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搅拌理论及其装置的试验研究
KR搅拌脱硫设备生产振动的分析与研究

KR搅拌脱硫设备生产振动的分析与研究张燕彤;刘向东【摘要】以KR铁水搅拌脱硫装置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建模、CAE数值仿真对该KR搅拌脱硫设备整体结构进行了有约束模态分析,找到了造成升降小车和设备框架剧烈振动的主要原因是搅拌桨的工艺转速使电机转动频率与整体结构固有频率过于接近,导致共振,为问题的解决和进一步的设备优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Taking KR desulfurization equip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article conducts a constrained model analysis on KR desulfurization stirring equipment structure,by using CAE numerical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It turns out that the main reason which causes the servere vibration of the lifting trolley and the whole frame is that the rotor frequency under stirring process speed is too close to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structure.This analysis provides a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quipment and the solution of the vibration problem.【期刊名称】《工业加热》【年(卷),期】2018(047)002【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铁水预处理;KR脱硫;振动;数值仿真;模态分析【作者】张燕彤;刘向东【作者单位】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重庆 401122;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重庆 401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F704.3铁水预处理是现代钢铁生产流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振动搅拌技术在稳定土施工中的应用

CONSTRUCTION MACHINERY 2015.425日前,由西安德通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山东圆友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全球第一套振动拌合搅拌主机已顺利完成工厂内调试,并成功移植于一座稳定土拌合设备中(图1)。
设备经短暂的现场适应性调整后,进入了常态化生产,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研发人员对振动情况和温升情况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达到了设计要求。
1 检测结果具体测试结果如表1(振动搅拌机与常规搅拌机实验结果对比)所示。
一是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实验设备系根据徐州某稳定土设备WBZ600进行简单主机移植完成。
为了进行对比,研发人员在移植振动主机前对设备在同配比情况下的生产率进行了实际测量,其实际生产率为501T/H 。
更换DTZWB600型振动主机后,研发人员在同等条件下对整台设备的生产率又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实际生产率达695T/H 。
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生产条件、同样的配合比,生产率的差距竟会如此之大。
二是同配比条件下,强度显著提高。
在做产量实验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采用了与测试原设备产能时相同的配比(水泥计量为5%),并对两种主机机型生产的水泥稳定碎石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振动搅拌技术在稳定土施工中的应用焦予民1,张良奇2(山东圆友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潍坊 261100;河南万里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河南 许昌 461000)图1 设备在工地现场施工图施工技术CONSTRUCTION TECHNOLOGY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建筑机械 2015.426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见表1),采用同等水泥计量的水泥稳定碎石材料,7日后的强度相差12.8%,即采用振动拌合主机生产的稳定土强度提高了12.8%。
