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民风民俗资料

合集下载

介绍太原习俗作文

介绍太原习俗作文

介绍太原习俗作文
哎呀呀,太原可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呢!这里有好多有趣的习俗,让我来给你介绍介绍吧,嘿嘿。

过春节的时候,可热闹啦!大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晚上还会放鞭炮。

我们小孩子可以穿上新衣服,去拜年,还能收到好多红包呢,哈哈!
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老鼠嫁女”。

在正月初十的晚上,人们会把家里的灯都关掉,然后用面粉做一些小老鼠,放在角落里,让它们“嫁女”。

我觉得这个习俗好有趣呀,嘿呀。

到了端午节,大家会吃粽子、赛龙舟。

我最喜欢吃甜甜的粽子啦,哎呀,一口咬下去,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太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灶”。

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会给灶王爷献上好吃的,希望他能在天上保佑我们一家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

哎呀呀,太原的习俗可真多呀!每一个都很有趣,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

我喜欢这些习俗,也希望它们能一直传承下去,嘿呀!。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地区有着独特的结婚风俗。

在传统的婚礼仪式上,新娘会穿着一身红色的汉服,头戴嫁衣,身上挂着金银饰品。

婚礼当日,新娘会先到新郎家中拜见长辈和祖先,这被称为“过大礼”。

在过大
礼时,新娘会献上糕点、烟花和酒,表示对家族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之后,新娘和新郎会到官府登记结婚,并在登记后举行婚礼仪式。

在现代化的婚礼中,新人们通常会选择在宾馆或者酒店举行婚礼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分享这个幸福的时刻。

在酒席上,新人会向所有宾客敬酒,表示对大家的关爱和支持。

此外,太原地区的婚庆活动中还有不少有趣的传统。

如婚车大巴士围绕新房三圈,新人要一起跳过火盆,象征着迎来幸福和团圆。

当然,现代的新人们也会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让婚礼更为个性化。

总的来说,太原的结婚风俗体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的融合,彰显了山西太原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 1 -。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太原,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小智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感受那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和美食文化。

我们来了解一下太原的传统民间艺术。

在太原,有一种叫做“脸谱”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脸谱是一种用于表演戏剧的特殊化妆,通过不同的颜色、图案和线条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在太原,脸谱的制作技艺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如今依然可以在一些戏曲表演中看到它的身影。

除了脸谱,太原还有一种叫做“破五节”的民间舞蹈,它是太原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破五节舞蹈的动作优美、节奏明快,寓意着祈求五谷丰登、家庭幸福。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太原的传统手工艺。

在太原,有一项非常有名的手工艺叫做“铁画”。

铁画是一种用铁丝制作的绘画作品,它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锻打、焊接、錾刻等多个步骤。

铁画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山水花鸟,也有人物故事。

这些铁画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太原,有很多铁画艺人依然坚持传统的制作工艺,为人们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铁画作品。

再来说说太原的美食文化。

在太原,有一种非常有名的小吃叫做“刀削面”。

刀削面是一种传统的面食,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独特。

面条是用手擀出来的,而不是用机器制作的。

这种面条的口感弹牙筋道,非常好吃。

除了刀削面,太原还有很多其他的美食,比如麻花、油茶、豆腐脑等。

这些美食都是太原人民的日常饮食,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形式。

比如说,太原有一种叫做“皮影戏”的民间艺术,它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之一。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制作的剪影艺术,通过灯光照射,将剪影投射到幕布上,形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画面。

太原还有一种叫做“秧歌”的民间舞蹈,它是太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秧歌舞蹈的动作欢快、节奏鲜明,寓意着庆祝丰收、祈求平安。

太原古城文化特色介绍

太原古城文化特色介绍

太原古城文化特色介绍太原古城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城。

太原古城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从太原古城的历史、建筑、文化和传统习俗等方面介绍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太原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夏代。

在历史的长河中,太原古城曾是晋国的都城,也是北方重要的军事要塞。

这使得太原古城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

太原古城的建筑也是其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城内的建筑风格多样,有宋代的木结构建筑,元代的仿木结构建筑,明代的砖石建筑等等。

这些建筑物保留了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古城内的建筑群落布局合理,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享受。

除了历史和建筑,太原古城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里是晋商文化的发源地,晋商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商业家族之一。

