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
大班安全活动《预防传染病》教案(精选6篇)

大班安全活动《预防传染病》教案大班安全活动《预防传染病》教案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大班安全活动《预防传染病》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安全活动《预防传染病》教案(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安全活动《预防传染病》教案1活动目标1、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2、能说出并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3、增强自身预防疾病的意识。
4、了解主要症状,懂得预防和治疗的自我保护意识。
5、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1、教学挂图活动过程1、活动导入:观看教学挂图。
教师出示挂图,并提问: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我们一起进去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怎么了?(幼儿观察并描述)2、活动展开:讨论什么是传染病,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1)教师出示挂图,请幼儿按顺序观察图片,教师提问。
教师:天气渐渐暖和了,病菌们也开始出来活动了。
医院里那么多小朋友一起打点滴,因为他们得了传染病。
你们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吗?那你们说得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医生阿姨是怎么说的?教师小结:传染病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能通过呼吸、身体接触等方式传播病菌。
如果有小朋友或者小动物得病,就有可能会传染给其他人,所以叫做传染病。
(2)师:传染病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传播的?(3)师:你知道哪些病是传染病吗?昨天老师给你们发了一张调查表,让你们去调查有哪些传染病?它们是怎样传播的?都有哪些症状?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调查表,谁愿意上前来说说你的调查。
(4)除了你们做了调查,戎老师也做了调查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调查到的第一个传染病:手足口病第二个:水痘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两个传染病都是在我们小朋友之间很容易传染的。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篇1一、活动目的:1、通过班会让学生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传染病都有哪些。
2、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进行预防流行性感冒、腮腺炎、尤其是H7N9禽流感的预防教育。
3、增长学生的卫生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二、活动背景:针对全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容易出现人传染病,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所以通过本周主题班会认真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师生身体健康。
三、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最近全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容易出现人传染病,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初春、秋季的气候乍暖还寒,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
从比较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炎)到比较少见但更致命的流脑、出血热等,都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加强个人卫生和防护十分关键。
历史上传染病的流行:1348年,欧洲出现了鼠疫大爆发,短短5年间,欧洲人口减少了近1/2。
传染病的大流行是人类的灾难。
1918年全球爆发流感,死亡人数达2000万,其中美国死亡50万,比因战争死亡的人数还要多。
调查:从小到大你患过那些病?(二)学生讨论并掌握有关知识。
1、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有什么不同?近视眼:由于患者自身的眼部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的,不能传染。
结膜炎:由于外来的致病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2、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传染病流传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播途径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可以是患者也可是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可为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幼儿园预防传染病安全教案精选3篇

【幼儿园预防传染病教育教案】幼儿园预防传染病安全教案精选3篇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篇一活动目的:1、通过班会课中的看录像、看照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等有全面的了解;让学生知道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
2、通过小组讨论、演讲各类发言等形式激发学生讲究卫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决心。
活动准备:1、关于预防传染病的挂图、录像。
2、准备知识竞赛题十个。
3、前黑板上作相应布置,渲染气氛,桌椅围四周,中间空出。
活动过程:主持人:冬季气温变化比较大,从晚秋至冬季,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寒冷、风大干燥,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
同时由于学生是以集体生活为主,接触密切,一旦学生中有患者出现,极易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因此,秋冬季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对保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秋冬季易发传染病一般秋冬季常见的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1、肠道传染病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和甲型肝炎等。
这类传染病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吃进去后发病。
2、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肺结核等。
