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及可比性问题
《比较文学概论》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三章:平行研究第一节类型学一、类型学的定义与兴起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不同国家或民族同一类型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手法和思潮流派之间的异同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
其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
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重点就在于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类同现象,也可以说重点是研究文学类型学。
但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是俄国学者。
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试图把文学理论建立在对一切文学中重复的、可靠的现象的概括之上。
在他看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
他认为找出相似点更有价值,因为正是这些相似的东西表现着某种共通的、可重复出现的东西,更容易接近事物的规律性。
二、类型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世界各民族没有直接接触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内容题材相似甚至近乎雷同的现象。
例子:“二母共争一儿”。
《圣经》、《古兰经》中有相应的记载,元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唯一不同的是前二者中,智者提出把小孩砍成两半,而后者中包公提出画圈,能拽出者即为其母。
(二)人物形象世界文学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生平遭际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
美国学者詹姆斯·A·哈维的《不通形象的普罗米修斯》对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和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恶魔”两个形象的比较(二者基本上没有文学渊源传承的可能)。
哈维得出如下结论:“两首诗歌都包含与神奋力抗争的成分,不过雪莱比莱蒙托夫更与自己的主人公心心相印,但作为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来看,雪莱怀着满心的喜悦幻想有一个摆脱上帝困扰的新人类,而莱蒙托夫却认为任何用激烈手段改变宇宙间权力结构的企图终将失败,而且使具有这种企图的人们进一步异化。
跨文化体系平行研究可比性新论

跨文化体系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新论摘要可比性是比较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跨文化体系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需要具体限定,才能为批判比附研究找到学理依据。
是否反映文化根源的异同;是否反映类似的历史发展规律;是否反映相似或相异的文学规律,是跨文化体系的平行研究能否进行的三种标准。
关键词:可比性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关系到这一学科能不能成立、比较研究能不能有效进行的重要理论问题。
特别是比较文学发展到第三阶段,跨越了东西方文化体系之后,这个问题显得尤其重要而迫切。
关于可比性,虽然学界目前已经有很多探讨,但是多数文章为对各个阶段的可比性问题的描述,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文章不多。
本文将在分析以往意见的基础之上,对跨文化体系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提几点新的看法。
一关于可比性问题的几种看法在国内第一本比较文学理论著作《比较文学导论》中,作者卢康华和孙景尧先生论及比较文学可比性问题时说,“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提出一个特定的标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就会显现出来。
这是对可比性的一个初步意见,可以说认识到了可比性问题的必要性。
但是“一个范围”、“一个特定的标准”这样的说法语焉不详,对可比性并无实质性的限定。
对可比性问题,刘波先生认为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拿来比较的对象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必须有相同之处,没有类同点,就无法比较。
异类是不能相比的,木与夜不能比长短,智与粟不能比多少,因为它们是性质不同的异类;二是完全相同的事物也无需相比,差别是比较的前提,没有差别就无法进行比较,一句话,事物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和同一性,是比较的客观基础。
凡物莫不相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所以,“完全相同的事物”其实不存在,这种说法有欠严谨。
但是“异类是不能相比的”这个看法有一定道理。
比如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与《红楼梦》在文体上就不能相比,因为一个是戏剧,一个是小说,不属于同一类。
202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理论界定范文1

202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理论界定范文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19 世纪 30 年代,繁荣于二战以后,尤其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以法国学派为代表的注重事实考据的影响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
但这种只注重事实考据的比较文学研究在 20 世纪中期受到越来越多严重的质疑。
于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进入第二阶段,以韦勒克、雷马克等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强调超越事实联系的平等研究,强调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进行“类同”和“对比”,寻求可比性的存在。
但是学界一直没有对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原理做出明确的界定,使得可比性原理呈现出“众说纷纭”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状态。
但是,对可比性原理的界定不应单从外延对其做过多的限制,而应由可比性本身出发对其内涵做出原则性解释。
即平行研究的相对性、异质性、“异”和“同”的关系这三个基本原则。
一 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以美国学派为代表,他们强调关注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学科联系,注重作品的美学比较,强调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进行“类同”和“对比”,寻求可比性的存在。
平行研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大的扩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并使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美国学者重视平等研究建设为中心的阶段。