太原古城内的许多建筑和街道都保留了晋商的影子,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当年晋商的繁荣和商业氛围。

此外,太原古城还有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

比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太原古城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赛。

这个传统习俗已经延续了数百年,成为太原古城独有的文化活动。

太原古城的文化特色不仅体现在历史、建筑和传统习俗上,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上。

太原古城的居民善于传统手工艺,如刺绣、木雕和陶瓷制作等。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体现了太原古城居民的智慧和技艺,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太原古城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表演,如皮影戏、评剧和民间舞蹈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太原古城的文化内涵,也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享受。

太原古城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城,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其历史、建筑、文化和传统习俗等方面都展示了太原古城的独特魅力。

太原古城的文化特色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为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习俗。

婚礼通常是由男方家长发起的,女方家长则要在婚礼上给予回礼。

在传统的婚礼上,一般要进行“三拜九礼”的仪式,这是表达新婚夫妇对双方父母尊敬和感激之情的重要环节。

此外,还会有拜堂、合家欢、酒席等传统仪式。

在饮食方面,太原的婚礼上一定少不了蒸饺、豆腐脑、酱肘子等地方特色美食,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寓意着新人婚后幸福美满。

在服饰方面,新娘一般会穿上传统的汉族婚纱和配饰,新郎则会着传统的中式长衫和黑色礼帽。

总的来说,山西太原的婚礼风俗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展示了这个古老城市的独特魅力。

- 1 -。

太原民俗部分简介

太原民俗部分简介

三 节日篇
过唱
节日简介
太原郊区,有一种乡俗,老百姓称之为“过唱”。过唱时,乡里人要请城里 的戏班到乡间演出。过唱一般一年一次,一次三到五天,村村都有自已的节 日,经常是一村唱完了接着另一村,过唱时间多选在六月初六、七月十五、 八月十五左右,其他时间也有,农忙农闲错开,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 过唱既是民间的传统风俗,也是乡间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还是乡间串亲戚、 走朋友的节日,至今仍然“红火”非凡。
过唱的戏曲一般为晋剧,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 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 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过唱的曲目包括《打金枝》、《辕门斩子》、《卖画劈门》、《游西湖》、 《风雨行宫》、《算粮》、《见皇姑》、《樊梨花》、《徐策跑城》、《芦 花》、《程婴救孤》(又名《赵氏孤儿》)、《范进中举》、《周仁献嫂》、 《忤逆坟》、《富贵图》、《空城计》、《钟馗嫁妹》、《杨八姐游春》、 《教子》、《大脚皇后》、《五女拜寿》、《十五贯》、《狸猫换太子》、 《卧虎令》、《下河东》、《小宴》等等。
作品一览
《曳鼎歌》:武则天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
方建隆基。
《唐享昊天乐》 第一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德迈娥台敞,仁高似幄披。扪天遂启极,梦日
乃升曦。 第二 瞻紫极,望玄穹。翘至恳,罄深衷。听虽远,诚必通。垂厚泽,降云
宫。 第三 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闓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黄庭。圜坛敢申
整体评价
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 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太原民风民俗资料全

太原民风民俗资料全

太原民风民俗太原年俗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

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

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

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

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

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

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

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

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

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

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

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

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

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

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

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

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

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

山西太原春节习俗有哪些

山西太原春节习俗有哪些

山西太原春节习俗有哪些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你知道山西太原春节习俗吗?下面店铺就告诉你山西太原春节习俗,一起看看吧!山西太原春节习俗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这和中国春节习俗的其他地区是一样的,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

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

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

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

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

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

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

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

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

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

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山西各地春节习俗左权——豆腐头脑和面茶春节要守岁,要吃饺子,还要放炮。

故乡在晋冀交界,春节风俗和多数北方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但有两样习惯,却是在外地很少见到的。

一个是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头脑。

头脑是山西名吃,用黄芪、羊肉、长山药、黄酒等制成,传说由傅山发明,算是一种滋补食品。

但故乡的头脑却很简单,只是用豆腐和粉条同炒,吃时撒葱末。

但为什么这样吃,爷爷奶奶辈的人也说不上来。

其它地方很少有大的节日专吃炒豆腐的风俗,似乎只有苏南人有冬至吃大葱炒豆腐的习惯,但一个在苏南,一个在晋中,应该只是巧合吧,说不上有什么渊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民风民俗太原年俗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

