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美育发展史

合集下载

西方美学家或教育家提出的美育思想

西方美学家或教育家提出的美育思想

一、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出的音乐净化灵魂的主张,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

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派从美是数的比率和谐的美学观念和灵魂不死的宗教理念出发,认为音乐是一种和谐,人的灵魂也是一种和谐,因此可以“凭借医学实现肉体的净化,凭借音乐实现灵魂净化”,并要求其门徒在晚上和早晨听取所规定的音乐,以驱除灵魂在白天受到骚扰和在梦中受到麻痹。

为此,可以认为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凭借节奏和旋律确立音乐教育的人”。

“净化”在毕达哥拉斯那里,既是心灵性的,又是道德性的,净化的目的也包含着建构一种道德的心灵——“美德”。

尽管毕达哥拉斯由于把道德还原为数,以不正确的方式来讲道德,不能建立起真正的道德理论,但毕竟是“第一个试图讲道德”并与美结合起来。

他提出了“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内蕴美育的雅典教育实践为美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教育有两种类型,斯巴达教育以严格、野蛮而著称于西方教育史,它崇尚武功,重视军事教育,但也重视音乐教育,并以音乐来鼓舞士气,培养士兵的组织纪律性。

与斯巴达相反,雅典崇尚文治,这与它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有关,它不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成为具有多种才能和文化修养,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

因此,雅典教育强调体、智、美、德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多彩的、个性自由的教育。

在此基础上,古希腊许多思想家作了初步的理论概括。

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制度应包括身体的教育和心灵的教育(艺术教育)两个方面。

他讲道,在进行发展智慧的教育之前,先“要用音乐教育心灵,用体育教育身体”,并把两种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改善人的心灵。

他分析了人们从形体美开始,经历心灵美、行为美、制度美和知识美,最后观照自身达到理念世界的历程。

他注意到自然美和艺术美能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美的习惯。

古希腊的另一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包括阅读与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并把和谐教育的重点放在审美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方面。

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孔子: 文质彬彬 尽善尽美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 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 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 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 不能自已。
——王守仁
近代美学大师梁启超
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
王国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 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 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 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 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 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
梁启超、王国维与陈寅恪
选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东京作品展
近代美学大师:蔡元培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
(1)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2)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3)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限的。
பைடு நூலகம்
朱光潜先生美育著作
二、西方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美育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绅士风度——18世纪英国美术
庚斯博罗:《罗伯特·安德鲁夫妇》
卢梭及其《新爱洛伊丝》
近代美育思想家——席勒
魏玛雕像:歌德与席勒
席勒《美育书简》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 的时候,他也才完全是人。
现代美学大家:丰子恺
丰子恺漫画
现代美学大家:朱光潜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 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 ,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 西方美育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图 梁启超、王国维与陈寅恪 庚斯博罗:《罗伯特·安德鲁夫妇》 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 ,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一、中国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 第二节 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美育

美育

3、西方古代美育思想
缪斯是艺术美女神,古希腊重视人体美。 柏拉图主张通过艺术美(音乐)和自然美培养人 们热爱美和容美于心的好习惯。 亚里士多德:音乐的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作 用

4、西方近代美育思想

席勒主张用游戏活动(审美活动)克服由于感性 冲动和理性冲动分裂造成的人性创伤。“只 有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 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美 育是“培养我们感性的精神力量的整体尽可 能和谐”席勒上承康德下启马克思。
(二)美育的功能

人在审美活动有了自己的审美体验,形成新 的审美观,新的人际关系,并以此为契机, 最大限度的发展人的精神道德力量和创造力 量。
1、陶冶情性



审美欣赏是能够使人超脱,但不是逃避。 欣赏美的事物能让人感到安静、愉快,能洗净人身 上的世俗气而获得精神升华,积淀审美素质。 审美活动能使心灵得到荡涤和净化,从而培养出一 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美育是一种身心陶冶,是人性的自我品味和人格的 陶塑:一方面侧重于把感性的人塑造成理性的人; 另一方面侧重于将单向度机械枯燥的人塑造成完整 的和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一)美育的由来

