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和展望

合集下载

活性污泥法工艺的研究进展

活性污泥法工艺的研究进展

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发展与展望摘要:回顾了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历程,介绍了近年来活性污泥法在具体废水应用方面的进展,及特殊因子对活性污泥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未来活性污泥法在我国的发展提供参考。

指出针对不同类型废水研究相应的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及与各学科配合开发新型活性污泥工艺方面有较好前景。

关键词: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特殊因子前言:活性污泥处理工艺自1914年被A1dern和Leekett发明之后,由于其经济、可靠的优势而得到广泛应用。

所谓活性污泥法,是指将空气连续鼓入大量溶解有机污染物的废水中,经过一段时间,水中形成絮凝体——活性污泥。

在活性污泥上栖息、生活着大量的好氧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以溶解性有机物为食料,获得能量,并不断增长,使废水得以净化处理。

目前,活性污泥法是生活污水、城市污水以及有机性工业废水处理中最常用的工艺之一。

1、活性污泥法常用处理工艺:在将近90年的历史中,随着实际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和技术上的不断革新改进,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有关生物处理专家和技术工作者就活性污泥的反应机理、降解功能、运行方式、工艺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在净化功能和工艺系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出现了多种能够适应各种条件的工艺流程。

在净化功能方面,改变过去以去除有机污染物为主要功能的传统模式。

在工艺系统方面,开创了多种旨在提高充氧能力、增加混合液污泥浓度、强化活性污泥微生物的代谢功能的高效活性污泥法处理。

例如,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简称SBR法),SBR按周期运行,每个循环包括进水、反应、沉淀、排放、闲置五个工序。

①进水阶段:此时,池内活性污泥浓度最高,对进水负荷有强大的抗冲击力,废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吸附或降解。

②反应阶段:开启曝气系统充气,使污染物进行生化分解,反应池中开成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过程,能很好的去除废水中COD、BOD,同时,对废水中N、P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此阶段,反应所需时间直接影响到废水处理工艺的运行周期。

活性污泥ASM系列数学模型进展和展望

活性污泥ASM系列数学模型进展和展望

活性污泥ASM系列数学模型进展和展望摘要:本文简述了国际水协推出的ASM系列模型,讨论了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研究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对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研究进行展望,包括废水组分的进一步细化、污水处理厂运行快速自动模拟预测及控制系统和污水处理厂设计自动化系统。

关键字: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研究进展存在问题研究展望1、前言活性污泥法作为废水生物处理的重要方法,已在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中得到大量应用。

而数学模型是工艺选择、设计、运行的决策支持方式及强有力的优化工具。

但是活性污泥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相互作用、多种反应过程相互耦合的系统,因此其建立模型较复杂。

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使数学模型的建立成为可能,使数学模型在工程应用与试验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研究一直是国际上污水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众多的数学模型中,由国际水质协会IWA先后推出的ASM1、ASM2、ASM2D及ASM3一系列模型发展最为成熟,受到环境工程界的广泛关注【1】。

2、ASM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活性污泥1、2、3号模型将污水中的组分分为可溶性组分和颗粒性组分,可溶性组分包括溶解氧、碱度及大部分污染物,颗粒性组分包括微生物及部分污染物,应用理论建立生物或化学反应过程,均以Monod方程为基础,都是多维的并包含大量的动力学参数和化学计量系数,均以矩阵的形式描述生物反应过程,从而简化了反应速率方程式的表达。

ASM矩阵反应速率中采用了“开关函数”的概念,来反映环境因素改变而产生的抑制作用,从而避免那些因为具有不连续特性的反应过程在模拟过程中出现的数值不稳定的现象;此外,研究者还可根据理论发展及实际情况需要对现有ASM进行反应过程的增加或简化,扩大了ASM应用的灵活性。

其中ASM1与ASM2主要基于微生物的死亡—再生及维持理论,而ASM3主要基于微生物的内源呼吸理论。

大量资料已对ASM系列模型的特点及限制因素做了阐述,ASM1模型不仅包含了含碳有机物去除过程,还描述了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对含氮物质的去除,ASM2是ASM1 的发展,不仅包含污水中含碳有机物和氮的去除过程,还包含生物除磷过程,增加了厌氧水解、发酵及生物除磷、化学除磷等8个反应过程。

