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抗日神剧
人民日报评“抗日神剧”:历史不容娱乐详解

抗日“神剧”背后的生存逻辑 [摘要]抗日“神剧”屡见不鲜,根子在于整个电视剧的制播生态。 在中国的文艺语境中,影视剧的创作、制作和播出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众所周知,我们 的所有播出平台与渠道都是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和规章制度所引导和限制的,尤其是电视台。所以, 当我们发现电视中赫然播出着在常识范畴内难以忍受或无法理解的诸多“雷剧”时,显而易见, 批评的板子不能只拍在创作者和制作单位上,尤其不少“雷剧”还隶属于抗日历史这个理应严肃 的题材类型下——制作单位和播出单位,到底谁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在中国电视剧的主流运营模式中,影视文化公司必须仰仗电视台,如果没有电视台购买,拍 出来的电视剧几乎等同于废品,不管多大的投资都将付之东流。所以,任何一家有经验的影视剧 制作发行公司,都会将揣摩电视台的好恶和品位视为头等大事。譬如业内会有不成文的默契,东 方卫视对都市时尚题材相对青睐,湖南卫视则重视青春偶像和家庭伦理,安徽卫视经常收时代传 奇剧,北京卫视对有文化底蕴的京味剧和接地气的百姓剧往往容易多看一眼——当然,这种默契 并不见得准确,只是一个大概方向,但这种方向往往对一个影视剧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能直接影响到在影视剧创作的最初筹备阶段。比较有实力的影视公司,往往会在立项阶段,就会 想尽办法邀请目标电视台的关键人物来帮自己的项目把关和指导。 一个成熟的电视剧制作人,对合作电视台的收片要求基本上是烂熟于心的,甚至不少制作人 原本就是电视台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熟悉了整个播出体系和拥有足够人脉关系后自己出来单 干。在筹备一部电视剧之前,他们心中已经把整个制播程序和关键节点都梳理得七七八八,不然 他们不会轻易开启一个项目。所以,我们的电视剧市场经常容易出现跟风的现象,刑侦剧火了, 一堆的刑侦剧就出来了;宫廷剧火了,很快就会出现大量宫廷剧;年代谍战戏吃香,不用想,马 上到处都是谍战戏——直到这些跟风剧集出现问题而“连累”到整个剧种被禁播或限制播出。说 到底,我们的影视剧制作单位在筹备和考量一个电视剧项目时,最重要的出发点根本不是创作本 身,而是最后的收片环节——这种生存逻辑放在抗日雷剧中也完全适用。 抗日雷剧在中国为什么会频频出现,而且还能愈演愈烈,不断刷新观众的忍受底线?简而言 之,因为电视台能播。甭管是“手撕鬼子”,还是“裤裆藏雷”,至少观众都是在电视里看到这 些桥段,对于制作单位而言,只要能上到目标电视台,这部电视剧在投资环节上就是成功的。至 于观众喜不喜欢、同不同意,那是另外一件事;至于这些桥段是不是符合历史、有没有尊重历史 与常识,那简直都是最不重要的事情。
抗日神剧,一个扭曲的艺术符号

抗日神剧,一个扭曲的艺术符号作者:***来源:《声屏世界》2013年第09期一颗手榴弹可以炸下侵略者的飞机,一把飞刀竟然可以灭敌重炮;穿皮衣、戴雷朋、骑哈雷,抗日英雄徒手撕烂日本兵,这是抗日剧还是抗日科幻剧?若侵略者可如此轻而易举地消灭,八年抗战怎么过来的?抗日剧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这是爱国还是愚民?2013年4月10日,央视《新闻1+1》节目播出《“抗日剧”可以这么拍?》,顿时将“抗日神剧”现象推向高潮,与之同时步入高潮的,还有铺天盖地的质疑与奚落。
抗日剧到底有多神国内荧屏,如同不同更迭的四季风。
近年来,先后兴起侦破剧热、婚恋(包括三角恋、出轨恋)剧热、宫廷剧热、红色经典剧热、神话剧热、谍战剧热、军旅剧热,其中抗日剧的热潮更是久盛不衰。
以2012年为例,有媒体调查发现,全国上星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多部,其中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部,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剧。
曾经推出过《闯关东》等优秀作品的知名编剧高满堂更是愤怒直言:“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
”网上亦曾流传着这么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一位刚在北京下飞机的外籍游客想看一下中国最著名的抗日景点,导游满口答应,然后直接将其一路带到了浙江横店影视基地。
横店,被网民们戏称为国内“有史以来”最大也是战果最丰的“抗日基地”。
