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中的“叙事聚焦”

合集下载

电视新闻叙事技巧与镜头语言的运用

电视新闻叙事技巧与镜头语言的运用

电视新闻叙事技巧与镜头语言的运用电视新闻是一种特殊的新闻传播形式,诉求短时间内传递最新、最真实、最重要的信息。

而在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中,选题、采访、剪辑、播出等环节都需要采用不同的技巧和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其中,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是电视新闻制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叙事技巧运用1、标题电视新闻的标题必须简短、醒目、准确。

通过标题,观众可以很快地了解新闻的主题及要点。

因此,标题的选择和设计应该注重吸引力和实用性。

2、导语导语是新闻报道的开端,通过导语引出新闻背景、事件情节、涉及人物等,向观众展示故事的初步轮廓,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关注。

导语应该简短明了,能够一下子引起观众的注意力。

3、情境描写情境描写是指用生动、细腻、恰当的语言来描绘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环境,使用多样的视觉效果和音效,尽量让观众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感和现场氛围。

4、叙述方式叙述方式是新闻传播的手段之一,科学的叙述方式可以提高新闻的效果,也能提高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人物叙事一般用于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动态,即通过生动、具体、重点突出的语言来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既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感慨,也能够理解和认同人物的情感世界。

问题叙事主要针对社会性问题和突发事件,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揭示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

二、镜头语言的运用1、构图新闻画面的构图要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构图要能够体现新闻事件的内容,避免过多无用内容的占用。

同时,镜头构图还应该具有艺术性,使新闻画面更加美观,更容易吸引观众。

2、镜头常数电视新闻需要重视画面色彩的美感。

镜头常数对画面呈现的影响很大,不同的镜头常数呈现出的感觉也很不一样。

广角镜头通常用于刻画大场面,有纵向拖长的效果,使观众感受到渲染、夸张、带有视觉冲击的影响。

长焦镜头主要用于细节刻画和单一的观察对象,可以突出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特定的动感魅力,同时使观众更容易进入观察状态。

3、音效与合成音效与合成对电视新闻的呈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叙事特点

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叙事特点

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叙事特点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和叙事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叙事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传统媒体主要通过文字和图片来进行报道,而新媒体则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表达。

这使得深度报道在叙事上的表达更加多元化,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多元化的叙事视角深度报道的叙事特点之一是多元化的叙事视角。

传统媒体在报道中往往只能采取一种主体角度进行叙事,而新媒体则可以通过多个人物的视角来叙述同一个事件。

这种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事件的各个方面,呈现更加真实的情况。

三、真实性和互动性的强调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更加注重真实性和互动性。

传统媒体的报道往往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新媒体则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与受众进行交流和互动。

深度报道在叙事上强调真实性,通过真实的细节和事实来展示事件的真实面貌。

同时,互动性的强调也使得受众可以参与到报道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加强了深度报道与受众的互动和沟通。

四、精准的目标受众定位深度报道在叙事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精准的目标受众定位。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变得更加多样化,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深度报道可以选择不同的叙事方式和角度,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这样可以更好地与受众建立连接,提高深度报道的影响力。

五、全媒体融合的特点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还表现出全媒体融合的特点。

传统媒体主要是单一媒体形式,而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各种媒体形式得以融合。

深度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形式来表达,比如通过文字和图片的组合、音频和视频的应用等。

全媒体融合的特点使得深度报道在叙事上更加丰富多样化。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在叙事特点上具有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强调真实性和互动性、精准的目标受众定位以及全媒体融合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深度报道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提高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新闻的叙事视角探析

新闻的叙事视角探析

2015年第9期因为社会传媒的不断发展,传媒界的新闻理念和新闻视角以及新闻叙事方式都在随之发生着新的变化。

新闻传媒以及作为记者或是编辑的从业者们的新闻视角也在发生着变化。

众所周知,因为新闻是基于事实的报道,所以新闻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这正符合叙事的定义。

正如新闻人穆青所说:“新闻是一种叙事文。

”虽然新闻也是叙事文,但作为一种通讯文体,新闻还有自己的独特性,由于新闻的特性是必须通过描述事件过程来揭示事情的真相,它的叙事结构、叙事方式等都区别于传统的叙事,因此新闻的叙事视角也不同于传统叙事视角。

一、新闻的叙事性特点“叙事又称为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来描述生活的过程,叙事的对象是社会的人或社会的事。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性作品则是直接的传达客观的事件。