活性污泥法除磷动力学研究

活性污泥法除磷动力学研究

活性污泥法除磷动力学研究活性污泥法除磷动力学研究摘要: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常用的废水处理技术,并且在去除有机物污染物的同时,也能有效去除磷。

本文通过对活性污泥法除磷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探讨了影响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及其变化规律,分析了除磷机理,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活性污泥法、除磷、动力学、影响因素、机理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废水中磷含量的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磷是废水中的一种常见污染物,其过量排放不仅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引发水华等严重环境问题。

因此,研究有效的磷去除技术对于保护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活性污泥法除磷过程活性污泥法是一种通过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同时,利用污泥中的磷酸盐慢化能力去除废水中的磷的方法。

活性污泥法除磷过程的主要步骤包括磷污染物的吸附、生物降解有机物、微生物的磷释放以及沉淀。

其中,磷的吸附与生物降解有机物的降解速率是决定除磷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影响除磷效果的因素1. 溶解氧浓度:溶解氧是活性污泥法除磷过程中微生物生理活性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溶解氧浓度能够提高微生物的活性,促进磷的吸附和释放,从而提高除磷效果。

2. 温度:温度也是影响活性污泥法除磷效果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提高除磷效率。

3. pH值:污水的pH值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生理活性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酸性条件下磷的释放效果较好,而碱性条件下磷的吸附效果较好。

4. 污水中的COD/P(化学需氧量与总磷的比值):COD/P比值高时,有机物相对较多,容易导致活性污泥厌氧条件下产生大量磷酸盐的吸附现象。

5. 混合液浓度:适宜的混合液浓度能够提高微生物的活性,从而提高除磷效果。

四、活性污泥法除磷的动力学研究活性污泥法除磷动力学研究是了解除磷过程及优化除磷效果的基础。

除磷动力学研究通常包括磷污染物的吸附动力学、生物降解动力学以及微生物的磷释放动力学。

其中,磷污染物的吸附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确定污泥中的磷酸盐慢化能力,从而优化活性污泥法的除磷条件。

序列间歇式(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法)研究进展

序列间歇式(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法)研究进展

序列间歇式(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法)研究进展1 前言间歇式活性污泥法从七十年代初开始研究,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才引起其它国家的重视,并陆续地得到开发应用,我国则是近几年的事。

随着研究的深入,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又被命名为序列间歇式反应器法(SequencingBatohReactor),我国常称序列间歇式(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简称SBR法。

SBR法的运行工况是以间歇操作为主要特征。

所谓序列间歇式有两种含义:一是运行操作在空间上是按序排列、间歇的,由于污水大都是连续排放且流量波动很大,这时间歇反应器(SBR)至少为两个池或多个池,污水连续按序列进入每个反应器,它们运行时的相对关系是有次序的、也是间歇的;二是每个SBR的运行操作,在时间上也是按次序排列的、间歇的,一般可按运行次序分为五个阶段,即进水、反应、沉淀、排水和闲置阶段,称为一个运行周期。

在一个运行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运行时间、反应器内混合液体积的变化以及运行状态等都可以根据具体污水性质、出水质量与运行功能要求等灵活掌握。

比如在进水阶段,可按只进水不曝气(搅拌或不搅拌)的限制性曝气运行,也可按边进水边曝气的非限制性曝气方式运行;在反应阶段,可以始终曝气,为了生物脱氮也可曝气后搅拌,或者曝气搅拌交替进行;其剩余污泥量可以在闲置阶段排放,也可在排水阶段或反应阶段后期排放。

可见,对于某一单-3BR来说,不存在空间上控制的障碍,只在时间上进行有效地控制与变换,即能达到多种功能的要求,非常灵活。

2 SBR法的五大优点2.1 工艺简单,节省费用原则上SBR法的主体工艺设备,只有一个间歇反应器(SBR)。

它与普通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相比,不需要二次沉淀池、回流污泥及其设备,一般情况下不必设调节池,多数情况下可省去初次沉淀的。

1985年Arora等人对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8个SBR法污水处理厂调查,其中只有一个处理厂设置调节池,另两个处理厂设初次沉淀池。