有媒体曾测算横店一年的抗日“战绩”发现,即便按照不完全统计,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2012年使用群众演员共计30万,其中60%演过鬼子;全年48个剧组在“抗日”,一人最多一天死8次,一部30集电视剧至少拍摄四个月——这样一算,横店去年“消灭鬼子”接近10亿……实际上,八年抗战,到底消灭了多少“鬼子”呢?著名旅日作家萨苏经过调查发现这样几种数据:据日本战中统计计算,在中国大陆被击毙的日军共计44万余人。
原国民党军参谋总长何应钦在《八年抗战》中公布的数字为48万,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则采用建国后综合统计后的数字55万,而中国社科院的刘大年教授根据国民党军战地统计数字计算,日军在中国阵亡人数超过198万。
抗日剧何以成了全民笑柄

抗日剧何以成了全民笑柄?八年抗战,一场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与悲壮的反侵略战争,正在通过我们的电视荧屏,为压力山大的中国人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各种恶俗的笑料与段子,而且,似乎还将升级为全球笑话。
时下,吐槽抗日剧已成全民风尚。
一张“手撕鬼子”的照片在网上疯传,血光四溅如天女散花;一个26岁的“横漂”史中鹏突然成了网络红人,因为他以“越猥琐越好”的绝招扮演日本兵,一天在不同剧组成功地死了8次。
有好事者根据电视剧中我军消灭日军的比例,测算出横店一年能“杀死”七亿鬼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所以称其为“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一向严肃的《南方周末》最近也刊出了《抗日这门生意》的长篇报道,梳理抗日剧红火的来龙去脉;连海峡对岸的台胞也着了急,《旺报》2月26日发文批评:娱乐化的抗战剧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先烈们的大不敬。
“什么是中国电视剧的现状?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
”著名编剧高满堂如是说。
为什么战场那么多,八路那么忙,这首先与我们目前的电视剧管理方式大有关系。
记得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就把“题材决定论”列为文革遗毒加以批判,但在我们这里:不能拍的题材永远比能拍的要多得多。
比如说:反腐不能拍,文革不能拍,鬼片不能拍,警匪剧限制,古装剧限制;在战争剧领域,抗美援朝不能碰,对越反击不让碰;国共对打,拍多了也不利于统战,所以投资商和创作者的一致结论是:只有打鬼子最安全。
抗日剧真的就最安全吗?那也不一定。
这里边还有无数的明规则与潜规则:比如说不能表现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不能展示日本兵的军事素质,必须体现共产党领导抗日,等等。
否则,轻则折腾你,重则毙了你,数千万的投资就可能打了水漂,伤不起啊输不起。
我常常感慨的是:在管理者划定的如此狭窄而凶险的夹缝里,我们的创作者竟然还能编造出数以千计、花样翻新的抗战剧,其智商与想象力实在不能不令人叹服。
拍得多,架不住有人看。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观众也好这一口,因为“打鬼子过瘾”!新派抗日剧《永不磨灭的番号》和《抗日奇侠》等在多省市都勇夺收视冠军,赚得盆满钵满。
中纪委点名批评“抗战雷剧”

中纪委点名批评“抗战雷剧”作者:来源:《新传奇》2020年第47期近年来,一些抗战题材的电视剧质量参差不齐,其中脱离史实的内容饱受批评,被网友称为“抗战雷剧”。
这些作品暴露了怎样的创作误区?对于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创作者应该怎样书写呈现?“抗战雷剧”暴露创作误区:脱离史实,违背常理最近,一部名为《雷霆战将》的抗战题材电视剧播出后,因为“雷点”不断,引发舆论批评并被下架。
11月18日,中纪委网站就这部电视剧发表题为《抗战作品须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文章。
文章指出,在《雷霆战将》中,八路军的作战条件、穿着、妆容格外“精致”。
比如,大敌当前先来一口雪茄,因为“我的士兵看到我在抽雪茄,心就不会乱”;头发用发蜡涂得锃光瓦亮,冲锋杀敌时脸被战火熏黑,军装却没有一丝褶皱……若是偶像剧,如此配置或许可以理解。
当一部抗战剧以这样的面貌呈现时,观众顿生“时空错位”的感觉。
除了服装、妆容和道具方面的明显漏洞,该剧在剧情方面也受到质疑。
有观众在社交网站点评道:“八路军冲锋不找掩护,大家排成一排愣冲还不受伤,这合理吗?”近年来,一些抗战题材的电视剧质量参差不齐,其中脱离史实的内容饱受批评,被网友称为“抗战雷剧”。
这些抗战题材影视作品“脑洞大开”,或罔顾历史事实,或违背常理常识,或过度娱乐化,其情节之离奇夸张,令人啼笑皆非。
