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及可比性问题59页PPT
比较文学 例子 ppt课件

19世纪,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1805 1875) 为长大的成人和正在长大的孩子们创作了 《海的女儿》。
在作品中,终生未婚的安徒生将其追求爱情 而不得的复杂心情注入小美人鱼身上,并传 神地表现出来;它也跳出了童话固有的灰姑 娘式结局,成为文学史上精美的一页。
ppt课件
1
20世纪,被誉为“灵魂的猎手”的 著名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 1942),也创作了关注女性主体的 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它 以书信形式倾诉了一个陌生女人对R 的痴恋情怀。
ppt课件
7
共同的故事开端——男女主人公错 位相遇,体现了感情的错位。天真 无邪的女主人公(小美人鱼、陌生 女人)深深地爱上了男主人公(王 子、R);由于某种原因,男主人 公对此却一无所知,爱情天平的失 衡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ppt课件
8
小美人鱼第一次浮出水面就遇见了英俊 的王子,那个有着大理石模样的人儿。 在王子遭遇海难时义无反顾地救起了他, 苏醒的王子感谢了所有人,却不知道小 美人鱼的存在。
书中女人也因此成为中外文学画廊
中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ppt课件
2
“海的女儿”是“穿过黑夜的天使—— 安徒生”送给世界的礼物。
它讲述涉世之初的小美人鱼,拯救并爱 上遇难王子的故事。为了获得王子的爱 情和人类的灵魂,她抛弃了三百年的寿 命和海底悠闲的生活;为了获得两条腿, 她被割去了舌头,失去了甜美的声音, 时刻忍受着撕裂鱼尾的痛苦。
ppt课件
3
当小美人鱼可以和心爱的王子在一起时,却 成为“哑巴孤儿”。纵有千般爱恋也无法表 达,只能一次次等待着被王子认出来,而王 子永远也无法想到身边的她,就是自己的梦 中人。
当“无言爱情”遭遇王子的“理想婚姻”时,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及可比性问题

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主要研究那些不存在影响关系和联系的不同国家 或民族的文学间在文学观念、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艺术 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相似和类同现象,探讨这种类似现象 存在的差异,分析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学现象背后 深层的历史、社会、文化、美学等方面的原因。
平行研究案例
《阿Q与唐吉诃德》 1、这两个形象都包含着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灵魂(人 类的共同经验和体验)(世界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2、“精神胜利法”是他们性格和气质的核心;受时代 精神奴役; 3、悲剧性的喜剧性格和喜剧性的悲剧性格。喜剧性: 荒谬、可笑的行为;悲剧性:命运; 4、为什么会出现这两个典型人物? 作者所处的病态、畸形的社会,新生力量刚刚滋生; 人文主义的思想。
世界文学中的“愚者”形象
“愚者”形象
以荒诞、夸张手法揭示现实的本质(《堂吉 诃德》、《阿Q正传》、显克维奇《胜利者 巴泰克》、《炭笔素描》,辛格《傻瓜吉姆 佩尔》) 《阿Q与傻瓜吉姆佩尔》 《许三观与傻瓜吉姆佩尔》
平行研究案例
《红与黑》与《人生》之比较(于连与高加林形象比较) 1.同处于新旧社会动荡时代(于连生活在封建王朝复辟的十九世 纪上半期的法国); 2. 个人魅力(才能、志向、外表) 3. 性格:A. 不安分(于连崇拜拿破仑,高加林—个人英雄主义) B. 自尊、自卑、高傲相交杂 3. 爱情功能(叙事手段)《红与黑》——政治化;《人生》—— 社会化,社会矛盾; 4.爱情悲剧的成因:于连——阶级对立,等级制度;高加林—— 传统观念、城乡差距、个人追求的矛盾。 5.引发对人物命运的深思——社会变动时期个人的命运与出路。
比较文学
平行研究与“可比性”问题
一、比较的前提和可行性
文化同质与文化异质 (一)文化同质 从不同的理论角度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发现在 宏观上各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从人的价值观、行为动机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美国社会学家David Lisman:Isolated Group 1.传统引导社会;2.内在引导社会(自由资本主义, 个人主义、自我内在权威);3.“他人引导”社会 (后资本主义社会,个人成为组织网络中的一员)
比较文学ppt

