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对性别气质的建构

社会文化对性别气质的建构
社会文化对性别气质的建构

性别气质

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

性别社会化过程

应对性别发展危机

一、性别气质

1. 认识性别气质

是否存在截然相异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什么是男性气质?什么是女性气质?试分别从体貌特征、服饰装扮、个性行为、喜好倾向等方面举例说明男女两性的差异。

行事作风:果断独立犹豫依赖

责任心强细心敏感

粗心

看待问题:理性感性

兴趣

男性气质=阳刚;富于攻击性;富于独立性;不感情用事;不易受他人影响;富于支配性;喜好数学和科学;竞争性;冒险精神;决策果断……

女性气质=阴柔;圆通机敏;文雅温柔;感情敏感;虔诚;整洁;有强烈的安全需要;喜爱文学艺术……

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这种稳定的、固化的和两性对立的性别气质被称作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

人们倾向于期望女性和男性表现出与此一致的社会角色和行为。

有关男女理性与感性\男强女弱的论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

这些对女性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对男性造成了不公。

2. 有关性别气质的争论:

在男权社会中,男女两性的差异有时被夸大,有时被否认。

在性别差异被夸大时

在性别差异被否定时

许多跨文化的研究得出,尽管人们所预想的男女性别角色和个性特征方面的跨文化变异几乎是无限的,但确实存在两条普遍的原则:

◆每个社会都确认性别差异,没有哪个社会一视同仁地对待男性和女性,无论在个性要求、服饰、劳动分工方面……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男性总是受到更高的评价。

进一步的思考:

性别气质是完全天生的吗?如果不是,又是被如何确立的?其中反映了怎样的两性关系?

二、a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

性别 (sex)——生物属性

社会性别 (Gender)——社会属性

“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对“生物决定论”的批判

以男权为中心的“生物决定论”。把两性间的生理差异扩大化了,认为男性在智力、体力等方面优于女性,把两性的角色分工归结为男女两性生理构造和生理功能所决定,把性的自然差别归结为女人居于

从属地位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分工制度。

法国哲学家西蒙娜.波伏娜:“女性是被造成的”。

波伏娜分析了一系列有关不同类型的女性气质,强调性别是在与环境和社会结构不断地互动中形成的,在这一意义上,性别气质并非是固定的性格类型,而是不同的生活方式。

1. 历史的考察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对新几内亚3个原始部落的研究:《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A.阿拉佩什部落:男性与女性同样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男性具有其他社会文化中女性的特质。——男人像“女人”

B. 蒙都哥莫部落:男性与女性都具有极强的竞争性和攻击性。

——女人像“男人”

C. 昌布部落:女性居于主导地位,男性地位较为低下,男女两性特质与其他社会文化中的男女

性别特质相反。

——非常态的“男人”与“女人”

2.横a向的比较

跨文化的研究表明,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表现,但相似之外远多于差异。

人类的性别具有双重属性,既有生物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建构,a成长过程中获得性别认同的,在经过社会的建构之后才成长为男人和女人。虽然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是社会性别既非内在的,也非固定的,而是与社会交互影响的产物,它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改变。

3. 社会性a别制度的本质

性别气质的差异产生了权力之分。男性气质总是与工具性行为和体能性的能力相关,女性气质总是与表达性行为和亲和能力相关,而前者总是显得更为重要,拥有这一气质的人在社会中享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人类通过建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刻板印象从而将劳动性别分工合法化,实现一套社会性别关系秩序(社会性别制度),并通过社会化过程不断延续不平等的性别规范。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对性别气质的建构进行了批判,他不仅看到建构出来的性别气质对女性的压迫,也意识到它对男性的压迫,男性也是性别气质的隐性受害者。性别气质与其社会压迫的机制在于对两性气质的对立与强化。

三、性别社会化过程

a社会化的内涵

“生物人”——“社会人”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假设你的婴儿期和童年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房间里度过,没有任何有意义的人类接触。你能用一种人类语言说话吗?你会有自己的人格吗?或者,你能体验到人类的情感吗?

个案一:安娜是个私生子,母亲由于害羞,生下安娜后,把她藏在一间房子里,不与人接触。发现安娜时,她已经六岁半了,当时还不会走路、说话、自己吃饭,也不会保持自己的个人卫生。

她没有任何情感表达,对人十分冷漠。安娜被发现后,首先被送到一个智残儿童之家,尔后又送到一所育婴所,在她11岁去世时,她已开始学会说话。

个案二:伊沙贝尔也是一个私生子,被她的聋哑母亲藏了起来。尽管她没有学会说话,但她与自己的母亲可以通过手势进行交流。当她在6岁半时被首次发现时,她对别人的行为就像“野兽那

样”。后来,照料伊沙贝尔的人使她接受了强化训练。只有几年的时间,她获得了与同龄儿童相似的正常发展水平。

这些例子表明,一个人的出生是情感性和社会性的,也是生物性的、无助的。要成活下来并完全成长为人类中的一员,就必须与他人有正常的互动。他们必须向他人学习如何思考和行为。这种互动和学习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化。

思考下列问a题

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人对你的影响最大?

在你成长的各个时期中,哪些人对你的关系最密切?

你觉得在哪些方面更像你的父母?

你何时开始有强烈的性别意识?

社会化的内容:

包括人格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社会化态度的形成,社会角色的获得等。

政治社会化

民族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你赞成社会化主义制度吗?

民族社会化:你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吗?