1795年德国戏剧家诗人席勒发表了一部重要 的美学著作《美育书简》,在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 美育的性质、特征、作用等理论,被公认为 “一部审美教育的宣言书”。
1、中国古代美育思想




孔子诗教、乐教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 以艺为手段。 A、“兴于诗”:因为《诗经》是百科全书,知识 是美德的组成部分,所以要兴于诗;塑造生命活力 B、“立于礼”:就是要诗教乐教把人培养成符合 礼的要求的人,从而投身到国家的建设和治理中。 C、“成于乐”:通过集诗乐舞于一身的“乐”, 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培养高尚审美趣味和审美能 力。

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打印稿

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打印稿

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一、古希腊时期的美育思想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西方美学、美育发展史的光辉开端。

审美活动和艺术教育是古希腊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公元前12世纪到前8世纪在公元前12世纪到前8世纪,古希腊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这个时期的教育是以培养能征善战、品德高尚的英雄为宗旨的,美育主要是结合军事训练、庆典祭祀活动进行的,跳舞、唱歌、颂诗成为必不可少的活动。

比如斯巴达的教育是军事体育教育,是极权主义的,这使得其美育由3个特点:①艺术教育为军事训练服务;②重视荷马史诗与舞蹈;③重武轻文,忽视美育使得这种教育在和平时期走进了文明进步的反面。

2)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多数城邦都采取了奴隶主民主制。

这种社会背景下,古希腊人形成了一种进步的世界观。

它既重视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又强调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把培养身心和谐、既善且美的人作为美育的基本任务。

这种古代民主主义思想,决定了古希腊审美教育的性质和光辉成就。

雅典的教育史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古典民主主义的。

这决定了雅典的美育由3个特点:①“缪斯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②审美教育具有全民性;③美育与体育高度结合。

3)毕达哥拉斯派的美育思想在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出的音乐的教育作用是净化灵魂的主张,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

他们提出了“美在和谐”说,内蕴美育的雅典教育实践为美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赫拉克利特的美育思想他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引入审美领域,他认为要向真正有智慧的人学习,有利于扩大人的审美视野,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在西方美育史上有独特的贡献。

5)德谟克利特的美育思想他认为劳动和教育对提高和发展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他认为人对美和艺术欣赏的能力,既要有一定的先天禀赋,更重要的还要靠劳动和教育。

6)智者学派的美育思想智者学派从服务人生、社会的主张出发,把美育与记忆训练结合起来,并作了有意义的探索。

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历程

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历程

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历程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感官的抽象概念,是一种与道德和精神价值紧密相关的理念。

他们认为,个体审美经验的提升可以通过培养智慧和品德来实现,从而实现人类全面的发展。

在古罗马帝国的影响下,基督教的兴起带来了另一种关于美的理解。

基督教教义认为,美是神圣的,是上帝的恩赐,它超越了世俗的物质世界。

在中世纪的修道院教育中,美的概念与宗教信仰和信仰实践密切相关。

对于修道院学者来说,美是一种神圣的力量,通过艺术和音乐的形式传递,以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

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使得美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人文主义的兴起将人类个体的发展和人类中心主义置于核心地位。

艺术家和学者开始探索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并将其表达到艺术作品中。

在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的影响下,美育开始重视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启蒙运动时期,美育思想进一步发展。

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如康德主张,审美经验应该是一种理性的活动,个体的判断和评价应该基于普遍的美学原则。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技巧。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对美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认为,美是一种情感和感知的体验,个体的主观情感和感觉对于美的理解至关重要。

许多艺术家开始追求个性化和非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为美育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实践。

到了20世纪,新的美育思想逐渐兴起。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出现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