二、比较文学的诞生(一)杂志: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比较文学报》;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理论著作: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1870年,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讲座;比较文学的诞生(二)1871年,意大利的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主持比较文学讲座;同年,谢克福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办“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1892年,法国的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比较文学讲座。
学位论文与工具书。
1895年戴克斯特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1895年贝茨完成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并于189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目录初稿》;此前,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名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潮》。
比较文学的称谓。
1886年,波斯奈特以Comparative Literature为书名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
比较文学的开拓:美国学派。
1958年9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教堂山会议”),耶鲁大学的雷纳·韦勒克以论文《比较文学》尖锐批评法国学派,提出“必须面对‘文学性’这个问题,即文学艺术的本质这个美学中心问题”。
在超越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架构下,美国学派建立起了一套学科理论,这套理论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
当前发展趋势。
三股潮流:A 理论大潮B 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C “文化研究”潮。
“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亡”;“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四、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
三种文学关系: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
五、比较文学体系划分:影响研究: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平行研究:文类学、主题学、比较诗学、形象学、阐发研究、接受研究六、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影响研究:历史的实证的方法;平行研究:审美的批评的方法;中国学者提出“阐发研究”:“异同比较法”、“文化模子寻根法”。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及可比性问题

一、比较的前提和可行性
人类的同一性决定了各国(民族)文学间的可 比性。 创世神话 人类起源
中西创世神话
西方:《圣经· 旧约· 创世记》 In the beginning when God created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the earth was a formless void and darkness covered the face of the deep, while a wind from God swept over the face of the waters. Then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And God saw that the light was good; and God separated the light from the darkness. God called the light Day, and the darkness he called Night. And there was evening and there was morning, the first day.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a dome in the midst of the waters, and let it separate the waters from the waters."
一、比较的前提和可行性
三. 从符号学角度来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形态 法国社会学家Gillse Deleuze将社会分为: 1.无符号、无沟通的蒙昧时代; 2.符号化阶段(赋予客观世界以名称、形式) 3.过分符号化阶段(语言系统的形成、规范的形成。) 4.解符号化阶段(符号系统“零散化”、分崩离析。解构主义、 存在主义、表征危机:语言是否能够战争具体表述人类复 杂多样、变化无穷的感受)。
第1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历史和方法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欧洲阶段
阶段一 比较文学的欧洲阶段
在法国学者的努力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得 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学科体制化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比较文学产生于法国? 比较文学产生于欧洲!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美洲阶段
阶段二 比较文学的美洲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二阶段在美洲。 第二阶段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型期。从20世纪60年 代以来,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阵地逐渐从法国转向美国,形 成了以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
比
较
Chapter
历文 史学
和的
方定
法义
、
One
本讲纲要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 的历史
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与研 究方法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导言
何谓比较文学?
何谓比较文学?或者说,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这 是本学科自诞生以来几乎从未中断过讨论、从未停止争鸣 的持久话题。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 同的内涵。
(三)中国学派的定义
本课程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 越性文学比较研究。
该定义既继承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定义,继承了 传统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又补充了跨文 明研究,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 ,既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研究,
(三)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亚洲阶段
阶段三
比较文学的亚洲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三阶段的发展重心在亚洲,是比较 文学学科理论的拓展期。
“最后——这不是期望而是一种证实,比较文学反映了 文学本身在观念方向的演变。过去的文学,曾长期地囿于雅典、 罗马和耶路撒冷的世界里,现在它已面向亚洲和非洲的文化 了。”——基亚
第一讲 比较文学PPT课件