三是同强度条件下,水泥用量明显减少。
研究人员在保证工程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对配比进行了微调,以期能观察到材料的利用情况。
研究人员按照以往经验,将节约水泥的初始目标定在1%左右,调整配比生产7日后,研究人员发现,强度试验显示平均值为4.2,符合工程需要。
混凝土振动搅拌技术

(4)振动搅拌优化气相生成物的影响机理:混凝土中要求有一定含气量,在含气量一定的情况下,气孔越 小越好,而振动搅拌能把混凝土中原有的大气泡振成直径微米级的小气泡,这对混凝土的耐久性有很大的改善。
发展史
发展史
1931年苏联德国等国外科学家发现混凝土微观重大缺陷 1972年苏联实验机(下置式振动)完成室内试验验证 2012年首台混凝土振动搅拌机研制成功 2014年首台振动式水泥稳定碎石搅拌机研制成功 2016年至今水泥混凝土、稳定土振动搅拌技术开始全国大规模应用
振动搅拌原理
振动搅拌原理
混凝土振动搅拌技术
机械术语
01 发展史
目录
02 振动搅拌原理
03 振动搅拌六大机理
04 振动搅拌技术优势
05
Hale Waihona Puke 振动搅拌对节能减排 的意义基本信息
混凝土振动搅拌技术是指混凝土搅拌机除了搅拌轴低速搅拌外,振动电机带动搅拌轴还以每分钟 1500-1600 的频次高频振动,又由搅拌轴带动搅拌臂和搅拌叶片一起振动,是低速搅拌和高效振动同时作用,通过振动搅拌 来实现宏观的对流运动和微观的扩散运动的有效结合,能够真正实现混凝土的微观均匀,振动搅拌是一种经济的, 也是有效的机械强化搅拌过程的方法。
振动搅拌六大机理
振动搅拌六大机理
(1)振动搅拌对水泥团粒的破坏机理:在高频低幅的振动作用下,颗粒处于颤振状态,微观上成团的水泥 颗粒被振开并充分弥散开来,改善混凝土的微观均匀性。
(2)振动搅拌提升用水效率,减少成型用水量机理:混凝土中的水有两部分作用,一部分是水泥发生水化 反应,另一部分是成型用水,振动搅拌状态下水泥水化反应更充分,结构流变特性改变,流动性更好。
新型穿流式搅拌器的搅拌机理分析及实验研究_刘静

新型穿流式搅拌器的搅拌机理分析及实验研究刘 静(西南交通大学 化学教研室 成都 610031)向 群(四川轻化工学院 化工系 自贡 643033)王能勤(四川联合大学 化工系 成都 610065)摘 要 基于混合原理分析了新型穿流式搅拌器的搅拌机理,揭示了结构简单的新型穿流式搅拌器不仅能通过强化涡流扩散提高混合效率,而且由于减少了桨叶在旋转方向上的投影面积还可降低搅拌能耗,提高能量利用率。
通过在水系统中的实验研究,充分表明该种搅拌器结构简单、效率高、能耗低,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搅拌;电能消耗;涡流扩散;新型穿流式搅拌器;搅拌机理分类号 T Q02搅拌是化工过程一个重要的单元操作,它的目的是为了产生均匀的组成,促进化学或物理反应,改变物相之间的关系。
搅拌效果关系到过程的结果和产品的成本,但搅拌又是理论研究尚不成熟的一种单元操作,这使得搅拌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流体力学和传质原理,应用因次分析和相似理论建立起的相似方法论不能触及复杂过程的本质,因此始终不能满意地解决搅拌槽系统的设计和放大问题。
搅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对搅拌系统内湍流现象的研究,利用湍流理论人们已窥测到混合过程的本质。
近年来,不断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理论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目前虽然还不能建立新的搅拌理论体系,但大量事实表明:某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已为更合理的设计与放大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原则[1]。
搅拌操作的装置是由搅拌槽、搅拌器及其它辅助部件(档板、导流筒等)组成的。
其中最重要的部份是搅拌器,故搅拌器的构型及搅拌性能对于搅拌操作至关重要。
对搅拌器的搅拌机理研究从理论上探寻强化搅拌性能的优化方法,具有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双效价值。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强化搅拌效果的措施。
为了解决低粘度液体中心搅拌的“打漩现象”,常在槽内加装档板或进行偏心搅拌。
关于档板的研究,大量实验表明:宽度为槽径1/10的4块均布档板一般已能满足抑制“打漩现象”的要求,并称之为“标准档板条件”。
搅拌设备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名称搅拌设备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搅拌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搅拌设备在不同条件下的搅拌效果。
3. 分析搅拌设备在不同搅拌速度下的能耗和效率。
