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概论》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三章:平行研究第一节类型学一、类型学的定义与兴起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不同国家或民族同一类型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手法和思潮流派之间的异同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

其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

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重点就在于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类同现象,也可以说重点是研究文学类型学。

但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是俄国学者。

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试图把文学理论建立在对一切文学中重复的、可靠的现象的概括之上。

在他看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

他认为找出相似点更有价值,因为正是这些相似的东西表现着某种共通的、可重复出现的东西,更容易接近事物的规律性。

二、类型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世界各民族没有直接接触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内容题材相似甚至近乎雷同的现象。

例子:“二母共争一儿”。

《圣经》、《古兰经》中有相应的记载,元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唯一不同的是前二者中,智者提出把小孩砍成两半,而后者中包公提出画圈,能拽出者即为其母。

(二)人物形象世界文学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生平遭际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

美国学者詹姆斯·A·哈维的《不通形象的普罗米修斯》对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和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恶魔”两个形象的比较(二者基本上没有文学渊源传承的可能)。

哈维得出如下结论:“两首诗歌都包含与神奋力抗争的成分,不过雪莱比莱蒙托夫更与自己的主人公心心相印,但作为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来看,雪莱怀着满心的喜悦幻想有一个摆脱上帝困扰的新人类,而莱蒙托夫却认为任何用激烈手段改变宇宙间权力结构的企图终将失败,而且使具有这种企图的人们进一步异化。

平行研究内容

平行研究内容

第二节平行研究对于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学术界存在很大的争议,许多对比较文学的批评都是针对“平行研究”的。

有人认为没有影响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不能进行比较,因为它们不存在任何可比性;有人认为,平行研究在方法上是说不通的,既不能实证,也不能合理想象。

因此,所谓X+Y的文学研究,主要就是指“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作为一种方法,是1961年美国学者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提出来。

他认为:可以将赫尔基(德国批评家)与狄德罗(法国批评家)、诺瓦利斯(德国诗人)和夏多布利昂(法国诗人)、缪斯(法国诗人)和海涅(德国诗人)、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与狄更斯(英国小说家)哈代(英国小说家)与霍普德曼(德国小说家)、阿佐林(西班牙作家)与法朗士(法国作家)、托·马斯曼(德国作家)与纪德(法国作家)进行比较研究。

并说:“不管他们之间是否有影响或有多大影响,都是卓然可比的”。

(《比较文学译文集》,2-3,大北,1982)一、“平行研究”的范围: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通常包括对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技巧、意象、象征、格律等的比较,还包括文学类型、文学时期、潮流运动的比较,也包括对作家、作品进行全面的比较。

(一)、内容上的平行研究:1、主题的平行研究:不同民族、国家、时代的作家作品可以有共同的主题。

同: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异:各自的时代与创作的个性。

(复仇、爱情、恋母情结)例1:曹雪芹《红楼梦》与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主题:家族小说,人物众多,线索错综,背景广阔,以家族几代人的事业、爱情、婚姻、家庭等的纠葛,描绘出家族的兴盛至衰败的历史画卷。

同:家族盛衰历史是社会发展的缩影,真正体现的是时代风云。

异:不同的角度,有各自的特色。

例2:莎士比亚《李尔王》与巴尔扎克《高老头》主题:女儿对父亲的不孝同:反映了作者对时代道德的思考。

异:李尔王最后醒悟,寻到了父女间的真爱。

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

“寒窗穿碧疏,润础闹苍藓”
陈与义 :“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
陆游:“百草吹香蝴蝶闹,一溪涨绿鹭鸶闲”
范成大:“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马子严:“翻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其它古籍里的例子
《礼记· 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止如

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一、定义与兴起
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
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
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
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 点,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 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 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类型学研究史
1854年,德国古典语文家M· 霍甫特在柏林科学院的
就职演说中宣称,通过对古希腊、罗马世界的对照 和类比,可以更清楚和生动地认识古代德国,他关
于荷马史诗和《尼伯龙根之歌》的平行研究已经初
显类型学观照的雏形。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
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 维
谢洛夫斯基(1838~1906)一
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文学与其他学科,包括艺术、
从而揭示出人类文化体系知识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
性,这也是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强调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
比较,以及文学对其他学科的比较,两者的比较必 须具有可比性,比较结果是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
价值及文学发展具有的规律性的东西。
第一节 类型学
乃放与,而心正凄怆。霸曰:‘此弟妇子也。’责
问,妇乃伏。”
2.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