“有的抗战剧只是借用抗战的壳,实际内容与涉案剧、武侠剧、偶像剧并无本质区别。
”有关专家就此评价。
抗战作品不能背离历史真实,创作者应深入查证历史背景演员再靓丽,道具再华丽,作品一旦背离了历史真实、违背常理常识,就会失去灵魂根基。
据了解,《雷霆战将》是根据原著小说《亮剑》改编而成的电视剧。
以同一部小说为基础,15年前的电视剧《亮剑》叫好又叫座,李幼斌饰演的李云龙成为家喻户晓的荧屏形象。
“据我了解,小说作者和《亮剑》编剧对李云龙的人物原型,以及他们在抗战中的事迹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小说作者也就父辈当年如何参与抗战做了大量采访,真实表现了那一辈人在抗战中的英勇形象。
抗日神剧

7、手榴弹打飞机 !《永不磨灭的番号》中 向天上扔了一颗手榴弹,竟把一架日本飞机打 了下来。即便以飞机最低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 度来作假设,依靠投掷手榴弹来击中飞机仍属 天方夜谭。
8、包子雷!这是2012年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 剧《敌后便衣队传奇》,只看第一集,观众就 能体会到他们有多“传奇”。包子,咬一口, 随手一丢,竟然炸了!
9、逆天车技!第一幕中,主角将自行车骑出直升机的 效果,旱地拔葱式直接起飞,顺便搬动火车的道闸,同 时躲开了飞来的子弹;在另一幕中,主角以自行车为武 器轻松制敌;还有一幕是主角在自行车的帮助下逃过追 兵,并飞越铁轨,直接辗压日军的机械化部队。
抗日剧成了神剧有哪些影响
1、严重影响中国人的历史价值观与民 族认同感,甚至有一些国人会因厌而生 恨,反而助长了歪风邪气,赔了夫人又 折兵! 2、抗日神剧大多没有什么逻辑思维, 受众大多以文化水平不高的青、少年儿 童群体为主,这些人明辨是非能力较低 ,难免使他们产生代入感,使得他们认 为真实的历史就是这个样子。
为什么抗日剧成了神剧?
李博 TCJT080班
近年来抗日剧泛滥成灾,其中的 英雄都会神化,能徒手撕鬼子,又能 手榴弹炸中空中飞机,以一敌几十的 场面司空见惯。实话说,抗战剧脑残 场面太多,有的甚至让人忍无可忍。
1、手撕鬼子,不堪一击。电视上中国人杀日本 人和砍瓜切菜一样,以一敌百。就这样中国还 打了8年死了上千万人,那日本人得死多少啊。
3、这些抗日神剧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 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 血捍卫家国的先烈们的不敬。当前人浴 血奋战换来的胜利被描述成唾手可得, 恐怕后人就很难理解与反思为何这场战 争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 4、严重影响中国的此作 为否认历史的理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 走越远。 6、不利于传播健康营养的影视文化, 抗日神剧本质是充满糟粕腐朽元素的作 品,有损影视产业的阳光发展。
抗日神剧的影响分析

抗日神剧的影响分析据媒体公布的资料显示,2010年至今,中国主要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多部,其中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部;横店影视城群众演员共计30万,其中60%演过鬼子。
中国电视剧的繁荣发展自不必说,但现在遇到一个瓶颈问题,市场化后中国电视剧商业气息太浓,传递的正能量太少。
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应该是让人对战争有警惕,但是如果任由这样的抗日剧误导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真正的残酷的抗日战争历史就会被人淡化、遗忘。
抗日神剧这个名字的起源有些莫名其妙,讲的是一些本来是以抗日为题材的电视剧,却拥有武侠剧的开山裂石和科幻剧的匪夷所思,更兼有各种脱离人类认知的不科学因素,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堪称抗日神剧。
在抗日神剧里,观众看不到当年的战争氛围,体会不到战争的残酷,看不到战争造成的苦难。
看到了什么呢?小孩子戏耍日本兵,用弹弓打仗更像做游戏,还穿插各种奇怪狗血情节。
前辈们拿自己的生命与日本鬼子浴血奋战了八年,而导演把残酷的抗日战争拍成了农村娃娃打弹弓抗日,真是无语。
千万别让抗日神剧毁了真正的历史啊!现在举例如下。
1. “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
