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繁殖技术

合集下载

家禽育种原理和方法

家禽育种原理和方法

家禽育种原理和方法一、育种原理(一)确定合理的育种目标育种目标:就是要求在育种中改进那些性状,这些性状各向什么方向发展,改进量是多少。

在家禽育种计划中,最重要的决策是确定合理的育种目标。

如果育种目标确定不当,遗传进展将向低效甚至错误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育种公司在经济收益上的损失和市场竞争中的失利。

因此,确定合理的育种目标将为整个育种工作起到导航的作用。

确定育种目标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市场需求:衡量育种工作成效的标准,不但要看每年遗传进展的大小,而且要看这种遗传进展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

现有育种群的状况。

竞争对手的产品性能。

(二)充分利用加性和非加性遗传效应1.加性遗传效应的利用——选择通过选择获得遗传进展有三个基本条件:性状有变异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变异是可以度量的2.利用非加性遗传方差——杂交(三)高强度选择只有高强度的选择才能获得较大遗传进展,高强度选择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选择准确性的不足。

家禽(尤其是鸡和鸭)本身的两个特点为高强度选择提供了条件。

第一个特点是高繁殖力;第二个特点是饲养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可以保持很大的观察群,作为选择的基础。

(四)保持性状间的综合平衡家禽的性状众多,但本身是一个整体,在育种中必须考虑到生物体的这种关联性,保持性状间的合理平衡,即所谓平衡育种。

保持性状间的平衡,一方面是针对选择性状间的遗传对抗(负遗传相关),另一方面是克服自然选择的阻力。

二、基本选择方法(一)个体选择也称为大群选择(mass selection),根据个体表型值进行选择。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遗传力高的性状。

在肉鸡的育种中选择体重时常用此法。

鸡群生产性能的正态分布(二)家系选择根据家系均值进行选择,选留和淘汰均以家系为单位进行。

这种方法适用于遗传力低的性状,并且要求家系大、由共同环境造成的家系间差异或家系内相关小。

家系均值基本能反映家系平均育种值的大小。

对产蛋量作选择时都采用此法,但必须注意保证足够大的家系(>30只),而且家系成员要在测定鸡舍内随机分布。

家禽近亲育种方法

家禽近亲育种方法

家禽近亲育种方法咱们来说说家禽近亲育种哈。

你得先选好那些基础的家禽呢。

比如说你养鸡,得挑出几只特别健康、长得又有点特色的鸡来当“元老”。

这就像是在一群小伙伴里,选出最有潜力的几个。

可不能随随便便就选哦,得是那种一看就活力满满的,羽毛光亮亮的那种。

然后呢,让这些近亲的家禽进行交配。

这就像是亲戚之间的“相亲”呢。

不过呢,这里面也有讲究。

在它们交配的过程中,你得给它们创造一个特别舒服的环境。

就像咱们人结婚也想要个温馨的新房一样,家禽也需要干净、暖和、宽敞的地方。

这样它们才能开开心心地进行繁殖呀。

在这个近亲繁殖的过程中,你要特别特别仔细地观察小鸡的情况。

有的时候呢,近亲繁殖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太好的情况,比如说小鸡可能会比较弱小,或者容易生病。

要是发现这样的情况,你可不能慌。

你得像照顾小婴儿一样照顾这些小鸡。

给它们吃特别有营养的食物,把那些弱小的单独拿出来照顾,给它们开小灶。

还有哦,你不能一直就让它们近亲繁殖下去。

这就像是一个家族不能老是近亲结婚一样,时间久了肯定会出问题的。

过了几代之后,你就得引进一些新的血液。

比如说从别的地方引进一只健康又强壮的家禽,和你近亲繁殖出来的家禽再进行交配。

这样就能把那些不好的基因给改善改善。

而且呀,在整个过程中,你要和你的家禽们建立感情呢。

你要经常去看看它们,和它们说说话。

虽然它们可能听不懂你说啥,但是它们能感受到你的关心。

你就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小宝贝,这样你在进行近亲育种的时候,就会更加用心啦。

