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风俗习惯
山西传统文化

山西传统文化山西省特有的地域环境和历史环境,演绎出特有的地域文化与民俗事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西民俗文化。
下面从山西的民俗文化、传统戏剧、美术、技艺以及山西建筑风格、宗教等方面,带大家了解具有音律感、韵律感的山西话;表演粗犷豪放,富于激情的晋剧;直出直入,简练明快的上党梆子;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曲沃琴书等山西特色传统文化。
一、民俗文化1.1 饮食文化由于民族聚居与民族文化融合,把各种风俗聚集于山西,山西的食俗也就变得多样化起来。
同时,也由于地理、气候、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山西特有的面食文化、晋菜文化等饮食文化。
晋东南人爱吃小米,晋南人吃惯了白馍,晋中人爱吃面食,都是山西省各地很有特色的饮食习惯,当然也有山西人普遍的爱好,如用醋做调味品,喜辛辣食物。
1.2 山西方言山西话,分为晋语和中原官话汾河片。
山西南部三市临汾、运城、晋城(沁水县西)用中原官话汾河片,其他都用晋语。
山西方言具有音律感、韵律感的特点,其中保留古语音较多,且还有连续复杂的变调。
晋语区还是中国唐诗的重要产区。
1.3 生活禁忌山西民间禁忌虽然也有一层神秘的外衣,但其实用性的特点十分突出。
其表现为禁忌的内容以人的生产和生活为主,特别是休闲节假日中最多,比如正月期间几乎天天都有“不该做”的事;禁忌在人群结集庆典等活动时尤为繁杂,如生死婚嫁礼仪和祭祀节日等活动中,处处有禁忌制约人的手脚。
所谓禁忌的实用性,除了要适合人们生产、生活所需之外,还同时产生解禁破忌的办法。
比如不留神犯了某些禁忌,当事人可以有办法解除,诸如吐几口唾沫或跺几下脚就认为可以心安理得、安然无恙了。
二、传统戏剧2.1 晋剧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剧唱腔丰富,包括乱弹、腔儿、曲子几种,板式多变,表现力强,表演粗犷豪放,富于激情,不仅继承了梆子戏表演中的绝技,而且在翎子功、帽翅功等方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山西的风土人情及特色

山西的风土人情及特色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
春节来临前,农家
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
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
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
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
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
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
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
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
儿送“羊羔儿馒头”。
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
二属相的面塑。
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再降州即为今日新绛县。
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必须用面粉揉造出
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
由于这里的面塑著重彩色写意,花色绚烂,所以当地人称作
“花馍”。
花馍造型比较生硬,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众。
五寨面鱼晋西北五寨县
的老百姓,存有一种揉面鱼的习俗。
揉面鱼就是用面粉揉成鱼的形状。
捏制的面鱼经过着
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研磨,便可以当工艺品珍藏了。
面鱼需用去获赠亲友或出外时作干粮。
除了揉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
习惯称作面鱼儿。
山西的民风民俗

山西的民风民俗1. 尊重长辈:山西人民特别尊重长辈,尊老爱幼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吃饭时间固定:每天四餐不可外动,中午更是视为最重要的一顿饭。
3. 吃饭慷慨仗义:山西人吃饭时挺拔饱满,有节制,人人都能得到吃的,吃饭时慷慨仗义,会让客人尝尽美味。
4. 酒量大:山西人民喝酒量大,在饮酒文化当中体现出山西人喜欢小酌、酒后春秋大义的性格。
