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平行研究及可比性问题(比较文学概论 )
比较文学概论课件

二互识、互证、互补
“互识”是对不同文化间文学的认识、理解和欣赏。 “互识”是对不同文化间文学的认识、理解和欣赏。 “互补”包括几个方面, 其一是在与“他者”的对比中更清楚一了解并突出自身的特点。 其二是指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但决不是把对方变成和自己一样 其三是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因而获得对该文本的全新的阐释和理解。 其四“互补”还包括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另一种文化之后得到新的生长和发展。
“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主题学与“流变”
题材、题旨与主题 题材研究的特点:题材研究主要考察一种题材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流传演变或者某种类似的题材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表现形态的异同。题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神话题材的研究;例如:大禹治水的故事,挪亚方舟的故事都是神话体系中有关大洪水的描述。民间故事也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如季羡林对柳宗元《黔之驴》的研究。 主题学:主题学是比较文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母题、人物典型等跨国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研究不同的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并探讨这种流变的文学、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研究
#2022
三、 接受理论与影响研究 1、接受和影响是同一过程的两面。 首先,由于“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不同,来自影响者的文学作品或现象在接受者的文化环境中会被选择、改造和重新定位,使其发生超越原先的文化境遇的畸变和新的生长。 其次,对外国作品的接受往往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反映出接受者的不同个性。 2、接受和影响的模式: 目前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接受和影响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X作家和Y作家 ,或X作家在Y国。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及可比性问题

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主要研究那些不存在影响关系和联系的不同国家 或民族的文学间在文学观念、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艺术 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相似和类同现象,探讨这种类似现象 存在的差异,分析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学现象背后 深层的历史、社会、文化、美学等方面的原因。
平行研究案例
《阿Q与唐吉诃德》 1、这两个形象都包含着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灵魂(人 类的共同经验和体验)(世界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2、“精神胜利法”是他们性格和气质的核心;受时代 精神奴役; 3、悲剧性的喜剧性格和喜剧性的悲剧性格。喜剧性: 荒谬、可笑的行为;悲剧性:命运; 4、为什么会出现这两个典型人物? 作者所处的病态、畸形的社会,新生力量刚刚滋生; 人文主义的思想。
世界文学中的“愚者”形象
“愚者”形象
以荒诞、夸张手法揭示现实的本质(《堂吉 诃德》、《阿Q正传》、显克维奇《胜利者 巴泰克》、《炭笔素描》,辛格《傻瓜吉姆 佩尔》) 《阿Q与傻瓜吉姆佩尔》 《许三观与傻瓜吉姆佩尔》
平行研究案例
《红与黑》与《人生》之比较(于连与高加林形象比较) 1.同处于新旧社会动荡时代(于连生活在封建王朝复辟的十九世 纪上半期的法国); 2. 个人魅力(才能、志向、外表) 3. 性格:A. 不安分(于连崇拜拿破仑,高加林—个人英雄主义) B. 自尊、自卑、高傲相交杂 3. 爱情功能(叙事手段)《红与黑》——政治化;《人生》—— 社会化,社会矛盾; 4.爱情悲剧的成因:于连——阶级对立,等级制度;高加林—— 传统观念、城乡差距、个人追求的矛盾。 5.引发对人物命运的深思——社会变动时期个人的命运与出路。
比较文学
平行研究与“可比性”问题
一、比较的前提和可行性
文化同质与文化异质 (一)文化同质 从不同的理论角度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发现在 宏观上各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从人的价值观、行为动机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美国社会学家David Lisman:Isolated Group 1.传统引导社会;2.内在引导社会(自由资本主义, 个人主义、自我内在权威);3.“他人引导”社会 (后资本主义社会,个人成为组织网络中的一员)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及可比性问题

一、比较的前提和可行性
人类的同一性决定了各国(民族)文学间的可 比性。 创世神话 人类起源
中西创世神话
西方:《圣经· 旧约· 创世记》 In the beginning when God created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the earth was a formless void and darkness covered the face of the deep, while a wind from God swept over the face of the waters. Then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And God saw that the light was good; and God separated the light from the darkness. God called the light Day, and the darkness he called Night. And there was evening and there was morning, the first day.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a dome in the midst of the waters, and let it separate the waters from the waters."