法律社会化:你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吗?

道德社会化:你能按我们的道德标准支配自己的行为吗?

性别角色社会化:你能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做事吗?

总结

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是不平衡的

个体社会化体现了生物意识与社会因素的辩证统一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是有主观能动作用

2. 个体a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逐渐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过程。

性别社会化的内容涉及性别期望、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

承担性别社会化的主体单位:

家庭

同辈群体

学校与社会

大众传媒

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

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将生物学的性别和社会对性别的要求融入个体自我知觉和行为中的过程。a

性别同一性的发展

性别认同(2-3岁)

性别稳定性(4-5岁)

性别同一性(6-7岁)

童年-青春期:了解性别角色规则,自觉遵守,性别角色遵从最为强烈

青春期-成年:在内在自我原则上,建立性别角色评价标准,能够灵活运用性别角色原则,a设法超越社会约定的性别角色的局限。

性别角色的获得a

生理基础:遗传因素

性激素

大脑

社会因素:家庭

学校

同辈群体

大众传媒

(1)家庭: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通过社会接受和强化性别角色期望。区别对待和

对角色模式的认同,是影响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两种不同的机制。

区别对待的例子:

根据自己对性别角色的理解给孩子取上具有男孩特征或女孩特征的名字,并赋予不同的性别角色含义。如男孩名字一般带有“勇”、“刚”、“强”、“杰”等男性化的字眼;女孩名字则多是“丽”、“淑”、“霞”、“洁”等女性化的字眼。

服装与玩具的性别区分:衣服颜色、式样……

对父母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学习:

?父母对子女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期望。如期望男孩勇敢、坚强、有所成就;期望女孩顺从、温柔、漂亮。

2)同辈群体:在游戏中学习

同辈群体(peer group)指的是有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年龄相仿的一群人。同辈群体并不一定是朋友。

随着儿童期年复一年地过去,同辈群体越来越多地影响其社会化。由于同辈群体帮助青少年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平等位置,因此它对青少年有特别的影响。

?童年期以后,与同性伙伴交往,获得同性伙伴的认同成为儿童的强烈心理需求。

这一时期,除了性格爱好外,性别也成为划分伙伴群体的重要标志,在不同的

群体中形成不同的行为规范,男女两性的角色规范便自然而然地被整合进群体

规范之中。

?许多现象表明儿童越是按照传统社会的性别角色行事,就越会被同伴们所接受,反之则可能孤立。

“合群”成为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普遍心理需求。

(3)学校:正式的社会化单位

学校教育对于个体人生道路的深刻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念、生活目标、人生理想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

老师们对男生和女生的态度和期望已被称做是“隐课程”,它们常常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

由于老师们认为男孩比女孩更活跃和更难以控制,所以,很多课堂时间典型地以迎合男孩子们的兴趣度过,并试图以此征服他们。当女孩在学业上比男孩做得更好的时候,老师们可能会认为她们只是更尽责、更勤奋些,与女性的方式相符。相反,如果男孩获得了成功,他们则可能被认为具有“真正的”创造

力,比女孩更能引起老师的兴趣。这些习惯可能会影响孩子在学术上的自我认识。

教材中出现的性别角色形象:女性出现的场合,多从事服务性工作、或扮演被救护与被帮助的角色;男性则常以领导人、或救人解围的英雄角色等出现。在学校的正规教材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女性忽略和忽视的倾向。

4)大众传媒:日益强化的宣传工具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社会化中已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妇女通常被描绘成传统的角色。(在电视广告中,她们通常以家庭妇女的形象出现,眼界只限于家庭范围内,她们的角色是照顾性的、帮助的,而很少被描绘成经济上、心理上、社会地位上的独立者。)

媒体在不断强化、教导女性怎样为女孩、女人,男性怎样为男孩、男人,并为之附上一件“现代性”的时髦外衣,而内面还是“传统”的关于性别角色的假定。

广告中女性模式化类型:

美丽动人型

性感型

贤妻良母型

a讨论

社会对哪一性别提出更高要求

在男女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中,哪一角色形成更难?

气质与性格

气质与性格 一、气质与性格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气质: (1)气质的定义: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稳定的动力特点。气质是受遗传影响最大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性格也属于个性的心理特征,但二者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较大。气质的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特点。 (2)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02论述)论述人类气质及其在生活中的意义。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稳定的动力特点气质受遗传影响最大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性格也属于个性的心理特征,但二者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较大。气质的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特点。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气质特征,气质影响着人的实践活动。 A、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人的气质没有直接的好坏之分。每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任何一种气质既可以是良好性格和突出的才能的催化剂,同时也可能成为限制一个人发展的绊脚石。 B、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用人单位利用心理学进行人才选拔。而个人选择职业也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职业的要求。只有通过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气质优势,克服其不利一面因素。 C、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中的消极特点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气质的优点,使其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好发展。 2.什么是性格

(1)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2)性格的结构特性:完整性、复杂性、稳定性、可塑性。 (3)性格的类型: 根据优势心理机能划分为性格类型:英国心理学家培因等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根据文化生活的形式区别性格类型: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提出,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利型、社会型和宗教型。 按照个体独立性程度划分性格类型:顺从型和独立型。 (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性格与气质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首先,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由于性格更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化特性。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人们的性格有较大的差异。而气质是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稳定的动力特点,受遗传影响较大,人们生来的气质差异就比较明显。其次,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有所区别。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气质的特点也源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由于高级神经系统不受生活条件的影响,故而气质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而性格的生理基础是两个方面的“合金”,一方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对性格具有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经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对性格发挥着主导作用。性格的基本机制是在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基础之上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基于后天经验的性格可以掩蔽和改