”①但是由于对事件发生过程描述的把握程度不一,因而描述结果显示的真实性就不一样。

因此文学性的叙述和新闻叙述大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文学性的叙述加入了主观思想建构了一个虚构的空间,而新闻叙述必须是客观真实,当下发生之事。

叙事以它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使得新闻更容易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

“新闻所具有的叙事性就是运用文学性的写作描写手法,将新闻的事实以叙述叙事的文学性写作方式展现给读者,赋予新闻报道一定的美感效应的新闻表现形式。

”②新闻叙事的本质是新闻信息的传递,新闻的真实性、显著性、接近性等特点使得新闻报道必须要将新闻事实当做一个叙事叙述出来。

“新闻的叙事性,既是新闻报道的文本显示的一种特点又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存在状态和一种新闻传播的态度,新闻所具有的叙事性是新闻媒介为了跟随社会发展得以生存和改革需要而对自身的进行的一种调整。

”③如对8·12天津爆炸事件的报道,除了对爆炸事件的时间、地点、伤亡情况、爆炸发生的过程以及结果的叙述,还增添了爆炸的细节描绘、爆炸场景的再现以及爆炸背景的交代。

使其更加通俗化和平民化,满足了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

第二节 叙事聚焦

第二节   叙事聚焦

叙事聚焦概念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与罗伯特﹒潘﹒沃伦在《理解小说》一书中提出了小说中“谁说”的问题,由此引出了类似于叙述视角的“叙述聚点”这一重要概念。

叙述聚焦( focalization,又译聚焦)为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于1969年率先提出的。

在《修辞格2》一文中,热奈特在参照前人关于叙事视角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叙述聚焦这一概念, 一方面他是想力图避免使用过于具体化的视觉性术语,如“视野”、“视角”、“视点”等,另一方面,他是受到了布鲁克斯与沃伦关于“叙述聚点”这一概念的启发,因此提出了略微抽象的术语——叙述聚焦,力图澄清叙事学界在“谁说”与“谁看”这一问题上长期存有的混乱。

继而,在《叙述话语》一书中,热氏又对叙述聚焦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述和阐释。

(需要注意的是热奈特没有定义聚焦,或者说只是给予了聚焦一个含混的定义,这是导致聚焦研究一片混乱的根源。

)1、根据《卢特利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的解释,叙述聚焦是指与某个人(通常是某个人物)的感知、想象、知识或视点相关的叙述信息起源与视角限制。

叙述聚焦实际上涵盖了对叙述信息的规范、选择以及传输等各种方式,尤其是从某个人物的视点来观察事件,不论这一视点是多么的主观化与不可靠.2、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我将把所呈现出来的诸成分与视觉(通过这一视觉这些成分被呈现出来)之间的关系称为聚焦。

这样,聚焦是“视觉”(即观察的人)和被看、被感知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注:[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177、18—19页。

)3、罗刚《叙述学导论》:根据普林斯在《叙事学辞典》中所下的定义,所谓聚焦是指“描绘叙述情境和事件的特定角度,反应这些情境的事件的感性和观念立场。

”在叙事作品中,必定有一个或多个叙述者,将故事讲述出来。

而在叙述过程中,都一定会经由一个特定的“视点”(point of view),也就是一个观察点。

电视新闻叙事技巧与镜头语言的运用

电视新闻叙事技巧与镜头语言的运用

电视新闻叙事技巧与镜头语言的运用电视新闻是一种通过图像和声音来传播新闻信息的媒体形式。

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的运用在电视新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闻内容。

本文将就电视新闻叙事技巧与镜头语言的运用进行详细探讨。

一、叙事技巧的运用1.线性叙事线性叙事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展示事件发展过程的叙事方式。

在电视新闻中,线性叙事常常被运用于报道突发事件,通过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报道,使观众更好地把握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关键节点。

2.倒叙叙事倒叙叙事是一种按照逆时间顺序展示事件发展过程的叙事方式。

在电视新闻中,倒叙叙事常常被用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一开始就展示事件最重要的部分,然后再逐渐向观众呈现事件的前因后果,引起观众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3.并列叙事并列叙事是一种同时展示多个事件或多个视角的叙事方式。

在电视新闻中,并列叙事常常被用来展示多个相关事件的发展情况或者展示不同人的不同观点。

通过并列叙事,观众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方方面面。

二、镜头语言的运用1.长镜头长镜头是指画面的焦距比较长,可以显示出相对较远的景物和全景的画面。

在电视新闻中,长镜头常常被运用于报道大型事件的全貌,展示事件的规模以及影响范围。

2.中镜头中镜头是指画面的焦距处于中间位置,可以将人物或物体的主体部分表现得比较清晰鲜明。

在电视新闻中,中镜头常常被用于近距离拍摄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能够更好地传达人物的情感和观点。

