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民风民俗
宁波民风民俗

宁波民风民俗宁波人过冬至风俗:旧时各家以芦穄粉搓圆子,叫芦穄汤果。
后渐改为糯米粉圆子,加番薯粒,叫番薯汤果。
先供灶神,再全家吃。
俗称“冬至小年夜”,俚语“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谢年”。
这天长辈嘱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打骂小孩,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视为不吉利、大族开祠堂门,具牲礼神祭祖,按丁分麻饼(吉饼)或分碗,女性不计在内。
大户人家在家祭祖,做“冬至羹饭”、祭祀陈设禁用红色,烛用绿色,馒头盖蓝色戳子,谓可“压火”保安。
冬至前夕,称“冬至夜",出嫁女儿须回夫家。
俗谚“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因冬至夜最长,夏至夜最短。
就是夕,睡前须洗脚,说就是夕洗脚,冷天不开裂。
这夜要比平常睡得早,以祈好梦。
谓“冬至前夜梦最灵”,冬至早晨相互传梦,长者为小辈“圆梦",亦有赶至慈溪清道观(今慈城,道观毁于“文化大革命")求梦者。
冬至正时辰,抛掷萝卜至屋瓦上,经雨淋日晒成干后,收集挂壁上,俗称“冬至萝卜”,说可治痢疾。
以上习俗多已不行,但冬至后民间仍视为吃补药、服补品得进补季节。
民国《鄞县通志?舆地志?庙社》载:“今之庙,即古之社也。
古者,人民聚落所在必奉一神以为社,凡期会要约,必于社申信誓焉。
故村社之多寡,即可觇其时民户之疏密,此讲地方史者所当注意也。
兹编所载,虽不尽如上所谓,然神庙多处,其民居亦盛,村落凋亡地,其神庙亦多废圮,于此亦可考见地方今昔兴衰之故。
盖神社虽亦属迷信之一,而其起源则与僧寺、道院绝殊,不可不表而出之也。
”约在1933年,鄞县城乡共有517处庙祀,其中当时城区(一区至五区)有159处,这就是崇神、信鬼、好祀得民间习俗得表现、《鄞县通志》所载“庙社一览表”得栏目,有名称、地址、所祀之神、庙社组织、建修年月、庙下(庙脚)户口、庙会报赛、地图纵横线交点、备注。
在城区社庙中,庙下(庙脚)户口在千户以上得摘录于下:新水仙庙在惠政镇偃月街,祀水仙渊灵侯、庙社组织分周、韩、林、江、施五堡、宋时建,郡守赵以夫撰有碑记、清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全祖望撰有碑记。
宁波的民风民俗

地方 戏曲
甬剧
宁海平调
名俗
八月十六中 秋节
舞狮 冰糖甲鱼
饮食
邱隘咸菜
宁波著名特产。盛产于东乡邱隘镇,用雪里蕻菜腌制。有香、嫩、 鲜、微酸特点,能生津开胃,可炒、煮、烤、炖、蒸、拌、配菜肴、做 汤料、做馅子。邱隘咸菜已有近百年历史。 将蟹的活色鲜香发挥到极致,夹一撮蟹膏,送入口中,那种又咸又 鲜的味道绝对让人回味无穷,嫩白而饱满的蟹肉,如果刚从冰箱里拿出 来,则还有一层霜,更好吃,蟹肉入口极为细腻柔顺,像汤圆一样滑进 胃里,让你吃了一口,还想吃第二口。 传统工艺。又称漆金木雕。它是在木雕制品的基础上以朱砂色为 底,贴金饰彩而成,显得金碧辉煌。朱金木雕主要用于寺、庙、祠堂等 建筑及木床、花轿等大型家具和神像等。红膏炝蟹朱金木雕源自传统 工艺骨木嵌镶
传统工艺。在制作方法上分为高嵌、平嵌和混合嵌。嵌镶的构图有 “丹青图”和“古体”之分,前者近似明清间的风俗画,后者形同汉 画,其内容以表示吉祥、长寿、富贵为主题,以人物、山水、花鸟为题 材,产品有床、几、椅、厨等。
宁波的民风民俗
方言
宁波话
宁波话属于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话中保留了不少中古音,借助于 《广韵》和《玉篇》这些古典的工具书,可以查到它们的最原始的写法 。它不但可以书写,而且十分精彩生动,这些正是宁波话的最活最有生 命力的因素。 始于清乾隆 后期,初称“串客”。主要流传于宁波一带。曾一度改 称为"四明文戏"、"甬江古典"等,1950年5月 始正式定名为甬剧。语言 、唱腔富有地方特色,内容适应市民的思想情趣,乡土气息浓郁。 宁海县 地方剧种。主要流传于宁海、象山、三门、天台、奉化一带 。其声调高亢而婉约。剧目有近百之多,内容以反对封建礼教、除暴安 良为主。 中国各地以农历八月十五 为中秋节,惟宁波以十六为中秋。追其来 由,一说南宋时宰相、鄞县人史浩,当时,其任宰相之职,每逢中秋节 便回家陪其母过中秋节,有年中秋节因朝中有事,故不能及时赶回,等 到第二天,即八月十六那天,史浩赶了回来,此后人们为了纪念,选择 在八月十六过中秋节。每逢中秋节,家人团圆,赶 庙会,吃月饼,亦互 赠月饼。 在宁波市宁海县一带较为流行,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狮舞有 独舞、对舞、群舞,以三狮共舞为多,一雄一雌一仔,边舞边敲锣打鼓 。 宁波十大名菜之首,吃来软糯润口、风味独特。此菜是一种滋补 品,甲鱼与冰糖同炖,具有滋阴、调中、补虚、益 气、祛热等功能。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波市位于中国东部浙江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它不仅有着众多的传统节日、民俗习惯和技艺,而且还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是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宁波木偶戏宁波木偶戏是流传于宁波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形式。