一、比较的前提和可行性
三. 从符号学角度来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形态 法国社会学家Gillse Deleuze将社会分为: 1.无符号、无沟通的蒙昧时代; 2.符号化阶段(赋予客观世界以名称、形式) 3.过分符号化阶段(语言系统的形成、规范的形成。) 4.解符号化阶段(符号系统“零散化”、分崩离析。解构主义、 存在主义、表征危机:语言是否能够战争具体表述人类复 杂多样、变化无穷的感受)。
202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理论界定范文1

202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理论界定范文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19 世纪 30 年代,繁荣于二战以后,尤其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以法国学派为代表的注重事实考据的影响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
但这种只注重事实考据的比较文学研究在 20 世纪中期受到越来越多严重的质疑。
于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进入第二阶段,以韦勒克、雷马克等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强调超越事实联系的平等研究,强调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进行“类同”和“对比”,寻求可比性的存在。
但是学界一直没有对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原理做出明确的界定,使得可比性原理呈现出“众说纷纭”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状态。
但是,对可比性原理的界定不应单从外延对其做过多的限制,而应由可比性本身出发对其内涵做出原则性解释。
即平行研究的相对性、异质性、“异”和“同”的关系这三个基本原则。
一 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以美国学派为代表,他们强调关注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学科联系,注重作品的美学比较,强调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进行“类同”和“对比”,寻求可比性的存在。
平行研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大的扩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并使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美国学者重视平等研究建设为中心的阶段。
但是,学界对发生“类同”、“对比”和可比性的条件、提前以及范围并未做出明确的界定,例如究竟什么可以比,什么不可比,有何规律。
“人文学科研究同自然学科研究的不同之处,是需要先有一个主观的学理假设,及研究者现有一种认识观点,包括了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考察、分析标准、方法和角度(也叫切入点)等的假设构想。
” 孙景尧教授认为,比较文学“更强调世界文学和总体知识视野,并将之贯串于认识理念和方法视角中去,从而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理假设内容,使之自觉自由地进行跨国界、跨语言界和学科界的相互参照和研究探索”[1]P125.因此,他认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实质上就是使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得以研究证实事实联系',彼此关系和作用功能及其内在规律认识的、具世界文学视野的学理逻辑假设”[1]P127,而平行研究“在研究其异同与探求其原因规律时就更注重关系的可比性,也就是说,对平行研究的文学对象,要确立一定的标准,并在一定的范围内研究其问题,以获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相似相应新识,或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相存相衬新见。
比较文学之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之平行研究彭恋2011308047 11级广电二班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
与影响研究相比,平行研究的范围更广,它可以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学加以研究;同时,平行研究注重对象的文学性,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
平行研究的提出是美国学派的贡献。
一、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两类:类比和对比。
类比指研究“两部没有必然关联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结构、语气或观念上所表现的类同现象”(奥尔德里奇语),即考察相互间没有关联的作家作品间的相似之处,以期发现其共同性。
就作家而言,我们可以考察作家相似的经历和思想观念等。
例如,屈原和但丁的比较研究,萧红与伍尔芙的比较研究。
就作品而言,不同民族文学间在相互隔绝的状况下也会出现惊人的类似。
如“人与非人”这一题材就出现在中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促织》(人变蟋蟀),卡夫卡的《变形记》(人变甲虫),尤里斯库的剧作《犀牛》,这些类似的故事都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旨——社会压迫所引起的人的异化。
又如吝啬冷酷、贪得无厌的艺术形象,不仅出现在英国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与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的杰作《悭吝人》中,同样也出现在我国卓绝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这些类同为作品的比较提供了可比性的前提。
对比指比较不同文化和文学体系的特点,从而使两者的特征相形突出。
这是一种求异研究。
例如中西神话比较研究,同是神话,它们都产生于人类的童年,都表现为与现实相异的想象世界,这是可比性的条件。
但中国的神话人物大多是开天辟地的英雄,具有献身精神,且大多不食人间烟火,极少情欲,形体上往往是人兽结合,如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西王母“豹尾虎齿而善啸”(《山海经》);西方神话则多人神同形,这些神有人的弱点和局限,他们有的偷情(如天帝宙斯追逐欧罗巴),有的嫉妒(如天后赫拉),有的爱争吵等,由此形成中西神话的不同特点。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
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
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1 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一、总论1、诞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2、三个学派填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3、可比性名词解释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4、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5、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文化)、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二、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1、辩证关系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同源性与变异性2、流传学(起点到终点):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3、渊源学(终点到起点,实证性、渊源性与文本性):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4、媒介学(路线与途径,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名词解释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2-第二章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

