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农学概论-第一章 绪论解析
(完整版)《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1-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3、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的概念: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三)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的实质: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1.生物性和社会性2.地域性和季节性3.生产的连续性4.资源的分散性5.经营的综合性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二)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①禾谷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类作物③糖类作物④嗜好类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4、药用作物三.作物生态特性分类1.根据温度要求①喜凉作物:温度三积点0-5摄氏度;12-18摄氏度;26-30摄氏度——喜凉耐寒:黑麦、冬小麦(秋播)、冬大麦、青稞——喜凉耐霜: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中耕)、胡萝卜、芥菜、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以及饲料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②喜温作物:温度三积点10摄氏度;20-25摄氏度;30-35摄氏度——喜凉:大豆、谷子、甜菜、红麻、亚麻、马铃薯、荞麦——温暖:适宜暖度25-30摄氏度,水稻(密植),玉米,棉花(密植干燥)、甘薯、芝麻、蓖麻——耐热(>35摄氏度)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瓜类2.根据光照要求①长日照作物(>12)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菜、萝卜、白菜、甜菜②短日照(<12):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甘薯③中日照:荞麦、豌豆、番茄、黄瓜、菜豆、四季豆3.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①喜水耐劳:水稻②喜湿润:陆稻、燕麦、黄麻、烟草、黄瓜、油菜、白菜、马铃薯、甘蔗、茶、柑桔、毛竹③中间水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④耐旱怕涝:甘薯、糜、苜蓿、芝麻、花生、向日葵、黑豆、蓖麻⑤耐旱耐涝:高粱、草木樨、田青、绿豆、黑豆4.根据播种期——春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5.根据播种密度:密植作物、中耕作物6.根据光照强度:喜光作物、耐阴作物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一、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与发育的概念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他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它既包括营养器官的生长,也包括生殖器官的生长。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通过采取适合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特点:1、严格的地域性。
2、明显的季节性。
3、生长的规律性。
4、出产的连续性。
5、技术的实用性。
6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出口的重要物质。
4、农业的基础产业。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了解作物生产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历程:原始农业阶段、古代农业阶段、近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
未来发展趋势: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2、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3、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4、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5、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6、由化学式向生物式发展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分布作物的起源:作物种是由野生植物种演变而来的,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随着人类长期栽培种植不断改进栽培技术,进行选择培育逐步演化驯化为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供人类利用的器官生长更加迅速,生物量成倍提高2、产品器官变大、收获指数和产品产量、品质不断提高;生长整齐,成熟期一致:3、种子休眠性减弱或休眠期缩短4、传播手段退化等。
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作物的地理起源中心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中,对栽培植物的起源地进行了划分。
30年代,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瓦维洛夫认为全世界栽培植物有8大起源中心,并于1935年出版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一书。
1968年茹可夫斯基提出大基因中心观念,他将瓦维洛夫确立的8个起源中心扩大到12个。
1975年瑞典的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修订了茹可夫斯基的12个基因中心,扩大了地理基因中心起源概念作物的传播:各种作物均有其传播后代的方式,传播动力有自然力、自身力、动物活动和人类活动等。
农学概论第一章 绪论1课件

2015年: 世界人口为72.5亿,我国13.5亿,占18.6%,居第一位。世界 耕地面积14.02×108hm2 (210.30亿亩),我国耕地面积为 1.35×108hm2 (20.25亿亩),占9.63%,居第四位 (人均耕地面积第 126位)。
历经2000余年而不衰, 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最辉煌的奇迹
(三)传统农具
耒耜(lei si)—木石犁—青铜犁—铁犁
神农执耜画像石
(山东嘉祥县武梁祠出土)
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农具
新石器时代的木柄骨耜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
商周时期的 青铜制农具
汉代 铁制农具
(四)育种技术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五谷:黍、稷、菽(豆)、麦、稻或麻 六畜:马、牛、羊、鸡、犬、豕(猪)
第二节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一、世界农业简史
1. 农业起源与发展
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is thought to have emerged independently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world.