中国女性人才发展与性别平等研究

中国女性人才发展与性别平等研究

中国女性人才发展与性别平等研究 摘要 随着现代深化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的迅猛,我国的女性人才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在政治、经济、人文历史、自然科技、等领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进一步拉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建设队伍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女性发展过程中仍存着对自身气场不足、职场中受性别歧视和家庭婚姻压力及男女平等各方面良莠不齐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女性人才发展和性别平等进行深入调研。下面就我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女性贡献性别歧视法律建议 一、中国女性人才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人们常言道:“女人能顶半边天”,无论在家庭、工作、还是社会中,女性贡献力量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护家庭,促社会和谐安定 (1)家是什么?家是什么概念你知道吗?曾记得数学说:“'家'是一个和,家=成员+爱心+诚心+孝心+理解。一个充满真情的家才是一个实数。”恩,是的,家,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字,一个充满奥秘的字,千言万语说不尽它的意义。是千上万的家庭构成我们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只有家才是我们唯一停泊的宁静的港湾,在这个港湾里不能缺少守护使者,那就是母爱。 顺应着新时代的主流,女性在家庭构建中已逐步占有主导地位。老人要安度晚年,孩子要培育成长,事业之舟要起航。作

为新一现代女性,要办演母亲、妻子、媳妇等多角色,实质不易,要教导小的,要照顾老的,还要打理更多的家务劳动,其价值应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可见,构建和谐家庭离不开女性的辛劳的汗水。然而,家庭的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进步,对社会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作为女性在家庭中身兼母亲和妻子的重重要角色,对家庭和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创业绩,为经济建设添光彩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是光明和灿烂的前景。一切有志于这项伟大事业的人们都可大有作为。在亿万中国人民前行的伟大征程上,展现了一大批内外兼修、涵养素质的巾帼队伍,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积极投身于“巾帼建功,共筑中国梦”中,在各自的事业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和谐社会同呼吸、共命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献计出力,并参与公益,加入巾帼志愿者队伍,为老弱病残提供帮助,为民办实事,进一步为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的重要力量。 二、当前女性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人才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中的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肯定,但现实中却并非尽如人意,是仍然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主要问题表现在:

社会文化对性别气质的建构

性别气质 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 性别社会化过程 应对性别发展危机 一、性别气质 1. 认识性别气质 是否存在截然相异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什么是男性气质?什么是女性气质?试分别从体貌特征、服饰装扮、个性行为、喜好倾向等方面举例说明男女两性的差异。 行事作风:果断独立犹豫依赖 责任心强细心敏感 粗心 看待问题:理性感性 兴趣 男性气质=阳刚;富于攻击性;富于独立性;不感情用事;不易受他人影响;富于支配性;喜好数学和科学;竞争性;冒险精神;决策果断…… 女性气质=阴柔;圆通机敏;文雅温柔;感情敏感;虔诚;整洁;有强烈的安全需要;喜爱文学艺术…… 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这种稳定的、固化的和两性对立的性别气质被称作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 人们倾向于期望女性和男性表现出与此一致的社会角色和行为。 有关男女理性与感性\男强女弱的论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 这些对女性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对男性造成了不公。 2. 有关性别气质的争论: 在男权社会中,男女两性的差异有时被夸大,有时被否认。 在性别差异被夸大时 在性别差异被否定时 许多跨文化的研究得出,尽管人们所预想的男女性别角色和个性特征方面的跨文化变异几乎是无限的,但确实存在两条普遍的原则: ◆每个社会都确认性别差异,没有哪个社会一视同仁地对待男性和女性,无论在个性要求、服饰、劳动分工方面……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男性总是受到更高的评价。 进一步的思考: 性别气质是完全天生的吗?如果不是,又是被如何确立的?其中反映了怎样的两性关系? 二、a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 性别 (sex)——生物属性 社会性别 (Gender)——社会属性 “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对“生物决定论”的批判 以男权为中心的“生物决定论”。把两性间的生理差异扩大化了,认为男性在智力、体力等方面优于女性,把两性的角色分工归结为男女两性生理构造和生理功能所决定,把性的自然差别归结为女人居于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摘要】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不仅关系到性别歧视而且关系到教育的公平甚至社会的公平,然而目前教育性别不平等这一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亟待解决。对此,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调查数据,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试图对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本文将分为四大部分: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解决策略。在对概念进行解析时,我会以“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教育性别不平等,并阐述它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正视这一现象;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时,我选择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女孩自身这四个角度进行剖析;思考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时,我会结合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来分析,因为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在探讨解决策略时,我将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层面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性别不平等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在我国古代父权制社会就已初见端倪,然而随着国家的一步步改革,妇女运动的解放,教育平等政策的颁布,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少在我国边缘地区仍然很严重。这两个问题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将其结合起来看已是大势所趋。“教育性别不平等”可谓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问题根源可追溯到古代。我国相关研究者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并对其解决策略进行了广泛探讨,近些年,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不过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多学者们提出的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新的社会因素的加入导致这种不平等现象加剧,因此,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对此,本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分别是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策略。其中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是本论文的重点,而概念解析是为了下文写作的需要,使人们对“教育性别不平等”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分析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解决对策,只有明确了消极影响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最终破除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里的偏见,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教育性别不平等概念解析 前面说到过,“教育性别不平等”包括“教育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两个