第二章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不是任何文学现象相互之间都是可以拿来比较的。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可以比较研究的,什么是可比性,决定可比性有什么标准。
一、何谓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既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比较文学研究实践的一个关键环节。
从学科理论的层面讲,‚将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其理由何在?’这个问题不从理论上阐释清楚,人们就会感到‘比较研究的虚妄,至少是误入歧途’,从而怀疑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合理性,比较文学的危机也就由此产生了。
‛(查明建《是什么使比较成为可能?》,《中国比较文学》1987第3期)从研究实践的层面讲,可比性的把握,关涉到研究课题的价值、意义和研究深度。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关系。
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核心的,决定了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
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用来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内在联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是保证比较文学研究科学性的重要依据。
可比性一般应符合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对象之间应具有同一关系;这里的‚同一关系‛,在逻辑学中指对象之间外延相同内涵不相同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两个对象其外延不相同,只能限定在外延相同的范围内进行的比较,确定其同一的关系;2、应是对象之间具有的与文学相关的客观联系;3、是相对内在的联系而不是浮表的联系;4、在一次比较中,这种联系应该是始终明确、一致的。
确定这种研究对象同一关系的学理论据有二,即同源性和同类性。
例一:西方、日本的一些学者以西方文学史的分期比较中国史的分期,得出相应结论:西方:古典——中世纪——文艺复兴——近现代文学的繁荣中国:先秦——秦汉魏南北朝——唐代古文运动——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繁荣这样的比较没有找到两者的可比性,其结论没有反映文学发展的客观实际,缺乏科学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主要研究那些不存在影响关系和联系的不同国家 或民族的文学间在文学观念、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艺术 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相似和类同现象,探讨这种类似现象 存在的差异,分析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学现象背后 深层的历史、社会、文化、美学等方面的原因。
平行研究案例
《阿Q与唐吉诃德》 1、这两个形象都包含着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灵魂(人 类的共同经验和体验)(世界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2、‚精神胜利法‛是他们性格和气质的核心;受时代 精神奴役; 3、悲剧性的喜剧性格和喜剧性的悲剧性格。喜剧性: 荒谬、可笑的行为;悲剧性:命运; 4、为什么会出现这两个典型人物? 作者所处的病态、畸形的社会,新生力量刚刚滋生; 人文主义的思想。
世界文学中的‚愚者‛形象
“愚者‛形象
以荒诞、夸张手法揭示现实的本质(《堂吉 诃德》、《阿Q正传》、显克维奇《胜利者 巴泰克》、《炭笔素描》,辛格《傻瓜吉姆 佩尔》) 《阿Q与傻瓜吉姆佩尔》 《许三观与傻瓜吉姆佩尔》
平行研究案例
《红与黑》与《人生》之比较(于连与高加林形象比较) 1.同处于新旧社会动荡时代(于连生活在封建王朝复辟的十九世 纪上半期的法国); 2. 个人魅力(才能、志向、外表) 3. 性格:A. 不安分(于连崇拜拿破仑,高加林—个人英雄主义) B. 自尊、自卑、高傲相交杂 3. 爱情功能(叙事手段)《红与黑》——政治化;《人生》—— 社会化,社会矛盾; 4.爱情悲剧的成因:于连——阶级对立,等级制度;高加林—— 传统观念、城乡差距、个人追求的矛盾。 5.引发对人物命运的深思——社会变动时期个人的命运与出路。
一、比较的前提和可行性
人类的同一性决定了各国(民族)文学间的可 比性。 创世神话 人类起源
中西创世神话
西方:《圣经· 旧约· 创世记》 In the beginning when God created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the earth was a formless void and darkness covered the face of the deep, while a wind from God swept over the face of the waters. Then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And God saw that the light was good; and God separated the light from the darkness. God called the light Day, and the darkness he called Night. And there was evening and there was morning, the first day.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a dome in the midst of the waters, and let it separate the waters from the waters."
一、比较的前提和可行性问题
人生面临的共同问题,由此世界文学中出 现了某些共同的主题,表现了 人性 命运 理智与情感(责任与 情感的矛盾) 成长 追寻与启悟 生命的短暂与时间的 永恒 愿景与现实的冲突 苦难与记忆 伤逝 孤独 乡愁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磨 损
二、类型学研究
1.50、60年代中国文学与同时期的东欧(民主国家的) 文学 2.后新生代文学(个人化写作)与美国疲沓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3.新写实小说与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小说 4.90年代中国的‚颓废写作‛与19世纪末法国的‚颓废‛文 学(如贾平凹的《废都》、朱文《我爱美元》、卫 慧的《上海宝贝》)
(二)文化异质
这些不同文化起源时的核心观念,在其文学 著作中体现出来:荷马史诗、《旧约》诗篇、 ‚四大吠咜‛(梨俱吠咜、沙摩吠咜、耶柔 吠咜、阿闼吠咜)和《诗经》。
一、比较的前提和可行性
文化的同质使得各国之间才有比较的基础; 因文化异质,才有比较的必要。 文学是文化的集中表现和象征,文化的异质 和同质也就决定了比较文学出现的必然和发 展的可能。
(二)文化异质