家禽近亲育种就是这样一个有点复杂又很有趣的事情呢。

你得细心、耐心,还要有爱心,这样才能培育出健康又特别的家禽哦。

饲养家禽的繁殖技术与品种改良

饲养家禽的繁殖技术与品种改良

饲养家禽的繁殖技术与品种改良饲养家禽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肉类来源。

在实际生产中,如何选择适宜的繁殖技术和进行品种改良,对于提高家禽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饲养家禽的繁殖技术和品种改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饲养家禽的繁殖技术1. 繁殖方法的选择饲养家禽的繁殖方法有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两种,根据饲养规模和经济效益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繁殖方式十分重要。

对于规模较小的农户,自然繁殖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利用鸡、鸭、鹅等禽类的自然交配行为,促使其自行繁殖后代。

这种方法成本较低,但繁殖效率相对较低,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禽类饲养知识和经验。

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或农业企业,则可以借助人工繁殖技术,提高繁殖效率。

人工繁殖包括人工授精、人工孵化等方法。

通过人工授精可以提高家禽的种质纯度和遗传优势,从而获得更好的后代品质。

而人工孵化则可以控制孵化环境、疾病预防等,提高孵化成功率。

这种方法需要投入较高的设备和人力成本,但在大规模养殖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 营造适宜的繁殖环境家禽的繁殖环境对于繁殖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农户应根据家禽的习性和需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首先,需要提供适宜的栖息地。

不同品种的家禽对栖息地的要求存在差异。

比如,鸡类适宜生活在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而鸭类则适宜生活在湿润的环境中。

因此,农户应根据不同家禽的特点,为其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其次,需要为家禽提供适宜的饲料和饮水。

养殖环境中应保持充足的饮用水,同时合理配置饲料,满足家禽的营养需求。

农户可以根据不同发育阶段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比例和种类,提高家禽的生长和繁殖效果。

最后,要合理控制繁殖密度。

过高的繁殖密度会导致家禽之间的竞争加剧,影响繁殖效果和个体生长发育。

因此,农户需要在养殖过程中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二、饲养家禽的品种改良1. 选种和杂交选种是指通过选择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个体为繁殖对象,提高后代品质。

家禽的繁殖技术

家禽的繁殖技术

家禽繁殖技术家禽繁殖技术是家禽饲养管理中的一项基本技术。

本章重点介绍家禽的采精技术、输精技术以及与此有关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鸡的人工授精技术鸡的人工授精技术包括采精、精液处理和输精等三个基本环节。