浅谈现阶段中国男女不平等的现状及对策 2

浅谈现阶段中国男女不平等的现状及对策[摘要]中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男女两性在各个领域内的差距在 不断地缩小,但是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本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男女不平等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现阶段中国男女不平等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男女趋于平等的对策,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男女不平等;现状;原因;对策 [Abstract] Nowadays, China is still at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he gap of the sex in every field is reducing constantly, but the phenomenon of in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still exists. This paper start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bout China, analyzed the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and explored countermeasures which would be used to make the men and women tending to be equa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armony,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China; In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Current situation; Cause; Countermeasure 平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世纪主题之一。其中,男女平等是人们所追求的各目录种平等中最为根本的一项平等。西方国家在这一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当然,不可否认他们的男女平等也仅是相比于其他国家而言更为平等而已,这并不表示他们已实现了完全的男女平等。那么,作为东方国家代表之一的中国在这一方面又做地如何呢?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女性的地位不断地提高,男女在各个领域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然而,现阶段中国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着。虽然中国在其《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等法律法规中明文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但是法律形式上的男女平等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真正实现。女性与男性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因此,针对现阶段中国男女不平等的现状,有必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其对策,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现阶段中国男女不平等的现状 (一)男女平等的含义 回望历史,中国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已经出现了“女子解放”、“男女平等”的口号。尽管人们经常提到男女平等,作为一个概念,男女平等的意思却往往不是很清楚。因此,人们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如,一种观点认为“男女平等应当指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权利和机会的平等”[1]。一种观点认为“男女平等的概念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男女平等是价值观的体现,指男女两性作为人在社会和家庭中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和对待,而不应该存在基于性别的偏见和歧视;另一方面,男女平等是指男女两性作为人在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2]等。1975年第一次世妇会《墨西哥宣言》对“男女平等”所下的定义是指男女的尊严和价值的平等以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1985年第二次世妇会通过的《内罗毕战略》则进一步强调人人都有平等机会享受自己的权利,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以便参与国

气质、性格与安全的关系

河南城建学院 气质、性格与安全的关系 气质、性格与安全的关系 【单位】: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摘要】:性格是人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性格贯穿在一个人的全部活动中,是构成个性的核心部分。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受到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影响。新磁性各有优劣好坏之分。性格的个体差异很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人骄傲、泼辣;有的人开朗、热情;有的人含蓄、内向;有的人直率、外露;有的人胆大、自信;有的人胆小、怯懦;有的人安静、审慎;有的人轻率、急燥;有的人温和、善良;有的人强横、粗暴等等。尽管人的性格是很复杂的,但一经形成之后,又较为稳定,并经常表现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中。例如,对待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对待劳动、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等。经常吊二郎当,马马虎虎的人,往往在工作中表现出责任心不强,干工作丢三拉四,不东游西串就吹牛闲扯,常常因串岗离任而发生事故。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决定每个人不同的做事风格和做事领域。当一个人做了与性格相宜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就能够成功,因为他的性格给他这样的能力;当一个人蔑视他的性格和天赋,执意做别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容易失败。因此,一个人在人生路上的失败往往从他违背他的性格时就开始了。那么。 【关键词】:性格气质性格的影响因素性格的类型 【正文】: 1、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从好的方

面讲,人对现实的态度包括热爱生活、对荣誉的追求、对友谊和爱情的忠诚、对他人的礼让关怀和帮助、对邪恶的仇恨等等;人对现实的行为方式比如举止端庄、态度温和、情感豪放、谈吐幽默等。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结合就构成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性格。在性格这个问题上,恩格斯曾说,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怎么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在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映了人对现实的态度,怎么做说明人是怎么追求的,反映了人对现实的行为方式。性格从本质上表现了人的特征,而气质就好像是给人格打上了一种色彩、一个标记。 2、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人的性格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家庭、社会、自然、教育等方面的因素。一个人从小开始,经受什么样的风雨洗礼,经受什么的磨难历练,经受什么样的环境熏陶,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品格。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在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呢?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2.1 生理因素与性格 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是生就的,甚至是不可改变的。其实,人的性格与人的生理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关系更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人一面有着先天的品质,另一面也有着为生活情况所养成的品质。”“这就是说,如果说到那些先天的品质时,这就是指神经系统类型而言,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之间的混合物了。”有一位思想家说过:“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与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这种见解与巴甫洛夫关于性格是先天的神经类型与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之间的‘合金’的思想相一致。 2.2环境因素与性格 环境包括家庭、自然、社会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对不同的人起着不同的作用罢了。人的体态、成熟程度和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条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性格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因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差异而对性格形成发挥着不同的功效,致使人们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同样处于逆境,为什么消极者消沉、悲观、退缩,而积极者坚强、奋发、进取,就在于两者内在心理活动的不同。由此看来,外部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认识,而这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的问题。因此,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深度整合便构成了某个人的性格特征。 2.3自然因素与性格