但是,学界对发生“类同”、“对比”和可比性的条件、提前以及范围并未做出明确的界定,例如究竟什么可以比,什么不可比,有何规律。
“人文学科研究同自然学科研究的不同之处,是需要先有一个主观的学理假设,及研究者现有一种认识观点,包括了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考察、分析标准、方法和角度(也叫切入点)等的假设构想。
” 孙景尧教授认为,比较文学“更强调世界文学和总体知识视野,并将之贯串于认识理念和方法视角中去,从而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理假设内容,使之自觉自由地进行跨国界、跨语言界和学科界的相互参照和研究探索”[1]P125.因此,他认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实质上就是使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得以研究证实事实联系',彼此关系和作用功能及其内在规律认识的、具世界文学视野的学理逻辑假设”[1]P127,而平行研究“在研究其异同与探求其原因规律时就更注重关系的可比性,也就是说,对平行研究的文学对象,要确立一定的标准,并在一定的范围内研究其问题,以获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相似相应新识,或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相存相衬新见。
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异同

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相对于比较文学的学科目标所隐含的潜在可能性或研究成果所达到水平的一个程度量,是界定比较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内在尺度.这种尺度具有主客观相统一的性质,并因时代的变迁、学派的不同而有所变动.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原则,是在进行研究的实践过程中,为实现比较文学的学科目标和确保研究成果的可比性水准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二、三、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是在19世纪30年代,而在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其繁荣则是在二战以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四、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是研究文学及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如文学与诸种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的关系,文学与诸种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等等)的关系。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把一国的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的文学作比较的研究,以及把文学与其他表现方式作比较的研究。
如此,照任麦的看法,比较文学有二范畴。
其一是诸国文学间的比较研究,其二是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美国派是承认这二范畴,但法国派仅承认第一范畴虽感兴趣,然却反对把第二范畴归入比较文学。
最大理由是:第一范畴与第二范畴的研究是截然不同的,没有什么有力的逻辑把两者连为一体而置于一名目下。
后者的研究,与其名之为比较文学,倒不如名之为比较艺术或和科际的比较研究。
把两者分开,才能眉目地见出比较文学的特质,才能使比较文学在大学院中成为一界定清晰富有尊严的学科,而非混杂不清的。
就比较文学的二大范畴而言,笔者是服膺于法国派。
比较文学有法国学派,有美国学派。
法国学派重影响研究:1歌德对法国文学的影响,西方是怎么发现和接受Dostoevski的,中国诗歌对日本和歌的影响如何,Whitman对郭沫若,英国浪漫派对徐志摩,法国象征派对戴望舒,或者T.S.Eliot等英国现代派对三十年代诗人的影响。
这个学派重事实源流,寻求各国文学间的相互联系。
影响研究务实,平行研究务虚。
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权威资料]
![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484c43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e.png)
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摘要】朱光潜先生以其敏锐的艺术审美眼光,加之诗歌、绘画、音乐方面的良好修养,在中西比较诗学研究领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本文拟以他的一篇文章《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为案例,综述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分析朱先生对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三大方面的平行比较,分辨出中西比较诗学的联系与异质性,更进一步理解朱光潜先生对中国诗的学理研究,从而寻找中西诗学的价值联系。
【关键词】中西诗情趣比较诗学平行研究朱光潜的诗歌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诗论》中,《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是朱光潜先生研究诗学里一主题论文,主要针对中西诗题材中关于“情趣”的平行比较,平行研究是比较诗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朱先生通过严谨的分析和逻辑的归纳,鞭辟入里地论述,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
文章以中西诗中最普遍存在的三大题材即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为主体架构,具体深入到诗中的情理上,阐明中西两大不同文化领域的诗学同点和异点,直观简洁,层次分明,具有启发性意义。
本文将以这篇主题论文为案例,综述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分析朱先生对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三大方面的平行比较,分辨出中西比较诗学的联系与异质性,更进一步理解朱光潜先生对中国诗的学理研究,从而寻找中西诗学的价值联系。
一、审美比较的特点总的来说,朱光潜先生对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主要运用了平行研究的方法,文章的阐述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主次分明,可比性突出,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准确地支出不同体系下诗作的联系和区别。
平行研究里有三种基本的功能模式:一、连类比物、相类相从的类同研究;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的平行研究;三、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研究。
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里可以清晰看到:以“题材”的连类类同为框架,具体的内容里则以对比式的分析归纳,突出中西诗的异质性。
第二,朱光潜先生列举了许多中西诗的具体诗学例子与现象,并用多种实例详细陈述中西文学现象的同或异,很少用孤证说明问题。
比较文学考试考研重点

