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家或教育家提出的美育思想

合集下载

国内外美育思想研究对比

国内外美育思想研究对比

国内外美育思想研究对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既包含其自我本质的教育功能,也关联着德、智、体、劳等方面并作为一种精神内驱力推动其他几育的发展。

本文简单梳理了国内外美育于古今代的不断更新与融合过程,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美育的进一步创新与完善。

(一)国外美育研究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就在《大希庇阿斯》一书中,凭借其老师苏格拉底与诡辩学者希庇阿斯的对话形式对“美”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大希庇阿斯》可以说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对“美”展开讨论的著作,柏拉图与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也是西方最早有体系的提出美育思想的教育家,对西方的美学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以古希腊文化为基础,伴随着“机器时代”的降临,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形式。

德国著名哲学家鲍姆嘉通在哲学、伦理学等近代学科逐步系统形成发展时期,继承了莱伯尼茨和沃尔夫的“感性认识”,并受近代认识论转向的影响,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对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做出了区分,这是第一次出现“美学”的独立概念,美学学科由此诞生。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关于美学的专著也引领了众多美学家与思想家对美学进行科学研究和论述的思潮,对西方美学史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鲍姆嘉通明确提出“美学”学科之后,伴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和欧洲工业化逐渐完善的时代背景,著名作家、哲学家席勒综合古希腊社会与近代欧洲社会的异同开展了关于人的本性人格的研究,并在《论人们的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采用书信体的方式进行了系统论述。

这是在近代西方第一次出现“美育”的概念,从此审美教育开始为社会所重视。

(二)国内美育研究我国真正开始对美育的研究其实起步较晚,但审美教育的思想是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的。

根据《尚书·尧典》中记载:“帝曰:‘燮,命女典乐,教胄子’”(舜帝命燮以音乐教育帝嫡长子),早在上古时期,美育的思想就已初见端倪。

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历程

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历程

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历程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感官的抽象概念,是一种与道德和精神价值紧密相关的理念。

他们认为,个体审美经验的提升可以通过培养智慧和品德来实现,从而实现人类全面的发展。

在古罗马帝国的影响下,基督教的兴起带来了另一种关于美的理解。

基督教教义认为,美是神圣的,是上帝的恩赐,它超越了世俗的物质世界。

在中世纪的修道院教育中,美的概念与宗教信仰和信仰实践密切相关。

对于修道院学者来说,美是一种神圣的力量,通过艺术和音乐的形式传递,以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

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使得美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人文主义的兴起将人类个体的发展和人类中心主义置于核心地位。

艺术家和学者开始探索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并将其表达到艺术作品中。

在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的影响下,美育开始重视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启蒙运动时期,美育思想进一步发展。

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如康德主张,审美经验应该是一种理性的活动,个体的判断和评价应该基于普遍的美学原则。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技巧。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对美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认为,美是一种情感和感知的体验,个体的主观情感和感觉对于美的理解至关重要。

许多艺术家开始追求个性化和非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为美育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实践。

到了20世纪,新的美育思想逐渐兴起。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出现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

一些艺术家和美育家开始关注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和艺术表达方式,强调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多样性。

总体而言,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涵盖了古希腊哲学、基督教信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和现代艺术等不同时期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实践对于西方美育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

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

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摘要:一、王国维的美育观简介二、王国维美育观的理论基础三、王国维美育观的核心内容四、王国维美育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五、总结与启示正文:王国维(1877-1927)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他的美育观在我国美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王国维的美育观以西方美学和哲学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理论体系。

一、王国维的美育观简介王国维的美育观强调审美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认为美育是一种全面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人格的途径。

在他看来,美育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还关乎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振兴。

二、王国维美育观的理论基础王国维美育观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康德、席勒、尼采等西方美学家的思想。

他认同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观点,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应超越功利目的,追求纯粹的审美价值。

同时,王国维深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提倡通过艺术教育和审美体验,实现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王国维美育观的核心内容王国维美育观的核心内容包括: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的目标、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他认为,美育应旨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个体在心灵上达到和谐与自由。

此外,王国维强调美育应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倡导通过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实施美育。

四、王国维美育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在教育实践中,王国维的美育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艺术教育的普及,提倡全民参与艺术创作和欣赏;二是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使他们具备独立审美能力。

五、总结与启示王国维的美育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继续发扬王国维美育观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型美育模式,将美育融入教育各领域,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审美修养的人才贡献力量。

关于美育的历史

关于美育的历史

关于美育的历史一、古代美育思想的发展①西方古希腊罗马是西方美育的发源地。

最早提出系统的美育思想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快乐教育”的思想发源于古罗马贺拉斯的《诗艺》。