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细菌或病毒可直接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3、虫媒传染病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
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传播,如蚊子,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同时将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二)、几种主要传染病症状1、甲型肝炎(简称甲肝)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肠道传染病。
该病以粪便和饮食为主要传播渠道,病人的粪便、尿、呕吐物污染周围环境,食物、食具、水源或人的手染上病毒后未经消毒,很容易传染给他人。
大班《预防传染病》教案(优秀9篇)

大班《预防传染病》教案(优秀9篇)大班《预防传染病》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春季节常见的传染病。
初步知道这些传染病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教学资料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类传染病及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知道怎样预防春季传染病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寒冷的冬天过去了,万物复苏了。
但春天刚刚来到,天气还较冷,不时有冷空气南下,这个季节是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比如说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为了更好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使每个人更健康幸福地生活,就需要我们对春季传染病有充分的`了解。
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春季传染病及其预防。
二、学习新课师:谁得过感冒的?感冒时有什么感觉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师:请同学们能说说感冒是怎样传给健康人的吗?说话------咳嗽------空气------呼吸病人喷嚏------带细菌的飞沫------健康人------吐痰师:多数传染病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三、了解春季的常见传染病。
春季的常见传染病有以下几种:1、流感流感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2、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主要症状为发热、怕光、流泪、流涕,眼结膜充血,出现口腔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
四、如何预防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及时接种疫苗。
按医院通知及时打预防针或吃糖丸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要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打喷嚏、咳嗽应用餐巾纸捂住鼻子、嘴巴。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学前儿童疾病预防教育教案(2)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一、引言幼儿园是学前儿童的重要活动场所,由于孩子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
因此,幼儿园针对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本文档将介绍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防范意识。
二、常见传染病分类及症状1. 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感冒、哮喘等。
这些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等。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等。
2. 消化道传染病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有手足口病、腹泻等。
这些疾病主要通过食物、饮水、接触污染物品等途径传播,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呕吐、腹泻等。
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食用不洁食物、消毒玩具等。
3. 皮肤传染病常见的皮肤传染病有疱疹、疥疮等。
这些疾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症状包括皮肤痒、红肿、疱疹等。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病人共用物品等。
4. 寄生虫传染病常见的寄生虫传染病有头虱、蛔虫病等。
这些疾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症状包括头痒、腹痛、消瘦等。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个人卫生、勤洗头发、避免接触可能带有虫卵的物品等。
三、学前儿童传染病预防教育教案1. 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实施,使学前儿童了解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预防传染病的意识。
2. 教学内容•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皮肤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寄生虫传染病的预防知识3. 教学方法•演示和讲解•图片展示•互动问答•小组讨论4.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介绍呼吸道传染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讲解如何正确咳嗽和打喷嚏•强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的重要性第二课时•介绍消化道传染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讲解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强调勤洗手的重要性第三课时•介绍皮肤传染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讲解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强调不与他人共用物品的重要性第四课时•介绍寄生虫传染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讲解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强调防止接触可能带有虫卵的物品的重要性5. 教学评估•布置小作业,要求学生总结一种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并写出相关注意事项。
幼儿园中班防传染病安全教育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
2.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增强幼儿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学会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教学重点:1. 让幼儿了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