气质和性别差异与学习

气质和性别差异与学习 (一)气质的个别差异与学习 心理学中沿袭古老的气质分类,把人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汁和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一般的看法是:气质类型不分好坏,它只是给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一层独特的色彩。气质不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因为在同一领域作出杰出成就的人,有各种气质类型的代表。苏联心理学家经过分析认为,普希金属胆汁质,赫尔岑属多血质,克雷洛夫属粘液质,果戈里属抑郁质。他们都成了大文豪。 尽管气质不能决定个人的成就,但不同气质的学生在工作、学习和行为表现方面存在着差异。如多血质型学生在学习中显得不知疲倦,对学习新的、难度大的教材感兴趣,思维敏捷,能迅速回答问题。但下课后不能积极复习,作业马虎。抑郁质型学生学习易疲劳,每日中午必须休息,对学习难度大的新教材颇感困难,反映缓慢。然而课后能花时间复习,作业认真,能深入思考。因此两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能取得优异成绩。 气质类型与人的生理素质关系尤为密切,不易改变。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儿童的气质特点,尊重他们的气质特点,才能使教育与教学工

作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性别差异与学习 男女性别差异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有许多相似结果。如西方学者研究的结果是: 1.在言语能力上,女孩超过男孩,有人作过2XXX年的数学成绩高于同龄女生2XXX年的研究结果,发现男生的空间视觉能力高于同龄女生0.4个标准差。 4.在行为方面,男孩的侵犯性行为超过女孩,这种倾向从很小的年龄便出现了。 我国天津市教科院最近根据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提供的试题,对30所中学的91158人次在校中学生进行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学科的测试,结果发现:天津市中学男女生学习成绩有明显差异。男生四科成绩均高于女生9至13分。 至于男女生学习成绩差异的原因,心理学家有不同看法。有人强调社会期望后天经验的影响,有人强调先天生理因素影响,目前不能作出明确的结论。应当注意,上面讲的是平均成绩,从个体看,女生

[刘承昊-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把中国教育数据算错了,一错错了三年!]刘承昊

[刘承昊: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把中国教育数据算错了,一错错了三年!]刘承昊 关键字: 性别性别差距报告教育男女受教育比性别平等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2018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文/ 刘承昊】一周之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18全球性别差距报告(Global Gender Gap Report)。对的,就是那个每年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小镇举办年会的世界经济论坛。昨天,女权组织橙雨伞通过转译文本的形式,在微博上发布了全球性别差距报告的中国部分。中国从2006年63名,降为2018年的103名。在一篇名为《149个国家,中国排名103?》的文章里,文章作者认为中国的排名倒退,是中国“吃了一嘴灰”。(某公众号文章,注:并非是橙雨伞的文章) 出于本能,我仔细看了一下报告中截取的数据,我开始怀疑这篇报告的真实程度。在这篇文章里,我无意以“中国被世界经济论坛黑了”这样的论调,来为中国“辩护”。我只想告诉大家这篇报告已知的硬性错误,可能的方法错误,以及最终带一点我的看法。如果要先说结论的话,那就是:以这篇有漏洞的报告为证据来评价中国的女权现状是不可信的。(想看错误的可以跳到【正文】)一、已知的硬性错误世界经济论坛这份报告将男女性别的社会差距分为四个维度:1.参与经济事务和就业机会(Economic participation andopportunity);2.接受教育(Education alattainment); 3. 健康与生存(Healthand survival);4. 政治赋权/女性的政治势力(Political empowerment)。(原报告截图)由于我本人的工作原因,我对第二部分的教育数据非常敏感。在我最近一周经手的亚太地区的教育数据而言,中国在“男童女童享受同样的教育机会”这件事情上,做的很好。但中国在这一部分的排名落在148个国家的111,这让我很诧异。(注意右上角的排名,英文版来自原报告,中文版来自橙雨伞)翻看这份报告的方法纪要(下图),报告内明确指出了三点:1.数据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所(UIS),是2018年10月截取的数据2.每一项数据的指标(变量):识字率,小学净入学率,中学的净入学率,高等教育的总入学率。每一个指标都会分别采集同一个时期,某个国家的男女数据,例如:阿富汗2017年的男性识字率和阿富汗2017年的女性识字率。3.计算方法:女性数据÷男性数据=女/男比。如果比值大于1,则直接视为该项满分(1.000分),如果比值小于1,则折算一个分数(我数学太差,应该是根据平均数和标准差折算,但是emmm怎么折呢,不管它)。(数据来源)(折算权重)这戳中了我的好奇心。 感谢您的阅读!

《紫色》中的性别建构与解构_性别表演

《紫色》中的性别建构与解构_性别表演 论文导读::性别表演中常常形成断裂。性别建构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了。在《紫色》中。关键词:性别表演,性别建构,性别解构,《紫色》 对于身体、身份和性别的探讨一直是女性主义关注的焦点。1929年,弗吉尼亚·沃尔夫在她的女性主义名篇《一间自己的屋子》里提出雌雄同体的概念:“在我们之中每个人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在男人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在女性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最正常、最适宜的境况就是这两个力量结合在一起和谐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时候”[1],意在消解男性逻各斯中心,将男女性别差异模糊化,实现双性和谐。这一关于性别建构的多种可能性的观点在女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被不同的声音解读阐释或加以发展。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了她的著名洞见:“一个人不是天生为女人,而毋宁说是变成女人的”,将性别的形成和权力话语中联系在了一起。其后,后结构主义者们在对性、性别、知识和权力的关系探讨中对她们的观点予以了有力支持。拉康以“女性并不存在”的警语来反对把性别身份归结为生物决定论的观点,福柯则在《性史》中论证了这样一个主要观点:性并非人类生活的天然特征或既定事实,而是一个被建构的经验范畴,它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根源,而非生物根源。 在女性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探讨中,性别具备了建构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形成了开放和不确定的特点。这种探讨在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