纵观污水人工生物处理各种工艺方法,象SBR法这样简易的工艺绝无仅有。

活性污泥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活性污泥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活性污泥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学号:1111603112班级:环境1111姓名:宣锴活性污泥法工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 引言活性污泥法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处理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有效方法,其能够从废水中去除溶解和胶体类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以及能被活性污泥吸附的悬浮物质和其他一些无机盐类也能够去除,例如氮磷等化合物,在处理工业废水过程中,好氧活性污泥法主要用于处理厌氧出水,是一种非常广泛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主要的机理是通过好氧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代谢反应,分解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过程中涉及到活性污泥的吸附、凝聚和沉淀,能够有效的去除废水中的胶体和溶解性物质,从而净化废水。

该方法于1913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市试验成功。

80多年来,随着生产上的应用和不断改进及对生化反应和净化机理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活性污泥法取得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多种运行方式,并正在改变那种用经验数据进行工艺设计和运行管理的现象。

本文对各种活性污泥的组成、运行方式及其特点作简要的综述,同时谈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趋势。

2 活性污泥构成简介活性污泥是由活性微生物、微生物残留物、附着的不能降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褐色絮凝体,由大量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组成,以细菌为主,由不同大小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具有良好的沉降性和传质性能的菌胶团以结构丝状菌为骨架、胶团菌附着其上,并且具有不断生长的特性,增长过程和老化过程中脱落的碎片及其他游离细菌被附着或游离生长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捕食。

少量以无机颗粒为核心形成的致密颗粒也可能存在于系统之中,并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

也就是说,具有良好结构的活性污泥是以丝状菌为骨架,胶团菌附着于其上而形成的,结构丝状菌喜低氧状态,在胶团菌的附着下,不断生长伸长,形成条状和网状污泥;没有丝状菌为骨架的絮体颗粒很小,附着于累枝虫等原生动物尸体上的絮体易产生反硝化作用,它们都易随二沉池出水流出。

活性污泥法的改进以及发展趋势

活性污泥法的改进以及发展趋势

活性污泥法的改进以及发展趋势【格林大讲堂】运行方式的改变T型氧化沟的缺点是转刷利用率太低,脱氮效率也不高。

为此,Kruger公司又开发了DE型氧化沟。

该种氧化沟属半间歇式运行,设有二沉池及回流系统。

两个沟为一组,交替处于硝化反硝化状态。

只脱氮的DE氧化沟称之为BIODENITRO工艺。

在氧化沟外设厌氧池,实现除磷时,称之为BIOD ENPHO工艺。

由于增设了二沉池及回流系统,DE沟的转刷利用率明显提高。

武汉格林环保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套的专业环境工程团队,秉着崇高的环保责任和义务长期维护提供免费的污水处理解决方案,是湖北省工业废水运营管理行业中的品牌。

18年来公司设计并施工了上百个交钥匙式的污水处理工程。

当采用串级反硝化工艺时,多点进水被用来补充各缺氧段的碳源。

多点进水运行方式的另一个新用途是缓冲水力冲击负荷。

当雨季进入活性污泥系统的流量增大时,改为多点进水运行可有效防止污泥流失。

间歇运行一个最新的改进是Seghers公司的Unitank工艺。

该工艺的运行方式类似于T型氧化沟,但运行程序似乎更趋优化。

另外还有多种SBR工艺,如AquaSBR、OmnifloSBR、BPAS、Fluidyne等。

所有这些工艺都是在曝气设备和滗水器上作了改进,运行方式上与最初SBR一致。

T型氧化沟是另外一种间歇运行方式,两个边沟周期性地处于曝气和沉淀状态,因此也省去了二沉池和回流系统。

合理调整运行周期和程序,T型氧化沟也可以进行硝化和反硝化。

曝气方式的改变传统活性污泥工艺既采用鼓风曝气又采用机械表曝。

鼓风曝气又有穿孔管曝气和微孔曝气两种形式。

穿孔管鼓风曝气由于氧转移效率及动力效率太低,实际上已很少采用。

其充氧性能高于穿孔管曝气,且维护方便。

目前,仍有新型的射流曝气装置出现。

陶瓷微孔曝气器早在80 年代就已采用,但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80 年代中期,大批污水处理厂改造成了陶瓷微孔曝气器,但至90年代很快又被橡胶膜片曝气器所取代。

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

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

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处理系统中。

它通过利用污水中的微生物生物质来降解有机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活性污泥法具有高效、环保、经济等优点,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研究。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当时,一些科学家意识到利用微生物来处理废水是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法。