3.特写镜头特写镜头是指画面的焦距非常近,可以将人物或物体的细节表现得很清晰。

在电视新闻中,特写镜头常常被用于展示细节,例如人物的表情、物体的特征等。

通过特写镜头,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细节和背景。

4.跟踪镜头跟踪镜头是指摄像机移动跟踪被拍摄对象的动作和位移。

在电视新闻中,跟踪镜头常常被用于报道运动性较强的事件,例如运动比赛、车祸等。

通过跟踪镜头,观众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事件的紧张和激烈。

以上所介绍的电视新闻叙事技巧与镜头语言的运用,都是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和传达新闻的价值。

新闻报道中的视觉元素与叙事效果

新闻报道中的视觉元素与叙事效果

新闻报道中的视觉元素与叙事效果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不再仅仅依赖于文字来传递信息。

视觉元素的运用逐渐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能够极大地增强新闻的叙事效果,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更有效地传递新闻的核心内容。

视觉元素在新闻报道中形式多样,其中最常见的当属图片和视频。

一张生动的图片往往能够在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传递出大量的信息。

例如,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一张满目疮痍的灾区照片能够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灾害的严重程度,远胜于长篇累牍的文字描述。

而视频则能够更加动态地展示新闻事件的过程和细节,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比如,在体育赛事的报道中,精彩的进球瞬间通过视频回放,可以让观众充分感受到比赛的紧张和激烈。

图表也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视觉元素之一。

当涉及到数据和统计信息时,复杂的数据通过图表的形式呈现,能够使读者更快速、更清晰地理解。

比如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关于某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趋势,用折线图或柱状图来展示,远比单纯罗列数据更直观易懂。

此外,地图在新闻报道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涉及地域相关的新闻,如疫情的传播范围、地震的影响区域等,地图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事件的地理分布。

这些视觉元素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为叙事带来了诸多显著的效果。

首先,视觉元素能够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长时间集中在纯文字的内容上。

而生动的图片、精彩的视频等视觉元素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新闻的兴趣。

对于那些阅读能力有限或者对文字阅读缺乏耐心的读者来说,视觉元素更是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和直观的获取信息的方式。

其次,视觉元素有助于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俗话说“眼见为实”,直观的图像和视频能够让读者亲眼看到新闻事件的发生场景和相关人物,减少了文字描述可能带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例如,在社会新闻中,现场拍摄的照片或视频能够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性,增强新闻的说服力。

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构筑——央视《新闻联播》叙事分析

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构筑——央视《新闻联播》叙事分析
俄 国 早 期 形 式 主 义 批 评 家 将 叙 述 分 为 两 层 关 系 ; 是 一
对 于纷 繁复杂的社会 新闻 ,新 闻联播 》 目同样采 取 《 节 了扬善避恶 的态 度 。 力宣传好 的一面 , 极 而对于有可能影响
社 会 稳 定 的 负 面 新 闻 , 怕是 重 大 事 件 , 尽 量 采 取 回 避 态 哪 也
让我们再来 看看《 闻联播 》 新 是如何报道与意识形态联
系 相 对 较 弱 的 经 济 新 闻 的 。《 闻 联播 》 目 中 的经 济 新 闻 新 节
包 含的 内容较 广 泛 , 及工 农 、 贸 、 融、 涉 商 金 服务 等多 个领
域 。 它 将 对 这 些 新 闻 的报 道 重 心 下 放 到 地 方 新 闻 , 报 道 而
的产 物, 因此 , 对底本进 行加工的权利便全权落在叙事者的
身上 。 如 上 所述 ,新 闻联 播 》 目 的叙 事 者 是 一 个权 威 , 种 《 节 一
国收视率最高 、 最具权威 的电视新 闻节 目。其权 威性 、 影响
力 、 名 度 、 众 的 忠 诚 度 都 是 其 他 新 闻 栏 目 所 无 法 比 拟 知 观
的渗 透 更 是 一 目了 然 。
联 播 》 目 中传 达 的声 音 , 实 上 不 是 某 个 播 音 员 的 声 音 , 节 事 而 是 权 威 者 的声 音 . 党 和 政 府 的 声 音 。这 个 声 音 以 一 种 是
绝对权威的 、 不可质疑 的方式 向受众描 述着 它所认 为的应 该让受众了解 的过 去所发 生 的事件 及这 些事 件 背后 的意 义 。一言以蔽之 ,新 闻联播 》 目是 以一种 显叙 事者 的方 《 节 式传达着隐叙事者 的声 音。那么 , 这个 隐蔽 的叙 事者 为何 要隐于显叙 事者之后 。 它究竟想要表达些 什么呢?