5. 相亲相爱:山西人民重要同乡交流,讲究相亲相爱,和睦和谐是山西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
6. 求同存异:山西人民重视求同存异,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只要不违反公德原则,都能够和谐共存。
7. 节约节俭:山西人民注重节约节俭,勤俭持家是人们的准则。
8. 礼仪之邦:山西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人们尊重父母兄弟姐妹,留意他人的感情,保持礼节为行为准则。
9. 重视教育:山西人民重视教育,从小就注重儿童的读书教育,尊重学术,重视个人知识的积累。
10. 敬天爱人:山西人民认为“敬天爱人”,对神明信奉有序,对家族朋友亲友交情要非常珍视。
11. 安心守信:山西人民讲究安心守信,经营家庭,关系家庭和朋友需要安心守信,互相理解和照顾。
12. 神州文明:山西歷史上曾有着“神州文明”的美誉,人们看重社会道德,追求文明和和谐。
13. 弘扬博爱:山西人民尊重仁爱道德,传承博爱精神,弘扬和谐、友爱、礼仪精神,使得山西文化特色更加突出。
14. 爱护环境:山西人民爱护环境,严格贯彻落实绿色环保理念,努力改善环境,维护当地的美丽与安宁。
15. 尊重劳动:山西人民尊重劳动,视劳动为尊贵,尊重劳动者,感谢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16. 乐于助人:山西人民乐于助人,大家友爱和蔼,乐于奉献,互相帮助。
17. 注重宗教:山西人民注重宗教信仰,保护宗教安全,持守宗教规律,尊崇宗教精神。
18. 普及文化:山西人民注重文化修养,普及文学文化知识,增进民众文化修养,提升民众生活质量。
19. 注重乡土:山西人民注重乡土文化,尊重乡土风俗习惯,在年节里讲述乡土故事,传承本地文化传统。
山西的民俗

山西的民俗山西,古称晋,是一处充满着美丽的景色的美丽的地方,也是一处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众多古老习俗的地方。
其传统习俗一直贯彻着古老的传统,深植于当地人民心中,因而受到了众多社会学家和文化学者的深刻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聚焦山西民俗,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蕴。
山西民俗历史悠久且众多,其中最流行的就是庆祝新春、祭祀祖先以及守护神等传统习俗。
新春庆祝仪式主要以祭天、祭祖,以及特色习俗如挂春联、放鞭炮、穿新衣、红灯笼、吃汤圆等组成,是整个山西的传统节日。
祭祖习俗是一种追忆祖先的行为,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拜访逝去的父母,也祭拜那些一代代祖先给自己遗留的精神遗产,以表达对家庭的忠诚与感恩之情。
守护神习俗是山西民俗中的一项传统活动,主要是以祭祖、祭神为主要内容,祭祀某种神灵,以此来求得收福、赐福、镇压邪恶,以及祈求祖先保佑。
山西民俗还包括众多与生育、婚姻、家庭和节日相关的习俗,比如新娘现身的习俗、助孕的福利、家庭节日的庆祝等。
新娘现身习俗就是让新娘出现在婚礼上,邀请朋友和家人来参加,宾客们要给予新娘诸多礼物以表达对新婚快乐的祝福之情。
助孕福利则是指山西传统家庭中祖父母在新孩子出生后,会把一些礼物送给孙子,以表达对家庭新生命的祝福。
家庭节日庆祝是山西家庭亲友团聚一堂的传统节日,人们不仅会唱歌、跳舞、游戏,还会换上美丽的新衣服、吃喝新鲜的食物,交流彼此的思想,交换着欢乐的话语。
还有许多其他的民俗习俗,比如宗族习俗、邻里拜访习俗等,其中,宗族习俗则包括宗族的祭祀、历代传承的宗规等,里边包含着山西宗族的历史文化成果。
邻里拜访习俗是在当地特定节日或特定年份行走拜访交流,是构成山西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山西民俗还有传统的手工技艺,比如造纸、抽丝、剪纸、木雕等,每一种技艺都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着古代民俗文化。
这些手工技艺也都在山西的节日庆典上得到表扬,让人们感受到一种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此,山西的民俗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山西文化地域性特色的重要印记。
山西有趣的风俗

山西有趣的风俗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省份,拥有着众多传统的风俗和习惯。
这些风俗和习惯不仅体现了山西文化的独特性,还反映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1. 阳和腊八节阳和腊八节是山西传统的民俗节日,通常在农历的阳和腊月举行。
这一节日是山西人民祈求丰收和祈求平安的重要时刻。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用松树枝搭起竹架,挂上五彩缤纷的彩球,成为阳和杆。
还有一些人会在自己的家门口或者庭院里搭建阳和屋,然后在屋子里祈求家庭的财富和平安。