一、鸡的采精(一)采精适龄种公鸡发育到20周龄时,性腺基本发育成熟,但仍不能进行采精,否则,就会影响种公鸡的使用寿命和精液品质,影响种蛋的受精率。

一般情况下,种公鸡应发育到22---26周龄时进行采精。

(二)种公鸡群的建立与比例建立一个优良的种公鸡群是保证种蛋具有较高受精率的重要基础,必须按要求做好种公鸡的选择,并按比例决定选留和淘汰。

1、第一次选择第一次选择在6—8W龄进行,选留个体发育良好、冠髯大而鲜红的公鸡,有缺陷者应淘汰,且选留比例应稍大。

2、第二次选择第二次选择在17—18W龄进行,选留发育良好、符合标准体重、腹部柔软、按摩时有性反应的公鸡,这类公鸡可望日后有较高的生存力和繁殖力。

选留比例要大于最终计划选留数的30%。

3、第三次选择第三次选择在20W龄进行,选留主要根据体重和精液品质,按每百只母鸡选留3—5只公鸡的比例进行。

若全年实行人工授精的种鸡场,还应选取留15—20%的后备种公鸡或补充新的公鸡。

(三)采精训练种公鸡采精前必须对其进行人工采精训练,促使种公鸡尽快形成固定的性反射,以利于人工采精的顺利进行。

(1)将选择好的种公鸡在采精前1—2周投入单笼,按种公鸡的管理要求进行饲养,每天光照时间为14—15小时。

(2)种公鸡的采精方法有母鸡诱情法、电刺激采集法、按摩采精法三种,要选择适宜的采精方法,并按此法对种公鸡进行采精训练。

目前生产中较常用的采精方法是按摩采精法。

(3)种公鸡单笼饲养1周后,用选定的采精方法,按操作要求对种公鸡进行采精训练,每天1—2次,一般经过连续3—5天训练后,即可采到精液。

(4)在采精训练中,对性反应迟钝者应加强训练或淘汰处理。

(5)对采到的精液要适时进行品质鉴定。

对精液品质不符合要求的种公鸡或在排精同时有排粪的种公鸡,均应淘汰。

第二章 第一节 家禽的主要经济性状及繁育特点

第二章 第一节 家禽的主要经济性状及繁育特点

3、蛋壳颜色
•分类:白壳、褐壳、浅褐壳、绿壳(O) •褐壳的遗传力:较高(0.30以上) •影响因素:时间、产蛋量、 杂交
4、蛋白品质
用浓蛋白高度及哈氏单位表示 浓蛋白高度或哈氏单位(Haug Unit)计算公式
H.U.= 100ln(H-1.7W0.37+7.6)/ ln10
H:浓蛋白高度(mm) W:蛋重(g) 平均遗传力:0.4,选择有效。 影响因素:存放时间与温度、饲料、疾病等。
( 4 )全净膛重:去掉所有内脏(只保留肺、肾)、
腹脂及头脚(鸭鹅保留头颈脚)的重量。
( 5 )半净膛重:全净膛重+心、肝(去胆)、腺胃
肌胃 (去角膜及内容物)、腹脂及头颈脚。
2、屠体缺陷
•主要缺陷有龙骨弯曲、胸部囊肿和绿肌病(DMS) •这些缺陷发生率高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与饲养管理因素和遗传因素都有关。 •与肉鸡早期生长速度不断提高有关。
•范围0.72~0.76(1.32~1.39),有品种差异。
•遗传力0.25~0.5
2、蛋壳强度
•对收集及运输意义重大。 •蛋壳强度测定方法:蛋壳破碎强度计、蛋壳厚度计 •蛋壳强度不但与蛋壳平均厚度密切相关,也与蛋壳厚 度的均匀性有关。 •蛋壳强度的遗传力0.3—0.4,育种时选择有效。 •影响因素:环境温度 、应激因素(疾病)、药物、 饲料Ca
第一节家禽的主要经济性状及繁育特点
• 产蛋性状
• 肉用性状
• 生理性状 • 伴性性状 • 其它性状
一、产蛋性状
(一)产蛋量
1、群体产蛋数
(1)入舍鸡产蛋数 =
产蛋总数 入舍鸡数
入舍鸡产蛋数综合体现了鸡群的产蛋能力及存活 率高低,较客观的和准确地在群体水平上反映出鸡 群的实际生产水平及生存能力。

鸡的育种与选种技术

鸡的育种与选种技术

鸡的育种与选种技术一、引言鸡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之一,对人类的农业生产和食物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鸡的产蛋率、肉质品质以及抗病能力,人们通过育种和选种技术对鸡进行改良。

本文将探讨鸡的育种与选种技术。

二、育种方法1.自然交配法自然交配法是最基本也是最传统的育种方法之一。

通过让公鸡和母鸡在鸡舍内自由交配,使得各种遗传特征通过后代传递,实现优良品种的选育。

2.人工授精法人工授精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育种方法。

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将优良公鸡的精液采集并注入母鸡体内,实现精确选育。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公鸡与母鸡间的随意交配,有利于提高选育效果。

3.胚胎移植法胚胎移植法是一种近年来兴起的育种方法。

通过将已受精的胚胎移植到优良母鸡体内孵化,可以提高繁殖效果、增加遗传多样性,以及克服不良繁殖因素的影响。

三、选种技术1.外在性状选种外在性状选种是通过对鸡的外观特征进行评估,选择与理想标准最接近的个体进行繁殖。

例如,对毛色、体型、骨架结构等进行辨别,选取具有良好外观特征的鸡进行繁殖,以提高鸡的外貌品质。

2.抗病性选种抗病性选种是为了提高鸡对疾病的抵抗力。

通过评估个体鸡的抗病能力、感染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以及忍受疫苗接种等,选取抵抗力强的个体进行繁殖,以提高整个群体的抗病能力。