新闻报道中的vlog叙事探析——以康辉vlog为例

新闻报道中的vlog叙事探析——以康辉vlog为例

|RADIO &TV JOURNAL2020.06新闻与传播如此一来,媒体机构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在使用VR 技术进行新闻报道时,媒体机构要注意对于新闻“内容”和VR “形式”之间的平衡。

VR 技术用于新闻制作是顺应了技术的发展,也为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

但不能因为有了形式上技术的支持便忽略了对新闻内容的把关,新闻的内容质量以及价值导向依旧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VR 新闻制作中,既要让观众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也要坚持真实性的原则,不可一味地追求VR 技术给观众带来的感官体验,从而出现对新闻现场夸大、加工的成分,造成真实性的缺场。

(二)制作成本较高购买VR 设备的费用以及技术人才的薪酬是成本。

制作VR 新闻,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并非所有媒体都可以接受。

VR 新闻的信息采集和制作方式都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有着较大的不同,视频方面需要专业的VR 全景机位同时拍摄,收集多方位的信息,并且要保证音频文件和影像的同步,后期的裁剪也要做到精准拼接,不然在呈现出来的影像中会出现重影、画面衔接会出现断裂的问题。

在制作过程中,报道内容与VR 设备的匹配度也需要制作人员不断地测验调试,以保证传播效果达到最佳,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导致整个作品从头再来。

正因如此,目前VR 新闻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制作。

(三)选题范围有限并不是所有的新闻种类都适合使用VR 呈现。

由于VR 技术的沉浸式特点,一些现场感较为强烈的新闻使用VR 方式进行报道,可以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例如体育赛事、重要会议、灾难现场等新闻事件,用动态的全景影像给予观众全方位的整体感受。

而对于一些财经信息或是年度数据报告等类型的新闻,文字所带来的新闻信息则更加直观简要,有利于受众理解,因此不适合用VR 新闻。

四、结语目前VR 技术仍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VR 新闻也需要媒体行业进一步探索。

但不可否认的是,VR 等新技术的出现为新闻报道开辟了新的路径,VR 新闻也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通讯中的“叙事聚焦”作者:郭赫男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9期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当今的大量新闻通讯,广泛借鉴和运用了叙事学上的诸多理论,叙事聚焦就是其中的一种。

叙事聚焦的内涵所谓“聚焦”,是指“描绘叙事情境和事件的特定角度,反映这些情境和事件的感性和观念立场”。

①叙事聚焦在叙事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同的学派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

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关于叙事聚焦的理论被广泛地接受,他将聚焦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零聚焦”或“无聚焦”,即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二是“内聚焦”,其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某个人知道的情况;三是“外聚焦”,其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

②这三种叙事聚焦实际上解决的就是谁在什么角度上看某个事件的问题。

不同的叙事聚焦在通讯中的运用,实际上反映了记者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对新闻事件或者人物的不同立场态度。

通讯叙事聚焦呈现的三个维度上文所述,热奈特把叙事聚焦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

这三种叙事聚焦在通讯中的运用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零聚焦的充分使用,二是零聚焦与内聚焦的交替使用,三是外聚焦的大量使用。

第一,零聚焦的充分使用。

就聚焦的几种类型来看,使用得最普遍、发展得最成熟的是零聚焦。

零聚焦是没有固定点的对事件进行观察的一种聚焦方式,它可以随意地移动,可以管窥事件的全貌,甚至纵观古今;也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内心细微的心理变化,所以零聚焦又被称为“上帝的眼睛”。

