心理,认为国强必霸,两强必争,中国的崛起必然损害美国的利益。

而在中国,也存在着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不信任感,认为他们一定会千方百计阻碍中国发展。

美国国内对中国的未来一直存在所谓不确定性的质疑,美国据此对华搞所谓“两面下注”。

用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式和两强必争的零和心态看待中国和中美关系是有害的,影响中美战略互信与良性互动,是要不得的。

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遏制好,伙伴比对手好,理应成为双方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的共识。

中国坚持在什么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

中国坚持在什么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

中国坚持在什么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

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

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

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

中国愿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

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

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国际关系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

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以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和机遇。

一、新型国际关系思想的内涵新型国际关系思想,是以建设有利于人类共同发展、促进各国交流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为目标的理论体系。

其核心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遵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各国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主张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旨在寻求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强调世界各国应该以对话和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打造共同发展的大家庭。

1.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主张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打造共赢的经济合作体系,推进全球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实现全球的繁荣和稳定。

2.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主张倡导和平主义和互利合作,反对使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

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寻求解决各种争端和冲突的国际机制,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主张尊重各种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4.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主张加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以更加公正、公平和有效的方式应对国际问题和挑战。

5.塑造新型国际关系的方向。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主张打造新型国际关系,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发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新秩序,进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

2.构建全球大家庭。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主张打破传统的国家边界,积极推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和谐相处的全球大家庭。

3.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将中国定位于全球性战略伙伴的地位,彰显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战略地位。

4.促进种族平等。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宣扬平等相待和尊重多样性,促进种族平等的意识形态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多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作者:张春来源:《国际展望》2013年第03期【内容提要】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是国际社会就全球发展问题达成的第一个普遍性共识,其核心是建立新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以降低极端贫穷人口比重,非洲是其核心聚焦地区。

从一开始更注重各自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到强调支持非洲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再到目前支持非洲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与建构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并举,中非合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中非合作为非洲落实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直接和间接的贡献,前者体现为对非洲千年发展目标前七项目标的直接支持,后者体现为带动其他国家更为关注非洲千年发展目标的落实和推动国际对非合作机制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非双方合作中发展出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和动员的新资源,都将为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的建构作出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中国更大程度地参与南南合作,继续支持非洲落实千年发展目标,并与非洲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的设置,共同推动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建立。

【关键词】中非合作千年发展目标 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南南合作【作者简介】张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图分类号】F1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68-(2013)03-0027-44在2000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首脑会议上,来自189个成员国的149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通过《联合国千年宣言》(以下简作《宣言》),采纳了一套具有普遍性的发展目标,即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以下简作MDGs)。

MDGs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八个领域,多数以1990年为基准年,2015年为完成时限,是当今国际社会在发展领域最全面、最权威、最明确的发展体系,并已成为衡量全球发展进程的首要标准和进行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框架,得到各方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

考虑到各地区、各国的发展基础差异,各国还承诺将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以推动MDGs的实现。

但在距离实现MDGs的时间仅剩下不足1000天之际,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非洲几乎无法实现大部分MDGs目标。

因此强化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以帮助非洲实现MDGs有着重要意义。

就此而言,中非合作已经成为支持非洲实现MDGs的典范。

自MDGs采纳以来,中非合作支持非洲MDGs的落实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为非洲MDGs的实现作出了直接和间接的贡献,更为讨论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提供了重要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和新资源。

以此为基础,中国将致力于与非洲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非洲MDGs的实现和2015年后国际议程的建构,从而推动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建立。

一、中非合作支持非洲MDGs落实的发展自二战结束后“马歇尔计划”在西欧地区取得重大成功以来,在其余发展中世界复制“马歇尔计划”的成功便成为国际发展努力的核心追求。

但很大程度上,这一努力直到冷战结束都没有达成令人欣慰、更别说令人满意的成果,并导致了冷战结束后弥漫整个发达世界的“援助疲劳”。

但冷战结束后广大发展中世界非但没有享受“和平红利”反而陷入新型战争的现实,使得国际社会不得再度关注国际发展的重要性。

这样,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框架内达成了MDGs的共识,尽管该努力仍是由西方所主导的。

考虑到各地区、各国所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MDGs 也将建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即MDGs第八项目标。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承担目标八规定的对发展中国家援助义务,但中国始终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作为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在此背景下,中国对非洲落实MDGs提供了重大帮助,尽管这本身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自2000年至2005年,中非双方更多关注自身的MDGs落实,合作更多在多边框架内展开。

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一时期中非双方都更关注MDGs 的国内落实。

例如,2003年《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指出,“总体而言,整体情况非常乐观。

这表明中国很可能将实现大部分千年发展目标……”。

在谨慎乐观之际,中国政府进一步指出,“无论是健康、教育还是环境问题,国际社会都可以通过与中国交流其他国家和专家的经验来帮助中国。

……这样政府就不会是孤军奋战来实现国家的目标。

” 也就是说,尽管到2003年时中国已经能预期将完全实现所有MDGs目标,但中国对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关注重点仍是引入外部帮助,而非更多地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

