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噪声危害与控制
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与预防(三篇)

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与预防概述:工作场所噪声是指在工作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噪音,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一定的危害。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听觉、心理、生理和社会方面。
因此,预防工作场所噪声对维护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预防。
一、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1.听觉损伤噪声是最常见的职业健康风险因素之一,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引起听觉损伤。
职业性噪声暴露可导致噪声诱发性耳聋,患者会出现听觉阈下降,频率辨别降低,听力损失等症状。
根据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每年有数百万的工人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成为听力受损的高风险人群。
2.心理疾病噪声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增加患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等心理疾病的风险。
研究表明,噪声会导致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厌烦、易怒等心理反应,并可能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效率。
3.生理损伤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噪声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影响生理平衡,增加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
4.社会影响噪声不仅会对个人产生危害,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
高噪声环境会干扰居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影响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噪声也会影响音乐、讲话、电视等媒体的传播效果,降低人们的文化生活质量。
二、预防和控制噪声的措施为了减少并控制工作场所的噪声,降低对工作人员的危害。
需要采取以下预防和控制措施:1.技术控制技术控制是减少噪声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可以通过降低噪声源的声音产生量、提高声音传播的效率等方法来降低噪声水平。
例如,在机械设备上安装隔音罩、清洗和维护设备、优化生产和工艺过程等措施。
2.管理控制管理控制是通过合理的组织管理来减少噪声的危害。
可以通过调整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编排工作轮班,控制工作强度和工作节奏来降低工作场所的噪声水平。
此外,还应建立噪声监测和控制的管理制度,定期检测工作场所的噪声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及防护

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及防护职业性噪声是在工作场所中产生的噪声,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会产生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着重讨论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及防护方法。
职业性噪声对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
生理方面,长期接触高噪声环境可以导致听力损伤,从而影响语言交流和音乐欣赏。
研究表明,噪声超过85分贝的环境可能导致永久性的听力损伤。
此外,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和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健康问题。
心理方面,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引发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噪声和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大声噪音会导致厌恶感、烦躁和不安,长期暴露于这些情况下,容易诱发心理疾病,甚至导致失眠和抑郁等症状。
为了保护工人免受职业性噪声的危害,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护方法:1. 设备和环境改进:工作场所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噪音产生的源头。
例如,使用更安静的机器设备,加装隔音材料,改进工作环境的布局等。
2. 适当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工人应该采取一些适当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来减轻噪声的危害。
例如,避开噪声源,限制大声说话,定期休息,尽量减少对耳朵的损伤。
3. 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在无法减少噪音源或改进工作环境的情况下,工人应该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如耳塞或耳罩,以保护自己的听力。
4. 健康监管和培训:雇主应该定期进行职业性噪声的健康监管,并向工人提供相关的培训,使他们了解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护方法。
5. 法律和政策支持:各国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工人免受职业性噪声的危害。
这些法律和政策应该包括对噪声的限制和控制,雇主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等。
综上所述,职业性噪声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严重的危害。
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设备和环境改进,采取适当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使用个人防护设备,进行健康监管和培训,以及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可以有效地减少职业性噪声的危害。