比较文学——Crystal Lee1.文学包括文学创作(形象思维作家)和文学研究,文学研究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填空】2判断一篇文章一部著作是否在学科上属于比较文学,不在于这篇文章这部著作是否在命题及内容中使用了比较二字而在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反之,在命题和内容上频繁使用比较二字的文章和著作,很可能是文学比较。
【判断】3.判断一位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身份,也不在于他是否在西方欧美或东方中国的名牌大学获取过比较文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博士后身份,关键在于他所撰写的文章与著作。
【判断】4.民族文学:按民族区分的文学在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它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名解】5.国别文学:又称为国家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它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
【名解】6.世界文学:总和说: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
声誉说: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品的总称。
7.总体文学:文学理论的别称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名解,填空,判断】8.比较主义的学术思潮从19世纪初开始。
直到19世纪末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9.1816年法国中学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第一次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词<比较文学教程>英法意等几种语言的文学作品。
【填空】10.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是在1886年英国文学教授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11.影响研究和法国学派【重点】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
(法国梵第根《比较文学论》研究对象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输出者传递者接受者)1)流传学定义:就是以放送者为研究的起点, 以接受者为研究的终点, 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 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等在国外的成就, 声誉, 反响等被接受的情况.【名解】2)渊源学定义: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研究作家, 作品所受的外来影响, 分析它们在主题题材思想风格技巧等方面的来源.渊源学研究方法:渊源学必须以实证性研究为根基,强调对实证性资料的收集,鉴别, 分析和论证, 研究方式近乎于中国传统的训诂,考据, 极其重视资料的可靠性和论证的严密逻辑.流传学和渊源学的根本区别:流传学研究的起点是明确的, 落脚点在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而渊源学研究却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 其终点是明确的, 但是它所受影响的发送点, 或者说影响的源头是不明确的, 是需要研究者给以考证和追溯的【简单】研究对象:民族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和影响输出者传递者接受者属于文学史的分支国际文学关系史。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简答

绪论常见问题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比较文学-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

2、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
文学与艺术 文学与人文学科 文学与社会学科研究 文学与自然科学研究
四、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
1、可比性 2、文学性
1、可比性
可比性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 供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 究的可能,是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 前提。
“同”与 “异” 同(相同、相似、相通) 异(差异)
影响的方式
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
拜伦—--普希金----莱蒙托夫
影响的过程
放送——媒介——接受
放送者→流传学 接受者→渊源学 媒介者→媒介学
பைடு நூலகம்
四、影响研究的方法
初级阶段: 考据(收集材料、考证)
高级阶段: 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以事实为依据
五、影响研究的过程
影响存在的提出 材料的搜求和考订 假设的证明
翻译
法国
1735《中国通志》马若瑟
英国
1736
瓦茨
138-1941 凯夫
---帕西
批评
法国 阿尔央斯、伏尔泰
英国 赫德
改编
法国 1755
英国 1741 1759
伏尔泰
哈切特 谋飞
结论
中英文学关系 从本民族文学传统出发的批评 《赵氏孤儿》的影响
不在艺术形式而在于题材
第二节 平行研究
杨绛:李渔论戏剧结构 秦家琪: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 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第三节 阐发研究
一、阐发研究的性质与前提
阐发研究是在平行研究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 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质上没有超越平行研 究的范围。
阐发研究以跨文明、跨文化的文学存在为前 提,尤其是以异质文明(文化)间的文学存 在为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比较的前提和可行性
人类的同一性决定了各国(民族)文学间的可 比性。 创世神话 人类起源
中西创世神话
西方:《圣经· 旧约· 创世记》 In the beginning when God created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the earth was a formless void and darkness covered the face of the deep, while a wind from God swept over the face of the waters. Then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And God saw that the light was good; and God separated the light from the darkness. God called the light Day, and the darkness he called Night. And there was evening and there was morning, the first day.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a dome in the midst of the waters, and let it separate the waters from the waters."