研究经典《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中达到了顶峰。巴特勒指出,主体的性别身份并不是制度、话语、实践的原因性别表演,而是它们的结果,也就是说,不是主体创造了制度、话语和实践,而是它们通过决定主体的生理性别、社会性别而创造了主体。因此主体的性别身份不是既定的和固定不变的,而是不确定和不稳定的。人们通过引用和模仿来表演正确的性别,但由于这种重复表演的不可能性和不连续性,性别表演中常常形成断裂,从而使得性别身份永远处在过程之中,因此主体(尤其是女性主体)由于性别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而可以去发掘出自身更多的生存空间和个体价值。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杰出著作《紫色》可以说是对这一观点最好的阐释。在《紫色》中,沃克通过女主人公茜莉的视角,塑造了一群在性别特征上显示出倒置的的黑人男女形象,男人软弱无能,女人强壮有力。男人和女人没有了性别的明确界限,性别差异被模糊化了。那么性别的二元对立是如何被解构的呢?黑人男性和女性是如何因为性别表演的失败而形成新的性别身份和特征的呢?男性是否跟女性一样都是社会规范的受害者?描写男人和女人性别特征的倒置互换,沃克的本意何在?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并解答上述疑问。 浙江省外文学会专题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号(ZWYB2009105)一、性别的建构:模仿和表演 巴特勒认为,当人们说“这是一个女孩”的时候,性别建构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了。“这一基本的询唤被不同的权威反复重复,并不时地强化或质疑这种自然化的结果。命名既是设立界限,也是对规范的反复灌

气质和性格的区别与概念

气质和性格有什么区别?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说某人气质高贵、幽雅,有的人没有气质,有时候也经常听到某人待人礼貌、彬彬有礼很有气质等,每位同学肯定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气质的人,这些气质和我们心理学上讲的气质是否一样呢?一、气质和性格的概念(一)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 气质和性格的区别与概念 气质和性格有什么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说某人气质高贵、幽雅,有的人没有气质,有时候也经常听到某人待人礼貌、彬彬有礼很有气质等,每位同学肯定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气质的人,这些气质和我们心理学上讲的气质是否一样呢? 一、气质和性格的概念 (一)气质: ——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 ⒈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特点。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性,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心理过程的强度是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过程的稳定性包括注意集中的时间的长短、一定心理状态持续的时间等。心理过程的灵活性包括思维的灵活程度、心理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倾向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还是倾向于内部,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气质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它使人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有着近似的表现,使人的心理活动到处都染上特定的色彩,形成独特的风貌。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不论时间、地点、场合,不论活动内容、兴趣、动机,都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才叫做气质。 ⒉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受先天的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的部分。 这是因为气质主要是人的神经系统基本特性的表现,它们多半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特性。因此,在人出生的最初阶段就可以观察到某些气质特点。例如,有的婴儿活泼好动,不怕生,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有的婴儿安详文静,胆小怕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不仅如此,气质的稳定性还表现在它难以改变上。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秉性”就是气质。 ⒊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集于一身。 当然,就气质的外在表现上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随着自身修养的增强,它也会发生某些改变。好发脾气的人不发脾气了,急性子的人变稳重了。但着仅仅是外部表现的改变,

性别平等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性别平等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来源:广东女性E家园日期:2015-01-06 12:19:00作 者:|打印 在中小学开设性别平等教育课程,就是把性别平等的理念介绍 给孩子,把关于男人和女人的故事讲述给孩子,使孩子从小就开始体验男女齐头并进的“好”字才是男女平等和人类社会的本真。这不仅有助于打破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壁垒,也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性别平等光彩,让具有性别平等信仰的孩子成为托举“中国梦”的未来力量。 我们的脚步即将迈入2015年。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时任国家领导人在开幕式上向全世界庄严承诺:把男女平等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20年来,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历史地融入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并逐步得到传播。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当前中国性别文化的发展状况,与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时代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完善促进性别平等法律政策体系的时代要求还不相适应,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性别平等发展的历史进程。 落实国策应培育儿童男女平等文化信仰 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必须探索先进性别文化的大众化途径,既要从完善国家法律制度上着手,通过政策引领使先进性别文化落地生根,更要从文化观念的积极改革上着力,通过观念更新对“男尊女卑”的腐朽性别文化进行反思,强化“男女平等”先进性别文化的精神价值,增强先进性别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男女平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不断内化于民众之心、外化于民众之行,成为全社会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为。为此,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继续在全社会持续广泛深入地进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教育,不断改造成人思想观念中不平等的性别文化;另一方面要将男女平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塑