最早的活性污泥法是通过在塔坑中引入混合有机负荷较高的污水,使其中的微生物形成混合菌群,进而降解有机物。

然而,这种方法在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废水处理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活性污泥法才得到了重视与进一步改进。

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活性污泥的维持、优化以及技术的稳定性等问题。

这一时期,活性污泥法的演变主要集中在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运行控制两方面。

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方面,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不同的池体形态和结构,以提高处理效果。

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反应器,如完全混合型活性污泥反应器(CSTR)、顺流式活性污泥反应器(ASBR)和序批反应器(SBR)。

这些反应器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运行控制是活性污泥法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控制活性污泥系统的生化性能,可以调节处理效果和污水负荷。

最常用的方法有检测和调整活性污泥的浓度、溶解氧的供给和搅拌速度等指标。

这些方法使活性污泥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条件下的处理需求。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处理效果的要求日益提高,活性污泥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一些新技术和理论被引入,如微生物群落分析、降解途径的研究和模拟等。

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机理和微生物降解过程,从而提高处理效果和系统稳定性。

与此同时,一些改进型的活性污泥反应器被提出和应用。

例如,膜生物反应器(MBR)通过在活性污泥系统中引入膜分离装置,不仅可以提高处理效果,还可以减少反应器的体积和运行成本。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和展望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和展望