也谈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与曹顺庆先生商榷

也谈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与曹顺庆先生商榷
跨文化研究是比较文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互动。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历史、社会、 政治和经济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现象。
局限性:可能会受到文化偏见和文化误解的影响,导致研究结果不准确。
局限性:可能会受到语言和文化背景的限制,导致研究难度加大。
平行研究与跨文化研究的互补性
平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性 跨文化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其相互影响和交流 互补性:平行研究可以提供更广泛的视角,跨文化研究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探讨 结合: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推动比较文学的发展
较研究。
跨文化研究旨 在增进不同文 化之间的理解 和交流,促进 文化的多样性
和包容性。
跨文化研究可 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理解人类 文化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提 高我们的文化 素养和跨文化
交流能力。
平行研究与跨文化研究的关系
平行研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 品,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性
跨文化研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 作品,探讨其相互影响和交流
平行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的创作背 景、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等 方面的异同。
平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 作品,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跨文化研究的定义
跨文化研究是 指比较不同文 化之间的异同, 探讨文化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
互动关系。
跨文化研究包 括对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语言、 文学、艺术、 历史、哲学、 宗教、社会制 度等方面的比

我对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的理解

我对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的理解

一、相关论文与著作研究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王向远平行研究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的功能模式:①连类比物、相类相从的类同研究;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的平行研究;③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研究。

其中的类同研究模式被使用最多,但不少文章流于生硬比附,结论平庸。

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流行的A 与B 两项式的平行比较,不能容纳尽可能多的同类的和相关的事项,不能在多个事项中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有价值的结论也就无从得出。

为此,在方平先生总结并提倡的A : B-C的公式的启发下,提出了X1 : X2 : X3 : X4,, - 丫的新模式,主张突破A与B的两项比较,变A与B两极两项的比较为多极多项、平行交叉、上下贯通的比较。

2.《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季先生认为在他读过的文章来看,肤浅者居多。

往往读了等于没读,毫无所获。

作者勉强得出来的总论,也多是八股调,说了等于没说。

然后举例一个外国学者写了一本长达数百页的专著,通过各种复杂方式论证白糖在冰淇淋中的作用,最后的结论是:白糖在冰淇淋中的作用就是使它甜。

接着提到了比较语言学与比较文学中为什么比较文学有了“危机” ,因为比较语言学中所比较的语言同属一个语系,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本来就存在在那里,一经揭开,豁然开朗。

而比较文学中各国个民族文学缺乏共同的基础,所以强调,要作这样的比较研究,必须更加刻苦钻研,更加深入到中西文学的深层,分析入微,联类贯通,才能发前人未发之覆,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要把比较文学看得难一点,更难一点,越看得难,收获就越大。

3.《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 》吕超本文从破旧、立新、融合三方面论述这场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范式。

美籍捷克裔学者韦勒克认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突出标志是“未能确定清晰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人为限制。

第二,研究方法上的机械主义。

第三,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帐式的研究动机。

202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理论界定范文1

202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理论界定范文1

202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理论界定范文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19 世纪 30 年代,繁荣于二战以后,尤其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以法国学派为代表的注重事实考据的影响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

但这种只注重事实考据的比较文学研究在 20 世纪中期受到越来越多严重的质疑。

于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进入第二阶段,以韦勒克、雷马克等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强调超越事实联系的平等研究,强调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进行“类同”和“对比”,寻求可比性的存在。

但是学界一直没有对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原理做出明确的界定,使得可比性原理呈现出“众说纷纭”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状态。

但是,对可比性原理的界定不应单从外延对其做过多的限制,而应由可比性本身出发对其内涵做出原则性解释。

即平行研究的相对性、异质性、“异”和“同”的关系这三个基本原则。

一 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以美国学派为代表,他们强调关注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学科联系,注重作品的美学比较,强调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进行“类同”和“对比”,寻求可比性的存在。

平行研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大的扩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并使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美国学者重视平等研究建设为中心的阶段。

但是,学界对发生“类同”、“对比”和可比性的条件、提前以及范围并未做出明确的界定,例如究竟什么可以比,什么不可比,有何规律。

“人文学科研究同自然学科研究的不同之处,是需要先有一个主观的学理假设,及研究者现有一种认识观点,包括了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考察、分析标准、方法和角度(也叫切入点)等的假设构想。