其次,与上一点相关,由于MDGs的具体落实刚刚启动,因此整个国际社会都在探讨具体的落实方式和全球伙伴关系的建立模式。

换句话说,这一时期是整个国际社会对全球伙伴关系的探索期,中非合作不够发达本身也是国际合作不够发达的体现。

事实上,在2000—2005年间,联合国并未就MDGs的执行情况进行过评估,第一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是在2005年出台的。

尽管该报告也对建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进行了评估,但更多是相对简单的情况回顾,并未提出太多具体的政策建议。

与此相对应,2003年的第一份《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报告并未实质性地提及中国参与MDGs国际合作的情况,所讨论的第12和18项具体目标更多涉及国际合作促进国内MDGs的实现。

第三,尽管中国于2000年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但这一时期的中非关系更多是一种恢复性发展。

尽管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发展可追溯至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时期甚至更早,当代中非关系始于1956年中国与埃及外交关系的建立。

此后的中非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从1956年至1978年,限于双方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下,这一时期的中非关系更多侧重于情感层面,特别是意识形态考虑和中非领导人的私人感情。

中非关系的第二阶段从1979年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出于对国家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的关注,中国更为注重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贸关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中非关系的发展。

冷战结束后,中非关系逐渐迈向其第三阶段,但在20世纪90年代仍更多集中于政治关系方面,双边经济联系并不紧密。

直到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经济关系才逐渐凸显为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但其真正高速发展仍是2006年以后的事情。

最后,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都为美国在2001年“9·11”事件后所启动的全球反恐战争所吸引,进而导致国际发展议程很大程度上被忽视。

由于美国的全球反恐战争导致的安全逻辑压倒发展逻辑,因此尽管存在对国际发展的关注,也都很大程度上被扭曲和安全化了。

这一时期国际社会对发展议程的关注更多集中于贫困与落后和恐怖主义之间的相互关联,或更为广泛的“发展—安全关联”,并试图通过安全手段来解决发展问题。

这样,2006年以前的中非合作对非洲MDGs的落实并未给予充分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情况事实上在2005年便开始得到改变。

2005年的《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报告》与2003年报告的重大区别在于对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论述。

在该报告中,中国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参与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努力,特别是对非洲提供援助、免除债务、减免关税等努力。

随着中国政府将2006年定为“非洲年”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召开,中非合作促进非洲MDGs落实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直到2011年底。

这一时期,中国围绕支持非洲MDGs实现建立了一系列合作平台,具体可分为双边合作机制、全球多边组织框架和全球南南合作机制。

中国支持非洲MDGs首先是通过双边渠道实现的,即2000年建立的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极大地推进了中非发展合作,“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一个投资的重要来源,传统发展伙伴的一个重要补充。

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大规模投资,帮助缓解了供应瓶颈并提升了非洲的竞争力”。

中非发展合作的第二类平台是既有的多边组织所提供的平台,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世界银行等。

中非发展合作的第三类框架也是多边性质的,但更多是南南合作的架构,如77国集团,不结盟运动,金砖国家等。

进入2006年后,中非合作更为重视非洲MDGs的落实,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呼吁中国更大程度地回报非洲,帮助非洲的发展。

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国际社会对中非关系的关注特别是负面观念快速上升,另一方面则是非洲对中国的期待不断上升,呼吁中国为非洲提供更大的发展支持。

非洲对中国的期待主要有五个方面,包括发展地区基础设施,增加采掘业的当地内涵,提升中国在制造业的投资以增加就业,将非洲商业与全球价值链相联系,通过技术革新和增加非洲市场的准入度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其次,中国自身实现MDGs的前景已变得相当乐观,中国现在有精力帮助非洲落实MDGs。

2008年《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报告》指出,“总体而言,中国在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已提前7年大部分完成甚至超越了消除贫困、饥饿、文盲、降低婴儿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目标。

中国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防治艾滋病和肺结核病等方面也已进入正轨,有望到2015年实现所有目标。

”第三,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非洲实现MDGs的预期日益遥远,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强化了这一悲观前景。

如同联合国非经委、非盟和非洲发展银行2009年的联合评估报告所指出的,非洲在落实MDGs方面取得了持续进展,但这一进展在不同目标和不同地区存在重大不均衡。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MDGs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余地区。

而2008年出现的一系列危机,包括石油危机、粮食危机、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了撒哈拉以南非洲落实MDGs的前景。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10》也指出,上述危机“最大的负面影响最有可能出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工人(63.5%)在这种情形下都面临滑落至极端贫困线以下的风险。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再加上中国于2005年提出推动和谐世界建构的理念,中国越来越关注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而帮助非洲落实MDGs便是其中的重要关注。

中国一贯主张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特别是通过南南合作带动其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这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加大关注对非洲MDGs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使这一关切得以凸显。

进入2012年后,中非合作支持非洲落实MDGs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在继续支持非洲落实MDGs的同时,加大了对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的关注。

三份宣言标志着中非合作的这一阶段性发展。

首先是在2012年7月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论坛上,中非双方呼吁“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的领导下,重视可持续发展领域执行力不足的状况,展现寻求共识的政治诚意和承诺,就后千年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框架的实施计划达成一致,并敦促发达国家兑现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援助承诺”;中非双方还承诺,将“共同推动国际社会认真落实2010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及201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成果,呼吁国际社会更多关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问题,……帮助非洲国家加强能力建设,尽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