零聚焦的使用能够增强通讯叙事的深度和广度,使叙事全面、深入,有立体感。

一般情况下,在通讯中,记者既是观察者,又是文章的作者和主要的讲述者。

零聚焦是记者运用最多的聚焦形式,记者从各个不同的观察点对事件进行观察、了解,全面、深入地记录事件的不同方面。

零聚焦的充分使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聚焦移动,一是聚焦深入。

在通讯中,零聚焦处于移动状态,从不同的观察点全面、立体地报道事件。

《中国青年报》1982年10月7日的通讯《金杯之光——中国女排夺魁的曲折道路》,记录的是中国女排1982年在利马夺得世界冠军的艰难历程。

叙事聚焦从奇克拉约、特鲁奇略到利马,记录女排在不同地点的比赛情况,从女排队员移动到教练袁伟民身上,讲述他们的不同感受和想法,同时又写到国内不同人士的意见。

读者可以跟随叙事聚焦的变化,看到不同地点、不同人物身上发生的情况,真切地了解到女排取得冠军的艰辛。

比如,文章中《奇克拉约:痛苦的夜》这一部分,聚焦从美国体育馆里中国队惨败的场面写起:“体育馆里,美国队欣喜若狂,她们为自己以3∶0战胜去年的世界冠军中国队而欢呼、跳跃。

在比赛中为中国队鼓掌加油的观众长时间地伫立在看台上,他们摇头叹息,大失所望。

中国女排的大多数姑娘们,眼里满含着痛苦的泪水……”③接着视角移到女排下榻的旅馆,记录姑娘们的表现,“姑娘们还没有去洗浴,她们都穿着汗湿的球衣静静地坐在教练的房间里。

作为教练,袁伟民、邓若曾此时只能好言劝慰大家,他们费了好大的劲,才使姑娘们最后走进各自的房间”。

④接着记者又将聚焦点落在教练袁伟民的身上,展示他内心的种种想法,“天快亮了,袁伟民仍然坐在那里冥思苦想——是指导思想不对头吗?……”⑤聚焦在不同的地点和人物身上移动,可以使读者看到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了解他们不同的想法,使整个通讯呈现立体感。

零聚焦被充分使用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聚焦深入。

叙事聚焦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者纵贯古今。

一般情况下,通讯记录的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或者是具有典型性的人物。

通过零聚焦的这种深入,读者可以更深地了解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或者了解人物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使整个报道在深度上有所扩展。

比如,新华社的通讯《历史的审判》记录的是“四人帮”被宣判这一历史事件,能够体现叙事聚焦深入的特点。

记者从1981年1月25日的宣判开始写:“1981年1月25日北京时间9时18分。

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经过两个多月的审讯以后,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十名主犯进行了终审判决。

”⑥接着叙事聚焦穿越时空,回到“十年动乱”的时代,列数了当时的种种情景:“在那些日子里……农民在锄地以前要向东方致敬,工人在车床旁要朝着画像行礼,到处可以看到‘早请示,晚汇报’这种无神论者做‘弥撒’的情景。

”⑦中间穿插了不少历史事件,用这些古代的历史事件反衬“四人帮”的种种恶行。

通讯最后又回到现实当中,整篇通讯的聚焦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不断地穿梭,引导读者进行回忆和思考。

《人民日报》的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中有大量吴吉昌内心感受的描写。

比如,“他想,不让明搞,我就暗搞;不让在大田里搞,我就在自家院里搞”。

⑧记者通过零聚焦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示他一定要将实验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将他最真切的感受展露在读者的面前。

总之,零聚焦是纵览天下的慧眼。

通过零聚焦的运用,记者可以全方位、立体式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整个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强。

第二,零聚焦与内聚焦的交替使用。

内聚焦的聚焦者是通讯中的人物,他或者是事件的主要人物,或者是事件的目击者,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自己的故事,或者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人或事。

内聚焦的运用,可以增强通讯的真实感和文章的感染力。

在通讯中完全采用内聚焦的情况比较少,一般情况下是零聚焦与内聚焦的交替使用。

通常是记者首先采用零聚焦引出事件或者人物,在文章展开的过程中,零聚焦与内聚焦交替出现,由零聚焦者进行讲述或评价。

一般在衔接处、关键处或者开头、结尾处使用零聚焦较多,零聚焦者作出分析,或发表议论,或提出思考。

事件的主要人物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抒发自己的感受,形成了在零聚焦基础上的叙事聚焦的交替变化。

《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的通讯《孤儿院不是我家》讲的是杭州一些家庭认养孤儿的事。