它以木偶取代演员,故称为木偶戏。
宁波木偶戏表演形式精湛多样,包括傀儡戏、影戏、绣球戏等。
它在宁波地区乃至东南沿海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南周易·传灯录》《南周易·传灯录》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一部传记类著作。
它记载了佛教自南朝梁到唐代的六百六十位高僧的生平事迹和教育经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传灯录是中国佛教三大祖师传记之一,也是南宗禅宗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三、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是中国四大名茶之一,而其制作技艺更是非常独特。
福鼎白茶的制作过程包括采摘、萎凋、炒青、老熟、拼配等多个环节。
福鼎白茶因其斑驳纹路、茶汤清香、滋味鲜爽而享有盛誉,被誉为“茶中翘楚”。
四、江北木雕江北木雕是宁波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它以木质材料为主要材料,通过雕刻、染色、抛光等工艺制成各种装饰品和实用品。
江北木雕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宁波地区的一大文化特色。
五、嘉兴南湖龙舟节嘉兴南湖龙舟节是中国最著名的传统赛事活动之一。
它每年五月初五举行,是中国百姓纪念古代抗击外族入侵英雄屈原的传统节日。
南湖龙舟节是一项集竞技、娱乐、民俗于一体的文化活动,融合了龙舟比赛、踩陆地、划船、赏花灯等传统节日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以上就是宁波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是宁波地区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乡的民俗习惯浙江宁波

家乡的民俗习惯浙江宁波家乡的民俗习惯——浙江宁波浙江宁波,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一座充满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的城市。
这些民俗习惯代表着宁波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和热爱,也是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通过介绍宁波的春节习俗、婚礼习俗和节日庆祝活动,为读者带来关于宁波民俗习惯的丰富信息。
一、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宁波人民对春节的重视程度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宁波,春节的习俗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是贴春联。
在春节前的几天,宁波的街道巷陌上到处可见五颜六色的春联,这些春联用红纸写成,上面写着富有寓意的吉祥话语。
贴春联被视为一种祈愿,希望新的一年能够有好的开端。
其次是拜年。
在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相互拜访是一项重要的习俗。
人们穿上新衣服,走亲访友,互相祝福新年快乐,并交换红包,这是一种表达祝福和喜悦的方式。
另外,宁波还有烟花爆竹的习俗。
在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放烟花爆竹,以驱走邪灵,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夜空中的烟花绚丽多彩,烟花爆竹的声响让整个城市充满了欢乐喜庆的气氛。
二、婚礼习俗婚礼是宁波人民生活中的一大喜事,它是宁波民俗习俗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宁波的婚礼习俗独特而丰富,彰显了人们对婚姻的祝福和珍视。
在宁波,新娘入座是婚礼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新娘要踏入红毯,坐在装饰精美的座位上,由亲友团扶起,这象征着新娘即将开始新的人生阶段。
而整个过程中,还会有歌舞表演和乐队奏乐,为婚礼增添了热闹的氛围。
另外,婚礼上的“炒年糕”也是一项有趣的习俗。
炒年糕是宁波婚礼中的传统食品,寓意着新人的婚姻生活甜甜蜜蜜。
在婚礼上,有专门的厨师炒制年糕,将新娘和新郎的名字藏在年糕中,让新人一起品尝,象征着他们将来的幸福生活。