职业危害噪声、粉尘、高温的防护及措施

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噪声是一种人们所不希望要的声音。
它经常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健康,干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正常生活。
长期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下而又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防护措施,必将导致永久性的无可挽回的听力损失,甚至导致严重的职业性耳聋。
一般来说,采用工程控制措施或个人防护措施,将人们实际接受的噪声控制在85dB(A)以下(按接噪时间每工作日8小时计).噪声对听力所产生的影响就很小了。
控制职业噪声危害的技术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控制噪声源;二是在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三是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佩带护耳器。
在控制职业噪声危害方面,护耳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面很广。
护耳器主要包括耳塞与耳罩。
目前在国外较为流行使用的是一种慢回弹泡沫塑料耳塞。
这种耳塞具有隔声值高、佩带舒适简便等优点。
工业噪音的分类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固体的振动和转动而产生的噪声,如纺织机、球磨机、电锯、机床、碎石机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2、空气动力性噪声:这是由于空气振动而产生的噪声,如通风机、空气压缩机、喷射器、汽笛、锅炉排气放空等产生的声音。
3、电磁性噪声:由于电机中交变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噪声。
如发电机、变压器等发出的声音。
粉尘的职业性危害及防护什么是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并能较长时间漂浮在生产坏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危害表现在肺部。
尘肺病我国已列为法定职业病范畴,这种病是由于较长时间吸入较高浓度的生产性粉尘所致。
预防尘肺对保障工人身体健康,发展经济是十分有利的,我国在防尘方面有很多创造性的经验,如湿式作业、密闭尘源、通风除尘、个人防护、设备维护检修、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大力开展宣传教育等一整套综合性防尘措施。
生产环境内的浓度,常与清扫制度有关,故注意环境的清洁工作,推行实施清扫能有效地降低粉尘浓度。
1、对就业人员应作严格的健康检查。
2、逐步改革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湿式作业方式,减少粉尘的飞扬。
职业危害防护技术—工业噪声及其控制

5
二、噪声的分类与频谱分析
1.噪声分类 • (1)连续宽频带噪声,如一般机械车间频率范围很
宽的噪声; • (2)连续窄频带噪声,如圆锯、刨床等声能集中在
3
一、声音的物理量度
1.频率 • 频率是指物体或介质每秒(单位时间)发生振动
的次数,单位是Hz(赫兹)。 • 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也越高。正常人耳可听到
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20000 Hz之间。高于 20000 Hz的称为超声,低于20 Hz的称为次声,超 声和次声人耳都听不到。
4
2.声压和声压级 • 声压是介质因声波在其中
利用地形如山岗、土坡等,地 物如树木、草丛及已有的建筑物 等,可以阻断或屏蔽一部分噪声 的传播。种植有一定密度和宽度 的树丛和草坪,也可导致噪声的 12
(3)噪声吸收 利用吸声材料将入射到物质 表面上的声能转变为热能, 从而产生降低噪声的效果。
(4)隔声 在噪声传播的途径中采用隔 声的方法是控制噪声的有效 措施。把声源封闭在有限的 空间内,使其与周围环境隔 绝。
噪声 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一 切令人不快或不需要的声 音。
2
噪声的危害:
• 噪声除去令人烦躁外,还会降低工作效率,特别 是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噪声的破坏作用 会更大。
• 在工业中,噪声会妨碍通讯,干扰警报讯号的接 收,进而会诱发各类工业事故。
• 人长期暴露在声频范围广泛的噪声中,会损伤听 觉神经,甚至造成职业性失聪。
13
3.噪声个人防护 护耳器的使用,对于降低噪声危害有一定作用, 但只能作为一种临时措施。更有效地控制噪声, 还要依靠其他更适宜的减少噪声暴露的方法。耳 套和耳塞是护耳器的常见形式。
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及防护(三篇)

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及防护职业性噪声是指工作环境中产生的噪声,对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会导致职业聋、心理压力增加、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
因此,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职业性噪声对职工的听力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职业性耳聋的发生。
长时间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会对听觉系统造成损害,甚至引起耳膜穿孔、鼓室缺损等问题。
职业性耳聋是一种渐进性的听力损害,一旦发生就无法治愈。
因此,对于具有高噪声暴露风险的工作环境,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戴上耳塞、耳罩等。
其次,职业性噪声还会对职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长时间处在噪声环境中,会导致人的情绪波动,增加工作的焦虑和压力。
研究表明,噪声会干扰人的集中注意力和思维能力,降低工作效率和判断力。
因此,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隔音设备、定期维护设备等方式减少噪声的产生。