三、实验原理搅拌设备是一种用于混合、溶解、分散等操作的机械设备。
其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搅拌叶片的旋转,使物料在容器内产生循环流动,从而达到混合、溶解、分散等目的。
本实验主要研究搅拌设备的搅拌效果、能耗和效率。
四、实验设备与材料1. 实验设备:搅拌设备、搅拌器、电子天平、秒表、温度计、温度控制器、电源、容器等。
2. 实验材料:水、悬浮液、固体颗粒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包括搅拌设备、搅拌器、电子天平等。
2. 将水倒入容器中,调整搅拌器转速,记录搅拌时间、搅拌速度和搅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3. 在搅拌过程中,观察搅拌效果,如混合均匀程度、溶解速度等。
4. 分别在搅拌速度为低、中、高三个档次下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5. 将固体颗粒加入水中,调整搅拌器转速,观察搅拌效果,记录实验数据。
6. 记录搅拌过程中的能耗和效率。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搅拌速度与搅拌时间的关系| 搅拌速度 | 搅拌时间(分钟) || -------- | --------------- || 低 | 5 || 中 | 3 || 高 | 1 |2. 搅拌速度与搅拌效果的关系| 搅拌速度 | 混合均匀程度 | 溶解速度 | | -------- | ------------ | -------- | | 低 | 一般 | 较慢 | | 中 | 较好 | 较快 | | 高 | 很好 | 很快 | 3. 搅拌速度与能耗的关系| 搅拌速度 | 能耗(瓦特) || -------- | ------------ || 低 | 50 || 中 | 100 || 高 | 150 |4. 搅拌速度与效率的关系| 搅拌速度 | 效率(%) || -------- | -------- || 低 | 60 || 中 | 80 || 高 | 90 |七、实验结论1. 搅拌速度越高,搅拌时间越短,搅拌效果越好。
双卧轴振动搅拌技术的试验研究

上 进行 了一系列改 进而成 ,其主要 参数 见表 1 ,试 验现
场如 图 2 所示 :
图 2 双 卧 轴 振 动 搅 拌 的 试 验 现 场
1 . 2 试 验 内容
. 2 . 1 振动搅拌与普通强制搅拌的对比试验 双 卧轴 振动 搅 拌机 的 搅 拌装 置与激 振器 为一 体化 1 试 验 要求 在 在 投料 顺 序、混凝 土 配合 比等试 验 条 设 计,搅拌 机工作时,振 动轴高速旋 转,从而对 拌筒 内
动 ,从而缩短 了搅 拌时间,提高了搅拌效率 。本文将介 绍双 卧轴振 动搅拌 与普通 强制搅 拌的对 比实验 结果 。
( a ) ( b )
饔 一 襄
图1 水泥颗粒分布 情况
l 试验样 机 、试验 内容、试验方法
1 . 1 试 验 样 机
双 卧轴 振动 搅拌 试 验样 机是在 现 有双 卧轴 搅 拌机
豳长安大学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周 力/ Z H O U L i 赵 利军/ Z HA O L i j u n 翁 军 ̄/ WE NG J u n l i a n g 陈  ̄/ C HE N We i
摘 要 : 针对普通 搅拌技术 的不足 , 进行 了双 卧轴振动搅 拌技术研究 。双卧轴振动 搅拌是一种将 普通 强制搅 拌与
的物 料施加振动 作用 ,并且 由于搅 拌 叶片特定 的排列方 件完全相 同的情 况下,分别测得 振动搅 拌和普通 强制搅
3 5 s ,4 5 s ,5 5 筒 内循环 流动 ,振动 拌在 四种不 同搅 拌 时 间 (
一
导致 主 机 结 构雷 同,拥 有 自主 知识 产权 的 搅 拌技 术 较 拌 时 同时开启 了搅 拌 电机 与振 动 电机 ,此 时 搅 拌装 置 少。普 通的双 卧轴 搅拌机 在工作时,其搅 拌装置 能使物 边搅 拌 边振 动 ,而普 通 强制搅 拌时仅开启 了搅 拌 电机 , 料 产生 剧 烈的对 流 和扩 散 运 动,混 凝土 能很快 达 到所 这 时其 功能 与普 通双 卧轴搅 拌机 相同。 要求 的匀质性 ,但 这种匀质性仅仅是宏观 上 的均匀,在 微 观 上仍 有许多水 泥颗 粒 聚集成 团 ,如 图 1 a 所 示 。双 卧轴 振动 搅 拌是在 采取一 定技 术 的手段使 搅 拌 机 在工 作 时产生激 振 力,混凝 土在 拌合 过程 中受到 振动 作用 , 迫使 混合料 中聚集成 团的水泥 颗粒散 开,如 图 l b 所示, 从而 改善 了混凝 土的微 观匀质性 ,水泥颗 粒能充分 的进 行水化反 应并均匀分布 在各 组分间 ,水泥作为胶结剂 的 作用得 以加 强,因此 振动搅 拌可以提高水泥 的利用效率 和混 凝 土的强度 ,并且 振动也加快了物料之 间的相对运
混凝土振动搅拌技术研究的回顾

1 振 动 搅 拌 的作 用
振动搅拌就是在搅拌的同时加 以振动作用 , 使水泥颗粒处于颤动状态 , 从而破坏水泥凝 聚团, 使水泥 颗粒均匀分布. 同时振动搅拌使混合料颗粒的运动速度增大 , 增加了有效碰撞次数 , 加速集料颗粒表面水 化生成物向液相扩散 的速度 , 使水泥水化加速 . 此外 , 还可净化集料表面, 增加水 泥和集料间的粘结力 . 因 此, 振动搅拌能有效地提高混凝土质量和搅拌效率 , 使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有所改善.