文章开头采用零聚焦,一开始就告诉读者,“春节没有过完,我们来到了杭州城”。

⑨提醒读者这是一个记者进行采访的真实故事,中间发生的种种情况都是记者看到的。

中间部分由认养人讲述认养的酸甜苦辣,孤儿院里孩子们讲述自己被认养的经过和种种感受。

每个人物讲述的都是他们自己的经历,采用的是人物聚焦,即内聚焦。

其中《认养人之一:王宁宁的故事》是非常典型的交替聚焦。

记者首先采用零聚焦介绍王宁宁的情况,“王宁宁和她的丈夫属于标准的工薪阶层。

她是一家水电五金商店的负责人,丈夫是一个司机,两人有一个上高中的儿子”。

⑩接着,认养孤儿王宁的经过和种种感受是王宁宁自己讲的,是典型的内聚焦。

“我觉得认养孩子是件很严肃的事,不是给她点钱、带她玩玩就行了,那首先是一种责任,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没打算认一个健康的孩子。

”[11]在这一小节结束的时候,记者才作出评价,用零聚焦看待这件事,“在儿童福利院所有被认养的孩子们当中,王宁是最幸福的。

她真正融入了一个家庭,并得到了这个家庭所能给予她的全部的爱。

其他的孩子和他们的认养人则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12]显然,王宁宁是不可能知道其他孩子以及家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只有记者才全面地了解整个情况。

总之,使用内聚焦,能增强事件的真实感,而零聚焦的使用使整个事件显得完整、全面。

第三,外聚焦的大量使用。

一般情况下,在通讯中外聚焦的聚焦者是记者。

记者就像一部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事件发生的场景,而没有对事件的其他方面进行讲述,它是增强现场感的有效手段。

在外聚焦中,叙述者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以及客观环境等,而不告诉人物的目的以及思想、感情。

《解放军报》的通讯《华阳礁上补给忙》采用的是外聚焦,再现了南海舰队155号拖船在风浪中给南海华阳礁运送补给物资的场面。

海上补给战斗开始在落日时分。

华阳礁从海面升起,礁沿处风急浪大,拖船靠近随时有撞礁的危险,船长命令放小艇实施补给。

……20时20分。

对讲机里传来了2号艇遇险的声音:“船舵被浪打掉!船摇得厉害!王副艇长和电机长跳水推船。

”30分钟后,2号艇被6名水兵推靠礁堡,艇上大米和面粉安然无恙。

……海上补给战斗持续到次日4时5分。

当20吨主副食和淡水、燃料一两不少全部补给齐时,12名又饿又累的军工瘫坐在礁堡上,成为真正的“水兵”。

[13]通过外聚焦的观察,海上补给的惊险场面被记录下来,读者可以根据描述,想象当时的惊险场面和忙碌而又紧张的战斗场面。

通讯叙事聚焦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在通讯中记者是事件的主要聚焦者。

通讯的叙事聚焦有这样的特点:首先,在通讯中,叙事聚焦的使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不同的聚焦与不同的叙事效果相联系。

在通讯中叙事聚焦的使用非常灵活,不同的叙事聚焦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应,其目的就是能够尽量详细地报道事件和人物。

零聚焦的充分使用使整个报道全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内聚焦的运用增强的是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而外聚焦则是增强通讯现场感的有效手段。

在通讯《四百壮士战洪魔》中记者采用外聚焦,再现了400名解放军官兵在湖北战胜洪水的场面。

记者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的解放军官兵一边与洪水战斗,一边救助群众的感人场面,表现出当时异常危急、千钧一发的现场气氛。

比如,“……戴应忠发现事态严重,命令部队撕开篷布和伪装网准备弃车,不料话没说完,一排几层楼高的巨浪就呼啸着打来,把他乘坐的延安牌重型牵引车打得连翻几个跟头,一车人全部身陷洪流漩涡……”[14]这一段就把当时洪水的可怕和当时情况的紧急再现出来了。

其次,通讯的叙事聚焦增强了通讯的时空感。

通讯的题材一般都具有典型性,并且容量巨大,有较强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通讯的聚焦与时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零聚焦的移动、外聚焦的使用,使通讯的空间感增强,而零聚焦的深入则强化了时间的纵深感。

比如,《横锁长江之战——葛洲坝截流纪实》采用零聚焦记录了36小时零23分横锁长江的过程,零聚焦在截流的现场移动,并且追溯长江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影响。

整个截流的过程非常壮观,体现出时空的纵深感。

注释:①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4~175页。

②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③④⑤[13]辛华:《新时期中国优秀通讯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154页、第419~420页。

⑥⑦⑧[14]郭超人:《国内通讯选(1949~1999)》,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第285页、第398页、第62l页。

⑨⑩[11][12]李大同:《冰点——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精选》,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第245页、第247页。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编校:张红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