三、节日庆祝活动除了春节和婚礼,宁波还有许多其他的节日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宁波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传承和弘扬宁波民俗习俗的重要方式。
宁波的龙舟赛是一项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宁波各个地方的居民都会组织龙舟比赛,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慈溪民风民俗

慈溪民风民俗
慈溪的风俗有冬红节和杨梅节。
慈溪民间“冬红节”这天会将装有雄黄、樟脑、檀香的香袋等饰物挂在小孩子身上。
慈溪杨梅节“以梅为媒、文化助兴、经济结果”,是慈溪市的一大节庆盛典。
慈溪,浙江省辖、宁波市代管县级市,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而得名。
慈溪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东离宁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长三角地区大上海经济圈南翼重要的工商名城。
冬红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慈溪,人们却普遍这个节日叫“冬红节”,而不叫端午节。
有关冬红节的民间俗语:一、冬红花糕夏至面,吃之象格牛介健。
二、冬红杨梅挂篮头,夏至杨梅满山红。
三、啦蛳蛤蟆(癞蛤蟆)避冬红。
四、吃过冬红粽,还要冻三冻。
杨梅节
慈溪市从1989年开始举办第一届杨梅节,杨梅节“以梅为媒、文化助兴、经济结果”,不仅成为慈溪市的一大节庆盛典,也吸引着来自中国各地和海外的客人。
作为中国的杨梅原产地,杨梅采摘游是慈溪最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之一。
宁波民俗课程故事教学设计

宁波民俗课程故事教学设计一、引言宁波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为了传承和弘扬宁波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本文将设计一套关于宁波民俗的课程故事教学。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宁波民俗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宁波民俗的基本知识,包括宁波的传统节日、习俗和传统手工艺等。
3. 培养学生对宁波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介绍宁波民俗的概念和特点(20分钟)a. 通过图片和文字简要介绍宁波民俗的定义和特点。
b. 引导学生思考宁波民俗的重要性和在当地人生活中的作用。
c. 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宁波民俗的了解和感受。
2. 宁波传统节日故事教学(40分钟)a. 选择宁波的几个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元宵节等。
b. 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解这些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活动。
c. 制作课堂小剧场,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节日庆祝的场景。
3. 宁波传统习俗故事教学(40分钟)a. 搜集宁波的传统习俗,如婚俗、葬礼习俗等。
b. 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解这些习俗的起源和内涵。
c.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宁波传统习俗,并进行小组讨论。
4. 宁波传统手工艺故事教学(40分钟)a. 选取宁波的几种传统手工艺,如绣球、葫芦雕刻等。
b. 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解这些手工艺的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
c. 进行手工艺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宁波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和反思1. 教学评价方式a.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b. 设计简单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宁波民俗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感受。