2 国 内外 的研 究状 况
13 90年 , 前苏联首先使用了在普通搅拌机壳上附加激振器的方法来拌和水泥砂浆和预拌水泥浆体 ; 13 97年用 配有 振动 搅拌 叶 片的 自落 式搅 拌机 来 生产水 泥混 凝土 .0世纪 四五 十年 代开 始 , 国、 国和 日 2 美 德
收稿 日期 :20 06—1 0—1 8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 目(0 7 0 6 56 8 2 ) 作者简介 : 冯西宁 (9 8 , , 1 5 一) 男 高级工程师 , 工学硕士 . — i f g h u h , uc Ema : n z @cd e .n le x d
Teh o g dE up n f h Ns yo dct n X ’n7 0 6 , hn ) cn l ya qimet eMi t f uai , ia 10 4 C i o n ot r E o a
Ab ta t n t i p p r h i r t r i i g tc n q e ,i e o c p i n n u c in ,a e f s e i we s r c :I h s a e ,t e vb ao y m x n e h i u s . .c n e t sa d f n t s r i t ve d. o o r r
振动搅拌技术在水泥稳定碎石中的应用研究

Cement production 水泥生产13 振动搅拌技术在水泥稳定碎石中的应用研究江仲明(安徽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1)中图分类号:TQ1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6344(2019)03-0013-02摘要:伴随公路工程项目日益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新型施工技术开始在公路工程中实施应用,一方面使工程效率大大提升,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
振动搅拌技术在基层施工中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基层施工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病害问题,大大提升水泥稳定性,从而保证工程的整体良好效果。
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介绍了振动搅拌技术的相关特点,包括其发展历程、应用原理和技术优势;然后分析了振动搅拌技术对水泥稳定碎石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碎石结构成分的基础上来探究对强度与抗裂性的两方面影响;其次以实际案例分析了振动搅拌技术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试验段检测和效益分析;最后进行了振动搅拌技术效果分析。
希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对我国水泥稳定碎石中振动搅拌技术的应用水平提升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保证我国公路工程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振动搅拌技术;水泥稳定碎石;应用研究0 引言伴随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越来越广泛,所表现出来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
当前,国内在公路施工中尤为注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特别是针对其易裂性特征研究最为深入。
因此本文介绍了振动搅拌技术在水泥稳定碎石中的应用,分析了其影响机理,希望研究内容可以帮助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解决易裂性的问题。
1 振动搅拌技术介绍1.1 振动搅拌技术发展历程1972年,苏联技术人员首次在实验室中使用了下置式振动搅拌试验机,大大提升了混凝土质量与稳定性[1]。
冯忠绪教授在1992年正式开启了世界震动搅拌技术的应用新时代。
西安德通在2012年研发成功了世界首台混凝土振动搅拌机,而水泥稳定碎石振动搅拌机是在其基础上偶然研发出来的,并在国内各级道路基层施工中开始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 第3期1999年7月中 国 公 路 学 报China Journal of Hig hw ay and T ransport Vol.12 N o.3July 1999文章编号:1001-7372(1999)03-0122-05收稿日期:1998-11-26基金项目:湖北省交通行业“九五”攻关资助项目;交通部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冯忠绪(195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振动搅拌理论及其装置的试验研究冯忠绪,江建卫,于丽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机械系,陕西西安 710064)摘 要:介绍了三种振动搅拌方案及其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证明了按提出的搅拌理论设计的振动搅拌装置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指标。