一些艺术家和美育家开始关注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和艺术表达方式,强调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多样性。

总体而言,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涵盖了古希腊哲学、基督教信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和现代艺术等不同时期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实践对于西方美育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美育的发展历程

美育的发展历程

美育的发展历程美育是研究社会如何推动和参与美的产生,及其在心灵和实践中的影响的学科。

它也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改变涉及物质和情感的动态的教育理念。

一般来说,美育被认为是一个多维度,多学科的过程,从可持续发展到艺术,都有所参与。

美育始于古希腊和罗马,不同诸侯国家学习着彼此珍视的美德,追求各种艺术形式,将它们用于礼仪教育和公共宣传。

随着文艺复兴兴起,艺术和美育发展出多种做法,在欧洲各国发展出独特的教育理念和理论。

举个例子,巴洛克时期的德国把教育和艺术联系起来,形成了教学的新方式“美化”或“艺术化”教育原则,引导和关注学生的审美发展。

20 世纪美育在西方国家开始大量发展。

先是美国哲学家约翰•肯尼迪发表著作《美育理论》,继而大量学者研究出多种美育思想。

比如,像弗兰克•费雪,他用功课介绍了辅导,运动,肢体和审美活动,以及健谈术等在孩子身上发挥作用,它们进一步激发了人类发明美学理论。

后来,英国国家教育机构积极探索如何以艺术和美育作为子学科改变教育模式。

英国教育厅的《萨默塞特宣言》在研究和理解美育的原则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于1992.1.7发表,宣布让艺术,文学,音乐,历史,宗教及文化改变了学校日常教学规定。

但是,教育机构遇到了一些实践问题,比如因精神和实物资源匮乏仍然存在着挑战。

美育的理论和政策的发展也在不同国家和文化地区出现了不同的特点,在特定文化和宗教背景下,美育可以作为本土文化的载体,以寻求文化多样性的支持。

此外,受新媒体技术的影响,美育的视野逐渐拓宽,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增加美学教育者和社会个体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已成为国际社会值得关注的话题,而网络艺术教育已经被视为美育及艺术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手段。

这也对现有的美育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以满足社会和个体生活中更多变化的需要,美育也充满了无穷的希望和活力。

因此,美育意义重大,可以通过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活动,使人们更有效地领悟和理解美的含义,从而发展出更多艺术和文学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对于艺术的文化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女性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创造潜能,以期追求社会美的完美境界。

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罗马文明时期。

在希腊文明中,美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庄严而稳定的理念,可以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善良和智慧。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美育教育开始与教育体系结合。

城市贵族开始为自己的孩子聘请名师来进行音乐、绘画和文学方面的教育。

这些贵族把艺术视为一种豪华的标志,并认为培养艺术修养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和美学观念。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机会来推动美育教育的发展。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通过教育和文化的普及,人们可以摆脱愚昧和偏见,进一步提高人类文明水平。

因此,他们强调艺术和美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培养人类智力和感情的重要途径。

到了19世纪,美育教育得到了更多机构和组织的关注。

英国和德国的大学开始设立美术和音乐学院,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学习艺术和音乐。

同时,一些社会团体和慈善机构也开始资助各种艺术活动和项目,以促进美育教育的普及。

20世纪初,美育教育的概念逐渐扩大,将不仅限于艺术领域,还包括了诗歌、舞蹈和戏剧等表演艺术。

此时的美育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得学生在艺术领域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美育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美育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制定了相关课程和教学指导方针。

此外,一些学校和组织也开始开设各种美育项目,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才华。

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了社会对美育教育的认可和重视程度的提高。

美育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

因此,美育教育的发展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概述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

概述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

概述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础是在先秦时期奠定的,而孔子的美育思想又是构成这一时期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末年,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重视艺术美的感化(乐、诗、艺),倡导自然美的陶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强调社会美的教化(礼、德、仁)。