一、比较的前提和可行性
三. 从符号学角度来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形态 法国社会学家Gillse Deleuze将社会分为: 1.无符号、无沟通的蒙昧时代; 2.符号化阶段(赋予客观世界以名称、形式) 3.过分符号化阶段(语言系统的形成、规范的形成。) 4.解符号化阶段(符号系统“零散化”、分崩离析。解构主义、 存在主义、表征危机:语言是否能够战争具体表述人类复 杂多样、变化无穷的感受)。
人类起源
古希腊:普罗米修斯发现泥土里有神的种子,按照神祇的形象拌 泥土造人。 《圣经》:And God said, Let us make man in our image, after our likeness: and let them have dominion over the fish of the sea, and over the fowl of the air, and over the cattle, and over all the earth, and over every creeping thing that creepseth upon the earth. So God created man in his own image, in the image of God he created him; male and female he created them. And God blessed them....( Genesis 1 : 27 – 28) 莎士比亚:“In form and moving how express and admirable! 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el! In apprehension how like a god!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the paragon of animals! And to me what is this quintessence of dust?”) 中国:女娲“抟黄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 为人。”
(二)文化异质
印度文化的核心观念为“业报“和”灵魂转世“, 视经验世界、实际人生为虚幻,如镜花水月,追求 对现世的超越,寄希望于未来。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信宇 宙秩序,认为人之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存在于人心与天相通。所谓 “尽心、知性、知天”。 自然:1.外在于人的全部自然;2.神学意义上的人格 化的绝对主宰;3.未经社会规范的生存状态(《边 城》、《爸爸爸》)文化起源时的核心观念,在其文学 著作中体现出来:荷马史诗、《旧约》诗篇、 “四大吠咜”(梨俱吠咜、沙摩吠咜、耶柔 吠咜、阿闼吠咜)和《诗经》。
一、比较的前提和可行性
文化的同质使得各国之间才有比较的基础; 因文化异质,才有比较的必要。 文学是文化的集中表现和象征,文化的异质 和同质也就决定了比较文学出现的必然和发 展的可能。
创世神话
西方希腊神话:混沌之神与夜女神生黑暗之 神;黑暗之神与夜女神生爱神,爱神神剑创 造万物。
中国:盘古开天地
中西创世神话
盘古“垂死化生”。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 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 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 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 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 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 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 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比较文学
平行研究与“可比性”问题
一、比较的前提和可行性
文化同质与文化异质 (一)文化同质 从不同的理论角度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发现在 宏观上各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从人的价值观、行为动机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美国社会学家David Lisman:Isolated Group 1.传统引导社会;2.内在引导社会(自由资本主义, 个人主义、自我内在权威);3.“他人引导”社会 (后资本主义社会,个人成为组织网络中的一员)
(二)文化异质
希腊文化对自然和秩序及其意义产生了明确的哲学概念。 Logos中心主义、二分模式、绝对精神(实体);苏格 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代表了这种理性的认识,希 腊文化的发展即以此为基础,成为后来西方文化构成的 重要因素。 (2H4R:Hellenism,Hebraism;Renaissance,Rationalism,Refor mation,Revolution ) 以色列《圣经》突出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上帝主宰一 切。人生而有罪,只能卑微地匍匐在上帝面前,以求赎 罪。人一方面依赖上帝,一方面有推行上帝意旨的职责。 这些观念贯穿了犹太教、基督教教义,与希腊文化的某 些因素结合,构成了西方世界的主要文化基础。
四、从传播学角度来研究社会发展。 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麦克卢汉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 1980)的《理解媒介》
(二)文化异质
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人类共同经历了认识上的飞 跃。(德国哲学家Karl Jaspers称之为“轴心时代”。 美国社会学家Tacott Parsons称之为“哲学之突 破”。)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印度、巴比伦(以色列)、 希腊四大文明古国都表现出对构成人类环境的宇宙 本质和人类自身处境的新的认识和解释。由于认识 和解释的不同,产生了四种文化为代表的世界文化 源头。这就是在文化同质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