②中国孔子最早提出“比德"思想,主张运用“诗教”和“乐教"来培养“仁人君子”,“诗教”和“乐教”是中国古代美育的最初形态。

荀子把美育的功能看作是“美人”“美政”“美俗”。

老子和庄子把美育扩展到大自然的领域。

二、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发展①西方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促进了美育独立理论形态的发展。

18世纪末由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首先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建立了独立的研究理论。

主要的代表人物除了席勒还有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②中国梁启超首先提出“趣味教育”。

王国维则是第一个把美育概念引人中国并对美育的独特性质和独立地位做了进一步阐发的思想家。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指出要“以美育代宗教”,因为:第一,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第二,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第三,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

蔡元培还提出美育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个方面。

近代中国美育理论有:救国先救人。

救人先救心,数心须去欲,去欲靠美育。

但往往赋予美育思想更多的道德内容。

让美育承担过重的社会责任,过分夸大美育的社会功能。

③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艺术的情感性特点,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美育的内容学校美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形式教育、理想教育和艺术教育。

(1)形式教育形式教育包括形式美和美的形式两个方面。

①形式美形式美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的美,一方面来源于形、音色等自然属性与人的感觉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来源于音、形、色组合的规律性。

以事物的自然属性为基础产生的形式美是最广泛的一种美的形态,是美育的基础。

形式美包括生理、心理和文化三个层面,可以提高人们美化生活的能力。

中西方关于美育的比较

中西方关于美育的比较
20
直接经验事件,不走符号的弯路
• 符号一般被认为是代替事物本身或当前的事物。 在这里‘事物’一方面是指意思(meaning),另 一方面是指所指的东西(referent)。符号表示缺 席的在场,它代替事物而在场。假如我们不能 直接把握或出示事物‘当前的或当前存在的’, 假如当前的事物是缺席的,我们就给出一个名 称,我们就借助于符号,就走符号的弯路。我 们接收或发出符号,我们给予符号。这样,符 号就是被推迟的在场。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的 符号,也不论是钱币的还是政治上选出的代表, 符号的流通推迟我们与事物的见面、占有、消 耗、竭尽、触摸、看见和对于它有某种当前直 觉的时间。 21
11
审美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科林 伍德
• 艺术是情感表现,通过表现让某种压抑的情感 得到认识或表达,从而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情 感。 • 当说起某人要表现情感时,所说的话无非是这 个意思:首先,他意识到有某种情感,但是却 没有意识到这种情感是什么;他所意识到的一 切是一种烦躁不安或兴奋激动,他感到它在内 心进行着,但是对于它的性质一无所知,处于 这种状态的时候,关于他的情感他只能说: ‘我感到……我不知道我感到的是什么。’
7
审美教育作为情感教育:蔡元 培
•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崇高 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 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 别之见能参入其中。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 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 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美则不然。即如北京 左近损于我也。隔千里兮共明月,我与人均 不得而私之。中央公园之花石,农事实验场之 水木,人人得而赏之。埃及之金字塔,希腊之 神祠,罗马之剧场,瞻望赏叹者若干人,且历 若干年,而价值如故。……美之普遍性可知矣。

中西古代美育思想总体特征比较与分析

中西古代美育思想总体特征比较与分析

中西古代美育思想总体特征比较与分析对中西古代美育思想作整体比较,我们会发现在美育中重视艺术的熏陶作用,重视情感育人的陶冶作用和注重美善相乐的理念是中西古代美育思想的共有之义,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显示着中华文明的特有民族色彩,且中西美育思想在对善的取舍标尺上也不尽一致。

标签: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美与善;礼乐文明众所周知,美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理论,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而且是以1795年德国哲学家、诗人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的出版和“美育”概念的提出为标志的。

我国则是在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引进西学、介绍美学理论和推动美育实践的条件下,才逐渐形成自己的美育学科。

不过,美育的思想和实践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古已有之。

西方美育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

在我国,据文献记载,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就有“乐教”之事。

最晚,在夏商周三代已经实施了礼乐教化,这是比较可信的事实。

因为孔子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在距今二千五百年前,中西古代美育思想,虽然产生在彼此隔绝、迥然不同的地域条件之下,但是我们会发现它们还是有不少共同之处,当然也有各自的一些特性。

对中西古代美育思想的总体特征作比较和分析,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一定会有所启发的。

先说同。

重视艺术对人的熏陶、教育作用,是中西古代美育思想的第一个共同之处。

从孔子育人所提出的“三步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来看,孔子是把艺术(这里主要指诗歌、音乐和舞蹈)当成修身成人的重要途径,育人的起始性环节和使人走向完善的标志性阶段。