2.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图片:展示常见传染病的图片。
2. 实物教具:如洗手液、口罩等。
3. 互动游戏:传染病接力跑。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吗?你们身边有哪些传染病呢?”2.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教学内容1. 认识传染病(1)教师展示课件或图片,向幼儿介绍常见的传染病,如感冒、手足口病、流感等。
(2)讲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等。
(3)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我们要预防传染病?2.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1)教师讲解保持卫生的重要性,如勤洗手、勤剪指甲等。
(2)演示正确的洗手方法,让幼儿跟随学习。
(3)发放洗手液,让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实践洗手。
3. 学会预防传染病的方法(1)教师讲解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如戴口罩、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等。
(2)展示口罩的正确佩戴方法,让幼儿跟随学习。
(3)组织传染病接力跑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重点内容,强调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教师反思活动过程中的不足,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改进方向。
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提醒家长关注幼儿的卫生习惯,共同预防传染病。
2. 主题班会:定期开展传染病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巩固幼儿的防范意识。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传染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家园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卫生习惯表现。
3. 定期对幼儿进行传染病知识测试,检验教学效果。
幼儿园预防传染病教案14篇

幼儿园预防传染病教案14篇幼儿园预防传染病教案14篇幼儿园预防传染病教案1一、活动目标1、了解流行性的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2、能说出并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3、增强自身预防疾病的意识。
4、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二、活动准备教学ppt。
三、活动过程1、活动导入:观看教学挂图。
教师出示挂图,并提问: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我们一起进去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怎么了?(幼儿观察并描述)2、活动展开:讨论什么是传染病,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1)教师出示挂图,请幼儿按顺序观察图片,教师提问。
教师:在季节交替的时候,病菌们也开始出来活动了。
医院里那么多小朋友一起打点滴,因为他们得了传染病。
你们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吗?那你们说得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医生阿姨是怎么说的?教师小结:传染病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能通过呼吸、身体接触等方式传播病菌。
如果有小朋友或者小动物得病,就有可能会传染给其他人,所以叫做传染病。
(2)师:传染病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传播的?(3)师:你知道哪些病是传染病吗?昨天老师给你们发了一张调查表,让你们去调查有哪些传染病?它们是怎样传播的?都有哪些症状?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调查表,谁愿意上前来说说你的调查。
(3-4名幼儿讲述)(4)除了你们做了调查,老师也做了调查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调查到的第一个传染病:手足口病第二个:水痘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两个传染病都是在我们小朋友之间很容易传染的'。
还有哪些传染病在季节交替的时候会传染上的呢?(红眼睛、皮疹、腮腺炎)3、活动展开:讨论预防传染疾病的方法。
(1)教师:传染病会传播病菌,那你们怕不怕被传染?虽然传染病很容易传播,但是,如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能很好的预防传染病。
现在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预防传染病?幼儿讨论、讲述。
(2)教师:看看老师这有一些小朋友,他们是怎样预防传染病的呢?(洗手、多吃水果、充足睡眠、打预防针、戴口罩、不去人多的地方、不朝别人打喷嚏)(3)教师小结: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幼儿园传染安全教育教案(3篇)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种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 提高幼儿对传染病的认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预防传染病。
教学重点:1. 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和传播途径。
2.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理解传染病的传播机制。
2.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教学准备:1. 传染病知识PPT或图片2. 常见传染病预防措施图片3. 小组讨论卡片4. 传染病预防小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传染病相关图片或PPT,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类似的情况?”2. 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都是传染病,它们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等途径传播,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二、讲解传染病知识1. 教师讲解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如流感、手足口病、水痘等。
2. 介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传播等。
3. 讲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等。
三、小组讨论1.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讨论卡片。
2. 每张卡片上列出一种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3. 小组成员讨论如何预防这种传染病,并分享讨论结果。