而腊八节则是一种祭祀先祖和祈求丰收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亲手制作腊八粥,一家人一起吃腊八粥,祈求平安和健康。
2. 手工艺品山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省份,因此山西拥有着丰富的手工艺品,比如雕刻、绘画、陶瓷工艺等。
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晋城的剪纸、山西的陶瓷和晋南的木雕。
山西的剪纸以线条流畅,色彩鲜艳,表现力强,造型优美而著称。
山西陶艺粗厚,通常采用单色绘制,干净利落,营造出一种质朴的美感。
晋南的木雕则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格和神秘的宗教色彩,通常是体现生命气息和拜神的工艺品。
3. 表演艺术山西的表演艺术非常有特色。
比如说它的锣鼓表演。
锣鼓是山西民间的一个传统乐器,在婚礼、葬礼、庙会等宗教活动中常常被用到。
锣鼓表演以轮番敲击、声音大、活跃、节奏感强为特点。
山西还有一种叫做秧歌的民间舞蹈表演。
秧歌起源于山西,它以各种非正式的节日和庆祝活动为舞台,被誉为中国民间歌舞文化的抢手好戏之一。
4. 茶文化山西是一个传统的茶文化重地,茶文化在山西已经发展了千年之久。
早在唐朝时期,山西便有茶的栽种和制造。
山西有许多著名的茶品,比如临汾的饮品-花矿茶,过程繁琐、口感清香甘醇,是山西最有特色的茶品之一。
还有一种叫做薄皮白茶的茶品,是由晋中一带的茶叶经过特殊的加工,饮用时只需加上热水便能享受到一份清香、回甘的茶香。
5. 饮食文化山西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精致的制作工艺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
它的特色是色泽鲜艳、质地细腻、口感清新。
山西的风土人情

山西的风土人情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省份,具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和
民俗习惯。
一、美食文化。
山西是一个以面食为主的省份,这里有着许多美食,如刀削面、过油肉、烤羊排、灌汤包等。
此外,山西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糖火烧、扁食、涮羊肉、臭豆腐等,让人垂涎三尺。
二、民俗文化。
山西是一个有着浓厚民俗文化的地方,其其中一项代表性习俗就是
“过年劝酒”。
在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齐聚一堂,互相劝酒,以此来表达
对彼此的关爱和祝福。
其它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还有“快乐女声”、“集体
婚礼”、“周末花市”等。
三、建筑文化。
山西有着许多有代表性的建筑,如古代的城墙、古庙和古堡。
其中比
较有名的是“悬空寺”,这座建筑被挂在陡峭的峭壁上,非常惊险刺激。
四、婚俗文化。
山西的婚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
其特色之一是“闹洞房”,在新娘
入洞房后,亲朋好友便在门口唱歌跳舞,取乐闹洞房,让新人终于可以携
手新婚。
总之,山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其风土人情与民俗习惯具有浓
郁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山西的习俗

山西的习俗
山西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土地,其习俗历史悠久,深受民间流传。
山西的习俗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类型,比如文学习俗、宗教习俗、风俗习俗、劳动习俗等等。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山西的习俗都有哪些吧!
一、文学习俗
山西的文学习俗古老而又多样,它有起源于汉朝的“抒情诗”和宋朝的“抒情歌谣”,还有唐朝的“散文”和元朝的“小品文”,现在的山西人仍然喜欢写诗,唱歌,全家聚会时也会不时地吟诵诗歌,抒发对家乡的思念。
二、宗教习俗
山西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根据地,其宗教习俗也十分悠久。
早在元朝和明朝时期,山西就有宗教活动,现在,山西仍有相当多的佛教遗存。
每年4月,在山西晋南地区,有一个叫“龙山会”的佛教节,是当地的一个重大宗教仪式。
山西的民众参加会时通常都会拜佛,许愿,团聚,并为地方和平前景祈福。
三、风俗习俗
山西的风俗习俗古老而多样,很多习俗跟春节、元宵节、元旦、中秋节有关,比如在过年期间,山西人会到处放鞭炮,贴春联,做烟花,喝祭祀酒,吃年夜饭,买新衣服,挂对联,对话新春,贴对联,有时还会打扫墓地祭拜祖先等等。
四、劳动习俗
