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抗日神剧
抗日神剧,一个扭曲的艺术符号

作 品仍令 老一辈 观众 记忆犹 新 ,比如 《 地 道 战》 《 地 雷战》
等。
改 革开放 后 , 随着 《 血 战台 儿庄 》 的登 台 , 国军抗 战 的
正面形 象 开始 逐渐 切入 观 众生 活 , 近两 年 还有 电视 剧《中
为一种 简便 易行 的驱 动 力量 , 突破常 识逻辑 便 只是 时间 问
俨然成 了抗 日剧 的核 心要求 , 像《 红色 娘子 军》 还被 改编 为
芭蕾舞 剧。应该 说 , 这 个 时期 的绝大 多数抗 战剧 虽然不 乏 过于偏 重主旋律 的宣传色 彩 . 人物 尤其 是反 面人物 过于 脸 谱化 , 但也 不 乏尊 重观 众感 受 的优 秀 之作 , 直 到今 天许 多
时下 . 引发观 众 大倒 胃口 的抗 日“ 神剧” 之所 以迭 出 , 已经 不再像 是纯粹 的光 影艺 术问题 , 更像 是仅供 公众 茶余 饭后争 相谈论 的一个扭 曲笑柄。那些令 人匪夷所 思的弱智 桥段 , 原 本就违背 了常识 。但问题恰 恰是 , 这些违 背常识 的 抗 日剧为什 么就 能一再 登堂 入室 . 且愈 演愈烈 ?抗 日剧 到 底是 如何逐步异 化为 “ 神剧 ” 的呢? 不妨 看看现 在的 电视 台 。说黄金 时段每个 台都在放抗
题 。比如 , 互联 网 曾披 露 了 电视剧 《 箭在 弦上》 中有这 么一
个桥 段 : 一位 抗 日女英 雄 在被 一 帮 日伪 兵 轮奸 后 , 小 宇 宙 顿时爆 发 , 一跃 而起 , 居然利 用不知 哪来 的神 箭 , 抢在 日伪 兵扣 动扳机 前 . 将 二十余 名壮汉 全部 射杀 。类似 匪夷 所思 的作 品无 需一一枚 举 。可 以肯定 , 这 些作 品 既不可 能在 艺 术 上 留下可 圈可 点之 处 .更 不会 给观 众 带来 任何 精 神 享 受. 唯一 能够 留下的是竞相 攀比恶俗 的笑柄 。
专题03 时评文主题阅读:影视剧评-2021年高考语文人民日报【金句·精评·时文】

主题时评阅读:影视剧评关键词:《安家》《完美妈妈》《不完美的她》《我是余欢水》《隐秘的角落》《送你一朵小红花》《山海情》《你好,李焕英》1、《安家》何处安放?何以为家?李洪兴人民日报评论2020-03-16最近一段时间,一部房屋中介题材的电视剧《安家》正在热播,引发广泛讨论。
今天,我们就从这部剧聊开去。
这是一部职业剧,改编自日剧《卖房子的女人》,主要讲述卖房人的故事。
作为一种职业,房屋中介虽然干着租房、卖房的工作,但也折射着人间众生相。
随着剧内故事与剧外现实的“碰撞”,这部职业剧的“职业性”受到各种讨论,有人说“演到了心坎”,有人说“对中介有了全新认识”,也有人说“真实程度不足五成”。
职业剧如何提高质量、这部剧是否符合职业特性、剧情是否逻辑周延,我们暂且不予讨论,毕竟文艺作品总是对现实加工而成,不一定要是一面镜子,更不可能百分百完美。
但这部剧从一个特定视角打开生活横切面,让每个人能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提出的问题有着一定价值。
故事源自现实,更透射现实。
房屋中介作为连接房屋的卖方与买方、出租方与承租方的“摆渡人”,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很多人都市居住的愿望。
一对博士夫妻想换一套有独立书房的房子,老严夫妇用卖一个个包子赚来的钱为儿子买房,苏天培妈妈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换房……“老破小”、“跑道房”、学区房、老洋房,无论哪种类型,每套房屋都有它独特的使用价值与存在使命;高学历人才、企业家、孩子家长、普通劳动者,无论何种身份,每个为住房铆劲的人,仿佛就在你我身边。
特别是,普通人的住房梦里藏着一种“真实的渴望”。
房屋与其说是一种资产,不如说是家之所在。
万家灯火里有属于自己的一盏,总能让人拼搏得踏实、奋斗得安心。
房屋是没有温度的不动产,但与房子相关的人事有着冷暖温度。
剧中女主角房似锦把卖房赚钱作为重要目标,但在为江奶奶夫妇卖老洋房时,被爱情打动,帮她替老伴筹钱看病,拼尽全力想促成交易。
同样,剧外人物原型之一的女店长,虽然负责别墅业务,但一直陪一位老人找“便宜的房子”,俩人宛若亲人。
决战江桥观后感影评

决战江桥观后感影评《决战江桥》是一部由李幼斌、施京明和王祉萱等主演的电视剧,该剧首播于202X年的8月份,剧情引人入胜,下面就跟我一起去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01电视剧《决战江桥》是李幼斌主演的第二部抗战神剧。