希腊文化对自然和秩序及其意义产生了明确的哲学概念。 Logos中心主义、二分模式、绝对精神(实体);苏格 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代表了这种理性的认识,希 腊文化的发展即以此为基础,成为后来西方文化构成的 重要因素。 (2H4R:Hellenism,Hebraism;Renaissance,Rationalism,Refor mation,Revolution ) 以色列《圣经》突出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上帝主宰一 切。人生而有罪,只能卑微地匍匐在上帝面前,以求赎 罪。人一方面依赖上帝,一方面有推行上帝意旨的职责。 这些观念贯穿了犹太教、基督教教义,与希腊文化的某 些因素结合,构成了西方世界的主要文化基础。
二、类型学研究
日尔蒙斯基: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具有共同性和规律性的思想,
是对各民族文学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基本前提。‛
在世界文学进程中,那些彼此之间并无直接接触的不同文 化圈、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以不同语言从事创作而产生的文学
现象,由于艺术意识、艺术思维、艺术品质上的相同而呈现出
共同的诗学特征。
二、类型学研究
日尔蒙斯基(В.М.Жирмунский [V. Zhirmunsky], 1891-1971)
历史-比较文学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 联系和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学艺术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文学事实相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 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间文学和文学的接触;相应地区 分为: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的类似和‚文学联系与影响‛,通常两 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四、从传播学角度来研究社会发展。 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麦克卢汉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 1980)的《理解媒介》
(二)文化异质
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人类共同经历了认识上的飞 跃。(德国哲学家Karl Jaspers称之为‚轴心时代‛。 美国社会学家Tacott Parsons称之为‚哲学之突 破‛。)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印度、巴比伦(以色列)、 希腊四大文明古国都表现出对构成人类环境的宇宙 本质和人类自身处境的新的认识和解释。由于认识 和解释的不同,产生了四种文化为代表的世界文化 源头。这就是在文化同质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异质。
二、类型学研究
处于历史转折、文化转型时期的中国魏晋时代 (公元2—3世纪)、德国‚浪漫派时代‛ (1790— 1830)、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1890—1925), 都是哲学解放、思想活跃、文化繁荣时代,诗人和 哲学家都具有开一代风气的气势,都具有把生活艺 术化(魏晋风度)、艺术生活化的风度,在各自的 文化史上刻下个性鲜明的印记。
(二)文化异质
印度文化的核心观念为‚业报‚和‛灵魂转世‚, 视经验世界、实际人生为虚幻,如镜花水月,追求 对现世的超越,寄希望于未来。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信宇 宙秩序,认为人之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存在于人心与天相通。所谓 ‚尽心、知性、知天‛。 自然:1.外在于人的全部自然;2.神学意义上的人格 化的绝对主宰;3.未经社会规范的生存状态(《边 城》、《爸爸爸》);4. 道德法则的终极依据。
“可比性‛问题
平行研究中研究对象的可比性问题,关系到研究 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优秀的平行研究个案,是要分析出一般的国别 文学研究中所看不出的问题,其研究结果,可以加 深对中外文学特质的认识。 要避免肤浅的比较、牵强的比较、无学术价值意 义的比较(为比较而比较)。X+Y模式
“可比性‛问题
钱锺书: ‚在某一意义上,一切事物都是可以引合而相与比较的; 在另一意义上,每一事物都是个别而无可比拟的。 按照前者,希腊的马其顿(Macedon)可比英国的蒙墨斯 (Monmouth),因为两地都有一条河海(Shakespeare,Henry V.IV.ii)。但是,按照后者,同一河流里的每一个水波都自 别于其它水波(La Boetie:―Vers a Magurite de Carle‖)。
一、比较的前提和可行性
三. 从符号学角度来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形态 法国社会学家Gillse Deleuze将社会分为: 1.无符号、无沟通的蒙昧时代; 2.符号化阶段(赋予客观世界以名称、形式) 3.过分符号化阶段(语言系统的形成、规范的形成。) 4.解符号化阶段(符号系统‚零散化‛、分崩离析。解构主义、 存在主义、表征危机:语言是否能够战争具体表述人类复 杂多样、变化无穷的感受)。
创世神话
西方希腊神话:混沌之神与夜女神生黑暗之 神;黑暗之神与夜女神生爱神,爱神神剑创 造万物。
中国:盘古开天地
中西创世神话
盘古“垂死化生”。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 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 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 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 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 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 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 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人类起源
古希腊:普罗米修斯发现泥土里有神的种子,按照神祇的形象拌 泥土造人。 《圣经》:And God said, Let us make man in our image, after our likeness: and let them have dominion over the fish of the sea, and over the fowl of the air, and over the cattle, and over all the earth, and over every creeping thing that creepseth upon the earth. So God created man in his own image, in the image of God he created him; male and female he created them. And God blessed them....( Genesis 1 : 27 – 28) 莎士比亚:‚In form and moving how express and admirable! 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el! In apprehension how like a god!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the paragon of animals! And to me what is this quintessence of dust?‖) 中国:女娲‚抟黄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 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