诗歌为什么被孔子当作育人的重要手段?因为诗既是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的艺术作品,又可能是意义广泛的社会文献,所以诗可以用来砥砺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性情。

“成于乐”是孔子育人的第三阶段,也是最高阶段。

“乐”既指音乐,也可指艺术及其他感性审美活动的满足状态。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修身养性、完善人格的最高境界还得靠“乐”来完成。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一)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美育,是蔡元培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美学思想的深刻的现实意义,也集中体现在他的美育实践上。

他的美育思想吸收了近代西方的美育学说,也继承了祖国教育史上的美育传统经验,又进行了广泛的美育实践,他的美育思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①“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提出,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

辛亥革命失败后,教育界有一股“尊孔读经”、鼓吹“一切归功与宗教观,遂欲以基督教导国人”的迷信宗教的思想浪潮。

对此,蔡元培于一九一七年四月八日在北京神州学会上演说,首次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

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说》(1917年)、《美育》、《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对“以美育代宗教说”从心理学与教育学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在心理学方面,蔡元培指出:“自兄弟观之,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之作用而构成。

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为三种:一曰智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

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

”蔡元培又分别予以说明,他认为原始初民将“生自何来?死将何往?创造之者何人?管理之者何求?”等问题视为“一种不可思议之事”,在这种情况下,有宗教家勉强解答之,并认为这是知识附丽于宗教。

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宗教缺乏科学依据的解答满足了人们对于许多事物的好奇,由此蔡元培认为宗教有智育的元素在里面。

但是之后蔡元培对于宗教在近代的智育功能进行了否定:“迨后社会文化,日渐进步,科学发达,学者遂举古人所谓不可思议者,皆一一解释之以科学。

”蔡元培还举了很多例证,如“日星之现象,地球之缘起,动物之分布,人种之差别,皆得以时理化、博物、人种、古物诸科证明之。

”“此知识作用离宗教而独立之证也。

”蔡元培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可以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了,所以不需要用宗教的臆测来进行智育了。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无论何等宗教,无不有扩张己教攻击异教之条件”,宗教具有的保守性和排他性,对智育是有害的。

宗教附丽于意志方面,蔡元培这样认为,“且吾人生而有生存之欲望,由此欲望而发生一种利己之心。

浅谈席勒《美育书简》中的美育思想

浅谈席勒《美育书简》中的美育思想

浅谈席勒《美育书简》中的美育思想作者:李睿聪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9期摘要:1795年,德国美学家席勒发表了《美育书简》,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了“美育”的概念,《美育书简》被人们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在整个西方的美学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美育书简》;席勒;游戏;自由《美育书简》,也称作《审美教育书简》,是美学理论家席勒最重要的美学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他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标志着审美现代性的创生,他也凭借《美育书简》在美学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把抽象的人性当做理论基础,从康德的唯心主义美学的基本原则出发,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人本主义美育思想,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提出恢复感性的合法性,提出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来改变人性分裂,获得精神上的解放,重新塑造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完美人格,从而使人由审美的自由王国进入政治的“自由王国”。

他认为审美教育是改造社会、带给人们真正自由的唯一途径,“应该把美的问题放在自由的问题之前”。

即使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观点,也依然能从中获得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席勒美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1793年到1795年,席勒将自己的美学思想以27封信的形式报告给曾经在自己贫病交加的时候资助过自己的丹麦王子奥古斯腾堡公爵,后来这些信件被公开发表在《季节女神》杂志上,形成了后来的《美育书简》。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席勒提出关于对欧洲政局的转变、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及由于革命所引起的一些问题的看法。

《美育书简》是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哲学沉思的产物。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席勒的美育思想是以人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使人具备了完整的性格,才能实现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自由,而当时社会的人,却处在野蛮和颓废的两极,相比于原始的希腊人,近代人是片面的、畸形的和精神空虚的。

席勒认为,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政治自由的问题,通向自由之路不应该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应当是审美教育,首先让人获得完整的人性,把自然地人变成道德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出的音乐净化灵魂的主张,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

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派从美是数的比率和谐的美学观念和灵魂不死的宗教理念出发,认为音乐是一种和谐,人的灵魂也是一种和谐,因此可以“凭借医学实现肉体的净化,凭借音乐实现灵魂净化”,并要求其门徒在晚上和早晨听取所规定的音乐,以驱除灵魂在白天受到骚扰和在梦中受到麻痹。

