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峰巅的西方近代美育思想
西方美学家或教育家提出的美育思想

一、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出的音乐净化灵魂的主张,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
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派从美是数的比率和谐的美学观念和灵魂不死的宗教理念出发,认为音乐是一种和谐,人的灵魂也是一种和谐,因此可以“凭借医学实现肉体的净化,凭借音乐实现灵魂净化”,并要求其门徒在晚上和早晨听取所规定的音乐,以驱除灵魂在白天受到骚扰和在梦中受到麻痹。
为此,可以认为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凭借节奏和旋律确立音乐教育的人”。
“净化”在毕达哥拉斯那里,既是心灵性的,又是道德性的,净化的目的也包含着建构一种道德的心灵——“美德”。
尽管毕达哥拉斯由于把道德还原为数,以不正确的方式来讲道德,不能建立起真正的道德理论,但毕竟是“第一个试图讲道德”并与美结合起来。
他提出了“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内蕴美育的雅典教育实践为美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教育有两种类型,斯巴达教育以严格、野蛮而著称于西方教育史,它崇尚武功,重视军事教育,但也重视音乐教育,并以音乐来鼓舞士气,培养士兵的组织纪律性。
与斯巴达相反,雅典崇尚文治,这与它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有关,它不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成为具有多种才能和文化修养,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
因此,雅典教育强调体、智、美、德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多彩的、个性自由的教育。
在此基础上,古希腊许多思想家作了初步的理论概括。
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制度应包括身体的教育和心灵的教育(艺术教育)两个方面。
他讲道,在进行发展智慧的教育之前,先“要用音乐教育心灵,用体育教育身体”,并把两种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改善人的心灵。
他分析了人们从形体美开始,经历心灵美、行为美、制度美和知识美,最后观照自身达到理念世界的历程。
他注意到自然美和艺术美能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美的习惯。
古希腊的另一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包括阅读与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并把和谐教育的重点放在审美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方面。
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孔子: 文质彬彬 尽善尽美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 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 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 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 不能自已。
——王守仁
近代美学大师梁启超
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
王国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 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 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 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 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 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
梁启超、王国维与陈寅恪
选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东京作品展
近代美学大师:蔡元培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
(1)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2)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3)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限的。
பைடு நூலகம்
朱光潜先生美育著作
二、西方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美育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绅士风度——18世纪英国美术
庚斯博罗:《罗伯特·安德鲁夫妇》
卢梭及其《新爱洛伊丝》
近代美育思想家——席勒
魏玛雕像:歌德与席勒
席勒《美育书简》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 的时候,他也才完全是人。
现代美学大家:丰子恺
丰子恺漫画