《亮剑》是一部最成功的抗战剧。
其中塑造了李云龙这一英雄形象。
该剧主要是讲述了在东北三省,黑龙江地区的马占山用其智谋来拯救即将沦陷龙江城。
马占山密切关注东北局势,以巨大的爱国热情,反击日本侵略者。
虽然江桥之战以失败告终,但它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并给后人警钟似的警告,时时刻刻不让我们忘记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勿忘国耻。
这部剧向我们展示了黑龙江人民的抗战,该剧将历史上没有提到的史实给关注展现出来。
在剧中,日本人的逼迫,飞机、坦克的轰炸与碾压并没有使中国人倒下,而是全黑省的军民同仇敌忾,坚持人在的原则,坚持奋战,同时蒋介石却一心想要灭掉毛泽东的共产党,不顾及东北军民的生存,对日本人采取不抵抗的政策,才使得辽宁和吉林失手,正是因为有马占山一样爱国的军民,才使得黑龙江没有这样快的沦陷为日本人的领地。
在剧中,马占山这一形象向观众展示了很多像马占山一样的人,为保护祖国不怕牺牲自我的英雄形象。
剧中,马占山是一个胡子出身,性格多样,足以展示出马占山这一人物形象,有头脑、有谋略、有指挥能力的马占山,不畏惧牺牲。
与此同时,马占山这一角色演绎出来。
在母亲遇害时,马占山的神情以及动作表现出对母亲的十分担心,母亲死后,谨记母亲的教诲,要将日本人赶出中国,让人民安居乐业。
父子俩的情感纠结,马占山极力阻止马奎舞枪弄棍,然而马奎却十分想要学习父亲的大将风范。
马占山是害怕自己牺牲后连个后人都没有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马奎,但马奎去不领情,一心想要干出属于自己的战绩。
在剧中,足以看出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护,抗战面前,忠孝不能两全,马占山选择了后者,不畏惧牺牲。
只有保护住国,才会有一个幸福安稳的家。
在每部抗战剧中必定会有汉奸的出现,汉奸是被后人痛恨的一个角色团体。
好看的抗日励志电视剧

好看的抗日励志电视剧好看的抗日励志电视剧 1.《我是传奇》该剧讲述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最为激烈的1941年,一群最为“草根”的普通民众的抗日传奇。
在如此激烈的大战进程中,它没有简单的描述战争的转折,而是关注战争中普通的人、普通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命运和情感选择以及在战争高压下的生存抗争。
剧中人物皆为小知识分子、小贩及各类穷苦大众却演绎出一场惊心动魄的抗日英雄故事。
2.《向着胜利前进》《向着胜利前进》基本沿用《向着炮火前进》的原班人马,四位主演吴奇隆、甘婷婷、王新、谢孟伟等继续搭档。
与《向着炮火前进》讲述“最潮土匪”联合八路军抗日的故事不同,《向着胜利前进》讲述发生在1938年东北,战狼无意间帮助游击队战胜日军而加入游击队抗日的故事。
吴奇隆继续担纲男一号,甘婷婷透露,姊妹篇中和吴奇隆将继续情缘。
3.《五号特工组》这是一部具有真实史料为背景的抗日间谍片。
1937年8月12日,"8•13"事变前夜,日军驻华间谍机关发布了一道暗杀蒋介石的密令。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战事一触即发的上海,日军间谍猖獗密布,国民政府国防部中校参谋、中共地下党员欧阳剑平,按照地下党组织领导冯先生的指示,召集4位身怀绝技的青年志士,秘密组成"5号"特工组。
这五人一路艰险到达上海,住进法租界,他们伪装的公开身份是"上流社会"成员,在杀机密布的上海,他们遭遇到了。
4.《孤岛飞鹰》1938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上海沦陷。
迫于国际舆论的压力,侵略者在们于苏州河河南岸的公共租界前停住了战争的步伐,公共租界因此成了暂时的净土,被称为“孤岛”。
为充斥军费,扩大战争规模同,日军不但掠夺各地的财政收入,还将目光投向了深埋于地下的文物,宝藏之上。
为粉碎敌人的阴谋,保护国家财产,一支活跃在孤岛屿地下的秘密抗日力量,利用日军无法进入租界这一有利态势,往返于租界和占领区之间,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
太原保卫战电视剧评分

太原保卫战电视剧评分
摘要:
1.太原保卫战简介
2.电视剧《太原保卫战》概述
3.观众对电视剧《太原保卫战》的评分
4.评分原因分析
5.结论
正文:
太原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937年。
这场战役展现了我国军队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
为了纪念这场战役,一部名为《太原保卫战》的电视剧应运而生。
电视剧《太原保卫战》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我国军队在太原保卫战中浴血奋战的故事。
剧中角色形象鲜明,情节紧张激烈,展现了我国军队英勇抗战的精神风貌。
电视剧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手法再现了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观众对电视剧《太原保卫战》的评价普遍较高。
很多观众表示,该剧情节紧张,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我国军队英勇抗战的精神风貌。
电视剧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心灵的震撼。
然而,也有一些观众对电视剧的某些细节提出了质疑,认为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符。
这导致了部分观众对电视剧的评分略有影响。
总体来说,电视剧《太原保卫战》在观众中获得了较高的口碑。
通过对观众评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观众对电视剧《太原保卫战》的认可度较高,认为该剧较好地展现了我国军队英勇抗战的精神风貌。
当然,作为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仍值得创作者们深入探讨。
总之,电视剧《太原保卫战》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我国军队英勇抗战的精神风貌。
辩论赛抗日神剧

1、央视《新闻1+1》盘点镜头1:某少女全身赤裸,背对镜头,面朝战士相互敬礼致意镜头2:一位抗日英雄竟将日本兵撕成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镜头3:手榴弹炸掉天上飞机,飞刀消灭地面重炮,还有鹰爪功、铁砂掌、绣花针、弓箭……抗日奇侠们可以凭借功夫和冷兵器与敌人的机枪、大炮相抗衡,再低劣的武器“神剧”绝非爱国主义2、如果一部抗日剧出现了雷人剧情,可能是编剧、导演出了问题,但如果一部接一部的抗日剧是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然后去看谁更雷的话,在这些抗日剧中,历史真相与当下真实被娱乐得无影无踪,这绝非爱国主义,而是愚民主义抗日剧底线应该在哪里3、“抗日神剧”拍摄剧组多,是因为有电视台愿意播。
业内人士认为,雷剧的收视率有时并不差,尤其成为话题之后,反而会有不少人想看,虽然边看边骂,总好过没人看。
“就是因为收视率不差,投资商能迅速收回成本,摆明了要赚快钱,那就不会给编剧、导演留时间好好写好好拍,于是就会越来越幼稚,越来越荒诞。
”某卫视电视剧采购部门负责人邵先生说。
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副教授倪骏认为,抗日剧应该有底线的,就是其情节不能超越观众作为普通人的一种认知。
4、文艺创作讲究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然而,纵观国内外经典战争题材影片,包括近年来热播的《亮剑》《历史的天空》,其中真正吸引并打动观众的,是对美好人性的传达,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是对自强不息的颂扬,是对民族精神的讴歌。
从而让观众们能在战火与硝烟中,体会英雄们血染的风采,并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
而不是雷人的、夸张化的镜头!5、抗日剧的过度播放,正面效应是不忘国耻,反日。
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抗日剧的负面效应没有人真正的去考量一下,负面作用大于正面抗日剧宣传的思想是什么?抗日剧多表现我党英勇,以一当十,一个人挡一排鬼子,最后因鬼子狡诈壮烈牺牲。
给人一种印象就是敌人过于脆弱,实际上在太平洋战争中鬼子铁骨铮铮,和美军相比,被俘与战死比是1比7,而美军是1比就是说美军战死四个就有一个被俘,而日本是七个。