四、实践操作1. 教师示范正确的洗手方法,引导幼儿跟随操作。
2. 幼儿分组练习洗手,教师巡回指导。
五、传染病预防小故事1. 教师讲述一个关于传染病预防的小故事,让幼儿了解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2. 幼儿分享自己听完故事后的感受。
六、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传染病知识、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传染病的种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片讲解传染病知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一、传染病的基础知识(一)含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由于儿童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在集体生活中,儿童接触密切,容易发生传染病,且可造成流行。
(二)传染病的特性1、病原体病原体即环境中造成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如麻疹的病原体是麻疹病毒,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
2、传染性病原体经一定的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易感者体内,引起传染病的发生。
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当病原体的传染力超过了人群的免疫力时,就会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引起流行。
流行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
3、免疫性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该传染病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
人体的免疫状态因病而异,个体之间也有差别如,麻疹、水痘等,一次得病后几乎不再感染,称为持久免疫。
流行性感冒痊愈后,经一段时间后可再度感染。
4、规律性(1)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身体,至出现症状这段时间。
可据此确定检疫期限,如猩红热:12天。
(2)前驱期:头痛、发烧、乏力等症状出现,此时已具有传染性。
(3)症状明显期:逐渐表现出传染病的症状,具有特异性。
(4)恢复期:体温、精神、食欲逐渐恢复正常。
易恶化,需要加强护理,至康复。
(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传给易感者,在外界环境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传播:如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均可经空气飞沫传播;(2)饮食传播: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3)虫媒传播:蚊→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白蛉→白蛉热;蚤→鼠疫;虱→斑疹伤寒;(4)接触传播:沙眼、红眼病、脓疱疮(5)医源性传播:如乙型传染性肝炎(6)母婴传播:包括胎盘传播、哺乳传播和产后母婴密切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主要类型:出生前传播、出生时经产道传播、母乳传播、出生后母婴密切接触传播。
3.易感者(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免疫力,被传染后易发病的人,称为对该种传染病的易感者。
未出过麻疹的儿童,没有对此病的免疫力,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多,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四)传染病的预防在传染病流行时,只要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其流行便可终止。
1.控制传染源:许多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有传染性,而到了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对病人要尽量做到“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蔓延。
托幼园所:入院前体检、入院后定期体检、晨检与全日健康观察2.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经常性措施: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消灭媒介生物等,使病原体没有机会感染健康人。
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消灭蚊蝇等,就是切断传播途径。
传染病发生后措施:消毒等3.保护易感者:广普性措施(非特异性措施):锻炼、营养、卫生、环境特异性措施: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抗病能力。
此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在防病中也是很重要的。
(人工自动免疫:菌苗、疫苗、类毒素)二、常见传染病及预防(一)麻疹(多发于冬春季,病后终身免疫)1. 病原体—麻疹病毒(存在于口、鼻、眼分泌物中)2.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3. 症状⑴潜伏期一般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
可有低烧。
⑵前驱期一般3-4天。
主要表为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多中度以上);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多泪、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
⑶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体温可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h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
(4)恢复期如果没有并发症,在出疹出透后,从面部起依出针顺序皮疹逐渐消退,患儿热度下降,上呼吸道症状也很快消退,精神好转。
4、预防1)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2)对接触者检疫3周5. 护理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照充足,温度,湿度适宜,避免吹风2)卧床休息,饮食清淡,有营养,易消化,多喝水3)保持患儿口、鼻、耳部位清洁4)高烧时应降温5)隔离护理,护理者戴口罩,护理后晒晒太阳,吹吹风(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
1、病原体——流感病毒2、流行特点: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流感患者尤其是轻型患者为主要传染源,病初3天内传染性最强。
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直接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一般冬春季高发,南方夏秋也可初夏流行。
3、症状潜伏期数小时~1至2天起病急,高热,畏寒、全身酸痛等,不久后出现咽痛、干咳、局部淋巴结肿大等,有高热,小儿严重产生呼吸道梗阻,危及生命。