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

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

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

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

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

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

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

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

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

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

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

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

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

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

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

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

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

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社火作为民俗四大类之一的“文艺民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

太原的民俗文艺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社火习俗就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

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

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弄红火。

”当然,民间的风俗,由于受到地域、历史、经济、交通的影响,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色。

就拿这句民谚来说,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同属太原地区,有着不同的传承内容。

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户人,要得乐,唱大戏,耍红火。

”有的地方说:“唱大戏,耍红火,穷苦人盼的就是这。

”也有的地方却是:“耍红火,弄红火,婆姨娃娃全家乐。

”但是,综观其实质,原本是一个:红火,在劳动人民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现,是人们对幸福的真挚追求。

所以,红火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乃至于在千百年来,日趋丰富,日趋充实,日趋完美。

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

大致说来可分为日间红火和夜间红火两大类,但是,这两大类红火并不能截然分割,很多的红火可以在日、夜之间交叉进行,重复进行。

而同是一个形式,同是一个内容,仅仅由于时间的差异,却产生出迥异的奇特效果。

把这些红火的名称罗列出来,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不一而足。

太原锣鼓太原锣鼓,是指流行于太原地区民间的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的那种“流水”,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

相传,它始于公元947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据说,当年皇姑一出动,便用锣鼓迎送,演奏的曲调,就是传自今日的“流水”,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太原锣鼓的最大特色,在于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

这种对抗的出现,常见于喜庆之日,两队互见于街头。

每逢这种情况,双方互不相让,各显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阵连一阵,一会儿急似一会儿,不争个山高水低,决不歇手。

这种对抗和较量,成为太原锣鼓的一个传统习俗,恰似两军对垒,誓必决一胜负。

其演奏技艺之娴熟,场面之激烈,实属国内罕见。

它反映出太原人自古以来粗犷剽悍的地方特性,也反映出太原人不屈不挠,对胜利的向往和追求的民族特性。

它构成了太原锣鼓声色雄壮的地方特色,也奠定了太原锣鼓在太原民间社火习俗中独占鳌头的地位。

提示:每年的正月十五,太原市各城区都要组织锣鼓表演,欢庆节日!徐沟铁棍、背棍、担棍、划棍棍的民俗文艺活动,也是太原传统闹红火的主要内容之一。

所谓“棍”,无论是极高的铁棍,一人肩背的背棍,两人肩抬的担棍,还是由四人抬起前后高低滑动的划棍,都是以棍抬人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只不过因其活动位置和形式的不同,而分别名之。

铁棍,又称为抬铁棍,是一种较为大型的棍式表演形式。

“铁棍”的表演,是在长杆后面有高七、八寸,宽五寸的横条小高台,两端竖起两支直径为三公分的铁棍,前面平台上也竖起同样的一支铁棍,棍之间,为演员们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上端在齐腰的地方,打制了一个铁腰卡,演出前,用白布将演员从足到腰和支撑他(她)的铁棍紧紧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当在这三支铁棍上绑好三个孩子之后(一般是女孩子),导演就根据自己的构思,让演员在铁棍上扮演出许多剧目来。

自然,演员中也包含了抬起横杆的十六个男青年的走步与动作。

背棍,一般由两人表演。

下面的男子汉肩背一种专制的三角形铁架,铁架下扎于腰,中搁于肩,上部为一个铁插座。

上面的表演者,亦为八九岁的灵巧女孩。

提示:铁棍、背棍是每年正月十五最重要的民间文艺表演节目。

最有名的当数徐沟铁棍,曾多次上京演出,引起轰动!您可以在正月十五白天乘车到徐沟欣赏精彩的铁棍表演,顺便品尝一下徐沟的美味小吃--灌肠!清徐架火清徐架火其实是典型的南庄架火。

南庄架火,始于明代初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工艺独特,有许多令人惊叹之处。

架火,由描龙绘凤、金匾高悬的十数层殿宇楼阁顶架而成,形如古塔,气势宏伟,颇为引人注目。

架火有平年与闰年之分。

平年架十二层,闰年架十三层。

这些殿宇楼阁,层层飞檐高挑,铃铛垂吊,从底到顶足有十三米开外。

塔顶,城斗高矗,旌旗飘扬,别具情趣;塔身,彩炮成串,幡缀相连,五彩缤纷;塔底,人物山水和牌坊亭台相衬托,主次分明,恰似一座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