现代美学大家:朱光潜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 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 ,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 西方美育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图 梁启超、王国维与陈寅恪 庚斯博罗:《罗伯特·安德鲁夫妇》 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 ,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一、中国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 第二节 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打印稿

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一、古希腊时期的美育思想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西方美学、美育发展史的光辉开端。
审美活动和艺术教育是古希腊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公元前12世纪到前8世纪在公元前12世纪到前8世纪,古希腊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这个时期的教育是以培养能征善战、品德高尚的英雄为宗旨的,美育主要是结合军事训练、庆典祭祀活动进行的,跳舞、唱歌、颂诗成为必不可少的活动。
比如斯巴达的教育是军事体育教育,是极权主义的,这使得其美育由3个特点:①艺术教育为军事训练服务;②重视荷马史诗与舞蹈;③重武轻文,忽视美育使得这种教育在和平时期走进了文明进步的反面。
2)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多数城邦都采取了奴隶主民主制。
这种社会背景下,古希腊人形成了一种进步的世界观。
它既重视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又强调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把培养身心和谐、既善且美的人作为美育的基本任务。
这种古代民主主义思想,决定了古希腊审美教育的性质和光辉成就。
雅典的教育史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古典民主主义的。
这决定了雅典的美育由3个特点:①“缪斯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②审美教育具有全民性;③美育与体育高度结合。
3)毕达哥拉斯派的美育思想在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出的音乐的教育作用是净化灵魂的主张,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
他们提出了“美在和谐”说,内蕴美育的雅典教育实践为美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赫拉克利特的美育思想他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引入审美领域,他认为要向真正有智慧的人学习,有利于扩大人的审美视野,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在西方美育史上有独特的贡献。
5)德谟克利特的美育思想他认为劳动和教育对提高和发展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他认为人对美和艺术欣赏的能力,既要有一定的先天禀赋,更重要的还要靠劳动和教育。
6)智者学派的美育思想智者学派从服务人生、社会的主张出发,把美育与记忆训练结合起来,并作了有意义的探索。
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历程

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历程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感官的抽象概念,是一种与道德和精神价值紧密相关的理念。
他们认为,个体审美经验的提升可以通过培养智慧和品德来实现,从而实现人类全面的发展。
在古罗马帝国的影响下,基督教的兴起带来了另一种关于美的理解。
基督教教义认为,美是神圣的,是上帝的恩赐,它超越了世俗的物质世界。
在中世纪的修道院教育中,美的概念与宗教信仰和信仰实践密切相关。
对于修道院学者来说,美是一种神圣的力量,通过艺术和音乐的形式传递,以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
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使得美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人文主义的兴起将人类个体的发展和人类中心主义置于核心地位。
艺术家和学者开始探索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并将其表达到艺术作品中。
在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的影响下,美育开始重视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启蒙运动时期,美育思想进一步发展。
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如康德主张,审美经验应该是一种理性的活动,个体的判断和评价应该基于普遍的美学原则。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技巧。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对美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认为,美是一种情感和感知的体验,个体的主观情感和感觉对于美的理解至关重要。
许多艺术家开始追求个性化和非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为美育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实践。