山西的劳动习俗也十分丰富,常见的活动有放牛、种地、耕地、秸秆烧火等,山西人在劳动中流传了很多传统习俗,诸如在耕地必须先把庄稼拔高,种地必须先用精华水,在放牛时必须对牛加以照料等等。
以上就是山西的习俗,它们从文学、宗教、风俗到劳动,都展示了山西古老的文化底蕴。
我们相信,山西的习俗会一直流传下去,抚今追昔,让我们一起保护好我们家乡的传统文化吧!。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1闹花灯——山西老乡俱乐部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
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
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
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2闹红火——山西老乡俱乐部闹红火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
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
3放烟火——山西老乡俱乐部放烟火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
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
4高跷——山西老乡俱乐部高跷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
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5跑旱船——山西老乡俱乐部跑旱船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6跑竹马——山西老乡俱乐部跑竹马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7小车舞——山西老乡俱乐部小车舞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
8挑椅舞——山西老乡俱乐部挑椅舞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
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
9狮子舞——山西老乡俱乐部狮子舞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好面食,兼喜汤饭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饮食习惯,夸张地说,每饭几致无面不足、无馍不饱,相沿成习,由来已久。
这是在自然条件、历史源流、相袭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
山西粮食作物应有尽有,品种多达数十种。
北中部盛产高粱、糜黍(太原以北地区呼粘者为黍子)、梁谷、莜麦、荞麦、稻子、豆类(有豌豆、黑豆、绿豆、大豆、黄豆、小豆、豇豆、茶豆、扁豆、蚕豆等十多种)、玉米、沙米等等。
南部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稻子等。
这些品种繁多的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
通过农家妇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数以千计的面食来。
各种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诱人。
许多农家,一日三餐皆以面食为主,或稠或稀,或干或汤,粗细搭配,粗粮细作,细粮精制,烹制技艺十分丰富。
就是谷子盛产区的农家,以米为粥或捞饭,也要搭配拌汤、汤面之类的面食。
汤面中炝入油,或放葱花,或加香椿嫩芽。
这种粗茶淡饭,既能满足人们的口腹,又有浓郁的黄土高原农家气息,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晋中平川地区,农家的午餐几乎都以面条、面片等面食为主,或剔或揪,或擀或压,或拨或擦,造型各有特色。
面条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粗有细;揪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软有硬,看了真使人眼花缭乱,仿佛到了面食的王国。
各种各样的面食,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浇头、佐料,闻一闻浓香四溢,吃一吃风味别具,使人感到吃山西面食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吃面食讲究一个月内不重样;普通农家吃杂面(高粱面掺和白面、豆面、玉米面,或高粱面掺和榆皮面都称“杂面”)每天也要变个花样。
北部地区的黄米面糕和莜面栲栳,南部地区的白面馍,无论造型、口感都各有特色。
当然,山西面食为人所赏识的还得数剔尖、拉面、刀拨面、刀削面,号称“山西四大名面”。