农业生产:
厂房 原料 机器 产品 大自然 自然资源 生物 生物
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从农业自然资 源中转化出人类所需要的各种农畜产品, 包括吃、穿、用、住、烧的各种物质。
2012农学概论

耐受下限 不能耐受带
一些重要作物生理活动的基本温度范围℃ 作物 最低温度 最适温度 最高温度 油菜 3~5 20 28~30 小麦 3~4.5 25 30~32 黑麦 1~2 25 30 大麦 3~4.5 20 28~30 燕麦 4~5 25 30 豌豆 1~2 20 30 蚕豆 4~5 25 30 甜菜 4~5 28 28~30 玉米 8~10 32 40~44 水稻 10~12 30 38~42 棉花 12~14 30 40~45 烟草 13~14 28 35
第三章 作物Leabharlann 生态环境第一节 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
一 作物的生态因子
一 作物的生态因子(因素)
(一)生态因子的类别
(1)气候因子: 光照、温度、水分、空气等
诸多因子。
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形成、结构、生理、生
化以及地理分布均有很大作用。
气候因子随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而变化。
(2)土壤因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肥力、土
作物主要是利用400~700nm的可见光进行光合作 用,其中红光和橙光利用最多,其次是蓝紫光。 光合有效辐射:约占太阳总辐射量的40%~50%。 紫外光、红外光
(四)光能利用率
光能利用率是指一定时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 合产物(折热能)占与此同时投入该土地面积上太阳 辐射能的比率。
二
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品的影响
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光、温、水、气和土壤养分等,能直接影响
或参与作物的新陈代谢。
间接作用:纬度、海拔、地形等则是通过影响上述因子 间接作用于作物。
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效应 例如:灌水和施肥,其效果通常要大于单独灌水和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緒論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實施品德教育對提升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研究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壹、研究動機品德教育在中國自古以來,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一向是重視的領域。
儒家的道德觀是以五倫為主,孔子期望其弟子能達到「興於詩、成於禮、游於藝」;孟子則認為人有惻隱、是非、羞惡、辭讓之心以及仁、義、理、智四端;,只要求其「放心」,就可以回到人性的本善。
荀子的性惡之說,則是要以「禮」來節制人的慾望;以「樂」來抒發人的情緒,使人的行為能夠合宜。
而西方世界源自古希臘時期的哲學思想,對於品德教育的實施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圖(Plato)。
在柏拉圖的對話錄《理想國》(Republic)中就已有論及品德觀點。
十九世紀哲學家尼采(Nietzsche)則認為品德必有其一套價值判斷的系統,是一種選擇性的活動,他也認為品德應該由人類自己所創造;此外,法國存在主義者沙特(Sartre)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中,指出人在品德中可以自由選擇,他強調一個人在作品德決定時具有完全的自由。
此外,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面向二十一世紀研討會」,特別指出:道德、倫理、價值觀念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首要挑戰,因此對於品德的陶冶、道德倫理價值觀的重塑,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且成為各國教育上的要點;以美國而言,超過三十州大力推行品的德教育。
美國總統布希,特別把2002年推動品格教育的預算從2億5千萬美元提高三倍。
美國聯邦教育部也於「2002 至2007年教育政策報告書」中,強調建立安全校園及發展健全品德;以英國而言,自2002年8月開始,首次在中學實施公民教育,以促進學生道德教育以及社會與文化的發展;以澳洲而言,教育當局特別要求學校,務必將公民教育放在跟數學英文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日本而言,在教改報告書中指出「能否培養出道德情操和創造力都足以承擔起21 世紀的日本年輕一代,將決定未來的命運,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學校的品德教育。
《农业概论》第1章绪论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6
《农业概论》第1章绪论
有机食品(Organic Food )
• 有机食品的定义: 有机食品通常来自于
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 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 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 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 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 切农副产品。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6
《农业概论》第1章绪论
• 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和区别 (1)生态农业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
标准。 (2)生态农业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
合体,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6
《农业概论》第1章绪论
• 生态农业的特点 综合性 多样性 高效性 持续性
PPT文档演模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
《农业概论》第1章绪论
• 有机食品与其他食品的区别
无公害食品是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和技术标准和要 求生产的、符合通用卫生标准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安全 食品。