到了20世纪,新的美育思想逐渐兴起。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出现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
一些艺术家和美育家开始关注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和艺术表达方式,强调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多样性。
总体而言,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涵盖了古希腊哲学、基督教信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和现代艺术等不同时期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实践对于西方美育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20世纪美国的主要美术教育思潮分析范文

202120世纪美国的主要美术教育思潮分析范文 20世纪以来,长期作为美国美术教育教学基本原理的是形式主义、儿童中心主义、以学科为基础的方法( DBAE) ,这三大美术教育思潮被称为美国美术教育理论的“基石( foundation) ”[1]6.对于我国美术教育界来说,有必要了解这些美术教育思潮,并看到其不足之处,为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形式主义美术教育思潮 伊冯娜·高德利尔厄斯和佩格·斯皮尔斯的研究表明,形式主义美术教育之哲学基础源于18 世纪康德的审美反映理论(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1]6.康德相信,“当无关乎任何个人、外在影响或背景来欣赏美术作品时,人们往往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determination) ”[2].在康德看来,“只有作品的‘形式’才是‘真实’和‘纯粹’的美的判断的对象”[3]184,在对美的事物欣赏时,人的主要目标都是它的形式。
从而艺术品成为独特的和不可重复的东西,它是为了人们的品尝和欣赏而存在,审美活动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的、个别的和不可重复的活动。
随后,阿瑟·韦斯利·道(Arthur Wesley Dow,1899)介绍了美术作品的要素和法则,从美术作品的共性中总结出形式主义的特点。
形式主义方法考虑线条、色彩、形、背景、空间、明度(美术的要素) ,注重这些要素的组织原则,如平衡、强调、比例、动态、节奏、重复、图案、对比、多样和统一(美术的法则) .至今,Dow 所描述的美术要素和法则仍旧被许多人认为是美术的视觉语言。
受康德和道(Dow)的影响,20 世纪早期,弗莱( Roger Fry,1920)和贝尔(Clive Bell,1881/1914)提出“有意味的形式( significant form) ”一说,为判断美术作品时使用形式主义语言提供了基础。
贝尔认为,存在一种由视觉艺术作品唤起的独特情感,并且每一种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建筑、陶瓷、雕刻、纺织品等等)都会唤起这种情感,即审美情感。
文艺复兴时期美育观及对音乐教育的现实启示

文艺复兴时期美育观及对音乐教育的现实启示文艺复兴时期是文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发展历史上经历最高潮的时期。
同时,文艺复兴时期对美育学也有它的重要意义。
在文艺复兴时期,无论是古代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加强了美育的理论研究,大大提升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里,我们主要就文艺复兴时期的美育观及其对音乐教育的现实启示进行一下讨论。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美育观1、古希腊美育思想古希腊有很多大家对美育的思想,他们认为美育是以图像、形式或语言来表现这一崇高概念,而这一概念又是通过自然界的各种景象来表达的。
古希腊人认为,创造是一种崇高的行为,它可以让人建立更直接的联系,以了解和探索这个世界。
2、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围绕“人文主义”而发展,他们提出“追求永恒的美”的理念,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和智慧的表现,只有通过人的心灵感受才能感知美的存在。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还形成了一套复杂的历史观和审美观,以及一种以实用性为核心的艺术观,全面提高了人们对美育的理解。
二、文艺复兴时期对音乐教育的现实启示1、强调音乐审美能力文艺复兴时期提出了“追求永恒的美”的理念,充分表达了音乐教育应当关注和发展的审美能力,强调学习者应当注重感受和体会音乐的美感。
同时,美育还可以为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从而有助于音乐学习者更好、更深入地掌握和学习各种音乐形式和艺术表演技巧。
2、提升音乐理论修养文艺复兴时期还为音乐理论修养提供了新的理论平台。
它给音乐学习带来了新的概念,从而对常规的音乐研究、分析和表演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要求。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思想的表达,从而使艺术家有了更为直接的艺术表现方法;新舞蹈形式的出现,也使得音乐创作者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表达他们的艺术本能,使艺术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文艺复兴时期对美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凭借其宽容的美学思想和复杂的历史观念,使音乐研究得到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从而使常规音乐研究、分析和表演有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西方近代美学