抗日神剧的影响分析

抗日神剧的影响分析据媒体公布的资料显示,2010年至今,中国主要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多部,其中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部;横店影视城群众演员共计30万,其中60%演过鬼子。
中国电视剧的繁荣发展自不必说,但现在遇到一个瓶颈问题,市场化后中国电视剧商业气息太浓,传递的正能量太少。
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应该是让人对战争有警惕,但是如果任由这样的抗日剧误导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真正的残酷的抗日战争历史就会被人淡化、遗忘。
抗日神剧这个名字的起源有些莫名其妙,讲的是一些本来是以抗日为题材的电视剧,却拥有武侠剧的开山裂石和科幻剧的匪夷所思,更兼有各种脱离人类认知的不科学因素,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堪称抗日神剧。
在抗日神剧里,观众看不到当年的战争氛围,体会不到战争的残酷,看不到战争造成的苦难。
看到了什么呢?小孩子戏耍日本兵,用弹弓打仗更像做游戏,还穿插各种奇怪狗血情节。
前辈们拿自己的生命与日本鬼子浴血奋战了八年,而导演把残酷的抗日战争拍成了农村娃娃打弹弓抗日,真是无语。
千万别让抗日神剧毁了真正的历史啊!现在举例如下。
1. “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
2.《抗日奇侠》了,其中各种匪夷所思,包括大鹏的大力可以生撕鬼子,宋无娇打的鬼子七窍流血的化骨绵掌,廖天生比子弹更犀利的绣花针等,在烘托抗日人士高大形象的同时,却大肆的篡改了历史,让观众大呼伤不起!3.《永不磨灭的番号》中孙成海营长竟用一枚手榴弹炸掉了敌人在空中盘旋的飞机,按照常理分析,即使按照飞机最低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来计算,手榴弹炸飞机也属天方夜谭,更何况孙营长在之前已经遭受飞机机枪的贯通伤,能站着已经是奇迹了。
4.《利剑行动》中的男主角单枪匹马赤身肉搏十好几个带着长枪的敌人,从枪林弹雨里毫发无损地穿过,依靠一次掷一把飞刀硬生生把成片的敌人撂倒了,无怪乎网友纷纷惊呼:飞刀功盖过007。
高中政治 6月时政热点 禁播抗日神剧,规范电视剧题材素材

时政热点:禁播抗日神剧,规范电视剧题材【背景链接】日前,有消息称广电总局即将出台卫视黄金档电视剧播出的规范,禁播戏说型抗战剧,而且目前所有的抗日剧都需重新审查。
尽管消息未获证实,可已有部分卫视调整了黄金档剧目播出计划。
河北卫视原定于5月22日接档的《裂变》也改成以年代情感励志为基调进行宣传;央视马上要播出的《猎杀》的推广语也由“女性丛林抗战”更改为“青春抗战励志剧”。
【热点点评】抗日神剧究竟该不该规范,该不该重新审查?当然应该。
所以不管这个禁令是不是存在,我们是真心希望能好好管一管那些抗日神剧的。
更何况那些抗日神剧在电视上已经泛滥不是一天两天了,再不管,真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更离奇的电视剧情来。
手榴弹炸飞机,手撕鬼子,暗器能快过子弹,种种超自然、超生理的电视剧情,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现在的抗战剧,可以说陷入了娱乐与离奇的怪圈,当那场悲壮而惨痛的抗日战争沦为一场“吃饭睡觉打豆豆”的游戏,这既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更是在无形之中淡化了抗日战争历史的沉重。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只能徒增观众的盲目自豪,让民粹主义泛滥成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抗日战争,如何从抗日战争中汲取教训,如何奋发图强,这才应该是抗战剧本来应传递的主题。
如果说以前那种“高大全”的抗日剧模式是一个极端,如今这些抗日神剧同样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我们的确应该记住那些抗日英雄,可却不一定非要矮化鬼子的形象。
我们想展现我们的英勇,可我们的对手真的就那么不堪一击吗?当意淫成为战胜顽敌的最佳武器时,一部创巨痛深的抗战史几乎就是一个笑话。