! 11 ! 12 …… ! 113 ! ! …… ! 21 22 213 , 表示每 != " =( # 1 # 2 …… # 13 ) …… …… ! 81 ! 82 …… ! 813 种组分的表观转化速率。则, ・! 。 " =! 2$2$3$2 活性污泥 2 号模型 近 10 年的实践证明: ASM No . 1 是一种很有用的
2002 年 3 月 第 25 卷第 3 期
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NaturaI Science Edition) JournaI of Chongging University
VoI. 25
No. 3
Mar. 2002
文章编号: (2002) 1000 - 582X 03 - 0109 - 06
2.2.3.3 出
[5, 6]
活性污泥 3 号模型
( ASM No . 3 ) 于 1999 年 推 活性 污 泥 3 号 模 型 , 不包括除磷过程, 该模型与 ASM No . 1 的区别 体现在: 采纳了有机物的贮存 - 代谢机理, 在细胞衰减 1) 方面沿用内源呼吸理论。假定 XSTO是异养菌生长的唯 一基质, 使模型大大简化。 将水解过程加以简化, 从而减弱了水解作用对 2) 耗氧速率和反硝化速率的控制作用。 综合考虑了环境条件对生物衰减过程的影响, 3) 将衰减过程细化, 使其更适应环境条件。 考虑到生物体自身氧化的同时伴随着其胞内贮 4) 存物的氧化, 并认为其氧化速率大于微生物自身氧化 速率。 在 ASM No . 3 中, 溶解性和颗粒性组分可以用 5) 而在 ASM No . 1 中, 0 . 45 m 膜过滤器很好的区分辨别, ! XS 可能会被留在滤出液中。 由于 ASM No . 3 刚推出不久, 它的准确性和实用 价值还需要通过大量实验和实际应用进行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
一种 基 质 被 同 时 用 作 多 种 用 途 时: 3) ! = !max・
# S K' + S #
2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拟合
与活性酶催化的生化反应曲线类似, 1949 年发表了在
[1] 静态反应器中经过系统研究得出的 Monod 模型 :
s ・ ! = !max k+s
2.2.3.3 出
[5, 6]
活性污泥 3 号模型
( ASM No . 3 ) 于 1999 年 推 活性 污 泥 3 号 模 型 , 不包括除磷过程, 该模型与 ASM No . 1 的区别 体现在: 采纳了有机物的贮存 - 代谢机理, 在细胞衰减 1) 方面沿用内源呼吸理论。假定 XSTO是异养菌生长的唯 一基质, 使模型大大简化。 将水解过程加以简化, 从而减弱了水解作用对 2) 耗氧速率和反硝化速率的控制作用。 综合考虑了环境条件对生物衰减过程的影响, 3) 将衰减过程细化, 使其更适应环境条件。 考虑到生物体自身氧化的同时伴随着其胞内贮 4) 存物的氧化, 并认为其氧化速率大于微生物自身氧化 速率。 在 ASM No . 3 中, 溶解性和颗粒性组分可以用 5) 而在 ASM No . 1 中, 0 . 45 m 膜过滤器很好的区分辨别, ! XS 可能会被留在滤出液中。 由于 ASM No . 3 刚推出不久, 它的准确性和实用 价值还需要通过大量实验和实际应用进行验证。
图2
贮存 - 代谢机理
物处理领域, 该模型的基本方程式为:
图3 存活 - 非存活细胞代谢机理
2.2.2
WRc 模型
( Water Research cenWRc 模型是英国水研究中心 提出的。WRc 模型引入了存活 - 非存活细胞代谢 ter) 机理 (图 3) , 认为存活力并非生物活性的先决条件, 生
[13] 过程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处理的基本原理、 过程及其动态模拟, 首次把氮的去除 纳入模型, 在表述上采用矩阵形式, 使模型更加直观, 易于理解。ASM No . 1 采用了 DoId 等人提出的死亡 再生 ( death - regeneration) 的模型化方法, 但未接受贮 存 - 代谢机理, 而采用 “死亡 - 再溶解” 机理 (图 4) , 体 现了对代谢残余物的再利用。
1 微生物模型
微生物模型描述的是微生物生长和限制生长的基 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是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的理论基 础。微生物模型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活性污泥数学模型 研究的日趋深入。 1.1 Monod 模型 1942 年, Monod 发现均衡生长的细菌的生长曲线
(
2 )微 生 物 分 别 利 用 数 种 基 质:! = " i=1 Ci ・ !maxi Ki + Ci
[2] 对同时存在的基质的利用方式, 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
I Ci 微生物同时利用几种基质: ・ 1) " ! = !max i = 1 Ki + Ci
活性污泥法是废水生物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之一。起初对于活性污泥过程的设计和运行管理主要 依靠经验数据, 自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 EckenfeIder 等 人基于反应器理论和生物化学理论提出活性污泥法静 态模型以来, 动态模型研究不断发展, 已成为国际废水 生物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尚 处于起步阶段, 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笔者 就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综 述, 结合现代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成果和废水监测技术 的发展, 提出了一些研究展望, 以期推动和促进我国活 性污泥动力学模型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3]
然而, 长期实际应用经验也表明, 这种基于平衡态的模 型丢失了大量不同平衡生长状态间的瞬变过程信息, 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动态现象, 应用到具有典型时变特
图l 生长 - 衰减机理
[6] 性的活性污泥工艺系统中时, 带来许多问题 : 无法解
2 . l . l Eckenfekder 模型 该模型是 W. W. Eckenfekder . Jr 对间歇试验反应 器内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后于 l955 年提出的。 当微生物处于生长率上升阶段时, 基质浓度高, 微生物 dX ・X 生长速度与基质浓度无关, 呈零级反应: = Kl dt 当微生物处于生长率下降阶段时, 微生物生长主 要受食料不足的限制, 微生物的增长与基质的降解遵 dX 循一级反应关系: = K2 ・S dt 当微生物处于内源代谢阶段时, 微生物进行自身 ( X' - X ) d ・X 氧化: = K3 dt 2 . l . 2 Mckinney 模型 该模型是由 R. E. Mckinney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 发表的。与 Eckenfekder 模型相比, Mckinney 模型忽略 了微生物浓度对基质去除速度的影响, 认为在活性污 泥反应器内, 与微生物浓度相比, 属低基质浓度, 微生 物处于生长率下降阶段, 代谢过程为基质浓度所控制, 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Mckinney 模型可以表述为: dF = - K ・F dt 认为 Mckinney 模型还首次提出活性物质的概念, 活性污泥中只有部分具有活性的微生物对基质降解起 作用。虽然当时还无法直接测定活性物质, 但这一概 念的提出, 为活性污泥模型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 2.l.3 Lawrence - Mccarty 模型 A. W. Lawrence 和 P. L. Mccarty 于 l970 年提出的 Lawrence - Mccarty 模型最先将 Monod 方程引入废水生 SG l ・ = Y・US - Kd US = U max KS + S G !O Lawrence - Mccarty 模型的突出之处是强调了细胞 平均停留时间 (泥龄) 的重要性, 由于泥龄可以通过控 制污泥的排放量进行调节, 因此增强了模型在实际应
[9] 工具, 在欧美得到广泛使用 。但其主要缺陷是未包
释了传统静态模型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 但这类模型 仍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微生物衰减按内源呼吸理 论来描述, 未考虑代谢残余物的再利用; 二是只描述了 废水中含碳有机物的去除过程, 无法模拟预测氮和磷 的降 解。针 对 这 两 个 问 题, 国际水协会 ( InternationaI 于 1983 年组织南非、 日本、 美 Water Association , IWA) 国、 丹麦、 荷兰等 5 国专家成立活性污泥通用模型国际 研究小组, 致力于新的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开发, 并于 1987、 1995 和 1999 年陆续推出 3 套模型。 2.2.3.1 活性污泥 1 号模型 ( Activated SIudge ModeI No . 1, 活性污泥 1 号模型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和展望
卢 培 利, 张 代 钧, 刘 颖, 王 飞
(重庆大学 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重庆 400044)
!