2.《抗日奇侠》了,其中各种匪夷所思,包括大鹏的大力可以生撕鬼子,宋无娇打的鬼子七窍流血的化骨绵掌,廖天生比子弹更犀利的绣花针等,在烘托抗日人士高大形象的同时,却大肆的篡改了历史,让观众大呼伤不起!3.《永不磨灭的番号》中孙成海营长竟用一枚手榴弹炸掉了敌人在空中盘旋的飞机,按照常理分析,即使按照飞机最低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来计算,手榴弹炸飞机也属天方夜谭,更何况孙营长在之前已经遭受飞机机枪的贯通伤,能站着已经是奇迹了。
4.《利剑行动》中的男主角单枪匹马赤身肉搏十好几个带着长枪的敌人,从枪林弹雨里毫发无损地穿过,依靠一次掷一把飞刀硬生生把成片的敌人撂倒了,无怪乎网友纷纷惊呼:飞刀功盖过007。
扒一扒抗日神剧的各种阴暗心理

扒一扒抗日神剧的各种阴暗心理有时我纳闷,抗日神剧的剧情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明白剧情不靠谱,丑化对手就是美化自己了吗?那我们和不尊重历史篡改教科书的日本韩国,有什么区别,这样大张旗鼓地不尊重历史,胡编乱造,糊弄国人,真是良心被狗吃了。
即便骂声一片,还有导演去拍,去神化。
因为影视剧审核严格,但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往往容易通过,国家也支持这个。
常看电视剧的人不过脑子,只要有得看就行,有颜值就行。
村里的大妈都知道抗日神剧没得看,每天打开电视,在电视剧时间都是抗战片,不看不行。
看来电视台和导演是站在一边的。
事实上那些导演和编剧,都是十分聪明、极度狡猾的人,这些人多少都读过点书,他们之所以敢不断地拍,原因其实有多个:1、因为曾经打不过人家,所以只好在影视剧里面丑化人家,求得心理安慰,这是一种弱者心态,是一种怨妇心理,是一种阿q式的无能,是一种深层次的自卑,这种人不敢直接面对敌人的强大与先进,也知道自己永远强不过人家,所以索性丑化敌人,闭上自己的眼睛,我管你多强大多先进,总之我不看、不知道、不学习,不超越。
2、导演和编剧们根本不敢在影视作品中哪怕稍微”美化”一下侵略者,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扣上一顶”历史虚无主义”的大帽子,然后把你的片子给枪毙了,通不过,这样的话,剧组的巨大投资就泡汤了,怎样确保投资安全呢?丑化鬼子,越是丑化鬼子,就越是政治正确,越是丑化鬼子,自己就越安全。
3、导演和编剧们都知道,在中国收看抗日神剧的观众,都是些唱《爱情买卖》、跳广场舞、穿西裤配运动鞋、头皮耳垢眼屎鼻毛外露、读《知音》和《故事会》的low人,这个人群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求真实,只求发泄。
你的文化产品必须要迎合这群人的口味,你才能挣到钱。
而且这个人群的数量是以亿为单位的,谁违背他们的口味,谁就是和钱作对。
导演编剧们聪明得很,挣钱远比功德重要,我不挣有人挣。
所以当这群观众从《爱情买卖》的mtv切换到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画面,他们当然条件反射地叫好,他们当然不会意识到:丑化自己的敌人,事实上就是丑化自己的先烈,因为我们有一百多万的抗日将士,死在这群窝囊废的日本鬼子手上,既然是死在窝囊废手上,那么当然更是窝囊废。
05-212【精品推荐】抗日“神剧”频现荧屏,是艺术创作还是消费历史(

【精品推荐】抗日“神剧”频现荧屏,是艺术创作还是消费历史?(一院汪益艳推荐,2015年6月25日)—1—推荐理由:现在我们的国产剧已经出现了许多的老梗,在这些老梗的背后体现着无新意,不断重复的情节。
近年来抗日剧打着民族情怀,却也是出现众多叫人诟病的东西,那么专家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让我们来看看。
披着民族感情的外衣用性和暴力挑逗观众,在历史的疮疤上纵情欢乐。
近年来,频现于荧屏的抗日“神剧”呈现出一番“奇观”: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单手掏心、石头打飞机……这究竟是艺术创作,还是消费历史和民族感情?盘点这些年来出现的抗日“神剧”,很黄很暴力很脑残成为关键词,道具舞美化妆表演之粗劣令其“雪上加霜”。
剧中的主角纷纷跳出生理学、物理学原理的束缚,种种表现犹如“跳大神”。
《抗日奇侠》中,铁掌杜大鹏一拳洞穿“鬼子”腹部;《箭在弦上》中,女运动员被奸污后瞬间射死数十日伪军;《一起打鬼子》更是惊现“裤裆中掏出一枚手榴弹”的离奇情节……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反映观众好恶的收视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作方向,多部带有“手撕鬼子”等夸张雷人情节的抗日剧持续热播,也促使更多拍摄者投入其中。
据统计,近年来抗日题材剧占到横店剧组的一半以上,一位职业“鬼子”演员吐槽,曾“一天内在不同剧组被打死8次”。
《箭在弦上》虽曾被质疑“弓箭如何打败子弹”,却并未影响其“卖座”。
据了解《箭在弦上》已跻身电视剧10亿元俱乐部,—2—并曾创下全国卫视黄金档收视率第四的成绩。