3.产蛋量和肉质品质选种产蛋量和肉质品质选种是为了提高鸡的经济效益。

通过评估个体鸡的产蛋量、蛋质质量以及肉质品质等指标,选取优良品种进行繁殖,以实现高产高效的养殖。

四、育种与选种技术的应用与发展1.应用领域育种和选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肉鸡养殖、蛋鸡养殖以及观赏鸡的繁殖中。

通过选育出产蛋量高、肉质优良、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可以提高农业产出、保障食品安全,满足人们对鸡肉和鸡蛋的需求。

2.技术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育种和选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进步。

例如,在基因编辑和基因改造技术的应用下,人们可以精确调控鸡的遗传信息,以实现更精准的选育。

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鸡的性状和遗传特征,提高选育效果。

饲养家禽的品种选择与繁殖技术

饲养家禽的品种选择与繁殖技术

饲养家禽的品种选择与繁殖技术家禽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也是广大农民朋友创造财富的重要方式之一。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可以看到各种家禽养殖的场所。

然而,要想获得良好的养殖效益,家禽的品种选择和繁殖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品种选择和繁殖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品种选择在饲养家禽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合适的品种选择。

不同的家禽品种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产蛋能力和抗病能力,选择适合本地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品种,对于养殖的成功至关重要。

1.按用途划分家禽品种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肉用鸡、蛋鸡和肉蛋兼用鸡。

肉用鸡品种一般生长迅速,肌肉发达,适合于肉禽养殖。

蛋鸡品种产蛋能力强,适宜用于蛋禽养殖。

而肉蛋兼用鸡则兼具生长速度和产蛋能力,市场需求量大。

2.适应环境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饲养环境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都会对家禽的品种选择产生影响。

在选择品种时,要考虑家禽是否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和饲养环境,以及市场对于该品种的需求量。

3.抗病能力家禽疾病是养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可以减少疾病对养殖业的危害。

因此,在选择品种时,需要了解该品种的抗病能力和易感病害,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进行养殖。

二、繁殖技术繁殖技术是饲养家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繁殖技术可以提高家禽的繁殖效益,保证产蛋率和孵化率。

1.人工授精对于某些品种来说,由于其天然繁殖能力较差,需要进行人工授精来提高繁殖效益。

人工授精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进行,对于养殖户来说,可以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人工授精操作,以确保繁殖的成功率。

2.孵化技术孵化技术是家禽繁殖的关键环节,孵化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禽养殖的效益。

在孵化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湿度、通风换气等环境因素,确保孵化器内的温度和湿度稳定。

此外,选用高质量的种蛋以及科学合理的孵化周期也是提高孵化率的关键所在。

3.科学喂养繁殖家禽时,饲养管理至关重要。

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繁殖家禽的生长速度和健康水平,从而提高繁殖效益。

鸡的繁殖_精品文档

鸡的繁殖_精品文档

鸡的繁殖简介鸡是人类常见的家禽之一,拥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为了充分利用鸡的资源,人们一直致力于鸡的繁殖工作。

本文将介绍鸡的繁殖过程、要点和常见问题。

鸡的繁殖过程鸡的繁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选种阶段:选择健康、体型良好、毛色鲜艳的鸡进行繁殖。

确保选种鸡的遗传性状符合繁殖目标要求。

2.能量调整阶段:为了提高鸡的繁殖效果,需要在繁殖前进行能量调整,使鸡的体质处于最佳状态。

主要包括适当增加饲料供应和调整饲料的营养成分。

3.产蛋阶段:在适宜的环境温度下,母鸡开始产蛋。

每只母鸡每天可产1-2个蛋。

为了确保蛋的质量,应定期添饲鸡蛋营养剂,同时加强对母鸡的管理,保持合理的饮水和饲料供应。

4.孵化阶段:将鸡蛋置于孵化器中,控制温度和湿度等因素,使蛋内胚胎得到正常发育。

一般孵化周期为21天左右。

在孵化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孵化器温度和湿度,并转动鸡蛋,以促进胚胎的正常发育。