从中国古代女性名字的演变看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

收稿日期:2006-01-01 作者简介:焦杰(1964-),女,辽宁海城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史和社会性别研究。  第39卷 第6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 Vo l .39 No .6 JO U RN A L O F ZH ENG ZH O U UN IV ERSIT Y No v .2006  从中国古代女性名字的演变看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 焦 杰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6002) 摘 要:中国古代妇女的命名有其特殊的发展过程。姓名中的女性气质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文 化赋予的,女性气质名字的从无到有反映了社会性别文化的深刻影响和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过程。先秦时期的社会性别文化尚未建立,妇女称谓与命名主要是标明她们的生理性别及附属于男性的社会身份,并不具备女性气质;两汉时代,随着以儒家纲常为核心内容的性别文化的建立,女性气质的名字开始凸显出来;在魏晋六朝时代,社会性别文化已经确立,女性气质的名字成为妇女命名的主流。 关键词:女性名字;女性气质;性别文化 中图分类号:K 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6)06-0025-04 由于受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男女两性的差别由简单的生理差别演化为复杂的社会差别。这些差别受 传统文化习俗的熏陶,已经变得根深蒂固。以名字为例,人们普遍认为男孩要有男孩的名字,女孩要有女孩的名字。所谓男孩名字就是说该名字表达的内容要体现出男性气质,而女孩名字也要表现出女性气质。从女性命名用词上讲,传统女性名字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好用带女偏旁部首的字眼,二是喜用花草珠玉景物之类的词语,三是多用象征传统女性道德标准的名词。这类名词或字眼往往表现了这样几个含义:一是女性与男性不同,二是女性在外貌上应具有观赏性,三是女性的性格与品行应有一定的模式。那么女性是否就应该具有上述三种特征吗?这些特征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形成的?人们为女性命名时是根据其天生的气质,还是另有所据?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要仔细考察分析一下妇女命名的发展过程,就可一目了然。 一、先秦妇女的称谓、名字与社会性别文化先秦时期女性的称谓和名字在很多人的文章及著作中都已经谈到,但他们通常是从妇女命名的特点来谈的,涉及到性别意识的只有田恒金先生的《从〈春秋〉〈左传〉看先秦时期女性的名字及其文化内涵》一文。他认为先秦女性的名字、称谓是由母家国名、夫家国名、母家氏、排行、夫谥、自谥等材料组成,从她们的名字与称谓能看出她们的籍贯、家庭背景、血缘关系、婚姻状况。这些名字和称谓就像标签一样,具有标识其身份的作用。女性名字所具有的这种特点,一方面是为满足同姓不婚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女性依附男性的社会地位[1]。 我基本上同意上述观点,不过还想补充一些。先秦妇女的称谓与名字除了具有识血缘、别婚姻的特殊功能和表现女性依附于男性的文化象征以外,还具有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并没有体现出传统社会性别文化所要求女性的气质。这就是说女性的称谓与 名字在先秦仅是一个标签,标明她们所属的社会群体,但没有标示出她们作为女性而应该具有某种气质。 中国古代的名字习惯上有大名、小名和字的分别。通常小名是按出生时的具体情况而定,并不考虑很多因素。如《左传》卷六“桓公六年”载:“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2](P 1571)这种起名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女性。先秦文献中保存有一些为女性命名的故事,最有名的要数齐平公一位名叫弃的夫人。据《左传》卷三十七“襄公二十六年”载,弃出生时因身体呈赤色、通体长毛而被她的父母“弃诸堤下”,幸亏“共姬之妾,取以入,名之曰弃”[2](P1990)。这就是典型的“以生命名”。 由于文献的缺乏,很多古人都认为古代妇女是没有名字的。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就说:“古者妇人无名,以姓为名,或系之字,则如仲子、季姜之类;或系之谥,则如戴妫、成风之类,各不同。周人称`王姬'、`伯姬',盖周姬姓,故云。而后世相承,遂以`姬'为妇人通称。以戚夫人为戚姬,虞美人为虞姬。”[3](P56—57)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正确。古代妇女的的确确是有名字的,只是妇女一般只有小名而无大名,或者虽有大名但因女性名字习惯上是秘不示众的,正如男子成年以后只以字行世的道理一样,因而只好就按照她母家的国

论气质,性格与管理心理的关系

性格和气质与管理心理的关系 10软件会计三班: 李望霞网上经常会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关于性格和气质的测试题:你容易受他人影响吗?你适合从事于创造性工作还是研究性工作的人?你是否乐于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你拥有怎样的吸引人的品质?……有时候,我们也不禁想做一做,测一测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工作,属于什么样的性格和气质。但同时我们也会在置疑:性格和气质真的能决定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吗?而对于它们二者又有怎么样的关系呢? “相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当性格打上气质的烙印,气质就可以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和速度,而同时,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或改造气质。”组织行为学课上,老师是这样解答了我对于其中二者的关系的疑问。 同时,对于气质和性格,我查询了相关资料,组织行为学中也提到,气质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根据日常观察和人体内四种体液(血、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各人多寡不同的假设,把人的气质分为动作迅猛的胆汁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粘液质,性情脆弱、动作迟缓的抑郁质。几世纪后,罗马医生哈林用拉丁语tempevametnum 一词来表示体内4种体液的混合比例,这就是“气质”(temperament)概念的来源。 我国古代也有人从类似气质的角度把人作过分类。例如,孔子把人分为“中行”、“狂”、“狷”三类。他认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有人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把人的某些心理特点和生理解剖特点联系起来,按照阴阳的强弱——即好动或喜静的程度,把人的气质分为五种类型,即好动的太阳型、少阳型,喜静的太阴型、