西方近代美学近代美学,是指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阶段。
它萌芽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形成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大陆,在三十年代左右达到其成熟时期,确立了自己的独特体系。
一般认为近代美学开端于法国,而真正的美学奠基人则是在德国。
以下就是我对近代美学的粗略概述。
海德格尔认为,美的本质不是感性的“形式”,而是心灵或者说理念的快感。
这种快感只能通过上帝和艺术家所共有的意向性体验到。
除了作为纯粹主体的审美意识之外,其他所有意识活动都只是一种工具性的意识活动。
审美意识虽然是理念的快感,但也具有工具性的意义。
这里的理念就是理性。
因此,理念不仅是形式,还是存在,而且存在在先于形式而存在。
当然,这并不是说感性的形式已经完全消失。
审美活动也不是超越了感性形式的精神活动,但理念更为重要。
审美对象之所以成为美,也不仅仅在于感官直观的整体性的和谐,而在于表现出的那些符合理念的诸因素。
总之,美的本质是理念的快感。
再次,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理性对感性事物的领悟,这是与形而上学区别开来的,但又是与它密切相关的。
黑格尔把审美看作是情感的自由表现,将情感的无功利性作为审美的基础。
黑格尔、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是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结合在一起的美学思想。
马克思把审美理解为社会意识形态。
他提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需要,把审美从作为社会心理现象转变为作为审美现象。
他认为,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都是集体无意识的产物,但是由于这些作品的情感力量的强大的冲击,才改变了这种集体无意识。
“人们的思维是否具有普遍性,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生存的物质条件的性质”。
文学艺术通过特殊的艺术媒介,使人获得个人的自由,使人的异化力量得到解放。
1、康德对道德与审美关系的看法,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最早表述了自己的思想:审美判断力与道德判断力“并非相互抵触,但在根本点上却不相同”。
2、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力以人的判断力为基础,但在审美判断力中包含着道德判断力。
3、康德对审美判断力的理解更具体,他提出审美判断力应包括三种形态:( 1)审美感受;( 2)审美判断;( 3)审美评价。
浅析近代美育思想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浅析近代美育思想对人格塑造的影响20世纪初期,西方美育思想逐渐兴起并传播至中国。
美育思想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和美学教育等多个方面。
它倡导通过艺术、文化和美学来塑造个体的人格,提高个体的整体素质。
对人格塑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审美素养,培养情感能力美育思想注重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使人们在观赏艺术品时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美感。
艺术作品通常都有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可以使个体更加敏锐地感知与处理情感,提高其情感能力。
审美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培养个体的表现能力,即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从而充实并展开了个体内在的世界。
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社会适应性通过美育思想对人格进行塑造,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同时增强其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能力。
在艺术教育中,学生往往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创作,这可以培养个体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能力。
此外,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个体也可以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启迪创新思维,拓展思维视野美育思想注重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来启迪创新思维,拓展个体的思维视野和思维能力。
艺术作品中复杂的结构和形式往往需要个体进行逻辑思考和想象力的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此外,通过学习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个体的创新思维也可以被进一步激发。
四、促进身心健康,增强自我肯定感美育思想还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以及增强自我肯定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艺术教育往往会涉及到个体的自我表达和情感宣泄,这种宣泄可以释放不良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