2. 教学反思a.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b. 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五、结语通过宁波民俗课程故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宁波民俗文化,增强对本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自豪感。
宁波民风民俗

宁波民风民俗宁波人过冬至风俗:旧时各家以芦穄粉搓圆子,叫芦穄汤果。
后渐改为糯米粉圆子,加番薯粒,叫番薯汤果。
先供灶神,再全家吃。
俗称“冬至小年夜”,俚语“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谢年”。
这天长辈嘱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打骂小孩,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视为不吉利。
大族开祠堂门,具牲礼神祭祖,按丁分麻饼(吉饼)或分碗,女性不计在内。
大户人家在家祭祖,做“冬至羹饭”。
祭祀陈设禁用红色,烛用绿色,馒头盖蓝色戳子,谓可“压火”保安。
冬至前夕,称“冬至夜”,出嫁女儿须回夫家。
俗谚“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因冬至夜最长,夏至夜最短。
是夕,睡前须洗脚,说是夕洗脚,冷天不开裂。
这夜要比平常睡得早,以祈好梦。
谓“冬至前夜梦最灵”,冬至早晨相互传梦,长者为小辈“圆梦”,亦有赶至慈溪清道观(今慈城,道观毁于“文化大革命”)求梦者。
冬至正时辰,抛掷萝卜至屋瓦上,经雨淋日晒成干后,收集挂壁上,俗称“冬至萝卜”,说可治痢疾。
以上习俗多已不行,但冬至后民间仍视为吃补药、服补品的进补季节。
民国《鄞县通志?舆地志?庙社》载:“今之庙,即古之社也。
古者,人民聚落所在必奉一神以为社,凡期会要约,必于社申信誓焉。
故村社之多寡,即可觇其时民户之疏密,此讲地方史者所当注意也。
兹编所载,虽不尽如上所谓,然神庙多处,其民居亦盛,村落凋亡地,其神庙亦多废圮,于此亦可考见地方今昔兴衰之故。
盖神社虽亦属迷信之一,而其起源则与僧寺、道院绝殊,不可不表而出之也。
”约在1933年,鄞县城乡共有517处庙祀,其中当时城区(一区至五区)有159处,这是崇神、信鬼、好祀的民间习俗的表现。
《鄞县通志》所载“庙社一览表”的栏目,有名称、地址、所祀之神、庙社组织、建修年月、庙下(庙脚)户口、庙会报赛、地图纵横线交点、备注。
在城区社庙中,庙下(庙脚)户口在千户以上的摘录于下:新水仙庙在惠政镇偃月街,祀水仙渊灵侯。
庙社组织分周、韩、林、江、施五堡。
宋时建,郡守赵以夫撰有碑记。
慈溪古镇人文风俗

慈溪古镇人文风俗慈溪古镇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拥有丰富多样的人文风俗。
本文将为您介绍慈溪古镇的独特魅力,包括宗教信仰、传统节日,以及社区文化等方面。
一、宗教信仰慈溪古镇是一个信仰多元的地区,人们信奉的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
佛教寺庙是慈溪古镇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如沧浪阁和雷峰塔等,它们不仅是信仰之地,也是游客们感受慈溪古镇文化的重要景点。
道教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许多道观庙宇保存完好,为信徒们提供祈福祷告的场所。
基督教教堂也逐渐在古镇兴起,吸引着许多虔诚的信徒。
二、传统节日慈溪古镇的人文风俗中,传统节日是最引人瞩目的部分。
这里举办的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慈溪龙舟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古镇的河流上会汇聚成千上万的人,观看盛大的龙舟比赛。
节日期间,街道上还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民众们会身着节日的盛装,共同感受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盛事。
此外,慈溪古镇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民俗习惯和庆祝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与亲朋好友一同共度美好时光的机会。
三、社区文化慈溪古镇的社区文化扮演着连接人们的纽带,使人们更加团结和融洽。
社区中的传统聚会活动为居民提供了彼此认识和交流的机会。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街坊聚餐活动,邻里们会一起准备美食,组织聚餐,共同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
此外,慈溪古镇社区还举办各种俱乐部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等,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和交流心得的平台。