关键词:振动搅拌;搅拌理论;混凝土;均匀度;流变特性中图分类号:U415.522 文献标识码:AThe experiment study of vibratory mixing theory and mixerFEN G Zhong -xu ,JIANG Jian -w ei ,YU Li -juan(Departm ent of M echanical Eng ineering ,X i'an Hig hw ay U niver sity ,Xi'an 710064,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 oduces three types of vibrato ry m ixers and its per for mances as w ell as the testing data.T he ex periment results prove that the mix er s,w hich are desig ned by autho r based on a new mix ing theo ry,are of the goo d econo mical benefit.Key words :vibratory m ix er ;m ix ing theory ;concrete ;unifo rmity ;r heolo gic characteristics 1 前期的试验方案1.1 连续式振动搅拌图1为连续式振动搅拌方案,其工作原理是:定向激振器4产生使物料作直线运动的激振力,受该力的反复作用,物料沿搅拌槽向前作抛掷运动;与此同时,产生圆周运动的激振器1使物料作圆周运动,以上两种运动的合成为螺旋运动。
物料在作螺旋振动的同时,不断经搅拌叶片2穿叉、撒落而逐渐混合均匀。
搅拌叶片作为振动活化源,按要求应工作在共振状态。
搅拌槽长1.3m ,宽0.35m ,高0.25m 。
在混合料的不同出口时刻,取2~3个试样作均匀性试验[1],测定单位体积拌和物中粗骨料(石子)重量的相对误差$G ,并计算各批拌和料间的离差系数C v 。
测试结果为,稳定土搅拌两遍时,$G 为1.75%,C v 为0.0226。
因此,搅拌两遍就可满足匀质性要求。
经测算,搅拌稳定土的平均生产率为24.58×103kg /h,单位产量1-产生圆周运动的激振器;2-搅拌叶片;3-隔振弹簧;4-产生直线运动的激振器图1 连续式振动搅拌机试验原理的能耗为0.029×10-3kW ・h/kg ,而目前国外稳定土厂拌设备的这一指标值为0.1×10-3kW ・h/kg 以上[2]。
用这种搅拌机拌和水泥混凝土,搅拌三遍时,$G 的变化范围为0.9%~3.03%,平均相对误差R 为1.95%,离差系数C v 为0.098,拌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比用人工拌和的试样强度提高约13%。
但因为混凝土组分间的粘滞力大,仅依靠激振力作用,物料运动速度太慢,生产率只有2.05×103kg /h,没有工程实用价值[2]。
1.2 周期式振动搅拌图2为周期式振动搅拌机的一种方案,其1-搅拌叶片;2-搅拌槽;3-激振器;4-隔振弹簧图2 周期式振动搅拌机试验原理工作原理是:激振器3上下两端的偏心块被调整成一夹角A ,两偏心块产生的离心力F 1和F 2的合力使物料绕搅拌槽2的轴线旋转,而F 1和F 2对物料的力矩将使其产生翻滚运动。
因此,在合力和合力矩的共同作用下,物料作循环的螺旋运动,在运动中又经搅拌叶片不断地分割和撒落。
叶片的固有频率设计成和激振频率相同,因此,叶片处于共振状态,强化了物料的运动。
混合物在循环的螺旋运动中得到均匀拌和。
试验样机可加料150kg 。
拌和稳定土时,5s 左右就可达到规定的均匀度。
但拌和水泥混凝土时,因物料运动速度太慢,在振动力作用下过早地出现了密实现象,均匀度达不到要求。
2 新的搅拌理论现行的搅拌理论认为,搅拌的主要任务是要达到规定的均匀度。
因此,长期以来均匀度是衡量搅拌质量的主要指标[1,3]。
各式各样的搅拌机构,主要作用是使物料产生剪切和对流的循环流动。
从1953年瑞典人发明强制式搅拌原理以来,这种搅拌理论被沿用了几十年,搅拌机的工作机构也就局限于自落式和强制式两类。
实践证明,用上述两类搅拌机搅拌混凝土,一般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达到宏观上的均匀。
但对这种拌和料仔细观察时,发现预拌水泥混凝土中有些骨料表面是干燥的,另外还有一些干的小水泥团。
如果把搅拌后宏观上均匀的混凝土中的水泥浆放在显微镜下,还会发现水泥颗粒并没有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有10%~30%的水泥颗粒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形成微小的水泥团,如图3a 所示。
水泥的这种团聚现象影响着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强度的提高。
因为水泥的水化作用只在水泥颗粒的表面进行,如果水泥颗粒聚团,则水化作用的面积减小,使混凝土具有强度的水化生成物减少。