绿色食品是我国农业部门在九十年代初发展的一种食 品,分为A级绿色食品和AA级绿色食品。其中,A级 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 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 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它有
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6
《农业概论》第1章绪论
有机食品在其生产加工 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 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 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 术;而其他食品则允许有限 使用这些技术,且不禁止基 因工程技术的使用。如绿色 食品对基因工程和辐射技 术的使用就未作规定。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6
《农业概论》第1章绪论
农学概论——精选推荐

农学概论第⼀章绪论1.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产、优质、⾼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性质:农学是以⾃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门应⽤科学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门综合学科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标的⼀门应⽤⽣态科学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性、⽣产的连续性、⽣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2.试述作物⽣产的地位和作⽤⼈类⽣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的重要物资、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3.试述我国古代的农业思想和农作物⽣产技术特征4.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产的概况5.谈谈作物⽣产的未来发展⽬标和途径未来发展⽬标:⽣产率⽬标、可持续性⽬标、营养安全⽬标、经济⾼效⽬标途径:建设⾼产农⽥、改⾰种植制度、普及优良品种、发展先进适⽤技术(作物信息技术、⾼产优质⾼效技术、清洁⽣产技术)第⼆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稻、⼩麦、⽟⽶、⽢薯、马铃薯、⼤⾖、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分别在什么地⽅?⽔稻:中国—⽇本起源中⼼、印度斯坦中⼼、⼩麦:中国—⽇本起源中⼼、中亚西亚中⼼、近东中⼼、⾮洲中⼼、⽟⽶:中美洲—墨西哥中⼼马铃薯:南美洲中⼼⽢薯:中美洲—墨西哥中⼼⼤⾖:中国—⽇本起源中⼼、油菜:中国—⽇本起源中⼼、地中海中⼼棉花:中美洲—墨西哥中⼼、南美洲中⼼、2.按作物的⽣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分类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喜温作物(⽔稻、⽟⽶、⾼粱等)和耐寒作物(⼩麦、⼤麦、马铃薯等)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长⽇照作物(⽇照长度必须⼤于某⼀时数或者暗期必须短于⼀定时数才能开花结实的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照作物(⽇照长度短于其所要求的临界⽇长或者暗期超过⼀定时数才能开花结实的作物、⽔稻、⼤⾖、⽢薯等)、中⽇照作物(⼀年四季都能开花的作物、荞麦、豌⾖)和定⽇照作物(要求有⼀定时间的⽇长才能完成其⽣育周期)按作物对⼆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C3(⽔稻、麦类等)、C4(⽟⽶、⾼粱等)、CAM景天科酸代谢作物(龙⾆兰⿇等)3.按⽤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怎样多作物进⾏分类?并简述其主要作物类型的特点(⼀)粮⾷作物:1.⽲⾕类作物:指已收获⾕粒为栽培⽬的的⽲本科作物⼩麦、⼤麦、⿊麦、稻、⽟⽶、⾼粱等麦类作物:⼩麦、⼤麦、燕麦、⿊麦粟类或黎类作物:稻、⽟⽶、⾼粱、⾕⼦2.⾖类作物3.薯芋类作物:指利⽤其他下块茎和块根类的作物马铃薯、⽢薯、⽊薯、⾖薯等(⼆)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纤维作物:棉花⿇类作物:亚⿇、⼤⿇、黄⿇等2.油料作物:指已获得植物油脂为主要栽培为⽬的的作物(油菜、花⽣等)3.糖料作物:指含糖多的作物(⽢蔗、甜菜等)4.嗜好类作物: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5.其他作物:橡胶、⾹料作物(三)饲料及绿肥作物:⽲⾕类、⾖类、块根块茎类、次⽤菜叶类和⽠类(四)药⽤及调味品作物:天⿇、⼈参、黄连等4.简述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作物的分布与作物的⽣物学特性、⽓候条件、⼟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产技术⽔平、⼈们习惯和社会需求状况等各种因素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概论》课程涉及的内容 • 根据学生不同专业所学课程,《农学概论》 课程内容作相应调整。一般按作物学的范 畴,以《作物栽培学》为核心。
第二节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特点
一、作物生产的作用和地位
作物生产实质上就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合成富含能量的有机物质的过程。即固定光能和 CO2的过程。 有机物质一部分直接用来作为人类的食物; 一部分作为农业动物的饲料转化成奶、肉、蛋等
二、作物生产的特点
1.严格的地域性:因不同地区纬度、地形、地势、气
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同,再加上社会经济、
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的差异就构成了农作物生产的
地域性。
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2.强烈的季节性:合理掌握农时季节,使作物的高
效生长期与最佳环境条件同步。
3.生产的连续性:作物生产是周期性不断循环的持续 过程,因此栽培技术措施既要符合作物当季生长发
二性生产,这一生产过程以第一性生产为前提的,
离开了第一性生产,动物饲养也就不复存在。
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作物生产是基
础的基础,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来源
和经济来源。