其中,剔尖的普及率最高,特别是在晋中平川,几乎每个农家妇女都可以剔一手相当讲究的剔尖。
杂面剔尖可以剔得粗细如一,长短一致;白面剔尖可长可短,可粗可细。
粗者空心柔软,细者心实滑利。
拉面,农家妇女以“小把拉面”见长,可拉成宽和窄、圆和扁、粗与细乃至三棱等多种造型。
就是这么单一的面食(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旧社会),在勤劳智慧的农家妇女手里,竟变得如此多姿多味!通过煮、蒸、炸、烤诸手段,把单调繁琐的家务,变成了诗化的劳动,或劳动的诗化,让你从心底赞叹:这些黄土坡的婆姨们!山西人喜喝汤饭的习惯由来已久。
除晋南部分地方外,各地居足大多如此。
长治一带居民,至今邻里相见,开口先问“喝了没有?”山西绝大部分地区长年干旱多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赤身露体,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的辛勤劳作,绝少有饮水啜茗的条件,全靠吃饭时的汤水一并补充;且山西人过去吃饭少有蔬菜,全凭盐、醋相佐,口味明显偏重,从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形成了喜汤食的习俗。
在山西居民的日常食谱中,汤饭的种类最多,吃法也最为讲究。
低档的可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中档的可款待普通宾客,高档的则为高级筵席中的佳汤美羹。
如晋中一带的三合面流尖、三合面抿蝌蚪、什锦空心拌汤等,都是比较讲究的汤饭。
山西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吃饭先喝汤,一辈子不受伤。
”吃干饭前先喝点汤饭,是许多居民家的“饮食规范”。
这从卫生角度讲,这是很有道理的。
吃馍、饼之类的干食,大多要熬些米汤,或做点汤面,有条件的家庭还要熬些油茶之类的汤食。
吃干面条后喝点面汤则是山西居民最为突出的饮食习惯。
“喝原锅汤,化原锅食”,据说是传统饮食古训。
许多农家代代相传,至今仍保持这种习俗。
如果你有机会来山西民间作客,酒足饭饱之后,家庭主妇定会给你盛来一碗面汤,请你也来用“原汤化原食”。
这并非陋习,倒是很有点科学道理。
爱吃盐醋,又喜辛辣山西民间百姓爱吃盐、醋的习惯,历史悠久,区域广泛。
这同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多数人以杂粮为主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关系。
例如,贫乏的餐桌上,全靠盐、醋来调味;艰苦的劳作之后,身体需要大量盐的补充。
山西民间百姓的饭菜中用醋量很大,这种饮食习惯是众所周知的。
山西“水硬”,即碱性强,加上晋人以杂粮为主,如高粱、莜面等,都是不大好消化的,需靠醋来中和、助消化。
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从能吃饭开始算起,一直到他寿终正寝那一天,最少也得吃掉150~200公斤醋。
难怪外地人戏称山西人为“老醯”。
山西人无论吃面条类食物,还是包馅类食物,或者烹调菜肴,都离不了醋。
调和须见醋色,饭菜须有醋香,否则,就不算好饭,吃着就不香。
仅观普通农家餐桌上必备的醋具,如瓶、盆、壶、碗之类,就知醋在晋人的饭食中的作用了。
山区居民还有以腌酸菜汤代醋的习惯。
(在旧中国,山区百姓是连买盐、醋的钱也拿不出的!)用这种酸汤调和的饭菜,别有一番风味。
在山西广大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一套制醋的经验,庭院中备有一两个酿醋大缸。
平川地区酿造高粱醋,山区居民酿制米醋、枣醋、柿子醋、沙棘醋等,各有其独特风味。
用以调和饭食或烹调菜肴,醋营养价值颇高,并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山西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名醋,其中“山西老陈醋”味道最好,堪称调味佳品。
山西民间百姓日常饭菜用盐量也非常之大。
过去,许多农家调和饭菜都习惯用小盐,并有“露咸”的讲究。
民间有“咸香咸香,无盐不香”之说,民谣云:“能说会道离不了钱,五味调和离不了盐。
”人们对盐重视由此可知。
如同备醋具一样,每个家庭餐桌都备有盐具,便于就餐者随时调饭。
山西民间百姓喜吃味重食物还表现在佐餐小菜上。
普通农家的餐桌上,常有一两样咸菜或酸菜佐饭。
四五口人的家庭,一顿饭吃掉一两个大头咸菜或五六条腌黄瓜可算常事。
酸菜则要整盆调和,作为“浇头”,有的地方甚至与饭合二为一,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风俗。
过去,冬春季没有新鲜蔬菜,又没有保鲜手段,全靠咸菜和酸菜佐餐。
许多地方都有“茶饭赖,咸菜拽”之说,反映的是过去山西广大群众饮食的艰辛和无奈。
各种各样的咸菜和酸菜,几乎是山西百姓常年的必备之物。
榆次、太谷、祁县等地的腌大头菜,平定的豆叶菜,定襄的老咸菜,长治一带的甜丝菜,太原的酱菜,临猗的酱玉瓜等,都是腌制菜中比较有名的。
50年代以后,小盐逐渐被湖盐、海盐所取代,人们食用小盐的习惯始有改变。
然而,山西人吃“味重”食物的习惯至今仍无多大变化。