” 孙景尧教授认为,比较文学“更强调世界文学和总体知识视野,并将之贯串于认识理念和方法视角中去,从而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理假设内容,使之自觉自由地进行跨国界、跨语言界和学科界的相互参照和研究探索”[1]P125.因此,他认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实质上就是使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得以研究证实事实联系',彼此关系和作用功能及其内在规律认识的、具世界文学视野的学理逻辑假设”[1]P127,而平行研究“在研究其异同与探求其原因规律时就更注重关系的可比性,也就是说,对平行研究的文学对象,要确立一定的标准,并在一定的范围内研究其问题,以获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相似相应新识,或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相存相衬新见。

第九讲 平行研究的相关问题

第九讲  平行研究的相关问题
一、“平行研究”为何是可行的?
一是人类各民族的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与差异性。
普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人类社会具有相似的发展阶段。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成了五种形态,即“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表明了各民族生产关系的类同。
比利时学者曼德尔,曾经将人类的资本主义社会分成早期、自由和晚期三个阶段。
东方则更侧重“美”与“善”的结合,强调文艺的教化作用。
5)从理论形态上看,西方的美学更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东方的美学更带有直观性与经验性。亚氏把戏剧分解成各个部分,对每一个部分和构成因素进行细致分析。
康德与黑格尔,创造性地发展了辩证逻辑,让美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严整的体系。中国的美学经验形态居多,大多是诗人、艺术家的创作经验谈,具体、细致、生动,缺少系统性。
讨论三:中希神话的对比分析
中国神话的人物大多是开天辟地的英雄,具有献身精神,且大多不食人间烟火,极少情欲,其形体往往是“人”与“兽”的结合。
而希腊神话则往往是人神同形,有人的弱点,他们有的偷情、有的爱嫉妒,有的好争吵。如宙斯、赫拉、普罗米修斯,莫不如此。
希腊神话
中的众神之王
宙斯
希腊神话中的
众神之母后
右者为钱钟书
中者为其女儿
多么幸福的
一家人
《李渔论戏剧结构》揭示了中西戏剧结构的差异性:
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提出两点:一是一本戏演一个人的一生的故事;二是故事通体承上接下,血脉相连。
这种戏剧结构理论,与亚氏所说的悲剧故事的整一性,表面上非常接近,其实,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结构。
清代
戏剧理论家
李渔
憔悴的样子
古代思想家孟子
很自信的样子

比较文学_曹顺庆_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_曹顺庆_平行研究

《风俗通义》
“颖川有富室,兄弟同居,两妇俱怀妊
赚灰阑记》(梗概)
妓女张海棠从良家给马员外为妾,生子寿
2、世界文学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生平遭际相类似
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莱蒙托夫:《恶魔》
这些全是我的王国。它比你打从 你无人羡妒的宝座上所俯瞰的一切 要光荣得多,啊,你这威猛的天帝: 普罗米修斯 一切仙神妖魔的君王呀,所有那 你可不是万能,因为我不肯低头 聚集在各个光亮和转动的世界上的 来分担你那种凶暴统治的罪孽, 精灵,除了一个以外,全部由你主宰! 宁愿吊了起来钉在这飞鸟难越的 可是亿兆生灵中就只你我两个人 万丈悬崖上,四处是黑暗、寒冷和死静; 睁着夜不交睫的眼睛对它们了望。 没有花草、昆虫、野兽,或生命的音容。 且看这大地,上面繁殖着你的奴隶, 啊,我呀,永远是痛苦,永远是痛苦! 你竟然拿恐怖、怨艾和绝望 无变、无休,也无望!我却依然存在。 去酬报他们的顶礼、祈祷和赞美、 我问大地,千山万岳有否感知? 艰苦的劳动以及大规模伤心的牺牲。 我问上天,那无所不睹的太阳 至于我,你的仇人,恨得你两眼发黑, 有否看见?再有那茫茫的大海, 你却让我在我的痛苦和你的迫害中, 有的时候汹涌、有的时候平静—— 取得了权威和胜利,丧尽了你的威风。 这是上天千变万化的影子, 啊,三千年不眠不睡的时辰, 散落在下界——我不知道它那些 每一刻全由刺心的创痛来划分, 澎湃的浪涛可曾听得我的哀号? 啊,我呀,永远是痛苦,永远是痛苦!
、主题学 (一)、主题学定义

法国著名学者梵· 第根认为,主题学是研究“各国文学互 美国学者佛里特里希和马龙合编的《比较文学大纲》写 法国1978年版的《拉罗斯百科全书》为主题学下的定义
主题学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从影响研究出发,首先强调的是相同主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
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等。