因为特殊的历史使然,我们对抗战剧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抗战神剧可以说正是在利用我们的这种感情。
一部好的抗战剧应该是客观的,应该是尊重历史的,然而抗战神剧既不客观,也没有尊重历史,所以禁播戏说型抗战剧,重新审查抗日剧不但有必要,而且非常有必要。
这既是对观众负责,同时也是在对历史负责。
抗日剧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论:是什么导致了抗战剧的过度娱乐化?》
近年来,抗战剧抢占了中国的电视荧屏,上百部电视剧争相打鬼子,并且频曝雷人桥段:徒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发射比子弹还快的绣花针……网友也戏称:有了这些技能抗战还用得着打八年?作为近几年开始流行的国产类型剧,抗战剧以神话般的剧情和匪夷所思的效果赢得了一大批中国受众的亲睐。
面对这些抗战“神剧”,网友的吐槽如潮水般涌来,但是情节愈加雷人的抗战剧依然层出不穷。
据相关媒体报道,自2009年起,在横店拍摄的抗战剧剧组就有逐渐增多之势。
对于这样的情况,广电总局终于坐不住了,2015年3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主持召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题材电视剧播出工作部署会并讲话。
对于接下来的抗日电视剧,明确给出了四点要求,对抗战剧做出了统一规范。
可是,这些不符合历史常识的奇幻抗战剧又是如何出炉的?谁又乐见它们充斥在电视屏幕呢?抗战神剧泛滥的病根又在哪里?
抗战剧的持续受宠,与市场青睐不无关系。
据统计,坊间戏称为“抗战台”的江苏卫视年度黄金档共播出电视剧22部,其中抗战剧有9部,比例约为41%,新型抗战剧元素几乎无所不包,其中,既有打着“偶像抗日”旗号的类型剧,也有抗日言情剧,热衷抗战题材使其收视率一路飙高。
看上去这是一个娱乐界的问题。
“抗战神剧”一次又一次刷新下限,一方面是因为编剧导演智商不过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题材狭窄而收视率紧迫,只好把武侠、玄幻、时装、高科技等八竿子打不着的元素融合在一起。
在当下,“抗战神剧”的蹿红有相当大的民间心理需求,而另有相当多的年轻观众只是为了看雷点而围观,出于各种心理的观看造就了“抗战神剧”的超高收视率。
这也导致了投资商和导演们为了迎合观众而一路狂奔。
其实这也是历史问题。
作为一向以“天朝子民”自居的中国人,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列强进逼,绵延不绝的屈辱感已经融入了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于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是东洋鬼子或者西洋鬼子,只要是欺负过我们的,都没有一个好东西。
在这样的背景下,“打洋人”自然成了争取民族独立,抵御外侮的绝佳象征,每每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然而,这样的思想本身就是错误的。
抗战神剧对我军军日趋魔幻化和鬼子日趋白痴化的人物刻画,实际上是对历史的否认和不敬。
当我们津津有味的观看这些抗战神剧,却忘记了当年战士们抗战的艰辛,仅以一种娱乐的消遣的态度去品味历史,难倒不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再试想一下,从小看这些“神剧”长大的青少年会对历史的认知产生怎样的偏颇?而在反思历史时,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强大”了,而一下子从自卑走向自信了吗?
归根结底,还是文化体制的问题。
“抗战神剧”的养成,也并非是电视人刻意为之。
如果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那么,受众会自己选择好看的有价值的电视剧。
但是,近年来,谍战剧、偶像剧、家庭伦理剧、古装剧等大量题材电视剧受审困难,剧集一减再减,剧情一删再删,甚至过不了审核无法播出。
而抗日剧较之相对更安全,于是脱颖而出。
因此,在现有体制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抗战神剧”的出现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