所以,必须把聚团的水泥颗粒分开,使其尽可能接近图3b 所示的理想分布状态。
123第3期 冯忠绪,等:振动搅拌理论及其装置的试验研究 图3 水泥颗粒的微观分布就自落式和强制式搅拌原理而言,要增加物料颗粒间的碰撞次数,提高混合料各单元参与运动的次数和运动轨迹交叉的频率,在保证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使混合料达到宏观及微观上的均匀,就必须提高工作机构的转速。
而对于自落式搅拌机,当其滚筒转速超过临界转速时,物料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依附于滚筒壁内侧与之共转,不能达到搅拌目的。
对于强制式搅拌机,搅拌速度过快时,混凝土硬化后的强度较低,搅拌效果不佳(图4)。
这是因为离心力较大,混合料中质量不同的各组分会以不同的速度抛离搅拌叶片,造成物料离析,使物料难于均匀分布。
1-0.6m/s ;2-1.3m/s ;3-1.8m/s ;4-2.3m /s 图4 圆周速度、搅拌时间与相对强度的关系可见,按现有的搅拌原理和设备,难以使建筑混合料达到微观均匀,必须采用其他的辅助方式或新的搅拌原理。
为此,必须研究混凝土拌和的动态过程,研究搅拌机工作机构与混凝土混合料相互作用时的结构流变特性。
混凝土搅拌过程中伴随着拌匀与离析同时存在的两种现象,是一动态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这可用曲线来定性地描述,如图5所示。
开始阶段的拌匀主要是靠物料的循环流动来实现(Ⅰ段)。
此时搅拌过程在宏观水平进行。
组分间的相界面小,因此各组分间的扩散现象不明显,离析的影响较小,搅拌过程的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物料流的运动特点。
t k 时刻起各组分在搅拌室内的扩散分布图5 混凝土均匀度与搅拌时间的关系加快,循环流动与扩散运动在拌和过程中起的作用趋于相近。
此时各组分,包括粘性组分的重新分布已在微观水平上进行,并且从某一时刻起扩散运动起主要作用(Ⅱ段),与此同时,粘结在一起的各组分再分离的过程也加快。
拌匀与离析这两种相反的过程从某时刻t m 起基本上趋于动态平衡。
此后,搅拌的实际意义不大,因为均匀度变化很小(Ⅲ段)。
个别情况时,上述相反过程的平衡要比均匀度最好的t m 时刻稍晚(Ⅲ段曲线2)。
在段Ⅱ和段Ⅲ,物料颗粒重新分布的速度不仅取决于物料的运动特点,而且取决于物料的结构流变特性:颗粒的大小、相间表面积的大小及粘结力的值等。
水泥混凝土各组分的尺寸从0.001m m 到30m m 或更大。
它是极具分散性的多相混合物。
在搅拌过程中,各组分间不仅存在着物理作用,而且存在着化学作用;不仅混合物总容积发生了量的变化,而且其状态和性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各相界面间的表面现象对混合物形成过程有很大影响。
相表面间不仅存在着物理吸附作用,还存在着水化反应等作用。
对搅拌124 中 国 公 路 学 报 1999年过程来说,影响表面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相表面间的吸附与扩散的速度。
它取决于骨料颗粒的移动性、活化的相表面积的大小、粘性组分的分散程度、搅拌过程的工序特点和其他因素。
众所周知,水泥混凝土是分散的介质分子的水化物薄膜层粘结各相颗粒而形成的胶凝结构。
这种结构是具有高的剪切强度、粘性、弹性模量、内应力释放时间等物理—力学性能的空间结构。
前两者使得混合物各组分均匀分散的搅拌过程变得特别困难。
只有当所有组分均匀分布和每一骨料颗粒都被水化物薄膜包围时,换言之,各相成分从微观上也达到均匀分布时,混合物的胶凝结构才最稳定。
这样的结构消除了混凝土内部的宏观及微观缺陷,凝固后才会具有最大强度。
搅拌的目的应在于此。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搅拌过程中物料的位移必须由两种运动来实现。
第一种称为对流运动,各组分在宏观上的均布,主要由搅拌室内的循环流动来保证。
这种运动在搅拌过程中是最主要的,特别是在搅拌的开始阶段。
现有的搅拌机械主要就是按这种要求来设计工作机构的,但是,只有这种运动是不够的。
为使各相表面间良好的结合,达到微观上的均布,主要是粘性组分(水泥和水,或沥青等)的均布,相间还必须形成较快的扩散运动。
附加振动作用、电磁波作用等辅助机构,主要是强化扩散运动。
第一种运动只能保证混凝土使用的基本要求,第二种运动则能改善混凝土性能。
比较完善的搅拌过程,物料的位移必须由良好配合的对流运动和扩散运动来完成,这就是笔者提出的搅拌理论。
它的提出,基于对建筑材料性能及其结构形成过程的研究,也是对前期试验结果的总结。
实际中也存在一些矛盾的问题,要求人们用新的理论来解释。
例如,添加剂作为混凝土的改性材料得到了广泛使用。
在均匀度不变的情况下,添加剂的使用改善了混凝土性能,这间接地证明了通过微观结构的改进,来提高混凝土性能的可行性。
根据提出的搅拌理论,建议增加混凝土试样强度的平均值及其标准差、离差系数的大小,作为衡量搅拌质量的指标。
强度是混凝土使用的主要性能,由标准差或离差系数能知道搅拌的微观均匀程度[4]。
3 振动搅拌的近期试验结果按新的搅拌理论,重新制定了周期式振动搅拌的方案:利用强制搅拌实现物料宏观的对流运动的同时,附加振动作用来强化物料的扩散运动,犹如在强制搅拌机叶片运动的空隙中插入深度振动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