此外,艺术作品中美妙的色彩和形态也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我肯定感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美育思想对人格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它不仅可以提高审美素养和情感能力,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还可以启迪创新思维,促进身心健康,增强自我肯定感。
在当前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美育思想所提倡的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已成为缓解紧张情绪、提升个人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峰巅的西方近代美育思想走向峰巅的西方近代美育思想西方中世纪文化既是古希腊文化的继续,又是它的反动。
所谓“继续”,是因为基督教的理性精神同希腊的至善主义的理性精神有其相承的一面;所谓“反动”,是因为基督教的理性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精神,而希腊理性在其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
中世纪的神本精神漠视尘世生活,抑制人的个性,把人性“归到神的怀抱”,因此它阻碍了人性的发展,也抑制了美育思想的发展。
西方美育思想的真正发展,是在文艺复兴以后。
“人的觉醒”使人的问题真正成了西方文化关注的中心,特别是成了哲学研究和观察的中心。
其间,对人性“自由”的理性思辨和不同解说,已不是希腊文化精神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
这种思考经历了正——反——合的逻辑过程,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达到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高峰。
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正是伴随着“人学”的这种历史发展,同样也走向了自己的峰巅。
一、追求理性自律的美育走出中世纪的西方,在反对宗教神学,高扬人性的道路上,行走着两派相反相成的“自由”伴旅,一派把人性的“自由”看成是主体固有的、自我肯定的理性自律,以反对中世纪那种神赋的、自我否定的基督教理性他律;一派把人性的“自由”看成是与生俱来的、属人的感性自然,以反对中世纪那种神赋自由的虚构理念。
就二者对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立场而言,它们无疑都是进步的、革命的。
而就二者对人的本质的思考而言,它们却体现了截然有别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构建生命美的美育问题上,也显出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主张。
按照哲学史的习惯说法,我们可以把前者称之为理性主义的美育,把后者称之为感觉主义的美育;或者把它们分别称之为追求理性自律的美育和追求感性自然的美育。
追求理性自律的美育,主要体现在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霍布斯等哲学家的思想里。
严格说,这些哲学家很少或根本没有直接谈及美育问题,但这仅是一种外观表象。
如果我们站在现代性的高度,把美育看成是人的生命美的构建,那么,可以说,在他们所论及的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自由与必然等关系的学说中,恰恰包含着对美育的更加深刻的理解认识。
理性主义哲学,从其本来意义上讲,也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烛照的产物,因此,把“自由”看成是人性的本质,看成是一种完美的人性,实在是出之必然的事,如笛卡尔说:“我们的意志的自由是自明的”,“人之能借意志自由动作,乃是一种高度的完美性质。
”[1](P15、14)这种把自由人性看成是完美人性的思想,是理性主义哲学能够蕴含着美育思想的基本前提。
不过,对人性的自由,不同的理性主义哲学家说法不一。
培根认为,自由是对自然的支配,而“要支配自然就须服从自然”,即要认识和研究自然的“形式”或规律。
笛卡尔认为,人的自由首先要求有独立自主的理性能力。
斯宾诺莎认为,自由是人的本性对事物必然性的理性把握。
霍布斯认为自由就是没有阻碍的状况……他们的出发点有异,因而解释不尽相同,但是可以看出,自由来自理性,理性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才是那种具有所谓“高度的完美性质”的自由,却是他们的一致之思。
理性主义不仅对人性自由的认识是一致的,而且在如何实现人性自由问题上亦如出一辙。
他们普遍认为,实现人性自由的最有效途径是人的理性“自律”。
可以说,正是这种理性自律中包含着理性主义关于美德、幸福的人、自由的人等如何构建的美育思想。
理性主义强调和重视人的理性价值,但并不是一般地否定人的感性方面的事实。
如笛卡尔把作为主体的人分为完全不同的三个部分:肉体机器、情感(情欲)和理性(天赋观念和观念的抽象)。
其他理性主义者的认识亦大同小异。
在此前提下,他们普遍认为,在主体中存在着灵与肉、理性与感性的对立。
由于这种对立,亦即由于放纵的情欲或摆脱理性的肉体的存在,才使人坠落到仅为情欲自身的享乐之中,从而丧失自由,不能成为幸福的人。
笛卡尔说,最大的情欲能够最大地享受生活,但随之而来的是向痛苦的转化,陷入最大的痛苦。
总之,越是丧失理性而情欲越大,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说,情欲的道路是一种虚幻的、极其有害的`道路,情欲的放纵是人性自由、人生幸福、个人美德的阻碍。
要克服这种阻碍,使人性自由,唯有理性的“自律”。
笛卡尔讲道,正确地运用理性,哪怕是在极为悲伤和异常痛苦的情况下,也能感到满足。
斯宾诺莎甚至认为,理智控制的情感即理智的爱才是上帝对自由本身的爱,才是最高的爱。
于是他们用不同的语言,表述了自由来自理性自律的相同思想。
笛卡尔说,要像调整机器一样,让理性调整人的感情、行为。
斯宾诺莎认为,心灵的自由要靠理性扫除情感的“阻碍”。
至于培根,他讲过“知识就是力量”,可以说其中同样包含理性自律的内涵。
总之,“自由人,亦即纯依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2](P206)。
上述理性主义的思想于美育的意义在于,第一,他们提出了完美的、幸福的、或曰自由的人性不仅包括人的理性的构建,甚至理性居于这种人性构建的核心地位。