架火上悬挂着数百个彩炮,外饰以精致的彩色图案,全部用五颜六色的手工纸和瓦金纸裁成细如发丝的纸条编织而成,图案各异,风格奇特。

图案有八卦、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悬挂架火之上,恰似锦上添花,颇为别致、好看。

提示:清徐经济发达,每年正月十五都有盛大的架火,远近村民都成群结队地前往观望架火,就连外地的客商也要借此机会观赏架火,并洽谈生意。

您可在正月十五当晚乘车到清徐县城观看精彩的架火表演。

唱大戏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

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故称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格。

山西省晋剧院设在太原,现有演职人员近三百人。

这个剧院,在历史上曾经汇集了山西省内晋剧的老艺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梁巧云、冀美莲等人。

这些老艺人,经过舞台生活的千雕百琢,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在群众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现在,这个剧院的著名演员有王爱爱、田桂兰、冀平、马玉楼、刘汉银、郭凤英、王宝钗等。

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空城计》、《含嫣》、《小宴》、《杀宫》、《算粮》等。

提示:在太原周围的许多村庄每年都有赶会唱戏的习俗,游客可以到村里亲自体验晋剧的艺术魅力!莲花落太原较早的曲艺表演,似乎要数太原莲花落了。

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

20世纪60年代初,太原市曲艺演员曹强对晋中莲花落加以改造而成现今的太原莲花落。

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

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颇合当地人的口胃。

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为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当地人熟悉的民间传说。

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和《夫妻格水》等。

提示:曹强老先生的莲花落脍炙人口,在广播中还经常播放,游客也可以在音像店中购买到曹强先生的莲花落专辑,您可以大饱耳福!太原剪纸剪纸,是一种用纸造型构成各种图案的艺术表现形式。

或用剪刀在纸上裁剪,或用刻刀在纸上裁刻,是太原农村已经普及了的一种人民喜闻乐见的工艺品。

剪纸的图案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

比较惯用的图案有花草鸟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人物、吉祥文字、喜庆图案。

色彩绚丽,乡土气息浓郁。

各色剪纸贴在新换的窗纸和明净的玻璃上,清新、别致、大方,使农家院落喜气盈盈,生机勃勃,节日气氛非常浓烈。

提示:快过年时您在大街小巷随处可看到卖剪纸的摊点,花样繁多,做工精致,一般一元一对。

您不妨买一些贴在窗户上,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太原地方名品特产·传统工艺推荐榆次堡子酒榆次堡子酒系历史名酒,1900年慈禧太后曾饮此酒,故称为御酒。

据《榆次县志》记:“烧酒性香烈,行销远近,以产高家堡、乔家堡者为最,人称堡子酒。

”民国四年(1914年),堡子酒在巴拿马国际赛酒会上获得一等奖。

玻璃圪嘣玻璃圪嘣是一种薄玻璃响器,是太原地区节庆应时的一种儿童玩具,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生“圪嘣、圪嘣”的声音,清脆悦耳,极受儿童欢迎。

段亩砚段亩砚产于五台县城南40公里滹沱河南岸的段亩山(又称文山)。

文山石色有紫、黑、绿三种,以紫色石最佳。

文山西麓素有“砚乡”之称,选料精细,制出的仿古砚台精美异常。

《兰亭序》砚、仿明抄手海水池砚、雕龟兽池砚、五蝠捧寿砚已经成为山西名砚。

仿古铁器太原晋祠宋铸铁人闻名天下,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的杰出代表。

近年来,太原北城区金属工艺厂以优质生铁作原料,陆续生产仿古铁器,产品品种繁多,用工精良,如“马踏飞燕”、“明九龙鼎”、“云冈佛头”、“晋祠铁人”等酷似原作。

汾酒汾酒是山西杏花村汾酒厂生产的白酒,始酿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汾酒“入口绵、落口甜、酒后有余香”,以色、味、香三绝著称,是我国八大名酒之一。

曾在1916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优胜金质奖章。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获得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