为此,可以认为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凭借节奏和旋律确立音乐教育的人”。

“净化”在毕达哥拉斯那里,既是心灵性的,又是道德性的,净化的目的也包含着建构一种道德的心灵——“美德”。

尽管毕达哥拉斯由于把道德还原为数,以不正确的方式来讲道德,不能建立起真正的道德理论,但毕竟是“第一个试图讲道德”并与美结合起来。

他提出了“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内蕴美育的雅典教育实践为美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教育有两种类型,斯巴达教育以严格、野蛮而著称于西方教育史,它崇尚武功,重视军事教育,但也重视音乐教育,并以音乐来鼓舞士气,培养士兵的组织纪律性。

与斯巴达相反,雅典崇尚文治,这与它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有关,它不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成为具有多种才能和文化修养,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

因此,雅典教育强调体、智、美、德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多彩的、个性自由的教育。

在此基础上,古希腊许多思想家作了初步的理论概括。

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制度应包括身体的教育和心灵的教育(艺术教育)两个方面。

他讲道,在进行发展智慧的教育之前,先“要用音乐教育心灵,用体育教育身体”,并把两种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改善人的心灵。

他分析了人们从形体美开始,经历心灵美、行为美、制度美和知识美,最后观照自身达到理念世界的历程。

他注意到自然美和艺术美能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美的习惯。

古希腊的另一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包括阅读与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并把和谐教育的重点放在审美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方面。

他提出美育“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了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挥了毕达哥拉斯的“美德”思想,柏拉图提出“公正(正义)、理性(智慧)、勇敢(意志)和节制”是希腊四美德。

他和亚里士多德都把公正看作是一切德行的总体,亚里士多德还说,“美是一种善”,从而把美和善、美育和德育统一起来。

系统提出要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并把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加以研究的是18世纪德国的美学家席勒。

1793至1794年间,席勒为了报答丹麦王子奥古斯丁堡的克里斯谦公爵对他的生活资助,先后写出了27封关于人的美感教育的书简,后结集为《美育书简》,成为西方“第一部美育宣言书”。

①书中首先明确使用了“美育”概念,并对美育的含义、内容、性质、任务及其社会意义作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席勒的美育理论是以康德的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康德把人类的精神活动分为“知、情、意” 三个方面,并认为审美判断(情)是沟通认识(知)和道德(桥梁)。

②《美育书简》探讨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性分裂走向人性完整和自由的问题,如何由人性的完整去改革国家,取得政治自由的问题。

席勒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不是靠社会政治经济革命,而是靠审美教育,去实现人格的完善,人性的自由。

他提出:“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把审美教育看成人取得自由、社会得以进步的惟一路径。

用美育取代变革社会,在阶级社会中显然是一种空想。

然而,席勒强调美育的巨大作用,使“感性的人”培养起理性,“理性的人”培养起情感,引导人们从自然状态迈向道德状态,培养起完善的人格和优美的心灵,从而获得人的自由和社会进步,这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席勒的审美教育学说把审美教育同社会改造、改革联系起来,扩大了审美教育研究的领域;又从人性自由完整的高度去探讨审美教育的实质和功能,深化了审美教育的理论,这是席勒对审美教育学的巨大贡献。

二、中国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在中国,美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社会。

周公制礼作乐是继承夏、商两代的统治经验,对礼乐教化制度加以系统、完善。

按《周礼》规定,学校必须“ 以乐德教国子”,即在礼仪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忠、和、敬、有常、孝、悌等美德;“以乐语教国子”,即在诗辞方面教育学生学习和运用诗辞的能力,掌握诗的美刺作用,培养辞令;“ 以乐舞教国子”,即在舞蹈表演方面表现古圣先王的丰功伟业,达到歌功颂德的目的。

周公的礼是仪式规范,乐是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

礼乐相济,既是社会制度,又是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方式,以此来教育奴隶主贵族。

比较系统的审美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先秦诸子,儒道两派的审美教育思想是对峙的儒家培养个体内在文化心理结构,以适应社会外在礼仪制度,以仁为核心的教育其最高目标是培养“志士仁人”,其实质是一种奴隶制的伦理教育。

但是它也包括审美教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主张仁学教育并非摒弃情感而一味强调道德,他始终强调诗教、乐教。

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认为“诗”和“乐”是君子修身成人的重要途径,“诗”可以给人精神力量,使情感得以熏陶;“礼”可以使人立足于社会,本质得以锤炼;而“乐”则是情感与本质的完善统一,因此是造就一个完美的人的最终环节。

与此同时,孔子又始终把这种美感享受放在“仁”、“礼”教之下,强调有节制的适度的美感享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依附于仁学教育的审美教育,不是禁欲,也不是情感的放纵,而是用“仁” 、“礼” 规范引导,有节制地满足情欲。