少阴型和动静适中的阴阳和平型。同时,他们又根据五行法把人分为“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和“土行”五种类型。 而同时在现代又可以这样解释气质,气质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特征(速度,稳定性,强度,指向性)在个体感情与行为中的重要表现,它是人的一种独特而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是先天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气质和性格都是个性的心理特征。虽然人的气质能使一个人的个性带上一定的色彩,但它不能决定个性的内容。决定个性内容的则是性格特征。关于性格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 理智型以理智衡量一切,支配行动情绪型情绪体验深刻,举止受情绪左右意志型具有较明确的目标,行动主动(二)外倾型心理活动外在,开朗活跃,善于交际内倾型心理活动内在,深沉文静,反应缓慢,顺应困难 (三) 顺从型适应性强,易受暗示,容易接受别人意见 (四) 独立型独立性强,不易受其它因素影响,善于发挥自己力量 当然,就如同上方所讲的那样,既然同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气质和性格,二者关系肯定十分密切。在西方,许多心理学家把性格和气质都包含在人格之中。在苏联,部分心理学家把气质包括在性格之中。例如,科瓦列夫(A.Г.Kobateb)等人指出:"气质不是人的性格中的某种外在的东西,而是有机地包含在它的结构之中。"但一般认为,性格和气质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气质

高中材料作文:美,男性阳刚”是中国传统的性别审美标准和性别气质。不过,近几年来,一些占据荧屏的

高中材料作文 2019.11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女性柔美,男性阳刚”是中国传统的性别审美标准和性别气质。不过,近几年来,一些占据荧屏的年轻男演员在服装、发饰乃至举止上逐渐“女性化”,性别模糊趋势逐渐加剧,比如很多男演员爱美、爱打扮,说话娇滴滴的,甚至有兰花指、捂嘴笑等女性化动作。这种男性“阴柔美”,引发不少争议。 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何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答案】社会需要刚柔相济的性别气质 女性柔美、男性阳刚,是中国传统的性别审美标准和性别气质。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年轻男演员占据荧屏,一些男性在服装、发饰乃至心理上逐渐“女性化”,性别模糊趋势逐渐加剧。有人认为,社会中“阴柔之风”盛行令人担忧;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时尚和进步,无需多虑。 无论从形体生理特征出发,还是从公众群体认同考虑,男性都应主阳刚之气,女性主阴柔之美。男性缺乏阳刚之气、女性没有阴柔之美,都是不正常的。如果说“阳刚”主要是指光明、正直、刚健、进取和有为,“阴柔”主要是指隐忍、细密、委婉、退守和虚静,那么当下男性群体中,确实可以说是“阴柔之风”盛行。比如,不仅为人处世讲究明哲保身,就是自身权益被侵犯也选择忍气吞声;路见不平不敢发出“一声吼”,而是借故绕道走…… 主张男子应有阳刚之气、女子应具阴柔之美,并不是说阳刚是男性的专利,也不是说阴柔是女性的标签。男性“侠骨”中可以有“柔肠”,女性也可以柔中有刚。从“刚”与“柔”的构成比例上看,男性应多一些阳刚之

气,而女性应多一些阴柔之美;从“刚”与“柔”作用的对象与场合说,无论男性与女性都应是该“刚”则“刚”,当“柔”则“柔”。对待亲人、朋友以及世间所有相识不相识的好人,就要彰显春天般的温暖;对待那些恶人、损人利己之辈,就应该像秋风扫落叶一般冷酷无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有些时候,男性的确需要有柔情的一面,比如待人彬彬有礼、举止文雅;同样,女性有时也需要展现刚劲的一面,比如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呈现“女汉子”风范。阳刚与粗鲁泾渭分明,阴柔与软弱大相径庭。无论男人女人,都应当追求刚柔相济的境界,该展示阳刚之气时绝不萎缩推诿,该呈现阴柔之美时就不必处处逞强。 少数男性,在穿衣打扮与神情举止上呈现“女性化”,无疑是阳刚之气退缩的镜像。比穿衣打扮与神情举止“女性化”更让人忧虑也更可怕的是,男性在心灵气质上的“女性化”与阴柔化。社会需要的是刚柔相济的性别气质,对于当下来说,我们更呼唤男性的阳刚之气。只有具备阳刚之气的人多起来,才会有更多的人勇于担当。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主要讲这种男性“阴柔美”,引发不少争议,如何认识这种“阴柔美”呢?立意提示:①男性应具有原本的“阳刚”之气。这既符合中华传统性别审美习惯,又符合社会性别分工的要求。②“刚”与“柔”不在外表,而在内涵。判断男性有无阳刚之气,不能只看外表,更要看其健康行为、责任意识、担当能力等。③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男性“阴柔美”。一个社会应该允许、支持每个人有自己的社会性别实践,这样才能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④文明礼会理应审美多元。当前礼会越来越文明、多元,审美也应多元。审美的多元化,正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其他立意,符合材料内涵、言之成理亦可。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气质和性格的区别

气质和性格有什么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说某人气质高贵、幽雅,有的人没有气质,有时候也经常听到某人待人礼貌、彬彬有礼很有气质等,每位同学肯定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气质的人,这些气质和我们心理学上讲的气质是否一样呢? 一、气质和性格的概念 (一)气质: ——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 1.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特点。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性,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心理过程的强度是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过程的稳定性包括注意集中的时间的长短、一定心理状态持续的时间等。心理过程的灵活性包括思维的灵活程度、心理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倾向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还是倾向于内部,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 气质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它使人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有着近似的表现,使人的心理活动到处都染上特定的色彩,形成独特的风貌。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不论时间、地点、场合,不论活动内容、兴趣、动机,都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才叫做气质。 2.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受先天的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的部分。 这是因为气质主要是人的神经系统基本特性的表现,它们多半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特性。因此,在人出生的最初阶段就可以观察到某些气质特点。例如,有的婴儿活泼好动,不怕生,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有的婴儿安详文静,胆小怕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不仅如此,气质的稳定性还表现在它难以改变上。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秉性”就是气质。 3.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集于一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