4.护理及预防同麻疹(三)流行性腮腺炎(多发于冬春季)1、病因及传播途径痄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疾病2、流行特点: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空气飞沫、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
一次感染终身免疫。
学龄前及学前儿童多见,冬春季节流行。
3、症状潜伏期12-24天。
腮腺炎主要表现为前1-2日可有发热、乏力、厌食等全身症状。
以耳垂为中心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疼痛,感觉过敏。
腮腺高度肿大持续4-5日,后逐渐减退。
4. 护理及预防1)护理同麻疹注意口腔清洁,淡盐水漱口湿毛巾冷敷、卧床休息、忌食刺激性食物对患儿进行隔离护理2)预防同麻疹,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四)、猩红热(多发于冬春季节)1、病因及传播途径猩红热是由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流行特点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细菌存于病人或病原携带者鼻咽部。
传播途径主要为空气飞沫、接触传播冬春季节常见2、症状潜伏期2~4天。
1.前驱期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8℃~40℃,伴头痛、咽痛、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2.出疹期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
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
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迅速蔓延躯干、四肢。
2-4日消退。
弥漫性猩红色小点,按压苍白,额部面颊红晕口腔周围苍白,皮肤褶皱受压部位皮疹密集,舌面光滑舌乳头肿大。
3、护理:1)应卧床休息2)饮食清淡、稀软、多喝水2)注意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3)做好鼻咽部分泌物清洁4)皮疹发痒时不可随便抓挠,皮肤脱屑时不要用手撕,可用炉甘石洗剂(五)小儿结核病由结核杆菌殷切慢性全身性传染病。
肺结核最常见1.流行特点:成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经呼吸道飞沫、痰液传播。
未接种卡介苗的幼儿普遍易感。
2.症状:以原发性肺结核最为常见病初低热、轻咳、食欲减退。
之后出现长期低热、盗汗、乏力、消瘦。
病后治疗合理预后良好,未合理治疗则发展为继发性肺结核。
3.护理及预防(1)按医嘱用药:早期、规律、全程、适量(2)患儿房间应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流通(3)患儿应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增加机体抵抗力,使抗结核药物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4)选用含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其中以维生素C和维生素A最为重要。
(5)避免接触各种传染病人,尤其是麻疹、百日咳,减少并发感染(6)避免与开放性结核病人接触,以免反复感染(7)若结核病儿又出现头痛、烦躁、呕吐、嗜睡等症状,可能并发结合性脑膜炎,应及早医治。
(六)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消化系统传染病。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
1.流行特点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是爆发性的主要方式,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
人对甲肝普遍易感,学前儿童多为黄疸型,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
通过注射、输血、生活接触、母婴垂直传播。
普遍易感。
2. 症状乙肝与非甲非乙型发病缓慢,症状较轻,发病日期不易确定。
无黄疸型病人比黄疸型病人较轻。
3.护理及预防病毒性肝炎预防:1、接种甲肝、乙型肝炎疫苗2、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水杯牙刷专用3、保教人员等定期体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则禁止接触幼儿4、使用一次性注射器5、肝炎病人用具严格消毒,隔离治疗6、避免母婴垂直传播病毒性肝炎护理:应卧床休息,合理饮食。
少吃多脂肪食物,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糖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等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护理患儿后要肥皂洗手。
(七)、细菌性痢疾(菌痢)(多发于夏秋季)细菌性痢疾又称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所致。
1.流行特点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病菌存在于病人的粪便中,经口传染。
人群普遍易感,患病后免疫力不持久。
夏秋季节高发,学前儿童常见。
2、症状⑴发病急,高热、腹痛、腹泻。
⑵一日可腹泻几十次,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有总排不净大便的感觉)大便内有黏液及脓血。
⑶少数病人高热,很快抽风、昏迷,为中毒型痢疾。
4. 护理1)饮食应以流质、半流质、有营养的食物为主,忌食多渣,油腻,避免刺激性食物。
3)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
4)勿长时间排便,防止脱肛。
5)做好消毒,隔离。
5. 预防⑴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
⑵早发现早隔离(八)水痘(多发于冬春两季,病后终身免疫)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初次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流行特点患者为主要传染源,空气飞沫、接触、母婴传播。
传染性极强,冬春季节高发,一次发病,终身免疫2、症状⑴潜伏期:13-17天⑵前驱期:发热等不适,1~2日内出皮疹。
⑶出疹期:丘疹、水疱、结痂同时存在,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微痒,向心性分布。
一般不留疤痕。
3、预防同麻疹1)保持皮肤清洁、内衣、床单要勤换洗2)不可抓挠水疱部位,可用炉甘石洗剂进行止痒(九)手足口病(多发于夏季,5岁以下)1、流行特点是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传染病。
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其水疱液、咽分泌物及粪便中均可带病毒。
夏季高发,1-2岁婴幼儿常见。
2、症状潜伏期:4-6日发热、咳嗽、咽痛及全身不适。
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等。
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
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
3、预防及护理1)患儿发烧时应卧床休息,多喝水,2)多吃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3)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4)食具、便具做好消毒工作(十)急性结膜炎(多见于春夏季、各年龄均可发病)1、病因及传播途径俗称“红眼病”,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眼病。
流行特点春夏季常见,通过接触传播2、症状潜伏期为1—3日,可单眼发病,也可两眼同时发病。