例三:《西游记》中的 猪八戒和莎剧中的福斯 塔夫都很胖,外形滑稽 可笑,作品中作为戏剧 角色,有许多笑料。这 两个形象能否比?
方平先生曾将《红楼梦》 里的王熙凤与福斯塔夫 进行比较。 人类审美创造的特殊形 态:将现实丑转化为艺 术美。
可比性的把握,是决定比较文学研究的科学性 和价值的关键。 一些具有相似性的文学现象不具可比性,而一 些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在一个特定角度 下却具备了可比性?
何谓“可比性”?
怎么把握“可比性”?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含义
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 关系。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 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 核心的,决定了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 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 价值。 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用来比较 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比较 文学研究的基础,是保证比较文学研究科学性 的重要依据。
文化异质心理同构
例二:鲁迅、高尔基、普列姆昌德三名20世纪著名 作家都在1936年逝世。 由此作为可比性,将三位作家作出比较。这样的比 较非常表面,难以比出本质的东西,无助于对文学 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的认识。 若换一个角度,三位作家都是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作 家,生活在相同的时代,以此作为可比性。联系各 自所处的民族文化语境,生活经历,比较他们创作 中社会责任感的同和异,探寻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各 自的人格个性,强以写成一篇很好的比较文学文论 文。
第一讲 比较文学ABC
比较文学实际上就是一门独立而又开 放的、处于多种人文学科边缘的新兴 学科。
杨周翰:“比较是表 达文学发展、评论作 家作品不可避免的方 法,我们在评论作家、 叙述历史时,总是有 意无意进行比较,我 们应当提倡有意识的、 系统的、科学的比 较。”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PPT

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影 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2、类同性 到美国学派时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
出来。 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
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 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 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 交叉关系。
• 3、异质性与互补性:
跨文化研究中对文化、文明的原生性 和独立性的重视,其目标是达到多元互补, 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 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
• 4、变异性
文化过滤与文化误读、译介学、形象学、 接受学、文学的他国化研究等。
1、同源性。
这是影响研究赖以存在的基础。 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 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 传学和渊源学。
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研究异 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
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化原生性、独立性、并存性和 对话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 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 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 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 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
But O as to embrace me she enclined I wak'd, she fled, and day brought back my night.
她一身洁白地走来,洁白 得像她的思想 笼着面纱,但我却能依 稀看见 她周身闪现着的爱意、 温柔和善良 如此清晰,别的脸上再 也找寻不到这般畅朗
比较文学课件ppt课件

特别注意
1网上确认课程名单里有自己的名字 ……. ……
目录
第一章 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 第一节 文学 第二节 比较 和 文学 第三节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第四节 比较文学和其他几个概念的区别 第二章 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发端 第二节 比较文学在法国的发展-影响研究 第三节 比较文学在美国的发展-平行研究
直到19世纪末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形成学科的三标志:期刊 专著 讲座
1第一本比较文学期刊的出现 1877年匈牙 利的梅茨尔在布达佩斯创办了《比较文学 学报》
2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 1886年英国 文学教授波斯奈特 《比较文学》
3第一个比较文学常设性讲座的建立 1897 年在法国里昂设立 由戴克斯特担任第一位 比较文学教授
较地理学 比较语言学 学术研究方式、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
1816年 法国中学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第 一次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词 <比较文学教 程>英法意等几种语言的文学作品
1827-1830 法国学者维尔曼 安培等在法 国的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非常 设性 罗列不同国家文学知识 缺乏系统方 法)
SUCCESS
THANK YOU
2019/6/13
第二节 比较文学在法国的发展
师承关系
布吕奈尔
戴克斯特
贝茨
巴尔登斯贝格
梵第根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研究对象 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输出者 传递者 接受者
放送者-- 传递者-- 接受者
A
C
B
渊源学 A B
流传学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