孔子的美育思想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发展。

在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儒家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德教”。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和大丈夫,通过教育,使人“察于人伦,由仁义行”,成为一个道德君子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从“保民而王”的立场出发,主张德育应该为建设理想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目标服务,要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把伦理和审美合而为一,从道德情感中体验美的境界,这就是孟子所倡导的“乐教”。

他还强调通过诗歌的教化作用来使人民受到教育和感化,被后人称之为“诗教”。

在中国美育史上形成了两个美学流派,一个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乐”为手段,以服务于社会为目的的美育思想体系;另一个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建立了以“自然”为核心,以“反观内省”为手段,以颐养生命为目的的美育思想体系。

体验、审美超越、境界生成是道家美育思想的三大支柱,也是它能够参与到中国当代美育建构中来的活性因子。

与儒家相比,道家美学缺乏执着于现实的积极入世的精神,而道家对审美与艺术创作特征的深刻理解,又弥补了儒家在这方面认识不足,并且它的超功利的思想和敢于大胆揭穿假面的批判精神,是动摇和冲破正统礼法束缚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所以说,儒道两家美学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

然而战国时期墨子则否定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价值,反对进行审美与艺术的活动(音乐),即所谓的“非乐”思想。

与之类似的还有韩非子的“反美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的美育发展史
西方美育的产生比中国早,发展也相对于中国成熟许多。

与中国商周时期“以乐德教国子”相似,西方也注重音乐方面的教育。

除此之外,美术教育也是教育的重心。

西方美育从最早的笼统而又模糊的思想,走到后来有明确的“美育”的概念出现,到现在被赋予新的思想与社会意义,最终成为教育的重点。

西方美育思想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由于希腊城邦国家经济繁荣,人们便有足够的闲暇时间进行哲学的思考,从对哲学的思考又上升到文艺和教育等领域。

美育,在当时称为缪斯教育,是以希腊神话中司文艺、美术、音乐和诗歌的女神命名的。

古希腊雕塑、绘画和建筑艺术的兴盛繁荣与这种教育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一般学校并不将美术教育作为培养专才的教育。

儿童在7至14岁时就可进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

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为阅读、书法、算术和图画。

因此,在西方,美育的倡导始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先哲。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在和谐”说,苏格拉底的“美在效用”说,柏拉图的“美在理念”说,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美在整一”说中,均蕴藏着美育的思考。

在智者派创办的学校中,就是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自己的教育目的。

他们认为,音乐教师不仅要教儿童学会唱歌、识谱,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使儿童们养成自制和摒除一切不良习惯。

他们教学生弹琴奏乐、诵诗谱曲,都是为了陶冶孩子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爱美的心灵,从而使他们的性格温顺柔和,养成好的习惯,能做到言行一致。

古代社会的教育总是把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强调道德教化和艺术陶冶情感的作用。

最早的美育主张,可以说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音乐净化灵魂的主张。

毕达哥拉斯派从和谐的美学观念和灵魂不死的宗教理念出发,认为音乐是一种和谐,人的灵魂也是一种和谐,因此可以“凭借医学实现肉体的净化,凭借音乐实现灵魂净化”,并要求其门徒在晚上和早晨听取所规定的音乐,以驱除灵魂在白天受到骚扰和在梦中受到麻痹。

为此,可以认为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凭借节奏和旋律确立音乐教育的人”。

“他提出了“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内蕴美育的雅典教育实践为美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应该算是美育的开始了。

另一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将艺术教育视为“可以改变人”的重要手段,并主张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既要看重其天份,更要强调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这样不仅使儿童掌握了技巧,而且更培养了他们的思想品质。

他的这个思想,也有了美育方面的笼统概念。

但是,最先明确倡导美育的要算是柏拉图了,这也是美育发展重要的一步。

柏拉图十分重视美感教育,他在毕达哥拉斯以及其他人的基础上作了初步的理论概括。

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教育制度应包括身体的教育和心灵的教育(艺术教育)两个方面。