此外,职业性噪声还会对职工的身体健康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此外,噪声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健康,导致胃病、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来减轻噪声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为了防护职工免受职业性噪声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首先,建立有效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包括对工作环境的定期检测和评估,以及对职工健康状况的监测。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噪声问题,保护职工的健康。
其次,要加强职工的健康教育,提高对职业性噪声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培训和教育员工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的方法,如戴耳塞、耳罩等,以及掌握噪声暴露的防范措施。
此外,改善工作环境也是关键。
采取隔音设备、吸声材料等技术手段,减少噪声的传播和产生。
此外,控制噪声源的频率和强度也是重要的手段。
这可以通过优化生产工艺、选用低噪声设备等方式实现。
综上所述,职业性噪声对职工的危害非常严重,会对听力健康、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噪声引起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噪声引起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在较强噪声环境工作的人员,都必须配戴舒适方便的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企业应加强对工人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管,并进行培训教育,让工人养成自觉防护的习惯。
做好防护至关重要噪声性听力损伤治疗效果不明显,所以,防治噪声关键在于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1.做好前期预防在项目的设计和建设阶段,应该对厂区进行合理布局,保证配套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进行可行性论证阶段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卫生审核、竣工验收时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及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卫生验收,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项目应如实申报并接受监督,从多方面做好针对噪声危害的前期预防工作。
2.控制和消除噪声源降低和消除声源是最根本、最彻底的降噪措施。
生产噪声主要分为机械噪声和气流噪声2大类。
(1)降低机械噪声①改进机械设计,选用高分子材料或高阻尼合金代替普通钢制造机件。
②改进设备结构,如将化纤厂拉捻机的齿轮改成有弹性轴套的钢齿轮、聚脲铸造齿轮。
旋转机械设备应尽量选用噪声小的传动方式,如将正齿轮传动装置改成斜齿轮或螺旋齿轮传动装置,或改用皮带传动。
③改进工艺与操作方法,如将铆接改成焊接,将锻打改成摩擦挤压或液压加工,建筑施工中用压力打桩机代替柴油打桩机等。
④机器运行中,由于机件撞击、摩擦或由于动平衡不好而产生的噪声,可以通过改进机加工精度和机器装配质量的方法有效降低。
(2)控制、减弱气流噪声气流噪声指各种风机、空压机排气口、高压高速管道、风动工具等产生的空气动力性噪声。
鼓风机、电动机等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声源可隔离或移出室外;一般风机应改进结构形式,选择最佳叶型、转速,提高装配精度和质量以降低噪声;高压高速管道发生的噪声应采取降低压差流速、减少速度峰值的措施减轻,进气口通道尽量保持最大面积和最短长度,清除管道中的障碍物,减少弯头和面积突变,改变高压高速气流喷嘴的形状等。
2024年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3篇)

2024年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于职业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职业环境中,噪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在工厂、工地、交通等产生噪声的环境中,噪声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工作效率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于职业噪声的危害和控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分析2024年职业噪声的危害,并介绍一些现有的控制措施,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一、职业噪声的危害1. 对听力健康的影响: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工作会导致听力受损,尤其是在噪声水平超过80分贝时。
长期暴露于噪声中,会损害内耳的毛细胞,进而导致听力下降或听力丧失。
2.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职业噪声还会对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会增加紧张、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严重的情况还可能导致工作压力过大、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
3. 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噪声会干扰人的集中注意力和思维,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在需要大脑高度集中的工作场所,噪声会导致错误率的增加,从而降低工作质量。
二、职业噪声的控制尽管职业噪声具有如此严重的危害,但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来减轻其影响。
1. 技术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噪声的产生。
例如,可以使用低噪声设备或降噪设备来替代高噪声设备,减少噪声的传播。
2. 心理康复:对于长期暴露于职业噪声中的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心理康复,通过心理疏导和放松法来缓解工作压力和紧张情绪。
3. 个体保护措施:为工作人员提供个体防护设备,如耳塞、耳罩等。
这些防护设备能够有效地隔离噪声,起到保护听力的作用。
4. 管理控制:建立完善的噪声管理制度,包括噪声监测、评估和控制。
定期对噪声水平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噪声水平。
5. 教育宣传:通过教育宣传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员对职业噪声危害的认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提供相关的职业健康知识,引导工作人员正确使用防护设备。