四、饮食文化慈溪古镇以其独特的饮食文化而闻名,这里的美食吸引着许多游客。
当地的传统菜肴融合了浙江和宁波的特色,口味鲜美独特。
例如,鲍鱼狮子头是慈溪古镇的代表菜之一,它由鲍鱼和猪肉混合制成,口感鲜嫩,香气扑鼻。
此外,腊味拼盘、宋嫂肉等也是慈溪古镇特色菜品。
慈溪古镇的夜市更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街边摊点摆满了各种小吃和特色美食,如臭豆腐、糖葫芦等,给游客们带来了无尽的美食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民风民俗
宁波人过冬至风俗:旧时各家以芦穄粉搓圆子,叫芦穄汤果。
后渐改为糯米粉圆子,加番薯粒,叫番薯汤果。
先供灶神,再全家吃。
俗称“冬至小年夜”,俚语“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谢年”。
这天长辈嘱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打骂小孩,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视为不吉利。
大族开祠堂门,具牲礼神祭祖,按丁分麻饼(吉饼)或分碗,女性不计在内。
大户人家在家祭祖,做“冬至羹饭”。
祭祀陈设禁用红色,烛用绿色,馒头盖蓝色戳子,谓可“压火”保安。
冬至前夕,称“冬至夜”,出嫁女儿须回夫家。
俗谚“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因冬至夜最长,夏至夜最短。
是夕,睡前须洗脚,说是夕洗脚,冷天不开裂。
这夜要比平常睡得早,以祈好梦。
谓“冬至前夜梦最灵”,冬至早晨相互传梦,长者为小辈“圆梦”,亦有赶至慈溪清道观(今慈城,道观毁于“文化大革命”)求梦者。
冬至正时辰,抛掷萝卜至屋瓦上,经雨淋日晒成干后,收集挂壁上,俗称“冬至萝卜”,说可治痢疾。
以上习俗多已不行,但冬至后民间仍视为吃补药、服补品的进补季节。
民国《鄞县通志?舆地志?庙社》载:“今之庙,即古之社也。
古者,人民聚落所在必奉一神以为社,凡期会要约,必于社申信誓焉。
故村社之多寡,即可觇其时民户之疏密,此讲地方史者所当注意也。
兹编所载,虽不尽如上所谓,然神庙多处,其民居亦盛,村落凋亡地,其神庙亦多废圮,于此亦可考见地方今昔兴衰之故。
盖神社虽亦属迷信之一,而其起源则与僧寺、道院绝殊,不可不表而出之也。
”约在
1933年,鄞县城乡共有517处庙祀,其中当时城区(一区至五区)有159处,这是崇神、信鬼、好祀的民间习俗的表现。
《鄞县通志》所载“庙社一览表”的栏目,有名称、地址、所祀之神、庙社组织、建修年月、庙下(庙脚)户口、庙会报赛、地图纵横线交点、备注。
在城区社庙中,庙下(庙脚)户口在千户以上的摘录于下:
新水仙庙在惠政镇偃月街,祀水仙渊灵侯。
庙社组织分周、韩、林、江、施五堡。
宋时建,郡守赵以夫撰有碑记。
清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全祖望撰有碑记。
咸丰十一年毁于兵,同治二年重葺。
庙下户口一千四百余户、六千余人。
旧例元宵灯祭,八月十五日为神诞期,演戏致祭,今皆停止。
是庙,传为阿育王龙神之行馆。
汤君庙在清洁镇惊驾桥下,祀敕封明济侯汤华。
庙社组织分仁、义、礼、智、信五柱。
唐元和间建,清雍正十一年重建,乾隆四十七年重修。
嘉庆四年重建,道光十八年、咸丰九年、光绪二十七年三次重修。
庙下户口约二千数百户。
夏历六月五日为神诞期,演戏、奉牲祭神。
庙内旧有壁画。
栎木庙在栎木镇栎木巷,祀鄞令张峋。
庙社组织分潜龙漕、仇毕、舟孟桥、荷花庄等十八堡,每两堡推委员一人,共九人主持庙事。
明时建,清代屡有修葺,董沛有记。
庙下户口约数千户。
夏历二月十二日为神诞期,致祭演戏,八月十六日神像出巡每堡,今已停止。
相传神有功翦马,今各营于中秋日设祭,谓张峋有功德于民,民故报以庙食。
白马庙在栎木镇李家桥(旧名李家庙桥)畔,祀神失考,惟据卢友
炬撰序,谓与西街白马庙神同(祀宋窦公)。
庙社组织与栎木庙同。
建于清光绪间,堡下王鹤亭重修。
民国年间被风所毁,里人毛佑清、陆熊飞、林康年等募捐修葺。
庙下户口与栎木庙同(约数千户)。
夏历十月二十四日里人奉牲祭祀,今仍相沿不改。
庙仅一楹,其半为行人憩息所。
显德庙在泗州乡南偏,祀敕封灵徵侯王姚器。
庙社组织分东南西北四堡四柱。
元大德间都漕运万户卢荥捐址建,明成化元年卢禹、卢常大加修葺,清乾隆五十七年重修,同治五年又修,民国三年四堡又捐资重建。
庙下户口一千三百八十六户、五千八百四十余人。
堡下岁时致祭。
旧时城乡均有迎神赛公,名目各异,规模不一,祈神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赛会行列,一般备有会旗一面作前导。
头牌4只,系长方形玻璃框灯,上书某某社,下有执柄。
神轿一般8人扛抬,嵌镶精致,八面玲珑。
轿前对锣两副,前后左右护卫“兵勇”8人,开锣喝道。
神前仪仗,銮驾全副或半副,置神轿前列队行进,肃静、回避等执事牌,俗称硬脚牌8面。
万民伞,黄缎绣制,列神轿后。
妇女神出殿加掌扇二面,由女童执掌。
假扮男女“犯人”者随后,多系在身患重病时于神前“许愿”者,身着罪衣,架枷上铐,或双手背绑,插有斩旗,甚至有在手腕肉里钩挂铜香炉点“肉心灯”者,俯首“伏罪”行进。
至闹区时,挑炮担者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