要: 从模型的机理、 功能和表述形式等方面对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
综述, 详细介绍了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种模型: EckenfeIder 模型、 Mckinney 模型、 Lawrence - Mc分析比较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结合环境微 Carty 模型、 Andrews 模型、 WRc 模型及国际水协的 3 套模型, 生物学研究成果和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分析讨论了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些重 要问题, 提出今后的研究可能主要集中于废水组分的进一步细化、 污水处理厂运行快速自动模拟预测及 控制系统和污水处理厂设计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与完善等方面, 逐步缩小我国在模型使用方面与国外的差 距。 关键词: 废水生物处理; 活性污泥法; 模型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是在单一微生 Monod 模型实质上是一个经验式, 物对单一基质、 微生物处于平衡生长状态且无毒性存 在的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大多数实际过程并非如此。 所以, 在应用中对适用条件的忽视常常导致 Monod 模 型的失败。 1.2 微生物综合模型 针对实际情况总是多基质并存的现象, 提出了微 生物在混合基质条件下生长的综合模型。根据微生物
释有机物的 “快速去除” 现象; 不能很好的预测基质浓 度增大时微生物增长速度变化的滞后, 因而无法精确 模拟氧利用的动态变化; 得出的出水基质浓度与进水 浓度无关的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只注重稳态特性的 研究方法是造成传统模型局限性的重要原因, 要突破 这种局限, 就必须建立动态模型。 2.2.l Andrews 模型 Andrews 模型由美国的 J . F. Andrews 等于 20 世纪
!
实验数据, 到采用经典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 直至现 在的根据生物处理自身的特性进行过程分析和辨识的
收稿日期: 2001-12-08 作者简介: 卢培利 (1975 - ) , 男, 安徽省蚌埠市人,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方面的研究。
ll0 过程。 2.l 传统静态模型
! 11 ! 12 …… ! 113 ! ! …… ! 21 22 213 , 表示每 != " =( # 1 # 2 …… # 13 ) …… …… ! 81 ! 82 …… ! 813 种组分的表观转化速率。则, ・! 。 " =! 2$2$3$2 活性污泥 2 号模型 近 10 年的实践证明: ASM No . 1 是一种很有用的
[7] 于 1987 年推出 。该模型着重于废水生物 ASM No . 1)
含除磷过程。为此, IWA 于 1995 年推出活性污泥 2 号
[10, 11, 12] 模型 (ASM No . 2) 。该模型沿用了 ASM No . 1 的
矩阵表述形式和物质平衡计算两大特点, 引入聚磷微 生物 ( Phosphorus AccumuIation Organisms, , 将生物 PAO) 和化学除磷过程纳入模型中。ASM No . 2 共有 19 种组 分、 19 个生物化学反应过程、 22 个化学计量系数和 42 个动力学参数。但由于至今对生物除磷的机理还未完 如适用 PH 全明了, ASM No . 2 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限制, 范围是 6 . 3 ~ 7 . 8, 适用温度范围是 10 ~ 25C , 发酵及 厌氧水解过程对 PAO 超量摄磷的影响还需做进一步 研究等。因此, ASM No . 2 还不能说是一个很成熟的模 型。但它是活性污泥模型发展的一个突破, 为模型发 展和完善提供了基点。1999 年推出的 ASM No . 2d 就 是对 ASM No . 2 的一次完善, 主要考虑了反硝化除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