其中雷马克在1962年发表的《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中全面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他认为,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者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艾德礼在196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论文选集》,书中更是清晰地提出了“平行研究”的主张。

美国学派的观点打破了法国学派的局限,是对法国学派只注重影响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平行研究是一种超出国界的文学研究,但它与影响研究不同,他不强调研究的放送、流传、媒介等问题,他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同样,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包括艺术、哲学、历史、宗教、自然科学等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知识体系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也算是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强调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比较,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两者的比较必须具有可比性,比较结果是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文学发展具有的规律性的东西。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包括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和跨学科研究。

类型学研究的目标主要是研究世界文学发展中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对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者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进行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讲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有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主题学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它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

主题学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

主题学研究范畴主要是母题研究、情境研究和意象研究。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文体学是从跨国家、跨文明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不同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体的平行研究主要针对诗歌文体比较、戏剧文体比较、小说文体比较和散文文体比较。

跨学科研究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艺术门类、学科为另一端,在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中,一方面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同质与异质,另一方面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

陶潜《闲情赋》“美目传言”的诗句与马利诺、奥维德、塔索等人十分相似,《圣经》中著名的“泼水难收”之喻在从《左传》开始的中国文学中有二十多个相仿例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形象在维吉尔、但丁、德国古民歌和邓南遮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济慈的自书墓志铭文意在元謓、白居易的诗中即可读到,西方亦有“雁字”,而中国也有“自恋狂”形象。

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故事早在北朝旧籍中就分明记载,《列子》的杞人忧天寓言在格列佛游记中重述,老哈姆雷特的鬼魂与袁枚笔下的鬼一样闻鸡而缩,而《西厢记》中老夫人以“兄妹之礼”阻女婚事的故伎在英法文学中几度重演。

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与间接比较。

直接比较是指作品与作品、理论与理论的比较;间接比较即一国理论与他国作品的比较、其他学科理论与文学作品的比较等,他实际上是通过理论使作品与作品或者使作品与自然、与社会现象构成相互比照的关系,由于涉及移用某种理论,因此又可以称它为移植研究。

平行研究主要由类比和对比两种方法构成,即辨别其中的类似或差异,以及异中之同或者同中之异,重点是求类同。

平行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和文学史等等。

它的主要关注点在文学性上,力图通过求同辩异,把握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本结构等当面的规律以及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有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戏剧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屠案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长大后为家族报仇的故事。

2010年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在贺岁档热卖,未曾想在十八世纪元杂剧《赵氏孤儿》早已经漂洋过海传到了欧洲。

它首先由耶稣会士马若瑟译成法文。

1735年,其译稿被另一位耶稣会士杜赫德收进了由其主编的四大卷《中华帝国全志》的第三卷中,只是这份译稿已非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本来面目,原剧本以歌唱为主,此法却变成以对白为主。

伏尔泰在这部书中读到了马若瑟翻译的中国悲剧《赵氏孤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将之改成了一部法国式的悲剧。

伏尔泰对原作进行了大量改动,仅仅保持了它的基本情节,成为了一部五幕剧,一个豪强要杀死一个孩子,一个他仇家的遗孤,人们藏匿了孤儿,用另一个孩子代替,使其逃脱了魔掌。

将伏尔泰改变了的剧本退后两千年,来到十三世纪的成吉思汗时代,鞑靼征服者成吉思汗攻占北京,将皇族赶尽杀绝,只留下一个孩子,朝臣张惕和他的妻子竭尽全力挽救帝国继承人,用自己的孩子代替了皇子,依靠伊达梅救活了两个孩子。

在中国原剧中没有女角色,但是在伏尔泰改编的剧目中女主角却是一个重要角色,她的爱情也是一个主线,导向剧终。

伏尔泰在剧中不断强调中国人民崇高的道德,突出其道德的庄重与温情。

伏尔泰以此剧表达他对中国的看法,并通过这部剧表达他自己关于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哲学。

可以看出,原著《赵氏孤儿》与改编后的《中国孤儿》两个作品虽然在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它们在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体现了平行研究的相关原理。

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学科领域,使比较文学在方法论上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也使学科进一步体制化。

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力图扩张比较文学学科的范围,他们突破了影响研究的束缚,将没有事实联系的国与国之间的文学对比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他们还将文学与人类其他知识表现领域之间的学科交叉关系作为比较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还表现在跨学科上。

在跨越性得以拓展的同时,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原则也具备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类同性和综合性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理旨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