人自身的审美构建就是指向这种理想的自由人性,因此这种构建就绝非是一种纯然感性的经验行为。
第二,他们所说的理性通常是在个体与类(或文化)、个人与自然或社会的对立范畴中提出来的,因此作为实现自由人性的“理性自律”同样有着广延的内涵,诸如对自然的认识、对人类文明的把握、对类生命及社会的理解,都属于“调整”“情感”,“救治情欲”的理性。
当然这些“调整”不尽然属于美育,但构建生命美的美育离不开这种理性调整,或者理性融会于美育之中,或者以理性为构建生命美的内在依据,却是必然。
二、追求感性自然的美育文艺复兴运动,确切说是人文主义运动。
“人文”又译“人性”,它是针对中世纪宗教神性提出来的。
所谓“文艺复兴”,实质是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人本文化精神,反对神秘主义、禁欲主义的神本文化精神,提倡一种新的即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种人文精神的精髓便是对现世人生的重视,把个性自由、人生幸福,甚至感官快乐看成是人性的理想。
《十日谈》的作者薄卡丘说:“只有丧失人性的家伙”,才不懂得爱情,不懂得美。
宗教改革的著名领袖马丁·路德也说:“谁若不爱美酒、女人和诗,他就终生是个傻瓜。
”他们道出了这个时代的文化主题:自由或幸福的人性就在人的天性或感性自然之中。
这种“人的觉醒”,可以说是古代希腊“酒神精神”的觉醒,但又远比“酒神精神”来得深刻、动人。
它作为西方近代文化精神的一翼,终至在理性主义之后,于18世纪羽化为对人性自由的感觉主义哲学思考。
追求感性自然的美育便包含在这种思考之中,其主要体现者有洛克、爱尔维修、夏夫兹博里、卢梭等。
这些人是哲学家,有的同时也是美学家,因此他们较之理性主义者有着更多、更明确的美学意识。
感觉主义在认识论上认为,人的全部观念都依赖于“经验”,感觉经验是人获得一切知识或认识的惟一途径,因此感觉或经验比理性更重要。
这种认识,其实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被提了出来,如特勒肖就曾说到“思维不如感觉”[3](P82)。
在本体论上,他们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4](P6),这种“自由”不是超验的,而是现实的。
它既不是虚假的上帝赋予,也不是理性自律的结果,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人的自然天性之中。
休谟说:“人的行为最终目的绝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完全依赖于与人的智力毫无关系的人的情感和爱好。
”[5](P397)爱尔维修说:“人的自由,在于他能自由行使他的能力。
”[6](P221)这种自由观,走出了“理性的幽室”,推翻了关于人的虚假概念,找到了人性理想的一个新的着落点——人的感性自然。
对人的感性自然,他们的说法不尽相同。
他们或者把人的感性自然看成是感觉、情欲,如爱尔维修;或者把人的感性自然看成是人的自然天性,如夏夫兹博里、卢梭。
但其基本倾向是一致的,即感性自然不是先验的理性。
感觉主义美育思想值得重视的地方是,他们把充分自然的人视为自由的人,进而又把这种感性自由的人视之为是一种伟大的人、审美的人。
比如,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物质生物,而人的感觉能力就是感情,是具有目的本身意义的情欲,因此有感觉的主体才会有对美色的喜悦和爱欲,才会以其感觉享受生活的文明而快乐,而不产生商人的利益概念。
有人评价说,“在爱尔维修那里,一个有感觉的主体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审美概念。
”[7](P409)这应该说是个确切的事实。
同时,爱尔维修还认为,情欲是人的生命活力所在,他说:“在精神世界中,情欲具有运动在肉体世界中所具有的同样的作用。
运动创造、消灭、保全、复兴着一切,没有它一切都将是僵死的;情欲则复活着精神世界的一切。
”[8](P468)充满情欲的人是历史的伟大表现,他比常人看得远,能够看出平静的外表后的无形运动。
具有一般理智的人与那些为伟大的情欲所激励能够做出卓越成就的人是不同的。
因此,在爱尔维修看来,感觉能力才是人性自由的标准,有感觉的,充满创造情欲的人才是从理性中解放出来的自由人。
夏夫兹博里是从人的天性出发,但同样把他笔下的人,描绘成“具有审美感觉的人”[9](P419)。
这种主体人以其内在力量的高度和谐,以其“清晰的内感觉”,在对自然的秩序的审美掌握中,同时掌握人的天性。
在这里无须超验的中介,主体便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自由。
可以看出,感觉主义的自由人性比理性主义的自由人性有着更广阔的视野,显示了一种更富人性的人的解放的思想内涵。
追求感性自然的美育,其理想追求便是上述那种感性自由的人。
他们认为实现感性自由的途径方法,与理性主义恰成反对。
首先,他们认为达到感性自由不是靠君临于具体个人之上的先验理性,甚至不无偏颇地说:“没有比那些受过许多理性教育的孩子更傻的了”,而主张“以天性为师”,“天性的最初的冲动永远是正当的”,因此应该“成为天性创造的人”,(卢梭)这一思想体现在人的本体意义上,便是认为应当追求“跟随自然的事情而来的美”,反对违背人的自然天性的矫饰美。
体现在教育上,便是主张与人的天性自然相适应的直观感性教育,甚至像卢梭还提出了以“率性发展”为原则的消极教育。
其次,强调艺术在实现感性自由中的价值意义。
如夏夫兹博里认为,人的天性也属于自然,他同自然一样是有秩序的整体,同时,人作为艺术家是自然的摹仿者,艺术则是自然的典型化的镜子,具有未来的属性,既是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又是未来世纪的助产士。
他把天帝和大自然视为一体,认为这是“最高的艺术家”,而现实世界的艺术家是“第二创造者,宙斯之下的普罗米修斯”,当然也是“真正的大师和创造者”[10](P32),这就是说,在人与自然之中,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最根本的中介是感性的艺术。
第三,感觉主义者同样地看到并关注个体与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认为感性的自由需要在二者之间的和谐中实现,但是他们不像理性主义那样主张以类、社会或文化的理性来“克制”个人的情感,以达到和谐自由,而是认为应当张扬个性,拯救社会、改造文化,而不是抑制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