除了盐醋之外,各地居民对辛辣食物的需求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人们一向将大葱、韭菜、花椒、大蒜、辣椒乃至生姜等视为必不可少的佐餐小菜和烹调佐料。
比较富裕的家庭将白皮蒜、青辣椒等腌成咸菜佐饭,居民称其为“细咸菜”。
这还是款待亲朋好友的佳肴。
北中部居民有用大葱、大蒜直接佐餐的的习惯,将辣椒切碎,调以盐醋佐餐更为普遍。
有的地方甚至每每餐都离不开辣椒面,里面加盐拌成佐餐小菜。
喜食辛辣食物,晋南较普遍,晋中一带当属平遥、介休、灵石、汾阳诸县居民。
在山西的辛辣食物中,品质最佳者有晋城巴公大葱,应县小石口大蒜,代县辣椒,河津、临汾韭菜,平顺、盂县花椒等等。
生姜一般由外地运入,民间需求量也颇大。
商家“庄饭”,精益求精说到饮食习惯,有必要提及山西商人别具一格的“庄饭”。
山西商人在我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
他们由行商到坐商,由封闭式经营到联合的垄断性经营,由纯坐商发展到专事金融的票号,反映着封建末期经济演变的轨迹。
我们通过衣食住行这些活跃的事象,可以窥见他们有特色的传统习惯和文化特征。
山西商家除具有民间共同的饮食习惯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
特别是大商巨贾,每顿饭都讲究干稀搭配,荤素调剂,主食以面食为主。
烧(包括烤、烙)、蒸、煮、炸的面食,从造型到花样乃至风味,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
太谷县的曹家、祁县的渠家和乔家、平遥县的雷家等大商巨贾,每餐犹如宴宾,一桌饭花费几十两银子是常事。
就连早晚两餐的佐餐小菜都要选择正宗名牌;酸、辣、咸、甜要求风味纯正独特;山珍海味择优而用;“八冷八热”因时而易。
厨工都要聘地方名师,有大师傅、二师傅,并有荤案、面案、菜案等明确分工,还有专门掌炒瓢的、端盘的、献菜的(即执席者)、斟酒的、捧痰盂的、递毛巾的、送嗽口水的等等,讲究程度不亚于官宦之家。
无怪乎民间有“财主家中一顿饭,穷人家里半年粮”之说。
太谷居间还有“上有天堂府,下有‘用通五’(太谷北洸村曹氏设在县城的商业总机构)”之说,意思是:“用通五”的吃喝,可与天堂神仙的生活相媲美。
仅曹氏一家的膳蒙呼和分布在全国各地商号内的厨工,最多时就有600余众,专为其采购各地名酒、名菜的人员也有百人之多,兼职备办者还不在其内。
川广名菜、东北人参、津沪海味、各地山珍,无所不备。
餐桌上常有熊掌、鹿筋、猴头、燕窝、莲子、百合之类的高档营养菜肴,加上多种多样的传统面食,“庄饭”层次之高可想而知。
这些挥霍既反映了他们巧于理财的得意,也反映了他们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势力的强大压力下,商海拚争中的逆反补偿心态。
居家食制,风俗独特古人一般是一日两餐,即朝食(又称饔)和眬(又称飧),这是和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制度与当时食源不充足相适应的。
山西不少地区保持着这种食制。
不过,由于由于地区不一,季节不同,亦有差别。
北部居民一向遵循“夏秋日食三餐,冬春日食两餐”的传统食制。
《山西通志》有“天镇诸地,冬春坐食,一日两餐”的记载,讲的就是这种食制。
只有夏秋两季,因忙于农事,才改为三餐。
而晋南和晋东南一些地方,民间则有一日吃四五顿饭的习惯。
农忙季节,许多农村都习惯往地头送饭,或带干粮在地头休息时进食,民间俗称“打尖”。
农村居民还有在天气暖和时端饭上街聚在一起吃饭的习惯。
这一风俗的形成,大概与农村信息长期闭塞,农民文化生活单调有关。
村民利用吃饭的机会聚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谈论家常,有的相互交流种植、养殖经验,有的则传播时事新闻。
天寒季节,农家老小盘腿上炕就餐,长辈居中央,子女坐两旁,媳妇边上坐,方便盛饭、添菜。
就餐间,如果把筷子横在碗上,表示已经吃饱;放在桌上或握在手中,则表示还需加饭。
主妇问“够不够?”或“还吃不吃?”而不能问“要不要?”回答“再添半碗”“再添一点”,或者“饱了”“吃好了”等等,而忌讳回答“吃够了”或“再不吃了”。
书香门第之家,就餐另是一番情景:无论春夏秋冬,常年日食三餐,吃饭不得上街,合家围坐,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各就各位,不得违例。
就餐时严守“食不语”的古训,餐桌上不得抛米撒面。
巨商大贾主仆界限极严,就餐另是一番规矩。
男女主人分别进食,一般不与他人共餐。
男仆端盘、端碗,女仆一旁服侍。
先酒后菜,先荤后素,先咸后甜,先饭后汤,先上什么后上什么,乃至饭菜放的位置都有规定。
佣人、仆人另设锅灶,多食粗茶淡饭,或下蹲而食,或席地就餐。
50年代以后,各地居民的食制都有变化,日食三餐已成常式,合家围桌共食日渐成风。
广大农村居民夏秋两季仍有端碗上街吃饭的习惯。
[返回顶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因素,形成山西独特的食物结构、烹调技艺以至饮食风尚。
早餐北中部居民的早餐食谱中,最常见的是“和子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