5.雏鸡管理阶段:雏鸡孵化后,需要给予适宜的饮水和饲料供应,同时控制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以确保雏鸡的健康成长。

在此阶段,还应定期检查雏鸡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疾病。

鸡的繁殖要点选种要点•选择健康、体型良好、毛色鲜艳的鸡进行繁殖。

•确保选种鸡的遗传性状符合繁殖目标要求。

•避免近亲繁殖,以保持鸡群的健康。

环境要点•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为鸡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

•为鸡提供干净、安全的栖息地,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定期清理鸡舍,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饲料要点•母鸡产蛋期间应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并添加鸡蛋营养剂。

•雏鸡需提供适宜的饮水和饲料,以促进健康成长。

•根据鸡的成长发育阶段,调整饲料的营养成分。

疾病防控要点•预防常见鸡病,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注意饮水和饲料的卫生,防止细菌和寄生虫的传播。

•定期检查鸡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疾病。

鸡的繁殖常见问题产蛋率低产蛋率低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饮水和饲料供应不足或质量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家禽繁殖技术
❖ 一、家禽主要生产性能 ❖ (一)产蛋性能 ❖ 1、产蛋数 ❖ (1)母禽饲养日产蛋数(个)=统计期内的总产
蛋数÷平均日饲养母禽只数 ❖ (2)入舍母禽产蛋蛋数(个)=统计期内的总产
蛋数÷入舍母禽数 ❖ 2、蛋 3、蛋的品质 ❖ (1)蛋形指数 ❖ 正常的蛋为椭圆形,蛋形指数为1.30-1.35 ❖ (2)蛋壳强度 ❖ (3)蛋壳的厚度 ❖ 理想的鸡蛋蛋壳厚度0.33-0.35mm。 ❖ (4)蛋壳的色泽 ❖ (5)蛋壳的颜色 ❖ (6)蛋白的浓度 ❖ (7)血斑和肉斑率 ❖ 通常为1%-2%。
❖ (三)繁殖力 ❖ 1、种蛋合格率=合格种蛋数÷产蛋总数×100% ❖ 2、受精率=受精蛋数÷入孵蛋数×100% ❖ 3、孵化率 ❖ 受精蛋孵化率=出雏数÷受精蛋数 ❖ 入孵蛋数=出雏数÷入孵蛋数×100% ❖ 4、种母禽产蛋数 ❖ 5、种母禽提供健雏数
❖ (四)存活率
❖ 1、育雏率=育雏期末合格雏禽数÷入舍雏禽数 ×100%
❖ (二)产肉性能
❖ 1、生长速度 ❖ 早期生长速度是肉用家禽在育种和生产上极为重
要的指标。
❖ 2、体重 ❖ 蛋用鸡主要称开产、300日龄、500日龄体重。
肉用型鸡主要称测8周龄或10周龄体重。 ❖ 3、屠宰率=屠体重÷宰前体重×100% ❖ 4、屠体品质 ❖ 主要指标有胸肌宽度、肉质嫩度、屠体个观。
❖ 2、育成期成活率= 育成期末合格育成禽数÷育 雏期末入舍雏禽数
❖ 3、母禽存活率= 入舍母禽数-(死亡数+淘汰 数) ÷入舍母禽数×100%
❖ (五)饲料利用率
❖ 1、平均日耗料量(g)=全期耗料÷饲养只日数 ❖ 2、饲料转化率=生产期消耗饲料总量÷产品总量
二、家禽配种技术
❖ (一)家禽配种方法 ❖ 1、大群配种 ❖ 2、人工授精 ❖ (二)家禽配偶比例 ❖ (三)家禽配种的组群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