抗日“神剧”叫座不叫好,原因为何?记者调查发现,有人认为港台导演集体“北上”执导抗日剧,把抗日剧直接拍成武侠剧、言情剧;有人批评编剧智力低下;有人分析,根本原因是我国电视剧生产机制扭曲,电视剧为追求收视率过度迎合部分观众的低俗口味,比雷、比俗、比变态。
抗日剧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导演金韬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抗日剧能满足部分观众的宣泄心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编剧坦言,很多抗日剧实则是披着抗战外衣的刑侦、涉案、武侠剧,甚至增加色情、暴力卖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评论抗日神剧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评论:是什么导致了抗战剧的过度娱乐化?》
近年来,抗战剧抢占了中国的电视荧屏,上百部电视剧争相打鬼子,并且频曝雷人桥段:徒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发射比子弹还快的绣花针……网友也戏称:有了这些技能抗战还用得着打八年?作为近几年开始流行的国产类型剧,抗战剧以神话般的剧情和匪夷所思的效果赢得了一大批中国受众的亲睐。
面对这些抗战“神剧”,网友的吐槽如潮水般涌来,但是情节愈加雷人的抗战剧依然层出不穷。
据相关媒体报道,自2009年起,在横店拍摄的抗战剧剧组就有逐渐增多之势。
对于这样的情况,广电总局终于坐不住了,2015年3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主持召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题材电视剧播出工作部署会并讲话。
对于接下来的抗日电视剧,明确给出了四点要求,对抗战剧做出了统一规范。
可是,这些不符合历史常识的奇幻抗战剧又是如何出炉的?谁又乐见它们充斥在电视屏幕呢?抗战神剧泛滥的病根又在哪里?
抗战剧的持续受宠,与市场青睐不无关系。
据统计,坊间戏称为“抗战台”的江苏卫视年度黄金档共播出电视剧22部,其中抗战剧有9部,比例约为41%,新型抗战剧元素几乎无所不包,其中,既有打着“偶像抗日”旗号的类型剧,也有抗日言情剧,热衷抗战题材使其收视率一路飙高。
看上去这是一个娱乐界的问题。
“抗战神剧”一次又一次刷新下限,一方面是因为编剧导演智商不过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题材狭窄而收视率紧迫,只好把武侠、玄幻、时装、高科技等八竿子打不着的元素融合在一起。
在当下,“抗战神剧”的蹿红有相当大的民间心理需求,而另有相当多的年轻观众只是为了看雷点而围观,出于各种心理的观看造就了“抗战神剧”的超高收视率。
这也导致了投资商和导演们为了迎合观众而一路狂奔。
其实这也是历史问题。
作为一向以“天朝子民”自居的中国人,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列强进逼,绵延不绝的屈辱感已经融入了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于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是东洋鬼子或者西洋鬼子,只要是欺负过我们的,都没
有一个好东西。
在这样的背景下,“打洋人”自然成了争取民族独立,抵御外侮的绝佳象征,每每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然而,这样的思想本身就是错误的。
抗战神剧对我军军日趋魔幻化和鬼子日趋白痴化的人物刻画,实际上是对历史的否认和不敬。
当我们津津有味的观看这些抗战神剧,却忘记了当年战士们抗战的艰辛,仅以一种娱乐的消遣的态度去品味历史,难倒不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再试想一下,从小看这些“神剧”长大的青少年会对历史的认知产生怎样的偏颇?而在反思历史时,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强大”了,而一下子从自卑走向自信了吗?
归根结底,还是文化体制的问题。
“抗战神剧”的养成,也并非是电视人刻意为之。
如果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那么,受众会自己选择好看的有价值的电视剧。
但是,近年来,谍战剧、偶像剧、家庭伦理剧、古装剧等大量题材电视剧受审困难,剧集一减再减,剧情一删再删,甚至过不了审核无法播出。
而抗日剧较之相对更安全,于是脱颖而出。
因此,在现有体制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抗战神剧”的出现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