他讲道,在进行发展智慧的教育之前,先“要用音乐教育心灵,用体育教育身体”,并把两种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改善人的心灵。

他分析了人们从形体美开始,经历心灵美、行为美、制度美和知识美,最后观照自身达到理念世界的历程。

他注意到自然美和艺术美能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美的习惯。

西方近代美育思想伴随着德国古典美学发展到高峰。

西方近代社会在各个方面都有迅速的发展,美学,美育也不例外,这突出表现在出现了重视美育的大教
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席勒、赫尔巴特、第斯多惠等,并且对美育的本质特征有了科学的认识,美育的范围较之古代也大大地扩大了。

夸美纽斯的美育观念已经很明显、强烈了。

在夸美纽斯的著作中虽然还没有使用美育这一术语,甚至也见不到专门从理论上来论述美育的性质和作用的篇章。

然而,美育却在夸美纽斯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夸美纽斯不仅较早地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把美育思想渗透和融合在教育学的每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在他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更是经常强调美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强调运用美育手段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他站在教育是“艺术中的艺术”这样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美感教育的社会功能,将其列入到总的教育体系之中,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大大丰富了美育的内容。

真正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并视美育是实现社会改革和获得人性自由的唯一途径的,却是近代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和剧作家席勒。

他提出要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并把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加以研究。

1793至1794年间,席勒为了报答丹麦王子奥古斯丁堡的克里斯谦公爵对他的生活资助,先后写出了27封关于人的美感教育的书简,后结集为《美育书简》,成为西方“第一部美育宣言书”。

席勒强调美育的巨大作用,使“感性的人”培养起理性,“理性的人”培养起情感,引导人们从自然状态迈向道德状态,培养起完善的人格和优美的心灵,从而获得人的自由和社会进步,这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席勒的审美教育学说把审美教育同社会改造、改革联系起来,扩大了审美教育研究的领域;又从人性自由完整的高度去探讨审美教育的实质和功能,深化了审美教育的理论,这是席勒对审美教育学的巨大贡献。

他的《美育书简》也在当时引起了非同凡响的轰动,以至于将人们的视线再一次引向美育。

美育发展在那个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之后,美育在西方逐渐成熟起来。

随着文明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

正如美国学者列维所说:“今天,美国的政治家们所关注的是国民个人收入、美国国际贸易平衡、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的失业率等事情。

看来,被他们忘在脑后的则是美国国民的个人艺术教育、美国教育系统的平衡、美国国民艺术生产的质量和国民文化读写能力的比率等问题。

”。

这也促使美育发展逐渐走向鼎盛。

美育也由传统美育向当代美育过度。

在美育的社会地位上,传统美育观念仅将其看成育人的手段之一,而当代却将美育提到关系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

在美育的社会作用上,传统美育仅仅消极地将其看成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途径之一,而当代却充分揭示了美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著名美学家马尔库塞认为:“艺术也将在物质改造和文化改造中成为一种生产力。


十月革命胜利后,历史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提上了日程。

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出发,美育在教育实践中受到空前的重视,其中以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美育思想影响最大。

马卡连柯主张美学应贯穿到人的生活和教育的一切方面中去,认为美好生活“就是和美学联系起来的那种生活”,美育就是联系美学并符合美的规律的教育。

他还特别强调美育应寓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之中,提倡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

美育不仅仅是开几课艺术课程,还应从保持美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保持整洁美好的仪表,培养文明的行为和习惯等方面全面实施。

在如今的西方,美育在内的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被提到最重要的地位之
一。

美国当代教育家加德纳认为,随着后工业时代(即信息时代)的到来,旧有的教育已不能适应需要,而应开发包括美育在的新的智能。

美育之所以引起中西方的共同重视而成为热点,绝不是偶然的,是有其深刻的经济与社会的原因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与时代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