孔子的仁学审美教育观,在孟子那得到发扬光大,且更趋向内在人性的塑造,达到完善人格的建立。

在孟子的人格教育中,也包含审美教育与培养,但没有孔子仁学教育突出。

荀子从另一方面扩展了孔子仁学的审美教育观,重在外在规范的“礼” 教育,荀子虽主张人性恶论,但出于外在礼仪的要求,却十分重视审美教育。

他认为人性不能自美,人格美的建立主要通过塑造、教育而实现。

进行这种审美教育的手段,就是《诗》、《书》、《礼》、《乐》、《春秋》这些儒家经典,特别是《乐》,具有“化性起伪”的审美教育作用。

他认为文艺具有巨大的感人力量,可以“大齐天下”、“美政”、“美人”、“美俗”,起着安定社会、辅助政治、培养人才、移风易俗的作用。

当然儒家是借礼乐来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但是他们对美育的多种功能的探讨还是十分深刻的。

作为道家学派创始人的老子是根本否定任何功利,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原则,即“道”取代之,其实也包含着深刻的美学问题。

老子不要求人们刻意追求美,而是顺其自然到达美的境界,所以老子并不像儒家学派那样大讲审美和艺术教育的作用,而是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

老子虽不说审美教育,而他的继承者庄子却十分重视个人的审美教养。

庄子根据老子“无为” 的思想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的美学命题。

美是超功利的,在于自然无为,既无目的而又有目的,既合目的而又合规律。

在庄子看来,得到了自然无为的“道”,也就得到“至美”。

而达到这种审美境界不是依靠审美教育,而是凭借个人的审美修养。

儒家强调功利的审美教育,道家主张超功利的审美修养,各有片面性,又可以互补。

这两学派的审美教育思想,对汉代以后封建制度的审美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特别五四运动前后,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在引进西方美学思想的过程中,也先后提出了关于美育的主张。

梁启超是介绍、引进西方美学并把它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的最初尝试者之一。

他不但重视美学,而且关注教育,第一次提出“趣味教育”,即审美教育。

趣味教育实质是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最佳手段就是艺术。

梁启超把审美教育作为趣味教育、情感教育来理解,已接受审美教育的实质。

他在近代中国审美教育上的启蒙性的贡献,是不应低估的。

在梁启超启蒙思想影响下,王国维在中国审美教育思想史上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使审美教育理论研究深入了一步。

王国维指出,当时社会风气败坏,一些人追名逐利,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丧失信心和希望,实乃缺乏一种健康的精神生活和动力,因而他想从西方思想中寻求解决的办法。

他在美学和教育学的双重研究中,发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在修明政治和大兴教育以养成道德和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情感的培养。

王国维在1906 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完全之人物” ,所谓“完全之人物”,是指在“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两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的人。

他把教育分为体育和心育两大部分,而在心育中,又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

他既看到了德育和智育都需要以美育作为手段,又看到了美育还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和目的,并明确地提出了要把美育列入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之中。

王国维的审美教育思想,提高了审美教育的地位,分析了它的独特和不可代替的功能,指出了它与德育、智育的区别和联系,这是他对中国审美理论的贡献。

蔡元培作为教育家和美学家,继王国维之后,提出审美教育理论,其见解的深刻性以及实践性,都远在王国维之上。

审美教育,蔡元培称之为美感教育,又称之为情感陶养,是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

蔡元培强调美学理论的落实和应用,十分接近现代审美教育,这是他超出前人的地方。

他认为在全部教育中,美育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渗透到其他三育之中。

他还针对当时尊孔读经、宗教迷信猖獗的情况,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王国维仍然把美育与宗教并列)。

他还纠正了把审美教育仅仅视为艺术(美术)教育的观点,并首次提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概念,指出了美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这都是前人所不及的。

他不仅在理论上对美育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而且还积极付之于实践。

他在任教育总长时,提出了“五育”并行的教育方针。

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哲学观念教育)、美感教育(美育)。

他亲身从事美育实践,为我国近代美育体系的建立和美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新文化运动伟大旗手的鲁迅,从宣传新文化运动和培养革命人才出发,特别重视美育。

鲁迅在教育部工作期间,积极支持蔡元培倡导美育,并亲自主持《星期美术讲座》,讲授《美术略论》。

他还撰写和翻译了很多美学著作,积极提倡艺术教育,创办艺术院校,举办艺术展览等,为我国美育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美育发展上,人们真正认识美育的性质,摆正美育的地位,还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

马克思、恩格斯为科学的美育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审察文艺审美现象,得出与席勒等人完全相反的结论:不是审美自由成为政治解放的前提,而是政治解放为审美自由开辟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