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职业噪声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噪声引起的影响和损害。
职业噪声是一种常见但危害性较大的职业病因素,其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职业噪声的危害以及如何控制它。
职业噪声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听力损害: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音下,会导致听力受损。
噪声超过85分贝时,即可能对人体听觉器官产生损伤。
职业噪声主要通过损害内耳受毁细胞、破坏听觉神经等方式造成听力损害,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聋哑。
2.心血管系统疾病: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下,会导致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受到影响,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精神压力和焦虑:职业噪声会给工作人员带来持续的噪音刺激,导致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
4.交流困难:在噪音环境下工作,会使人们的交流变得困难,增加了工作中的误解和错误,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为了控制职业噪声的危害,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措施:1.工程控制:通过在源头上消除或减小噪声的发生或传播,来控制职业噪声。
例如,采用隔音、隔振或消声设备,调整机器设备的运行方式等。
工程控制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之一。
2.个体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噪耳塞或耳罩等个人防护装备。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噪声源难以控制或控制效果较差的情况。
3.管理控制:通过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和规定,来控制职业噪声。
例如,限制噪声暴露时间和频率,定期进行体检和听力检测等。
此外,还可以加强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对职业噪声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4.社会监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职业噪声的监管和管理。
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违反职业噪声防护措施的企业予以处罚,从而推动企业增强对职业噪声危害的认识和加强防护措施。
综上所述,职业噪声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控制职业噪声的危害,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通过工程控制、个体防护措施、管理控制和社会监管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小职业噪声的危害,保护工人的健康和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噪声危害与控制
噪声是一种人们所不希望要的声音.它经常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健康,干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正常生活.
长期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下而又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防护措施,必将导致永久性的无可挽回的听力损失,甚至导致严重的职业性耳聋.国内外现都已把职业性耳聋列为重要的职业病之一.强噪声除了可导致耳聋外,还可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生殖机能等产生不良的影响.特别强烈的噪声还可导致神经失常\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由于噪声易造成心理恐惧以及对报警信号的遮蔽,它常又是造成工伤死亡事故的重要配合因素.
患有职业性耳聋的工人在工作中很难很好地与别人交换意见,以致影响工作效率;在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无法很好地同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交流思想感情,更无法欣赏美妙的音乐,戏曲.特别是到了晚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这在心情上,将造成非常大的痛苦.
一般来说,采用工程控制措施或个人防护措施,将人们实际接受的噪声控制在85dB(A)以下(按接噪时间每工作日8小时计),噪声对听力所产生的影响就很小了.与此同时,噪声对健康的其他方面的影响也将大大减弱.因此,职业噪声危害的控制往往总是与听力保护工作紧密联系
在一起.
为了有效控制职业噪声的危害,近年来工业发达国家在完善法规,执行听力保护计划,加强监察,研究开发低噪声产品,噪声控制新技术以及高性能护耳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有关噪声标准法规,自70年代以来,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已趋于完善并得到严格执行.当前有些国家规定职业噪声暴露标准为8小时等效连续A声级90dB,但多数国家规定为85dB(A).总的趋势是要过渡到85dB(A)。
但不管是规定90dB(A)或85dB(A),对噪声超过85dB(A)的生产场所都要求对工人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发给工人护耳器,告诉工人所在工作场所的噪声级和工人听力检查结果,对工人定期进行教育培训等,以预防职业噪声造成的危害。
由于在噪声方面有法规标准要求,对职业性耳聋的赔偿也有明确的规定,执行又比较严,职工自我保护意识相对也比较高,因而职业噪声危害问题基本得到了控制。
我国目前尚无职业噪声暴露国家标准。
1979年8月由卫生部和原国家劳动总局正式颁发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草案),已于1994年11月在无适当标准替代它的情况下,被宣布废止,使这方面的标准呈现空白。
1999年12月卫生部颁布《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