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吃:中国以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 穿:目前我国服装原料80%来源于农业生产,合成 纤维仅占20%。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40%工业原料、70%轻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 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栽培植物1500种 常见作物 50多种
二、作物的分类
(一)植物学分类
按植物科、属、种进行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 例如玉米属禾本科,其学名为 Zea mays L.,第一个
行命名,称为学名(拉丁文),可以为国际上所通用。 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是命名者的姓
氏缩写。
植物学分类系统
界 植物界 门 种子植物门 亚门 被子植物亚门
纤维。
5.油料作物
植物性脂肪的主要来源,有花生、油
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等。
6.糖料作物
茎部或根部富含糖分,甘蔗和甜菜。
7. 其它作物
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
花、代代花等。
茶叶
薄荷
啤酒花
三、饲料及绿肥作物 8.饲料及绿肥作物 豆科常见的有苜蓿、苕子、紫云英、 草木樨、田菁、柽麻、三叶草、沙打旺等,禾本科常见 的有苏丹草、黑麦草、雀麦草等;还有水生的水葫芦、
狭义:研究作物生产的一门科学。即研究作物高产、
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
本课程涉及的主物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植物保护
学、农业基础学科。
• 作物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
种子学。 • 植物保护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化学保护 • 农业基础学科: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 植物遗传学、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
研究作物—环境—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科学。
第三节
作物的概念、分类和起源
一、作物概念
• 广义的概念:包括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为人类栽培 的各种植物。例如,各种农作物、蔬菜作物、果树、
绿肥、牧草等。
• 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农作物粮、棉、油、麻、糖、
烟等而言,北方又常统称之谓“庄稼”。
野生植物39万种
被人类利用2500种
裸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禾本目 科 禾本科 属 稻属
种 稻
双子叶植物纲 锦葵目 锦葵科 棉属
陆地棉
(二)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 四大部门九大类别。 一、粮食作物(或称食用作物) 1.禾谷类作物 2.豆类作物 3.薯芋类作物
二、经济作物
4.纤维作物 5.油料作物 6.糖料作物 7.其它作物
农学概论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授课教师:万勇善 刘鹏 张昆等
第一章
绪 论
主讲:万勇善教授
Email: yswan@
第一节 农学的含义和范畴
一、农学的含义
广义: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包括:农 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学、 农业生产科学、农业管理科学 中义:农业生产中的农业生产科学。包括:种植业 生产、养殖生产、林业生产
食品。人类摄取这些食品,在消化过程中将储存
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释放出来,满足生命活动的
需要。
• 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称为作物,它是有机物质的
创造者,是日光能的最初转化者,其产物是人类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一切以植物为食的动 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因此,作物生 产称第一性生产。 • 动物性生产是建立在植物性生产基础上而进行的 再生产过程,是能量再次转化的过程,被称为第
育的要求,又要为以后的作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土地的利用必须注意用养结合。
4.系统的综合性 :作物生产受多种因子的影响与制约,
既是一个大的复杂系统,又是一个统一的综合体。
从大的方面来说,作物生产与林、牧、副、渔等部
门之间存在相互依赖促进的关系,需要建立一个良
好循环的生态系统。
三、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与任务
• 是研究作物生产体系及其与环境、措施关系的一 门学科,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
科。
• 基本任务: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产量形成 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人为措施的相互关系, 探讨实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 术措施和理论依据,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
效益和生态效益。
栽培作物的实践活动过程,概括起来包括环 境、作物、措施三大方面,可以说作物栽培学是
属豆科,
是人类植物性蛋白 的主要来源。常见 的作物有大豆、豌 豆、绿豆、小豆、 蚕豆、豌豆、小扁 豆、鹰咀豆等。
3.薯芋类作物(或称根茎类作物)
植物学上科、属
不一,主要以地下的根茎产物为食品或饲料,或生
产淀粉类食品。常见的有甘薯、马铃薯、木薯、豆
薯、山药、芋、菊芋、蕉藕等。
二、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 4.纤维作物 棉花利用种子纤维;大麻、红麻、黄麻、苘 麻、苎麻、亚麻等;龙舌兰麻、蕉麻、菠萝麻是利用叶
三、饲料及绿肥作物 8.饲料及绿肥作物 四、药用作物
9.药用作物
一、粮食作物(或称食用作
物) 1.禾谷类作物 绝大 部分属禾本科。主要作物 有小麦、大麦、黑麦、燕
麦、玉米、谷子、高粱、
黍、稷、龙爪稷、蜡烛稗、 薏苡等,也叫做禾谷类作
物。荞麦属蓼科,其谷粒
可供食用,习惯上也将其 列入谷类作物。
2.豆类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